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荒芜城经典读后感有感

荒芜城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1-07 10:35:30
荒芜城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5-01-07 10:35:30   小编:

《荒芜城》是一部描写人性扭曲与孤独的小说。主人公在荒芜的城市中寻找着自己的存在意义,却不断陷入绝望与痛苦之中。小说通过对城市废墟的描写,展现了人类欲望和空虚的深层次。读后让人深思人生的意义与追求。

荒芜城读后感篇一

书中是一种坚韧,有胆魄的。浮躁的社会,浮躁的人心。书中作者是理性的。可以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残酷,但又能给人以光明未来。其实现实很多人的内心都是荒芜的,这需要改变。作品真的对我们很有警醒和借鉴作用。值得大家一读。

荒芜城读后感篇二

看了 荒芜城 但是还是喜欢她那句做到难过的梦也不要难以相信 这样才更直白吧

印象很深刻的是 成人的世界里对待感情的态度就是彼此试探 即使心底也是有爱的 也足够深刻 足够热烈了 但是随着一个人的逐渐变老和外界给予的伤害 每个人对待感情的时候都会有太多太多理智的东西在控制着心 所以 头脑总是控制着我们一点一点的释放情感 而不再那样倾注而出的用心去对待自己的心里的心心念念的人 也或者是事 我都不知道这是好是坏 因为人生在世 不如意的事太多 我们能做的 就是找个让自己舒服的办法继续这生命吧

荒芜城读后感篇三

什么是小说?

我期待从小说中得到什么?

情绪固然是对的,文字也是有自己那一种调调的。

但我一直觉得,书写自己的经历、回忆,散文诗般的,呓语、梦话,总是有点偷懒作弊的嫌疑,对于小说的文本来说。

构思是很难的事情,架构一个好看的故事,开头,悬疑,转折,高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终收尾,或真相大白,是很难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电影剧本可以要价几十上百万。

所以,哪怕文字再好,情绪再对,这不过是个信手写来的自我。

青春回忆,管你叫它什么。就像那些文艺电影,看得人要睡着的所谓“作者电影”,是一样的东西。

创造一个有起承转合有头有尾的故事真的是很难的,对吗,作者?

荒芜城读后感篇四

这本书不错!值得大家看一看哦!

这本书不错!值得大家看一看哦

这本书不错!值得大家看一看哦

这本书不错!值得大家看一看哦

这本书不错!值得大家看一看哦!

这本书不错!值得大家看一看哦

这本书不错!值得大家看一看哦

这本书不错!值得大家看一看哦

这本书不错!值得大家看一看哦!

这本书不错!值得大家看一看哦

这本书不错!值得大家看一看哦

这本书不错!值得大家看一看哦

这本书不错!值得大家看一看哦!

这本书不错!值得大家看一看哦

这本书不错!值得大家看一看哦

这本书不错!值得大家看一看哦

这本书不错!值得大家看一看哦!

这本书不错!值得大家看一看哦

这本书不错!值得大家看一看哦

这本书不错!值得大家看一看哦

荒芜城读后感篇五

这是一本女文青情感生活的书,写孤独,写郁闷,写逃离。我是因为这才买的书。一开始,我对这本书抱有仪式感的,看完后,大失所望。周嘉宁,还是读她的短篇有感觉一些。

回忆、呓语、梦话,我都能接受。但是这本书,我读到一大半,也没能引起很大的共鸣,只剩最后几章的时候,我牟足劲,准备妥当,想要看“我”是怎么与自己释怀,与自己及周遭平和相处,结果看到最后,这算什么啊,用扫墓来对荒芜杂事的告别?

就是一个孤独、无助、迷茫或者说无病呻吟的大龄文艺女青年,“现下”和“回忆”交错递进,在京沪两地,人人都爱她,她谁都不爱,整天要死不活。

唔。大概是我随着年纪的增长,就越看不了这种所谓关于孤独颓废逃离的书。相对的会更喜欢接地气,大概因为如此,我的小日子才会愈趋自在。

我也有过那种关于迷茫的时候,失眠就像是长在我身体里的一个恶性毒瘤,周而复始的循环着,在深夜刺激着我,头脑里的某根跳动的神经被撕扯着…但这本书戳不到我心底。

内心荒芜,急切的想要去找东西去填补,其实呵,除了硬挨过去,别无他法。扛得住,世界就是你的。

反倒是记住了书里面海子的一首诗。去做铁石心肠的船长。

荒芜城读后感篇六

做到难过的梦也不要难以相信,bololo这样说到。我能够理解她这样想。有或许荒芜城作为书名只是一种迎合。对于这样的迎合多多少少我是抗拒的,原来存在的梦境因为无法全然的述说出来告诉另一个人它真实的存在,需要用到另一种方式,即使这样的方式会把本真破坏,是去原本的模样。

从一种不幸到另一种不幸。因祸得福也只是世界的一个轮转。明白了这一点之后,便不会在纠结于任何境地。很长时间内无法真正的去阅读,读下第一章节,bololo的做了难过的梦也不要难以相信。那天只是比以往更冷。她说,希望睡意能够再次到来,好返回那个梦境。这样的想法在任何时候都存在我的脑海,做到难过抑或是开心的梦。人物,时间,地点醒了之后便难以记起。重返梦境获取得到的抱持感便成为一种奢侈,少之又少,不到一瞬便要放弃。

看一章或者两章就睡下,埋入大红色的棉被里一觉到天荒。任由语言,表情,多余的意味,仿佛只有我大红色的被子。即便是一刹那也要深深怀抱。剩下的最后一章,舍不得看完,舍不得就这样结束。绝望感,你懂么?她在电话里跟我说,不知道要如何面对难以做出的重要抉择。而我也只能是安慰。无论是哪个决定经由自己选择,达到或者说构成所谓的意义。想起萨特,为什么万万之中选中了我。因为是最难的抉择,日日煎熬,时间过去了之后便不再会觉得痛和难过。想起的只是无法去接受和面对真实,无法相信又必须相信一旦错过了绝望就什么也没有了。空烙烙的。

危险的比喻立马呈现,接受危险的比喻是在绝望之后,被无限放大。在太阳地下树荫里。隆重,热烈,让人透不气来。

荒芜城读后感篇七

《荒芜城》并非多好的作品,但就是那种能让我感受很深刻的东西。也有可能是周嘉宁故意而为,我相信她可以做出把文章的感受刻在人心里的行为,毕竟人家是专业的嘛,当然很强的代入感的后果是她真的在北京做的就是这种事情吗,我知道故事的真实性对于这本小说不重要,这本书只需要唤起每个人心中的那种荒芜感就成功了,张弛有度的情节发展,似真似幻的故事,两条时间线穿梭,很容易就营造了那种迷失的感觉,而贯穿全文的失去的感觉是一点点扩大的,从最开始的保罗先生的离开,就奠定了整个基调,而整个主线埋在秋天的故事就为的是加强那种落寞感,但在被一切抛下之后又抛下了一切,从想去找到微微到最后离开仿佛也是这个过程的另一层象征,而咖啡馆微微和阿乔,离开上海,本想逃离的是青春,换上似乎成熟的人,但不料落入更荒唐的陷阱,最终不辞而别归来,离开本就没有一个定位的身份,返回本就抛弃的东西,这时才发现青春就像咖啡馆,真的就要倒闭了。

阿乔问她说愿意牺牲换生活吗,然后她离开了。

大奇说他做好了一切准备只想和她在一起了,她说这是成年人的诡计识破后依旧是离开。

对了女主叫什么名字来着?

就称她叫女主吧。

其实整个故事就是关于逃离,但说不清的问题就在于到底是其他人离开女主还是女主离开其他人呢。且从青春这个角度来分析。

年轻的我们总是觉得一切在离开自己,但事实上也正是我们在离开一切,而这也正是书里描述的那种感觉。

像被抛弃在荒芜城里没有人爱,但事实上是自己离开一切来到荒芜城。

写到这里我觉得单用青春来描述好像不够了,应该说是成长。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直至三十而立的那种成长,周嘉宁写出了这种感觉,虽然充满了故意而为的故事情节和夸大,但我想她想描述的就是这个,而这也正是她成功完成了的地方。

所以说被评价为真实。其实故事角度来看一点都不真实。

但那种感同身受的气氛,在进入故事之后感觉到的压迫感,真真切切。

荒芜城读后感篇八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夜晚,失眠,头痛,夜里不能连续的睡上三个小时,黑夜显得特别的长,无来由的悲观,好像整个人在不停的往下坠,处于一种无法摆脱的失重感,除了硬挨过去,别无他法。

让人觉得就是这样,一切都不会再好了。

好像自己始终被现实困囿着,生活里诸多的不如意使人疲惫,心里有很多抑郁却无从表达。想要得到的越来越少,不再轻易的对人事失望,却始终不知道要如何与生活的疲惫与厌倦对抗。

“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哭着入睡。而且来自他人的安慰从来都是没有用的,所以不要求助,就自己待着,等待黑暗慢慢褪去。没错,一切都会再次卷土重来,但是总有那么一些间隙,它们会褪去一会儿,哪怕就只有一小会,我们也可以喘口气。”

你明白的,那些苍凉或者暴烈的日子像回放的电影,都像在看别人的故事。你只是担心自己很快会变老。

不会再像年轻时候那样热切的去爱了,不会不顾一切为了卑微的念想奔走,不会长久的对某些事物保持不可想象的执着,不会一面矛盾一面继续着偏执的热枕,不会觉得自己的悲伤不可战胜……不会在默默流泪以后还可以继续若无其事的想念。

那些颓唐的情绪你再也无法和人说起。夜里睡不着的难受也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凌晨三点,凌晨四点,凌晨五点,早上七点,不断的头疼醒来。你也不知道最后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做短促的梦。一个人在空荡荡的街上走,一直走一直走也走不到尽头。醒来后还清楚的记得那条街的样子。

你只是一直记得她说过的,做到难过的梦也不要难以相信。

荒芜城读后感篇九

朋友说现在男的爽文就是升级打怪开后宫,女的爽文就是霸道总裁独宠我一人。

我说那小时代比较符合我的审美,开始大家其乐融融,最后大家都死了。但是中间的情节不符合我的爽点。

我喜欢:

1. 主角开始觉得自己还不错,然后发生了一件事,就开始纠结纠结纠结。最后决定行动,结果还不如不行动。

2. 主角开始就不怎么样,但是折腾尝到了一点甜头。于是准备搞个大的,结果,砰,啥都没了。

总而言之就是开始好,最后散伙。散伙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撕逼,也可能是别的。但重点不是撕逼,而是至少有一个必须散伙无法和好的理由。

难怪我喜欢周嘉宁。周嘉宁总写这种。

1号男p友ying不起来但想和“我”结婚。

2号男p友腻了懒得理我。

3号男性朋友决定放弃理想好好赚钱。

1号女闺蜜跟男人跑了失去联系。

2号女闺蜜因为和1号女闺蜜撕逼,逼我站队于是失去联系。

还有朋友觉得内地待不下去了,就出国/去香港了。

反正最后就是散伙。

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因为女性成长火就想写女性成长。哪里成长了?还不如一直写散伙文学。

所以我不怎么喜欢《明日派对》。

女主因为喜欢一个男主持自由主义论调的电台(后被封杀),自己也做了一个类似的电台。做了几年做不下去了,但最后收到了这个男主持说,听过你们的节目,做的还不错的评价。

这个评价就很多余。

就像宇宙飞船到处发射电波但是没有回音才是最好的啊。怎么还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了?

当然我知道大家都爱看一起包饺子。吃完散伙饭还要一起走一走逛一逛。

啊。

人是孤独的,各回各家,彼此不能互相理解才是王道啊(不是)。

荒芜城读后感篇十

我看过周嘉宁的第一个小说叫做《游泳池》,爸爸和长脚叔叔在小说的开始,一起做木工活,闷热的天气让人蠢蠢欲动,水管上搭着根丝瓜巾,上面蜷曲了一根毛。我在心里把这个小说归类为好看的小说,事实上,她写过《钻石天空》,《湿漉漉》,这些都很好看,我很喜爱这些与成长有关的小说,她对于青春的描写,一定是准确和生动的,好像发生在十几岁的事情,现在想来总是令人隐隐作痛。她给爱人小五写过一封信,讲到恋爱的细节,他们站在大榕树边看到了成群的白鸟飞来,我十分动容。后来得知她去都柏林住了一段时间,看见blog里描写的漫天海鸥,冰凉的大海,年轻人,便想象水瓶座的她走在空荡的街上,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啊。

其实她是这样想的:

“每天去的地方都也没有什么不同,最远就走到河边(那条河叫什么名字我始终没有考虑过),到了河边就看到桥上都是被风吹得东倒西歪的人,于是就不想再往前走了。河对面有什么呢,我一点儿都不感兴趣其实。反正我明白,我不想走远了,我想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地方走得更深入些。”

噢,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她的小说变得越来越好看了,《轻轻喘出一口气》和《尽头》,简直令人拍手叫好。如果说每个作者的情感都是澎湃汹涌的,我想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方式,学会如何处理这些情感了。但这仅仅是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又另当别论。

买到那期《收获》以后,我分三次读完了《荒芜城》,有些段落非常喜欢,冬天骑自行车经过护城河的时候,黑色乌鸦在头顶盲目地散开,便想起她在小说里写的那些。原来护城河是这样的。小说里提到几块钱(三块?)就能买到一大瓶的桂花酒,也一直想要找来喝。但老实说,这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好看的小说,如果我不是绝对喜欢周嘉宁,可能读到一半就无法忍受那些灰色情绪,还有独自生活的孤独和敏感了吧。但我简直是个别扭的人,下了雨以后,马路变得湿湿的,我的心里也会难过起来,所以每当她开始专注地描写主人公独自生活的一天,我便充满了信任的欣慰。她的表达,是勇敢的,充满了自省似的挣扎和迷惘,有莫名其妙的感染力,她语言技巧的纯熟,无疑为情感的宣泄找到了准确的出口,所以读完这部小说,我确实很难过,小说的主人公也许马上就会有新的生活,可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说到底,这也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吧。

想起托宾的《布鲁克林》,主人公从家乡来到了纽约,举目无亲,一个人也是这样漫无目的,坚韧地生活着,托宾克制的、平静的描写非常无聊,然而等到一切热情平息,艾丽丝回到了管道工男友的身边,那种旅途尽头的伤感和凋败,终于缓缓袭来了。《荒芜城》在最后,主人公和母亲的关系得到了缓和,小虫子打在她们的衣服上,啊,再也不能掀起波澜了。

这篇小小的文章不能算作书评。只是希望你能一直做一个blingbling的情怀人。

荒芜城读后感篇十一

荒芜城,看完之后突然想起苏童的米。

每个人的心里曾经都长着一片青草地,半亩方塘一鉴开,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而渐渐荒芜,曾经拥有过的东西慢慢没有了,那时候并没有发现,待想到回首的时候突然发现没有了。

内心的恐惧与绝望一点一滴渗透在血液里,于是开始决绝的做一些绝望的事情。抛荒的土地再无鸟儿歌唱,再无芬芳散开。没有人去安慰那颗灰蒙蒙的心,于是它开始自暴自弃,就像一个处于荒原的人突然失去双眼的光明,在无尽的恐慌中四处乱撞,不管不顾,因为害怕需要一个出口,可是却找不到“安全出口”这四个字。于是,在情急之中,选择从万丈高楼一跳而下,从碎玻璃片的大地上飞奔而去,再也不会感觉到疼,只是在突然停下的时候,一片虚无。大滴大滴的眼泪落下,却不知道为何流泪。想死却没有勇气。想逃却没有地方。只能死皮赖脸的蒙着双眼走一步是一步。

有些情节,很简单,很普通,却找到了久违的心痛感,眼睛的酸涩感。

什么算是好的文字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进读者的心,触动读者的情应该就是好的吧。不管情节有多烂,有多俗套,只要有一个点是深深的打动我,那么就是值得看的书吧

现在回想起书中的情节,很模糊,但是能记得那种感觉,那种昏昏暗暗的感觉。仿佛是站在微微的身边静静的看着她发生的一切。外面冷冷的,内心火热又单纯。在每一次的靠近后,都无尽的受伤。因为表达的障碍,隔阂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边想要逃避孤独却一头撞进了另一种孤独。一个人,在百无聊赖中慢慢剥开自己的孤独,长着嘴巴发不出声音,开着的电视机只是另一种光源,看着窗外的世界,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感染的病人被隔绝。他们可以在一起,而你,只能永远一个人。就连假装的在一起都不可以。时间不急不缓的走着,明明一点都没有着急,你却一刻不停的计算着,好像有什么要去做吧,可悲的是,真的没有什么要去做。像一只小仓鼠无穷无尽的踩着圈圈。走啊走啊走啊.... 在静的什么都听得到的空间里,手表,闹钟的擦擦声显得那么令人恐慌,无意中滴落的水滴,砸在了心脏。扑通。该怎么办呢,四处走走,踢踢踏踏的脚步声在空荡的房间里盘旋最后只好躺下来,在冰凉的木地板上,四脚八叉。就这样,静静的睡去。剥开的孤独,慢慢合拢。它在酝酿另一场孤独。

有时候,为了逃避这样的状态,开始躲进人群,总有自己的容身之所吧。在不明不白的状况下,一次次的碰撞,一次次的受伤。像是发了狂的野兽一样不甘心,一只发了狂的野兽,只会伤害人,又怎能去和人相处呢。 带着荒芜的土地,寻找播种的人。也许远方的鸟带来种子,未曾发现。也许,有人试图靠近,却擦肩而过。

即使是荒芜的土地,也要走出一段色彩。荒芜过得地方,曾经也有过鸟语花香。因为记忆还有,所以,还会去创造。不曾一样却也美好。谁知道呢,换了一种花。它也许跳的更欢乐。有一种痛苦就会找到一种诉说它的的方式。有一片荒地就会有一个农民。

整本书的感觉是零碎却着调。就连我现在写下的都变得那么零碎。

荒芜城读后感篇十二

我在想,如果在青春期的时候,没有那么多憧憬,各种对爱对未来的奇思妙想,也许就不会有这么苍茫茫艰辛的20岁以后,甚至是17岁以后。

25岁以后的周嘉宁开始一笔一划刻画孤独和绝望,这两个词看起来是有多文艺,可是要这样实打实地写出来又有多难过。

十几岁时候的周嘉宁,参加新概念的周嘉宁,写的只是害羞的内向文艺女生的西藏梦、中学时的暗恋、对爱情的凄美场景的想象、钢筋城市里好学生的出逃梦。然而成年以后,原来我们这些太喜欢做梦的人,莫名其妙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向更敏感更脆弱更清冷。

你以为你一定可以遇见那个拿黄伞的“Ted妈”,结果只是生活里比你“正常”的多的女生撒娇晒幸福为人母;而你自己,在半夜痛经到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时候吞芬必得,第二天早上爬起来上班挣自己的那份工资。

那些你以为奔着爱情去的爱情,像太阳底下的肥皂泡有的有声响,有的悄无声息地破掉了,开始的时候你觉得你只是不够幸运,到别人似乎都在“幸运”,“幸运”似乎是一件人世里最普通的事情的时候,你才发现,难道说是你有问题。

等你发现的时候,多半已经过了25岁了。

这时候的你,变成小波书里的一个人过第三年,变成冰天雪地里开车出了车祸也没有什么爱人可以去求关心,变成不得不结束甚至你不知道怎么样就结束了或者生离死别总之就是死掉的爱情后,一个没有感觉的身体吃到一碗热馄饨时那一点点“还活着”的意识。

生活里关于感情的部分不知道为何在你的身上就莫名其妙像大气层一样越来越稀薄。

青春期的我,一定不懂小波同学的《稀薄》在写什么,也一定不懂那种大雪里面你不知道车要往哪开,即使撞车了也不过如此,自己的人生也不过如此的绝望。

在这个人人都在追求红起来,追求火起来,追求有很多钱的时候,小波在写这样一群格格不入的人。这样忠诚又执着。

这样一群,眼睁睁看见天暗下来,又瞪着眼睛熬到天亮的人,生活清冷到需要打开电视来做家务假装自己不太孤独,在焦虑得发抖的晚上吞安眠药,为了薪水奔命的白天吞抗抑郁药的人。

我们是怎么变成这样的呢?

所以说像盖茨比一样过于追求感情的人注定会把生活毁掉吗?

大家都说,人是无法回头的,导演一再让小李子强调,他回的去,他和黛西回的去,好像在不断暗示这电影是一辆方向错误疾驰出轨的火车。

可是,这个世界上,想要保持纯净或者只想要一份感情真的不可能吗?

盖茨比已然原谅黛西曾经爱过别人,他们就真的不可能执子之手重修旧好好吗?

够“幸运”的人绝对有,但如果你又执着又敏感如此,你就大抵不是那个幸运的人了。

这是为什么?

和前任约定分开以后的那个冬天下午,他从房间里走出去。我倒在床上昏睡过去,醒来的时候看见天边是江南冬天惯有的灰蒙蒙一片,却又不是平时惯有的灰蒙蒙,那灰色的天空,分明写着“世纪末日”的烙印,就好像《荒芜城》封面的颜色,青春期里面也许是整个人生里面所有关于未来的期待在那一刻死得一干二净。我觉得无比地冷和恐惧,也再也没有勇气回顾那个下午。

因而感谢小波的坚持,能够把人生里面这些伤痛的感受如此充实地还原,给予我们这样游离在生活边缘的“神经病”以精神关怀。

荒芜城读后感篇十三

在清迈。我们深夜才到。热带的气息,而波只想站在外面抽根烟。就像我平时表现出来的白痴状一样,这次路线的安排及所有的酒店和机票都是她定好的,虽然等几个月之后真的出发时,一切都已经变味了。第二天我们去尼玛翰明路上找“世界第六的拿铁”,脚都走断了,也没有找到。这成为整个旅程滑向失败的前奏。我们俩各怀心事,我的心事更大一些。天热得过分,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待在酒店房间吃水果,在阳台上抽烟吃水果,还躺在床上吃水果。她游泳的时候,我就在泳池边看小说。因为实在无事可做,我们把所有能说的话都说了。至于我们俩为什么会一起出门,甚至究竟是如何熟悉到可以一起出门旅行。已经完全不记得了。

经过那次之后,我们亲密了一些。我在情感和写作上对她产生的某种依赖,也被她稳稳地接住了。就像在清迈那些日子,完全搞不清方向的我,都得靠方向感很强的她带路才能出门。我们会告诉对方:昨天我大哭了一场。但我们从没在对方面前哭过。某种程度上,我们面对着几乎相似的问题。但另一个方面,这个问题又呈现出不同的阶段。关于写作,她已经走得很远。而困惑却也并没有减少。

没有人不爱她,而爱,本身或许也是一件有限的东西。她好看又聪明,笑起来眼睛弯弯,高挑腿长有型。作为一个发光体,有时候我会不明白她是如何能敏感地捕捉到日常的痛感,并把那种痛感如此微妙而准确地传达出来的。在某些灰暗地带,或许每个人都是相似的。很遗憾就连她这样的人也不是那么快乐。而不那么快乐或许是令她更加迷人的原因。

《荒芜城》发表前我就读过,当时的题目还叫:《做到难过的梦,也不要难以相信》。我一直更喜欢这个长名字。这篇小说,卡在她彻底成长起来的关口,因而具有双重的气质:之前的孤独和敏感,及渐渐成熟的表达方式。后来我才知道在爱尔兰的时候,文档丢过一次,她失眠,崩溃,但还是埋头重写了一遍。如果是我,应该大哭一场,就放弃了。就像是必须经历的痛苦,写完《荒芜城》之后,她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之后写的短篇,日渐完美。因为过分美丽潇洒而令人们难以想象到她勤奋的程度,事实上她每天极其有规律的翻译、写作。并且瑜伽、跑步、游泳。这一点上她是个金牛座。她身上那种现代性的专业和理性,将生活与写作的区分,相当西方,是完全不同于以往女作家的形象。说到底,那种全身心祭奠的女性写作方式,已经因为缺乏理性而渐渐显得过时,并且难以持续。我觉得她展现了某种女性写作的新面貌,而这种新面貌,以后会更加清晰并形成独特的风格。

去年夏天我发了一篇小说给她,虽然直到今年八月那期《鲤》才出版。她当时跟我的编辑说:“以后荞麦估计还是会走纯文学的路线吧。”编辑把她说的话转告我之后,我便从此走上了——不归路……!失望、希望、绝望、希望、失望……情绪的交叠。有一次我问她:“你是怎么就进入现在这种写作状态的呢?”她说:“我也不知道啊。就是有一天忽然摸了电门!”……从那以后我几乎每时每刻都在等待摸了电门的感觉。但至今还没被电到!

前几天她跟我讨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关于写作的熟练性。她觉得自己现在的写作有点陷入一种规范的熟练了,也就是说太熟练了一点,不是一件好事…………

太熟练……太熟练……

的!掀桌不写了!!

荒芜城读后感篇十四

记得周嘉宁在微博讲过这样一句话,大概是应该抛开SNS,抛开种种社交工具,到太阳底下去,去见人。

但很多时候见完了那些人我们还是回到不固定的居所,在厨房里默默炸丸子或下一碗面,认认真真或狼吞虎咽地吃完,再放一些闷闷的碟片来看。

然后在接下来那些孤独的日子了,一遍一遍重播或许早已被大脑篡改的场景,回忆那些人的言语,猜测他们的状态,同时应对不断产生的新一轮生活断片。

周嘉宁的小说于我而言总是太过真实了。

很难向他人描述冬天考完六级时那阴冷惨淡的白色灯光在一点点杀死我的感觉,看着人们陆陆续续整理文具、交卷、涌向出口,只觉得自己不该在这里,和自己一点关系也没有。明明都是些不相干的人事,却在某些时刻令我动情,积极也罢消极也罢,想起来觉得荒唐。

或是另一些时候,对面有一个人好端端吃着碗里的面,偶尔抬头看我几眼,也令我感到无端的难过。这种时刻连蒜瓣香醋辣椒油都不对劲了。我倒宁愿这是抑郁症之类,然而不是,它就是一种寻常。

大多数时候这种难过是完完全全不能讲出来的。

记得高中有天晚自习前我对一个男生说想去看麦子,我们就急急地骑着单车赶了好几公里,等到了郊区才发现麦子已收完了,剩下一地扎出来的麦茬,满眼荒芜。我静静站了好久,他突然走过来,抱了我一下,我们什么也没说。

那时我还没学会自我嘲解。

也还记得那天有一个人跟我说起他看了《第三十六个故事》,一个半小时的剧情他哭了一个小时,我正想说你的点好怪这电影有什么好哭的?他说漂流还是稳定,他选不出来,他说当你从小想要一样东西的时候却发现最后得到的恰好相反。

“一般人看到她们的妈妈和她俩说话大概会觉得好笑,但我只是更加难受。”

突然被击中了,很多时候我们竟然就是这样活着。我不知如何安慰,最后只好拍了拍他的脊背。

也许很多苦难源于一边渴望被自己的孤独撕裂,一边需求无微不至的理解。在享受当下的同时却不忘记算计未来。在相聚的时刻就以准备好了离别的姿态。这样看来似乎聚散也没有什么分别,无非是死亡前不息的循环。

正如小说的主角,她的命运就像死死扣在为数不多的几个熟人的命运里,刚离开他,又约会她,亲吻了他再抱紧另一个他,那些人都像是嵌进生活里的一个个碎片,好像明天就要相见,又好像这辈子再也见不到了,他们不说永远,婚姻、友谊都是预设的幻梦,有了这些东西才好撑着走到明天去。末日没那么容易来,我们只会一点一点老,看着好日子一点一点丧失。

然而还是喜欢,喜欢微微和阿乔的设定,觉得他们是没什么目的的人,也许只是习于今朝有酒今朝醉,在你身边便多索要一点,没有也无妨。看似其中一些人一往情深,主角却始终疏离,不知自己想不想要,但我更愿意认为主角的态度便是每个人的态度,若即若离,在心脏褶皱的深处,每个人都看不清自己。

有时我们因为一两个细节记住一个几乎陌生的人,像是突然死去的保罗,像是背着假皮包的姨妈,回忆泛起时便知原本是一场空无,天上人间都不真值得歌颂,只是自身的知觉让这一切丰富。如此一来现实与幻觉本无界限,存活在记忆里的是永不蒸发的水汽、氤氲不散的咖啡、永远快要没油的车子和停不下来的梦境。

反正日子总要这样过去,不如让我多记得一些与你共度的光影。

荒芜城读后感篇十五

前几天bololo说,给《荒芜城》写个书评吧。我说好,但我习惯一定要先想出一个标题,才能开始写。

后来我想出了标题。《你才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这标题灵吗?我在微信上问bololo。她打了五个哈——鉴于在过去三个月里,她一共只有五次“超级五哈笑”,这无疑表示赞同。

但我的书评写得太严肃了,与这多少有点那个的标题显得那样格格不入(详见: http://book.douban.com/review/6282668/ )。

这时bololo提出了得寸进尺的要求:不如再写一个好玩的?

想到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所以今天就来写把短尺。

“你才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是《董小姐》的歌词。宋冬野的嗓音让人想到北京。如果将“董”改成“冻”,就更适合bololo的《荒芜城》了。

《荒芜城》是冰冷的、疼痛的、灰色的、空旷的。《荒芜城》让人想到冬天、梦境、迷雾、灰尘、痕迹、幻觉。未来的环境学家和气象学家们也许可以用这个文本分析糟糕的天气对城市人日常生活及心理的影响。

读《荒芜城》就是看一张旧照片,就是伸手去抹除照片上的细微尘线时才发现的底片上的尘埃。

底片上是有尘埃的。尘埃是每一个即将成为过去的现时的伏笔。

甚至渐渐的,就只留下尘埃了。此时,小说便是将它们扬起,再看它们落定。

第一次见到bololo,是七、八年前在安福路上的马里昂吧。那是马里昂吧一周年还是两周年庆的夜晚,不知道是不是《荒芜城》里写的那个。只记得bololo那样高,那样瘦,像一个男孩。

她现在还是那样高高瘦瘦的,但与那时不同。现在是胖过(网上有2008年底bololo的照片为证)之后的——曾经沧海升华瘦。

最近一次见到bololo,则是上周在茂名南路上的一家烧鸟店里。她喝得有点醉,像通常喝得有点醉时那样胡乱笑着,最后还是一个外号“叉灵肉”的朋友帮忙把她叉回了家。

她写小说的时候,大约与喝酒时同样真性情。或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小说里的难过是真的难过,小说里的疼痛是真的疼痛,小说里的迷惘是真的迷惘,小说里的无可名状是真的无可名状——哪怕作为一个“才不是没有故事的女同学”,小说里的故事、人物、细节并不完全是真的。

或者说,和做梦一样真性情。失禁般的。

bololo曾经非常喜欢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说:“文学对于社会很重要,就像梦对于我们的生活很重要一样。不做梦,我们无法活下去——因为我们不能不睡觉。我们只在一段有限时间里是‘有意识’存在的,随后我们沉回睡眠——进入‘无意识’。这滋养着我们,以一种我们无法全然理解的方式。甚至噩梦也有营养,以某种方式——它是你自己的创造物。”

而bololo写道:“那段时间里噩梦连连,有时候在梦境里大哭,醒过来却是没有眼泪的,只能说是,做了难过的梦,也不要难以相信。”

做了难过的梦,也不要难以相信。因为梦并不仅仅是梦,它也是现实。或至少是一种现实。如同小说本身。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