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点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讲述了一对相爱的情侣因为意外车祸而分离的故事。小说通过描写两人在车祸前的美好时光和事故后的心灵煎熬,展现了爱情的坚韧和不朽。读后让人深思生命的脆弱和珍贵,感受到了对爱的珍惜和珍视。
终点站读后感篇一
人性啊,拼接啊,做的都不错,故事叙述也算紧凑,但是无论是发现失踪死者、发现房卡、发现钥匙、教授亲述的目睹撞车的经过,都带有太大的巧合性,让人无法信服,虽然是小说,但对于推理小说来说,接近真实世界的外部环境构造还是应该有的,缺乏了这一层,感觉就有点虚拟了,似乎办案不是靠推理,而是靠一连串的巧合。所以,对我而言,一般般吧
1/3页终点站读后感篇二
纵览全书,将其各种推理元素(设定、谜面、密室、推理、凶手)单独拆开看,都仅仅是二流的梗(三星水平)。不过经森村有机结合之后,顿显功底。
需要提醒各位看官的是,此书只有11万字,却有4起(严格点可以算5起)详细叙述作案和破案过程的杀人案,而且这些案子不是同个凶手犯下的,——而案子们之间彼此联系紧密,浑然一体。对任何作家而言,有头有尾,善始善终,又有条不紊地将这么多杀人案详细写出来,是相当有难度,如果再限定11万字,估计能把故事讲好的人都寥寥无几;因为案子多了,作家就很难把握好量,很容易写了一大堆东西,收不住(新本格作品和国内很多新写手这种问题比比皆是,案子写一堆,人死一堆,仔细一看前因后果都不完整,条理混乱,还收不住)。密室出现很晚(最后一个案子),我猜是作者故意的,因为密室颇为简陋,价值和亮点在其充当不在场证明的实用性,故低调置后。
要吐槽的东西也是有一些的,最值得吐的两条:
1. 结局没做得很好,没有发散开去,中心略显得凌乱而不有力。——这是作为社会派作品需要批评的。
2. 森村你自己数一数,这是第几条在倒数两章里将长年失踪者的尸体从深山中拖出来的狗狗了?
总体而言,我读完这本书,学习借鉴到的布局写作技巧比我觉得想吐槽的东西多出甚多,因此我给四星。五项全能打分的话,大概能列到380出头,一流下的样子吧。
2/3页终点站读后感篇三
纯属个人槽点,如有不妥,敬请勿杠!感谢。 读完感觉太烂了!翻译简直烂透了。白白浪费两天时间。看的时候是对照着林白社的有声书一起进行的,一对照下来,就能明白这本书的翻译是有多糟,尤其是很多关键信息的遗漏、错误,要不是两个版本相互纠错,真就要不知所云了。所以,其实林白版的翻译也好不到哪去。估计森村桑知道译成这个鬼样都能气得跳起来。 另外,就故事本身来说,前期发展还算精彩,凶案层出不穷,环环相扣。而且隐隐让人感觉串连在一起有着极其复杂的阴谋和迷雾。不过随着故事的发展,证据越来越少,而警察脱离证据天马行空凭空臆测的推理却占了主要,不是说猜测不对,但为了写下去而刻意让警察那么猜也着实让人难以接受。随着情节推进,调查后期各种线索的出现又极其突兀生硬(住宿牌,车祸目击者,狗叼来的钥匙……),让人怀疑完全是作者写不下去的自我救场而已。另外所谓构成不在场证据的密室也极其无聊,甚至适得其反,反而牢固了凶手的嫌疑。最后的最后,隐藏得最深的凶手的露馅竟然是来源于女性直觉(奥利弗太太灵魂附体),这就让前面所有努力不懈追查的刑警们顿时黯然失色了。其实我倒是觉得本书里塑造的这一批不厌其烦、孜孜以求的刑警给了我极大的好感。 其实,任谁都能感觉到森村老师在书里想要表达的那种“繁华都市让人心迷失”的主题,毕竟社会派大佬嘛。这一点倒是和我刚读完的《八百万种死法》产生共鸣的,“赤裸都市里有八百万种死法”,放在东京这座城市上倒也贴切。另外,虽然有诸多毛病,但感觉拍成电影大概会不错(不用要求那么严谨啦)。 至此,如果你还想要读这本书的话,千万避开这个版本(中国社会出版社)。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