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脂肪》一文深入探讨了脂肪在健康和营养中的重要性,并指出了人们对脂肪的误解。作者强调了脂肪对身体各项功能的重要作用,以及良好脂肪摄入对健康的益处。文章呼吁人们正确认识脂肪,摒弃对其的刻板印象,以更科学的方式对待脂肪。
《被误解的脂肪》读后感(一)
原著初版于2019年,整合了关于脂肪和肥胖的当代研究成果,特别强调脂肪作为一种器官的重要性:脂肪是人体内分泌系统中的重要器官,和垂体、甲状腺、胰岛等一样重要,与下丘脑、生物钟、肠胃等共同调节人体能量运行,受到饮食、运动、激素、压力、基因、睡眠、褐色脂肪等多类因素的影响。
这个看法的关键在于帮助读者认识到,减肥不能简化为“燃烧脂肪”,而是一个全面调节自身内分泌系统和能量运行状况的过程。致力于减肥或增重的人们应当将体重视为人体综合运行的结果来思考和规划,采取重建平衡的方案,而非过于破坏性的办法。某些肥胖人士的身体已经基于当前体内脂肪积累状况建立了新的平衡,导致他们减重特别困难——因为身体正在竭力维持那种新平衡。因此迈出减重的第一步都变得异常困难,必须综合考虑多个方面,设法引导一种低体脂的平衡作为替代。
本书介绍了一些极端情况,特别是基因或肿瘤导致的极端肥胖或消瘦。遭遇这种麻烦的人们不应该收到价值评论,必须摒弃我们社会对于肥胖的污名化——肥胖就是不自律、缺乏理智和自我管理能力等等。肥胖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有相当部分来源于超乎个体的环境因素,需要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的介入。对个人来说,基因缺陷、长期压力、内分泌失调、睡眠不足等等都会导致肥胖,何况其中有些麻烦通常是互相促进的恶性循环。要中止这些循环,必须首先正确理解脂肪。
由于肥胖是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消瘦则相对罕见,本书也提供了许多对减肥有价值的小知识点:
——复合碳水化合物,如粗粮、蔬菜、豆类等,能够更为平缓地升高胰岛素和血糖水平,在较长时间里维持和提升活力。相比之下,简单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饼干、糖果、白面包则相反。同理,吃水果也比喝果汁更好。
——饥饿感可能导致愤怒、生气情绪,使人更为冲动、过激。
——先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再吃碳水化合物,可以降低餐后血糖。
——BMI指数不区分脂肪和肌肉,可以用腰围辅助判断自己的肥胖程度。
——脂肪分泌瘦素、脂联素等上百种激素。脂肪细胞生成的瘦素量是与脂肪细胞内储存的脂肪量成正比的。因此,快速减重者会分泌更少的瘦素,从而饥饿感增强,更渴望高脂食物。这是一个有趣的反馈循环,致力于维持当前的脂肪存量。同时,脂肪多容易引发炎症反应,炎症反应也会导致瘦素抵抗。
——集中在腹部的内脏脂肪危害很大,分散各处的皮下脂肪危害较小。小肚子大起来时一定要小心。
——设法增加饱足感:食用加工较少的食物,在餐前喝一碗低热量的汤或一杯水,每餐吃些发酵食品和少量辣椒粉,吃饭要细嚼慢咽,用小盘子和小餐具吃饭,专心吃饭不要看视频……
——褐色脂肪是一种少见但重要的脂肪,大多存在于脖子周围的肩部和主动脉附近,可以迅速将脂肪和糖类转化为热量。稍微降温就可以激活褐色脂肪,比如用冷水洗澡或最后几分钟用冷水冲洗、在冬季几个小时内关闭暖气、多到户外活动。
——睡眠不足、长期压力和酒精与肥胖往往互相促进。
《被误解的脂肪》读后感(二)
“谁还没有一个总是节食但从未减肥成功的朋友呢?”在这本《被误解的脂肪》一书里,看到这句令人扎心的话时,我的嘴角牵扯出大写的尴尬之笑——无中生友之小丑竟是我自己。
打开各种平台搜索减脂二字,大概率能看到这些字眼——“控糖”、“营养密度”、“轻断食”、“液断”之类主打制造热量差的方法。但是《被误解的脂肪》一书提出肥胖的原因并不单纯,而是由多个因素造成的。
首先关于减脂,这本书纠正大众的首要观念就是,脂肪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身体正常运转必备的一个组织。
它能提供能量,给体细胞提供保护作用;当它在神经纤维形成的髓鞘使神经能快速传导信号,从而让我们能迅速思考并作出反应。
更重要的是脂肪激素,目前人们发现600多种此类物质,对人体的影响各不相同。其中一个跟减脂有关的重要激素是瘦素。当它和脑中的瘦素受体结合的时候,就会产生饱足感,并且还有助于加速体内脂肪燃烧。
是不是是说体内瘦素水平越高,人就会胖呢?研究结果却是反直觉的——事实上,肥胖患者的瘦素水平通常也是很高的。由于瘦素抵挡现象,导致瘦素跟其受体结合后传递“我吃饱啦,不要再吃”这种信号的能力减弱了,从而使食欲无法得到有效抑制。
在这本启发性和娱乐性的书中,Mariëtte Boon博士和Liesbeth van Rossum教授探讨了关于体脂和超重的最新科学见解,并概述了影响这些因素的众多因素:从睡眠到压力,从遗传因素到药物使用,以及许多其他隐藏的增肥因素。
通过这本书你会知道人体是一台多么精细的仪器,脑部和内脏、其他身体部分之间的运作方式自有其规则,哪个环节有问题都可能导致患上肥胖、糖尿病、抑郁症等各种病症。
这本书还提供各种简洁、可实操的减脂Tips,比如餐前先喝一碗低热量的汤或水,吃饭时细嚼慢咽,成为一个坐不住的人(如坐半个小时就起来走动、一边看书一边按压压力球、养只狗)来提高新城代谢等等方法。这些方法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从各种短视频、文章里面刷到过,但是这本书系统性讲解一番,我们理解这些方法背后的原理,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执行,同时我们再接收相关信息的时候,才能判断哪些方式适合自己,哪些是商家忽悠的。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很重要啊。
推荐这本书给任何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脂肪在饮食和人体中重要性的人。
《被误解的脂肪》读后感(三)
应该是我最近读过的最实在的,最干货的关于肥胖和脂肪的科普书籍。而且不仅仅是一本健康方面的书籍,除了消除对于脂肪的种种误解,同时还介绍了大量的有关于脂肪的人文、历史、社会方面的内容。
人类是如何从崇拜脂肪慢慢转变为痛恨脂肪的呢?史前时期,脂肪是非常珍贵的,原始的狩猎采集生活经常面对食物短缺的风险,谁囤积脂肪的能力强,谁才有更大的生存几率。随着“第二次农业革命时期”人类农业技术的改进,更多的食物被生产出来,但我们的基因决定了我们身体代谢能力的上限,就是说,人类不需要辛苦劳作了,却获得了更多的食物和能量,这些剩余的能量就会转移成多余的脂肪储存起来,自此人类与超重和肥胖的“战斗”打响了。
对于肥胖的审美也在转变,人们从最初欣赏肥美到后来鄙视肥胖,不禁让人联想到我国也是这样,唐朝的以肥为美,现在以苗条为美。20世纪初,西方许多公司希望从瘦身的流行趋势中赚钱,有烟草品牌的营销广告词“抽一支烟,少吃一颗糖”,有一些减肥药品非法销售导致的年轻姑娘的死亡,更有甚者,居然为了减肥吃蛔虫卵,故意在肚子里养蛔虫让人变瘦。这些历史让这本书变得非常有趣味性。近几十年来,各种热门减肥饮食陆续登台亮相,层出不穷。之所以对这本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因为我本人就是生酮饮食法的忠实拥趸。
科普部分,这本书写得清晰明了。没有医学背景的读者也能够通过平实的叙述和常见的例子,领悟作者讲述的科学道理。“就像汽车需要汽油才能行驶,我们也需要燃料才能活动。”、“你可以把下丘脑比作机场中负责空中交通管制的主控塔台”、“不管你运动或者休息,人一直在消耗能量,而我们身体主要使用两种燃料:糖类和脂肪。”。。。读起来不累不繁琐,特别好理解。
关于脂肪的各种真相,书中提供了非常多的新鲜干货知识:
很多人不知道,脂肪才是绝大部分器官最重要的燃料。因为脂肪燃烧能产生比糖代谢更多的能量,所以我们的身体非常聪明的,确保拥有足够的脂肪。
我们的大脑每天大概在不经意间进行220次食物选择,这都是下意识的。
如果食物的分量加倍,那么人们会多摄取35%的食物,因为大份的食物就形成了一种视觉刺激,让人吃的更多。所以米其林三星餐厅那些摆盘精致的美食,看起来每一份都很小,就是引导让人小口品尝优雅咀嚼的进餐方式,实际上有助于产生实实在在的饱腹感。
一个不爱运动的人如何保持苗条身材?必须要掌握新陈代谢的知识。人体每日能量总消耗分为静息代谢、食物的热效应、活动产热,这三个部分。女性每天静息代谢消耗为1400千卡,男性每天1800千卡。就算你什么都不干,静静坐着也会消耗这些热量。如果你的食物摄入热量低于这三个部分的总和,那你就会每天变瘦。你还可以通过一些小技巧增加活动产热,同样是工作,长期坐着工作和站着工作相比,站着消耗的热量会更多。时不时的收缩你的肌肉,比如嚼口香糖、抖腿、摆弄小玩意都可以提高你的代谢。
除了白色脂肪,人体中还有极少量的褐色脂肪。褐色脂肪的功能主要是在寒冷环境中为人体产热。可以尝试在洗澡快结束的时候冲一下凉水。或者尽量待在微冷的环境中,或者吃辣椒都可以有助于减肥。
严格节食减肥之后体重反弹是一个常见现象,被称为溜溜球效应。因为在严格节食减肥成功后,新陈代谢会变缓。食欲调控系统紊乱,食欲会大增,所以就算吃的跟之前一样多,体重也会增加。这本书批判了类似于美国减重比赛节目《超级减肥王》这样的节目,有人在节目中减肥50公斤,但节目结束之后他们极易反弹,甚至比参加节目之前还更重了40公斤。对身体伤害极大。所以说市面上什么减肥训练营这种课程班,大家千万不要去参加。
咀嚼食物的时候,可以增加咀嚼次数一倍或两倍,让饱足激素起效,俗话说细嚼慢咽。吃饭的时候不要看电视,玩手机,集中注意力,刺激大脑,激活体内食欲调节系统。这些都可以让人更快感到饱足。
书中介绍了一种比较有趣的新方法,叫做“限时节食法”。意思是你可以吃的跟之前一样多,但必须在更短时间内完成进食,而进食的时间跨度也要拉大。体重就会减轻,精力也更加充沛,睡眠质量也会提高。
这本书大概80%的内容都是科普相关的。讲的非常的透彻,非常的细致非常有趣,书中配合了大量真实的案例,就像我们身边朋友或者自己发生过的那些情况。每个章节还都有贴心的小提示,大家可以切实的照着去做。脂肪并不可怕,它是我们的朋友,如何善待自己的身体才是减肥,最终需要考虑的,虽然是外国作者写的著作,但书中让我感受很深,作者很多观点都跟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类似,尊重自然的规律,尊重生物钟,关注我们自身,才能让我们更加健康,这个书写的非常干货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