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令颜读后感摘抄

令颜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13 01:30:31
令颜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5-13 01:30:31   小编:

《令颜》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作者通过描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揭示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自我认同的困惑。文章中的主人公经历了外貌的改变,却发现内心的不安并未得到解决。这让人们反思外表是否真的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内在世界,以及对美的定义是否应该仅仅局限于外表。这篇文章引发了我对美的思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自我价值的认知。

令颜读后感第一篇

每个人会喜欢上什么样的人,这件事情坑存在很大的变数,不过我们总是会说,男人好像总是会喜欢上年轻的女子,虽然没有什么理由,不过这好像是一个客观事实。是否有人能够在不同的年龄里,反复爱上二十岁的女子,在本书中讲述的关于大家一同排练《令颜》这部小说,书中的我就是重复爱上了四个你。四个女子都是二十岁,而在我的眼中她们拥有相同的面容,其中三个是三姐妹,而遇见最后一个的时候其实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

说的艺术一点,有一点像是年老的时候追忆过去,却在现实中见到了一个仿佛不曾老去的过往,曾经苦苦追寻的缪斯出现在眼前。是否只要抓住眼前的这个人,我就能抓住那时年轻的自己。即便我已经垂垂老矣,但是爱情从来不曾老去,可是我并没有想到我的这一决定会为现在的你造成怎样的影响。

故事的展开是从这个“你”开始的,程洁在得知《令颜》要排演成话剧之后,再一次来到了北京,曾经他和自己说过,这本以他们之间的故事为原型创作的作品,希望有机会带她从排练一起。因为程洁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看到,故事的呈现会因为导演的存在发生变化,导演怎样把文字变成实在的画面,是很重要的。

故事中的你已经死去,不仅仅是因为年纪,也是因为自身的病痛。但是这些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在《令颜》中都被艺术化了,关于他们的初次见面,程洁在看到文稿的时候就已问过,那些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为什么都被写在纸上。他的解释是,他希望生活能够那样发展,或许我们每个人对于现实生活都会有这样的想法,不管它怎样展开,我们都会有一个最美的想象。

随着《令颜》的排练,我逐渐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了真实的过往,也看到了艺术加工后的过往,而在他的儿子作为导演的解说中,我好像更加明白那些艺术加工从何而来。而程洁在这个过程中也在回看那些过去,她不断反思自己是否是在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自己是否仍旧想要和对方在一起。时隔多年不曾忘怀,谁又能说自己已经放下过去,不过是仍旧心有不甘。程洁反复自己的女儿身上看到他的身影,这个他到底是当年的他,还是自己后来的丈夫,书中并没有明确说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令颜读后感第二篇

这是一本关于回忆,以及想象中的美好的一部小说。年近半百的程结突然要来北京,她的女儿也在北京工作她他这次来主要目的也并不主要是为了看女儿。她看到一个报道,曾经在20多年前出版的一本书《令颜》,将要被排成话剧,陆续在全国巡演,《令颜》这个故事在他的生命中明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她来到北京,就是想亲眼看看它怎样被搬上舞台的?十分凑巧的时候,他又看到这个剧组在招聘保洁人员,机缘巧合下她被应聘了,让她有了近距离观看排演的机会。

整部小说的叙述和书中话剧《令颜》故事是相互参映在一起的,是一个“戏中戏”的表现形式。程洁和这个《令颜》是有寄生的渊源和牵扯不断的关系的,《令颜》的创作者是一名艺术家陈地,他曾经在不同的年份里去东北森林采风,并分别遇到一家中的三个姊妹,并都有一段美好的故事,他在不同的年份去的时候,三个姐妹刚好都是20岁,并且他们找的是一模一样。这个桥段比琼瑶爱情小说都虚构。

1985年又去采风的时候,又遇到了一个叫“橙”的女孩,这个橙就是程,她居然和那三个姐妹又长得一模一样,又对自称是画家的陈地有情感的故事。这次这部戏的排演,主要是有他的儿子陈牧耕导演的。

程洁来看《令颜》,就是想看看自己曾经有过的那段情感,或许在她的心理上还想重温一下那段情感吧。她是一直称乎陈地老师的,陈地已经去世整整25年了,可为什么她还这么念念不忘呢?25年人生都会发生太多的变化,可唯独这份牵挂总是搅扰着她,这一篇她为什么就是翻不过去呢?

她这次来北京也想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是因为这个男人曾经太爱自己,而她有所辜负是欠他一笔感情债,还是……?

感情中的美好回忆会如同明亮的星星,点缀在心灵的夜空中。那些甜蜜的温馨的深情的都会让人心头涌起一股暖意。这些美好回忆让人感到幸福和满足,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让人愿意永远沉浸在这份美好之中。如果一切遂愿,自然是春暖花开。

但那些未能实现的愿望、错过的机会和无法弥补的遗憾,都会让人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失落。这种失落感可能伴随着一种空虚和无力,让人感到仿佛失去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令颜读后感第三篇

读完《令颜》,翻回第一章第十页,“程洁带来的衣物,只好仍旧留在行李箱。”这里写的是,她来到女儿靰鞡在北京的出租房,房间逼仄,不够她放下衣物,只好留在行李箱里。我都能想象到那个场景,要一件拿一件,穿完了又要放回去,直到她后来走。

为何对这一句简单的交代,如此留意?以至于读完了小说,要回头找出这句话。因为我想到,这部小说里的许多人,都在提着行李箱过活,似乎没有人好生安放过自己。

程洁从伊春离开,去广东生活了大半辈子,一点不见她有归属感。她提着一个爱情的幻想,痛苦着、怀疑着,最后验证了,却又失落了。杨新米在北京演话剧,住在一个租来的房子里,却苦思着两间房的事情。后来才知道她提着的,不止是爱的妄想,还有家中的负担。陈牧耕看似过着稳定的家庭生活,却始终背负着父亲的影响,贯穿他的创作和爱情。更别提徐建华,儿子死后,他得了病,靠胰岛素撑着,不过是临时地活着罢了。

那什么活法才是对的呢?程洁早早思考过这个问题,“也许把家按在五营或者伊春,照样结婚、生子,活得平平淡淡,或者说浑浑噩噩吗,直到今天,乃至将来生命结束那一刻。不过她想,活得平庸不好吗?转而又想,活得痛苦不好吗?在生命如果需要留下一些痕迹的话,大概只能是经历痛苦吧。”所以,她是到了北京,才找到爱的答案,亦或是生活的答案吗?不是的。我认为,她一直都在清醒地沉沦着。只要留心去看程洁的内心独白,就会知道,她一直在心中轻笑自己。

“他为什么不只写剧本,非得给她写那些信呢?他倾诉爱情的话太多,太强烈,几近于疯狂,让她不能不当回事,认为那是真的。”

“既然写的是剧本,也就可以美化‘你’,升华‘你’,所以这个‘你’并不是她。这样一想,又有一种难以言状的悲哀,她还这么年轻,怎么会摊上这样的苦恼呢?”

诸如此类的“知道”,在文中有不少。程洁知道“你”不是自己,却自我欺瞒,痛并幸福着。她的生命轻不足道,需要承受爱的重量,哪怕是虚幻的爱。她来到北京,遇到杨新米,遇到另一个自己。她借助杨新米去解读剧本,去解读陈地,去解读自己在这个剧本里如何存在。

如果说,杨新米是借助《令颜》这个剧本,从幻觉始,通向真实,最后幻灭于真实。那么程洁正好是从相反的方向走来,她在真实中,反复尝试触摸幻觉,试图摸到一点真实,最后却幻灭于虚象。在这个过程中,她们撞见彼此,获得过一些慰藉与温暖。但真实与虚幻相撞后,程洁活了下来,杨新米死了。程洁在杨新米死前所作的手记里,看到她对剧本的认真研读。其中,有一段话:我在“你”身上,看到了一个悲剧。可以说是“飞蛾扑火”,但这个词应该解释一下:飞蛾从来没见过火,一旦看见,痴醉于它的壮丽、炽烈,情不自禁,立刻把自己烧死了——在燃烧那一刻,火焰呈现出最气魄的形状与颜色。

新米看见了飞蛾,决断了自己的命运。而程洁看见了飞蛾扑火的爱是怎么回事,以此把过往的“自己”杀掉了,才结束了这趟旅程。但同时,她的人生又变得轻飘飘了。

程洁走之前,去给陈牧耕的办公室做最后一次打扫。她看见陈牧耕站在窗前,眼有泪痕,面如死灰。她心里不禁想,这个男人错失了生命中最为美好的事情。而我在想,哪怕重来一次,陈牧耕又能怎样呢?他对杨新米的拒绝,包含着非常复杂的自我。父亲陈地与他,是启蒙者与被启蒙者的关系,但同时又是“不完美的父亲”与“尽力避免成为父亲的儿子”的关系。在排练剧本的过程中,新米的存在,对他来说是两重考验。一方面是自己对父亲的修正被动摇,另一方面是“不愿成为一个像父亲那样滥情的人的决心”被动摇。也就是说,他不是在新米和余悠之间选择了余悠,他只是保全了自己。

小说中这样的父子关系,也还有一对。那就是徐建华和壮壮,一个同样出轨离家的父亲,一个想明白了而自杀的儿子。前面的那位父亲,宣称儿子是唯一真正理解他的创作的人,至于是否真的理解,在排练中有迹可循。而徐建华和儿子壮壮,是完全不理解对方的人。以至于儿子死后,徐建华说自己的人生被他毁了。他四处追寻儿子为何而死,却始终找不到答案。在小说中,隔阂不只存在于父子之间,躺一张床睡觉的靰鞡与程洁,也充满隔阂。程洁总在靰鞡身上看到前夫李大军的影子而生出嫌弃,靰鞡则背着程洁与李大军联系,问他要钱。爱情已经没有希望,而亲情也如此脆弱,程洁是方方面面地失败了。

值得一提的,还有书中虚构的两个时空,都在与现实的这个时空产生着联系。剧本里的三姐妹,活在动荡的时代里,人是那么渺小。不管是打哪来的一阵风,就把一个人吹倒了。生不逢时,提心吊胆,是一群被时代辜负的人。怎么去爱,怎么去活着,在任何时候都好难啊。小说里的若叶,在黑暗中被一双手抚摸了眼睛,于是陷入危险的爱恋之中。等她得到了,走入了婚姻,却又被命运的回旋镖击中。这个男人,曾经如何背叛妻子爱上她,如今又怎样背叛她爱上女博士。仔细想想,靰鞡在现实中也曾遇到这么一回事,而赵与杭则一次次地更换同类型的女友,小说中围绕展开的陈地,也是着迷于一个又一个的女人。你可以看见作者冷峻的目光,他注视,总是抱着爱的天真幻想的女人,总是爱一个换一个的男人。他看见女性的弱点和男性的通病,平等地看着这两个群体,悲哀、下坠。唯一一个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是小铁。在北京的日子看不到头,她没有停留太久。比起靰鞡,她实际得多。她也许不爱男人,但最后选择嫁了男人。不管是否出于冲动,这个生活是否值得赞赏,她选择了,也承担了。

我很敬佩止庵老师,他是一个做什么事都认真的人。在不到20万字的小说里,他力图追求复杂与深刻,讲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爱的虚幻与生活的真实”和“人总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也在剧本和现实的互文里,试图追问“美与永恒是否存在,如何存在”,甚至还可以看到“原创和改编的处理”。但总的来说,他讲的还是活着这件事。人能怎么去爱,怎么去活着,怎么留下一些些痕迹?提着行李箱的岂止他们,我们何尝不是?许空愿,空许愿,这辈子也就过去了。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