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讲述了在美国幼儿园上美术课的情景。作者通过描述幼儿园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孩子们的表现,展现了美术课对幼儿园学生的重要性和启发性。通过这节课,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绘画技巧,更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整个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和活力。
《在美国幼儿园上美术课》读后感(篇一)
我本是一个艺术盲,自从当妈后才如海绵般吸收各类知识。 这本书是旅美画家顾菁深入美国幼儿园考察学习后,用通俗异懂的语言整理了二十堂美术课。 我就是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才了解到原来美国幼儿园在美术课伤还引入了名画欣赏,要知道这个我当年在高中才接触啊,可那个时候的我艺术感早已钝化,也没有审美能力。事实是,审美得从小开始,慢慢渗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 另外,与我之前说认识或接触到的美术课不同。在美国学校课程,美术课可以只有表达孩子的意愿,可以用不同的材料来展示,比如非洲粗麻布,音乐画,木工,编制都融入了美术课,有趣有料,引发思考。
《在美国幼儿园上美术课》读后感(篇二)
好看9,有料8。贵在原本记录美国幼儿园的美术课现场,比较少见。书中的素材、印刷、选图等都十分精美,甚至吸引到一岁多的孩子,翻翻指指,最喜欢的还是各种脸。选了很多5-7岁孩子的作品,真的特别棒。
教学中每节课以名画赏析开始,从抽象逐渐过渡到具象,并启发孩子互动问答,师生大概各占50%,教学中注意启发孩子关注线条、前中后景、光源、三原色等,初步介绍立体派、印象派等,也适时启发孩子思考文化融合等。以动手手工或绘画结束,材料多样而奢侈,出现的纸张、画具都有几十种,重点在于让孩子感知和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技法,最特别的是在海鱼身上画彩虹画并拓印到白 T上。
有些关于画作赏析对话,我感觉比较惊讶,早期老师问孩子是什么颜色、漂亮吗、运用直线还是曲线,然后就结束了,不知道是否和孩子的认知相关。我特地去翻出来读小库的《书中有座美术馆》系列,其中感觉词相当多,不知道如果换成这种表述,孩子们会不会更投入一些。
书中特别提到,指名点画时,用色彩鲜艳的羽毛取代教鞭,“儿童美术能力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必须经过学习才能获得,严格的课程设计和经验丰富的老师是美术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在引导孩子关注美术、培育审美、认知技法与向孩子灌输“画应该这样构思、这样画”之间,有时可能需要微妙的警觉。
书之外的感受,艺术启蒙真的可能很早,土豆半岁、一岁多都去过美术馆,大块的色彩确定无疑对他会造成冲击、激发好奇。今天他看到格子画,一直拉着我的手哼哼,直到我找出半年前给他展示过一次的读小库《蒙德里安》的立体书,也许他的确是在有意识的建立对应关系。另一个有趣的小细节,书中有些画排版时,印了画框和图钉,土豆一直拉着我的手,暗示我帮他把这幅画取下来,看见我做不到,差点急哭了。
《在美国幼儿园上美术课》读后感(篇三)
这是一本可以让国内幼儿教师零距离接触美国艺术教育授课理念和教学技巧的书。
作者是一位学龄前幼儿的妈妈,也是国内高校学前教育系的专业美术教师,这两重身份让她观察角度既有专业人士对艺术的理解和反思,又有妈妈和老师的细腻,最难得的是作者并没有先入为主的带入自己的教育观念,而是原汁原味的还原了课程中师幼之间的对话、活动实施的步骤、所需的材料和名画素材等,给与了我们更多自己想象的空间。
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美国学前美术教育重视名画欣赏,培养审美、陶冶情操的同时,让孩子更好的发展美、创造美。
对于成人欣赏名画并不难,但对于3-6岁的幼儿,怎么引导他们观察、感受作品的情绪却不容易,作者完整的记录了教师的上课导语,给我们授课很好的指引。
作者每堂课有目标、课程简介、物料准备,活动过程,课后总结、反思,可以说每一章节都是一节完整的教案,结合我们的国情、园本课程可以进行二次创编,借鉴性强。
美国的幼儿教育非常注重家长的参与,每节课都有志愿者家长助教,甚至在课前还会给家长做统一的培训。
教师在引导幼儿的过程中非常注意细节,为了体现美感和柔和,引导幼儿观察时会用一根彩色的羽毛做指引。
其实艺术地“教”和艺术地“自然成长”一直是学前专家们在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自然成长”遵循了孩子的天然个性,保持了孩子对环境和周围意义理解的最真实状态,但在这种状态下孩子的艺术表现手段会比较单一,艺术表现能力发展会比较缓慢。而艺术地“教”虽会较快速地提升儿童的艺术表现能力,但同时又可能束缚孩子发现美的眼睛、创造美的双手。因此我们的研究就是要在“教”与“自然成长”之间找到最为合适的切入点,让孩子能在“点拨”中,明亮发现美的眼睛;在共同玩创中,提高表现美的能力。
幼儿美育教育任重而道远。
附:原创思维导图及书中所用名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