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做只猫狗》是一篇让人感到温馨和感动的文章。作者从自己的经历出发,以猫狗的形象来描述了人们对于生活和情感的追求。通过这个比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和生活,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关爱身边的人们。这篇文章让人感到温暖和希望,值得一读。
不如做只猫狗读后感篇一
“猫狗不欠这人间分毫,它们总是快乐的,人善于向这世界鞠躬,他们偶尔才欢喜。”
不如做只猫狗读后感篇二
虽然不能苟同文章的论据(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时代背景不同了),但是对于论点“再次好不生病;再次好不在上海生病;再次好是在上海生病而不吃药;再次好是在上海生吃药而不就医;再次好而只有在下世”,我倒是十分同意。
在2022年年末,一开始只能求助于自身的免疫力,祈祷自己不阳。 全国的医疗资源集中地,一帝都,一魔都。若是在魔都生病,因为医院多,必然是在心中要对各个医院排名做一番计较。倒不是有多么矫情,而是各种比如附近那家“竖着进横着出”的是不能去的,比如远一点的那家“所有检查药品都上一遍,才让你出院”的也不能去的。计较完了,忽然发现附近没有一家好的,忐忑不安中,心里觉得最好不要在魔都生病,矮子里甚少长脚,长脚在这情况下也是很难依靠到。资本家又不给我们居家办公,只能在每天的工作中自求多福。
个么再次好就是阳了,但是是万中无一的无症状。
再次好就是在魔都,但你能提前备有市面上早已断货的布洛芬或者对乙酰氨基酚、翻倍涨价了的血氧仪,个么还能选择在家躺平。
然后呐?然后只能奔赴自己明知口碑不好,明知目前已经一片混乱的医院,等待若干小时。在精疲力竭中,与众病友一起吊着连诊疗方案都没有确认有效对抗疫情的药水…拖各种关系去求得一张病床…在黄牛手里接过万元特效药…
这样想想,甚是悲观,在今天宣布已经疫情过峰的魔都,有多少人已经留在了这个冬天。他们只能寄托于下世,祝福自己的血脉不要再走这样的路,或者按照梁实秋的顺序,再祈祷一遍。
不生病;
不在上海生病;
在上海生病而不用吃药;
在上海生吃药而不用就医。
2023年,愿你我安好。
不如做只猫狗读后感篇三
初来台湾,一日忽动乡思,想吃一碗荷叶粥,而荷叶不可得。市内公园池塘内有莲花,那是睡莲,非我所欲。后来看到植物园里有一相当大的荷塘,近边处的花和叶都已被人摧折殆尽。有一天作郊游,看见稻田中居然有一塘荷花,停身觅主人请购荷叶,主人不肯收资,举以相赠。回家煮粥,俟熟乘沸以荷叶盖在上面,少顷粥现淡绿色,有香气扑鼻。多余的荷叶弃之可惜,实以米粉肉,裹而蒸之,亦有情趣。其实这也是类似莼鲈之想,慰情聊胜于无而已。
小时家里种了好几大盆荷花。春水既泮,便从温室取出置阳光下,截除烂根细藕,换泥加水,施特殊肥料(车厂出售之修马掌骡掌的角质碎片)。到了夏初,则荷叶突出,荷花挺现,不及池塘里的高大,但亦丰腴可喜。清晨露尚未晞,露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静看荷花展瓣,瓣上有细致的纹路,花心露出淡黄的花蕊和秀嫩的莲房,有说不出的一股纯洁之致。而微风过处,茎细而圆大的荷叶,微摇晃,婀娜多姿,尤为动人。陈造《早夏》诗:“凉荷高叶碧田田。”画家写风竹,枝叶披拂,令人如闻风飕飕声,但我尚未见有人画出饶有动态的风荷。
Susie的读后感:
这段景物描写中,露珠、微风很好衬托出了荷花荷叶的纯洁雅致。关于荷叶粥的叙述更是引发了读者的多重感官体验,如果说有什么文章是读后口齿生香的,我想梁实秋的这篇应该算是了。
不如做只猫狗读后感篇四
再读梁实秋,是这本《不如做只猫狗》。诚然如斯,人不若狗。或者说,人太复杂,还是猫狗简单明了,爱即是爱,恨即是恨,从不拐弯抹角,都是直来直去。落笔如子,梁实秋的文即如此,仿佛任何事物事件都能够融汇到文字,烹煮。
《不如做只猫狗》分五部分。分别是“生而为人,我很惭愧”、“一筐琐事 一堆喜乐”、“万物都有境界”、“先谋生再谋活”、“总要记着些什么”。其实,如此分类,也不过是编辑们的一厢情愿罢了。我想,作者写文之际,断没有如此想分类的想法,只是想到,便成文。
琐事。这应该是世间的常态吧。红尘滚滚,人世万象。对于梁实秋来说,一切都是可以拿来,一切又都是可以成为文字的表达方式。这就是对文字感兴趣的人做的事情,文字就是他表达对世界认知的方式而已。既然如此,且让人们透过这些散发着质感的文字,洞悉事件背后的真谛。
随意翻阅,且并无从头开启的繁琐。比如,翻阅到《信用卡》,竟惊叹于作者的先见之明,更赞叹西方文明的先进性了。如今,我们也是信用卡遍地的状态,但这种状态却又是文明的进步表达吧。
你又可以看到,作者对于翻译的态度。哪些为好的翻译,哪些为不好的翻译。更重要的是,他还举例子了。比如林文月翻译的《源氏物语》,不仅看了,还再下单了,成为一个读书的连锁反应。在阅读的世界里,大概就最容易开启这样的一段征程了。
从《不如做只猫狗》,到《源氏物语》。这样的过渡,你压根没有想过吧?但实际却发生了。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可能会存在着更多的过渡。从这本书到那本书,从这篇文到那篇文。无论哪种,皆为一种传递,更为读书的正效应和副产品吧!
而当这样的副产品多起来的时候,往往就会发生质变。在《不如做只猫狗》中,更多的就是这样的一种阅读体验:细致琐碎,晶莹剔透,五花八门,包罗万象。
人间自在事,且读梁实秋。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不如做只猫狗读后感篇五
这本书记录了梁实秋先生那个年代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曾经在教科书里看到有着伟大事迹的英雄人物,在这本书里变得有血有肉了。
当然关于其他人的描写只是少数,大部分还是讲述了作者本人生活。比如作者因胆结石需开刀而惶恐不安,期间诸多朋友热心提供偏方,最后手术成功平安出院,从作者身上不难看出医疗技术的进步,但医疗环境依旧落后的现象。
通过个人了解那个时代,而通过这本书我感受到更多的先生的文学素养,多次引用诗经左传唐书等文献,如在《奖券》里“无亢不衷,以奖乱人”,在群芳小记中引用多达二十几处。我将它们一一记下待阅读结束后一一查询,极大拓宽了知识面。
除了对自己生活的描写,还有对职业,花草等也废了一番笔墨进行描述。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是有一篇标题为《理想的饭碗》的文章,这有点像是用了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通过细节描写一点一点拨开迷雾。先生一开始并没有指出他们的职业,而是以所里的先生们代称,描述他们的工作环境则是
我心想这是什么神仙职业,看到这,我暗自猜测是大学教授吗(先生就是大学教授,所以觉着会不会是他在吹捧自己的职业),但随后看到
看来不是,随后作者继续写道:
更困惑了,终于到文章末尾了。
太妙了,先生真的是观察得特别仔细,笔下生花呀。想来,理发所所长应当很乐意给先生润笔费,将这篇文章用于招聘。
整本书洋溢着一种生活的情趣,阅读这本书,你会觉得生活万事可爱。
不如做只猫狗读后感篇六
开头请允许我引用文中之话带入,“猫狗不欠这人世间分毫,他们总是快乐的”。对于《不如做只猫狗》此标题,我只能简单的理解为:生活不易,做人反而生活艰辛,猫狗却不同,他们想的简单,如此活的轻松自在。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浙江杭县(今杭州)人,出生于北京,中国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冰心如此评论: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
《不如做只猫狗》共有五辑。以第一篇文章为例,梁实秋先生的文章中写到生病与吃药。看似叙述实事,但言语之中又好像带有一丝反讽,梁先生之文章,以诙谐之语言,轻描人间事,在后面《花钱与受气》等文章亦是如此。
《不如做只猫狗》最开始吸引我的地方在于标题,人生在世,并未事事如愿,小时候盼望长大,长大后盼望回到小时候。成年人的生活从未轻松,等自己到这一阶段的时候深有体会。猫狗快乐,简单无忧,可以在寒冷冬日享受和煦阳光,悠闲自在,正如文章所提及——猫狗不欠这人世间分毫,他们是快乐的。人善于向这世界鞠躬,他们偶尔才欢喜。
整本书五个专辑,都有联系。从人间各有烦心事,到从烦心事中找乐趣再到看淡万物来去,工作与生活,相互交叉。书中说:“在这世上,只要是人,都复杂。”书中说“最高兴的一件事,莫过于完成一项工作”,书中说“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他自己的时间;生和死,都有他自己的道理”。梁实秋先生善于从生活当中找题材,反讽批判,表露现实,让我联想到了鲁迅“弃医从文。提笔唤醒天下人”。文字之力量大不穷,是影视等所不能表现得效果,一切皆为“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夏有电扇,冬有暖炉,坐有软垫,看有报纸,没事的时候,抽抽烟卷,看看马路,听听鸟语,嗅嗅花香,在红尘十丈之中,也算是一个清凉的世界。”——《理想的饭碗》。这是工作一篇收录的,我喜欢这样的生活,悠闲自在,严格之上班,轻松之生活,在闲暇之际自己种种花花草草,看云卷云舒,在透过阳光的窗前,轻泡一杯茶,静听窗外鸟声,翻书一两页,在书中寻求精神的慰藉。
梁先生的文章,值得深读,值得细读,边读边从中思考推敲,带入实际,然后以平和心态去看待万事万物。在借用标题一用“人生自在事,且读梁实秋”。周末休闲之际,不如品读实秋先生之书,静心工作 静心生活。
不如做只猫狗读后感篇七
“夏有电扇,冬有暖炉,坐有软垫,看有报纸;没事的时候,抽抽烟卷,看看马路,听听鸟语,嗅嗅花香,在红尘十丈之中,也算一个清凉的世界。和他们往来的人物中,有美人,有英雌,有哲人,有博士。对于美人与英雌,他们虽仔细端详,饱餐秀色,却没人拿问他们侮辱女性之罪,对于哲人与博士,他们也不妨施五权“宪法”中之一权,寻些题目,口试一番。若是答案不满意,或态度骄矜,语言无味,他们会举起双拳,把被试者结结实实教训一顿。被试者若吃不住这一顿拳头,至多也不过请求罢手,断不至有还拳的轻举妄动。” 你知道这段文字描述的是哪种职业吗?
这段描述摘自梁实秋的散文《理想的“饭碗”》。文章最后,答案揭晓~理发师。再回头品读,不禁为他独特的视角风趣的语言会心一笑。 身为著名的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梁实秋学贯中西,不仅留下了研究莎士比亚的学术专著,还将世间百态、柴米油盐诉诸笔端,让我们得以领略文坛大师文字中的幽默与智慧。 《不如做只猫狗》共五辑,分别是:生而为人,我很惭愧;一筐琐事,一堆喜乐;万物都有境界;先谋生,再谋活和总要记着些什么。完整收录《懒》《胖》《信用卡》《记诗人西湖养病》等经典名篇,更特别新增《日记》《奖券》《花钱与受气》《老憨看跳舞》等珍贵文章,详尽展现了一代大家平实的一面。 日常观感中的学问 即便写写花草和人的通病,文中都不乏古今中外诗词典故,读来绕有趣味。 比如《懒》这篇,第一句开门见山:人没有不懒的。接下来说到诗人白居易,并以他的诗“日高睡足犹慵起,小阁重衾不怕寒”为证。苏东坡的“老来百事懒,身垢犹念浴”和历史人物嵇康的自承“不涉经学,性复疏懒,筋驽肉缓,头面常十五日不洗…”也相继被列为“人都懒”的佐证。 然后回到现实,从俗语“早起三光,晚起三慌”到对生活的观察,自己的经验。最后以唐代高僧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故事,和清代画家石溪和尚于画上的题诗“若忽忽不知,懒而不觉,何异草木!”结尾。宛如随意闲谈的行文,起承转合中体现了不指责的警醒之意。 还有关于爱花种花的《群芳小记》里对海棠、含笑、牡丹、莲等花卉的记述,更是将历代相关吟咏的佳句信手拈来,而文末大都归于一个日常而富有余韵的结尾。 婉转里透出不同于流俗的见识 西方文明的影响,让他在写男人、女人、孩子、职业及某些习俗时,流露出旁观者不以为然的冷静。 比如《风水》里这样写道: “我曾路过咸阳,向导遥指一座高高大大的土丘说“那就是秦始皇墓。”我当然看不出那地方风水有什么异样,我只知道他的帝祚不永,二世而斩。近年他的坟墓也被掘得七零八落了。陵寝有再好不过的风水,也自身难保,还管得了他的孝子贤孙变成为飘萍断梗?” 而对一般人家在安设床铺时认为面向西不太好,有“一路归西”的忌讳,他说“床无论面向何方,人总是一路往西行的。” 在《对联》里,他表达了对春联的看法: “春联最没有意思,据说春联始自明太祖:“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下须加春联一副。”仓促之间,奉命制联,能有好的作品?晚近只有蓬户瓮牖之家,才热衷于贴春联。给颓垣垩室平添一些春色,也未尝不可。……春联的词句,不外一些吉祥颂祷之语,即使搬出杜甫的句子如“楼阁烟云里,山河锦绣中”,或孟浩然的句子如“咸歌太平日,共乐建寅春”,仍然不免于俗。” 作为中文独有“可装点湖山胜迹,可装潢寓邸门庭”的艺术品,好的对联并不止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讲究意蕴格调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这让我想起二十多年前,第一次去武汉归元寺,看到大雄宝殿的对联“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的往事,年轻时总会追问事情的结局,常因久而未结困惑,那句“何妨不了了之”,如当头棒喝,过目难忘。 有书斋里的古朴也有市井风光,读梁实秋的散文时常感受到那闪烁在慢条斯理中的老成智慧。
不如做只猫狗读后感篇八
说起来很惭愧,我是从去年开始才开始读梁实秋先生的文集,才读第一本的时候,我就深深地爱上了这样的文字,这文字中诙谐中带着洒脱,温润中有着深沉,柴米油盐的琐事中蕴含着生活的哲学,一动一静的人间缩影中仿佛流淌着岁月的光影。这样的文字总是让人爱不释手,不忍心、不舍得一下子就读完。
梁实秋先生是华语散文的一代宗师,他学贯中西,笔耕不辍,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作品。《不如做只猫狗》这本书共分为《生而为人,我很惭愧》;《一筐琐事,一堆喜乐》;《万物都有境界》;《先谋生,再谋活》;《总要记着些什么》五个部分,散文中有生活的闲情逸趣,有对生活历经的回忆,有借事说理,还有对故友的回忆,每一篇都是三两页,短小精悍,先生的博学、幽默,都在其中一一体现。
生活的快乐源于人的情趣,而读先生的文章,我们总能从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先生家养了三只猫,都是善良的夫人从户外抱回家的流浪猫,小猫们的名字也极简单,分别是白猫王子、黑猫公主和小花。小猫们成了家中的一份子,先生和夫人给它们喂饭、洗澡、陪它们玩耍、给它们宠爱,同时也从与它们的相处中获得满足。是的,宠物对我们来说是那样亲近的存在,我们对它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不求回报,只为付出,因为付出,即是收获,于是,那些爱心与呵护也都变得更有意义。
印象最深刻的,是先生在《割胆记》中对自己一次胆结石的手术经历的回忆。从病发时疼得如刀如绞,到治疗后被医生通知手术时的为难,从收到朋友们送来各类偏方、药草时的安慰,到再次入院准备手术时的紧张,从那句“好像是犯人自行投案一般”的无可奈何。到出院时那一句“好漂亮的新鲜世界”的欣喜和欣慰,先生的一篇文章,将生病、治疗、病愈这一过程里的心路历程描写得淋漓尽致。而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人在生病时所经历的呢。那些病发时的痛苦、入院时的故作坚强、躺在手术台上的迷茫,出院时的新生之感,这一路也是我们所有人都会走过的那一程。我们很强大,但我们也很渺小,仿佛在生病时,我们总是最能体会那种对于自己生命的不可掌控之感,这感觉可能并不那么让人愉悦,但这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需要接受并且坦然面对的那部分。
读先生的文字,我们会发现这人间的可爱,这世间的百般滋味,这人生的自在乐事,这样的文字源于生活的丰富土壤,而文字背后更是蕴含了先生的文学修养和生活志趣,让我们在阅读中品尝人生百味、感受人生之趣。
不如做只猫狗读后感篇九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在他的一首诗中写道:
“从一粒沙石看世界,从一朵花看天堂,把永恒纳进一个时辰,把无限握在自己手心……
现实本来就这样,人生来就要面对快乐和悲惨。”
看着手上这本《不如做只猫狗》一书,不禁思考,假如我们不是“人类”而以动物的姿态生活在这漫漫人世,会更快乐吧!
当你不开心的时候,建议你读一读梁实秋的这本书,在书中第一辑里面说:在这世上,只要是人,都复杂。不禁想起抖音特别火的一首歌:“社会很单纯,复杂的是人乃……”看梁实秋的文字就有种生活就是自己哄自己,把自己劝明白,什么事都解决了,把期待降低,把依赖变少,好好生活好好爱自己!
梁实秋的文字和读鲁迅的文字读起来是完全不一样的,在他的文字里面梁实秋是个性情中人,一个有痴、有忆、有乐的亲和老者。在这里,他可以如孩童般天真可爱。可字里行间又分明读出他是一个老者,一个睿智的老者。
他说: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一个人。人类最高理想应该是人人能有闲暇,于必需的工作之余还能有闲暇去做人,去享受人的生活。相信为生活北漂的你我看到这句话一定非常赞同。
看梁实秋的文字不管生活如何艰苦他都非常乐观且活得有意思。看这本书就感觉自己在和一位老者聊天,天南地北的生活琐事都能在这里找到不一样的观点,看完每一个小故事都会有一种暖暖的感觉,且有共鸣。
比如我读了【花钱与受气】就特别有画面感,梁实秋:一个人就不应该有钱,有了钱就不应该花,如果你既有钱,而又要花,那么你就要受气。这篇散文提到的就是他自己年轻的时候,上街买东西,每每进去大铺都会心觉战栗,总觉得自己要买的东西太少,本来要买二两瓜子,一看柜台先生面色不对,马上改口半斤,才能缓和紧张局势。看着这段文字,想着自己刚来北京打工时候的样子感觉如出一辙,当时自己就不太敢去商场买东西,总有一种被瞧不起的感觉。
再看现在大家买东西都是网购,也就缺少了那种“花钱受气”的生动形象了,而且买完不满意以后如果不退货还能给个差评,然后,估计很多商家都在网络的另外一段气的直跺脚吧。
著名作家冰心曾这样评价梁实秋:“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只有实秋像一朵花。”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梁实秋,那就是: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当我们读完这本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不如做只猫狗》后我更加认可这句话,而且,感觉这个老头有点可爱!
不如做只猫狗读后感篇十
书到手时,迫不及待地拍了照,因为书封面的黄色加上一幅插画的搭配,真的太符合我的口味啦。并且轻轻巧巧的一本,可随时拿在手中阅读。
夏天来啦,正是读梁老书的好时间啦~
花花草草,小猫小狗,在梁老先生的笔下,都显得活灵活现,好似可爱的人。可梁老先生,不会把它们当人,因为他觉得它们就是它们。这便是梁老先生文章的风格和魅力,俏皮、可爱。
看梁老先生的文章,初读起来,轻松、有趣、简单、平实,但你读着读着,便又会发现,怎么越来越有味,越读越耐读。因为在梁老先生的每一篇文章里,虽只是谈一物,说一事,但,梁老可不是简单的将事情描述,然后再抒发一点情感,就结束了。
梁老的文章总能体现出,他观察细微、描写细致、讲述形象的特质,并且还会对事、物做一番研究,去讲讲它背后的历史、文化、经验。再加上梁老的写作风格,这让即使只有短短的小文,也确实有味的。不仅如此,还能感受到梁老非常温暖有心。
而这些感受,都是在阅读梁老的文字中,一点一点接受到的。虽是温润扑面而来,可梁老一定是下足了功夫写。
突然一想,要是让梁老写一篇书房的布置小文,他定是会这样写吧。大概有哪些书?它们分别有着什么习性?哪些书喜爱阳光一点,便可将它放在靠近窗边的位置。哪些书喜爱深沉一点,便可将它放在书柜底下一点。哪些书,喜欢与人打交道,便可放在离书桌近点。等等。梁老不仅会研究书的“本性”,一定还会遵循书房的“本性”,于是一个充满爱意的书房,就这样成型了。
哈哈,我想梁老一定就是这么思考着的。
当然,可别看梁老大多数文章风趣幽默,经历颇多,对大多数事情,以平凡之心对待。可梁老也有"纠结"之时,并且及其可爱。
在书中《割胆记》一篇,可是能读到梁老的许多小心思呢。比如,到底割不割胆?割的时候痛不痛?梁老,可是描述了自己的忧心忡忡。可梁老又凭着自己的经历,写了自己的想法和判断,但好像医生说的那套也很在理,于是在各种权衡下,好像又没了下文。梁老是琢磨了又琢磨呀。
另外还有两篇,也特别喜欢。《白猫王子八岁》《白猫王子九岁》是他家猫猫过生日的时候,专门写的。并且记录了猫猫的日常、特性,以及猫猫的一些特别之事。是梁老专门在每年那时都会有的一篇写作,可真是爱猫之人呀。
一些摘抄:
-人在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手脚相当闲,头脑才能相当地忙起来。
-争先是本能,一切动物皆不能免;让是美德,是文明进化培养出来的习惯。
-但是店铺也真太不原谅人,还账只准用钱还,而我所缺乏的只是钱。
不如做只猫狗读后感篇十一
世味复杂酸甜苦辣,尝尽了人生的酸辛,方觉平淡最真。
《菜根谭》中说:“真味是淡,至人如常。”
真正的美味是清淡平和的,得道的人能够保持平常心,其行为举止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
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仅是一种人生境界,更需要修行和磨砺且心无杂念。
与动物为友
梁实秋先生说:“猫狗不欠这人间分毫,它们总是快乐的。人善于向者世界鞠躬,他们偶尔才欢喜。”
难怪有人说:“我见过的人越多,我越爱我的狗。”
狗是忠臣,它不会嫌弃主人。有义犬为主人守灵不食的;有为救落水主人奋不顾身的;有千里迢迢为寻找主人而污脏瘠瘦的。
记得有一部电影《忠犬八公》,影片讲述的是一位大学教授收养了一只小秋田犬取名“八公”。每天早上八公将教授送到车站,傍晚等待教授一起回家。不幸的是,教授因病辞世再也没有回到车站。八公在之后的9年时间里依然每天按时在车站等待,直到最后死去。
每次看有关宠物的故事都会流泪,我钦佩狗的忠诚和它对主人的不离不弃。想想看世上有多少忘恩负义的人!
先生爱猫,家有三只:白猫王子、黑猫公主,还有一只小花。每天为了三只猫咪,先生和夫人可谓是尽心尽力,刷洗清洁,无怨言无倦色。白猫厚重,小花粗野,黑猫刁钻,它们都爱吃沙丁。
人与宠物,皆是夙愿。
于琐事中见乐趣
谁没有洗过澡!先生在《洗澡》中写道:
“我读中学的时候,学校有洗澡的设备,虽是因陋就简,冷热水却甚充分。但是学校仍须严格规定,至少每三天必须洗澡一次...洗澡室备有签到薄,三次不洗澡者公布名单。”
中国自古就有沐浴而朝、戒斋沐浴已祀上帝的说法;罗马皇帝喀拉凯拉之广造宏丽的公共浴室,能容纳一万六千人同时沐浴。所以人的身与心都应该保持清洁,而且并行不悖。
先生在《不如做只猫狗》一书中,写人生,写日常;写琐事,写喜乐;写人间,写万物。
先生说:“生而为人,我很惭愧。”在这世上,只要是人,都复杂。
人要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这样就会懂得珍惜视当下所有,珍视人间万物,从容面对生活中的风雨且无忧无惧、无悔无怨地走过春夏秋冬,走过生命历程。
读梁实秋《不如做只猫狗》,品众生各态喜怒乐哀。经历了诸事的磨砺,才知诸态如常。我们不必一味地去取悦生活,一日三餐,皆是粗茶淡饭。
不悔过往,不忧未来,念住当下。保持一颗平常心,才是人生的真谛。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
“真味是淡,至人如常”,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那个平常世界,沉醉其中,怡然自乐。
不如做只猫狗读后感篇十二
“人生自在事,且读梁实秋”。
读梁实秋到底是怎样的自在事?尽可以翻开这本《不如做猫狗》来一探究竟。
梁实秋是浙江杭县(今杭州)人,出生于北京,1923年(20岁)赴美留学,1926年(23岁)回国任教于多所大学,其间多次主编杂志、月刊。1949年(46岁)到台湾任教。1966年(63岁)退休。1974年(71岁)其原配夫人程季淑于美国发生意外离世,梁实秋在妻子故去半年后应邀来台,于偶然中认识小他28岁的韩菁清,两人一见钟情。1975年,同韩菁清结婚,其后两人共同生活至老去。
梁老确实是个有趣的人。譬如他写店大欺客,先生并不明写,反而自降姿态,说自己委屈点没事,可不能委屈了店里的伙计;譬如他写天热,并不直写天热,而是写人铺块凉席,睡在弄堂口,还被先生踩了一脚,让先生直叫罪过;譬如他写李鸿章看人打篮球,李大人看他们争抢的厉害,就对左右说:“那么多人抢一只球,累成那样子,何苦!我愿买几个球送给他们,每人一只。”李先生这梗可太可爱了,作者后面还总结了说:“我们中国人(至少士大夫阶级)确实不大好斗。”如此有理有据有乐的事不胜枚举,常常让人边读边笑。
梁老也是个善玩的人。他说他从小就喜欢听戏,“常看见有人坐在戏园子的边厢下面,靠着柱子,闭着眼睛,凝神危坐,遇到一声韵味十足的唱,便像是搔着了痒处一般,从丹田里吼出一声‘好!’若是发现唱出了错,便毫不容情地来一声倒好。”你细品“像是骚着了痒处一般”这句话,这比喻太形象了,就好像针灸针到了关键处,一下子通体舒坦,就算是我们读此书的人,好像也能感受到那种舒畅,可见梁老确是爱戏爱到了骨子里。
他说他爱花养花。梁老台湾庭院中种有一棵含笑,异香袭人。含笑绽放时,不是整个张开,是花苞突然裂开小缝,像是美人的樱唇微绽,因此名为含笑。台湾人有将含笑花苞供奉在亡亲灵前的习俗,一瓣花香,情谊深远。他也说牡丹本身不俗,自有雍容丰满之态,俗人眼中自然万物都俗。
梁老是个至诚的人。梁老的两段婚姻,可说都是心之所向、情之所至,听一听他们这些文人的情话,我们这些年轻人都要脸红呢!梁老说:“亲亲,我的心已经乱了,离愁已开始威胁我,上天不仁,残酷乃尔!”而独守闺房的韩菁清则写道:“秋:你走了,好像全台北的人都跟着你走了,我的家是一个空虚的家,这个城市也好冷落!”
自然,你不要以为梁老就只会这些逗趣的事,逢到紧要事,他也是一丝不苟的。譬如作为翻译家,他建议翻译要以具有永久价值的书为第一优先;翻译要忠实于原文;中西文法不同,以原文中句为单位,理解之后再整个表达出来。譬如作为学者,他认为学者应以探求真理为目的;学者有学者的尊严,有所引证必注明出处等等。
梁实秋的这本《不如做猫狗》共分为五辑,每一辑下都有六七篇小文章,这些作品或描摹柴米油盐,或述说闲情逸趣,或探讨世间百态,或漫谈人生悲喜,典雅诙谐的文字中浸透作者的人生智慧和一颗赤诚之心。既有趣又受益匪浅,值得一看。
不如做只猫狗读后感篇十三
上联:白天热热闹闹做事 下联:晚上安安静静做梦 横批:又是一天
随书赠送的对联小贴纸
该怎么来形容梁实秋先生的散文呢?你且看:《不如做只猫狗》
读完这篇散文以后(包括之后的一些文章),我想的大概就是“哎,人可能最开始就不应该生病!”,但是,我还是不如梁先生看得透彻,梁先生想的是“人最开始就不应该是人!”。
你想,人为什么要是人呢?
首先,人多忙呀,时时无暇闲,即使手上没有做什么了,脑子里总会想一些有的没的,如果你是一只猫或狗,你的脑子里可能装的也就是恋爱与吃饭吧,这无可厚非呀,反正你不会去想微积分、模电数电、大学物理……但是,作为人时,如果你是有闲阶级,那你可能就是罪恶的,别人都在忙,就你不忙!所以,有闲阶级如果能普及于全人类,那便不复是罪恶。
其次,人忙起来是不是容易生病?好呀,生病了,就得看医生,抓药吧。最开始是看不起医生,所以只能以药养身体,万一没钱买药,身边的人为你出的主意却是买药,这时候,你觉得你也许可以先向他借点儿,但是,他就许摇头。后来,看得起医生了,但是,医生收掉自己的看诊费以后,却还是要叫你去药店抓药。卖药的人,看了这种情形,心中大是不忍,觉得病人药是要买的,而医则大可不必去看。再到后来呵,看得起医生了,却只愿意用那包治百病的丸、机、膏、水。对了,梁先生最后还殷殷告诫我们:“住在上海的人可别生病”。不是为别的,是因为上海的医生太多,并且个个都好,有德国来的、东洋来的、很牛的医生。
最后,还是因为人太忙了,所以,好多事,做起来,好累。
这个世界上发生的所有的事大概就是一群男人、一群女人做过的事吧。
现在我们好像是有什么书叫做《如何哄女朋友开心》吧,有人说,女人就是这样一本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梁先生笔下的女人,其实就是爱撒谎了点。最典型的事例就是,逛一整天的商场也可能买不回来一件衣服,要么是因为料子太薄,要么是因为料子花样太旧,要么是因为不禁洗,要么是因为不禁晒……这都是在对商场“撒谎”,钱不到位,再好的料子也一无是处,不值得买。所以如何让一个女人少说话?直接为她买上一件皮大衣,二话不说的那种。总之,女人总喜欢拐弯抹角的,放一个小小的烟幕,无伤大雅,颇占体面。
梁先生绝不会厚此薄彼,写完女人以后,就该是男人了。梁先生笔下的这群男人——脏、懒、馋、多半自私。有些男人,西装裤尽管挺直,他的耳后脖根,土壤肥沃,常常宜于种麦;两脚既然如此之脏,偏偏有些“逐臭之夫”喜于脚上藏垢纳污之处往复挖掘,然后嗅其手指,引以为乐;几天不见肉,他就喊:‘嘴里要淡出鸟儿来!’……
哦不,不是梁先生笔下有这群男人和女人,世间便有这样一群男人和女人。
……(精彩待续)
我觉得,或许不止我觉得,梁实秋先生的散文很幽默,是那种幽默,恰到好处的幽默。有些文章里面所描述的事情,比如《懒》中的扪虱而谈,《让》中的公共场所如电影院的电梯门前总是拥挤着一大堆万物之灵,《脏》中那爬在厕所墙壁上那像蜗牛爬过一样亮晶晶的痕迹(具体是什么可自行想象)……在生活中,可能是我们自己经常会做,但是绝不会让别人知道或者发现的,我们可能潜意识里就认为这种行为很粗俗,但是,在他的散文里,他也会描述这些事儿,但是,又描写得恰到好处,不会让你觉得这件事很粗俗,反而会发出笑声,展现笑意,而更加重要的是,他告诉了我们这件事背后的一些“道理”,用幽默的文笔来引起人们的思考。
我想,就凭“幽默”这一点,读一次梁实秋先生的散文,你便再也不会忘记它,毕竟,该是很少有人说:“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不如做只猫狗吧!”,也很少有人会这般对你说吧!
不如做只猫狗读后感篇十四
梁实秋先生在一篇散文中写,“其实没有一个时代不大,不过比较的有些时代好像是特别热闹而已。”在梁实秋先生看来,大概每个时代都有值得记录的地方。
这话不假,这本《不如做只猫狗》就证明了这一点,这本书是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选集,其中的散文小品讲述的都是日常琐事、寻常物件或者是一些常见常说的话题。
梁实秋先生的厉害之处在于,从秋萍之末窥探生活之机,从日常琐事挖掘出人生的真谛。
有一个常见的说法是,读一本书就像和一位智者说话。这个观点或许老套,但绝不过时,在读这类哲思散文时尤其能让我们产生这种感悟。
书里面的智者未必是要说服我们,他更多的是在告诉我们。听不听由你,南墙撞不撞,也由你。
《不如做只猫狗》选录的是梁实秋先生的一些散文小品,这些作品写作时间的跨度很大,而且大多带有回忆的性质,是多年之后对曾经往事的回忆。
书里面有句话是这么说的,“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这大概可以看做是梁实秋先生的生活观。
由此来看,梁实秋先生的生活是尤其丰富的,这一点反映在书里面的每一篇散文当中。这些散文大多由一个话题引起,随后上升到人生的高度。
书里面的话题是不起眼的,洗澡、猫狗、日记、听戏,这些行为再寻常不过了,然而由此引发的哲思和感悟却让人肃然起敬。
在《让》一篇中,梁实秋先生写的是过马路的场景,这个动作几乎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发生。但先生是如何看待这一行为的呢?
他说,“争先是本能,一切动物皆不能免;让是美德,是文明进化培养出来的习惯。”这是一个颇有几分哲学禅意的观点,我们的很多本能往往会导致祸事,而文明和美德则指引我们更好地适应世界,完善自我。
从这一观点也能看出来,梁实秋先生大概是一个颇为佛系的人,不急,不争。他在另一篇散文里说,“有闲阶级如能普及于全人类,那便不复是罪恶。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手脚相当闲,头脑才能相当地忙起来。”
梁实秋的这个观点和哲学家罗素不谋而合,罗素在自己的著作《我所理解的幸福》当中,将工作列为是幸福的原因之一。罗素认为工作可以填补我们的闲暇,让我们更能体会自由的妙处。
无论是梁实秋还是罗素,他们提倡的工作,是可以让人们属于“有闲阶级”的工作。我们不必为了工作耗尽所有的精力,在工作之余,我们还可以享受生活中的其他。
只有这样,工作才会成为幸福的原因之一,而我们人也最像一个人。
但当“社畜”这个词出现之后,我们就会悲哀地发现,书上写的,和现实完全是两码事;我们所受的教育,未必能让我们更好地应付这个世界。
我们很多人在看书的时候似乎存在一个误区:要么全盘接受,要么全盘否定。
对于自己喜欢的观点,那就不加分辨地全盘接受;对于有违自己认知的观点,那就毫不留情的否定。
但事实上,我们读一本书,并不是为了让作者说服我们,很多时候作者也未必存了说服别人的心思,他们或许只是想告诉我们这样一件事情,并非要让人将他的观点奉为圭臬。
这本《不如做只猫狗》大概就是如此,书里面的观点很有哲思,但同时也很主观,它仅代表着梁实秋先生的立场。
这个立场未必是适合所有人的,甚至说,这个立场在一些时候未必是对的。因此我们没必要将书里面的观点全盘接受。
当然,否定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作者不是为了说服我们,我们大可以不同意,但却不能因此认为书中的观点不应该存在。
正如书里面写梁实秋先生关于听戏和西洋音乐的争辩。研究西洋音乐的人或许会觉得听戏是低级趣味。
对此,梁先生选择不去抗辩,只是保留有自己的趣味。
在当下社会当中,和而不同是一种尤为宝贵的观点,而保有自我则是极其难得的品质。
站在自我的角度,当我们去看一本书时,比开阔眼界、学习新知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不加思考的阅读不会有任何助益,因为你看到的始终是别人眼中的世界,而非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
除了散文家这个头衔,梁实秋先生还是国内知名的翻译家,是国内首位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
在《不如做只猫狗》当中,梁实秋先生也提及了翻译这件事情。
对于经常看外文书籍的读者来说,翻译是绕不过去的坎。翻译原本是为了在不同语言中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但在这个过程中,误解往往比理解来得更多。
《小王子》说,语言是误会的根源。翻译大概会导致更多的误解。
对于读者争论不休的直译还是意译,梁实秋先生在书里面其实并没有给出一个优劣评价,他认为二者各有千秋。但翻译最重要的,是忠于原著。
然而梁实秋先生也承认,翻译对于原著多少有稀释作用。
这种稀释作用不仅存在于翻译当中,我想大概即便是直接去读外文原著,依旧无法避免这种稀释作用,因为阅读外文原著,本身也是一个翻译的过程。
隔着文化鸿沟,很多语言往往是无法互通的,即便不同语言当中对于同一事物有几乎一致的精妙表达,但这种例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对于翻译,梁实秋先生在书里面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一个尴尬的事实:很多人往往一边严格要求翻译,但另一边却又轻视翻译。
人们将翻译的好坏看得至关重要,但却不肯给它足够的重视。翻译一度被排斥在学术研究和文艺活动之外。
这是梁实秋先生曾经的喟叹,那在当下,翻译面临的这种窘境又好了多少呢?还是变得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