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恶女》是一部探讨女性生存现实的小说,主人公面对现实的压力和困境,选择了用尖刻的语言保护自己。小说通过描写她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处境,展现了现代女性面对社会歧视和挑战时的无奈和坚强。读后让人深思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
《语言恶女》读后感(篇一)
语言恶女 2h39min 纸质书
磨蹭特别久才终于读完这本书,读开头一两章的时候觉得有点枯燥,但越读到后面越觉得这本书写太棒了,从“脏话”、语音语调等等等等语言学的各个视角对女性在语言上收到的歧视、刻板印象都做了非常详细非常让人有认同感的说明,男性之所以在现代社会中仍然不断地限制女性的表达权,就是因为更聪明更优秀的女性在他们看来挤占了男性的生存空间,现代社会仍然是以男性为本位的社会,男性还是不自觉的把女性当作客体,当做无条件顺从的那一方。当然,这种想法和潜意识显而易见该改改了。
印象最深的是书里举的关于男女矿工说脏话的例子,女性如果因为想要融入男性矿工而说脏话,会被男性矿工认为这样的女性更随意更可以被性骚扰,但是女性如果不说脏话就会被认为柔弱可欺,所以女性不管说不说脏话都只会带来不好的结果,这就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压抑!!
看前半段还有点犯困,后半段我就完全是疯狂在书上划线,并且在心里疯狂点头!唯一这本书美中不足的可能是因为原文是英文,所以书里很多地方也是直接用英文替代,所以看这本书可能会需要一些小小的英文基础以及英语国家的一些文化了解基础?不过我感觉这本书如果直接看原文可能会有更不一样的感觉,可惜我英文太烂了hhh
《语言恶女》读后感(篇二)
刚看完这本书。先提出这本书当中会频繁出现的、我个人认为非常需要比较激进的姐妹提前考虑避雷的点:作者会在几个章节中比较高频次地表达她对lgbtq那套匪夷所思的自我人称代词(eg:一个人自我介绍为“我,自我认为为男性,请用they来称呼我”)还有不能用染色体来判断一个人的性别的赞同以及隐隐透露出她认同对纳入式性行为对女性而言可以和紫薇相提并论的观点。 当然,考虑到现在外国对lgbtq的无限宽容(虽然我更想说是对gt的无限宽容)以及性开放的环境,有这种观点也算是能在我容忍下去的范围内。毕竟人是无法完全越过自己所生活的环境来提出想法的——没有社会环境作为理论土壤的“无土栽培”是绝不可行的。 这本书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内容有①有些词并非开始就是侮辱词,而是不断被污名化而变成专用于侮辱女性的词语的②社会对女性的某个并非共同的特征百般挑剔,但这个特征一旦在男性身上出现,公众的态度立马转变,开始认同甚至赞赏这个特征③有不少女权主义者在上个世纪希望能通过创造一套新语言来抵抗现有语言以男性视角为主导而给女性带来的负影响力。④反污名化词汇应该完全避免在负面场景使用,多在正面场景或者互称时使用。
前面两点(书中还有挺多和这两点一样可以让中外女性看着会心一笑并感叹全世界的男人怎么就只会这一套的例子)仅能算为我对这个无趣且随大流的世界处处都是男权的复制粘贴的看法提供例证,后两点倒是让我挺触动的。
首先来说一说③ 其实像简中互联网上,大概从三四年前开始吧,我就能很明显地感觉到大家对于污名化女性的词语不再是被动消化(像田园xx 母狗这些词 我在之前更多看到的反击是类似于“我是女
《语言恶女》读后感(篇三)
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注意到日常语言中性别偏见和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呢?
许多看似中性的词汇中隐藏的性别偏见,许多日常用语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性别不平等。比如,我们的语言还有文化会默认将男性视为普适的人类,科学家、医生、作家等受人尊敬的职业都被默认为男性身份,而护士、模特、性工作者等则被默认为女性。
语言学家阿曼达.蒙特尔通过追溯词汇的历史,揭示了语言如何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性别观念。很多词汇起源于对女性生理特征的误解和歧视,通过这一分析,展示了语言是如何成为性别压迫的工具。
蒙特尔探讨了语言在权力结构中的作用。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权力分配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职场、媒体和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使用,揭示了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权力斗争。
蒙特尔指出女性在表达方式上有独特性,如语音抬升和疑问句使用频繁等。书中强调这些语言特征并非弱点,而是丰富语言表达的方式。她呼吁社会重新认识和接纳这些特征,打破女性语言的刻板印象,拒绝将其视为不专业或缺乏信心的表现。
如何削弱语言的厌女性质呢?蒙特提出了重新定义和积极重构语言的策略,她鼓励女性主动使用并重新赋予负面词汇新的积极意义,从而削弱其原有的贬义。很多原本是辱女性质的词汇在非裔美国女性的改造下已经不再是一种侮辱性的词语,这也是词语的收复再定义。
蒙特尔的研究不仅揭示了语言在性别压迫中的隐性作用,也为推动性别平等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未来的语言改革旨在营造包容且公正的语言环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反思和挑战性别偏见的语言使用,积极参与语言变革,也会进一步促进社会的性别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