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行走指南经典读后感有感

行走指南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2-30 06:35:23
行走指南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12-30 06:35:23   小编:

读完《行走指南》,我深受启发。书中讲述了旅行的意义和技巧,引导读者在旅途中发现自我,感受生活的美好。作者用简洁清晰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幸福自由的旅行图景,让人心生向往。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指南,更是一本关于人生体验和探索的精彩故事。

行走指南读后感(一)

一个人在外地,住宾馆里闲来无事,就想着去买本书打发时间。选书的时候,想挑一本轻松易读的,还能让我有兴趣读一下午的。隔着塑封胶,选来选去,捡了这本,冲这书名。

不说行走,就这指南,那得一个有指引方向的意思吧,就算不是路线攻略,那也得有一个指明心路的意思吧,可这本书什么都不是,不去和你争行走的意义,也不给你指行走的方向,或者给你的远行打气鼓励,然而这是一本与你无关的书,全然是作者自己的感受,他的臆想。将和行走息息相关的词如“车站”,“旅馆”,“夜色”,“山水”等等,如同写作一个个命题作文一样,凑了这么多篇章集成本书。

最恼人的是,读的还特别费力,容易跑神。每一篇的开始都看得特别仔细,看他引用典故了,名句了,要说大道理了,可不得仔细听。结果,却有一种,费尽心力花尽笔墨不过是在说一个人人都知道的公理的感觉。

指南里好似特别排斥和讽刺那些参加旅行团旅游的人,认为他们不过是用金钱买了一份自身的虚荣,糟蹋了行走的意义,真正的行走应该是去自然里,感受去景区之外的景色。王小波说,一个人光有一个世界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个诗意的世界。可我看,酸腐的诗人可不能全然只投入诗意的世界阿。平时工作忙碌,生活压力大,短暂的假期想要旅行放松一下,找个旅行团安排好路线住宿,多么方便,那么我们就非得每个人都得陶醉在这游客身份里的自我麻痹的尊严感里吗。

可能我本来选书的目的就比较明确,有目的性,受不了这空空的文学语言,就好像诗人站在旷野里,感受风感受草,眺望远方,感知世界,可我却想着,风吹着冷,我要回家吃饭,看动物世界。

行走指南读后感(二)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周围的人,朋友或亲人,同事或同学,他们都在说着这样的话:“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要走在路上。”

第一次听到这话,我举起双手双脚以示赞同,但听得次数多了,我便不再那么欢喜了——任何一种美味尝多了都会觉得腻,更何况是一句不知从哪里舶来的“名言”呢?其实这话说得倒也精当,也给人一种很励志很正能量的感觉,这味道比满大街的鸡汤要好得多。可是,在听了无数遍之后,我忽然觉得,怎么这话越听越觉得矫情呢?到底还是它的出镜率太高了,以至于生生地让我从最初的向往旅行变作了害怕旅行。

本就不喜欢独自上路,因为怕自己熬不住那旅程中的寂寞,但又实在难以找到有趣好玩的同伴,所以每每听到身边的人说起去了某处、到过何地,总会在心起漾起各种难以言说的滋味来。“不过是出去旅游,有什么可神气的!”友人在淡淡地描画着他的旅行见闻,我却在心底泛起淡淡的嫉妒。

如果要我选择,我更愿意找一个志趣相投的同伴,一起行走在都市或者乡村,行走在细雨中,行走在烈日下,像个行者那样,饱览生命沿途的风光。如果说“旅游”意味着掏钱消费,换来一种身体与心灵都舒适的状态,那么“行走”则不免给人一种沉重感,透过这两个字,人们总会在脑海中浮现出满脸汗水、步履蹒跚、神情疲累的行者形象。

其实,我更愿意做一个“行者”。我要的只是行走而不是随着观光客在导游的带领下用票子买下那些人工雕凿出的奇观的“观赏权”。人工造作出来的东西即便如何地完美无缺,终究也失去了一种天然的韵味。

行者、冒险家、旅人、探索者……这些都曾是我希望扮演的角色,可我也只能在闲暇时想想罢了。可即便是想想,也足以让我觉得生活不再乏味,单单是这些称呼就使我听后顿感热血沸腾、激情澎湃。我们都希望为生命找到一种全新的感觉,因为我们在重复、琐碎、庸常无奇的日子里煎熬的时日太久了,我们需要让生命活泼起来。

于是,常常可以见到那么多人一股脑儿地涌向各大风景名胜,名曰“回归自然”,或者前往冒险乐园,做一次生活的“探险者”。

在一阵狂欢之后心满意足地回到现实中来,沿途拍摄的各种照片证明自己曾经来过某地。行走在路上,原本除了美景还有趣事,还有各种相遇、各种离别。可做过“游客”的我却实在不愿再上路了,因为在旅游的途中,满眼皆不得见自己心中期待已久的景致,永远只是购物消费,永远只是听着导游日复一日的陈旧的讲解。于是渐渐地没有了继续上路的冲动与激情,除非,按照自己的心意去行走——和中意的人,去向往已久的地方。你尽可以说我们去的地方没名气,但我们自己行走出来的快乐也永远不需要别人理解。

阖上手里的《行走指南》,试图让自己把灵魂从文字和图片中剥离开来。但只觉得灵魂有种疼痛感,也许是因为图片里的色彩太魅惑,也许是因为文字中的情怀太难得,总之,很想将这种一边看书、一边随想的状态继续保持下来。

诚如作者所言,这是一本关于路上的书,写的主要是路上的各种可能性。对于自己的人生而言,我们已经上路了,我们只能自己做自己的向导,追随本心去任何一个地方,——

希望这个地方,是你真正想去的。

开路吧,像个真正的行者那样。

行走指南读后感(三)

从行走出发,在阅读路上各种场景的可能性后,让我们从浮夸色彩的『旅游』里剥离出来,重回『行走』最初的意义。

行歌

7.6

陈鸿宇 / 2015

在自序中作者坦言不知将此书定义为何种类型,更多的是一种尝试,通过另一种角度的解读,比如在第一篇行者中,谈到五种人的身份,这些人我们都曾看到,可能只是根据外表简单定义,在作者的描述中,更多感到的是人物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的身份演变,将这些转变的过程捋一下,或许我们的认识会丰富鲜活一些,看到社会的变迁,这对当下有一定的启示!

以第一章行者中冒险家为例:

行走指南

除了第一章行者外,其余选了旅行路上常见的场景作为标题,比如旅馆、田园、城市和道路,在这些字眼中,我惊讶于作者敏锐的观察和独特的视角,其中有我们日渐粗糙的感触,在每篇标题下分为几个小题目,就像一个个切口,由此得以窥见在时代交替下发生的些许变化。

在第四章第三篇攀爬徜徉中,写到

在第九章第三篇迷乱中,写到

在每个片章诠释标题时,就像是一个向导,虽然没有带我们去具体的地方,但在熟悉的场景下,潜藏着我们内心真实的感受,比如描写城市,从标志物、路灯到商场,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物在你的眼中,有什么作用之外的解释呢?不妨带着问题去看看这本书。

在书中多处不难看到作者对于当下的反讽之词,这大概是本书作为一本反游记的游记所指,关于民俗旅游,指出游客的优越感是通过对于民俗的膜拜而表现出来,却在大量的资讯里,听不到自身的声音,如果作为当地人,是如何看待外来的游客?

行走指南

从自序『上路』,到后记『路上』,全书近240页的内容,涉及了旅行中所遇见的地点,如车站,废墟;常见的事物,如路灯,标志物;发生的事情,如男女相遇,在路上看别人过年及采取的姿态,如攀爬,仰望,涵盖了路上的种种可能;一些篇章所阐述的内容还理解不了,这就像是站在山下看山上的人,要想看到别人眼中的风景,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