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瘟疫与人》读后感锦集

《瘟疫与人》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01 08:05:41
《瘟疫与人》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5-04-01 08:05:41   小编:

《瘟疫与人》是一部描写瘟疫肆虐时人性的作品。小说中,人们面对瘟疫时展现出自私、恐慌和勇敢等不同的一面。作者通过描写人们在瘟疫中的反应,探讨了人性的脆弱和坚强。这部作品引人深思,让人思考人类在面对瘟疫时的行为和选择。

瘟疫与人读后感(一)

一本小书,对瘟疫与人类历史的叙述相对比较全面,通俗易懂,不大深刻,但可以作为框架拓展学习。

人类,归根到底还是地球上的一个生物群。和世界上的所有生物一样,受制于地理、气候、生命规律、天敌、微/寄生物、病毒等复杂的影响;由人类思想所构建起来的越来越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学、历史、艺术等精神层面,归根到底还是受人类生存所发生的大事件影响,正如黑死病导致的欧洲对蒙古人乃至黄种人的惧怕,欧洲瘟疫对美洲本土从政治到宗教上的征服,青霉素发现于人类死亡率飙高的战争中等等。

所以历史学家只研究历史,文学家只关注文学,美术史家只分析美感,社会学家只关心政治、经济和思想,都是片面的,许多难以理解的现象联系上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和为此做出的努力,似乎就可以理解了。

总之,这虽然是一本小书,但是一本好书。

1/4页

瘟疫与人读后感(二)

麦克尼尔所做的《瘟疫与人》,他的功力在于构想出了”微寄生“和”巨寄生“这样的框架,用”寄生物“在历史长河与人类社会的演变的互动关系来叙述疾病的历史,包括迁徙,人口增长,城市与乡村。这是一个在时间上主辅两条线的故事,用人类的宏观史做底色,用构想的”寄生理论“穿插交织将整个故事串联起来,原来用疾病做陪衬,用疾病来解释人类活动的历史,改为微生物引起的疾病为主角,人类活动做陪衬的故事。他十分巧妙的利用了现代人对微生物实体存在的感知与确信,来增加说服力和可信度。而实际上,历史上的微生物基本在现在没有留下什么太多的生物学的客观证据,换句话说,《瘟疫与人》的主角只存在于资料的叙述中,它的不确定性被作者巧妙的回避了。

这本书也算是为波兰历史学家托波尔斯基所论述的历史叙事之真实的三个条件做了很好的注解。

(1)历史叙事(故事)中所有构成陈述的真实性不足以保证故事整体是真实的。

(2)即使某些构成成分是假的,历史叙事(故事)也可能仍然是真的。

(3)较之另一种历史叙事(故事),真实陈述比例更高的历史叙事(故事)并不足以保证其整体上更为真实。

2/4页

瘟疫与人读后感(三)

作者是个理科生,却跟我一样非常喜欢历史。但让我汗颜的是别人已经写了很多本书了,而我还只是对“社会史”处于积累资料的阶段(说得好像也会有传世大作可以搞出来一样,哇哈哈!!)

我们有著名的黄仁宇写出的不同风格的历史,风靡至今;盖黄仁宇是工科生,演习经济、政治,所以看问题的视点当然容易跟狭隘的文科生有所区别。而该书作者是生物学家,看问题就更加“尖”,从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角度跟天下大势联系起来。——天下大势本来就是跟很多小事息息相关的,只不过大多数人没那个能力找到其中千丝万缕的关系罢了。——他入手的一个“尖”而薄弱的地方是:历史上发生的瘟疫。

他从疫病史的角度来联系历史上发生过的大事件,包含有著名已有公论的(《枪钢菌》中的美洲)西班牙人征服新大陆,也有语焉不详的雅典、斯巴达战争,还有部分具有史实,但是具体影响有多大却无法再现(至少在时空极其发明之前无法再现)的普法战争。作者的某些观点接近贾梦德的“地理发生论”,不同的是贾梦德的思路更宽广一些,而该作者则太着眼于细菌了(还有粮食、动物驯化呢!),这方面并不比贾梦德更高明。

但是具体到结论上来,究竟是疫情导致了社会的动乱,继而引发历史大事件(改朝换代、新旧交替、侵略攻伐)呢,还是历史的事件引发了疫情,作者并无法确切地说服每一个读者。但毫无疑问地,疫情深远地印刻了我们现在所谓的文明——也即是社会的组织方式——,部分地,人类对自然的抗争(不是征服)史,就是同疫情制造者,我们看不见的敌人斗争的历史。

所幸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积累了相对丰富的微生物知识,并且衍生了有一定效率的对付疫情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感谢巴斯德、科赫!以及死在前面的人!!)、这样的地方(非热带,疟疾横行、艾滋泛滥;疾病的传播模型跟社会的崩溃是有函数的)、这样的人作为我们的祖先、父辈、同辈以及后辈(帮我们用身体演化了抵抗机制,用脑子演戏了传播规律,用汗水实现了抗争、平衡的一套体系;还有,不乱交的文化也很有益,若非HIV,美国人晓得收敛么……?非洲那些人类是时候学会用套套了!否则就把自己开除“球籍”了)。

3/4页

瘟疫与人读后感(四)

昨天吐槽说,不懂微生物学、植物学和环境史的人类学家不是好的人类学,今天想起来,还要再加上一个气候学,以报复偶这段时间恶啃的那么多自然科学的书,以及临时抱佛脚抓版友来帮我看看写什么岩溶吖植物分布吖等等是不是扯淡扯得靠谱。

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学科,多少教科书上都是如此说。why and how?在回答这2个问题上,答案却很模糊。动植物学、气候学、海洋动力学、空气动力学到底与人类生活有啥关系?考虑等书稿交出去了之后改写一个自然与人类生活的版本出来。

在序言里,作者指出,为什么非洲不能形成一如亚洲、欧洲等“文明古国”的国家结构。非洲热带雨林和邻近大草原温暖湿润的气候和丰富食物有利于人类最初的成长,但是同时也孕育了极其复杂多样的致病微生物。在这片生态系统最严峻而多样化的地区,人类为缩短食物链所做出的尝试仍然未成功,依然以不断感染疾患的方式,付出高昂的代价。这一点,比其他任何方面,都更能说明,为什么非洲与温带地区,或者每周的热带地区相比,在文明的发展上仍显得落后(IV)。

生态环境与家族、国家等等的关系,在人类学里有努尔人的经典民族志。书不在手边,懒得去check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努尔人养牛,而牛蝇的肆虐,使得努尔人必须不断地把牛群从一个地方赶到另外一个地方,这就使得“大型”的社会结构不能成形,而小结构的kinship单位反而更有利于他们的生活。另外还在哪一本关于应用人类学与发展的书上看到过一个关于撒哈拉沙漠居住的一个族群的生活,也是因为撒哈拉的环境,使得他们的种植生活必须以小结构的家族为单位进行。到底是生态决定人类生活方式,还是人类生活方式适应生态,这是一个鸡生蛋,蛋孵鸡的循环问题,暂且按下不表,而我要说的是,生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多大吖,Scott老是在论证金三角,一直延伸到云贵高原的游耕生活是mountain tribes所“选择”作为对国家控制管理的一直规避方式。可是,会不会更是因为这一带多“瘴气”,多“致病微生物”,加上历史上的多次血战到底,使得国家管理在这一地区不能实现呢?尤其是对比云南和贵州的情况就非常有趣。

不过捏,没有人是门门精的。但是可以站在人类学的领土上,打望其他学科的发展,以更好地促进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对人类生活方式的理解,对我们自己的理解。

btw,听了一天的红歌改书稿,突然觉得这歌也挺适合献给人类学嘛~~把XX党改成了“人类学”~~哗啦啦啦啦啦啦~~

《跟着人类学走》

沙洪词 王久鸣曲

你是灯塔

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

你是舵手

掌握着航行的方向

伟大的世界人类学

你就是核心

你就是方向

我们永远跟着你走

人类一定解放

我们永远跟着你走

人类一定解放

4/4页

还剩1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