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连·葛雷的画像》是一部描述人性和艺术创作之间关系的小说。主人公通过描绘葛雷的画像,逐渐发现了自己内心的黑暗和欲望。小说通过描绘艺术家与被描绘者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欲望的深层次。整个故事充满了悬念和反转,令人深思。
道连·葛雷的画像读后感第一篇
对王尔德进行整体评判确实有很多缺点,但是他那种浪漫优雅的才华着实令人着迷。因为他实现了伟大诗人的梦想,使艺术的幻影有了血和肉。
全书不仅剧情曲折离奇,最迷人之处是它整体的优美性,仿佛一出歌剧浮现眼前。总是被王尔德的魅力深深折服。 摘录: 破晓时分,他发现自己来到了科文特加登广场附近。黑夜已被驱散,天空映着微弱的灯火,像一颗中空的大珍珠。两轮大车满载着频频点头的百合花,在空荡荡、亮闪闪的街上缓缓而过。空气中有一股浓郁的花香。看到这些娇美的花朵,心头的创痛似乎稍有缓解。他跟在车后走进市场,看人们卸车。一个穿白罩衫的赶车人请他尝几枚樱桃。道连道了谢,心里直纳罕:为什么他不肯收钱?道连心不在焉地吃起来。樱桃是半夜里摘的,一颗颗沁透了月华的凉意。长长一行男孩子,拎着装有彩条郁金香、黄玫瑰和红玫瑰的篮子,穿过一大堆一大堆碧绿的蔬菜从他前面走过去。一群衣衫不整、不戴帽子的少女在柱子晒成灰白色的门廊下晃来荡去,等待着拍卖结束。另外一些少女麇集在广场那边一家咖啡馆的转门旁。 这时天空已是纯净的蛋白石颜色,屋顶在这样的天幕前闪着银光。一缕轻烟正从对面一支烟囱里升起,像一条紫色的缎带在呈螺钿色泽的空气中袅袅浮动。
1/3页道连·葛雷的画像读后感第二篇
“不变心的人只能体会爱得庸俗的一面,唯有变心的人知道爱得心酸”p16 “因为影响他人就是把自己的灵魂加于人。…他变成了别人的乐曲的回声,像一个演员扮演并非为他写的角色。人生的目的是自我发展。充分表现一个人的本性,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活在世上的目的。如今的人们害怕自己。…”p20 “但是神所赐予的神不久就要收回”p25 “人类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了。这是世界的原罪。…一个人想恢复青春,只消重演过去干的蠢事就够了”p43 “是他催熟了这个少年”p60 “他讨厌母亲装腔作势的表演”p67 “做子女的开始都爱自己的父母,长大后对父母就有所批评,有时也能加以原谅”p69 “只要西碧儿·韦恩的手一碰,我就会把你和你的那些诱人而荒谬的、动听而有毒的理论丢到脑后”p78 “我会爱上你真是发了疯!我是多么愚蠢哪!现在你对我已经不存在。我再也不愿看见你,再也不愿想到你,再也不愿提起你的名字。你不知道你对我曾经意味着什么。天哪,那时……哦,想起来我就受不了!我真希望从来没有见过你!你破坏了我生活中罗曼蒂克的情调。你竟然说爱情损害了你的艺术,可见你对爱情是何等无知!你离开了自己的艺术,是毫无价值的。我本想使你成名,一步登天,让全世界都拜倒在你脚下,让你冠上我的姓氏。可现在你是个什么?一个长着一张漂亮脸蛋的三流女戏子。”p89 啧 “而道连·葛雷纵然有一双美丽的眼睛,却鄙夷地俯视着她,还轻蔑地撇着一张清秀的嘴。往往有这样的事:一个不再为你所爱的人即使哀恸欲绝,你也只觉得可笑。道连·葛雷便是这样。他认为西碧儿·韦恩是在演一出拙劣的情节剧。这姑娘的眼泪和抽泣使他反感。”p91 啧啧啧
2/3页道连·葛雷的画像读后感第三篇
优秀的作家,本质上都是哲学家,有人傲慢地说自己已经很多年不读小说了,因为没有时间,潜在表达文学只不过是一种茶余饭后的消遣和蹉跎。而事实上就是,如此傲慢的人,真的去啃哲学书,又无法下咽,哲学是从文学和类似于文学的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思考。
更可悲的是,没有足够多的生活经验和敏感的觉知,人很难了解自己,而人往往冒犯别人,通常是因为对自己都一无所知。优质文学的一个价值是努力地增加人的生活经验。
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爱尔兰作家,他的作品数量并不多,但是涵盖小说,诗歌和童话。而他的童话更接近于寓言故事,主要的观众还是成年人。王尔德被世人所熟知,除了他唯美主义的行文风格,还有他大胆的情感经历,他在自己三十二岁的时候,正式宣布出柜,爱上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同性恋人道格拉斯,其父亲是位高权重的勋爵,自然坚决反对他们明目张胆、招摇过市的高调恋爱。
这场恋爱给了王尔德一个很大的教训,在当时同性行为是违法的,王尔德被判入狱,虽然没有坐牢太久,但是让他精神上和经济上都受了比较大的打击。
《道连·葛雷的画像》是王尔德唯一一本长篇小说,了解王尔德的生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本书。《画像》的篇幅并不长,约10万多字,道连有着绝世英俊的美少年,约莫二十出头,画家贝泽尔为他的美好样貌所倾倒,他的美是上帝的杰作,贝泽尔用自己的画笔,描画了这位未沾尘埃、不谙世事、纯真善良的和谐之美。画家的朋友亨利勋爵在他们作画时来访作家,顺便认识了道连。
亨利是一个典型的花花公子,聪明、风趣、刻薄,看问题一针见血,见解独特,他是上层社交场所的红人,他也被道连的美和纯真打动了,但试图改变道连的人生。于是他慨叹说,只可惜这幅画记录下的将是道连最美好的样子,往后的每一天,他都会不可抑制地变得更老更丑。这番论调引发了道连对青春逝去的焦虑,于是他许愿说,如果能让画像替他老,他愿意付出很多代价。
没有想到一语成谶,道连本人的样貌永远地停留在了二十出头,而画像替他老去,将他在世间纵情欢乐、玩弄他人、自私虚荣的所有痕迹都反应在面孔上,他将画像放置于一个书房,夜深人静时去偷偷窥视,那些那副可憎的嘴脸,让他惊恐不安……
结局的安排这里就暂时不说,无论是行文上还是对结局的安排上,都体现了王尔德的美学追求,行文上非常注重细节的美感,同时毫不忌讳谈及一些独特却未必讨喜的见解,而在结局安排上,又体现了他一直以来所认可的价值——为恶之人,所做的坏事,最终的惩罚是在人的自身,而不是来自于外界。
序言里面引用了王尔德对三个主要人物的分析,他说:“贝泽尔是我认为的我个人的写照;亨利在外界看来就是我;道连是我愿意成为的那类人——可能在别的时代。”画家贝泽尔是一个有着强烈道德感的人,他一次次劝道连迷途知返,王尔德显然自己有着向善的坚持,而因为他的同性恋倾向和大胆而叛逆的言论,外界把他当作亨利那样衷心于引人误入歧途的花花公子,而相对这两个极端来说,道连是一个相对自由并且可塑的人。
书的篇幅不大,主要情节和对话,非常浓烈,表现了王尔德对美、艺术、爱情的很多看法。举一个例子,道连和演员西碧尔恋情结束时, 女孩儿陷入爱情了之后,她表示再也倾注不了情感在所饰演的人物身上,丧失了演绎的才能,道连喜欢的是那个有演戏才能的女孩儿,于是立即宣布了这段感情的结束。这里面包含的是一个问题,我们爱一个人,爱的到底是什么?包不包含他的才能?如果包含,那么这个才能有一天消逝了,我们还继续爱吗?没有正确答案,因为是内心的体验,也不关乎外界的道德判断,是每个人要去问自己的。
道连发现自己永葆青春以后,这张脸为他赢得了很多“通行证”,因为作恶者的脸上总有一些会出卖他自己的蛛丝马迹——嘴角处的狞笑,自私而狡黠的眼神,纵情过度而导致的肥胖和疲态,日益黯淡的目光……外界虽传闻道连做了很多坏事,朋友们都渐渐离他远去,又有新的人被这张脸所骗——一个坏人怎么可能那么美?就连阅人脸无数的老画家贝泽尔也不敢相信这些传闻,道连的脸还是如此天真无邪。
道连在十八年后遇上了西碧尔的哥哥,他要为妹妹复仇,道连开始了惶惶不可终日:“因为怕死而时时刻刻感到芒刺在背,但对生命本身又漠然无动于衷。”
这句话是全书的一个高潮所在,王尔德经常在最不经意的地方,清清淡淡地写这么一两句评论,而说的却是一个真相——我们生怕错过什么,而紧紧握在手中,以至于完全忘记了为什么要拥有它。道连会问,当时我为什么要赌咒让画像去替我变老,我现在到底要这青春的面庞何用?用这个皮囊来一次又一次地骗取爱情、信任、欣赏,而在家里那个黑暗的角落,我能清清楚楚地看到,皮囊下,是多么可怖的一个人。
最后道连甚至做了一个“善举”,又轻而易举地骗到一个农家少女的爱恋,本说第二天私奔,最后他放弃了这个“爱情”,他甚至认为自己在赎罪——少伤害一个女孩儿。
这时的道连,青春年华的面庞,为他赢得的不过是爱情的游戏,他已经没有了真心——“难道他做唯一的好事的动机纯粹是一种虚荣心?难道他只是想追求新的刺激?难道正是这种装腔作势的癖好使我们偶尔做出比自身更高尚的行为?”
小说近结尾处的这段拷问,让我再次感叹,王尔德是一个相当深邃的思想者,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的文字没有得到更好的生存机会。读这样一本“坏人”当道的书,更能让读者时时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也经常忘记,努力抓住一样东西的意义,而且常常因为抓住,而彻底地迷失了。
我们真的想要像道连那样永葆青春吗?在毫不犹豫地想拥有一切美好的东西之前,耐心点再问问,不会失去的东西,我们还会珍惜吗?会不会像一次又一次开局的游戏,我们在一个个轮回里,越来越看不清楚自己的样子,只有那颗越来越沉重的心,在替我们的虚荣、虚伪忍气吞声。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