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精选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25 19:00:48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5-04-25 19:00:48   小编:

《徐霞客游记》是徐霞客亲自记录的一部详实的旅行日志,记载了他在中国各地的探险经历和所见所闻。通过这部作品,读者可以感受到徐霞客对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热爱,以及他对科学探索的执着追求。这部作品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一)

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买的这本书了,没有及时看,真是遗憾啊!

300年的游客,还有他记录的山河——这是我对这本书保持强烈阅读欲的原因。

另外,我买的是中华书局出的原版古籍,读书要读原版,这是我一贯的习惯。

期待阅读启发……

1/7页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二)

首先是版本,我是中华书局的版本,2009年三月第二次印刷,纸很薄,很脆,绝谈不上精美.

内容说实话没有全部看完,只挑选了自己也去过的几个地方.中国文人对于景物的描写充满想象力和比拟,所以基本上不知所云,也许是我的抽象思维能力太差了吧.

2/7页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三)

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年),徐霞客出生在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一个有名的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读书人。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交往,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观。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徐霞客十五岁时,应过一回童子试,但没有考取。父亲见儿子无意功名,也不再勉强,就鼓励他博览群书,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徐霞客读书非常认真,凡是读过的内容,别人问起都能记得。但家里的藏书渐渐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到处搜集没有见到过的书籍,只要看到好书,即使没带钱,也要脱掉身上的衣服去换书。

3/7页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四)

这部家乡先贤的大作,我断断续续也看了大半年了。趁年尾休假的机会看完它,用它来了结今年的阅读,倒也不错。年头的张岱,年尾的霞客,都是爱玩会玩而且玩出名堂的文人,这一对也算是有始有终。 痴爱旅游的人,现代当然更多,比如九十年代被誉为“当代徐霞客”的余纯顺,还有后头评选的“十大当代徐霞客”等等。但是绝大多数的这些人会被忘却。徐霞客之所以成为徐霞客,不是因为他游的早,游的奇,游的苦,而是因为他留下了一部《游记》。子曾经曰过,想要不朽,要么立德,要么立功,要么立言。徐霞客就凭一部《游记》在历史里留下了他的地位。 一部《游记》,精华在于云南,也就是他最后一次出游。现在去趟云南不稀奇,四百年前路途遥远艰险,外加音讯不通,需要极大的勇气,能力,和运气。书里描述的窘迫的情形比比皆是。可就算是这样的旅途,假如眼前有三条路通往目的地,A路宽而远,B路窄而近,C路早已废弃,徐霞客也一定选C。或者,假如走到一个岔口,可能通向某景点,也可能啥都没有,他一定让仆人老顾继续走,在前面村子等他,他自己必要探一探岔路里有啥,宁可杀错,不可放过。这样的好奇心和激情连续保持三四年,才能一路走下来。 当然,就靠他俩一主一仆还是不够的。俗话说,出门靠朋友。他当时好歹也有点知名度,而且有一些江浙籍的文人在云南做官,偶尔可以蹭点吃喝,拉点赞助。其中最得意的就是在晋宁和丽江,被待为上宾。 那些厚待他的地方也没吃亏,徐霞客一高兴,自然在书里详细记述,顺便大夸那里的风景,他的话现在已经成了当地的旅游宣传语,比如说丽江木府的“宫室之丽,拟于王者”。所以,厚道点不吃亏啊。

东山邻

微信订阅号: dongshanlin2016

4/7页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五)

《徐霞客游记》的传世和《尚书》的传世很像。伏生带着书逃亡到遭兵荒马乱藏书,再到后面的天下太平,书籍残缺大半;伏生没法,只好用一生的时间去护书、传书。《游记》也一样,因为清兵入侵,书稿残缺大半,最后由徐霞客一家,用了很多岁月去勘误,去补充,最后再出版印刷。只能说每一部古籍,能够传下来,都是不容易的,说不定哪一步没走好,它的痕迹就烟消云散了。

都说《徐霞客游记》是一本游记,但是看介绍发现并没有这么简单,其中包含的不仅仅是游历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和家人之间的天伦之乐,更多的可能是有关建设意见、环境保护、政治方面的一些意见,给读者带来形象的阅读体验和对华夏山河正确的认知。

《天台山游记》

“雨后新霁晴,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雨后初晴,泉水叮当,鸟儿啼鸣,让人流连忘返。如果不是景色美到一定程度,也不会有这样的感受吧!毕竟爬山很累的……

徐先生的笔触恢宏大气,形象生动,仿佛一下子就把人带进了他所游历的那个环境之中:飞瀑磅礴、绿树环抱……最喜欢的是那句“一溪从东阳来,势甚急,大若曹娥。”感觉这里的溪水潺潺和一般情形下的小桥流水大相径庭,但是一定很美,很养眼。

《游雁宕山日记》

秋天大雁迁徙,多喜停留在此,从而得名“雁荡山”,这样的取名还着实有趣。

“望燕山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这句话我在《典籍里的中国》听到过。徐先生吧燕山诸峰比做出水芙蓉,而满天云彩,恰恰就是水面。如此描写,于我而言,绝对想不到。

“一峰亭亭插天”在徐先生眼中的世界竟如此秀丽,山峰是用“亭亭”来描述的,像一个大姑娘秀气灵动的。亭亭?婷婷?这是观察的角度问题,还是此“亭”非彼“婷”呢?

“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不变海陆。”也不知道可以用什么形容词来描述,反正就是太美了~~这应该是登上了雁荡山的最高峰所见的景色,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这样的感官体验,感觉是在天朗气清,阴云散逸后,不然又怎会有“如冰壶瑶界不变海陆”呢?

5/7页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六)

我想起了当年明月最后说到

“其实这个世上很多事,本不需要理由,之所以需要理由,是因为很多人喜欢找抽,抽久了,就需要理由了。

正如徐霞客临终前,所说的那句话:

“汉代的张骞,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他们都曾游历天下,然而,他们都是接受了皇帝的命令,受命前往四方。”

“我只是个平民,没有受命,只是穿着布衣,拿着拐杖,穿着草鞋,凭借自己,游历天下,故虽死,无憾。”

说完了。

我要讲的那样东西,就在这个故事里。

我相信,很多人会问,你讲了什么?

用如此之多的篇幅,讲述一个王朝的兴起和衰落,在终结的时候,却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你到底想说什么?

我重复一遍,我要讲的那样东西,就在这个故事里,已经讲完了。

所以后面的话,是讲给那些不明白的人,明白的人,就不用继续看了。

此前,我讲过很多东西,很多兴衰起落、很多王侯将相、很多无奈更替、很多风云变幻,但这件东西,我个人认为,是最重要的。

因为我要告诉你,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粪土。先变成粪,再变成土。

现在你不明白,将来你会明白,将来不明白,就再等将来,如果一辈子都不明白,也行。

而最后讲述的这件东西,它超越上述的一切,至少在我看来。

但这件东西,我想了很久,也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或是词句来表达,用最欠揍的话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然而我终究是不欠揍的,在遍阅群书,却无从开口之后,我终于从一本不起眼,且无甚价值的读物上,找到了这句适合的话。

这是一本台历,一本放在我面前,不知过了多久,却从未翻过,早已过期的台历。

我知道,是上天把这本台历放在了我的桌前,它看着几年来我每天的努力,始终的坚持,它静静地,耐心地等待着终结。

它等待着,在即将结束的那一天,我将翻开这本陪伴我始终,却始终未曾翻开的台历,在上面,有着最后的答案。

我翻开了它,在这本台历上,写着一句连名人是谁都没说明白的名人名言。

是的,这就是我想说的,这就是我想通过徐霞客所表达的,足以藐视所有王侯将相,最完美的结束语: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6/7页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七)

徐霞客在完全没有政府资助的情况下,先后游历了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六个省。东到浙江的普陀山,西到云南的腾冲,南到广西南宁一带,北至河北蓟县的盘山,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更可贵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见的边疆地区。他不避风雨,不怕虎狼,与长风为伍,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他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 徐霞客的游历,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如他对福建建溪和宁洋溪水流的考察,就是一例。黎岭和马岭分别为建溪和宁洋溪的发源地,两座岭的高度大致相等,可是两条溪水入海的流程相差很大,建溪长,而宁洋溪短。徐霞客经过考察,找出宁洋溪的水流比建溪快的结论。“程愈迫则流愈急”,也就是说路程越短,水流越急。这个地理学上的著名结论,就是由徐霞客通过实地考察得出来的。他在山脉、水道、地质和地貌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他对许多河流的水道源进行了探索,象广西的左右江,湘江支流萧、彬二水,云南南北二盘江以及长江等等,其中以长江最为深入。浩荡的长江流经大半个中国,它的发源地在哪儿,很长时间都是个谜。战国时期的一部地理书《禹贡》,书中有“岷江导江”的说法,后来的书都沿用这一说。徐霞客对此产生了怀疑。他带着这个疑问“北历三秦,南极五岭,西出石门金沙”,查出金沙江发源于昆仑山南麓,比岷江长一千多里,于是断定金沙江才是长江上源。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徐霞客没能找到长江的真正源头。但他为寻找长江源头,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在他以后很长时间内也没有人找到。直到1978年,国家派出考察队才确认长江的正源是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冬的沱沱河。 徐霞客还是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科学考察的先驱。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泛。徐霞客在湖南、广西、贵州和云南作了详细的考察,对各地不同的石灰岩地貌作了详细的描述、记载和研究。他还考察了一百多个石灰岩洞。在湘南九嶷山,他听说有个飞龙岩,就请当地的和尚明宗引导,带着火炬去考察。飞龙岩是个巨大的洞穴,曲曲折折,洞里有洞,洞内又是坑又是水,很难行走。徐霞客全不顾及,一直深入进去,他的鞋跑掉了也不在乎。明宗几次劝他回去,他都不听。直到火炬快烧完了,他才恋恋不舍地往回走。他没有任何仪器,全凭目测步量,但他的考察大都十分科学。如对桂林七星岩十五个洞口的记载,同今天我们的地理研究人员的实地勘测,结果大体相符。徐霞客去世后的一百多年,欧洲人才开始考察石灰岩地貌,徐霞客称得上是世界最早的石灰岩地貌学者。 徐霞客在地理科学上的贡献很多。除上述所说,他对火山、温泉等地热现象也都有考察研究,对气候的变化,对植物因地势高度不同而变化等自然现象,都作了认真的描述和考察。此外,他对农业、手工业、交通的状况,对各地的名胜古迹演变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也都有生动的描述和记载。他的这部奇书,在文学上的价值也很高,篇篇都可以说是优美的散文。 徐霞客最后一次出游是在1636年,那时他已五十一岁了。这次他主要游历了我国的西南地区,一直到达中缅交界的腾越(今云南腾冲),至1640年重新返回家乡。他回乡不久就病倒了。他在病中还翻看自己收集的岩石标本。临死前,他手里还紧紧的握着考察中带回的两块石头。 徐霞客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在科学事业上奋勇攀登的精神,是值得后人永远学习的。

7/7页

还剩4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