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伦敦画记》读后感锦集

《伦敦画记》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07 05:20:23
《伦敦画记》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5-04-07 05:20:23   小编:

《伦敦画记》深刻描绘了19世纪伦敦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景观。作者通过对城市的细致观察和描绘,展现了伦敦的繁荣与萧条、喧嚣与寂静。读后感受到作者对于城市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让人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魅力。

伦敦画记读后感(一)

先喜欢蒋彝,再喜欢他的“伦敦画记”。1933年去英国1935年便用英文在英国出书的蒋彝,以一位普通东方人的视角观察这座昂首挺胸的伟大城市。他的轻松幽默,温暖人性从字里行间溢出,无法相信他生在闭塞落寞的晚清光绪。恍惚觉得他其实是来自古希腊的艺术家一不小心落到了东方,灵魂骨子里是“西派”的。阮叔梅的翻译,太好太好。

1/6页

伦敦画记读后感(二)

此册内容少了“爱丁堡画记”里形影相吊的孤魂游荡,相当程度融入西方社会,作者的社会身份也从中得到展现;话题大如春夏秋冬,小如饮食男女,处处传达出具体的生活意象;60年前东西方二个老大帝国社会习俗的新与旧、异与同,在已习得的英式幽默与闲适的谈话风中,清晰而确切。 作者其实颇能享受与欣赏西式生活方式,唯哀郁乡愁挥之不去,与其一贯“新鲜的单纯”风格,实属一体二面。

2/6页

伦敦画记读后感(三)

此册内容少了“爱丁堡画记”里形影相吊的孤魂游荡,相当程度融入西方社会,作者的社会身份也从中得到展现;话题大如春夏秋冬,小如饮食男女,处处传达出具体的生活意象;60年前东西方二个老大帝国社会习俗的新与旧、异与同,在已习得的英式幽默与闲适的谈话风中,清晰而确切。

作者其实颇能享受与欣赏西式生活方式,唯哀郁乡愁挥之不去,与其一贯“新鲜的单纯”风格,实属一体二面。

3/6页

伦敦画记读后感(四)

《伦敦画记》中,蒋彝先生以中国式细腻的笔法,描述一种地道的英伦情怀。伦敦在其笔下是这么的柔媚而富有灵气。蒋先生是一个十分善于观察周遭事物的人,在他眼中,花开花落都宛如一首无尽绵延的诗,云卷云舒皆仿似一副秀丽无匹的画。善于发现美,发现其中的乐趣,蒋先生也一定是一个精神上十分富有的人。

到过欧洲十多二十个城市,我最喜欢,最怀念的就是伦敦。蒋先生以其真挚纯真的文字,带我又看了一遍伦敦的春花秋月。

4/6页

伦敦画记读后感(五)

很喜欢三联的蒋彝系列,基本全收,还找到了《中国书法》与《重访中国》,都很不错。本书是30年代在英国畅销的再版,文章内容涉及伦敦生活的方方面面,景色,人物等。因为是英文写就,所以现在看到是台湾学者的翻译版,不知怎么总有读外文书的感觉。所以当年在英国甚至欧洲畅销,是为世界了解那时中国打开了一扇窗,也展示了中国人的风采,读者主要是外国人,读的时候其实角度是很有趣的,就看你怎么读。蒋先生少小离家,一生漂泊,有家难回,最终叶落归根。一生都在致力传播中国文化,让人钦佩。

5/6页

伦敦画记读后感(六)

出了国的朋友总在社交网络上晒幸福,内容多是风景宜人的胜地或垂涎欲滴的美味,满足感令人艳羡。然而我却总希望看见他们路遇的细枝末节,比如偶然在街头和老太太聊天,在狂欢节游行里拍一张孩子的笑脸,或者就是转个街角,推门进入一家老书店。

不曾想翻开这书页,英伦想象中的白日雨雾和暗夜阑珊腔调十足地迎面笼来,更奇的是这些文字图画来自1930年,来自一个客居海外的青年。

蒋彝是书香世家,这也就不难解释他优雅的行文和信手挥就的诗词,但令人惊异的是他疏淡的字句里亦不失意趣。做学问的人最不可喜的是变成古板学究,当是时西方对中国的观感一是神秘,二是野蛮,蒋彝写下这些文章,其中就有着校正视听的努力,若是板起脸来说教,恐怕任谁也不愿多听。好在先生一支妙笔是四两拨千斤,从寻常事物说开去,随意地漫谈,即情即景地梳理东西方观念异同,加上不时的自嘲与解构,自然谐趣地展示了一个异国他者眼中的伦敦,同时也令英国读者亲切贴近地认识了这般丰富的中国与这般风趣的中国人。

最记得先生在书中谈中西方对雕塑的态度差异,伦敦的街头雕塑林立,政客、诗人、英雄各类都有,天长日久,栉风沐雨,唯有白鸽陪伴,这在中国万难见到,便是有人效法西方立了人像,其家人也会不忍那立像日晒风吹,要求造个亭子为其遮蔽风霜。想来中国传统的祭奠是以碑文为记,用文字表述功绩,而西方重视个人气质的留存,要将伟人的生前面貌展现于世,供后代瞻仰。然而无论是哪种形式,只要带来力与美的感受,都是可敬的艺术品。因此不必笑话西方不懂敬惜神像,也不必多虑我们不懂尊崇先贤,行走于东西方之间,鲜花与白鸽永远灿烂新鲜。

最爱的是先生笔下的水墨伦敦,晨雾中的圣詹姆斯,午后的皇家花园,抑或是封面那张大本钟下的伞海,清新别致。在谈到所画的那张《特拉法尔加广场的雾》时,他说有人评论认为这是在玩弄技巧,画面上仅有影影绰绰的圆柱和鸽群,但其实这正是中国画的绝妙处:留白。再没有更好表现那一刹那的朦胧的了,那一瞬似乎打通了东西方艺术的分野,用经典的水墨技巧勾勒典型的欧洲风物,油画的厚重不能表达的缥缈让写意说话。

其实比起文字里那个轻松随性的蒋彝,更令我在意的是扉页里那个忧郁的哑行者,那个写下要将书献给已逝的挚爱的哥哥和被敌寇入侵的家乡的重哑。其实作为一个沟通中西方文化的学者,蒋先生非但不哑,反而很有发言权,但这种学识语言上的优势恰令他更加思虑深重。漂泊海外,尽管交际颇多,仍难掩异乡人的惆怅,熟稔东西方文化,更令先生对国内局势发展牵肠挂肚。文人的学养自觉和他者的身份话语在先生身上纠缠成如同伦敦薄雾般的忧虑,他最初的一两年内束装返国的计划不曾想变成了滞留数十载,期间遭逢至亲去世和日本入侵等家国变故,中间的五味杂陈人世感悟想必难以尽述。但我想,世间的困厄最怕遇见有趣的人,有趣的人未必比旁人更能承担,但他总更有能力与意志化解困苦。如先生这般,在举世抱怨的雾与雨中画下黛山白水的清凉,在受尽讥讽的英国菜里吃出餐桌意趣,着实难得。

然而这种难得也未必不可得,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多的是被忽略的“小确幸”。某天坐公交,邻座的孩子唤我开窗,尔后居然定定地望着我,奶声奶气地说一句:“这个阿姨我认识的。”又惊又喜之间,虽有不得不“服老”的无奈,却也从心里觉得甜蜜温柔。可见虽然这是个一句“你好”有时都很可贵的陌生人社会,但偶尔的一次交会,就能柔软一段时光。

海外作家也就像一个在时光与空间中的旅人,他以文为声,娓娓道来,而这样一些熨帖的字句,从一个中国人的心绪中流转成英文,再从英文译回中文,我仿佛看见这位哑行者静默地站在那浓郁的雾中,颔首微笑,复转身而去。

6/6页

还剩3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