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生长于斯》读后感摘抄

《生长于斯》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24 03:06:06
《生长于斯》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5-04-24 03:06:06   小编:

《生长于斯》是一篇描写大自然生长的美好与力量的文章。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万物复苏的场景,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生长的奇迹。通过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感悟,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宝贵和生长的意义。这篇文章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生命的伟大。

生长于斯读后感篇一

被历史编码的故乡 零散的墓砖铭文、佚失的地记文本、斑驳的石刻拓片.... 这些线索是一场耗时十年的史料侦探游戏,在碎片化和故人渐远的背影后描绘历史的图景。 所谓世家大族,不过是把根扎进土地的地方经营者。 当越嶲郡光和年间的买地券时,那些被古旧汉字突然鲜活起来。 斯叟夷与汉民杂处的村落,租赋道路编织的基层网络,在残破的砖文里显影。 林教授像一位文字考古者,从恶道地名演变中,解码南北文化碰撞的旧事。 微观考证的魅力让六朝史不再是门阀政治的独角戏,也有无数小人物血汗和史诗。 当顾雍在苏州黄鹂巷的宅邸与屯田区的仓廪形成权力闭环,当陆逊的华亭封地控制着三泖水运命脉,:所谓世家大族,就是把根扎进土地的已成气候的资本。 地名中的权力诗学 地方官在编纂地记时,刻意将山川形势与行政边界相勾连,用文字构建起政区—地方的互文关系。 充满巧合的空间叙事策略,让剡县的会稽山、鄮县的四明水,成为浪漫的官方注脚。 当王谢子弟在会稽山水间重构"石濑"意象时重塑地方的文化记忆。老祖宗的浪漫可见一般。 全球化时代的故乡凝视 长沙窗外暴雨弥漫和书中六朝烟水形成奇妙互文。 被高铁网络重构的故乡记忆,与六朝编户制度下的身份认同形成跨越千年的对话。 渴望换一个城市工作的我,也在在户籍制度缝隙中寻找身份认同中迷失。 当我在远离故土的地方哀叹"乡愁无处安放"时,六朝人早已在墓砖上刻下"生于斯,长于斯"的永恒誓言。一句令人泪腺崩塌的生长于斯,早已经超脱了地理的界碑,是信仰,是一代代流浪的青年基因中文化血脉的永续流淌。

1/3页

生长于斯读后感篇二

水经注中对于浙江诸多水道湖畔溪塘的记录相当详尽,古人对于山水于斯人生息的关联亦是相当的重视,由此记录可以看到当时对于地域中水道的重视,并也为后来的治理维系提供了基础与走向。

意指相近的“濑,滩”之字的演变与地名景观的描述运用中,正是南北门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小小字意背后的历史演变算不上是争意在,而是一场没落与习惯的文化融合的历变。

宋朝的商业的繁荣让城市与乡村有了具体的分野,尤其到了明朝更是如此。但正如宫崎市定所论,江南地方“自古以来城居生活好像还没怎么普遍,广大耕地之后,城郭生活从北方传到了这里。”以聚落为村的乡居生活,也一直都是江南的一大特色。通过对于六朝中吴郡四姓与地方大姓的追溯中,可以看到其生活的方式并没有明显的分界。通常居于城邑,回归乡野,族居的地产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生活场景。

世家大族对于“郡记”编撰发挥了重要的角色,共同的矜夸地方文化的认同意识也促使了这样的行为这样的记录无疑对于史学上的参考有着无穷的价值参考。从县志,郡记到州记,其观念与制度也有了截然不同的依据。编撰的身份也与职能有所联系。也成为了王朝的政治文化观念影响下的产物。

闽地人群在六朝时期的缓慢编户也成就了其华夏融入的进程脚步与开端。秦汉时期沿袭的郡县也在六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有了稳定的综合效用。政区与地方的融合有了相互促进的发展。

年轻的历史学者教授林昌丈综合运用了史料,文字记录,多角度揭示出六朝时期的地方景观与国家制度,地方与历史的结合同样也是自下而上生生想息的一种关联。如同我们有的人一生也未走出过地方的居所一样,生长于斯,方为根本。

2/3页

生长于斯读后感篇三

-

“炉边的一张靠椅是一个地方,一个国家也是一个地方。小地方可以通过直接体验而被感知。一个像国家那样大的区域史出乎一般人的直接经历之外的;但它可以通过文艺、教育和政 治的象征手法转变成一个‘地方’,一个热情忠诚的焦点。”(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

-

林昌丈《生长于斯:六朝史上的“地方”》前言里引述了此句。它奠定了该书的基调,作为人文历史地理的研究专著。

-

全书共九章:

1描述《水经注·渐江水注》的山川世界;

2梳理汉魏六朝“滩濑”景观地名的演变史;

3整理六朝时期江东大族的城居与乡居情况;

4和5,以“郡记”和“州记”的考论和文本编纂来呈现“地方”的情况;

6以秦汉六朝时期的剡县、鄮县为例,考察“政区”与“地方”的融汇;

7、8、9,以越嶲郡、闽地人群、荆南家族为样例,考察地方士族的生活状况、编户化进程,以及家族与流域相结合的土地开发方式。

-

全书层层递进,从地方文化景观的生成过程讲起,然后是对政区、地志与地方的空间关系的剖析,转而是更细致、更具象的一些士绅家族的地方实态。

-

作者认为,除了华丽的庙堂和隐秘的山林,六朝历史还存在于各地方之中,在地方历史的脉络中可以观察到各种国家制度及其运行、诸多事件的发生与消亡,地方历史不仅是当地的历史,还是六朝政 权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作者强调了对“地方”内涵与外延的认识。据段义孚的说法,“地方”是居住于特定区域的人群赋予一定的地理空间、场所以意义,进而达到认识世界的工具。林昌丈以此作为研究视角重新思考郡县体制的设计,把“地方”“地方社会”的多元面向填充至“政区”与“地方”融汇的历史进程。

-

我们的历史书写大多注重大事件,而林昌丈的视角却是下沉的,他抓住了基层及乡绅对于“地方”的构建,而“国家”就是由无数“地方”组成的。这项历史研究对当下也有现实意义,建设对“地方”与“附近”的关系的联结。

-

阅读此书,我还想起魏斌《“山中”的六朝史》,也是历史文化景观著作,异曲同工。

3/3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