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的愿望》这部小说讲述了一只孤独的刺猬在寒冷的冬天里,通过帮助其他动物解决问题,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故事情节简单而感人,展现了友情和善良的力量。通过刺猬的故事,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助人为乐的重要性,以及善良行为所能带来的回报。
《刺猬的愿望》读后感(一)
人生来孤独,大家处于同一个孤独的维度中,孤独是人生的底色。 有人说,孤独是唯一的王者。人生短短百年,实属不易,总有孤独相伴,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前都有选择的权利,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实践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如何处理扰乱内心的琐事,如何寻找内心的安宁,如何坚定自我的人生道路,在孤独中开出一段绚烂的花朵,需要思考和学习,更需要用阳光的心态来正确看待孤独的人生旅程。
荷兰国民作家敦·德勒根在图书《刺猬的愿望》中描述了一只孤独的刺猬,他自己生活在森林的一处房屋中,因为身上的刺的缘故,一直没有交到朋友。他的孤独跟他身上的刺一样坚硬,在秋意渐浓的某天突发奇想的想要邀请森林中的其他动物门来他的家中做客,然而由于对社交的恐惧以及自我的不自信等种种原因,邀请信始终没有发出去。对森林中其他动物的邀请,也仅仅停留在不断地幻想中,当动物们来做客会发生怎样的场景,威猛的大象踩坏桌椅,海里的鲸鱼会冲毁森林,树虫会把刺猬的家蛀成历史,乌鸦会幻想被迫害,螃蟹会带走刺猬的木门等等,或许无趣或许可怕,或许怪异,刺猬希望有人来做客又不希望可怕或怪异的事情发生,在矛盾中刺猬一次次陷入沉思。刺猬孤独且没有自信,但是刺猬仍然是一只善良的动物,他渴望与其他的动物一起走访做客,渴望拥有朋友,被认可,被尊重,被需要。当不请自来的松鼠出现在刺猬的家中时,就这样在冬天降临的某一天,他迎来了意料之外的客人,并且相处的非常融洽和充满意义。
人生须臾百年,短暂中自有芳华,耐得住孤独,才能在孤独中享受宁静和美好。与孤独和解,与自己和解,才能不许人生此行。刺猬犹如我们每一个人,在孤独中不断解析自己,不断反思自我,找到排解的方式方法,或许不经意间的触碰,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刺猬之刺或许让人难以接近,但又何尝不是他的一种优势。可怕的刺或许带来孤独,但这种孤独也是一种坚硬的力量,带着这股力量,找到人生攀岩的绳索,带着坚定或执着,带着淡然或渴望,向着更美好的人生前行。
《刺猬的愿望》读后感(二)
最近我读了荷兰国民作家敦·徳勒根的《刺猬的愿望》一书,书中讲述了一个刺猬。这只刺猬爱胡思乱想的、总是自己吓唬自己的、特别纠结。
文章大体内容是:森林里住着很多很多的小动物,其中有一只独居的刺猬,他日复一日地独自在家,从来都没有动物来他家拜访,同样,也没有动物邀请他去家里做过客。深秋到了,看着窗外萧瑟的秋风,和那满地枯黄的落叶,刺猬突然觉得自己孤独极了。他忍不住猜测,是不是自己睡着的时候,有动物来家里敲过门,可是自己睡着了没听到?然后前来拜访的动物又悻悻地走了?要是那样,就真的太遗憾了。
刺猬一边想一边琢磨:动物们可喜欢互相串门儿了,即便没有人过生日,也没有什么非要庆祝不可的理由,他们也会到别人家里做客,聚在一起。我要不要邀请他们来我家串门儿呢......刺猬犯难了,要怎么邀请才好呢?既要传达出自己邀请动物们的真诚,又要避免他们拒绝邀请时、自己太尴尬......
本书的大部分章节都在写刺猬的纠结,它把邀请信写好了,又不断地想象动物们拒绝他的理由;和如果动物们接受了,来做客的时候会给它带来的各种困扰。刺猬猜测各种动物来它家的场面,描写得非常详细,也占了大部分的篇幅。我是粗粗地读过了,毕竟是儿童话的语言,也很简单。
书虽简单,但是最打动我的是刺猬小心翼翼地修改书信的措辞的那部分描写,还有刺猬对各种动物与不来的细心猜度。那种小心翼翼让人不禁心疼,这哪是会伤害人的刺猬啊!这分明是善解人意、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啊。幸好,最终来了只拯救它的小松鼠,给了它暖暖的希望,让它第一次在温暖的梦里美美地睡去。
很多人觉得这只小刺猬代表着一类具有“社交困难”或“社交焦虑”的人,是一群“羞涩的男孩/女孩”。其实我觉得作者在说的恰恰是相反的一面,文中写了很多刺猬把森林里所有动物来做客的场景都幻想了一遍,你会看到动物界(人类社会)的社交百态:不会拒绝别人的乌龟,不喜社交但由于依赖乌龟而被迫社交的蜗牛,说不了几句话就要发火的癞蛤蟆,自嗨型的犀牛,恨不得占尽别人便宜的小熊……这样的朋友谁都不喜欢吧?与其要这种糟糕的朋友还不如刺猬自己待着。所以我觉得他在鼓励人们保持本性,安静地做自己。坏朋友我不接待,并且最好不要来;像小松鼠这样的给人温暖正能量的好朋友呢,我随时欢迎。所以说,纠结的刺猬最终是不纠结了的,它是清晰地了解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样的朋友了,所以才能安然地进入梦乡。
可能这就是童话的魅力,让人回味无穷。
《刺猬的愿望》读后感(三)
住在森林里的刺猬,因为身上长满了刺,所以没有朋友。他想要邀请朋友们来家里做客,他写了一封邀请函,但是他没有送出去。他想下次吧,反正不是现在。在他的想象中他邀请了无数动物朋友们来家里玩。有的直接破门而入把门都撞出了洞,有的从天上飞来,吃完了家里的茶和蛋糕,有的从喜欢在床底被接待,有的到了冬天还没有爬到刺猬的家。最后刺猬不再纠结是否有朋友来拜访,拜访的意义又是什么,会让自己和对方都更快乐吗?故事的结尾刺猬带着一句,不久后再见吧,圆满地就进入了冬眠。也许明年春天会有更多朋友来他家玩,也许那时候他有三五好友就已足够,亦或者一个人也能过得很开心。谁也不知道后面的故事。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他就是一本童书,但是看完书我觉得他比很多书都难懂。我看到像刺猬这样的孤独患者非常多,是我是你也是我们的朋友。就好像是那种刚升入初中带着害羞但是又想结交新朋友的女生,又像是想要得到上司夸奖而跃跃欲试的新人。我理解在这些境遇中的刺猬们,我觉得某一时刻我也是这么过来的。我希望在读书的时候交到更多好朋友,每个人都喜欢我,但是我又想保持我自己的小圈子。就业之后和同事上司可以很和谐的相处,偶尔的聚会和应酬,但是我也想拥有我的私人时间。
在大城市生活的人群更是如此,刚开始的格格不入会带给心理自卑感所以更想要融入这个集体。怎样才能交朋友呢?算了,下次再约吧?这些心里都把人变成了刺猬。在否定自己的一百次里如果有一次大胆的迈出一步就好了,也许这就可以给你带来新的际遇。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心理足够强大的话,这种孤独感也不会让你的人生失败。
小的时候很害怕一个人,总希望有人能陪伴着长大。长大之后工作了几年,渐渐觉得一个人也可以内心很富足。一个人gap半年的时间,学习想学的课程,新的知识,见见平常上班很难见到的朋友,或者是一个人去旅行,在旅行的途中接受自己的孤独感。当下需要很强大的勇气,但是经历过后就觉得也就那么回事,有些事情一个人做更加自在,不需要介意别人的眼光,做自己就好。如果你是喜欢热闹的人,就用开朗的性格结交更多的朋友。如果是喜欢安静的人,那就享受一个人的独处时光吧。对我来说这些都是个人选择。当不当刺猬,都可以过好自己的人生。而当怎么样的刺猬,也取决于每个人的价值观。见更多人,读更多书,丰富自己,就不会觉得孤独了。当刺猬也可以过的很精彩,孤独患者也可以自己治愈自己。
《刺猬的愿望》读后感(四)
“孤独一直都属于我,就像我身上的刺一样。如果我身上不是刺猬而是翅膀,那我就不会那么孤单了。不管去哪里我都能飞,这样就不会盼望着其他的东西了”。我们都是如此孤独的孩子,渴望一份友谊,一群朋友,却总是害怕如何去相处,孤独感与生俱来,而恐惧感也与生俱来。似乎越长大越孤单似乎越长大越不安。年少时可以和小朋友们打成一片,那个时侯似乎脑海里只有一起玩的愿望,而成年后,朋友们散落天涯,认识了新的一群人,却再也不会掏心掏肺去倾听彼此的故事。我们都一样,一个人,习惯了,害怕见面,害怕说话,害怕这毫无意义的社交。为了避免社交说过多少谎话呢,很多,很多,多的自己都记不清了,一直都是,一直都是。我们孤独而又无助的生命。 荷兰作家墩.德勒根笔下的《刺猬的愿望》便是一个这样的故事,一只渴望朋友却总是拒人千里的刺猬纠结而又无助的故事。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如此,那只刺猬就是我们的影子,敏感多疑,渴望友谊却又害怕相处,它是我们每一个人。作者一生中写过很多以动物为主体的故事,这些故事似乎是一个又一个多彩的童话故事,它带给孩子们新的知识,新的冒险,告诉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怎样的挫折,那些快乐的孤独的朋友又该如何相处,我们总是这个样子,年少时这样,成年后也这样,害怕孤独却享受着孤独。 《刺猬的愿望》不是一个童话,这个刺猬是我们,它过于消极的态度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心里都住着这样的一个刺猬,敏感的,脆弱的。我们恐惧着社交,却渴望得到一些朋友,一份友谊。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过于放大缺点只会让我们更为痛苦。而很多残缺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无法割舍。我们如何能摆脱这种恐惧呢,或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或许需要一个暖心的朋友。 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而终究我们会遇到那样的一些人,给我们勇气,给我们温暖,那一点点小小的光明也能带我们走出灰暗,刺猬的愿望很简单,我们需要朋友,需要温暖,需要与这个世界上的人们去相识,相知。我们是一只小小的刺猬,刺是我们的保护罩,不是我们刺伤他人的利刃。
《刺猬的愿望》读后感(五)
小刺猬因为身上那些刺的缘故——这当然不是它的错——所以一直没能好好交朋友。作者敦·德勒根可没有说,小刺猬为什么没有去找同类当朋友,所以读者也实在不必去钻牛角尖,非要纠结于它为什么不去找同类当朋友。只管从小刺猬想要邀请朋友来自己家做客开始看就可以了。
都有哪些动物前前后后入了小刺猬的“法眼”了呢?仔细数一数,几乎是所有的动物啊,从地球上现存陆地最大的动物大象,到海洋里的巨无霸鲸鱼,再到小不点蜗牛……确实还真是不少!假如小刺猬就按部就班地邀请动物来来它家做客,最终找到一个几个好朋友其实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而且,好朋友一定不会因为小刺猬的刺,就不想和它继续成为好朋友了……
出了麻烦的关键反倒是小刺猬自己。要么,它会因为要不要写信、写什么样的内容而犹豫;要么,它会因为邀请谁来它家做客而犹豫;要么,它会因为自己的种种不适应而苦恼;要么,它会因为做客的优点或缺点而瞻前顾后……总而言之,找到好朋友这件事整整困扰了可怜的小刺猬那么久,各种各样的顾虑,想得到的想不到的,都来了!而且可以确信的一点是,其实小刺猬的种种顾虑也不能说没有道理,但至少它实在没必要自己在那儿胡思乱想。真要有什么想法,大大方方地说出来,做到坦诚以待,不也是很不错的吗?
但小刺猬却没有这样做。是它想得太多了吗?确实,真的有点多了。是它不应该那样想吗?确实,确实不应该过于那样想!其实小刺猬并没有什么恶意,它对前来它家的那些动物也还是相当热情的……但就是这样,它也控制不了自己内心中的那些各种各样的想法!哎,还真是为难它了!
就这样,想来想去;就这样,顾虑了这个又顾虑了那样……可怜的小刺猬直到冬天来到了,它自己要冬眠了,都好像没有把找好朋友这件事情最后办完整。不能善始善终的问题的症结当然只能归到它自己身上,实在怪不得别的动物!
其实,谁都会有优点,谁也都会有缺点——在这个世界上,完人几乎是不存在的!只要下了决心,只要做好了计划,那就认真去实施就好了,顶多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情况适当地作一些动态调整就好!内心的想法过于丰富,反正会限制了自己去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没有“第一步”,又哪来的“第二步”第三步“呢……所以说,小刺猬的寂寞也真怪不得别的动物,怪就只能怪它自己,一切几乎都是由于它自己的原因造成的!
但是回过头来,却不妨换个思路想一想: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小刺猬会瞻前顾后,始终不能完完整整地做好一件看起来似乎并没有那么难的事情呢?问题究竟出在了哪个环节呢?还是好好想一想这个问题吧!不然,自己也难免要成为了下一个“小刺猬”!
《刺猬的愿望》读后感(六)
“刺猬独自在家,没有人来访。”这个状态多么像休息日宅家的单身汪们。每天都是这么个状态的“刺猬”在寻思着做些改变,做什么好呢?一个人好无聊,既然没有朋友来拜访,那就主动邀请一些朋友来吧。于是,他开始了各种犹豫、纠结、肯定又否定的写信行动,然后脑补不同的朋友拒绝或是应邀前来做客的场景。德勒根正是以刺猬的童话视角来展现现代人的个性、选择、纠结与孤独,探讨现代社会社交圈中的个性与孤独话题。
一只纠结又孤独的刺猬投射出的现代社交圈
孤独的刺猬一边写着邀请信,一边在脑补收信的朋友会做出的回应——刺猬不会希望有人去他家做客的。最后,信件被丢进碗柜里,并明确告诉自己寄信绝对不是现在。邀请朋友的行动就此止步,并无限期地延迟下去。最后无聊的他只能在家天马行空想象不同的朋友来家做客的场景。
群聚时的酒水饮食众口难调是个大问题;屋子不够大,活动空间不足也挺闹心的;朋友们会介意“我”身上这些可怕的尖刺而不会应邀来访……此外,客人们也各有个性,来访并不是宾主尽欢的景象。像爱发火的癞蛤蟆、强迫刺猬共舞的犀牛、吃光所有的食物的小熊、弄坏家具的大象、喋喋不休的长颈鹿、寻找放头处所的怪咖鸵鸟……想着想着,好像这些尴尬、不欢就成了铁板定钉般的现实。纠结、犹豫的刺猬想到这些麻烦、琐碎而又难以调和的小矛盾,便觉得自己还是躲起来的好。之后他便一直躲在床下的黑暗中,自认为孤独却安全着。
可是,孤独难耐,他在床下的黑暗中继续想象着天南海北的朋友们来访的情形。但是,各有特点,各有怪癖,难以接受,但又在情理之中。刺猬的邀请就这么在幻想中从秋天拖到了冬天,一直到冬眠。刺猬社交失败的故事反映的正是孤独的成年人们尴尬的社交现象。一面下着决定,一面纠结犹豫着,一面想着要做出些改变,一面坚守着自己的个性。最后,社交只能在无限期的拖延中否定,过成了放眼同城、友人不远,但我就是一只孤独、个性的宅家“刺猬”。
世界那么大,谁还不是只“刺猬”?
在刺猬脑补的众多来客场景中,动物们各具特性,也各有特殊要求。如准备蛋糕的情节中,刺猬考虑着要准备合客人口味的不同蛋糕——蜂蜜蛋糕、泥巴蛋糕、奶油蛋糕、橡子渣蛋糕、珊瑚礁蛋糕、海水泡沫蛋糕、鸽巢蛋糕、藤蔷薇蛋糕、莲花蛋糕、睡莲蛋糕、苔藓蛋糕……此外,还要有沙子蛋糕,淡水和海水均匀混合在一起的蛋糕、车前草蛋糕、柳树根蛋糕、雪花蛋糕……这么精心细致得准备,但是仍有客人叫嚷:“我讨厌蛋糕。别的都喜欢,就是不喜欢蛋糕。”这已然不是众口难调的问题,“刺”的问题,或者说个性的问题也就此出现。
“刺”是我们与身俱来或是后天养成的个体的独特性标志,是我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也是我们选择的、我之所以成为我的标志。有时候,“刺”是自我的保护伞,但却会对别人造成困扰或伤害。因此,“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便不那么难以理解和接受了,而“我”最终也能在排除各种困扰坚持自我、选择成就自我。正如萨特说:“我们无法完全了解或信任自己,我们无法为我们所做之事找到任何借口或解释——可是,我们又必须将自己的存在和关系建基于某种稳固的事物上,因为不这样的话,我们就不可能活下去。”
人活于世,姿态万千。我适应群聚,亦喜欢独处。在漫长的独处中,有时候又是个内心躁动着想要群聚的矛盾体,就像就金龟子所说的那种快乐的悲伤和绝望一样。个体的个性很突出,有时候是逼退朋友的尖刻话语,有时候是冰冻空气叫人难以亲近的冷淡态度,还有时候可能是南辕北辙想法的各持己见……文本以童话故事的方式,将成年人的个性、矛盾、怯懦、勇敢……一一呈现。在坚守个性的时候,也坚守着群居个体的孤独,在孤寂中温暖自己、爱护自己、与自己对话。因为刺猬们始终会遇到一个出乎意料有令人惊喜的访客——松鼠,会有宾主尽欢的气氛,时间停滞的欢愉,会有天长地老永不分散的相处……
我们是一群坚守着自己个性的刺猬,是一只孤独的刺猬,但我们却是一个群聚可酣聊,独处守孤独的“刺猬”。
《刺猬的愿望》读后感(七)
亲爱的动物朋友:来我家做客吧,我会好好招待你们!不过......谁都不来也没关系
这是小刺猬的一封邀请信,邀请动物们来家里做客,这是刺猬的愿望。
在写信给动物们时,他在脑子不停地设想会遇到的状况:鲸鱼来了,会淹了森林;大象来了,会跳上桌子;犀牛来了,会一起跳舞撞到一起,自己的刺会刺到犀牛肚子;还有野牛,水母,长颈鹿,骆驼……
刺猬的脑中,已经设想了三十多种动物来做客时的场景,刺猬的邀请信最后有没有寄出去?
这是一只孤独的小刺猬的故事,是荷兰作家敦·德勒根所写。敦·德勒根在1984年为年幼的女儿出版了动物故事《一天也不少》,随后以动物为主人公创作了五十多部小说,获得多项大奖。因此敦·德勒根成为荷兰国民作家,深受各年龄层读者喜爱。
《刺猬的愿望》,也是以动物为原型的故事,不止孩子可以看,也适合大人看,对大人来说,更像是则寓言哲理故事。因为这只刺猬,与当下的我们,十分的相似。
这只小刺猬,带给我不一般的感受。
在现今的社会里,大家都步履匆匆,没有太多的时间关注自己,更没时间去关注朋友。匆忙时没有察觉,但是停下步伐,孤独就缠绕过来。有时想找个朋友聊聊天,经常翻遍了朋友圈和通讯录,在一个个名字上划过,却始终没有下一步,最后还是自己陪伴着自己。
孤独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是真实存在。
在哲学家的口中,人类与生俱来便是孤独的,孤独是人类的本质;
在作家笔下有各种各样的关于孤独的阐述和描写;
在心理学上,孤独的背后,是安全感的缺乏。
但这些理论,依然不能帮助我们摆脱孤独。
我们本能地寻找同伴,找寻他人,希望与他人建立情感关系的连接,但是又害怕冒然打破了平衡,反而失去这段关系。
就像这只小刺猬,想邀请动物朋友来做客,但是越珍重,越患得患失,小刺猬在脑海里设想了那么多动物来做客的尴尬和不开心,一次一次重写邀请信,只是因为他害怕被拒绝,害怕对方不接受邀请提前给自己找的借口。
我们心中,都藏着一只孤独的小刺猬!
小刺猬浑身是刺,既担心因为和其他动物外表有异而被笑话,又怕自己的刺会刺伤他们,小刺猬偶尔还会因为自己外表的刺而自卑。
但是拔去那些刺,并不会让自己感觉很好。刺猬想象了好几种自己失去刺的场景,幻想拥有跟别的动物一样的长鼻子,或者犄角,或者皮肤,最后刺猬觉得那太奇怪了,还是长满刺的自己最满意。
我们需要向小刺猬学习,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而不是改变自己趋同于别人。
因为别人的眼光,因为别人的看法,很多人会违心改变自己,不管是外貌,还是个性,甚至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失去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再不是独立的个体,所以千篇一律的人太多,很多人像是“复制品”和“复读机”。
为了求同而失去自己的特点特色,失去特点的自己,还是自己吗。
小刺猬很聪明,他慢慢明白,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特点,正是因为每种动物的不同,整个动物界才有趣和多彩。
小刺猬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只有做自己才最舒服。
小刺猬有没有寄出那些信,动物朋友们有没有来做客?
做为童话故事,原本应该是个圆满的结局,结尾应该是小刺猬终于寄出那些信,动物朋友们热情来做客,彼此结出友谊之果。
但这本书,绕开了这些常见的结局,拐了个弯,让人讶异却又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好像就这样也挺好。
刺猬打败了“孤独黑影”,觉得孤独也没那么可怕,把信都撕碎了,这时反而来了一位造访者……
这个意想不到的结局,代表着刺猬的成熟和成长,让他不再害怕孤独。
当我们逐渐成熟和强大,也不再惧怕孤独,反而会享受孤独,成长的滋味就是这般吧,不再依靠外在,而是自己变得强大。
《刺猬的愿望》里,看到这只小刺猬的种种举动和想法,反而有种心疼的好笑,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着这样一只小刺猬,胆小害羞,害怕孤独,喜欢躲在自己的世界里,又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却害怕外面的世界,只好自己满心纠结。
这只小刺猬终究长大了,每个人也都会长大的!
《刺猬的愿望》读后感(八)
前段时间读《孤岛酒馆》,那是一种看破凡尘世事的孤独;但是《刺猬的愿望》却是来自内心的孤独,虽然描写的是一只刺猬,但是代表的却是每一个人。
这本书的作者是敦·德勒根,荷兰国民作家,获多项文学奖,包括安徒生奖提名。这本书在日本2016年“文艺书大奖”第1名,2017年“书店大奖”翻译类第1名。
本书主要讲述了刺猬想要邀请朋友们来做客,但是它又对每一只动物的到来感到恐惧。它讨厌孤独,却又不敢迈出走出孤独的步伐。
刺猬的“刺”
身为一只刺猬,身上带有“刺”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刺猬却为这个烦恼过。它曾经在邀请函下面补充:我的刺一点也不重要。
刺猬很看重它的刺,因为它认为是它的刺导致它的朋友不来看它,可是它又害怕失去它的刺,每当做梦梦到它全身的刺都消失时,它总会被吓醒,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摸摸自己的刺还在不在。
真的是一只很矛盾的刺猬,孤独又敏感。
但是到后来,刺猬开始改变对“刺”的看法,它开始为自己身上的“刺”而骄傲,它的心里满满地装着这种自豪的感觉。
一旦改变了对自己所谓的“缺点”的看法,刺猬也开始变得自信,它将信寄出去,并且收到了小伙伴的拜访。
我一直觉得我有一个“小胖手”,虽然不讨厌但是却从未觉得它好看。突然有一天,我一朋友跟我说:“我感觉你的手很好看,这是我观察一节课得出的结论。”
听完之后真的是超惊喜,因为我从来没有想到会有人认为我的手好看。然后我另一个朋友对我说:“所以说啊,你认为不好的东西可能在别人眼里就是好的。”
所以呀,我们是不是对我们所谓的“缺点”过于看重,才会让我们对要做的事情充满恐惧,害怕被拒绝,害怕会失败,如果将它看的淡一点,会不会有很多事情出乎我们的意料?
内心的刺猬
每一个人内心都有一只刺猬,只不过是刺猬的大小不一样,有的很大,有的很小。
读这本书的时候,更加觉得这只刺猬就是我自己:对事情充满希望,却又害怕失望;会自我否认,没有十足的自信;犹豫不决……
刺猬最开始写邀请函的话语是这样的:
亲爱的动物朋友们:我想邀请你们来我家玩。不过你们全都不来也没有关系。
一句“你们全都不来也没关系”真的让人超心疼,明明是很期待,很想要朋友来自己家玩,却又害怕他们一个都不来。一种令人矛盾的期望与害怕失望。
日本作家平松样子描述这本书:第一次发现,寂寞可以如此被宽容。
在刺猬身上,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一种理解,一种宽容,因为那也是内心深处的我们自己,同样渴望被理解,渴望被宽容,渴望被原谅。
我们都是孤独的个体,可能都会有像刺猬这样的时候出现:胆小,不爱理人,敏感等,但是希望我们最后也能像刺猬一样勇敢,减小自我否认,将真正想要做的事情表达出来。
蜗牛和乌龟
刺猬想象每一个动物到来的情形,但是对蜗牛和乌龟的到来却想象多次。
蜗牛和乌龟是好朋友,他们曾约定要一起来刺猬家做客,在途中,蜗牛选择停下来,所以最后到来的只有乌龟一个人。
你可能会想:乌龟背着蜗牛去不就好了吗?
乌龟也这样想过,甚至这样说过,但是蜗牛回答:走到弯路,我会从你背上飞出去,撞到树上,房子也会碎掉。
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毕竟考虑问题最先想到的都应该是自己。但是乌龟走一步,相对于蜗牛,他要花费多长时间?
朋友,应该不是用来拖累的吧?更应该是三观相同,彼此相处愉快吧?
蜗牛总是想要“停下来”,而乌龟却总是想要“快一点,再快一点”,两个性格完全不一样的动物,居然能够做成好朋友。
而且,我觉得朋友之间相处也要彼此平等吧?蜗牛与乌龟的相处,更像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乌龟离开蜗牛独自去刺猬家做客,离开时,却说:我要回到蜗牛那里啦!我之前一直认为蜗牛很可悲,但是看到最后,我却认为乌龟更可悲。
不要跟丧的人在一起;不要为了处朋友而处朋友;如果三观真的磨不合,那就别磨了,免得最后的样子自己都认不出是自己!
最后,用书中很喜欢的一句话作为文章的结尾:你有些孤独,不够自信,还有点不安。可是不管怎样还是有一点幸福的吧?
(文中所有观点皆为个人观点,接受不同的观点,但是不喜勿喷,谢谢!)
《刺猬的愿望》读后感(九)
简介上说荷兰作家敦·德勒根最初是从为年幼的女儿写动物故事开始写作的,所以,在看到《刺猬的愿望》一书时,我也仅把它当作一本童书来看。但是,随着阅读接受尾声,敦·德勒根笔下的刺猬深深在触动了我。
刺猬坐在窗边,看着窗外——
故事从这里开始,秋天里孤坐家中的刺猬期待着朋友的到来。它想要邀请动物朋友,又心生胆怯。它一次次给自己鼓劲,又一次次给自己理由放弃。刺猬说是在对自己说:反正不是现在。
它没有足够的食物招待客人,它害怕大象摔坏桌子,担心自己的身体被嘲笑……刺猬想要走出去招呼朋友,也想让朋友走进它的家,它将手中的笔拿起又放下,最终还是没能发出邀请。
刺猬,是一种性格非常孤僻的动物,住在灌木丛内,胆小易惊、喜静厌闹,喜暗怕光、怕热怕凉。剌猬行动迟缓,一般昼伏夜出。我们常拿“刺头”比喻不好相处的人,刺猬身体上长满的尖刺让它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无法与任何物体靠近。
我小时候住的地方离树林很近,每年夏天雨水下过之后,大人们都会进林子采蘑菇,孩子们不上学的时候,常常会跟着进树林玩耍。有一次,我们在树叶下面发现了一只刺猬,在大人的帮助下放进篮子带回了家。因为是我最先发现的,所以刺猬带回了我的家。
第一天来不及安置,就在刺猬的脚上拴了根长长的绳子,系在沙发腿上。第二天,看到刺猬没有不舒服就继续这样系着。但是,无论喂什么食物,刺猬都不肯张口。邻居奶奶说,屋子里太亮了,刺猬不喜欢。于是,第三天的晚上,爸爸找了一个冬天腌咸菜的大缸把刺猬倒扣在了里面,还放些了食物。
那是一口直径近一米,高半人的大缸。担心影响刺猬呼吸,特意在缸口与地面接触的地方用小木棍弄了几个小小的气眼。第二天,当爸爸挪开大缸的时候,里面空无一物,刺猬跑掉了。地面与缸口接合的部分依旧平平整整,没有任何看似是刺猬爬行的痕迹。
这成了我童年时期很大的一个迷题,至今无解。
《刺猬的愿望》是一本很能够直入内心深处的书籍,它在刺猬的想象中写下刺猬的想要朋友、又害怕朋友的矛盾。这样的情形放到人类身上应该是称为社交恐惧症。
我有一个朋友,自结婚怀宝宝之后一直在家做全职主妇。宝宝出生之后,多数时间都是姥姥带着,打疫苗、例检、下楼晒太阳,只要不是妈妈必须出席的场合,她都是能躲则躲。窝在家里窝习惯了,她越来越不爱和人说话,尤其是陌生人。
与书中的小刺猬不同的是,我的这个朋友是不大愿意与别人交流的。小刺猬期待着与朋友交流,它介意自己身上的刺,它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会得到朋友的喜爱。小刺猬窝在家中想到了无数可能,也设想了每一位朋友到来时的场景。
作者敦·德勒根超强的想象力让小刺猬的家中热闹起来,刺猬和朋友们跳舞、喝茶、聊天,尽管有的朋友拨掉了它身上的刺、有的朋友将它家中的食物吃得一干二净、还有的朋友带走了刺猬家的门。但是,刺猬收获了各种各样的友谊,它终于带着满心愉悦进入了冬日梦乡。
日本作家平松洋子评论《刺猬的愿望》说:第一次发现,寂寞可以如此被宽容。非常喜欢这句话,是以为题。
《刺猬的愿望》读后感(十)
我一个人走夜路回家一个人醉倒在沙发我一个人的时候也偶尔和自己说说话我一个人也害怕我把床头摆满了娃娃我怕我有一天我不知道哪里才是我的家
身负荆棘,满身伤痕,孤独的行走在这条人来人往的人生之路上,周围有的人在狂欢,有的人在默默前行,而我独自的站在这只几十平方厘米之地,想着:大概,狂欢是他们的,而孤独才是我的专属标签吧!
你说,人喜欢孤独吗?——不喜欢的,孤独一人之时,总能在看着一点都不真实的世界中,构造出许许多多依据自己想象的故事,那些故事的主人公无疑都是自己,这样看起来真的是可悲极了,看不清自己的样子,也不知自己究竟该是什么样子,一个人萎缩在这用心搭建的龟壳之中,不敢出来,因为太格格不入了啊!
蒋勋说:孤独是不孤独的开始,当惧怕孤独而被孤独驱使着去找不孤独的原因时,是最孤独的时候。
不知道你是否认识这样的人——在虚拟的网络二次元中,游刃有余的社交,跟许多的人都能像是好朋友一般;而在无比真实的三次元之中,却像是一个又社交恐惧症的人似的,稍微聊深入的话题,就开始揣揣不安,想着这个我应该怎么说?算了还是不说了吧,跟着笑总是没错的!
我,好像就是如此!
这样的生活,大概是因为在虚拟的那个世界之中,你看不到对方,对方也看不到你,所以敞开心扉的去聊一些深入话题的时候,并不会有面对面交谈的那种尴尬及不知措辞的情况出现,毕竟,一面是生活,一面是理想生活。
这样的生活过下来,孤独一词就像量身定做一般牢牢的附着在身上,在节假日旁人都呼朋唤友的外出游玩、聚会之时,而我就只会在自己那只够容下床、桌子、书架的房间之中,拿出手机刷着朋友圈更新的一条条动态:
“今天和XXX出去玩了,开心!”
“唯有美食与美人不可辜负,今日之约愉快依旧~”
......
我在此时能做的好像就是如此了,如果这个时候有人问我喜欢这样的生活吗?我的回答是:喜欢。我曾羡慕朋友很多的人,因为他们好像有一点事就能够有一群人来,那样真的很好啊!
我想,在敦·德勒根笔下的刺猬,也是在向往这种生活,却始终徘徊在那条界限外忐忑吧。
刺猬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满身刺,碰一下好像就会让人血肉模糊,从而越来越多的朋友在不亲近刺猬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但,刺猬却独自观察其他动物朋友的生活,看着他们时不时邀请朋友来家里坐坐,又偶尔去谁家串门,蠢蠢欲动的心也在想着:我要不要邀请他们来我的家里呢?
想着想着,就开始动手写邀请函,脑海中的想法都能凑一起抱着跳舞,让刺猬的内心都充盈了一点,可在写的同时,脑海之中勾勒出了无限个场面,甚至是在邀请函寄出那些动物朋友拒绝都被刺猬在脑海中勾勒出来,他想着,怎么会有人来呢,他们会说他们很忙,没时间来的,这个邀请的信还是不要寄出去了——至少不是现在寄出去,于是这封邀请函又被扔进了柜子里,来来回回,反反复复。
刺猬做了很多梦,梦里有很多个小伙伴都来了,每一个的到来都有着不一样的故事,可是醒来之后的刺猬,却一如既往的没有将邀请信寄出。
其实生活之中的我们也如同这样的刺猬一般,忐忑却又充满着期望,忐忑是面对未知未曾经历的时刻,应对起来似乎真的很难;期望则是能够带给生活一丝色彩,尽管真的很难进行,但是迈出了一小步,剩下的慢慢来,又怎会难呢?
这一小步就像是那个冬天之中松鼠的到来一般,其他的朋友都在信中说:感谢你没有邀请我去你家做客!
松鼠却不同,它说的则是:不久之后再见吧!
是呀,不久之后再见吧,这不就是刺猬所期待的生活,能够有人用不同于大众的态度对它,能够有人带它走出这个小屋子去看看外面更精彩的世界,能够有人跟它是朋友与朋友之间的相处。
刺猬:我也想不顾及一身荆棘去拥抱朋友,如若你不嫌弃我的话。
生活之中,孤独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可正是因为孤独的习惯了,没有人主动与自己交谈,自己也渐渐忘了如何去主动;如果可以,别现实之中做孤独患者,虚拟世界中做王者;能做到二者皆是王者,那样真的很好。
希望如今孤独的人,不再孤独;
希望你身边孤独的他,有了你不再孤独!
《刺猬的愿望》读后感(十一)
先听个笑话吧:
有一个人去坐公交车,在车上碰到了一个朋友,打了个招呼之后,就不知道该聊什么了。车到站了,他本来是下一站下的,却鬼使神差地跟朋友说自己到了,就下了车。下了车之后呢,他就步行去下一站。结果,走着走着... ... 碰到了往回走的朋友... ...
看懂了吗?两个人为了避开对方,一个早下了车,另一个见了,本来也要下的,却选择坐过头。
有没有觉得有一点真实?反正我看完笑得不行。
前段时间看了一本书,叫《刺猬的愿望》,讲的就是一只社恐小刺猬的故事。
小刺猬呢,其实喜欢一个人呆着。但他又觉得,别的小动物都这么喜欢串门,他不该这么孤僻。
于是,小刺猬写了封信,想邀请其他动物来自己家玩,信还没寄出呢,就开始焦虑了。
如果大象来了,踩坏桌子;
如果树虫来了,蛀空家里;
如果骆驼来了,嘲讽他的刺...
...
哎呀呀,伤脑筋!
看着这只可爱又可怜的小刺猬,我有几句话相对他说。
书中,刺猬幻想其他动物来自己家做客。我们从三十几个小故事中发现,小刺猬总是委屈自己,迎合别人呢。
犀牛来了,强拉着刺猬跳舞。刺猬被拽得身上的刺都歪了,可看犀牛在兴头上,没有说出自己并不会跳舞,也一点都不喜欢跳;
河马来了,带了一个澡盆,为了把澡盆放进刺猬家,二话不说就撞破了刺猬家的墙壁。刺猬静静地呆在角落里,没有说自己不需要澡盆,也不想洗澡。
螃蟹来了,他居然喜欢拔刺猬的刺。刺猬忍者疼痛,泪水涌入眼眶,却什么都不说。
我们总以为,那些有求必应、不会拒绝的人,最容易交到朋友,其实不然。
如果在人际交往中,总是为了让别人舒服,而屏蔽自己的感受,就难以感受到相处的乐趣,久而久之,就会害怕社交。
今年夏天,有一部剧非常火,叫《凪的新生活》。女主角凪是个极度敏感的人。中自己带了便当,可同事邀请她一起吃饭时,为了合群还是去了。同事拍了合照要发朋友圈,她看到自己被拍得很丑,却不好意思说出来... ...
后来,凪因为不堪重负,辞职到乡下居住,并在那里强迫自己学会了说“不”。她惊喜地发现,原来说“不”并没有那么可怕!短暂地尴尬之后,便是长时间的舒畅。
我觉得这里有点马太效应吧?越是会说“不”的人,越是能体会到放飞自我的快感,于是越是不让恶人有机可乘;而总是闷声吃亏的人,因为害怕拒绝,于是被变本加厉地索求、欺负。
亲爱的刺猬,下次再有人当你是软柿子,就亮出背上的刺吧!
读《刺猬的愿望》时,我们隔着纸张都能感觉到小刺猬的纠结了——哎呀呀,蛋糕不够吃怎么办哎呀呀?哎呀呀,食物都被吃光了,怎么办?哎呀呀,自己又想躲起来了,怎么办?哎呀呀, 也许别人根本都不想来呢!
他写在信上写道,亲爱的动物朋友们,我想邀请你们来我家玩,不过你们全都不来,也没有关系。
客人们一个都没到,小刺猬就把最坏的情况全部想了一遍。
事实上,想太多对一个人的人际交往一点好处也没有。我们中国人的文化里有一个词叫过犹不及。想太多,还不如想得不够呢。
卡耐基说,你所担心的99%的事情,都不会发生。
而剩下的那1%会发生的,再是担心也没用,不如想想怎么应对!
为什么我们会想太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好的事情被我们当成习以为常的了,而坏的事情总是让我们印象深刻,觉得随时都会发生。
一次演讲失败,就产生了舞台恐惧;经历了尴尬的聚会,就变得有点社恐;看到明星出轨,就觉得人渣到处都是... ...
其实,世界没你想得那么坏!
在一期《罗辑思维》中,罗胖讲到,我们的世界其实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而是一个概率的世界。我们常常会焦虑,会迷茫,是因为我们所看到的讯息只是那些低概率的讯息,而那些高概率的事情,我们却根本看不到,哪怕我们正处在其中。
《刺猬的愿望》中,小刺猬不快乐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不能接受真实的自己。
他喜欢自己的刺,却又有些介意自己有刺;他喜欢呆在床底下,却有勉强自己去邀请动物们来自己家。
其实,何必这么勉强自己呢?何不慢慢来,一点点交朋友呢?
就像故事到了最后,刺猬都没有寄出自己的邀请信。倒是松鼠敲开了刺猬家的门——他来做客了。两个人没有执着于聊天,只是一起喝茶、吃蜂蜜,时不时向对方点点头。
社恐的小刺猬觉得,这样的午后,好像也不坏。
《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斯特里克兰,抛妻弃子,远赴巴黎学画画。在道义上是很糟糕的人,但仍有很多人佩服他,因为他完全接受自己,是啊,渣男,没有道德,品行恶劣,但没办法,他就是要学画画,不求名利,只是要画。
很多人说,这样的精神,实在难得。
《传奇的诞生》是一部传记电影,讲的是一位贫民窟的孩子成长为球王的故事。总决赛前,教练说,按照你们最真实的方式去踢,虽然我不知道这样到底能不能赢,但是,我能确定的是,你们一定会踢得很漂亮。
其实,活成自己,比假装别人,难多了。人越长大,会越像别人。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像那些榜样。前人告诉你,只要按照某个路子走,某个平台呆几年,跳槽到另一个平台,最终能如何如何。这样的确是能成为标准意义上的成功人士,被猎头争相聘用。可如果过得不痛快,又有什么意思?
《刺猬的愿望》这本书的作者,是荷兰的国民作家敦·德勒根。他的编辑说,书里的刺猬就是他本人。
我是百分之一百信的,小刺猬的这番小心思,也只有真正的懂他的人才能写得出来,也只有真正懂他的人才能读懂。
希望我们这些小刺猬,活得率性,活得坦然,活得真实。
《刺猬的愿望》读后感(十二)
1、成年人,你有“社交困难”或“社交焦虑”吗?
如今,社交功能被拔得很高。似乎一个人能否成功,取决于社交能力的高低,社交能力约等于情商。
因此,很多人对于自己的性格以及在社交中的表现不满意,比如:不愿意参加party,见人不知说什么、说几句话就没词儿了,自己发起的活动没人响应,似乎总不能获得别人的好感……
他们或自责,或赖遗传,或从原生家庭或生长环境中找原因。他们担心自己太各色,无法融入所谓的“圈子”,也就无法获得成功。
他们试图改变,或强颜欢笑,或故作深沉,或报班学习演讲,或网课学习心理学。总之,强迫自己去做一个社交达人。还有的人走向反面,刻意放飞自我,展现性格中带刺的一面,似乎要告诉世界:我就是不合群,怎么样吧?我不在乎你们怎么看我!这两种人可能都患上了“社交困难症”或“社交焦虑症”。
2.其实很多成功人士是“羞涩男孩”
人是群居动物,自带社交属性。但人上一百,形形色(shai三声)色。有人天生喜欢社交,也有人自来喜欢独处;还有人在熟人堆里如鱼得水,见生人则沉默寡言,要生人混成熟人话才多起来。世界丰富多彩,人性也参差不齐,这是天道,也是人性的魅力。
目前的“社交困难”或“社交焦虑”,多是从“成功”角度生发出来,担心自己不善交际,而耽误了“仕途升迁”或“职场发展”。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
无论仕途、职场甚或创业,成功的要素绝不止“社交能力”。思维能力、技术、执行力、战略能力、甚至人品,重要性都要高于前者。君不见上很多在全球享有盛名的成功人士,其实并不擅长交际。比如拍出《卧虎藏龙》、《断背山》、《色戒》、《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世界级电影的美籍华裔导演李安,写出《挪威的森林》等惊世名作的日本大作家村上春树,都是“羞涩男孩”。很多成功的人甚至会刻意淡化社交,专注于做自认为更有意义的事。他们遵从自己不爱社交、“各色”的天性,将更多精力投入自己喜欢、擅长的事物中,取得了成功。“各色”于他们是笔财富,某种程度上成就了他们的事业。同时,他们也并不乏知心好友,只是不滥交朋友。
3.遵从天道,遵从天性
对于有“社交困难”或“社交焦虑”的朋友,我的建议是:遵天道而行。这有两层含义:一是生而为人,天生具有社交属性,这是天道,对于必要的社交不要逃避。确有短板的,可以适当在说话技巧、礼仪常识等方面学习、提高一下;
二是各人天性不同,遵从自己的天性,这也是天道,所以不必强求自己成为社交达人。人生有二三知己足矣,做一个无害于别人而独立的人,这就挺好!
至于说到社交不足妨碍成功,我只能说: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有真本事、真才情、甚至是对人的真心,就不愁没有人赏识、没人帮助。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比做一个聊天对象有意义的多。
4.《刺猬的愿望》揭示了成人社交百态,值得一读
可能会有人说:你说的容易,你不是我,体会不到我的苦恼。
对这些朋友,以及那些关心“社交困难”者或“社交焦虑”者的朋友,我建议你们去看一本书,荷兰作家敦·德勒根(Toon Tellegen)的《刺猬的愿望》。
他擅长描写拟人化的动物世界,以此反映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文字中隐含对人性、哲学的探索。这本书的主人公刺猬,就患有“社交困难症”和“社交焦虑症”,它不知道该如何与别人聊天,喜欢宅在家里没人打扰;但又隐约觉得应该请别的动物来做客,否则会被认为傲慢、无礼。在脑海中,刺猬把森林里所有动物来做客的场景都幻想了一遍,你会看到动物界(人类社会)的社交百态:不会拒绝别人的乌龟,不喜社交但由于依赖乌龟而被迫社交的蜗牛,说不了几句话就要发火的癞蛤蟆,自嗨型的犀牛,恨不得占尽别人便宜的小熊……
我惊叹于作者对于动物(人物)心理的描摹之细腻,仿佛看到一只青筋隐现、纤秀的手,一层层剥去书中动物(人物)身上的衣服,从它(他)的心腹中,揪出一连串的内心独白。他借动物之口,说出了人类心中对社交最隐秘、最不堪的感受和期盼。如果直接以人的口吻说出,读者可能会觉得荒谬;但从动物之口说出,我们反而觉得说不出的真实。不愧是获得过“安徒生奖”的作家。《刺猬的愿望》,准确的说是给成人读的书,只有经历过社会历练,才能体会书中描写的心理感受。而儿童,还太单纯。
书的结尾,刺猬没有邀请任何动物来做客,所有的动物都写信感谢它的不请之恩。这里隐喻着作者对人类的建议和期望:放弃那些虚伪无用的社交,做真实的自己吧。
5.最后的忠告
最后,请再听我说一遍:成年人,接纳自己,你的不合群并不可耻,你的各色(天性)是你的财富。尊重自己的天性,你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
《刺猬的愿望》读后感(十三)
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开心幸福的群体之中,我们每一个人却最终会发现如果想要得到自己期待的一些、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那么必定会有孤独陪伴在左右。孤独,有时候是人生之中必须经历的一种体验,我们在孤独的时候学会审视自己,我们在孤独的时刻学会了更加的爱自己,我们也在孤独的时光里,享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所有的人,不论看上去多么的合群,也总会有一个人孤独的时候。唯一不同的是,能够排解孤独的人,知道此时此刻的自己可以去做些什么;而不能够排解孤独的人,可能就会自怨自艾,感觉整个的世界都塌下来了。有的人过着自己的生活,享受着偶有的孤独;有的人,为了让自己不是一个人,努力的挤进了别人的圈子里,变成了一个讨好的人。
《刺猬的愿望》这本书,讲了一个孤独的小刺猬的故事。
说起刺猬,首先我们能够想到的,便是那满身的刺。刺猬的刺,是刺猬用来抵御强敌唯一的存在,如果没有了这些刺,也许刺猬的生命远远不会像现在这么长久。即便是现在家养的刺猬,大部分在和刺猬玩耍的时候,也会带上手套,以此来保证自己不会被刺猬的刺给刺伤。
对于刺猬来说,因为有这些刺,所以与其他的生物接触的时候,便产生了一种隔阂。这种隔阂,从根本上来说,其实人类也是存在的,否则又为何有一种形容词是“带刺的玫瑰”呢?如果一个人,受到过伤害,那么在将来的日子里,他就会像刺猬一样,用坚硬的刺来保护自己,刺伤别人的同时,让自己被隔绝在这个世界之中。
《刺猬的愿望》里的刺猬,便是如此。秋意正浓的时候,刺猬发现没有一个人来它家做客,觉得很孤单。于是刺猬思索着,到底是因为自己错过了动物们的到来,还是因为其他的原因而导致了自己的家里没有动物来做客。刺猬觉得此时此刻的自己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写信,去邀请那些动物们到家里来。
写信应该写给谁呢?刺猬也很犹豫,它在思索给谁写信的时候,一并思索的问题是,这个可爱的或者说庞大的动物邀请到家里来了之后,是否能够正常的作为一种朋友的交流而存在?于是,刺猬的邀请,变成了它自己在房子里一边思索一边写信一边自我否定的情况。就如同,大象如果来了,是不是会把桌子给踩坏?獾如果来了,万一找不到话题,面对面的好尴尬!如果鲸鱼来了,自己那干燥的房屋会不会变成了一片海洋世界?
于是,在任何的事情都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已经预示好了结局——刺猬因为害怕不同的动物带来的不同后果,所以一直存在于自己的幻想之中无法自拔,信则一直没有写完,没有送出去,也就依然没有动物来刺猬的家里做客。好多人看了刺猬的故事之后,纷纷感慨:“这刺猬完全就是我自己的写照嘛,想要做却又担心做不好,于是就一直没有开始。”
我们看刺猬的故事,一边看一边说刺猬想得太多做的太少,可是我们却忘记了我们自己其实大部分时候也是这个样子的。上学的时候,觉得学习新的知识很难,于是望而却步,最后只考取了一个三流的大学;工作的时候,觉得老板交代的人物好难,于是退而求其次,最后一直都得不到升职的机会……
真的是我们想的太多了吗?也许不是,只是我们对于未知感觉到恐惧而不想去主动的触碰而已。
最近比较喜欢看的一部电视剧叫做《我的裙子去哪儿了?》,讲的是一个穿着裙子的女装大佬作为老师,教会了学生在学校里不一定能够学到的知识。
每个人对于老师的形象,会觉得必须是那种一本正经应该有的模样,而对于学校的印象也一直都是只教给学生应该学习的课本知识,除此以外的一切都应该和老师或者学校无关了。总之,正直正派必须是老师应该有的样子,而穿着打扮之上更应该是老师应该有的模样。
可是老师应该有的模样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和白领蓝领那样还是按照自己的穿着打扮来决定?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具体的标准。
《我的裙子去哪儿了》里面的女装老师,是校长直接授权的信男,而最主要的原因则是想给学校一些新的生机感。学生们只在意学习,而没有一个地方可以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那么就由一个自由大胆的老师来实施好了,而校长认为最佳人选,便是第一次做老师的信男。
就是这样一个女装老师,或者说一个糟老头子,把自己班级的学生感动的稀里哗啦,让他们在学校的课堂里,学会了在其他地方学不到的东西。信男的存在,让口罩男孩勇敢的从天台跳下,从而抛弃了曾经因为长相而被别人取笑的过去;信男的存在,给啦啦队编排了新的舞蹈,让她们知道所谓的啦啦队是需要给别人提供勇气、打气的……
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社会给了我一拳,我却依旧可以微笑的去接受它,并且享受这个世界。更何况,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有着自己存在的必然规律,因此每一个人都没有任何的权利去左右他人的生活,我们能做的也只有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仅此而已。
时间不会因为我们任何一个人停止,而生活则会因为我们的选择而让我们去体验不同的环境。在这个非黑即白的世界,不论如何选择都会拥有一个中灰地带,让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够看得到。
看过《刺猬的愿望》的人,是这样总结这本书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只刺猬,一觉睡醒之后发现居然没有人来访过我们的世界,于是我们思索着,如何才能和别人成为朋友,如何才能够找到共同的话题。
社会之中,人与人的接触,就是一种不知不觉中排挤孤独的做法。不论是因为学习而去讨论题目、还是工作中和人搭档为了让业绩更好、也或许是家庭之中平衡每一个人的存在、又或者只是简单的想去接触一个新的世界所以决定认识新的人……最重要的除了想,还在于自己是否决定好了就这样去做。
有想法只能叫做想法,实施了行动才能够获得最终的成功,就如同我们每一个人通往梦想的道路一般,只有为了梦想去努力实践,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梦想。我们喝那只小刺猬,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只不过每一个开始,都显得务必艰难而已。
来我家做客吧,我会准备好美食和音乐,我们可以开着party狂欢。来我家做客吧,我会准备好我们需要的材料,看书也好绘画也罢,不用交流我们也知道彼此不会尴尬,因为我们都有着共同的前进目标吧。
我们最终会变成一个不同与其他人的存在,而刺猬则进入了梦乡,等待着睡过整个的冬季,等待着开春之后再重新邀请那些小动物们来做客。来我家做客吧,不仅仅是因为寂寞,而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总会成为朋友。
《刺猬的愿望》读后感(十四)
前段时间,一张《国际孤独等级表》在网络上爆红,人们纷纷转发评论并相互调侃询问:“你在哪一级?”
一个人逛超市,一个人去餐厅,一个人喝咖啡,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吃火锅,一个人去唱K,一个人去看海,一个人去游乐园,一个人搬家,一个人做手术。
如果说红尘滚滚,孤独如修行,那么能修炼到第10级的人想必拥有超强耐得住寂寞的意志力吧。
在车水马龙、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当下,或许孤独已成为每个人的常态。单身的人苦于无人可倾诉,有伴侣者苦于即便有人可倾诉那人也未免愿意倾听。“诉”与“听”,人们迷失在这交流的正反面,一次次失落彷徨,成为了“孤独的大多数”。
青年作家独木舟在随笔集《万人如海一身藏》里写到自己生病住院做手术的故事:“我与深渊相逢,而我活了下来。”
一个人去做穿刺、等待结果、与医生面谈,一个人去买住院用的脸盆毛巾拖鞋,一个人等待手术开始,一个人在术后6小时穿着病号服在院子里散步,一个人去医院复查并且被告知要进行二次手术……
旁人夸赞她坚强,只有她自己知道:“这一夜之后,伤口会重新愈合,新的血肉将重塑我。”
为何要隐瞒母亲自己生病的事?她说只要母亲不亲眼看见她生病的过程就不会有切肤之痛,没有一个母亲看到女儿从手术室里被推出来不心碎的。
这或许也是我们“越长大越孤单”的原因吧。作为一个大人,被告诫要不动声色、宠辱不惊、冷暖自知、苦自己扛。我们不想让亲人们太过担心,于是“报喜不报忧”,于是孤独前行。
成年后的孤独随处可见。
小A,在通讯录里上下滑动了数页,终于定格一个人,在聊天界面打了满屏的字,犹豫在发送键旁边,最后还是全部删除锁了屏。
小N,白天在办公室里是沉默寡言的普通职员,其实内心对古风情有独钟,下班后独自一人看着古风视频,也只有在弹幕里能感受到与他人的志同道合。
老D,孩子的父亲、妻子的丈夫、领导的左膀右臂,雷厉风行、顶天立地,依然每次回家前要先坐在车子里发呆放空半个小时,白天周身热闹吵嚷却总感孤独,夜里车内独处孤坐却清朗自在。
在国内,人们与孤独总是猝不及防地迎面撞上,那么在国外呢?
在邻国韩国,由统计厅发布的《2018年出生统计(确定版)》称韩国合计生育率仅为0.98,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生育率跌破1的国家。
强大的单身潮催生了“单身经济”,韩国一家超市就推出了“一天一香蕉”,把香蕉按成熟度依次排列,小份打包,方便单身的年轻人每日按量取用且保质保鲜。这个举动足够创新,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下年轻人的孤独。
而在日本更是新兴了许多一人食餐厅,单身食客可以坐进舒服专座里尽情享用美味,避免了在敞开式餐馆一个人吃饭时邻桌投来的怪异眼神以及还没吃完饭餐盘就被收走的尴尬。
我们这个时代的孤独,有现实生活里真真实实的孤独,也有心灵上看不见摸不着却真正存在的孤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每个密林中行路的人都藏着各自的心事孤独奔走,“我的内心有一团火,而从旁经过的人只看到一缕烟”。
森林里有一只小小刺猬,秋天了,它独自坐在窗边,想到从来没有邀请过别的动物来家中做客,不禁落寞伤感起来。它鼓起勇气写了邀请信,但犹豫再三,还是没能将信寄出,并且陷入了无边无际的恐怖幻想之中。
如果大象来了,它会把椅子放到桌子上,再爬上桌子,只用一条腿放到椅子扶手上并且开始转着圈跳舞,没过一会儿,大象同椅子一起从桌子上掉下来,桌子腿也断了,大象“啊呀”一声,一脸难过。
如果鸵鸟来了,还需要为它准备一个放头的地方,碗柜、床底、镜子、窗户框……这些地方不是不通风就是冷,鸵鸟都不满意,它充满了失望,茶也不喝,蛋糕也不吃,马上走掉了。
如果螃蟹来了,它凶巴巴地东走西走,还用蟹螯接连拔下刺猬头上与身上的刺,并且它不顾刺猬的痛苦叫声,一个劲儿地拔刺,还把刺猬家的门拆了下来带走了。
还有如果野牛来了,它力大无穷到处乱撞会将刺猬晃来晃去不停歇;如果太阳猫来了,二者只能尴尬地聊天直到把话题终结;如果鲸鱼来了,喷出的水花会淹没整个森林……
不知不觉,刺猬脑海中上演了动物们如果来家中做客会出现的场景,紧张刺激又充满恐怖,刺猬瞬间没了底气。它想到自己身上有刺,会不小心扎到其他动物,它不会唱歌不会跳舞也不会做美食不会聊天……它告诉自己:就这样继续孤独吧,不要邀请任何动物了。
就在心灰意冷之时,敲门声响起,但是刺猬没有邀请任何人来啊。原来是松鼠带着蜂蜜主动来刺猬家做客了,它们喝茶聊天吃蜂蜜,度过了一个非常愉快的下午。之后松鼠还给它寄信相约不久后再见面,刺猬终于带着美好憧憬入梦,睡得也香甜。
以上就是荷兰国民作家敦·德勒根写的动物故事《刺猬的愿望》的主要内容,虽然整本书都是刺猬的内心独白与行动,但本书的编辑评论此书时说:“刺猬就是他本人”,它其实是写给大人的暖心童话,借刺猬之口道出孤独者的心声,刺猬的孤独就是你我的孤独。
人们并非真的喜爱孤独,只是害怕希望落空罢了。与其让期待偏离航向,不如一开始就不让其发生,没有开始也就没有失望。但是人们内心是多么地渴望与他人交流,成为朋友啊。
于是一面心绪万千一面又羞于言说,一面期盼分享一面又害怕失望,人们就在这样矛盾纠结的犹豫中陷入了更深的孤独。每个人都渴望“被看见”,内心有极强烈的呐喊:看一看我的心啊,那是多么鲜活有趣田园般美好的风景啊。
其实,有许多作品都是借刺猬之刺来寓意孤独之苦。圣诞暖心视频《相信爱》就讲述了一只小刺猬初入校园一开始自卑孤独后来逐渐被同学接纳的暖心故事。同学都怕它身上的刺:荡秋千没人敢推它,大家都怕被扎到;在校车上坐到兔子身边,一个急刹车,“哎呀”,刺扎到了兔子同学。
小刺猬只得躲着周围的同学,独自孤寂伤神。就在这时惊喜来了,同学们为刺猬准备了一份礼物,原来是泡沫软塞,可以把刺保护起来再也扎不到其他同学了。刺猬被大家拥抱着,感受到了莫大的善意与温暖。
这份暖意溢出屏幕也感染了每一个观看视频的人,人们往往如刺猬一样总是先被自己预设的困难吓倒,觉得别人不喜欢自己,自卑自怜,自怨自艾。其实打开你的心,走出去,会发现并不是这样的,你会遇见一个更大更有爱的世界。
作家钱红丽在散文集《独自美好》里描摹了诸多孤独但丰盈的日常。
与植物为友:养鱼尾葵、赏墨兰、侍弄九重葛,在梅花静放的雪地里痴痴看景,在夏天赏夏日三白——栀子、茉莉和白兰花。花草无声,人们却从它们身上悟出许多为人处世的智慧。
与书籍为伴:在雨渍苔生的夏日午后读鲁迅的书,在心浮气躁的盛夏时节读萧红的书,在萧瑟枯寒的秋冬两季读叶嘉莹的书。读书虽孤独,但是透过阅读开阔了眼界,心也变得更丰厚、更温润。
这些孤独时刻并没有让人变得固执封闭,而是从内心开辟出一条通往更深邃更广阔境地的追求真理之路。孤独并不可耻,让人觉得孤独不好的,是对形单影只寂寥感的畏惧。人要战胜孤独,不是与孤独对立,而是要学会与孤独相处。
与自己在一起,坐下来,倾听自己的声音,成为自己的朋友,在独处中找到“自我”,懂得爱自己,学会与自己相处。人立于世,孤独寻索,只有自己先照顾好自己,才能有余力去爱别人、照顾别人。
所以孤独的时候,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去思考去钻研,往人生更深处走吧,一切孤独的苦都会助力你的成长,使你变得更加强大与自由。
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只有感受过孤独,才能在不孤独的时刻更好地与他人相处,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缘分际遇,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拼搏向前。被孤独照见过,亦能借孤独之力量照见更远的路。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只刺猬,会怕、会胆小,想爱、想被爱。
嗨,不要蜷缩在黑暗的洞口啊,睁开你的眼睛,张开你的双手,看看周边与你同样感到孤独的个体,当松鼠来敲门时,成为首先微笑、悦纳、提供爱与支持的那一个吧。
《刺猬的愿望》读后感(十五)
01. 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藏着一个叫“害羞”的小人儿
记得读小学那会,老师喜欢让犯了错的学生站在学校的院子里,还不许回家吃午饭,让同学捎信请家长送饭去学校。所谓的犯错,大多是家庭作业不认真,课堂回答问题出错,再或者就是考试不该错的地方写错了......
不得不说,拿着作业本或试卷站在院子里让整个学校的同学围观,是非常非常丢脸的事,更丢脸的是学校是村里的学校,只要你今天罚站了,等你放学回家时,整个村的人也都知道了你的“光荣史”,甚至在放学的路上还会有好事的大妈故意问你,“午饭怎么不回家去吃?”那一刻,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如今回想起来,特别感叹老师的用心。只是,年少顽皮的孩子哪里懂得老师的用意,放了学该怎么玩还是怎么玩,直到玩累了,带着满头满身的汗水冲进家门的那一刻,才想起来还有作业没完成,于是乎,急急忙忙鬼画符一通,第二天免不了又会受罚。
那时候大多数的孩子不仅顽皮,还神经特大条,受罚后会安生几天,作业在妈妈的念经般的唠叨中写得极认真。但出不过三天,就又开始张牙舞爪起来,孙猴子一般。
当然,积极上进的孩子还是很多的,这些孩子放在当下就是我们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也有成绩不是太好,却特别内向害羞的孩子,她们一般都极认真,只是免不了会撞上老师的枪口。
或许是快乐是时光总是短暂,又或许是成长的脚步本就飞快,仿佛是转眼间,就到了毕业季。记忆最为深刻的是大家拿着本子找大家写感悟的时光,也正是那些时日,让我第一次懂得,每个人都是“内向”的,即便是平日里没脸没皮的孙猴子们,也有羞于开口而竭力回避的事儿。
就如荷兰国民作家敦·德勒根笔下的小刺猬,有那么一点点害羞,有那么一点点自卑,有那么一点点“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还有那么一点点“杞人忧天”的自我解嘲。
自1984年,为年幼的女儿出版了动物故事《一天也不少》,之后,敦·德勒根以动物为主人公创作了五十多部小说,获得多项文学奖。德勒根在荷兰深受各年龄层读者的喜爱,从孩子到老人。他本人性格非常害羞,以几乎不出现在媒体上而闻名。“刺猬就是他本人”,他的编辑这样说。
刺猬因为身上的刺,一直没能好好交朋友。一天,他突发奇想:不如邀请动物来我家做客……刺猬马上提笔写信,却很快不安起来,每想到一位邀请的对象,都会在脑海里做出许多不好的假设......
如果大象来了,踩坏桌子;如果獾来了,找不到话题;如果猫来了,不懂怎么做客;如果鲸鱼来了,喷出的水花把森林淹没了......不知不觉中,三十多种动物来访时令人惊恐的画面,在孤独的刺猬脑海中轮番上演……
02. 刺猬是存在于每个人心底的软肋,只在独自一个人的深夜释放本真
秋意渐浓,一天,刺猬独自在家,没有人来访。有动物路过他的家时,想要进去做客,可是敲了门后却长时间得不到回应,只能掉头离开。
那时候,刺猬在干什么呢?正在睡午觉,又或者是站在门后犹豫着要不要开门,只是,犹豫的时间有些长,直到门外的人离开。
因为这次错过,刺猬萌生出了写信邀请动物来做客的想法。但是,每一次想好邀请的对象,总会在心里勾画出对方收到信后的种种反应,或者是拒绝和推托之词,或者是一次很不愉快的串门经历,甚至连他的家也会惨遭毁坏。
不仅如此,在刺猬皱着眉头思考很久,终于写好一封信后,却开始纠结该不该将信寄出去。“不是现在,以后再说。”“不是现在,永远不。”“反正不是现在。”排着队出现在刺猬的脑海中,有点自卑,又有点害羞的刺猬进入了无尽的纠结中......
读《刺猬的愿望》有种直击心灵深处的共鸣感。记得小时候,每到年节时,家里就会有很多亲戚长辈,每到那时候,我总是躲在楼上打死不下楼的,无论爸妈怎么叫,我一概不应声,假装自己不在家,内心里一边希望爸妈忘了我的存在,一边对自己说,“如果爸妈再喊一次我就下楼。”心里还特别希望爸妈吼几嗓子命令我下楼去。因为,我心里是真的想下楼去看看,于是,就这么一边纠结着,一边支起耳朵偷偷听着楼下的动静。
其实,刺猬又何尝不是存在于我们心底的角落里,那里有自卑,有害羞,有纠结,有犹疑,还有退堂鼓......那里,只有我们自己能看到,平时,我们用满身的刺应对着外界的一切,我们用大声说笑和粗线条将他掩藏。只有在夜深人静时,一个人躺在床上,才允许他释放本真。于是乎,在许多个黑夜里,我们孤独着,寂寞着,胡思乱想着,放任自己怀疑自己,自己吓唬自己。
黑格尔曾说过,自卑往往伴随着怠惰,往往是为了替自我在其有限目的的俗恶气氛中苟活下去作辩解。这样一种谦逊是一文不值的。
自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永远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就像刺猬在纠结中的领悟,“一会儿以后”是不存在的东西,只有“现在”是存在的东西。
03. 当你接受自己时,那恼人的刺也会成为你的骄傲
吴士宏曾说,如果说什么促使我往上走,那就是这种来自自卑不断的刺激,当时就像不断有鞭子抽打着我,那样一种痛、一种触及心底、层层包裹下的自卑和尊严的纠结,对我刺激的力量是如此强大,我后来花了几年时间才克服并超越了这种自卑。自卑之后,才有升华,而有了自信,可以促使你做更多的事情。自卑可以像一座大山把人压倒而让你永远沉默,也可以像推进器产生强大的动力。
有一天早上,刺猬见到长尾雉斜站在他的窗台上,于是,又引发了刺猬的一系列的联想和自问,当满意这个词跳进他的脑海时,他发现自己的屋子里没有任何一件能让自己满意的东西。
因为对自己的刺的接纳,刺猬不再自卑和消极。因为对自己刺的满意和骄傲,刺猬的联想也转变了画风,不再那么悲观,也不再是一团糟和被嫌弃。
这个怪物,就是刺猬心底那根自卑、害羞的刺。刺猬的这一次遐想,才真真正正地直击自己心底的诉求,他是希望能有有友谊,有正常的社会交往的。就像前面吴士宏说的那般,自卑之后,才有升华,自卑也可以像推进器产生强大的动力。
紧接着,小松鼠拜访了刺猬的家,刺猬在听到松鼠的敲门声后第一时间给予了回应。也因此,在那个下午,他们喝着茶,吃着蜂蜜,时不时向对方点点头。
刺猬发现,自己心底竟然开始期盼着恶劣的天气能够帮他将松鼠留下,“希望大雪让门开不了,这样松鼠就能在这里待上一整个冬天。”
不再被自卑困扰的刺猬,在冬天到来时,即便屋外是非常猛烈的暴风,甚至是屋子某个地方因此而发出了很大的就像屋子倒掉的嘎吱嘎吱声,他也不害怕,如果暴风真的闯进屋里,他就把身上的刺都竖起来,这样就能把暴风赶跑了。此刻,那些刺其实已经成了刺猬精神上的支柱。
毕淑敏说过,自卑出现了并不可怕,只要把自卑摆到桌面上来,找出自卑的原因和表现,从容面对,自卑就成了一只纸老虎,一戳就破了。
刺猬的信终于寄出去了,并且,他们都给刺猬写了信,感谢刺猬没有邀请他们做客。他们都是刺猬的朋友,永远都是好朋友,不需要互相邀请做客,也没有必要专程去找他们。
真正的友谊是无事时各自为安,需要时随时可以找到你。不时刻打扰,是对朋友最大的尊重。
《刺猬的愿望》是一份对友谊的渴望,有着与内心自卑的纠缠,亦有走出孤独内心的温情。一边笑着,一边感动着,满怀祈祷,终于读到最后......来自荷兰深受爱戴的作家,为胆小、不爱理人的你而写的故事。
就像日本作家平松洋子说的那般:第一次发现,寂寞可以如此被宽容。
翻开《刺猬的愿望》在刺猬的一次次遐想和纠结中,相信,你一定会读到自己的影子,周围朋友的影子,在刺猬的故事里,相信,你会对朋友与社交有一番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