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你什么都不想要》是一篇温馨的故事,让人深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爱的力量。作者通过一家人的生活点滴,描绘了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但最终,家庭的团结和互相扶持帮助他们克服了一切。这篇文章让人感受到了家庭的重要性,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关爱我们身边的人。
原来你什么都不想要读后感篇一
如果风,如果雨,如果宅在家,可以读一读台湾散文家李欣伦的《原来你什么都不想要》。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李欣伦对于现代女性生活境遇的精准捕捉,更通过细腻的文字和独到的视角,描写现代女性的生命经验和社会角色,关注女性现实境遇,体现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引导普通读者对个体生活进行观照、对社会现实进行关怀,直面问题和困惑,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从作品的主题来看,《原来你什么都不想要》无疑是一部关注现代女性生存状态的力作。李欣伦以她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将女性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我跟她有太多的相似,相同的星座,相同的身份,相同的职业……
当然,我们也有很多不同。我在上海,她在台湾;我只有一个孩子,她儿女双全;我从不化妆,她至少会涂口红;我家里有老人帮我带娃,她独立带娃,什么家务都自己干……
在叙事方式上,李欣伦采用了散文的形式,使得整部作品既具有散文的随性与自由,又不失小说的情节性和故事性。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叙述,将女性的生活场景和情感变化展现得栩栩如生。 值得一提的是,李欣伦在作品中不仅关注了女性的生存状态,更对女性的精神世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她通过对于女性内心世界的剖析和解读,揭示了女性在追求独立、自由、幸福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同时,她也表达了对于女性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的思考和探索,鼓励女性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此外,李欣伦在作品中还融入了许多对于现代社会的思考和批判。她通过对于婚姻、家庭等社会现象的剖析和解读,揭示了现代社会对于女性的种种不公和偏见。为什么妈妈生了一对姐弟就是100分?有人不想结婚,双方父母说只要你们结婚就随便你们。当两人真的结婚后,父母又开始催他们要小孩。 在语言表达上,李欣伦的散文风格独特而优美,她的文字既具有诗意的美感,又不失生活的真实感。她的叙述语言流畅自然,情感真挚动人,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当然,李欣伦的散文集《原来你什么都不想要》里还有她那两个可爱孩子的身影。陪女儿学游泳,她不像别的家长做低头族或者用手机拍摄孩子学习的画面。那她是怎么做的呢?
她反复说:“我的眼神离不开她”。原来,她始终关注着她的孩子。
读这本书,我不止一次想到了自己的母亲,自己的女儿。是为共鸣。
原来你什么都不想要读后感篇二
原来你什么都不想要
评价人数不足
李欣伦 / 2024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台湾文学
一个女子的赠言,做一个勇敢的人。“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吃,想爱,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忽明忽暗的云。”
第一次读到热烈的爱情文字,当属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面的直白,让我觉得他真是一个勇敢的人。后来知道李银河老师是他的妻子,我才觉得爱情不只有热烈,还有细腻的细水长流。李银河老师的追求不只是爱与自由,还有勇敢的回应,回应王小波的每一个回忆。
很多勇敢的人前仆后继,陷入爱情。而我似乎是个爱情绝缘体,懵懂无知,无法触碰那条牵连姻缘的红线。
这是我以前的对于爱情的理解。作为一个未婚女子,看到欣伦的这本书《原来你什么都不想要》,让我看到一个家庭主妇的另一种勇敢。勇敢剖析自己,勇敢直击婚姻生活中自己。为了兼顾工作、家庭、亲子关系、日常面临的冲突与挣扎,深藏内心的困惑、委屈、不安与挫折感。勇敢的向读者们展示婚姻里面的一切,道尽女性内心的心酸与快乐。
《原来你什么都不想要》,作者自问自答中,让读者去寻找答案,那到底想要什么呢?通过阅读,感受台湾文学的叙述风格,形散神不散。写字如同写生活。文字朴实无华,围绕个人生活和个人视角而展开,真实经历过才知道生活的心酸与苦乐。写自己经历的事情会很释放,也会很轻松,作者娴熟的笔触,细腻的内心生活,她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状态,展现出来的生活,让我们知道了琐碎生活的想象。
生活是什么?作者没有给我们答案,但是给予读者展现了她眼里的世界。无论是男性视角还是女性视角,我们都是在生活中,作茧自缚,抽丝剥茧。处理好自己的生活才能处理好一切。把整个灵魂都给与下一代的,连同怪癖还有小脾气,忽明忽暗的生活中,我们承接了上一代的爱,不知不觉间传承给下一代。
寻找答案。我要爱,要生活,不分热爱与唾弃,生活是每天一点一滴的期待。
我们曾经也是不懂事的少女,也是作天作地的一把好手,可是我们不知不觉也变成了父母,变成了自己不知道的样子。如同鲜活的玫瑰,渐渐枯萎。作者的心灵随笔,让人感到疼痛,为什么?她的真诚,她的无奈,她的无助,甚至让人感受窒息。压抑才是家庭主妇的底色吗?不会的,未步入婚姻的众生男女,女子的负重与处境,只在于心态,也在于遇到的另一半。我们怕多年后成为了不认识的自己,可是当先的选择才是决定未来的关键。
关键在于心态,关键在于掌握自己命运的钥匙在自己手中,未来婚姻是枷锁还是乐园,完全在于自己的选择。原来你什么都不想要,这句话听起来是不是一种自我放弃,不,她是一种清醒,也是一种勇敢。
“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 一直到死,想明了这一点,一切都能泰然处之。”这不是悲观,这是一种清醒。生活在世,我们会经历很多,平凡与精彩,绚烂勇敢的做自己,才是开出最美的花。花花世界,乱花迷人眼,一个清醒的认知,让我们看清自己的同时,会让我们更懂的做自己,也更自己。
原来你什么都不想要,那你要什么呢?这个答案有千千万万种可能,也会有千千万万个自己。女性意识的觉醒,就是做自己。我们不只是妻子、女儿、妈妈等各种身份,还是你自己。女性宿命的结局,是由自己改写的。不用他人定义,由我们自己做主,做未来的主宰。时间穿梭,我们不过是沧海桑田的一粒沙,但是我们是有觉醒意识的自己。
生命是一场旅程,苦乐参半,命途艰险,但是我们依然以柔软的心面对这场未知,这本书是一个女子的赠言,悄无声息的告诉我们做一个勇敢的人,勇敢的人敢于面对自己,也敢于面对未知。
原来你什么都不想要读后感篇三
女人,关于婚姻,你是如何想象的呢?
现实生活如同小说,作者写了一篇篇的女性故事。每个女人背后又都有一个家庭,每个家庭里的各处细节和琐碎,似乎说的又是同一个故事——女人,你也许该为自己活一次。
这个时代,女性意识觉醒,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开始从传统女性的规训和复杂又顽固的社会关系中挤出来发声,女人们在新的价值观念中,寻找到更真实的更实用的理论和信念,找到勇敢前行的路。本书的故事里,尽数是这样的女人。也许是贴合了实际生活,书中的第一人称常常有2胎全职在家的女人和创业不顾家的男人的影子。
《之后》让我想到了之前出名《俗女养成记》,开药房的父亲为一个个“怨气略重”的女人们抓药,“静”尤为明显,面容随着丈夫的股市沉浮变化着,最终连药都不自己来抓了。第一人称的女孩子最后长大也嫁为人妇,丧偶式婚姻中的她有一天惊觉自己也是“静”。男人似乎总是在激情澎湃的做大事,这个大事就像是远处的光,一直照耀着他们,让他们一路奔跑,看不到别的地方。女人则不是,女人被婚姻里所有的小事缠住。女孩子的丈夫,似乎博学多识,喜欢看励志书,这让他更善于给她“洗脑”。
我常觉得如果一切顺利,女人的好时光是在婚前或者是新婚一两年没有孩子的时刻。那时候眼睛里都是美好的希望。生活中凶猛海啸还在远处还没袭来,也许已经渗入了一点点,但也被希望之光罩住,没什么大碍。老式观念里婚姻带来安稳,哪怕淹没在琐碎家常中难得的美好一秒,都胜过侠女闯天涯。
在本书一页页的故事中,你能感受到婚姻生活中难以捉摸又无法细说的潜规则。那不死不僵的中年婚姻生活。在一个家庭中,丈夫和父亲的角色渐渐消失,无论是多少平的房子里,都关着一位承担全部家务和开销;为全员提供经济价值的母亲或妻子。多少个失眠的夜晚,女人也会想为什么自己会走到这一步,但枕边的男人一般在酣睡,而且很有可能呼声是失眠的诱因。
作者读过的书中好多,那些书中的女性也都打动着她,《乡村生活图景》里的娜娃让她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处理好所有的家务事,照顾好每位家庭成员之余还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即便如此,这些“分内事”似乎也赢不来尊重。男人甚至都发觉不到女人离开了,想不通她为什么离开。
这些都是女性故事,女性日记。也许是有时间,国别或地点的不同,但差不多都是丧偶式家庭,窒息婚姻的琐碎故事。故事里,男人希望女人:不该虚弱,又不能太强,刚刚好的温柔和无条件的爱。故事里,男人们的家庭观念都很悲哀,他们燃尽生命去追求财富,对外人谦和有礼,随叫随到,对眼前的妻儿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理由却还是:我做这一切还不都是为你你们。想起《默里·麦克布莱德的五个愿望》里心脏病小男孩的父亲也是这样。(还真是经不起联想)
张惠妹的《原来你什么都不想要 》后面的歌词是:
我不要你的承诺
不要你的永远
只要你好好,久久爱我一遍
这本书里讲了很多故事,读久了,你会发现其实是一个故事。希望她们在挣扎和痛苦中,以柔克刚,最终打开人生新局面,获得第二次成长。遇到良人,才是真幸福。
我推荐吗?推荐,所有结婚的,没结婚的,都可以看看。人生无法预判,也许,原来你什么都要不到,无论是婚姻、事业、亲子关系,最后,都是爱自己,再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