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惶然录的读后感大全

惶然录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29 17:15:31
惶然录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7-29 17:15:31   小编:

读完《惶然录》,深感作者张贤亮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反思。书中讲述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和困惑。通过对自身处境的反思,引发了我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规划。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人生的无常和珍贵。

惶然录读后感第一篇

书名:《惶然录》

作者:费尔南多·佩索阿

个人推荐:⭐️⭐️⭐️⭐️⭐️

惶然录读后感第二篇

真的读了挺久,或者说,是不舍得读完。因为这样的作品,“读完”是没有标志性意义的,阅读不是一个理性过程,是一个感性过程,不知起始,不知终止,在漫长的共情中疲劳。反正,世另我,旺盛的自我意识、个人内心的离异、与社会生活的离异、解构式的认知方式,全都如出一辙。韩少功在后记里写“竟然一个人承担了全人类的精神责任”,太喜欢了这个表述,好像正是这样的心情。

惶然录读后感第三篇

「如果你不能一个人活着,你就是命定的奴隶」

「对于我来说,没有任何事情有任何意义。我悲哀,但是没有一种有限的悲哀,甚至也没有一种无限的悲哀。我的悲哀超出这一切,遍布在大街上的垃圾箱里。」

「这是一本没有事件的自传,没有生活的历史。这些是我的自供。如果我这里面什么也没有说,那是因为我没有什么可说。」

「我希望能够远走,逃离我的所知,逃离我的所有,逃离我的所爱。我要出发,不是去缥缈幻境中的西印度,不是去远离其他南大陆的巨大海岛,我只是想去任何地方,不论是村庄或者荒原,只要不是在这里就行。」

《惶然录》 - [葡] 费尔南多·佩索阿 ​

惶然录读后感第四篇

我一直拥有的一切,像这一片高远天空,多样地单一,充满一种被遥远之光所触抚的虚无碎片。一种已经死去的虚妄生活的残迹,与远远而来的金辉相接,与整个真实的苍白笑容相接。

...

在我的这些思索中,在一片高高云流的突然光照之下,我 现在或者以前的一切,或者我自以为现在或者以前构成了我的一切,突然间散失了秘密、真实、也许还有隐藏在生活之中的 危险。这一点,就是生命留给我的所有东西,像一颗正在消逝的太阳,改变着光线,让它的手从高高屋顶滑过,一切事物内在的阴影随后慢慢地浮现在屋脊之上。

远方的第一颗小小疏星——犹疑的、颤抖的银光一滴——开始闪烁。

惶然录读后感第五篇

读者也许不难看出,作者在随笔中的立场时有变化,有时候是一个精神化的人,把世界仅仅提纯为一种美丽的梦幻;有时候则成了一个物质化的人,连眼中的任何情人也只剩下无内涵的视觉性外表。有时候是一位个人化的人,对任何人际交往和群体行动都满腹狐疑;有时候则成了一个社会化的人,连一只一晃而过的衣领都向他展示出全社会的复杂经济过程。有时候是一个贵族化的人,时常流露出对高雅上流社会乃至显赫王宫的神往;有时候则成为了一个平民化的人,任何一个小人物的离别或死去都能让他深深地惊恐和悲伤。有时候是一个科学化的人,甚至梦想着要发现有关心灵的化学反应公式;有时候则成了一个信仰化的人,一次次冒犯科学而对上帝在当代的废弃感到忧心忡忡……在这里,两个“索阿”没有向我们提供任何终极结论,只是一次次把自己逼向终极性绝境,以亲证人类心灵自我粉碎和自我重建的一个个可能性。

惶然录读后感第六篇

作者把自己喻为一个观察生活的旁观冷嘲者,并把这种感受诉之文字,他称之为慎重的写下这不连贯的印象。书中处处体现作者独特强烈的间离感,我与我、我与生活、我与旁人,等等。作者通过设置一堵墙,将自己隔离开,去观察自己和众人,去观察现代文明,去观察社会和其他众物,便看到这文明的假面,每个人每样东西都戴着文明赋予的面具,包括自己书写感受的文字。这种隔离感不光会给人带来想象力的驰骋,也会给人带来惶然和不安,像洋葱一样,一层层剥开既有的文明之后,发现里面尽是虚无,一切都禁不住推敲,不管是用宗教,还是用科学,艺术,哲学来审视,都是虚妄徒劳无意义的。

语言风格有种诗意的美,很独特。很多地方竟能看到东方文化的影子,比如到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惶然录读后感第七篇

“生活充满着悖论,如同玫瑰也是荆棘。”

惶然录前半部分还有打工人的工作描述的话,后半部分开始有点意识流式缥缈,更强烈的虚无主义。但是作者的很多语句和观点,我个人是大为喜欢。(从荒诞那一篇开始 后续更多探讨他的思想观念)不管怎么说,我很喜欢这本,一边看一边划。

后半部分更像是他的哲学观了。

不过,他真的相当矛盾。不是一本书和另一本书的矛盾,很可能是前页和后页就会判若两种思想,对世界和生命的不同观点。

我非常喜欢他的文笔,对于场景的描述没有大量的词藻堆砌然后还能结合心理描述,这种内外合一恰当的节奏,让我看的舒适又大呼原来还有这个视角啊。

“在悖逆的不同人文视角里,始终如一地贯彻着他对人世万物深深关切的博大情怀....

这是变中有恒,异中有同,是自相矛盾中的坚定,是不知所云中的明确。”

BTW 佩索阿真的很爱夏多布里昂

很喜欢他的标题 包括齐奥朗也是

这本惶然录和《绝望之巅》当时同时读,竟然没有丝毫割裂感,甚至更喜欢佩索阿的文笔描述。

这本我会反复阅读。

惶然录读后感第八篇

在记下那些文字的时候,佩索阿真正地出生了。个体像是海洋,被迫接受生活未来之一切的填充,在不舍昼夜的单调运作下,垂垂老去,变成陌生者。我们没有心情为之惊骇,却乐于作宏大的壮观的幻想与隐喻。焦虑和麻木的确都成了生理疾病,所有绝望希冀、悲喜情绪,都是因为出生便得走过衰老,直面死亡。

童年成了所有噩梦的引子,因为它们将要失去。

生命全看我们如何把它塑造,成为半死者前,用旅行对抗衰老。

天亮前,我在梦里哭。所有的孤独,生命以及痛苦,在现实中藏身,却在梦境里显形。

半死者,受刑后活着。仍然要向生活伸出脖颈,承担车轭的巨大沉重。

佩活在梦里,佩活在世上。他使用这样偏执另类的私密情绪和幼稚想象,联通起两片海洋。佩的墨迹洇透了所有纸张,显现出一种普世的人格以至命运的双重性形象。他一次次在幻象中睁眼,好像看清了所有人的骨骼和脉络。

惶然录读后感第九篇

一边阅读一边遗忘,一边探索一边曳航,读这本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痛苦和前所未有的欢乐,我在这迷人的阅读中认识自己以至于焦灼,当最后一页衔接上韩少功的后记,留在心里的只有空白的怅惘和卸枷的轻松。

仿佛——我是佩索阿十五年前的前身,在时间颠倒的乱流里探求十五年后的偏见。我们有相似的理智,相似的情感,相似的排解,在人世间冷眼旁观,既不关心这个世界,也不对身边的苦难报以同情,价值排列成盔甲在思想坚城的角落里生满暗淡的铜锈,对美的追求在阴暗的天空流出圣洁的白云。我的灵魂坚韧但也曾经哭泣,我的感官迟钝但也惯于纤微,请原谅我将你照在我心中的光芒收纳成黑暗并拒绝更宽阔的自由,因为我也讨厌这样的自己而不敢向上生长。

此时此刻,窗外的葡萄和月季的枝叶在阳光中泛出代边的金光,上面的露水是我母亲亲手喷洒,他们在风中招摇并呼唤,而我坐在桌前毫不动心,一切经过苦难后的光辉我观看便好,我坐在这里渐渐老去。

我向生活伸出脖子,只承担属于我的车轭的巨大沉重。

惶然录读后感第十篇

可以烧掉的一本圣书。

佩索阿在过去给我的印象是一个疯子般的存在,因为他的诗歌非常激进,也非常狂热,他于我一直不是平静的存在;而《惶然录》彻底掀翻了我对他的固有印象:他是那样一个安静而温柔的人啊。一个思索者,不止对世间的荒谬和美好具有相当出色的洞察力,更可贵的是,对于那些微不足道之事,也有我从未见过的敏感。他是那么优雅,又是那么沉静,把对万事万物的惶惑全盘托出。而文字是那么诗意,让人沉醉不已。在过去,我常认为自己和西方文学是有一定代沟的。换言之,无论是对于文学的阅读,还是对文学的理解与写作,我都与中国有更深的共鸣。而佩索阿这么一个从出生开始就终生生活在里斯本的诗人,却时刻坐在我身旁,向我诉说他的惶惑,用手轻拭他的眼泪,有时也挡住他的笑意,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更大的可能是,他其实不过是将我的惶惑用极美的文字记录下来,用手掸去的是我的眼泪,在我微笑时他也感到欣慰。

查看他的生平资料,发现他早在1935年猝然长逝了。此刻,我感到一种不可抗拒的感动,关于时间的穿透力,和异国的共情。

惶然录读后感第十一篇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读到了很多,又好像什么也没读到。它就像一个盗梦空间,又像是一面又一面彼此映照的镜子,镜中的人惶然凝视自己,不知所措地将自己推入绝境,镜子裂成碎片,变成分离的个体,从而得到了思想各异的不同的“我”。而每个“我”又分离出更多的镜像中的自己。

在这个秘境中,充满矛盾而又散发着危险的迷人芬芳,深吸一口便堕入更深的自我对峙中。

“较之于执着定规,他们的自相矛盾常常是智者的犹疑;较之于滔滔确论,他们的不知所云常常是诚者的审慎。其惊心动魄的自我紧张和对峙,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得到的内心奇观,更不是每一个人都敢于面对的精神挑战”。

文字行于意识之上,不同的“我”在如同《雅典学院》的场景中对话,一个人担当了全人类的精神责任,变中有恒,异中有同,但始终与所谓现实拉开距离,或者可以说,在精神意识的这一端,才是真实的灵魂。

这本书给了一个灵魂出窍,浮于云端的视角,不管俯瞰还是仰望,宇宙万物皆不囿于眼前,梦、现实、诗歌、有或者无、个性与奴役、崇高跟低贱…全都没有界限。

惶然录读后感第十二篇

继《不安之书》后,再一次和佩索阿相遇于《惶然录》。对于佩索阿的书,我是既想看又害怕看。想看的点在于他就像了解我的一个朋友,他所说的东西都是我所思所想的提炼与升华,让我脑子里的很多东西有了一个清晰的出路,这些出路往往有时候就藏在某句话里,读后让我久久回味。害怕看是因为他字里行间对于生活尖锐的洞察,他揭露了生活表面的掩盖与修饰,悲观的情绪肆意蔓延。如果凡事都有乐观与悲观之分的话,无疑人们都向往着乐观。但佩索阿将悲观的迷人之处展现给了我们,当我们在他带有悲观色彩的描述中,感受到了人类情绪光谱的延展,原来不那么乐观地去看待每一件事物,也能得到一种安慰感。他告诉我,要接受自己内向的性格,接受自己的不安。

佩索阿弱化了自己与现实的联系,强化的是他与现实社会被迫联系的分析与思考。他不会被现实牵着鼻子走,而是有自己的旁观者的独特视角,身入其中又远离其中。在边缘游走带给他更多的自由,同时因为他探索其他事物和广阔世界的意义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佩索阿并未表现出全然的悲观,而是对自己有所保留和期待,他让自己的灵魂自由游荡在自己营造的白日梦中,怡然自得,无拘无束。

惶然录读后感第十三篇

《惶然录》这本书可真适合我这类人读,读着读着就跟着文字一起惶然了。字典里的“惶然”是恐惧不安的样子。觉着这个解释恐惧这个词有点重了,按我理解就是克尔凯郭尔的“畏”。

生命里的一切,只要安静下来寻思,就会有一种不安,时而自我无限大,时而自我无限小,感觉有点像量子力学,一注意一触摸就变了。

在作者的碎碎念里,我看到了人的一致性,也看到了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畏”与“烦”

不安慢慢就从文字里升腾出来,哦,自己是个多么分裂,欲望那么大,勇气那么小,稍微有点脱离自己预设的“安全性”就会心生不宁……有多烦“人类的规则”就有多畏它。

原子一样的生命如此脆弱,对于他人的不信任也是源自于自己的渺小有限。没有比人更多变的生命了,这种丰富性又让人有了期盼与希望,或许会“梦想成真”吧......

每天就惶然在生命的虚无与欲望的期冀里。挺喜欢这种风格的文字,梦呓一样关注着自己的灵魂,探寻着人类的既参差又统一。

惶然录读后感第十四篇

《写下就是永恒》:“有时候,我认为我永远不会离开道拉多雷斯大街了。一旦写下这句话,它对于我来说就如同永恒的谶言”。

没有谁会被完完全全困在一条实实在在的大街上。除非他心甘情愿。道拉多雷斯大街对于作者来说,是内心的交响,是多情敏锐的感受,是抓住电石火花瞬间的表达,是向内的探索。“我可以滥情于区区一个墨水瓶之微,就像滥情于星空中巨大无边的寂冷”。

你情愿困在自己的的道拉多雷斯大街吗?“即便整个世界被我握在手中,我也会把它统统换成一张返回道拉多雷斯大街的电车票”。

日出,日落,清晨,黄昏,突然的大雨,办公室里移行的光线,万事万物的细微变化都会在作者那里投下一片光影,他小心翼翼地把碎片拾起,写成一片文字,仔细收藏。

比起来很多的剖析自白,更喜欢作者对环境的描写,他明白一场大雨的到来停止、悠长的夏日黄昏、日出驱散浓雾、一丝微小阳光的突然颤动…在我们恍神瞬间引起的那声喟叹。最喜欢的两篇:《思想比生存更好》、《去教堂》。不过还是决定看看停停,如果整天跟着作者去叩击内心,回声会淹没我们真实的生活,吞噬掉因为琐碎而有分量的日常,让我们忘却除了不安还有走在土地上的踏实感,除了孤独还有温暖的陪伴。

惶然录读后感第十五篇

这本躺在我桌上被我“遗弃”许久的书,忘了什么时候出于何种原因购入它了。是被它那简介的“抚慰心灵的孤独和惶惑”字眼吸引,从而打开了它。是的,我也是因为孤独而打开了它。陪我的这些夜晚,本质上我看着不再孤独,因为有它就像我的一个老朋友一样存在,或者说是我在跟佩索阿一次次地穿越时空的对话。竟没想到是如此地深深剥开我的内心,太了解我了,让我觉得如此可怕。以至于每次用笔勾出那些让我欢呼高涨的句子我不禁在心中狂叫:这老头子太懂我了吧!的前所未有的感觉,在这里一次次被拆开解说了。但佩索阿比我有文化,他能够用文字描绘出来的这些所有感受,是我不具备的,他也像一个先锋,开辟了人类内心心灵之路,看似是读完了,但不管是佩索阿还是这样的内心奇观、诸多无法终结的困惑,他们会一直伴随着我直到我不知道什么时候的死去,那个时候我才获得真正的自由吧。太擅长一次次把自己逼向终极绝境,一次次自我粉碎又自我不断重建。我多么为佩索阿动容啊,我也多么为我们这样的人动容,或许你们现在在世界遍布的每一个角落存在着,我们都得这样存在于自我幻想当中度日,因为没有解药。我们演我们自己的戏,继续在这个时代惶然生存着不是吗?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