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音》是一部反映大众音乐产业的小说,描绘了主人公在追求音乐梦想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和成长。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与家庭、朋友和同行的关系,以及音乐行业的黑暗面,探讨了成功背后的代价和价值观的观念。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四重音读后感第一篇
经历整个人世冷暖,彼此命运交叠成无数曲折,它们说,或许生的序幕由他人打开,但舞台上的热泪盈眶却必须由自己奏响。
要永远炙烈燃放如同烟火,即便幻灭而逝,也不要放弃能璀璨永存的那一刻。
1/15页四重音读后感第二篇
终于在网上读完了这本书。感觉很悲伤。我最喜欢里面那个灵魂-------纱。她对一切都是那么包容,懂得不用自己的永恒去恨孝义的有限。
宾妮的书太好了
2/15页四重音读后感第三篇
从来就觉得猫这种动物很有灵性,安逸,洒脱,而又睿智,给人那么多的神秘感。四重音是我高中的时候借别人的书看的,看完以后感觉很震撼,一气呵成的感觉,四只猫,四个故事,就像四个人生。我喜欢消失宾妮赋予猫的那种情感,或许在猫的世界里,比我们生活的更温暖,更幸福。看完以后你会想到对人性的探讨。有时候我也想以猫的视野看这个世界。爱这个故事。
3/15页四重音读后感第四篇
城市间,喧嚣中,我们曾忘记记的爱,泯灭在车水马龙中的美妙的音符。迷失中,微弱的猫叫声唤起世界的良知。死亡或堕落的命运是他们注定,只是用灵魂敲响明世警钟。
留在记忆里的,是永保神秘的黑猫和奏起命运哀歌的四只小猫……
4/15页四重音读后感第五篇
喧嚣的城市中,一个无人知晓的角落,黑暗潮湿充斥着这个狭小的空间,一只黑猫生下四只注定的命运卑微的猫。在冰冷的城市中靠着乞求来的一点温暖卑贱的生存着。他们的存在见证着人性真善美与假恶丑。你会震惊于冷漠中的温欣,强势外表下的软弱。那在生命中静静流淌着的一种情绪叫做悲伤。四只猫迷失在钢筋水泥铸成的森林里,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等待他们的是死亡,或说是解脱。
5/15页四重音读后感第六篇
四重一开始给我的感觉是很沉重的感觉,特别是作者又叫做“消失宾妮”,感觉更加的不明朗了。看了前两只猫的故事,我已经不能够在去讨厌猫这种动物了(我是个不喜欢动物的人,能够做到不讨厌也是很大的进步)。第三只猫已经超出了我对这个社会某些恶劣的行为的承受之力了。无疑离去得最悲催的莫过于第三只猫了,我以为第四只猫也不能幸免与人类的行为。但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第四只猫完满了。也许第四只猫才是作者想要着重表达的吧。这个世界不是单单只有不完满的地方,不完满的人,还有一些美好的事情会发生。只要你够勇敢,你有支撑的信仰。
6/15页四重音读后感第七篇
四只猫,四种人生,四种解决,终究也只说了人生的悲哀。
有过快乐,有过痛苦,更让人难过的是,错过与失去。
为了生存,讨好人类;为了理想,自己出走;为了拯救,丢失全部;为了保护,伤害所有……这四只瘦弱的猫,未曾体验种种幸福,未曾体验种种快乐,就这样淡淡的,就默默的死去。。。
四重不同的人生,演绎了种种人生、种种人相,留下的也许什么都不曾有。
渺渺人生,又有几何,可曾拥有,可曾失去。
弱小的生灵,那么柔弱,那么易失。
悲情,悲哀,悲愤。。。
面对生命的苍白无力,默默的伤感,默默的流泪,唤起了痛彻心扉的心痛,纪念猫咪,纪念自己,纪念四重音。
7/15页四重音读后感第八篇
我从凯旋手里接过它的时候第一个感觉不是别的而是“好阴暗的封面”_一个人,一只猫,对视抑或对峙,黑色的背景…仅此而已,当时。
说实话其实我不是很喜欢这种阴郁的文章,觉得太远离世俗。但是还是看了,看完了,不知为何…明知不喜欢却硬是要看的对自己的逆反还是心里已埋的深到连自己都快忘掉的“以后要养一只猫”的念头被重新唤起的缘故…
四只猫,四个人,相像,或者背道而驰。结局却是没去意料的无奈的相同。
他们死时是否有着对现实的憎恨和不解?还是看透一切却依照着本能反抗?
不知道,我不知道。
8/15页四重音读后感第九篇
看这本书的过程,漫长且遥远。
最初翻阅时我还在北京遥远的家里,1个多月之前。我甚至带着它在飞机上阅读。直至今日合上最后的《后记》,关于四只猫的故事,结束了。
看这本书显得漫不经心,却到最后忍不住想写点东西。坐在深夜的院落里周围是高高低低灰暗的灯光,我满脑子都是关于鲁斯特关于没有名字的她的细枝末节。那些久远的断断续续的事情点滴。在猫的思维面前,故事的发展总是觉得不由人做主,却又是实实在在由人掌控着他们的生死。以至于到最后我们只能在报道的章节了解到“女模特抱着猫自杀”等等诸如此类。
我想不到,作为猫的生命,他们要怎么过活才算优雅与满足。亦或,他们想要的自由也不同于我们所想。在莽撞的对世界充满好奇的眼睛里,所有的境遇都是新奇,没有害怕的畏惧而不敢止步不前。
在Van的家里,黑色的大狗一直围绕我们生活,友好且聪明。很多时候我在她的眼睛里看到信息,对食物的要求对玩具的要求甚至对你的要求。
在动物的世界里,他们和你一样的生活。
这样的一本书,我没有看到界定中的爱,亲情友情爱情,仿佛都是虚幻,不及我们轻描淡写的笔触。每一个经历每一个故事,只是我们为生存而做的铺垫,遗世独立。那些是黑猫妈妈的冷艳也是每只小猫出走时的决心。甚至不愿离开的小猫也要在原来的死胡同中变的锋利。
你们是我的爱,却不要相守与呵护。
那些笔下的小生灵,是我们内心最原始的存在,却被各种华丽的情感掩埋,不愿面对。
我突然很想念那些留在家中的未读的书籍。
9/15页四重音读后感第十篇
如果有可能,想多看点类似这样的小说,而不是《最小说》上的某些短篇,或许是错觉总觉得宾妮被某些东西束缚起来了。宾妮也许也会担心读者是否适应,是否会喜欢,但如果宾妮能更决绝一点,更凛冽地做出改变的话,或许我们能有幸看到更好的作品。
我总是不自觉地把宾妮和颜歌联系到一起,因为当初我也流连于颜歌笔下关于宿命真相这样的主题以及她华丽雍容地用词,例如《关河》,这样的作品现在读来依旧觉得它文字了得,但就像颜歌之后彻底地摒弃这些一样,现在读来对故事之外,语言之外能留住的东西越来越少了。所以后来的她写了《异兽志》写了《五月女王》,开始构架起一个名叫“永安城”的体系,并一直延续至今日的《白马》。
我知道这样说并不合适,因为每个创作者都有自己的意图,宾妮并没有想要构架起这样的体系,至少目前的宾妮还在尝试,写作手法,叙述角度。
之前看过一篇文学评论,里面写的话具体忘了,但现在想来认清了一点,那就是宾妮已经开始了一种有意义的写作,不再是单纯地抒发自我的情感(像《骗子》,《贪吃蛇》等近来的几篇短篇以及中篇《妄言》和这本我就觉得是一种有意义的写作)。好像每个学院派的人都会特别在意叙述角度的摆放和为每次的主题内容调整语言风格。
再来是影响,似乎每个作者都会受到自己喜欢作家很深的影响,像颜歌于威廉•福克纳,像小七之于黄碧云、安妮。
说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有说错得罪的地方,对不起了。我只是单纯地想看宾妮写出更好的。
PS:不知道是什么感觉,总觉得那篇《河流》很接近宾妮的生活,呵呵,全是瞎想,不要在意。
10/15页四重音读后感第十一篇
四只小猫,有着四种不同的命运,消失宾妮,为我们讲述她的奇思妙想。通过猫的眼睛来体察人间冷暖,通过猫的生活来感受万物苍生。
鲁斯特,最懒的小猫,最早离开妈妈的小猫,也是生前待遇最好的小猫。莫莉——有故事的女艺术生,是她的主人。然而,莫莉因感情纠葛,打开煤气,抱着这只“头顶厄运”的小猫自杀了。
无名氏,她始终没有一个名字。一只全身雪白,性格倔强的小猫。她有着异色眼眸,能看见灵魂。纱,本名罗琳,三年前死于肺炎,是小猫的主人张孝以的未婚妻。张孝以是个冷静而沉默寡言的男人。纱死后,他将纱的骨灰盒藏在床底,以至于纱的灵魂只能留在他的家里,小猫一心想解救她。终于,孝以与对门的女郎恋爱时,小猫历尽千辛万苦拖出的骨灰盒,却被发现了。女郎愤然离去,孝以一气之下掐死了小猫。灵魂和灵魂之间,终于可以对话了……
馋猫,唯一的公猫,奶牛样的花纹,嘴角处有一块黑斑他向往外界,离开了他的妈妈,他出生的地方。小宋勋,与做厨师的爷爷相依为命的孩子,时常遭到一帮坏孩子的欺负,他学习流浪的馋猫的精神,与坏孩子斗争。他给馋猫喂食。小猫被人剪去了前爪,悲痛之余,小宋勋的战斗胜利了。
她也是奶牛花纹的猫,貌似也没有名字。以捡易拉罐为生的大叔,借以讲她的故事讨到烟。小茹和阿浅,两个爱写小说的少女,她们共同喜欢朝庆。朝庆的猫,却和那个“野丫头”猫私奔了。小茹陷入对各种事情的纠结中,最终自杀。
这本书猫和人哲理,很新颖,为我们展示了不一样的视角。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11/15页四重音读后感第十二篇
这本书买了很久了,大概有一年了吧,黑色的封面,每次拿起都觉得可能十分阴郁,让我排斥,放在床头,却拿起另一本去看,这样一直推着,直到前几天鼓起勇气翻开。还记得当年大学时,经常看比较阴郁晦涩的文字,用以呼应自己心底的那点悲伤,看安妮宝贝到不可自拔,回头想想,那时的自己是有悲伤,有烦恼,但是那些悲伤和烦恼却都是简单、直白、明了的,现在的我,站在无数个十字路口,半老不老的年纪,未婚却即将面临结婚生子,虽说我还没下决定养孩子,工作看起来已经好转,但身后还是有只手牵着我,想想我的一切都是那么不确定,都随时会出现变化。心里总是有很多的不安和惶恐,身边的人说看着我似乎没有烦恼,总是阳光灿烂,其实,阳光背后也有阴影,只是只有自己看得到吧。
看了一章,我已经有点看不下去,往后看,四只猫前后离开母猫,带着母猫唯一的嘱托“活下去,活着”,却一只只死于非命,为了自己的愿望,为了人类的欲望和残忍,结局却一转,最后一只最没有性格的小猫,被现实变成了“女巫”,却遇到了“猫王子”,童话般的结尾,我只觉得,猫的眼中的世界其实很简单,人在猫咪眼中很难理解,不明白为什么人总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为什么人总有一些奇怪的欲望,为什么人那么不能容忍别人及别的生物无心的伤害和小过失,一想,也许很多烦恼的存在只是因为自己看不透吧,只有很多年后,不知不觉悟了,或者经历了更重的烦恼,回头看看今天,才会觉得其实一切都很简单,完全不用烦恼,可现在无论如何做不到那么洒脱。
现在回头想想曾经走过的岁月,如果让我再走一次,我会怎么走?不知道,走过的日子还在眼前,以后的路却看不见现在的路我也只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其实,如果也像猫咪一样,将这个世界看得简单一点,可能就没有那么多烦恼了吧。
12/15页四重音读后感第十三篇
无奈啊,以前在《最小说》上偶然翻到了消失宾尼的《骗子》,当时我记得她那篇文章好像是拿了金赏的。《骗子》给我的印象很好,感觉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也算上层,能在短短的千字文里把一个故事叙述得细腻详尽。
可是这本《四重音》让我彻彻底底地失望了。
神马玩意啊......
诚然,在当当看到这本书的简介时,还是小小地惊喜了一下的。毕竟以猫的视角来观察人的社会,这样的书并不多。况且当时当当网上给的评论也不错(或许有一些十分真诚的差评,但我在自我麻醉中直接屏蔽过去了),于是我就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心里那个后悔啊......
想当初由于囊中羞涩,我还在纠结究竟是买《四重音》好呢,还是买《西决》好。出于对《骗子》的良好印象,我买了《四重音》,翻没有两页就后悔了。满篇文艺得不能再文艺的腔调,当然,也许很对一些文学青年的胃口,可是剧情实在是缓慢得让人想打瞌睡。
我的天啊,就算是为了展示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不用把大块大块的字词都扔去做描写吧。你的剧情呢?你的起伏呢?你的高潮呢?也许一本好书是需要静下心来好好阅读地,但如果你在前五页纸中都没有扣人心弦的那一刹那高潮,你又如何吸引读者往下读啊?
这本书直到现在我都没读完,出于对金钱的爱护,我勉强打起精神地读到了第四章。但是也就仅限于此而已了,这本书已经再也吊不起我的胃口了。
周围朋友也与我持相同意见,大致上就是不明白作者到底想要干什么,总觉得她一直都在无病呻吟,可就是不能一针见血地击中我们最痛最软的地方。
我说丫的一群王八蛋,当初你们把书还我的时候,还一个两个都说深受启发呢,启发你妹啊。
大家纷纷感慨,对于这种既文艺又深沉的书,谁敢批判啊,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被人讥笑成俗人。
我无语了,突然想起一句话————在胆小的人里面,傻子永远可以生存下去。
13/15页四重音读后感第十四篇
年轻时候去感受爱,然后称颂爱。悲喜辛乐都是路上落落风情。他们在那里,等我们去看望。
可是这本书已经不仅仅是要一场爱的盛宴了。若想把这本书当作一次情感征程的入场券,那么你会觉得货不对板。
宾妮已经在试图绘测和修筑自己风景线。而不再是仰仗自然造物。
比起《妄言之半》的浅尝辄止,这一次是真的大兴土木了。若说故事已经不重要,那说法太先锋。然而明显故事已经被退到了后面的位置。
于是有人要失望。类似一种偏执,作者对情绪的解剖让我们和“爱”这种东西似乎隔了一层膜。它滚烫地在里面,但是我们够不着,手指冰凉。
最初练楷书的时候,一笔一划都要用心写。但是将文字拆成比划再整合,那个字看久了就觉得陌生。虽然一眼就能认出,但是心中总有疑虑,总觉得有隐藏的差池暗中蛰伏。
爱也是这样,它混沌庞杂地囤积在那里的时候,作者是情绪的魔法师,引导我们去领略这混沌的华彩,这庞杂的神妙。
然而当这个魔法师退去华服,穿上冷漠的白大褂,拿着刀和器皿,一刀一刀切开这“爱”的皮肉经脉和骨髓,告诉我们,这就是我们往日愿景里的“爱”。
许多时候我们其实对真相并无索求。当“爱”血淋淋地支离破碎开,我们看到它的真身,那些稍纵即逝的情绪左右着它的运转。
我们一直以为爱是华彩光亮和神妙,但当细节一一放大,我们看到这稍纵即逝的情绪里,有无奈,有自私,有凶狠,有仇恨。
——这一切又组成了爱。
这艰难又薄如蝉翼的真相,谁人能够去承接?
好似一锅温情,有个偏执狂要每一粒米地检测。最后这温情冷却,只剩凉漠的光滑。从食道途经心脏,一点点的清醒。
囫囵者一口吞下,感到赤子的暖和热量。
然而总有人要坚持,抽丝剥茧地告诉我们,这个真实的世界。
不是冷漠,不是无情,不是绝望,更不是厌弃。
相反是炙热,是慈悲,是重生,是对这个世界重新建构起来的无法割舍。
——在我看到你所有美好的时候,我一心一意地爱着你。
——在我得知了你千疮百孔的真相之后,我是九死一生地在爱着你。
四重音奏响,赤子们听到一首缭绕的铿锵曲调。
探知真相的人,只有那一个一个单调的音符相伴。
宾妮选择了一条孤寂寒寥的道路。
遥迢路上只有沼泽与荒草,那道路,是要靠她独自踩出来,自己的铿锵。
便再没能像在日光里感受磅礴刺目的光暖般的爱。只能在浓夜里,依赖月光残存的反射,将这稀薄的爱剪裁收藏。
这清冷凛冽的月光,请带我去吧。
即便前途未卜,万事沉落。
只为将这黯淡了的光,重新濯洗擦拭出残缺的明亮。
若愿随往,亦不生长澎湃。
只是,暗随流水到天涯,愿逐月华流照君。
14/15页四重音读后感第十五篇
开始的时候,《四重音》感觉仿若斯蒂芬金的《四季奇谭》(内含四个故事,其中之一便是《肖申克的救赎》),不过,《四季奇谭》是用若有若无的线索将四个惊悚的故事穿插起来,而《四重音》的线索,则显得明确多了。我们可以看到《四重音》里的故事,都发生在市井街头、小巷深处,无一不是发生在寻常百姓家,它们离我们的距离,只隔了薄薄的一层纸。和《四季奇谭》相比,《四重音》更贴近生活。
猫儿,世界上最有灵性的动物之一,它们生活在我们身边,被我们的生活影响,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从埃及艳后身边的猫神雕像,到夏目漱石的长篇著作;从冥界入口守护者的传说,到安德烈·洛伊·韦伯的音乐剧。我们看到了无数猫的身影,猫的足迹。然而,这次由消失宾妮带给我们的,是轻灵而又伤感的——四只小猫的故事。
猫妈妈看透世情的双眼将我们带进了猫们隐秘的世界,她的儿女们随之展现在我们面前,四只小猫无一不带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它们或倔强,或顽皮,然而,它们无一不带着孤独而寂寞的身影。
没错,它们最终都离开了自己的窝,走进了人类的生活,但它们都是被人类带走的,而后又死在了那些主人的怀抱中。那些主人抱走它们的时候,展现的是对爱的渴望,而带走它们的性命之时,也正是他们对爱绝望之时。
那些猫魂归何处,也代表了它们的主人即将迎来的归宿。
作为作者,宾妮力求用最简短的篇幅勾勒出都市里一个个寂寞的心灵,她做到了,而且做的很成功。
不过,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我想在这里提一些关于本书的建议,当然也不能算是不足之处,只是代笔了我个人的看法。
其一,文章太柔和了。可能与作者本身有关,为了读者着想,将文章中可能出现的血腥、暴力的场面,捎带而过,或者干脆省略。诸如和男孩宋勋有关的一些情节,我想说,完全可以更黑暗一点,那样会给人更强烈的冲击感。不过,作者出于某种考虑,将这里表现的比较柔和(相对而言)。换作是我,为了让文章更真实更能震撼人心,我可能会展现更加赤裸裸的学校暴力……
其二,用字方面的规范问题。这些应该属于细枝末节了,但作为研究文字的人,多少还是“鸡蛋里挑骨头”一下。文中出现错别字现象,如180页打麻将一节,“下一张就是大力糊了”,此处,“糊”字用误,麻将属中国游戏,与捕雀护粮有关,当牌成一套便为胜者,称为“胡牌”或者“和牌(此处和与胡同音)”,与“鹘”谐音。现汉语词典中经过规范,已多用“和牌”或“胡牌”,而不用“糊”。此处应为校对者不严谨之过。
不过,总体而言,该小说雅致中别具风情,属于当今小说中的中上之选,作者苦心孤诣,另辟蹊径,从特殊的角度入手,展现当今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爱恨情仇。笔法细腻,有其独到之处,更有一种超乎作者年龄的成熟。梗概处既不轻描淡写,细微处又不凌乱。实是难得的佳作。
它甚至让我想起了童年时代第一次聆听莫扎特的“D小调安魂弥撒曲”时的感觉——音绕弦末,三日不绝……
希望作者能在文学路上走的更长,更远。恭祝宾妮下一本书早日上市。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