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时间的果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的果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26 22:35:13
时间的果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5-26 22:35:13   小编:

《时间的果》是一篇让人深思的文章,通过对时间的思考,揭示了时间的无常和珍贵。作者借助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以及对人生的回顾,表达了时间的流逝是一种无法抗拒的现象。文章中呈现出的对时间的敬畏和珍惜,引人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时间的果读后感(一)

读她的书,就像和她一起采集她阅读与日常思考的果实,第一辑跟随着她的文字穿梭在不同的画家、手艺人、作家之中,从莫兰迪到王维、叶嘉莹,从顾景舟到是枝裕和,走进他们的艺术世界,领略他们解读、呈现世界的方式 ,莫兰迪在有限的生活之中宁静致远,她在他的画中看到了古代中国的风韵。在叙述顾景舟先生时,黎戈用“鹧鸪悲意,采菊心情”来形容他,他把他的情感和能量都给了紫砂壶,他的心性、气质以及他未成型的爱情,都给了壶,他的壶是会抒情的。黎戈形容看是枝裕和的电影,就像回家,是啊,那些平淡的时刻不像回家吗?“一切的大悲大喜都会过去,留在时光的沙滩上的,只有这些菜式、闲话、声音和气味”。

第二辑是日常生活的颂歌,从食物中获得的奇妙治愈力,使得做饭几乎成了一种心灵的修复程序。写母亲的则通过小小的眼镜切入,那副度数不合适的眼镜是怎样遮住一个眉清目秀女孩的爱美之心。朋友给的月桂糖让她想到了写《山居杂忆》的高诵芬老人,以及她文字里的四季流转和旧日风俗。去逛夜市,恍然间读宋人笔记的印象有了具象的呈现,千年前的他们,不和我们一样在夜市的喧嚷之中,寻找平常生活的慰藉吗?

我想,我们都不应该忽略那些细微美好的日常,黎戈的文字给我的感受也是这样,是的,阅读她的书,你将凛然于她的温柔。

时间的果读后感(二)

《时间的果》分为两辑,第一辑主要是国内外古今许多名人故事与自己的读书感悟,第二辑包括自己的日常随笔。在忽明忽灭的光阴里,感受文字的魅力。 黎戈对树好像情有独钟,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常常去山里看树,爱散步,也有自己心里那棵树,树缓解了她的情绪,也没有必须要达到某个目标的局促和焦虑。黎戈的文字又给人带来缓缓流动的感觉,追求一种文艺的雅,在往日晨读与夜读之中,不断和曾经的自己相遇,树一天天长高,自己也不断进步。 有很多地方能够让人警醒,在互联网浪潮一波一波袭来的时候,消费欲望的不断膨胀,有时候会让自己迷失初心,看到各种各样的电商广告、直播带货和商品推送,很多时候我们的眼睛被这些东西弄得眼花缭乱,踩着流行的节拍复制粘贴,数量与满足度却往往成为反比。其实,有时候想想,不必执着追求“新”,“旧”的东西,有一种独特的归属感和特殊性。 如果一段关系让我们失去平衡、踉踉跄跄、自我怀疑,那么就果断的放弃。 黎戈所认为的勇气和果敢,说的并不是闪闪发光的英雄主义,也许勇气中也包含着怯懦,就像爱中也有不爱的时刻,这来回摇摆的踱步,斑驳的杂质,这才是其中的真相,也是它最可爱纯真的部分。而爱一个人,首先意味着不能造神,把一个人所有的瑕疵面都无视,然后去爱一个无瑕的偶像,大家一起闭眼进入梦工场,这种爱,太过容易了,也太过廉价,对质量有要求的人,不屑为之。 生活滋养了文学,文学烛照生活,在这个完整流动的能量环里,凭借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更好地接近真实的意义。写作也不是单纯在课堂里听了总结就能做到的,而是要激发自身内在的潜能,用生命的热情凝结出精华,培养流动的生命经验,体验含蓄蕴藉的朴厚之美。我们要追求那些令自己丰富、充实的东西,培养自己的爱好,去读书、去绘画、去体验生活,在一地鸡毛之间,感受平凡温柔生活里的影子。当你忘记了月亮的时候,就会得到月亮。

时间的果读后感(三)

如果说黎戈的那本《静默有时,倾诉有时》让我看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那这本《时间的果》就让我看到了孤独。

文学的本质是孤独吗?我偶尔会这样问自己。黎戈在讨论人的时候,说人和树一样,肌体自有排异性,只能容纳和自己同一质料的东西。所以感情也只能顺势而为,天然爱上的人,有时在意外情况下也会产生,虽勉力培养,但怎么都爱得不浑然——内在自我不停地排斥一个本应不喜欢的类型,且分泌处自我厌恶。而符合本心的爱,才是滋养人的,因为不内耗。

我认为看书的时候也是这样,我们在看一本书的时候再看什么,是它文字的内容还是背后的隐喻?我们说找到了共鸣的时候,是基于生活现实还是所臆想的一份情感?

肉体和语言的双重放逐之中,谁能更懂孤独,谁能更会写孤独。“孤独在你与他人之间,你与爱之间,你与生命之间,这孤独将你和一切隔开,却不令你悲伤,为什么要悲伤?算起你与土地、人,与一切的账目……你欠孤独最多,无论多少,你成为的所有,都源于它。”——孤独是塞尔努达。

而我们不仅仅是孤独,也可以外向的。新鲜的涉猎和经验,甚至与植物相处,借此寄情。例如范晔——“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此处的“一枝春”,是借代的手法,以一代全,象征春天的来临,也隐含着对相聚时刻的期待。春到江南,梅绽枝头的美好图景。梅花是江南报春之花,折梅寄友,礼轻情义重,它带给远方朋友的是江南春天的浓浓气息,是迎春吐艳的美好祝愿,也是诗人与远方挚友同享春意的最好表达。

文学是什么,时间究竟承载多少?黎戈说人世间的关系有两种走向:如风,或是如果。文学之果,何时可掇?

时间的果读后感(四)

看到标题,我不知道该表达什么。故此,起:无题。

《时间的果》这本随笔几次看到推荐。苦于读一些逻辑、需谋生技能的书,过于枯燥疲惫。想找本轻松点的书来读,喜欢马克•李维或者东野圭吾的书籍,但是查了下似乎发布新书。在查书的过程中看到《时间的果》,信手拈来读一下。一读,犹如进入了一道岁月长河,没有那么漂浮云中的书写,只有生活的真实感。年纪大了,更喜欢务实,贴近真实生活的东西。

《时间的果》分两辑,第一辑:叶舟,更多的是黎戈阅读书籍的点评或是作者大家的介绍。第二辑:根岸,对自己生活零碎的讲述。书中涉及十多个国家的作家、学者、诗人或是小说家、绘画大师。可见黎戈老师阅读量惊人,涉猎范围之广。书中信息量之庞大。

最令我触动的是大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总结对罗什作品的阅读感受:“你将凛然于他的温柔。“凛然”是个冷感的词,或是大义凛然或是冬日雪花带着锋芒的冷;而“温柔”又或是恋人之间的相拥,四目对望。又或是初生婴儿的脸(写到此,忍不住想到我两个外甥出生时,那种触感柔软)。两个词的组合成一句,既热又冷。至于是什么样的情感,各自体会吧。

塞尔努达对诗情语言的精简,在饱满之中留白--把剑,不是看铁匠铸剑的工艺,而是闭上眼睛,回味剑客舞动它的手势。肉体和语言的双重放逐之中,没人比他更懂孤独,更会写孤独。“孤独在你与他人之间,你与爱之间,你与生命之间,这孤独将你和一切隔开,却不令你悲伤,为什么要悲伤?算起你与土地、人,与一切的账目……你欠孤独最多,无论多少,你成为的所有,都源于它。”

也有苏联女诗人茨维塔耶娃为年幼的女儿阿莉娅写的诗句:“在严酷的未来,你要记住我们的往昔:我,是你的第一个诗人,你,是我最好的诗。”母与女之间的关系用诗作描述。茨维塔耶娃的离开是不舍的,最后,她无处可躲,只好躲进了死亡:“她把头伸进绳索,就像埋到了枕头里。”她说:“我不想死,我想消失。”

木心写到:“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最近时常想,信息化的时代,有多久没有写过信?见信如面~或是提笔不知道信与谁言。关于信纸正是一种纸质的“无手之抚,无唇之吻”

如果说作家的可爱之处,我要说下佐野洋子潇洒的痞气。可能有点粗鄙,但却很率性。有一篇刚写开头,她尿急去上厕所了,接着,尿完她就开始顺势写起小便来了!她写她小时候,在泥地上随意找一处小便,尿出一个小凹处,蚂蚁爬进去淹死了,后来干脆直接找蚂蚁窝尿。佐野洋子说:“我也是因为自己快死了,才有了一点经验。毕竟是第一次(死),我也想好好观察一下。对待死亡如此的漫不经心。最起码尊重下死亡嘛

时间的果读后感(五)

我是个无神论者,但是,如果有什么在我的生命中接近信仰,那就是日常生活。——黎戈

黎戈在这本书里,以散文体书写书评和影评及日常随笔,让我们能体会到她文艺生活里的慢生活气息,抓住阅读时光里的那些文艺瞬间。

书的末篇是黎戈写给她的豆瓣好友祝羽捷的一封信,阅读时能体会到她们真挚的情谊。还有曾经的文青黎戈成为母亲后的忧虑感与幸福感。“有了孩子,所有生命的负重都翻倍了,抱着的婴儿终归会长大走路,而心里的孩子是永远都放不下的……孩子给我带来深深的幸福感,丰富了我的生命层次。”

其实在书里捕捉到文青黎戈的日常生活动态,虽然稀疏平常琐碎,但她以她独特的方式,谱写出了一支支黎戈式文艺生活之歌,还是蛮令人折服的!

黎戈将奈保尔定义为游记型人格,蛮贴切的。这样看来,其实很多欧美作家好像都可以归为此类,哈哈~

黎戈用省略号来形容是枝裕和电影里的慢节奏和静默,还蛮贴合的,深有同感。是枝裕和的电影里,对日常具体生活细节的精准对焦,对叙述时间的柔和控制力。

就像马卡姆说的,静默可以从没有生命的物体中散发出来,比如从一把刚被使用过的椅子,或从一架琴键蒙尘的钢琴,甚至从任何一件曾满足人们需求的物品之中。这样的静默会说话。椅子可能是一个欢笑的孩子留下的,钢琴的最后几个音符曾经喧嚣而欢快。事物的本质在静默中延伸。它是一阵无声的回响。

黎戈的这本书里还汇集了不少名人的八卦逸闻趣事,比如村上春树会去数乞丐碗里的钱,留心细节,成就体温感。

阅读黎戈的这本书,感受黎戈文字里的软绵、轻柔,好似有一种轻舔丝绒之感。而文青的生活有时可能是单调乏味的,有时也能在静谥的阅读时光里绽放出结实的时间之果。

时间的果读后感(六)

黎戈是一位种树的园丁,她每天都阅读十万字以上,她把阅读的作品种在肥沃的土地里,去掉蔓生的杂草,修剪枝叶,等倦鸟归巢,等时间落果,等人来品味甘甜。

《时间的果》还是大家熟悉的黎戈的味道,稳定和指向生活的一种可能性。她阅读、观影、赏画,静观世界,走进每一位艺术家的心中,这种不断的文字输出如同小树上不断生长的枝桠,盎然蓬勃充满镜头感。

一、跟着感觉走

黎戈很喜欢“感觉”这个词,比如看是枝裕和,我的感觉是“回家”;读塞尔努达,第一个感觉就是——危险。看书写字自然要挑自己喜欢偏爱的书,在《静默有时倾诉有时》一书中黎戈就曾经透露自己偏爱莱辛,把她放在自己贴己的小抽屉里,得知她获得诺贝尔奖,反而失去了私有快感。

所以黎戈的文字没有距离感,她的喜欢和感受是明晃晃放在台面上的,就是喜欢这个作家,喜欢这部作品。她的用词会不约而同如你所想,就是你想要表达但抓耳挠腮找不到合适的词去形容。所以,有了黎戈,你就找到了一种阅读的共情。比如写叶嘉莹,她经历时代与个人的苦难折磨,都保持着一个平静不走形的内心。叶嘉莹对诗歌的体悟和解读,是用自己生命力去营养滋润的,这种“得道”的安宁更能见人格的力量。

黎戈的散文不是正襟危坐的书评影评,谈书论人观影,娓娓道来,看似散漫随意阅读起来是一种文字上的亲切感,拈花一笑,抓住一个切入点引申进入,缠绕在书籍作者身边,只缘身在此山中,读之欣喜,细细咀嚼,滋味自知。

二、文学的散步

读书分季节天气吗?炎炎夏日就读王维,诗歌中的青白之色与俳句搭配,更能生出清凉之感,诗歌消夏,诗歌中的“王孙”藏在渔舟之后,太过于干净,不染是非成为事与愿违的山水禅意的道具;读是枝裕和的书看他导演的电影,就会放慢生活的节奏。是枝裕和自己的作品名字就是《有如走路的速度》,放慢脚步,才能感受日常风景,捕捉生活细节。

热爱散步的黎戈偏爱写散步的散文,比如永井荷风的《晴日木屐》、寿岳章子的京都三部曲等。她会清晰记下永井荷风喜欢日光薄暗的小巷和闲地野景,信步所至,随性闲逛。这是作者喜欢的一种“附近”的气质,离日常生活不远,比较亲切容易操作。

不管是俄罗斯文学中高远的灵魂感,还是日本文学贴地的“侘寂”气质,精神与世俗的根基花朵是黎戈内心的两个支点,以此谈书论人,书中往往意思溢出书外,与生活交织缠绵,书无情,人有心,作者有意用此来对抗生活的焦虑。

最后一篇《附:给祝羽捷的信》中从读书写字人的身份化身为一位母亲,原本可以用书本屏蔽世界黑暗的方法因为孩子需要冲破自己走入社会,这时候人生中鲜活的生命感会打动每一个人。

感官的愉悦是短暂的,从书本和生命中感受思想的洪流才能产生一种冲击力去面对一切。

书每日读,看到喜欢的章节,就会手抄下来,这样做,就好像从血肉上与文字亲近了。这样的读书方法是值得学习的。如此亲近的散文集,更应该在天清云淡的日子里,和爱书的人一起漫步字端,看树梢随风摇摆,撷取岁月的果实。

时间的果读后感(七)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与之相交的经历,因此,想成为怎样的人,就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获取能增长这方面能力的信息。

我是第一次读黎戈的作品,在此之前也未曾了解过她这个人,但是透过她的作品能清晰地感受到她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很强的文字表现能力。

黎戈的作品评论里没有太多的学术气息,但横向纵向的延展却十分透彻,再用她自己的表述方式娓娓道来,给人一种细腻平和的沉浸式阅读体验。

她喜欢阅读,阅读也给了她该有的回报,当文字每每输出都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让读者一次次地眼前一亮。

能做到排除杂念潜心做学问,绝对是一个人间清醒的人。她把自己比喻成树,懂得该有的接纳和必要的排异,能果断地剪除枝杈上的负累,也知道如何进行自我滋养。

我们生活在一个个圈层里面,每一个身份都可能是一份责任的担当,在很多时候,自己的时间和金钱都被裹挟着随波逐流,又没有拒绝的勇气。

因此,太多人无法拥有大才华来支撑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只能碌碌无为一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提到古今成就大事业和大学问的人必须经历三种境界。

第一种是晏殊在《蝶恋花》中写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之境界,在孤独求索,并心怀希望。

第二种是柳永《凤栖梧》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努力拼搏,不悔不倦。

第三种是辛弃疾《青玉案》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后的宁静。

人生的境界感悟可以层层递进,我觉得读书也可以同日而举。不同文化水平的人对书的理解与吸收必定各不相同。

文学素养的高低,决定遇见知识的深浅。一个人读到什么书,并能吸收和理解多少,全和个人能力水平有关。

想要提升个人水平,多读书,读好书,读大家的点评版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可以一直坚持。

文章最后,生命只有一次,把有限的生命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才是人生值得。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让读书使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吧!

《时间的果》虽然只有200多页,但却涉及中外几十篇作品,作者用慢走慢爱的笔调勾勒出生活的细碎与温暖,读后,让人受益良多。

作者:豆浆 喜欢读书、写评,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欢迎关注˜∽

时间的果读后感(八)

还记得不久之前疫情时期我们是如何生活的吗?有人被封在家里,有人遭受病痛,有人失去工作,有人上前线支援,有人不眠不休送温暖……大部分人的生活都被打乱了,在几乎停摆的时光里,如何自处成为每个人生活里的一道必答题。身为作家的黎戈,她与文字相依为命,书写下自己的阅读和生活,为同样热爱阅读的人带来了一些独特的“风景”——《时间的果》。

身为女性读者很难不爱黎戈的文字,字里行间流露着女性的真诚与细腻,有时候读着读着好像读到的是自己,有时候又能读到一种向往的生活。她说人的成长像树一样,读书就好像在汲取土壤中的养分,而一枝一叶的生长是缓慢的,急不得的。

我喜欢她的文字,也喜欢她在书中的娓娓道来,每次阅读的体验就像是和一位优雅知性的女性朋友一边喝茶一边聊文学聊生活。有时候也会聊到一些家长里短,那会儿就觉得她是如此真实,仿佛就生活在我的身边。

说起来,我手头上有黎戈的两本书,另一本是《静默有时,倾诉有时》,这两本书里她都将自己的阅读思考呈现给读者,能够看到她的阅读量非常的大,而且已成体系。通过这两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想读书单”丰富了很多,如同这些书滋养了她的灵魂,我也希望阅读这些书也能让我成为如她那般有趣的灵魂。

有时候我也会琢磨,她是怎么阅读的呢?这个念头一起来,再看她的文字时,我也会留心她的阅读方式。

比如她阅读佐野洋子的作品,她提到“我差不多读过佐野洋子(我能找到的)所有中文版作品。像很多热情读者一样,一旦迷恋上一个作家,就会四处找寻和收集她的文章,完整的文本固然不能错过,哪怕是只言片语的断章、对话集,我也找来看了。”后来她又提起 “我到阅读她的文学作品很久之后,才开始系统看她的绘本。”

由此可见,黎戈作为读者的时候,有时和我们也很相似。但不同的是,她会更加系统去看作家在其他方面的作品,作者在她心中有了更为立体的形象,因此再阅读时就会拥有更加深刻的领会。

真正的热爱阅读,是书进入了生活本身。这点体会,是从黎戈读诗体会到的,她说“天太热,就去读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集《辋川集》里,淡去了所有的主观温度,只速写了山川风貌。王维总是让我想起俳句,他写了很多五言律诗,俳句的格式是五七五;他以意境见长,并不道破,而是让读者自己意会,俳句也是“荷花美在未出水时”那种含苞之美;还有一点,是用色。王维喜欢青、白二色,而日本人对这两色也是青睐的。”

说来也是奇妙,跟随着黎戈去阅读,我竟然也觉得这个夏天有了些凉意,青白二色带来的消暑感,让我体会到了“心静自然凉”。

读书当真改变生活,因为读书有限的时空也变得无限,我们可以在古今穿梭,可以与中外名家对话;因为阅读能突破地域带来的限制,置身一间书屋可畅游祖国山川湖海,游历世间异域风光。

这是一本值得慢读的书,让人不知不觉把书读“厚”了。

最后,如果大家觉得本文信息还有些价值,请点击“有用”,让更多的人可以看到,谢谢。

我是卡西

热爱美好生活的阅读者

关注我,把好书分享给你

时间的果读后感(九)

《时间的果》是作家黎戈的随笔集,书里的大多数篇目都围绕读书展开,但除此之外,也包含一些诸如艺术、建筑、器物、园艺乃至于作者细碎生活的故事。

这些不同的内容却显露出了同样的主题,同时也可视为本书的主题——静。

书的第一部分被命名为“在有限中宁静致远”,“静”的主题已经被抛了出来。

“在有限中宁静致远”同样也是本书第一篇随笔的标题,这篇随笔讲得是艺术家莫兰迪的故事。

莫兰迪画了一辈子的瓶瓶罐罐——花瓶、油瓶、厨房用具、海螺,他的一千四百多张画的主角,几乎都是这些。

这一点很容易让人解读为主题狭隘,雷同重复。

事实上,黎戈正是以“雷同”的评价来展开这篇随笔的。唐纳德·里奇说小津安二郎和莫兰迪很像。前者的电影总是使用类似的片名,雷同的家庭题材,情节和构图也大同小异。

对于这种评价和质疑,小津安二郎的回答则是,“我是‘开豆腐店的’,做豆腐的人去做咖喱饭或炸猪排不可能好吃。”

显然黎戈是很赞同小津安二郎这一回答的,同时也将它视为了莫兰迪的艺术立场。站在这一点上,唐纳德·里奇的评价确实很有道理。

借上述这个故事,黎戈引出了她的观点:在有限中宁静致远。通过有限的题材,走向无限的深刻。

看起来,“主题狭隘”似乎是所有作家,艺术家难逃的批评。现在的读者和观众似乎无法接受相同的题材,而是总想要看更新鲜,更差异化的题材。

但小说家卡尔维诺则说,“一般地说,跟前一部作品比较,我的每一部新作都要有不小的变化。”

事实上这大概是所有作家或者艺术家的追求,包括上面提到的莫兰迪和小津安二郎。即便莫兰迪画了一辈子的瓶瓶罐罐,但我相信他们中没有哪两个是真正雷同的。

于是上述的批评,似乎掉转方向,又回到了读者这边:问题不在于作家或者艺术家雷同又狭窄,而是我们现代的读者,还能不能静下心去体会每一个故事,每一幅画中的真意与差异。

认为同样的题材就是雷同,这种想法和认为“每个人都有两只眼睛一个嘴巴,所以世界上的人都是同一个人”一样荒唐。

恰如黎戈所感悟出来的,在有限中可以致远,在平淡中可以恢复对“生活之味”的嗅觉,更深刻地认知生活。静默中自有广阔天地。

这种思想几乎体现在《时间之果》的所有篇目当中。紫砂大师顾景舟的故事同样如是。

在这一篇中,黎戈借一个小细节放大了静与躁的差异。

旧时代把玩紫砂壶的都是茶客,心境闲适,出水悠然,所以出水口小。新时代生活节奏加快,出水口相应就放大了。

关于这种过去时代与当下时代的对比,很多作家都有过书写。但黎戈提到的这个紫砂壶的例子依旧显得与众不同。借助紫砂壶制作工艺的转变,记录了时代从“静”到“躁”的转向。

我们生活在一个躁动不安的时代之中,这一点已经无法再否认,现代人将在这种躁动中走向支离破碎。莫迪亚诺如是说。

在《定于一》一篇中,黎戈提到了顾随先生对于“静”的表述:做一件事,心无旁骛,寄托在所做之事上,是“一”是“诚”,即是“涅槃”。“定于一”是静,而非寂寞。

这种“定于一”的能力也随着时代的躁动而变得珍稀。

整体上看,《时间的果》主要还是围绕读书的话题展开,在书中作者黎戈也提及了她的许多读书心得,别具启迪性。

比如她在《你一直在玩》一篇中回答了那个许多人都在追问的问题——读书有什么用?

黎戈认为这种“用”是双向的:生活滋养文学,文学烛照生活。

看上去是一个虚无的回答,并没有实质的功效,然而她随即引用了禅宗的一句话,你忘记了月亮,就得到了月亮。

令人豁然开朗,恰如月亮一样,我们似乎无法从月亮那里得到什么实质的用处,但古往今来却有无数的人从月亮那里得到了抚慰。

读书也是一样。

上述禅语或许反过来也别有一番风味,我们早已得到了月亮,只是已然忘记了。

我们早已从文学中得到了滋养,但却忘记了它的治愈,就像忘记了空气的存在一样。

它似乎不在场,但又无处不在。

时间的果读后感(十)

文——蒋婵琴

01【犹豫着不敢写她,是因为她的日记多是写琐事,并没有大块成形的事件。在这种资料寥寥的情况下,如果写,就只能走小成本路线,就是拿评论家的主观感受为主线,穿插一下对梅.萨藤的介绍,把仅有的资料尽量摆在台面上展示,而把匮乏造成一个美丽而诱惑的阴影部分,类似于中小企业的资金周转法,或是砖雕中的『平地隐起华』,也就是浅浮雕。我采取的是一种比较笨的法子:把四本日记里的有效信息尽量扫罗搜集,像剔蟹腿肉做狮子头一样,努力写下。】 《时间的果》,读到黎戈的一段文字。你发现,文字所承载的不仅仅是语境与思维体系自成一派,而是意向背后,具备强大的梳理、感知、总结及辨析力,使得她即便面对二手资料,也有开山锤,必挖珍宝的笃定与信念。真正的写作,不是说我想写、等灵感来了写、要找个怎样的环境去写,而是任何时间,觉得写作刻不容缓,即便有难度,也要尝试去努力。 这也是一个理性且智趣的写作者必备素养之一。在她身上,你还能看到,一个写作者渗透出的广度、深度、静定及对美的追求。如同看到植物扎根大地、溪流淌过山湖的力量。 这股气势与信念,形成新的文字气象,陪伴她走过了人生种种粗粝、简洁、纯粹及冷暖万千。她写书评、大量阅读、向上生活、对美保持敏感。你能想象,她静默阅读、笃定写作及与世事交手的光景,需要怎样的清醒,又如何不失勇气。在南京城。一个沉淀了历史,蕴藏了慈悲,又异常宽柔的城市。这些气息及童年家境养育构成了她日后沉静、疏离亦丰沛的内心,最终因它增值,满溢而出;让她即便深陷俗世挫折与苦难,亦能扎实重心,不摇晃的生活。 02「一个作家的气质,决定了她作品的气质。」黎戈如是。在书中,她写活着或离世的人物,通过书本和电影,解读人性、洞察世事、记录历史与日常小欢喜;她还写一堵城墙、一朵云、一枝花、一口锅、一些温暖与爱……思感细腻、沉静,极其辽阔,呈现出的气质,即是一个人的成长底色与生活态度。 她的原生家庭在中学时,不安照进现实:「父亲酗酒闹事,自己与母亲被打,半夜逃出,因为离家很急,只能穿拖鞋……」写到这里,我下意识停下来。手心发汗 ,心微颤。一度不忍再写下去。我尝试不想写这些,但又无法构建一个人成长背后如何生长的文字气象。 加缪说,「这个世界让人感到安慰的,是没有无止尽的苦难。一个痛苦过去了,一个喜悦就会重生。一切都会互相取得平衡。世人也有了补偿。」 于黎戈而言,这种平衡与补偿,则来自母亲大地般无私的滋养与照耀:「我妈真是爱人界的高手……现在想起来,觉得我妈妈真伟大,就为了一个十七岁孩子非常幼稚的、没有一点具体形状的艺术梦,能去北京那么远的地方,只为陪一个孩子做梦。在北京的一个月,她已经找到最便宜的菜市场、修鞋摊子,我们的房间只有一张床,她一直蜷着睡,这些,我当时都没想过,只顾着自己伤心。」 幸好,成长有分水岭、生命能自我疗愈。曾经的痛在父亲离世后,得到和解:「生命不仅要对他者告别,也是对旧我的告别,这种事,有人一跃而过,如蝉蜕;有人较为困难,总是辗转中,最终明白,按下删除键,轻装过的记忆更利于出发。而我是后者。」 「总是在告别中。」这大概也是删除和告别的意义。它让人重新活过、成长有了分量、人生有了方向。如何沉淀过往、轻装前行,奋力发光,看见更有力量更具光润的自己,是对告别最大的回敬与善待。 挫折与苦难没有那么多浪漫,也不值得讴歌,相信自己的痛苦只是世界上很少一部分;我们活着,经历什么重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铭记及成长;怎样让伤口长出翅膀。否则一切发生,都只是发生。而发生之后悟道、强悍生长、善念坚定、向光而生的力量,才是我们需要挖掘并信奉的。 黎戈将过往一切转化为礼物,回赠万物之痛楚与美;且,成为了支撑文学、阅读、写作、生活的养分。 重要的是,她知晓如何感恩、以美来酬谢美。我想,经历丰盈的人,应该明白。 03父亲离世后,母亲、丈夫与孩子,成为她生命里重要的情感支撑。 「我整个人的情感系统都与道德语系无关,我对老公的爱不是贤惠,对妈妈的爱也不是孝顺,更类似于『对美感的回报』。他们的温柔善良等美好品质一直烛亮着我的人生,抵御着人世的冰冷,成为我的光源。」一个对美有觉知、心怀暖意、自身圆满的人,才会对爱的人投射热情、耐心及爱的品质。才会在黑暗岁月中,积蓄心中之光,拖着脚步,匀速前行。 她先生曾因工作出现问题,那些官司缠身、夜不能眠的恐惧,她独自吞服、消化不堪与狼狈。花多年才将残局收拾妥当。这对于一个热爱写作、不善交际、不愿周旋关系的人来说,无疑是现实与理想的较量,其中的挫折与挣扎,并没击垮一个人对文学的热爱,及不曾干涸的幸福与快乐的源泉。她依旧在烟火里修心,与良人相守、没有辜负良辰。 她终究活成了的精神都勇士。带着平凡、强悍、至善向美、宽厚、不失滚烫的初心,不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如同植物花繁叶茂,具备了给人安定、清凉及遮风挡雨的能量。 对于孩子,照顾、养育需要耗费很多心力与时间,如何平衡写作与内心的冲突、在大环境中,怎样不被焦虑袭卷,需要慈悲与智慧去应对:「有了孩子,你就得化身为坚强的羽翼,要会和老师套近乎、受欺负时要会闹事、和其他家长交流和对抗……基本上是社会生活中让我最头疼的那些,都逼过来了,无法逃避,因为我的孩子,是人质……身为母亲,我必须整理过滤,和主流社会秩序良性对接,把健康平稳的一面给孩子做安心的基石……。」 这些情感带来爱与温暖,似清泉流淌,如月光皎洁。无疑也需要付出代价。生命向来如此,尤其对于女性,想活得不那么随波逐流,需要背负和容纳更多俗世悲欢,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内心空间,在精神层面不避苦不趋乐,视「残缺」为恒定之光,才能让女性如水温柔,流淌在大地之上,善利万物。 04黎戈阅读广泛。书中那么多的人物、万千世事陪伴她。她踏实、娴静、还不失悲悯。在我看来,一位作家才情固然重要,但没有悲悯之心,很难供给爱、具备理解一切的可能性,并对人、事、及万物保持宽宏与高级的心量;也难以因写作获得真正的敬重并通过时间对作品、自我完成某种超越与升级。 她通过解读是枝裕和,懂得,生命并非蒙太奇,即使抱错孩子或者痛失爱子这样撕心裂肺的戏剧化事件,也只能通过日常的细节来承载和消化,是结结实实、一分一秒都躲不过的痛苦。这大概也是阅读与文学的意义,它并不能帮助你解决某种具体的事,但它可以让你从中领悟并得到滋养,还能自我重塑,形成新的容器,盛载新的内容。当你的人生失去重心、命运出现无常;当你的生活无情被现实捶打后,不妨以某种艺术为坚守的信念,重建精神秩序,让情感获得新升级与圆满的可能性。 「这些年,心,像去掉蔓生杂草的植物一样,日益清明有力;常年独处,但并不孤单……」她与书、与文学静默相守。心,也如旷野辽阔淡然;情,也如草木质朴自如生长。 每个人都应该由生活及阅历构成个人历史,尚且不枉人间走一趟。黎戈属于靠阅读完成自我教育,靠写作与生活践行日常纯粹及德律的人。 也为此,【单纯充实,度日有序】。 05她自称是无神论者。 说,生命如果有什么接近信仰,那就是日常生活。或许正是这种信仰,完成了一个人对写作的信心、保持古典主义情怀、回归谦卑、质朴之心;忠诚于世界,并始终专注做自己。在特定的空间,走窄路,见微光;通过去个人化完成了个人化。 她将文学视为生命的某个走廊,现实为点燃人生亮光的火苗。承蒙岁月周全、缓慢坚定生长,构成了一个人的过往与现在;还能坚持梦醒,靠写作养活自己和孩子。 一个作家是否能坚守「道」与、履行「天命」并不曾有过动摇,靠的从来不是投机取巧、游离表面功夫、或擅长各种关系、拉帮结派进圈子,而是在精神世界不断扎根、自我滋养,经由时间,摘得果实。 如果这些算是幸运,我们且当随喜赞叹。

(作者微信公众号:蒋婵琴 为记录自己给时间,以交代)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