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700字篇一
同自然保护区一道脆弱的还有人性,导演陆川的《可可西里》深刻的阐释了这一道理。该片讲述了假扮记者的警察跟随巡山队,目睹了偷猎分子猎杀藏羚羊的残忍行为以及人性的贪婪与自然间的矛盾。 导演巧妙的构图将全片悲壮的气氛刻画的淋漓尽致。
追随偷盗者的过程中,车辆在广阔的沙漠上行驶。导演在此处十分巧妙的使用了二分构图法,下半部分为地平面,上半部分为绵延不断的山脉和天空,行驶在其中的车辆处于正中心位置,但所占面积比较狭小,与高大的山脉和广阔的地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凸显出了它的渺小,孤独与冷清。大远景景别给观众带来辽阔悲壮之感,深刻地描绘出了气氛的凝重与庄严。一望无际的荒漠与黄沙给观众带来一轮视觉上的刺激。而根据剧情的发展,在荒漠上行驶车辆在不断减少,暗示了环境的恶劣和死亡的残酷,体现了巡山队员工作的艰难险阻。传达了导演对生命脆弱的悲怆情感。
该片中,巡山队一众追随偷猎者到了独自居住三年的巡山队员阿旺的营地,他们把酒言欢,唱歌跳舞。向观众展现了藏族人民豪迈热情的性格。最震撼人心的是他们分别时的场景,阿旺高举双手与队友告别,平行于地平面的镜头逐渐拉远,从近景到全景,又从全景到大远景。体现了时间的推移的同时,交待它与浩瀚无垠沙漠之间的关系,他它所占面积在整个画面中比例很小,从而表达了他在可可西里广阔沙漠中的孤寂与渺小,同时体现出了他与队友们的深厚的感情,表达了巡山队员生活的困难与寂寞以及对他们的崇高敬佩之情。与阿旺离别的最后一个镜头是一个大远景。阿旺和他的屋子处于画面的最下方,起从属地位,而右上方是前往追随偷猎者的巡山队员们的车辆,为主体地位。阿旺在如此遥远的距离,依然保持着双手举高挥动的姿势,为结局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导演用苦良心,将影片的情感刻画的入木三分,引人深思。
可可西里在藏语中是美丽的青山,美丽的少女。她是天堂,同时也是地狱,她是见证死亡与生命的殿堂。是考验人性贪婪与纯正的圣地。
观后感700字篇二
记得初中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曾说: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菊,花之隐逸者也,莲,花之君之者也。我见过莲,白的圣洁。那片片绿叶中的一点白,恍若遗落凡尘的白玉,它确实能称上遗世独立,翩翩若君子;也见过牡丹,大红大紫,真是贵气盎然。但在这重阳佳节,校门口的一簇簇菊花竞相绽放,形态各异。仔细看确实不如牡丹、莲花那样引人注目,他就那样静静的笃立,但那偶然的一瞥,才会感到惊艳,原来还有这么漂亮的花在这呢!甘于平淡,不争不抢,饱含盎然的出尘之意。
看着那一片菊花海,不禁让人沉醉。那向四面八方散开的花瓣,一点也感觉不到娇弱,仿若一个飘然的女嫡仙。凑近花朵,一股清香淡雅的气息传入鼻孔。深深的嗅一口,清香而不浓郁的味道在全身散开,甚至手脚都感到酥软。当阵阵清风吹来,你会发现整个花坛都活了。她们轻轻的摇曳着身姿,不像其他花那样容易晃动,只是摇曳、摇曳,是那么的赏心悦目,再有空气中那淡淡的清香,整个人都放空了。
我曾幻画出过隐士应是怎样的风采?常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朝’,既然称之为隐士,我觉得他们总会有自己的坚持、贞守。“隐”于世后,不出风头,外在朴素,内有芳华。日前在校门花坛路过时恰逢一阵风吹过,花瓣散落了许多。嗅着风中夹杂的阵阵清香,看着菊花株在风中坚韧不拔的摇晃,不肯折腰。恍惚间仿佛见到了历史中诸多清流隐士洁身自好,不愿随波逐流的宏影。是的,菊花并不耀眼,它没有艳丽的花瓣,浓郁的香味,安静到让你忽略。也许你从未留意,在你行径的路旁,有那么朵朵菊花,无言的散发着清香,纵花瓣零落,仍然孤傲不屈,单薄的花株,宛若铮铮铁骨!
是啊!只有菊才能诠释隐士的真谛,不娇不作,不争不夺,安贫乐道,甘于奉献。陶渊明曾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曾想:若东篱下的不是菊,那应该换成什么更好呢?牡丹,太艳;莲,太过圣洁;梅,过于孤傲。到最后才发现,只有菊才是最好的陪衬。原来菊和隐士的纠葛是早已注定的啊!“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也许不是没有,只是他们像菊一样,甘于寂寞。菊,不艳而脱俗,配上隐士的安然洒脱,原来这才是最美的画风啊!菊,真不愧隐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