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热的追求》是一部描写人生追求和梦想的小说。主人公在追求自己的梦想过程中经历了困难和挫折,但最终坚持不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小说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告诉读者,只有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才能实现梦想。这部小说深刻地揭示了追求梦想的艰辛和意义。
狂热的追求读后感(一)
克里克,可以说是20世纪最伟大的生物学家,没有之一。不仅是因为他和沃森合作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进而开启了分子生物学革命,而且是因为他在理论层面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引领了该领域的发展,比如,他提出了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预言了转运RNA的存在,参与了三联体密码子的破解工作(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创世纪的第八天》, [美] 霍勒斯·贾德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即使是分子生物学黄金时代的济济人才里,克里克也是领袖群伦式的人物。
不过,在我看来,克里克还有一点特别值得佩服,就是他早年从物理学转向分子生物学,晚年再转向神经生物学(参考他的另一本书,《惊人的假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一以贯之的是他的大问题意识。反躬自省,我真心佩服这种“君子豹变”的勇气,当然,更佩服他惊人的创造力。
感谢吴炜编辑给我这个机会来翻译克里克的这本自传,让我有机会重温他的故事。如沐春风。
在本书的审校阶段,译者参考了之前的中文版本(《狂热的追求——科学发现之我见》,吕向东、唐孝威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4),特此致谢。
傅贺
2019年7月
狂热的追求读后感(二)
弗朗西斯·克里克的名字在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就很熟悉了,他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克里克和沃森合作搭建了DNA模型。他们发表的《核酸的分子结构--DNA的一种可能结构》被誉为是“生物学的一个标志,开创了新的时代”。这一重大发现使得他们两位的名字被永远的记录在生物学历史中。
这本弗朗西斯·克里克的自传和一般的传记不太一样,几乎没有提及自己的家庭和日常生活,这本书更倾向于一本学术科普书,通过克里克自身的经历,讲述了生物学的发展史。本书将他从物理学向生物学的转变做出了解释,讲述了他从进入生物领域到找到自己研究方向的历程,这个过程对于那些刚刚进入一个领域却找不到自己研究方向的人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几乎每一个科研人员在刚刚接触一个领域的时候都是比较迷茫的,在这个时候如何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是十分重要的。
从克里克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科学研究不能仅仅关注自己的研究领域,将自己局限在固有的思维模式中,克里克最初的物理学专业带给他的启发和影响是极大的,有时新的发现是需要我们跳出已有的结论,站到到完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问题。但是现在我国研究生的教育却还是比较局限的,学习的课程以及阅读的文献都是与自己的研究方向相关的,对于其他研究方向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发现我们是很不在意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思路是很难开拓的,有时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科学发现是可以带给研究人员很多启发的。
科学是基于实验的,我们在实验过程是可以看到很多现象,有些是在我们预期之内的,有些是我们预料之外的,甚至很多情况下我们所看到现象是我们没有办法解释的,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开拓自己的思维能力,需要我们想到可以自圆其说的解读。当我们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奇怪的现象时,大多数人会选择忽视他,认为是自己的实验出现了问题,却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由此就放弃了重大发现的可能,历史上很多重要的发现都是偶然的,我们要重视每一次结果。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弗朗西斯·克里克对于自己科研生涯的记录和总结,对于现在的科研人员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作品。
狂热的追求读后感(三)
还记得高中生物课本上的这副插图吗?吉姆•沃森、弗朗西斯•克里克和他们构建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沃森、克里克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如今,DNA的双螺旋结构已被广泛了解和认知,对于其发现者吉姆•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也耳熟能详,但你知道他们是何时又是如何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吗?是发现血液循环的10世纪?是达尔文提出“物种起源”的15世纪?还是18世纪?都不是,答案是1953年,也就是距今仅约70年前。至于他们是如何发现的,身为发现者之一的克里克在其自传性作品《狂热的追求》中说道: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不是基于逻辑推理,更像是意外收获。”两条链之间的“正确碱基配对”是“误打误撞地得出”的。即运气在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这样的回答既表现了克里克的谦虚,也印证了那句“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的名言的客观性。
《狂热的追求》是弗朗西斯•克里克撰写的一部回顾其人生经历和科学发现的自传性作品。作品以轻松的文字、深入浅出的讲解,讲述了作者与沃森携手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及复制、转录、翻译过程的历程和生物学界对此提出的质疑及社会各界的反响,让我们看到了新成果新发现的来之不易,从发现到被确认真实并接受的过程的曲折。与惯常的自传有所不同,克里克将笔墨付诸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及对蛋白质结构,遗传、转录、翻译过程的探究,而对作为传主的自己的生平着墨甚少,作品正文共14章,仅有前两章内容对自己涉足生物学前的生平经历和涉足生物学的时机和经过进行简略讲述,最后一章是作者对自己近况的讲述,中间11个章节的内容都是作者对他与生物学纠缠不清的讲述。不难看出作者对生物学研究的“狂热”。
开读前言时,我们便会发现,既是自传更是遗传载体科普作品的本书,其文字是轻松易读的。书中涉及到的生物学知识,即便非专业只粗略涉猎过高中生物课本也是完全可以看懂的,像。这样轻松易读的文字应与克里克的性格有关吧。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克里克才能与沃森一道,果断抛弃后来被证实谬误的观点,最终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和遗传、转录、翻译过程的真相。
同血液循环和太阳中心说等非凡发现一样,DNA结构的发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牛顿讽刺胡克时说的,“我还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呢”,我们大可取其谦虚之意来形容克里克和沃森的成就,两人对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富兰克林的双螺旋的基础上得出的,这也引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否应该归功于多人的争论,作者对此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然而发现不代表被接受,在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论断后,两人收到了来自多方的质疑和诋毁,而非认同和夸赞。
伟大的发现从来都不是单一学科所能成就的,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便诠释了这样的论断。发现DNA的美丽结构不仅需要生物学的知识,还“需要掌握遗传学、生物化学、化学以及物理化学,而且需要沙中淘金,从各种数据中去伪存真。”p79此外,克里克早期的物理学知识也有一定的基础作用。克里克的早期学科是物理学而非生物学或生物化学等,生物学直到进到研究院时才学习,那一年是19年,克拉克岁。
从作者的文字中,我们除能感受到轻松易读外,还能看到作者的谦逊。“与其说是沃森和克里克造就了双螺旋,不如说是双螺旋造就了沃森和克里克。”p81
书名《狂热的追求》应该是出自克里克1949年在研讨会上做的报告p51,当然这次报告并没有取得多大成功,相反还惹恼了,不过“狂热的追求”正表明克里克对遗传物质研究的热爱,对研究的错误路线的坚决指出,这也能反映他在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过程中的态度,以“狂热的追求”为书名,正表达了作者对生物学的情感。同时也为我们树立了对喜爱事业的态度,积极,乐观,果断,和最重要的“狂热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