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话》是一部详尽而生动的历史著作,通过对三国时期的人物、事件进行深入的考证和分析,揭示出了那个乱世的真相。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三国英雄的风采和智谋,让人们对这段历史再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阅读完《三国史话》,我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三国史话读后感(一)
看了三分之一吧,看不下去了,且不说到底怎么评价曹操,看着吕思勉那种崇拜曹操的奴才脸就恶心的看不下去。 对孙权刘备都直呼其名,对曹操就叫魏武帝,叫的那个亲热啊,简直曹操就象是他爷爷一样。 (参考文章 从曹操到司马懿 和 替魏武帝辨诬。 )
1/15页三国史话读后感(二)
吕先生是大师,这个是毫无疑问的,但此书是否就像网评的那么千好万好?
至少我读下来感觉有两个问题,第一是语言不够优美凝练,第二是很多论据和背后的逻辑不够充分,看完之后总觉得没有“醍醐灌顶”或者“豁然开朗”的感觉。
也许是期望太高的缘故吧。
2/15页三国史话读后感(三)
后记中提到此次新版重印对《孙吴为什么要建都南京》、《司马懿如何人》、《司马氏之兴亡》和《晋代豪门斗富》过去版本的删改地方都加以补正和恢复。事实是这样的吗?
正好手头有上古版2010年3月出的《吕著史地通俗读物四种》,里边也收录了《三国史话》20篇,就那来对比了一下,发现中华版根本没有把删改的地方恢复,至少上古版有的它没有。虽然上古版出版在后,但中华版号称删改恢复其实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强烈鄙视之。
3/15页三国史话读后感(四)
大家小书系列中的一本,我是听易中天的品三国,看他很推崇吕思勉先生,于是先买了一本小书了解一下。总体来说,没我预想的好,感觉离大师还有些差距,或许是因为这本书只是普及性读物,且成文太早,带了40年代很多现实的印记,所以感觉一般。或许吕思勉先生的一些观点在当年属于开创性的,但跟同辈的陈寅恪,之后的田余庆相比,同样是三国史的研究,不如他们深刻。而且,吕思勉先生的个人推断太多,总是想扔掉正史另外解读,从做学问来说,还是有点讨巧了。
4/15页三国史话读后感(五)
学贯史中,成一家之言。看上去很多学史的人,研史的书,然而真正能有见地,真正称得上大师的确是屈指可数。在民间比较有名气的黄仁宇和吕思勉算俩。
吕思勉的《三国史话》重量级的不是他纸面上为真相辨别的内容,而是文字背后所持有的渊博的学识,谨慎的态度,独立的观点,辩证的思维。吕思勉经常以一句“今人的附会”来指出当今研史之人缺乏独立思辨能力的可悲。
一篇文章能够有多少内容是经过自己独立思考,而不是当时社会上的人云亦云,有多少自己的独立判断,并且是慎密的,这才是活在当下的可贵。
这部书读到后面觉得是不如前面的,后面的所论往往仓促而范范,而且往往偏向于记事而非分析,可能都是一些吕思勉其他文章的节选,而前面才是吕为这本书所写的真正内容,所派上的用场不同针对的对象不同,自然出来的文章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也是有所遗憾吧。
5/15页三国史话读后感(六)
根据现在的很多记录,道教的创始人是张道陵,号称张天师。 然而,根据吕思勉先生在《三国史话》中的考证,他认为张道陵(原名张陵),是其孙子张鲁所包装出来的。
根据吕老的判断,当初道教出自三国时期的张角(黄巾头目),张修,张鲁(两为益州刘焉部将)和于吉。 大家都奉老子尊为始祖。 张角是想利用一种简单的思想来组织群众造反,于吉估计是其道家的思想对读书人有一定的影响而成名,而张修本来在汉中创建“五斗米道”替人治病,后来被张鲁杀害了,并继续包装"五斗米道"为“五斗米教”,并包装其祖父为开创人,已有三代相传了。 由于张鲁后来作为一方诸侯,得到朝廷封赏,其祖辈,就也被朝廷加以天师、真人的封号了,最终成为了官方认可的道教创办人。 貌似分析得还是合理。
当然,作为宗教的道教原本和哲学思想的道家并没有特别的关系,只是老子被道教尊奉为始祖,所以便有了联系了。
6/15页三国史话读后感(七)
高中为了考附加题,曾经死命地翻过《三国演义》,但是里面一个个人物登场,却又转瞬被斩落马下,实在是让人眼花缭乱。到最后,也只是囫囵地记了个大概,强行背下了比较重要的事件经过而已。
对三国的了解大多来源于此,甚至几乎将这演义小说等同于历史,自己却并没有意识到。所以,《三国史话》这本小书最重要的是让我厘清了这两者的分别。而在先生的叙述中,又教会了一般的读者治史的严谨,非自己亲手查验、求证过的资料不要轻易相信采纳。
再一层,书中有两篇辨诬,分别为曹操和魏延而做。与一般的观点不同,或者说与大众心态里的认知很不一样。这种抽丝剥茧一般的比较分析,也是很让人受教的。(曹操如何被污名化,倒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除了《演义》中对他“奸雄”的描写,文本的传播、叙事,以及阅读者的接受心态等等,该是多种主体参与互动的过程。)
说回来,其实最初是因为《军师联盟》才起了看这本书的念头,没想到司马这一家在书中却是不忠不公的人物,倒是很意外。
7/15页三国史话读后感(八)
三国史一直距离大众最近的史学,然而受演义的影响,一般人可能并不能很好区分小说和历史。随着最近各种历史讲座和读物得火热,越来越多的翻案党出现在网络里,一时间历史成了任人装扮的小姑娘,且不惊人不肯休,刘备是虚伪小人,诸葛亮并不会领兵,司马懿公忠体国,演义带起了几百年的三国热,现如今各种揭秘正史的各类书籍正靠着各种博人眼球的题目和内容来蹭这经久不衰的热度。其中大部分是一些过分解读和推测,然而大多言之凿凿。
而吕思勉先生这样的一部作品则让人看到了做学问的和作秀的区别。吕先生的历史观尤值得我们学习,先生并不认为史书上的都是正确的,尤其是一些结论并不应当直接接受,但符合逻辑的结论和与当时相近的人的评价则是可信度很高的。读历史不进需要考据,更需要结合当时的时局,人物去推断。先生也在书中告诉大家,他的书写的是他自己的理解。这种态度我觉得真应该是现在这些学术明星应该效仿的。之前看大明王朝的时候,特别喜欢海瑞的一句“正人心,清浮言”,读这本书就有这样的感觉。
8/15页三国史话读后感(九)
吕先生的这本书相比较他的《秦汉史》更为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很友好。先是以宦官和外戚为开头讲述了东汉之灭亡的因素,再从董卓入洛阳的扰乱阐释了三国鼎立的铺垫,随后便是关于几个三国专题的展开讨论。为魏武帝正名、袁绍与曹操的争斗、刘备取益州和孙权取荆州、赤壁之战、曹操和司马懿、孙吴为何建都南京。其后是晋代司马氏的讨论。中间穿插了对《三国演义》中的失实部分和《三国志》中可能谬误的展现。也在这本小书里提出了一些为学之道和史学思想。以及这本书真的很友好,非常通俗。但是这本书带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意见。例如对于曹操的评价,也许是因为作者本身所处的年代的因素。对比清末民初的军阀,他对于曹操“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始祸”抱有强烈的好感。从而各种论证曹操是为忠臣,是为大英雄,绝无篡汉之心,怎会做出欺人孤儿寡母之事?总而言之,这本书可以作为入门书籍来激发对于三国这段历史的兴趣,而关于其中对曹操的评价或许是需要我们进行思考和再研究的,毕竟曹操是那样有趣的人物。
9/15页三国史话读后感(十)
东汉末年是历史上一个乱世,也有非常精彩的一段历史,我们所熟悉的部分基本来自《三国演义》,但历史小说和史实还是有区别的,这就需要不断阅读,学习,当然史实也不一定都是还原历史。 对曹操另一种评价:公忠体国的文臣,舍生忘死的武士,封建时代的荣光。而非他人所说的奸臣,白脸形象; 说到曹操,这句话大家应该不陌生,"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使天下人负我。"其背景是曹操献宝刀刺杀董卓失败后脱逃,演义中说到曹操曾被陈宫获,陈宫感其忠义与其同逃,路过吕伯奢家时曹操误听其家人的话,将吕伯奢家人杀死。史实中记载曹操刺杀失败后曾被一个亭长所抓到县里,但县令并非陈宫,另外又有两种版本关于曹操到吕伯奢家。一,曹操到他家,吕伯奢不在,他儿子和宾客想要打劫曹操,曹操便杀之。二,曹操到吕伯奢家,他不在,其五个儿子热情招待他,但曹操以为他们图谋不轨于是杀之。 宦官,"宦"古代指学习官吏与做学问,东汉光武帝后才使用阉人,做"守内"防止贵族的妻妾和别人私通,从此宦官意义转变,到明朝,有了太监一说,但宦官有权,太监则无。
10/15页三国史话读后感(十一)
本书的描述不同于演义,从三国之乱的背景、地理等写起,按国,分人分析时局为何如此变化,人物与传统定义中的同异等。
难能可贵是客观、严谨的史学态度,小到家书野史,大到各国正史,同时代他人评述,大师的分析综合整体又有自己辨别思考的过程,给读者共享了读史的正确方法。
而大师不畏批评,敢于与大多数的意见叫板,为魏武帝发声,这种学者的风骨也让人肃然起敬。
百度吕思勉,有不少不堪入耳的骂声,但我想又有几人认真读过他的书?从《中国通史》到《三国史话》,我虽然只读了他的两本书,但仍为他的学界良心感动。要知道三国史话,他用白话文和文言文各写了一遍,这么用心的作者,放眼当下,几人能及?
故本书我打满分。
11/15页三国史话读后感(十二)
作者用通俗浅近的语言来讲三国的历史,重点在于宏观地叙述历史过程,而不是讲不同于演义的历史细节。读过易中天的《品三国》后再来读此书,就觉得这本书并非预想中的那么有趣,虽然《品三国》其实是参考了这本书的。尤其是附录,多是文言文,重在考证。
作者在书中的感情色彩是鲜明的。作者认为,公忠体国的文臣和舍死忘生的武士是封建时代的光明面,曹操和诸葛亮具备了这两种美德,两汉之世是封建主义的尾声,得此二人结束封建时代,真是封建时代的光荣。封建时代的道德是公忠、正直、勇敢、牺牲一己以利天下,司马懿却与之相反,丧心害理,其子和他是一路人。
作者还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政治不是好事情,是非曲直勿讨论。一种不适宜的制度,人类是非经过长久的经验,不会觉悟的。文学是刺激感情的东西,要求感情满足,其势不能使人多用心。班固无甚见识,根本不配写历史,他不知道历史是国民的公物,而只将其看成一家的私物。《三国志》上的兵谋大都靠不住,军机秘密,局外人不知,事后揣测多系附会之谈。赤壁之战前,若孙权投降,曹操会格外优待,做个榜样给未降的人看,天下及早统一,免于分裂之祸。孙权决意抵抗,周瑜、鲁肃的一力撺掇孙权抵抗,不过是好乱和行险侥幸而已。
12/15页三国史话读后感(十三)
吕思邈先生史学大家。
其考据中国历史,注重排比史料﹐分类札记﹐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坚持不懈地涉猎古文献﹐又广泛阅读新出报刊和从西方引进的新文化﹑新思想和研究方法,著述宏富。
这次读的小书,《史话》是先生唯一的一本通俗性的集文小册子。
我自己以前一贯认为,历史小说是大家茶余饭后吹吹水用的,不必较真,只是友人之间以史论今,发发议论而已。
从吕老的历史文字中,也再度证实这点。
而且《三国志》这样的,其中过多之处也很不符合人之常情、常态,所以吕老反复说:历史上的话,总是不可尽信,我们读书非自出手眼不可的。
“历史上的事当日环境如何,十有八九不为我们所知,他们当日如何应对,我们不可轻易批评。能说的话不多,守着这个范围能见一点历史的真相,意义在演义之上。人都有求知欲,学问故可通俗化。”
赤壁之战,曹只有15、6万兵而已,哪有演义的80万之众。还有官渡、荆州等等,皆多多“演义”,目的无非是说的可以尽兴,听的可以兴奋。大家高兴一下得了,至于真历史,管他呢。
“唯糊口尔......”易中天也是如此吧。
13/15页三国史话读后感(十四)
这本小书篇幅不长,但是角度很有意思,难怪是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就跟最高明的语文老师似的,带领读者阅读历史,找出其中容易误解的地方,揪出史官臆想的脑洞,读来很有意思。
最令我耳目一新的,是他带头反对“以史为鉴”:
历史是任人装扮的教科书。所以每个朝代都不遗余力地组织人给前朝修史,纪传体逐渐占据上风,其教化民众的意味就更加不加掩饰了。尤其是牵扯到战争、叛乱等大事,当事人的对话怎么可能被原原本本记录下来?几乎可以肯定是“附会之谈”,按照后人的设定模拟的对话罢了。
求索真相是很现代的玩意儿,在更长远的时代里,教化牢牢占据了核心位置,以这个目的书写的文字,真话就跟金子一样珍贵。
14/15页三国史话读后感(十五)
最先知道《三国演义》,是听的评书。那时候,村子里还没有通电。让人朝思暮想的电视节目还没有进入人们的视野。每天中午放学,一溜烟跑回家,打开收音机,锁定播放评书的频道,开始等播放《三国演义》的评书。单田芳的粗嗓门,真够吸引人的,至今仍没有完全忘掉。
读初中的时候,我有了一本三国演义的小说,那时候,我住在姥姥家。每天睡觉前把小说拿出来,就着油灯看上几页。那几年没少费姥姥家的灯油。
少年时激情澎湃,感情奔放,听完三国故事,大家信口胡诌,说三国里的战将马超最厉害。还说诸葛亮能呼风唤雨,是第一等的人物,其他人都没有他牛。有时候,大家还争执得脸红脖子粗,往往伤了和气。于是约好明天再去听评书,印证一下到底是谁的看法对。
《蔡元培自述》有蔡元培小时候读书的记载。有一次,他拿一本《三国演义》看,被老师撞见了。老师禁止他看,理由是上面所说的东西和史实多有不符。生怕以后考取功名时,把不合时宜的内容透露在试卷上,于功名有碍。
《三国演义》的影响实在太大,以至于人们把小说家言当作了真实的历史,而史书上的记载反倒没人相信了。
于是有人剖析《三国演义》里哪些事不合于史实。《三国演义》的成功,不在于它所写的故事是否和史事相符,而在于它能通过一些事唤起人们心底的情感,使人们知晓那些纸上的英雄多么地贴合听者的底色。人们在听评书,看小说时,不是在读一段真实的历史,而是在寻找相传以久的共同情感。
如果明白了上面的道理,当我们听见旁人说三国故事时,即便说的不合于史实,也没有必要反驳他们了,毕竟历史和文学是两门不同学科。法国小说家大仲马说的多好呀:“什么是历史?就是钉子,用来挂我的小说。”如此来理解历史和小说的关系,就不会太纠结小说是不是合于史事了。
这就是我读完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后的感想了。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