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你的时光里》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之间的情感故事。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真实的人物塑造,展现了爱情的美好和纯粹。观众在电影中感受到了爱与被爱的温暖,也深刻思考了人生中的珍贵与意义。
有你的时光里影评篇一
对大多数“00后”来说,“亲生兄弟姐妹”是一个相对陌生却又令人神往的话题;但当他们问及自己的父母,后者童年或青年时为人兄弟或姐妹的记忆又因岁月的流逝而不可避免地趋于模糊;更不必说从物质匮乏的特殊年代一路走来,身为家庭一员,对自身定位与责任的履行必然超过个人情感的宣泄与主观体验的捕捉。在这个意义上,当代都市家庭中的青年姐妹塑造可称之为一片亟需开垦的宝地。对姐妹题材的恰当运用,能够为突破家庭年代剧形成的叙事惯性带来契机。 看惯了《英雄本色》式的“双男主”叙事,姐妹便可凭借“双女主”之名登上大雅之堂、赢得万众瞩目。从来没有任何一个题材能与生俱来地和青春、成长、女性、事业、爱情等社会热点话题产生如此的多元交织;亲生姐妹的血缘关系和青年女性特有的情感复杂性之间形成巨大张力,不断开拓者姐妹叙事的表意空间。
然而,所涉话题的纷繁同样意味着处理难度的提升:“双女主”之间性格特点的异同、人物爱恨纠葛设置的“创造力”与“合理性”两者如何达到平衡……以上种种,无一不在考验创作者处理这一新兴题材时保持冷静、条分缕析的功力。如何调配情节高潮与低谷以不致“狗血”骂名、剧中“一男多女”“一女多男”或男女群像的塑造如何直接理性而又不失分寸地回应公众所关注的性别议题?
仅就开播以来的几集来看,人物或光鲜亮丽、或荆棘密布的生活之下那共有的艰难不易,是姐妹两人迥异的性格以外共担的女性困局。妹妹认为姐姐一切顺利、多面开花,可正如张爱玲所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看似无暇的爱情早已暗藏危机,苦楚和暗流也在表面上高歌猛进的职场中随时引爆。我们有理由认为,《有你的时光里》是值得期待的——在寥寥数笔中,观众可以鲜明地看到主创团队那直面未知、揭示现实、挖掘富矿的野心。而当爱情和事业危机的草蛇灰线浮出水面,叙事便会在矛盾的呈现中出现令人惊喜的亮点。
1/3页有你的时光里影评篇二
很少看到姐妹双女主剧,中生代实力女演员搭配新声代小花,对手戏有看头;老戏骨熟面孔加上知名导演制作人,品质有保障。终于开播,带着挑剔的眼光打算严格审判一下,意外觉得很真实,很生活,很细腻,很有感触。
剧集是很新奇的设定,同样血缘,同种羁绊,两个城市,两种人生。都市丽人姐姐在深圳打拼,考证未果的妹妹却蜗居在乐山。姐姐指责妹妹刁蛮任性,妹妹却不满姐姐时时管教,血液相融的姐妹俩如此亲近,却又如此疏离。
妹妹作为“血包”成为这个家庭过不去的“亏欠”与“被亏欠”,这一戏剧性的冲突造成了剧中的许多看似矛盾拧巴但又让人感同深受的瞬间。没错,亲缘关系一定是复杂的,亏欠和被亏欠总是交杂而生。 妹妹总是羡慕姐姐的生活,可看似光鲜亮丽的都市丽人也艰难行走在职场的荆棘与暗流中,浑身创伤和疲惫;姐姐总是希望妹妹能够长大,但也很难关注到在特殊环境中长大的小女孩破碎又纠结的内心。
人们总说,爱是常觉亏欠。但生活中,人人总觉得自己被亏欠。当妹妹跨越空间上的距离和姐姐终于在一起时,我们看到两个人如何在冲突中逐渐理解彼此的生活、情感、心理。在这里,家庭呈现出它最原本的样子,也许亏不亏欠已经不重要了,尽管那么不同,她们永远都是彼此最亲近的人,也终将在一次次碰撞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和未来。 这部剧最动人的地方就在这里,在对现代生活认真观察的内核中,冲突都有缘起,洞察也很细腻,家庭的复杂性、都市的复杂性、情感的复杂性统统交糅。 我们期待在这里看到都市普通人的生活面貌,也期待看到家庭的冲突与交合,看到姐妹的隔阂与理解。
2/3页有你的时光里影评篇三
看了《有你的时光里》前四集,对这部剧有了大致的了解。 一对姐妹,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姐姐是深圳的都市白领,踩着高跟鞋、穿着精致的套装、举着咖啡,穿行于楼宇,凭自己的能力,谈成了一笔又一笔生意。妹妹普通又平凡、文化程度不高,在小城陪着父母,仿佛人生就是一餐一食、一荤一素。
妹妹看得到姐姐的生活,她也想肆意地活出自己的人生。 或许夜深人静,姐妹两人都会想,如果自己是对方,那自己的人生会不会更精彩、更幸福。 这一幕正是打动我点开这部剧的原因——真实! 说实话,有几个人的原生家庭没有经历过鸡飞狗跳的时刻。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这么多年,无论经历了什么,我们都还是一起携手走过来了。 这对姐妹也是一样,二人看似互相不理解、甚至争吵,但其实心里都有对方,甚至离不开彼此。
无须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判别人,没有人是完美的。置身事外,似乎能看得很透彻,分析这对姐妹孰对孰错,但一旦身处其中,无论是谁都会一样矛盾吧。因为这就是人性,也是这部剧吸引我的原因。可能从某些设定来看,没有那么落地,但从人物塑造及其关系来看,却是真实而又有力的。
话说回来。 社交媒体时代,我们似乎都活成了他人生活的剪辑师——朋友圈里永远展示着晨跑的朝阳、提案成功的香槟、精心构图的下午茶,却把加班后的失眠、争吵后的泪痕、医院走廊的消毒水味统统剪进了废片库。 这对姐妹的关系似乎给了我一些反思:当我们把他人生活的碎片拼接成理想范本时,本质上是在用自己人生的完整底片,交换他人精心修饰的预告片。 妹妹将人生坐标系锚定在姐姐的“完美模板”上,像在博物馆临摹名画般复刻他人轨迹,却忘了每幅杰作背面都藏着画家修改千百次的草稿。姐姐看似活成被仰望的标杆,实则困在必须维持完美的焦虑中。 这种双向的认知错位,让我想起《俗女养成记》:“原来不是台北的月亮比较圆,而是看月亮的人总在比较。”
想过什么样的人生,你自己说了算!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