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看水云:沈从文别传》是作者对沈从文生平的全面剖析,揭示了他才华横溢、情感细腻的一面,同时也揭露了他的人性弱点和生活困境。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绘了这位文学巨匠的一生,带领读者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独特魅力和深沉情感。
《坐看水云:沈从文别传》读后感(一)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这样深情而轻灵的情话只有沈从文才写得出。叩开张兆和严守的心扉时,沈从文正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 青岛于沈从文而言是个丰收的好地方。除了爱情之外,他的写作也在此时走向成熟,既写出了给张兆和的《边城》,也写出了给自己的《从文自传》,后者甚至成为老舍等文坛大咖的年度之书。 以人文青岛为研究对象的刘宜庆在《坐看云起:沈从文别传》一书中详细讲述了沈从文在青岛的工作、生活和思想变化,为读者全面了解沈从文的一生提供了一份详实的材料。 海边的寂寞培养了沈从文的孤独心情,而海的浩瀚又放大了他的感情与人格。或许正是这段岁月的熏陶和历练,让沈从文更加从容地度过后来滋味复杂的难捱日子。 水之于沈从文非常重要,水和他的生命不可分,教育不可分,作品倾向不可分。他的生命在水的流动中展开,他本人也具备着水的诸多特性:包容、流动、洁净。 然而对于像水一样的人来说,社会动荡、是非颠倒的日子里,水是能够洗掉沉浮的渣滓,还是会被汹涌的污浊弄脏染黑,是谁也无法准确判断的事情。 由文学家转为文物专家,且很长时间里不被重视,尽管后来写出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样的力作,但是不能再像之前那样写水一样的文字,留给世人的是一个苍凉的背影。 沈从文的后40年经历了有情与事功、思与信、写与不写等种种冲突,但是即便是枕边人张兆和也并不理解他的难处——“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悔之晚矣。” 1985年,有一位年轻的女记者采访沈从文,他谈到天天打扫厕所的那段经历,女记者同情他的遭遇,诚恳地说了句:“沈老,您真是受苦受委屈了!”沈从文听了,顿时号啕大哭,泪如雨下…… 所以,沈从文这一生虽然凝结风云气,好似水云,但这水云在长时间的凄风苦雨中被折磨被蔑视,时代配不上这样纯粹空灵的水云。
《坐看水云:沈从文别传》读后感(二)
今天早上,“范曾先生86岁迎来第四段婚姻”冲上热搜,牵引出一段他和老师沈从文的陈年旧事,其实范曾先生与南开也有着特殊的情谊,他于1955年考入南开历史系,所以对于他的新闻总会多留意一些! 沈从文在世时,晚年几乎被人遗忘,甚至瑞典文学院提名他诺贝尔文学奖时,没人知道中国还有这样一个作家。近几年沈从文热,关于他的新书每年都能看到好几本,这部《坐看水云:沈从文别传》就还原了沈从文在青岛停留的岁月,为读者勾勒出湘西以外的沈从文的精神故乡。 1931年,沈从文应杨振声之邀,离开了繁杂的上海,来到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前身)国文系任教。虽然青岛并非他最初的选择,但他在这里度过了两年半的时光,这段岁月对他的创作与人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青岛,沈从文的生活相对安静,学校照常上课,地方安静,不会出什么事故。他租住在青岛福山路3号,一幢德式小楼庭院曲曲折折,通过石阶可以进入院内,再通过石阶才能进入居室。这里的自然环境,尤其是那变幻莫测的大海和天光云影,对他的内心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他形成了“静穆”的审美观念,并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 在青岛,沈从文的创作欲旺盛,文字逐渐走向成熟。他创作了《石子船》《阿黑小史》《慷慨的王子》《泥涂》《月下小景》等作品。这些作品深受青岛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影响,城乡格局与艺术试验得到了舒展,主题意蕴渐近深远,艺术表达也趋向“静穆”。 除了文学创作,沈从文在青岛的爱情生活也放出异样的光彩。他对着张兆和倾吐心声,表达了对她的深深爱意。 这本书表达的是,沈从文的青岛岁月是他文学创作与人生经历中的重要阶段。在这里,他找到了创作的灵感,也收获了生活的平静与美好。青岛成为了他生命中的精神高地,与他的湘西故乡一样,都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
《坐看水云:沈从文别传》读后感(三)
“那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沈从文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如歌如梦的湘西世界,也用别样的情感,挥洒了人生中淡淡的哀伤。
如果说,湘西是沈从文心灵的桃花源,那么青岛,也成为了他人生旅途中一个重要的驿站。
读起沈从文的文字,总是被那种柔情深深感动,在湘西的沅江,在沅水河畔,在那多彩霓虹的照映下,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柔情。
在《湘西散记》中,我们被他给妻子张兆和在沅水之上,写下的那一封封充满爱意的信件,深深地打动了,那乘着片叶的小舟,荡漾着对妻子无尽的思念,他对生活美好的寄托。
沈从文的一生与水结缘,他说:“三十年来,水永远是我的良师,是我的诤友。”
无论是在沅水江上,还是在碧浪无波的青岛海边,无论是蔚蓝天空的朵朵彩云,黄昏十分的翠绿的湖畔,每一片多情的土地上,都留下他那柔情的故事。
文史学者刘宜庆,在《坐看水云 沈从文别传》中踏寻沈从文先生文学的足迹,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沈从文先生创作背后的故事,也看到了他与徐志摩、梁实秋、闻一多、巴金、胡适、王际真等不为人知的故事。那是藏着时代印记的情怀,那是藏在光影背后的情感。
一个人,记住一座城。每个人眼中的沈从文都不一样,沈从文在青岛的日子,不仅找到了情感的归宿,也遇到了让他们相望一生的挚友。这里有他和王际真高山流水的友情,有与徐志摩惺惺相惜的情感!
1938年的那一天,沈从文与徐志摩促膝长谈,那个推心置腹的夜晚,短暂又漫长,长的可以囊括一个诗人的一生,短的梦幻的泡影。
岁月无情,当王际真与沈从文时隔多年再见时,他们的手紧紧我在一起,在彼此的面容中,任时光辨认出昔日年轻的模样!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是生活的积淀。一个人,一座城。这每一处景色,有他孤独的身影、也有他内心的独白。生活中的每一处风景,都成了不可言说的人生的故事......
《坐看水云:沈从文别传》读后感(四)
学生时代读《边城》和毕业后读《湘行散记》的心境大抵相同,都非常喜欢。沈从文笔下的翠翠是文学史上一个经典的女性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边城》也是他送给妻子的一个礼物。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边城》最后的开放式结尾是改动后的版本,原版“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显得更决绝,给全文奠定了悲剧的基调。现版本体现了人物命运的复杂性,寄托了悲剧人物对未来的期望和希冀。开放性结尾就像留白,给读者一个更大的想象空间。 《边城》不仅讲述了一个悲剧爱情故事,也刻画了人物的淳朴和美好,美在人和景,传达了他对命运的思考,颇具哲理。
《湘行散记》里有沈从文写给妻子张兆和的信,婚前为了追求张兆和,沈从文写了100多封情书,可惜最后只剩下寥寥几封,这是属于沈从文的浪漫。 作者笔下的青岛具有无限的美丽,30年代的沈从文来到青岛这个宜居城市,在国立山东大学任教,滨海风光,海风习习,阳光海滩,他才思泉涌,有了一部又一部著作,是创作的“泉涌期”,他的作品在80年代被不断挖掘,来到了最大的“开采期”。
文人惺惺相惜,《断章》作者卞之琳受到过沈从文的帮助,徐志摩把卞之琳的诗作推荐给了沈从文,在徐志摩和沈从文的帮助下,他的诗作得以在《新月》等诗刊发表,在卞之琳无钱出诗集时,沈从文慷慨解囊,雪中送炭。一颗文学之星、中国诗人在文学界冉冉升起。
1949年是沈从文的低谷时期,他经历了“打倒新月派”的批判,谴责,无数谩骂接踵而至,他不堪承受,选择了自缢,好在大难不死,他思想转变,想用自己所有的知识为国家服务和奉献,他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前半生文学家,后半生文物专家。
1957年《沈从文小说选集》被出版,他的写作生涯迎来了一丝曙光,这本独具意义的新书出版似乎激起了他的创作动力,1961年他又回到青岛,开始酝酿新作品。两万四千多字的《青岛游记》写满了他对青岛的感情,他对青岛机绣的见解也在其中。
1988年,沈从文与世长辞,墓前石碑上书黄永玉的字:“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坐看水云:沈从文别传》读后感(五)
最开始想看这本书,是因为它与青岛有关。我对青岛的印象实在是太好了!那里有湛蓝流动的海天,清新活泼的空气,被落日镀红的云霞,以及在黑夜中闪耀的月亮星辰。在青岛,即使是夏天也凉风习习,毫不闷热,给人以丰沛的情感和能量。
沈从文曾经在国立青岛大学执教整整两学年,也同样对青岛爱得深沉。他五次游览崂山,并因在崂山偶遇的女孩触发了《边城》的写作灵感,他在青岛进入创作的成熟期,写下了多部作品。正如书中所言:“青岛大海浩瀚的美,与沈从文小说艺术的美,交相辉映,互相成就。”1961 年,他还到青岛疗养并考察其纺织业,为完成《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积累资料。
当然,青岛还见证了他的爱情。他给张兆和写的情书堪称典范,如珍珠般散发出迷人的光芒,如烟花般夺目又绚烂。他写:“三三,我看你同月亮一样。望到北平高空明蓝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给我的影响恰如这天空,距离得那么远,我日里望着,晚上做梦,总梦到生着翅膀,向上飞举。向上飞去,看到许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晴了。”他写:“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他写:“‘萑苇’是易折的,‘磐石’是难动的,我的生命等于 ‘萑苇’,爱你的心希望它能如 ‘磐石’”。
这本传记没有按照传统的时间顺序来写,而是从独特的角度切入,通过地理和人文的结合来追溯沈从文的一生。青岛就像一个窗口,那里的海天水云不仅扩大了他的文学版图,润泽了他的文笔,也见证了他的爱情,见证了他的精神世界。本书从沈从文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的两年开始写起,写到他与张兆和的恋情,与徐志摩、巴金、卞之琳、闻一多等人的关系,以及与王际真的友情,还有他后半生的坎坷命运。
书中写到沈从文的后半生已经达到了宠辱不惊的化境。“云无心以出岫,鸟借飞而知还。”
他的学生汪曾祺说,“他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无论这个世界怎样待他,他都用对文学的虔诚、对文化的热爱、对文物的热情支撑着自己一路前行。
《坐看水云:沈从文别传》读后感(六)
《坐看水云》聚焦青岛这座文学sheng地,勾勒出沈从文的精神故乡。1931年,那个重要的时刻,他抵达青岛,开始了他人生中璀璨的一页。在这片海滨之城,他不仅得到了爱情的滋养,更是激荡出了一波波文学巨浪。 而《坐看水云》不仅还原了他在青岛停留的岁月,更以此为引,深入品读他的经典著作,解析交游经历,揭示转型之谜,串联成一部别开生面的沈从文传记,将一位文学巨匠与一座城市的风起云涌交织成一幅绝美画卷,呈现了yi段真挚而深刻的心路历程。 在这沉浸于书海的时光里,每一个金句都仿佛是一粒珍珠,细腻圆润,散发着珍贵的光辉。沈从文在青岛的经历,如同那一滴滴稠密的墨水,染遍纸张,留下深深的烙印。读他的文字,让人仿佛置身于青岛一隅,聆听海风的呢喃,感受文学的魅力。他的笔触在历史长河中,流淌出真实而动人的故事,让人们品味岁月的厚重,体味情感的绵长。 沈从文的心路历程,就像一棵生长在风雨中的幽幽蕨蕨,扎根于历史的泥土,吸取着时代的养分。刘宜庆通过翔实的文献记载,将他那段在青岛的岁月一一呈现,拨开岁月的尘埃,解读他的内心世界。这并非只是一本传记,更是一部承载着文学情怀和历史沉淀的作品,以青岛为介,透视沈从文波澜壮阔的生命画卷,勾勒出一个关于理想与坚守的动人故事。
《坐看水云:沈从文别传》读后感(七)
提到沈从文,我们最先想到的一定是他的作品《边城》,给他的人生地理标签一定是湘西。可这并不是全部的沈从文,他的作品还有很多,甚至在1949年之后,他还成为了一位文物专家,还开启了自己人生的另一赛道,而在他的生命之中也并不仅仅只有湘西,其他的城市也留下了他的足迹,也承载着他生命重要的历程。
青岛,这是一个在我们过去了解沈从文中很容易被忽略的一个地区,可他也同样承载着沈从文人生重要的一个阶段。1931年,沈从文来到了当时的青岛国立大学,与这样一座城市有了深度的交流。 正是在这里,正是这里的山水让他可以回望自己的故乡,让他可以对于自己的前半生历程有着更深入的了解,这也成就了他《边城》创作的契机,所以说《边城》虽然写得是湘西,但青岛也功不可没。
而且就是在青岛,沈从文和他后来的妻子张兆和的爱情也迎来了最为辉煌的时刻,而这也必然在他的生命历程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可这些依然不是沈从文生活的全部,虽然在青岛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但在这里,他教学,他生活,他交友,他培育新一代,他付出了自己生命之中最为辉煌的一段时间,也是人生思想转折最为重要的一段时间。因此这段时间、这段历程,这段与一个城市的深度交流也就值得深入分析,而这种分析更容易让我们理解沈从文,理解他的思想,理解他的作品。
刘宜庆,文史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研究20世纪的知识分子,研究人文青岛,而对于曾经在青岛留下了重要人生经历的沈丛文,而对于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着赫赫地位的沈从文,作者也必然对于他产生了好奇之心,因此也就创作了这样一部著作《坐看水云:沈从文别传》,带我们以青岛为窗口瞭望沈从文波澜壮阔的一生。
因此,这本书其实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记,虽然作者也对于沈从文的一生有着相应的梳理,但作者的用意并没有聚焦于他的生平,而是更多以一个个切入点来完成对于沈从文的认识和研究。 所以,我们在这本书中所看到的也就是一篇篇可以独立阅读的文章,也就可以从中看到一个个沈从文的人生侧面,这就让这样一本书有了更好的阅读体验,让我们可以从头到尾的细致阅读,从而了解全面的沈从文,我们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阅读,可以了解沈从文的一个侧面,这就让我们可以更为随性的与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深入交流。
比如我们都极为关心沈从文和张兆和之间甜蜜的爱情。那么他在青岛这段时间又有着怎样的相处瞬间呢?这本书中就专门给我们开辟出来一章《情感与归宿:与张兆和的恋情》满足我们好奇的需要。 在这一章之中,我们可以了解沈从文和张兆和爱情的过往,可以了解承载着他们爱情的那些书信,可以了解张兆和怎样来到了青岛?又与沈成文产生了怎样的深层次牵绊。相信这些内容一定让我们感受到了文艺青年的热烈,也感受到了爱情的甜蜜。
其他的内容呢?这本书中也非常多,也面面俱到,那就让我们通过这本书走进沈从文的人生,来与他亲完成一次亲密邂逅吧!
《坐看水云:沈从文别传》读后感(八)
现在,很多读书博主时不时就会发出书单,什么治愈书单,成长书单等。这难道是顺应自媒体平台的趋势、吸人眼球的新鲜套路?
读了《坐看水云:沈从文别传》才知道,列书单不是一件新鲜事,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文人早就干过。
1934年12月,林语堂主编的《人世间》杂志,向各大文人约稿,要他们列出自己在本年度最爱读的三本书。
老舍和周作人不约而同地选了《从文自传》当作书单中的一本。而沈从文本人,更是毫不吝啬对自己的赞美。
他选的三本书中,有两本,《神巫之爱》和《边城》,是他自己写的。第三本,他说是一部神的杰作,那就是他这个人。
也许有人会觉得沈从文有点狂傲,但是,读完《坐看水云:沈从文别传》,你会发现,他配得上这种狂傲。
在这本书中,作者分析了沈从文坎坷奔波的人生轨迹,概括总结了沈从文的作品特点和他的性格特征。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沈从文。
从他与杨振声、胡适,胡也频,丁玲,徐志摩,巴金,程氏兄弟,卞之琳、王际真等文人学者的交往,让我们看到他为人处事的原则。
在国立山东大学任教期间,校长杨振声时常组织八个教授的酒局,称为“酒中八仙”。
虽说,杨振声对沈从文有知遇之恩,但是,沈从文却从不参与这样的酒聚,甚至写了一篇《八骏图》来讽刺这种场合。
要深入了解沈从文这个人,一定会讲到他的夫人张兆和。“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坐看水云:沈从文别传》中,详细介绍了沈从文追求张兆和的经过。从疯狂写信,到被冷漠拒绝,从有些灰心,再到不轻言放弃,他终于打动了张三小姐。
书中特别提到《从文自传》能够成为经典、被众多同行和读者喜欢的原因:它写了水边的人,写了“人类的哀乐”。这样的作品无论在哪个时代与读者相遇,都会碰撞出火花。
沈从文的作品受到了国内外读者的热捧。但是,他又是一个淡泊名利、爱惜羽毛的人。
1944年,沈从文在呈贡的日子过得很艰难,有个地方士坤出于好意,让沈从文在他的酒厂当个挂名股东,可以得到一点分红来改善生活,但是沈从文婉拒了。
1988年4月,好友想组织一个国际性的沈从文研究学术研讨会,他两次拒绝了。
沈从文的前半生,是一个文学家,后半生,是一个文物学家。其中,有失落,有不甘,有隐忍,有超脱。经历过种种磨难,他已经炼就得宠辱不惊了。
这本《坐看水云:沈从文别传》,参考了106篇文献,多方位展示了沈从文的生活状态、写作背景及作品风格。
这本书,让读者看到沈从文心中那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那是对文学的虔诚,对文化的热爱,对工作的热忱,对文物的炽爱。
《坐看水云:沈从文别传》读后感(九)
提起沈从文,《边城》是最早的记忆,高中课本摘取的片段让我一度以为就是这么一点点,热热闹闹的,后面看了全文看到那充满了命运的阴差阳错和无尽的遗憾,只能叹气。
最爱的是他的《湘行散记》,沈母病重回家看望的一路见闻,乘船而上,路上的点点滴滴都化进笔下的文字里,看山看水所思所感在一封封信里传递。喜欢书信的力量,纸短情长,在等待里在阅读中在书写上都有不同的情感流淌着。只可惜他们的书信被损毁,最终只留下短短几封。
谈起沈从文就少不了凤凰古城,多年前也因为他特地跑了一趟凤凰古城,感受那山那水那人。但其实也还有其他的城市,也给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带来了影响。刘宜庆的《坐看水云:沈从文别传》,便是以青岛为窗口,在青岛的海天水云间遥望沈从文波澜壮阔的一生。
“出了火车站,清凉的海风扑满襟怀,这海风潮湿,带着大海独特的气味,一片蓝色的海出现在视线里。远远的,栈桥伸入碧海,宛如长虹卧波。青岛火车站钟楼高耸,恰好报时的钟声响起,一下一下落入心中。”
喜欢作者的描写,想去青岛火车站,看看那片海,感受下那钟声(也不知道还有没有),想站在同一片土地,感受时空的流转。
阅读本书,可以不受限制随意翻阅,它不是以时间为顺序梳理沈从文的一生,它分模块聚焦,从初入文坛开始,有教学创作,有爱情,有亲情友情……每一个模块下都由几篇独立的小文章组成,随便翻阅都是一段特别的记忆,也是沈从文生命中色彩浓厚的一笔。
我们可以看到他和张兆和爱情之初的那份疯狂与甜蜜;我们可以看到文人墨客间的相知相惜相互提携;我们可以看到时代背景下的挣扎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