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饮食》是一部以明清时期的饮食文化为主题的著作。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揭示了当时人们的饮食习惯、饮食产业、食材选择等方面的情况。书中对明清时期的饮食进行生动描述,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代中国人的饮食文化。
明清饮食读后感(一)
伊永文先生“明清饮食史”系列中的一本,盲猜也是最有意思的一本。从厨师,食贩,美食家三个角度展现了数百年前古代城市的饮食生活。“明清”特色体现在城镇商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便催生出“厨师”这样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职业。厨师高超的烹饪技巧应对的是美食家挑剔的胃,在经济发达地区这样得有闲阶级又把对食物的追求推向奢侈与极致。
明清饮食读后感(二)
此书封面装帧尚可,翻开却基本没啥自己的内容.看完了发现, 最好看的是封面.
大量的原文引用, 和像阅读理解一样机器人般的翻译与解读. 整体读起来像极了当代大学生一学期没上过课照着课本胡乱编写的期末论文.
此书不像科普读物,因为没什么自己的总结和文笔. 看起来像工具书和字典,但写得又不及那么专业.总的来说,不值一看.
明清饮食读后感(三)
总体不太喜欢这本书。
以介绍性文字为主,可能作为资料意义更大,毕竟介绍还算翔实,也选了很多很好的插图,几乎没一页都有配。或作为一本小册子翻翻也可以。
当终于作者讲出自己观点的时候,又不配以说明解释,这个不太符合学术作品的要求吧。
装帧上也比较像小册子,字很大,图画占比大。不太像学术作品的定位。
明清饮食读后感(四)
一本趣味历史科普,而且聚焦的饮食我真的很感兴趣哈哈哈。
中国人在吃的东西上讲究很多,宋朝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就写的很精彩,发展到明清之后,饮食的花样也变多了。
我对历史了解比较少,依稀记得之前看纪录片时清朝的皇家宴席菜品很是丰富,达官贵人对吃的也很追捧。
明朝时期,之前看《两京十五日》有提到饮食方面,但贫富差距引发的饮食差异很显著。
关于历史文献的引用很多,有点子学术论文那味了。
看介绍时发现作者还是校友,挺奇妙的。
明清饮食读后感(五)
书本纸质很好,选取的绘画紧扣主题,赏心悦目。 但我个人不大喜欢这种报菜名式列举的写作方法,因为它没有我期待的细节,读来就不生动,也没有意义。我想知道这些菜和当代的有何不同,哪些代表了南北方的差异。且作者的文字时而极通俗时而又偏文言,在没有解释专有名词的情况下让我摸不着头脑。 待到厨师这单元就好些,但论述有点不严谨,比如在没有排除模仿者本身厨艺欠佳、学艺不精等可能的情况下就得出毛荣的厨艺出神入化的结论。这些瑕疵也让我再次疑惑这本书的定位到底是科普还是学术。
明清饮食读后感(六)
初拿到手时,我就注意到了装帧,外封排版简洁、设计简约,内封则是类古代市井风俗画,与主题相映成趣。打开本书,书内的排版也较为宽松,字体较大,看着眼睛不会那么累。
比起科普之类的,我认为本书更适合当工具书使用,资料翔实、较为全面,看了之后可能会对明清饮食有个大概的印象,但具体的内容却实在是很难记得住。
本书分为五大章节,开篇由整体——饮食行业引入,随后自然过渡到饮食行业中重要的主体——厨师,再引出美食家这一特殊群体,衔接到与美食家成就相关的饮食著作,最后深入饮食本身除了解口腹之欲外的功能,即养生和食疗。
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史料,却又不是全然只摘抄原句,而是用自己的结构和语言将这些资料重新整合,读来颇为流畅,而半文半白的语言风格读来既不会艰涩难懂,又增添了几分韵味。同时,本书还穿插了数量不少、场景合适、用作佐证文字内容的古代插图,有效缓解了阅读过多文字内容带来的疲惫,又能从这些插图中窥见过去生活的风采。
民以食为天,食与民向来是分不开的。在这些描写饮食的许多书中,最为动人的莫过于其中透露出的人间烟火气和市井百态。各色店铺颇具巧思的招牌幌子、人们别出心裁的吆喝叫卖声,都展现了浓浓的生活气息,甚至吸引活在深宫中的皇帝特地将这些复制搬进宫中。
在今日,我们透过一一修复古代饮食画卷,想看见的不仅只有古代丰富多样的饮食,还有生活在那时那地的人们。
明清饮食读后感(七)
打开这本书以前我对它的期待是:大概会从历史的角度对读者叙述关于该时期的食材、菜品等。
但是没想过作者经过了这么多严谨详细的调查,凡引用皆有出处,凡举例皆尽量配图,图也是十分有明清时代特色的插图。
从成都美食说到扬州美食,扬州美食的俊秀男子到亭台楼阁。从官厨到私厨再到女“私庖”,可以说是让我打开眼界,即便是作为一个对历史并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够看得津津有味。
从街头几文钱的冰镇糖水到十几两一桌的燕菜酒席,必要之处作者还补充了价格,帮助我了解到了明清时期食品的物价。
书中还列举了袁枚、李渔这样的名家作为美食家出镜,那个提出“性灵说”的袁枚和“笠翁十种曲”的李渔在美食方面的确是堪称美食家,有钱有闲又有闲情逸致在美食上下功夫,讲究得让人羡慕不已。
最后又讲到了养生和食疗,没想到明清时期的人已经如此注重“健康”的学问,一年四季如何吃?吃什么?补什么?忌什么?都一一给你答案,可供参考。
最佩服的是此书的工具性特点,书中详细列举了关于茶、海味、蔬菜、水果的明清饮食记录著作的书名,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可以按图索骥,看得出作者的研究用心良苦,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明清饮食读后感(八)
《明清饮食》的作者为伊永文,中国饮食史家,曾出版的书籍有《宋代市民生活》《明清饮食研究》等。
首先从纸张、印刷等方面来说,非常不错,纸张顺滑细腻,裸脊锁线装帧可以平铺,好翻阅,书本小巧易阅读,放在背包中不会太重,适合通勤路上阅读。
内容方面,从饮食行业、厨师、美食家、饮食著作等方面入手,整理明清两代饮食历史,进行资料梳理。文中语言更像是明清两代饮食的科普性知识,比较笼统。本来我以为会介绍地更加详细一点,比如明清普通人家的饮食习惯、或者菜系特色等。但瑕不掩瑜,书中有丰富的配图,轻松易读。
而且介绍了一些很好玩的小细节,很有趣。比如,成都饮食行业有炒菜馆,“自备蔬菜交灶上代炒,每菜一锅八文火钱,八文香料钱”。又谈到扬州面馆特有的用语,“扬州面馆的面有大连、中碗、重二等分别。冬用满汤,是为‘大连’,夏用半汤,是为‘过桥’”。详细介绍吃喝场所在“招牌幌子”上很下功夫,并配有插图解释,更加易懂。还会有“船宴”等不同寻常,并风靡一时的饮食文化......
但有些地方处理得些许繁复啰嗦,介绍明清北京地方特色时,详细罗列了各种各样店铺名字,但仅限于罗列名字以及其特色食物,比如,卖饮料、干果、酱菜等杂食店有:各种药酒——天福堂,江米白酒——东杨号,佛手露——都一处......几乎罗列了两页,比较啰嗦但却没进一步解释各店特色在哪儿。我在后来的读书过程中发现,这本书更偏向于历史介绍。
总评分:3.5分
PS:在通勤路上翻阅是绝佳选择,很有意思,不会太过于晦涩难懂,但又能够学到一些些有趣的知识。
明清饮食读后感(九)
这本书是《明清饮食》系列中的一册,书名为“厨师·食贩·美食家”。全是三个方向吧,作者对历史资料的了解大于对美食的了解,全书基本都是引经据典,配有非常多图画,可惜的是没有什么食物照片,我觉得更多的是从饮食,美食过渡到人物和社会背景,非常注重人文叙述。
第一章是饮食行业,非常全面的把从南到北,从不同阶层,不同行业都讲的很清楚,从有意思的小吃到豪华的宴席一应俱全,引用了不少叫卖吆喝,很有意思,很接地气,一下子枯燥的阅读调节得很好。
第二章开始讲人物,从厨师开始,并没有讲具体的人物,基本是以几类厨师的工作一笔带过,没有太多赘述,后边讲美食家,列举了张岱,高濂,李渔等有特点的美食家,这方面就开始介绍人文历史比较多了。
第四章是饮食著作,确实这一章能看出作者文学的积累,需要一定文学门槛。作为科普了解还是有收获的。
最后介绍的是养生和食疗,我觉得这部分对我们的生活还是有帮助的,一些疾病的预防,一些出现的小疾病都可以用的上。
总的来说,这本书休闲读读还是不错的,线装书很适合随时翻看,插画挺丰富。
明清饮食读后感(十)
这是一本很“好看”的书。这里的好看,特指插图、排版和装帧之好看。而在内容上,全书虽名《明清饮食》,但可以用“没有明清的《明清饮食》”来概括之。
首先,不可否认,全书所用材料均是明清时期,但是看不到明清的具体历史面向,及其与饮食之关系,所以在逻辑上消解了“明清”的时代前提性。
全书集中介绍“明清”的,主要是序言部分,作者说“明清时期的饮食行业,是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增长,市民阶层的扩大而迅速兴旺起来的。”此后,作者证明了明清江南市镇之繁荣景象。仅此而已。
在具体行文中,看不到明清的影子。如作者报菜名式的罗列了市面上的肉食、糖食、蔬菜、点心、水果。相关饮食当中,看不到明清的特殊性,试想,宋元时期或者近代的市面,不也如此吗?单纯罗列,而不说明明清的时空站位,反而消解了文章的时代主体。这就使得文章在学术和科普之间处于尴尬的境地。
其次,文章常常看不到明清两代的不同之处,遑论明初与明中后期,清初与清末之不同。在具体行文中,常常用清代材料指代明清,甚至将明清某一时期的内容扩充为明清之全体。这也使得文章逻辑有很大问题。具体举一例:
由于看不到明清两代之不同,作者从明清之际重视“经世之学”,得到了“明清学者,几乎无不强调‘经世致用’”这一论断。我相信,任何一个了解明清学风转向的人,都不敢得出这样的结论。
最后,士大夫能够代表“明清饮食”吗?作者所论食客主要是“那隐居在城市里的士大夫,或可称为‘市隐’的士人。”袁枚等人口上的少数,能够代表饮食之全体吗?更应该去关注大众的饮食,有大众,而不仅仅有精英,才是真正的明清饮食。
总体上,全书脱离了明清时期的具体场景,在谈论一个作者观念里的抽象的明清,使得全书的时代性不强。对历史场景的脱离,往往得出一些虚幻的结论,例如将“扬州瘦马”解释为“养育他人家女子,使其成为具有多种技艺,言谈举止规范的女子”,让女子成为美厨。这只能出现在作者想象的明清时代。
明清饮食读后感(十一)
中国人自古以来便将“民以食为天”作为立国的根本,但碍于“君子远庖厨”的思想限制,在明清以前,系统记录和研究饮食的书籍并不是主流。明清以来,社会经济日渐富庶,市民阶层日渐活跃,“经世致用”的思想日渐被社会认可,餐饮业得到极大发展,记录饮食的书籍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本书作者伊永文便是研究这方面历史的专家。本书图文并茂、装帧精美,作者从饮食行业、厨师、美食家、饮食著作、养生等几个角度,为读者提供了一扇窥探古人日常生活的窗口。
本书采用半文半白的写作手法,不时穿插对史料的直接引用,可以极大地避免文言文译作白话文后语义和感情的失真,但也对读者的阅读水平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本书引用的史料十分翔实,甚至连街头小吃值几文钱、“家疱”薪资几何等等细节都进行了十分详细地阐释。本书非常适合对古代市民历史感兴趣的朋友阅读,作者旁征博引,认真摘录了明清饮食史的主要史料并加以汇总,每一处主要史料都标有引用,方便读者朋友进行深入研究。
本书在点面结合的手法上略显欠缺,缺少引人入胜的细节,比如明清两朝的饮食彼此有何不同、明清时期南北方饮食有何具体差别、宫廷饮食和民间饮食怎样互相影响等,因此本书的故事性和趣味性稍显薄弱。但总体瑕不掩瑜,值得一读。
明清饮食读后感(十二)
对咱这种特别喜欢汪曾祺的读者来说真是本宝藏书!
1,收到书之后打开,首先封面清雅,纸张厚实不是胶版书就已经及格,至少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品质,五年十年后随时看到都可以从书架里拿出来翻翻,不会变成发黄并且臭不可闻的东西。先点赞编辑、工作室和出版社在认真作书,而不屈从文化快餐的潮流。
2,意外的是,书的文字特别考究,这是一本美食书,更是文学书。讲的是古都、古人、古事,文字简介考究阅读起来非常顺滑这需要极高的文学功底。当然伊老师是有这个底蕴的,光是买这个文字来读,信手翻开一段都是丝滑与舒适。
3,这是一本读着读着就逛在繁华明清闹市街上或者文人雅士院子里宴席的书,一闭上眼睛,已经来到了秦淮河边烟花宴或是在苏州龙船市上,又仿佛隐约窥见张岱的蟹会上觥筹交错,好不快活。
4,为什么这本书可以成为珍馐的哲学,哲学就是提炼掌握运用客观规律形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本书就恰好是这个明清美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明清美食的情况到宫内外知名的厨子,再到当时的美食家和美食著作考究是世界观,后面两章的养生和食疗就是明清止于现实的方法论。
适合哪些人买来读?
1, 餐饮从业者,特别是地方特色老字号或者想把一门小吃作钻作精的,可以从本书里面找到美食的宗源。书中甚至有美食店的经营方法,比如杭州茶肆“合欣园”还
2, 古风文作者,编剧导演等,书里面很多考究的明清美酒美食,有史据有丰富的图画和场景,足够用做创作。
3, 喜欢李子柒这样美食考究的老饕们。这本书能把明清美食街的情况给你讲的一清二楚,大到官家美食店小到路边小吃乃至店的建筑样式和灯笼挂牌,各类吃食的渊源,会有种再逛美食街的感觉,能把人看饿。
4, 食补养生人群,书中收录多本明清著作的食补养生理论和配方,都可以拿来参考。
5, 喜欢市井生活气息散文的所有人,本书阅读起来舒适畅快,非常适合闲暇时随手一翻,全是惬意和热闹。
最后,读完只恨短,想要吃美食,想要下江南!
口水直流
明清饮食读后感(十三)
《明清饮食:厨师·食贩·美食家》
如果从阅读饮食书籍的角度来评定,我大约也能算是半个美食家。盘点一下身边关于饮食的书,专业的有什么国宝级大师的中式面食圣经、面包圣经、法式西餐等各种烹饪宝典,文艺的有食帖家出的十几本料理书,浪漫的不乏老一辈大家汪曾祺、林语堂等老先生关于饮食的作品,系统的还有舌尖上的中国、豆腐、肥肉、四季书等季节美食书,真的是应了那句话“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明清饮食:厨师·食贩·美食家》是明清饮食四部系列书中的一部,作者伊永文在黑龙江大学文学院任教,当年的研究方向就是宋代市民生活与文学研究,多年来出版了很多这方面的著作,也是中国饮食史家。
人类进化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对植物和动物的驯化,中国是小米和水稻的发源地,也是最早驯化了猪、狗、鸡这些家畜和家禽的地方,随后的几千年里还从西亚等地方引进了马、羊、牛、小麦等各种动植物,也开启和积淀了特有的饮食文化,甚至和治国安邦联系了起来,比如在先秦时代,老子就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由此可见一斑。
《明清饮食:厨师·食贩·美食家》的内容以明清时期为背景分六个部分,分别从饮食行业、厨师、美食家、饮食著作、养生、食疗的角度描写了饮食文化在明清两个时期呈现的状态,或高雅或市井的日常生活,以及从饮食中生发出的思想、健康养生理念、饮食著作等等。这本书最特别的要用两个“并茂”来形容,那就是“图文并茂”和“声情并茂”,举个例子:书的开篇就是明朝画家仇英的《南都繁会图》,虽然是局部,但那些密密麻麻的店铺、熙熙攘攘的人流,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到了繁华的古代南京城中,再加上文字“南市街到北市街所出现的一百零九种店铺招牌,十六座酒楼,谢谢就老每座皆六楹,高基重檐,内部宏敞,大书名匾,气势雄伟……."喧嚣热闹的场景立刻浮现在眼前。
(明)仇英《南都繁会图》
另外担着担子卖各种小吃的描述也非常有趣,吹糖人的挑着两个木柜,一头上着一架小糖,熬化成汁,用两块模子合在一处,用力吹,吹出鸟兽人物。卖凉粉的是前面挑着一个木盘,上面排列碗、筷子、醋瓶、作料、小盆,后面有一个木桶,里面装着凉粉。叫卖吆喝起来各具特色,有短的“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也有长的“又解渴,又带凉,又加玫瑰有加糖,不信您就闹碗尝一尝,酸梅的汤儿来哎,另一个味呀”。
流动食贩
看着看着,在炎热的天气里都能感到一丝凉意。
明清饮食读后感(十四)
十数年前吧,去看望朋友。到的时候,已是晚饭时分,他说吃饭去,一起去到一家快餐店,打包回来一些吃的,还买了酒。酒酣饭饱,难免谈兴浓。他带点羞赧地说:“现在,就吃饭时,才感到幸福。” 我知道他那时正处于事业挣扎期。作为朋友,很想帮帮他,但那时我的光景也就那样,着实无能为力。当时心里特别特别地感谢吃食给他带来的安慰。我想那种安慰是不二的,哪怕在他今后发达了,有了更多的安慰手段,但是那种安慰却是难以取代且始终贯穿的吧。 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又想起了那位朋友,我决心带着温情读下去。 “明清时期的饮食行业,是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增长,市民阶层的扩大而迅速兴旺起来的。”一开头就是这么一句,不啰嗦,开宗明义。全书都是这样的语言,以致我旁白道: “全书由资料和逻辑荟成,无废话,几无形容词,乃一本名词组成的书。完全穿凿无着,附会不寻,也不见臆想主观。甚为奇妙”。 明清饮食,今读起来,竟毫无违和感,多数今天的,那时早有了,甚至值时之盛,今天也难有。其中盛极是杭州菜,本书多次提到。这和今天的说法不一样。论分类,今天杭帮菜列在八大菜系,有东坡肉、西湖醋鱼(也叫“叔嫂传珍”)、龙井虾仁和清汤鱼圆等名菜,但以整体口碑考量,杭州仍被指为“美食荒漠”。不复当年之盛。起码地位而言是退后了的。 作者伊永文指出,明清饮食的发达,很大程度在于商业兴旺下的分工细化,行下有类,大类下有小类,类下有种,种下又分为各种名堂,难以述全。一个证据就是食店幌子都各式各种,如文末图。 明清饮食分工如此之细,作者亦本着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事无巨细地交代下来。比如价格,一个“油炸鬼”三个大钱。比如说到苏州馆,“炒面每大盘八十四文,素面六文、八文起价”等。说到“徽州馆”,作者则写道:“徽州馆则与苏州馆互相映照。所卖面粗、硬,有名的是一种上加肉片、蛋皮、虾仁等物,碗大味鲜的小碗面,量浅者吃这样一小碗面可抵一顿饭,才花十八文。也有加素丝点心、净素小菜的素面,每碗十文”。 这样的细致笔法,加上如此多的图文映衬(全是彩图),读当儿时不时忍不住要惊呼:“又长知识了”、“我真是文盲”。 本书注释也不少,基本都是标引自何书。所引都是我没看过的书,就此一斑也可见作者涉猎之广和用功之深了。 作者这么板正的书写也不是全无趣味和“随意劲”。在说到扬州饮食时提到一家“青莲斋”,上有郑板桥的对联:“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接着提到“知己食”的店,作者写得更加肆意:“店主杨氏,工于宰肉,有炙肉法,称作熏烧,店中有一匾额上写‘丝竹何如’四字,人们都不得其解。或认为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语解,谓其意在觞泳。或认为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语解,谓其意在于肉。可是杨氏,却借这联匾新异,大大地赚了钱。” 我想,就这,也够现在饮食人学一下的了吧。 当然论到宣传,明清更有无声的高招:“柜台外边摆着几个盛酒的大缸,上面是朱红油漆的大缸盖,这就是酒客们的饮酒桌。酒缸上饮酒,反映出了明清北京饮食行业哦促销手段是非常巧妙的。” 读本书,对于作者演绎能力也不得不叹服。读下来省却了很多自己去梳理的功夫。“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涉及饮食方面也十分广泛,它包括草类植物六百一十种,粮食作物四十四种,蔬菜一百零五种,家野瓜果植物一百二十六种…”。又说到吴其濬的本草著作《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收八百三十八种植物,《植物名实图考》分十二类,收一千七百一十四种植物,比《本草纲目》多五百一十九种。 本书更是列出一章,单讲明清饮食养生,特地概括归纳: “辛味食物的解表、行气、通阳、消风 甘味食物的…” 作者的半文半白的文笔读起来特别简练,不使人有累赘感。加上几乎一两页就有一张图,更使人轻松。值得每每茶余去翻上几页,然后放下,然后睡前再翻上几页,去梦里消化。
食店幌子
P.s.装帧很是舒服,总结起来如下: 小32开,双封裸脊线装,80g挺括顺滑胶版纸。 图文并茂(彩图) 丛书四本之一 150千字 312页 字忒大,老年人不用放大镜可看 装帧大方素雅 排版错落舒朗 尺寸出品 2023.05.24
明清饮食读后感(十五)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大事,因为吃是人生存最基本的保障要求,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出的饮食文化离不开人,饮食行业的从业者也功不可没。伊永文所著“明清饮食史”系列之《明清饮食:厨师·食贩·美食家》,探讨重点在明清时期的兴旺的饮食行业。
明清城市饮食行业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比如南京,“官办“饮食业”与“烟花”饮食业互为映照;第二种类型是在工商业广达的城市,比如苏州,既有寻常饭、面、点心小店,也有豪华大型的酒楼;第三种类型是在单纯的消费型城市,比如开封、成都,饮食行业状况庞大而精细,经营方式也极为灵活。
饮食行业的发达使厨师这一行业也迅速壮大,厨师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厨师;二是在商业性饮食行业中的厨师;三是“家庖”,怀有绝技的事厨者。明清厨师大多面向市场,因此必须精研烹饪技艺,为不同口味食者服务,促进了不同烹饪风格交流,逐渐形成了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菜系”,厨师的形象也出现在了传统的文人诗文中,厨师的的作用和烹饪技艺的规范,在明清饮食生活中已经确定和不可忽视。
明清时期是南方展最为鼎盛的时期,物质的雄厚,滋长了竞赛奢华、无不求精的风习,在饮食方面尤为显著。张岱、高濂、李渔、袁枚这些美食家有着精深的文化修养,在精致的审美意识指导下,评品菜肴食物,研究饮食宜忌,总结制作经验,归纳整理工艺,将饮食引入文化艺术的殿堂。《随园食单》《茶谱》《粥谱》等许多“经世致用”的著作,也纷纷问世,开创了中国饮食著作的黄金时代。
《明清饮食:厨师·食贩·美食家》百余幅图像资料,千余种征引古籍,千余条注文出处,在小说、笔记、诗词、曲艺等通俗文学中发掘线索,与明清社会历史文献相互参证,字里行间,再现明清饮食历史现场,是明清饮食史研究专家伊永文心血之作。伊永文是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也是古典文献研究专家、历史文化学者、中国饮食史家,曾应邀参与了《中国饮馔史》的研究写作,“明清饮食史”系列标示着明清饮食研究线索大体可寻,一个厚重的研究体系的基石已经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