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墟归人》是一部描写孤独与坚韧的小说。主人公在荒废的村庄中苦苦生存,却不失希望。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内心挣扎和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展现出了一种令人感动的力量。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令人不禁为主人公的坚强和勇气而感动。
荒墟归人读后感篇一
•看这本书后半部分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
这是啥?
这又是啥?
脑洞真得大到离谱
1/7页荒墟归人读后感篇二
终于把已出版的16本那多灵异手册都看完了,荒墟归人是最后一本。从2004年开始的第一本,到去年出版的最新一本,时间跨度很大。小说中的背景也见证了社会这1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媒体——纸媒的兴衰。从文笔和立意上小说的成熟度逐渐增强,前期的小说像低配版的卫斯理,后期的几本水准大大提高,大片感更强,立意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外星人异性人,开始思考哲学本质问题。
希望那多继续出版这个系列,越写越好。
2/7页荒墟归人读后感篇三
从小喜欢的那多的新书。我在成长,那多也在成长,这篇文章的写作功力和以前中学时候相比的确提高了不少,好像以前也没有看过他二十万字的小说。虽然这本篇幅不算短,但是读起来挺顺的。一如既往的以一篇新闻作为引子,引出后面的故事。这本科幻的世界观挺大啊,涉及到时空的本原了。想起前两周看的《瞬息全宇宙》,当然,那电影的时空观和这本小说还是比较不一样。但是在时波振荡发生的时候,那个场景有点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的味道了。人死后灵体会依附在某些对他们重要的场景。一开始,我以为这些场景是废墟,是乐园,是值得纪念的地方,后来作者脑洞打开,网络也是一片片的废墟,人人网、魔兽,也是有多少曾经的辉煌,而如今成为凋零的角落,成为一些人心中甜蜜又久远的记忆。就正如我读着那多这本,突然间又好像回到了中学时的我,那时光时那么远那么近。
文章结尾关于荀真“来时走过的路,而今是归途,我要回去了”,“这一刻,总有一天,它会亮起来,和所有的时刻一样,成为一座灯塔”这一段以及后面的解释很棒。人闲着,或者人过于忙的时候,都会追问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对这的回答挺有意思:人死以后就是往回走的路,顺着原路返回,而过去所经历的,会给我们亮起一个又一个灯塔,这就如珍珠,回去的路上,就是拾贝之路。
所以,这本书叫做荒墟归人。荒墟和归人这两个词,看完这本书后再次回味,还是很有味道的。
3/7页荒墟归人读后感篇四
第一次接触那多的书是高一,在一个小书店的书架上随手掏出《亡者永生》,从这之后就入了“那多灵异手记”的坑。《幽灵旗》《返祖》《铁牛重现》《凶心人》《坏种子》……一个个奇异诡谲的故事伴随着我的高中时代。《暗影38万》还曾经在书的外封留了一个洞,内封沾着一个银色的金属月亮挂件,在那个年代算非常精巧的设计了。
那多后来转型出了两本很受欢迎的推理小说:《19年间谋杀小叙》和《人间我来过》,我读过以后大呼惊喜,又不敢相信这是多年前我喜欢的那多。转眼过去了15年,居然还能等到“那多手记”系列新书,可以说是真·爷青回!
这本书延续那多手记系列特点,由一条新闻引出一个超自然事件故事。《晨星报》记者那多在面对父亲去世、爱人消失的多重打击下意志消沉,因为被委派的废墟报道加入了一个“废屋环游小组”,却意外获得了另一份似真似幻的记忆。在追寻这份记忆的过程中,那多遇到了身患绝症也拥有“双重记忆”的荀真,两个人组队展开了一场探险,神秘水晶、“真实”幻境、千年预言、时间重置,一切线索都指向了一个神秘组织,以及一个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秘密……
这本书还是充满悬念的写法,我用2个多小时连续读完,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又陷入了思考。虽然故事里包含了奇幻、宗教等元素,但是结尾却指向了科技产品——互联网。人类社会最大的废墟也许就是互联网。很多人说互联网不会忘记,但是科技不断进步,我们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我们留下了电子痕迹,却慢慢地忽略了现实记忆。这也许是这本书埋藏的隐喻。
荀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说:“这一刻,总有一天,它会亮起来,和所有的时刻一样,成为一座灯塔,为你照亮归途。”我们人生就是一座又一座灯塔,照亮了来路,也指向了去路。
故事的遗憾是没有找到何夕(故事和人物参考《亡者永生》),希望在未来某一天的新书里,能看到两个人的重聚。
4/7页荒墟归人读后感篇五
从本书出版到“微信读书”电子版上线,这本书经历了大半年的时间,我也等了大半年的时间。所以那天当电子版上线的时候,我还很是兴奋了一阵。读完感觉目前这个评分还是比较客观的。
故事讲述“喂食者协会”消失几年后,那多父亲去世,未婚妻何夕失踪,而他也度过了几年浑浑噩噩,且和灵异、探险等毫无交集的几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铺开,纸媒日落西山。那多受单位的派遣,做“废墟”主题的文章,于是渐渐发现,“喂食者协会”虽然消亡了,但更可怕的事情并没有消亡。
读的过程中很焦急,为主角的智商……可能当局者迷,或者像作者写的,已经好几年没有参与到特殊事件的主角思维钝感了……居然直到后期才看出来一直给他发邮件的神秘人实际上是“喂食者协会”造出的人工智能——“托盘”,并且用“数字生命”来称呼他。不禁让我有点怀疑,在此时上线电子版,是不是也为了乘一下《流浪地球2》的东风。
觉得不满意主要是两点原因:
一是正文和书名的关系并不大。书名让人产生很多联想,但整个故事读下来并没有很好地回应我的这种期待;
二是其实有很多事情没有说清楚,即便是故事过程中重要角色对本次事件的解释,也没有说清楚。不知道往后的作品是不是还要在现有基础上再发散,好比《荒墟归人》之于《喂食者协会》。只能说这部作品更多可以看出是作者对父亲的纪念,他或许寄托于这样的希望——
他或许希望和书中的荀真一样,有一天,可以顺着那些记忆点归去,重温那些美妙的光辉、亲情的抚慰,希望死亡不是永恒的隔绝,终有一天会和父亲再相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这么多“手记”中,似乎第一次创造了一个真实的、聪慧的、正常的女性角色,不妖、不神经、不作、不吵……单纯的优秀,令人向往,可惜有点变成“疯狂科学家”的感觉,又有点令人失望。
5/7页荒墟归人读后感篇六
我实际上是从《十九年谋杀小叙》那本书成为了那多老师的粉丝。之后陆陆续续补全了那多老师以前写的一些小说。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那多老师基于现实犯罪题材写的一些小说,比如《骑士的献祭》,《十九年谋杀小叙》,《人间我来过》这几本书。
当第一次看到《荒墟归人》这个书名的时候,我以为这本书写的应该也是现实犯罪题材。没想到这本书是《喂食者协会》系列。
那多老师在前言里面说自己从小到大的写作兴趣一直都是在悬疑和科幻之中。
作为那多老师的同龄人,其实我是很能理解那多老师的。因为我也是从那个推理科幻,悬疑小说爆炸的年代生活过来的。相比之下,那些原来流行的乡土文学就显得没有那么多吸引力。
我之前看过纳多老师年轻时候写的幻想类小说《清明幻河图》,再看这本《荒墟归人》,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悬疑犯罪小说之后,那多老师的文风明显和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
这本《荒墟归人》是以第一人称描写的,主角就叫那多。
作者那多本行是一名记者,他从自己的本行入手,描写了“我”为了做一个选题,去采访因三峡工程淹没的开县老城。在水库底下经历了一些不符合现实的经历。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觉得这个部分非常像盗墓小说的废墟探险故事。
那多老师又在后面又加入了一些科幻的元素。这时候读者会产生一个疑问。
到底“我”在这些废墟中经历的事情是属于奇幻类的故事,还是科幻类的高科技,亦或是属于灵异幻想故事?
对于像我这样看书比较多的读者来说,会陷入一个结局未知的迷茫。
从我自身的认知来说,我觉得那多老师不会写一个纯粹的灵异故事。那么如果从奇幻和科幻的角度上来讲,那多老师最后又会以什么方式来圆这个小说呢?
关于这一点我在这里就不剧透了。我只能说不愧是我喜欢的那多老师。这种基于虚幻之上的真实,真实之中的虚幻,把握得非常好。
比如那些经历过高速发展之后的废墟。曾经是真实的,现在又是虚无的,这些虚无不是纯粹的虚无,而是基于一种牺牲的精神之上的。
到了故事的最后,那多老师也点出了这本书的主题,那就是关于人灵魂的归宿。
这也暗含了这个我非常喜欢的书名《荒墟归人》。
每个人都有来处,即使那个来处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片荒芜。
那多老师在这本书的开文其实就已经点过这个主题。
在中国历史洪流的快速发展中,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废墟。那些遗留在山林之中无人居住的乡村。那些被河水淹没的小城。甚至已无人问津的纸媒,都是曾经繁荣过,现在已经被时代远远抛在脑后的废墟。
那些没有手机,没有电脑的悠闲时光,那些破旧但并不破败的老城,即使现在看来已经成为再也回不到的过去,可依旧会存在那些经历过的人的心中。
历史总要向前,回忆不断远去。但那些遗落在历史中的荒墟总会迎来那些不曾忘怀它的归人。
6/7页荒墟归人读后感篇七
读完了那多的新书《荒墟归人》,我先去豆瓣搜索了一下“废屋环游组”,没有,但是搜出来了一个“佛跳墙废墟探索”小组,几万人的组员,各种废墟的摄影照片展示,还有各种地方废墟探险团。看来那多该是在这些小组里潜伏了好一阵子,虚虚实实,开题点题,结构上很是完整。
读完还蛮意外的,虽然废墟必然是跟时间相关的主题,但没想到故事里时间和空间的猜想竟然与那多的《过年》有延续性,比时空碎片在平行宇宙相互交换的想法又精进了很多层,探讨的是人的灵魂、记忆和精神世界终极走向的基本问题。故事读完了很是惆怅——除了时间和记忆,竟也是对思念和生命印记的祭奠。
故事从三峡库区重庆开县老城汉丰湖底的废墟探险开始。豆瓣小组开团,三人成行,湖下废墟“撞鬼”,人的记忆被莫名其妙“洗掉”。在这个灵异事件的发生过程中,那多对最中心的灵异状况“天地宏音”的描述充满了诗意的美感:
此后梦境一般的失去的记忆,一种似曾相识却又无从捕捉的déjà vu,记忆与现实是否能相互印证,故事之下的情感底色与真实生活是否真的息息相通,是故事里的‘我’,也是阅读者继续这一神秘之旅的内驱力。从这一个情绪开始,一个事件开始,故事的走向越来越宏大,既不是单纯的时间旅行,也不仅是平行宇宙的重叠。重重迷雾之后,若隐若现的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某种猜想。这种通向某种宏大结构的描述在故事里还会反复出现,比之前我所读过的那多系列更为完整,系统更加清晰。
尽管信息量庞大,但那多的叙事并不沉重,其中还有一些蛮有意思的细节,对生活中屡有发生的一些逸闻作出了有趣的解释。比如为什么有人会对某些名人之死有完全不同的记忆或者见解,为什么历史上有些名士奇人(比如达芬奇)在各个学科领域都能取得了不起的成就,还有灵童转世,往生记忆等。当然对一个老豆瓣人而言,发现豆瓣小组也是故事里的‘我’寻找信息的重要来源,还是忍不住乐了好几回。
那多对灵异解读的答案是开放的。他在故事里保留了不同的视角,有的人物会认为生命死亡之后留存灵魂,有的人物(科学家们)只肯说那是“精神体”。 精神体依然会附着在某些“物体”之上,似有来路,也有归途。在一个稳定的时空状态里,这一切都是有条不紊按部就班进行着的。所谓灵异,就是种种原因对稳定时空的扰乱,甚至颠覆。故而“天地宏音”,后面还会出现“时空涟漪”。
“时空涟漪”我认为是《荒墟归人》里最新颖的概念,这和物理上的引力波不同,更准确的说应该是那多对《过年》之中“空间为轴,时间为面”这种假说的进一步猜想。当空间作为奇点,任由时间在过去未来无限延展时,我们对世界的观察角度便会发生质的变化。在某个固定的地点,当所有的过去未来全部出现(后者说“映射”)在观察者的面前,所有的可能性、所有人生中的分叉小径全部同时纷繁呈现,便会产生“时空涟漪”。这样信息爆炸的震撼与大刘所描述的高维空间对三维空间降维打击的冲力力是相似的。那多对这个猜想的视觉再现很有佛陀涅磐的意味,要说美中不足那就是这样的呈现只涉及了过去,却并没有揭示未来。这一点我认为和“空间为轴,时间为面”的体系架构不相吻合,一个可能的解释大概是死亡为可能性画下了硬边界,死后的时空无法被映射到我们所生活的三维空间里来。
那么,“我”所不断探索的精神世界的真相究竟如何?生命消失之后,真的会有灵魂在死后的世界里走向永生吗?
我读过一本英国灵媒Linda Williamson描述自身通灵经验的书,认为人体自身与我们生活的世界一样,基本上分六层,每层震动频率不同。密度最大频率最低的就是我们的肉身,生活在地球之上,再往上依次是乙太体(etheric),星光体(astral),心智体(mental)和精妙体(celestial),分别生活在相对应的乙太层,星光层,心智层和精妙层上,精妙之上就是神本身,是无限的智慧。乙太层很薄,是连接我们的物理世界与纯精神化的星光界的过渡层。一般所指的死后世界是星光界。而人的本体其实是星光体,或者我们所说的“灵魂”。在地球上生活的这段时间可称为“茧”——肉体丑陋不堪,且充满病痛,死亡便是化茧成蝶的过程,灵魂终于脱离肉体的束缚,回归故乡星光界。在这个另外的世界里,地球上的时间空间概念不再适用,既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而死后的世界,星光界,也并不是世界的终点。我们的灵魂就如同在人间一样,照样需要学习成长——事实上,灵魂之所以投胎为人进入频率最低体验最不舒服的物理世界,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体验中获得经验,在经历中获得智慧。当然,在舒适的星光界学习一样可以获得智慧,但速度比在人间学习要缓慢得多。所以一次次投胎为人是最为有效率的学习途径,直到积攒了足够的经验与智慧,可以从星光界升华到更高层次(震动频率)的心智层,精妙层,最后无限接近神本身,获得宇宙的终极真理及无限智慧。
灵媒的话未必可信,但人生一世,所得到的精神体验和记忆是唯一可带走财富,这个哲学思路是我个人愿意接受并信奉的。《荒墟归人》似乎也认为如此。行文起伏之后,在不可更改的时空震撼之后,漫天星光终于交织一体——
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