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发生的未来》深刻剖析了科技进步对社会、经济及个人生活的颠覆性影响。作者描绘了一个技术高度发达,隐私受到威胁,社会结构面临重塑的未来图景。这本书警示我们,科技发展并非全然美好,我们需要审慎思考科技伦理,积极应对随之而来的挑战,才能在“已经发生的未来”中把握方向。
《已经发生的未来》读后感(篇一)
溺水三千,我只取一瓢。现在看书的速度越来越快,只源于一个思维的改变,过去看书希望把一本书都消化了,贪多贪全;现在看一本书,只要求掌握一到两个知识点并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德鲁克的书很多,要系统的去研究和阅读,慢慢消化每次收获一小点。
今天收获:1,关于社会创新,在今天世界和中国,国家开始鼓吹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就是这个道理,区别于改革和革命;2,德鲁克关于教育的理解,过去还一直讨论到底是通才教育还是专业教育,未来是两者都要;过去是教育学习必须在学校完成固定学习就是学习,不能工作;现在国外教育已经是学生边上学边兼职打零工;未来将会更充分。对我们教育子女会是一种很好的指导。现在我们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常规化的是边工作不断需要充电。
1/4页《已经发生的未来》读后感(篇二)
在德鲁克其他著作中多处看到“已经发生的未来”的概念,大致知道含义。于是希望在这本书中看到较系统“发现已经发生的未来”的方法。
结果这本书主要写的是德鲁克看到的“已经发生的未来”,并非方法,并且是在1959年写的。
想看的东西不多,不过这个原因应当完全归于自己。
作为把握未来的著作,应该当说准确性高于形形色色的同类目的作品,而且能感觉到背后的方法论。就其描述,并不过时,其中很多观点,对于思考现实的世界、现实的中国都有很强的启发作用。
翻译实在不怎么样,对以精读为习惯的人,大概会难于忍受。
中国历史上的两次大规模文化引进,翻译著作都是重要的形式和渠道。看看现在大量暴殄天物式的翻译作品,实在不知道引进这碗饭会怎么吃下去。
2/4页《已经发生的未来》读后感(篇三)
比我想象中好看,读之前我没有仔细看简介,以为是经济类的科普,后面发现这本还要更专业一些,是偏向管理学的书籍。
主题虽然更细,但是语言意外的简单,普通人也可以理解。这也是为什么我会给这本书打高分,现在碰见一本大众也能读懂的经济类书籍确实不容易。
书里面数据、实验类比较少,更多的是基础经济理论的科普知识,把管理学知识联系到企业的发展、拓展到世界经济轨迹,最有趣的是,经济类知识往往离不开政治,两者很难完全不相干,这本书成书年代较早,书里面提到的一些政治知识,在2022年的今天重新读起,也别有一番趣味。
彼得·德鲁克是当代西方最负盛名和最具影响的管理学家之一,被人尊称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之父”。我很少看这种经济管理类,我总觉得自己草民一个,理财、管理企业轮不到我操心,偶尔读了这本《已经发生的未来》,发现知识不仅仅是实际操作的技能类知识,提升思想,学会某种思考方式,也非常重要。
3/4页《已经发生的未来》读后感(篇四)
现代管理学教父,美国的彼得•F•德鲁克是一位以社会学思想看待企业管理的思想家。
在当下中国,很多企业管理者的办公桌上,都置放着印有德鲁克管理语录的台历。这是中国日常生活中座右铭的办法,这说明中国人已经将德鲁克看作管理之神了,而加以崇拜,祈求以此带来财富。
在当下崇尚资本的社会中,他倡导社会创新与技术创新并列,管理的风险在于惰性,而创新是一种新秩序的确立。从街头默默无闻的杂货小店,成长成为环球跨国连锁巨头,其间秘密就在于观念与制度性的创新。
从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德鲁克的名言是:“老板不负责员工的成长。”
对于教育的看法,德鲁克说:如果你将教育看作费用,那永远是太多;但如果看作是一项投资,那么就永远是太少。他主张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一个整体,对于人的成长是终身的。也就说终身教育是人之必须。
对于如何使企业卓越有效,德鲁克的语录:除了营销和创新,其他一切都是开支。
他有一个奇妙的比喻:我们永远不可成为莫扎特,可是为什么我们不能象莫扎特那样去拉琴呢?!
对于大众来说,正确的模仿、学习是行之有效的。
如何在创新中寻求发展,在蜕变中寻求生存。这是德克鲁管理思想的精粹。他说:要成功地管理变革,就要主动地创造变革。
对于文学也是如此,在形象思维的总原则下,一切写作应为创新与蜕变。否则便是生无出口,死无葬身之地。
认清社会的大趋势,寻找新的机会。一个成功的创造者,犹如一个聪明的农夫,他总是能够预测天气与收成的,也是不违农时而播种的。不要羡慕别人的收获,而要研究别人怎么样种植的:何时何地何种条件下进行的。
德鲁克说:创新是一个环形过程:在力图使现有的基础知识有效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应用研究揭示新的基础知识和拥有必要的洞察力。
不过,在这本《已经发生的未来》中,德鲁克将自己的社会学的企业管理思想无限运用于观察整个社会与文化,就不免有些盲人摸象了。
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
两个平行的世界永远不会交汇。
正当大英帝国如日中天的时候,英国桂冠诗人吉普林(Kipling)这样写道。
东西方的变化、东西方能够交汇吗?在经济与文化,物质与精神方面,东西方的融合究竟怎样进行,关于这些的大话题讨论与评说,德鲁克显然失之简陋与泛泛了。
这就象传统的中国供奉财神,尽管可能带来财运,却不能保证健康一样。
2009-8-18于成都北门天开居
《已经发生的未来》[美]彼得•F•德鲁克 著,许志强 译,东方出版社,2009年4月1版。四川省图书馆藏书。
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