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对《试刊号》的读后感,作者通过阐述对杂志内容的观点和感受,表达了对于文学创作的热爱和对新锐文学的认可。文章中还提到了对于作者自身写作的启发和激励,对于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整体来说,文章充满了对文学的热情和对新锐文学的探索精神。
试刊号读后感(一)
“阳光下的圣朱利奥岛重又闪烁着光芒。” 整体的故事呈现在一九九二年六月六日星期六这一天,直到最后呈现在之后的五天后,故事就结束了。从家里“疑似”被人进入,我之所以还在用疑似,是还在“固执”地保持那份平行世界的荒诞感,但我感觉也像是在呈现某种近乎于媒体让你所见的态度,因为我觉得纸变成的书,白纸上的铅字也是在呈现一种知识、力量、方向、真相的方式。所以,我还是愿意用“疑似”去代替那种真实感。我开始回忆起来这两个月来的经历,直到理清,可真的理清了吗?未知,大概只有“我”清楚。毕竟,“我”呈现的还有不想让读者看到的一面。 于是整体的回忆拼接出整个历史的“真相”,这真相让所有人都惶恐,但这真相的呈现酣畅淋漓,仿佛浸润在另一场被预先导演的新闻里,印证着西梅伊的论点,我们可以预先知道一些会发生的事,这件事的细思极恐程度令人发指。而作者在整部小说中呈现的,也是这种令人发指的“真相”。 我不禁怀疑,也很迷惑,作者用一种近乎意识流的回忆手法,呈现的是一场骗局中的骗局,这种反讽的描写让整个原本想要呈现的主题变得更加深刻立体,给人以空间,去留白那些想说不宜说出口之话,这份艺术性让我忍不住在回头去读一遍刚刚读完的小说,这次不要停顿,要一次读完,像只用最后一卷胶片去拍一个长镜头,不能停顿。 “博学的乐趣是专门为失败者准备的。一个人知道的越多,事情的发展就越是事与愿违。”埃科如此自嘲。我们应该知道,会自嘲的人,能自嘲的事,多少都是带着点自我满足的,只不过这种自我的满足不易得到大众的认可,反而更容易得到大众的嘲讽,就像埃科的博学在某些人看来就是掉书袋。我祝愿那些人都能成为成功者。至于“失败者”们,我希望你们依然能够享受到自己的乐趣,那就足够了。 荒诞感是我在阅读时感受到强烈的情绪,哪怕那些幽默的语言,都充满讽刺的昭示着荒诞,就像那荒诞的“试刊号”。我更喜欢最后“自闭症”的玛雅对我的“开导”,她说水龙头被关上可能是保洁阿姨给关掉的,这样一种安慰给了整个小说一种温情的结束,我们不必觉得这个世界太荒谬,也不必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阴谋。“只要学会满足,生活还是可以忍受的。”
1/3页试刊号读后感(二)
不愧是欧洲“最强大脑”,翁贝托.埃科好骂!把流量媒体的丑恶嘴脸展现地淋漓尽致。自媒体时代流量为王,博眼球,博出位,各种媒体的骚操作层出不穷。写出《玫瑰的名字》、《傅科摆》这样大作的文坛高手,批判起媒体来更是信手拈来,在短短二百多页中,极尽讽刺之能事,把一些媒体人对当事人敲骨吸髓的炮制热点用玩味的讽刺的台词展现出来。
整个故事很简单,几位编辑筹备着一份荒诞的虚构报纸《明日报》,这份报纸的用意是预测将要发生的事件。他们空洞的谈论着如何制造热点新闻,但其中一位记者提出法西斯创始人墨索里尼未死的猜测,意大利发生的种种事件都有他的推动。周围人都当他疯魔了,却没想到他会因此被谋杀。他们筹办的报纸,也是幕后老板玩弄政治的工具......
埃科的嘴真的太会骂了,都怕他舔一舔上嘴唇把自己毒晕过去。书里众多毒辣金句,我将逐字逐句认真学习:
“有一个很漂亮的德语词,叫做schadenfreude,也就是享受他人的不幸。这才是一份报纸应当尊重和培养的。”
“所以,他们借助引号,在文章中插入一个目击者的声明。他可能是一个路人,或者公共舆论的代表。加上引号之后:那些声明就变成了事实,也就是某个人发表了某种观点的事实。
”
“他一边读着,一边品评每一行字,好像面前就摆着那具户体,就像是在触摸它,好像身处莫里吉餐馆,但摆在面前的并不是令人垂涎欲滴的酸菜猪胫骨,而是显得柔软和碎裂的眼眶区域,还有玻璃体完全溢出的眼球;他仿佛是在品尝脑桥,中脑,脑的下叶,并且对溢出的、几乎融化的大脑皮层物质而感到欣喜。”
“的确如此,我从来都没弄明白,这种道歉的时尚到底意味着一股谦卑之风,还是更多地出自厚颜无耻:有些事情你不应该做但还是做了,然后道个歉,就当事情没有发生过。我想起以前一个关于牛仔的笑话:他在草原上骑马驰骋,听到天空传来一个声音,命令他到阿比林去;到了阿比林,那个声音又让他进入一个酒吧,把所有钱都压在数字五的那个轮子上面。受到天空中那个声音的诱惑,牛仔听从了它的命令,然后摇出的是数字十八。于是那个声音小声说:可惜,咱们输了。”
“并非新闻创造报纸,而是报纸创造新闻。懂得如何将四条不同的新闻放在一起发表,就意味着向读者提供了第五条新闻。”
2/3页试刊号读后感(三)
“世界是一个恶梦,亲爱的。我想下车,但他们对我说不行,我们是在一列特快列车上面,中间没有停靠站。” 在米兰的市中心,有一处漂亮的办公室。有开放空间,也有一个独立的有尊严的办公室。这里的一切都是免费的,甚至还有一棵印度橡树。 这里将要办一份永远也不会出版的报纸:不存在明天的《明日报》。 六个人组成的编辑团队看上去没有任何可信度:他们可以定义为生活的失败者,或大学中途辍学、或四处打探消息、或岗位被时代淘汰、或与无人知晓的刊物合作……这样一群“乌合之众”疑虑重重地编写着每期的报道板块:无中生有的讣告、胡编乱造的星座运势、艳媚烂俗的传闻八卦。
被定义为“深度报道”的、“承诺在一切方面讲真话的”《明日报》,不能谈论环境污染,因为不能质疑石油和钢铁工业;不能谈论骑士团,因为大股东所在的骑士团就是一个骗局;不能谈论电子产品,因为会在大众心里制造自卑情结;不能让黑手党、教会或大企业不高兴,也不能太过文艺——读者也许平时根本不会读书。 这里需要的是含沙射影、无中生有、蓄意引导、刻薄歹毒,要在读者心中创造出“不存在的新闻”,要播撒下怀疑的种子,以公正客观真实的态度宣传一切捕风捉影和似是而非。 我忍不住想笑:为什么这种气息如此熟悉?仿佛我们就生活在这份《明日报》里?《明日报》是从未路面的投资者“骑士”谋取私利、敲诈勒索的手段,那我们当下的传媒呢? 这场试验开始了,它因一位编辑的意外死亡而匆匆结束。但读完书后,我又觉得这场试验似乎从未停止。 所以,你相信什么? “今天早上,水龙头不再向外滴水。”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