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孔子读后感锦集

孔子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15 16:00:12
孔子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4-15 16:00:12   小编:

阅读《孔子》,我深刻感受到孔子的思想和智慧。他提倡仁爱、礼义、忠信,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通过他的教导,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学会了尊重他人、宽容待人。孔子的思想深刻而又实用,对于当今社会仍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孔子》读后感(篇一)

“无论何时,不管发生什么,也不能对这乱世熟视无睹,不能舍弃这纷乱嘈杂的人世间。生而为人,不和世人在一起,难道要混迹于其他种群之中,与鸟兽为伍吗?”

“可以把疾风、迅雷、暴雨看做天怒。天怒之下,人须虚心以对。因此,我正襟危坐、扪心自省。全神贯注聆听天怒,等待它平息。”

谁懂啊!看这本书的过程真的是太震撼了!从未想到一本写孔子的书能让我如此感动,如此心潮澎湃。在作者的笔下,孔子一生的高低起伏和悲欢离合都栩栩如生,仿佛音容笑貌都在眼前,既平实、又高大,重塑了我对这位千古圣人的认知。

——

作者井上靖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尤其擅长中国题材,他的《敦煌》《楼兰》曾经同获第1️⃣届每日艺术奖。这本《孔子》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书视角独特,从蔫姜——一个蔡国的遗民的叙述中,逐步展开对孔子一生的追忆。又通过世人对孔子弟子的记忆和评价,从多个维度描写了孔子不平凡的一生。

罗翔老师说;“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何为尽人事听天命。……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从来都属于全人类。”

——

如果要将孔子所有的理论找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仁。

他说:“仁是人字旁加上二。…… 只要人与人相遇,便会产生彼此都需要遵守的规矩,即是仁。”换而言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也是仁,一切社会关系的出发点都应该是一个仁字,也就是首先体谅他人,才能和谐共处。

如果将孔子哲学上蕞伟大的成就用一句话形容,那就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于川上,错失了自己一生中蕞好的实现理想的机会,他感慨天命的无情,也感慨岁月的逝去,发出如此的感叹。人之为人,应当认识自己的天命,从而为之奋斗,同时也应当意识到,并没有什么可以保证上天的垂怜,人一生的意义就在奋斗的过程之中。

2000多年前,孔子已经发现了现代主义哲学。

——

这本书是井上靖备受推崇的作品,也是他自己一生中引以为傲的作品之一,想要从不同的视角了解伟大的古代圣人孔子是一个怎样曾经在现实中生活、生存的人,可以看看这本简洁、鲜活的孔子传记,一定会给你不一样的观感!

《孔子》读后感(篇二)

文:书侠麦克元

有人评价若无孔子,将万古如长夜。这是对孔子的至高评价之一。

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能够不中断,先秦时代的先师们为中国文化的助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儒家。

孔子之人,一生七十三载,留下很多故事。孔子其思想,不仅影响中国几千年,也传播出海外,影响了很多的中华文化圈的国家。日本就是其中之一。

近代以来,由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国内的一些“精英”人士,在探究救亡的时候,提出了全面西化的建议,事实证明有利有弊,只能说差点断送中华文化的脉络。

但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士,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劫掠还在不断进行着。研究的要赞赏,劫掠的要抵制。

世界文学大师井上靖18年心血之作,其酝酿18年,曾6次到访中国考察,在热爱与心血浇灌出的蕞后花朵的《孔子》。获第42届野间文艺奖,日文版销量突破百万册。

井上靖曾这样说:遇到孔子是幸运、是幸福。我偶然读到《论语》,一下子着了迷。能与孔子相遇,写《孔子》,是一种缘分、一大乐事。

这个时代值得重新研究,再认识的孔子。

我们确实需要重新认识我们的先贤,中华文化方能结出更加鲜艳的果实。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

我知道孔子还是从课本上了解到的,后来又读了很多大家写就关于孔子的书籍,也买了很多关于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读的越多,越觉得中国文化的魅力无限。

我们把孔子当做圣人,但孔子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圣人,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也做过很多鄙事,也是爱憎分明的一个人。在礼崩乐坏的时代里,孔子有教无类,打破了当时很多的阶级壁垒。身后留下的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贤人,为儒家文化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只是他知道自己的使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依然要恪守君子的操守。他也希望能够把学生培养为君子,而他的很多学生也没有辜负他的培养。

井上靖先生写的孔子,可是我到现在才明白这个孔子爱人民,行仁政,认为人民是国家之本!

孔子不再是遥远的辉煌,而是漫步在悠悠岁月中的睿智师者,正微笑着缓缓走来。孔子的伟大之处不仅在其思想,还在其言行。观其言看其行,不仅靠说更靠行为举止。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孔子的坚持有着不可多得的历史意义,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传递种下了种子。在这众生汲汲苟活的世间,或许仍有值得我们追寻的事物。

我看的这本《孔子》是2024年新版本,语言通俗流畅,更符合现代人阅读,让经典更好读。

让我们再次回到2500年前,当一次孔子身边的学徒,跟随孔子一行,来一场春秋时代的旅行。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

《孔子》读后感(篇三)

孔子作为儒家始祖,孔子及其思想对我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井上靖晚年70岁才读《论语》便为之倾倒。他本人也是酷爱中国历史,对我国古代陶渊明、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也是信手拈来,从他的作品中也能看出他对中国文化的感情很深。他的作品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比如《敦煌》《楼兰》《天平之甍》这些是关于西域的,更多的挖掘历史深层的一面。

这本《孔子》是在耄耋之年出版的作品,是他通过《论语》编写的小说。读井上靖的历史小说是非常过瘾的,他的历史小说总是由史籍记载过的历史事件为线索,以历史人物的行动为主导,再加工创作,对于虚构的地方也力求做到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统一。我们从书中不难发现对人性、理想的追求。

书中“我”请教颜回,该用怎样的心境直面“迅雷疾风”,答曰:“夫子从不跟我们解释什么,想来让我们自己思索。关于‘迅雷疾风’,我只能告知自己的想法,可能并非正解。”继续说道:“可以把疾风、迅雷、暴雨看作天怒。天怒之下,人须虚心以对……”这句话也深深影响了“我”,保持谦卑的心迎接暴风雨。端正身心,凝心静气,如此便好。是的,内心的宁静才是最有力量的。

夫子在结束长达十四年的异国之旅后,回到鲁国,追思过往感叹:“无知而知天命”,夫子心理怎样想无从得知,但是几位见解非常有思想。

比如“知天命,是认识到上天赋予自己的使命之意。身为人,当知自己应为之事。孔子是在五十岁时知晓的,故而说出”五十而知天命”一言。

在书中给出了有意义的思考。基本上包括了“我在五十岁时,意识到上天对自己所行之事赋予了崇高的使命”夫子在五十岁时参悟到,一直以来自己的处世之道——从身边小事做起,为减少这片土地上满溢的不幸而不懈努力,这是上天赋予的使命,并决心将此作为终生的事业。

还有不管做什么,只要时人所为,其成功与否就很难预料。这和是否受到上天赋予的使命感支撑无关。成功或失败皆由天定,别无他法。也就是说意识到上天赋予的使命;在意识到那份使命后,付出更大的努力。

在书中我们看到夫子以及他的弟子们的对话,也可以和平民们在一起是那么平易近人。他的言论举动都在影响着更多的人,书中很多触动内心的地方,非常值得反复来读。

《孔子》读后感(篇四)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他是万世师表。一部记录其言行的《论语》,千古流传,经久不衰。也正是这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用其深邃的思想和崇高的品德,毫无疑问的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就在现代,远在日本的小说家井上靖先生,以其十八年的心血与热爱,为我们呈现了一部别样的《孔子》传记。一见这书名,便提起兴趣来……

据说,井上靖先生为了撰写这部著作,六次到访我国考察,足见其对孔子的热爱与尊重。也正是由于这种深沉的情感与不懈的努力,使得这部作品如同井上靖先生用心血浇灌出的最后花朵,绽放出璀璨的光芒。书中的一代圣人孔子不再是那个遥不可及的历史人物,而是变成了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理想的普通人。迷茫和困惑也缠绕过他,放弃奋斗的想法也有过,但内心始终驱使他坚守着自己的使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恪守君子应有的操守。

电闪雷鸣的夜晚,密林中蹿起一道道黑色烟柱,在两者交替闪现下,一桩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此开幕……夫子正襟危坐,弟子巍然端坐,他们直面暴风骤雨,直面电闪雷鸣,开启了人类思想界崭新的篇章……正是在这一晚,正是这些举止的殊异非凡,改变了“我”那苟活世间的状态,一段传奇的见闻也就此打开……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出发,仿佛穿越时空,带领读者重回孔子对学生们的悉心教导的现场,回到那个春秋争霸的动荡时代……跟随着孔子一行,读者踏上了一场充满智慧与哲理的旅行,在旅途中见证孔子与各国君主、贤士的交流与碰撞,感受他对于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一个真正智者的形象也就此奠定:坚韧不拔、谦虚好学;传道授业,胸怀天下……

全新的版本加上流畅的语言,全新的设计加上精美的装帧,这部经典和他背后的故事焕发出新的生命。通俗流畅的故事,将历史的厚重与深沉转化为更易被大众接受和理解的现代经典。正如孔子所追求的理想一样,两千几百年后的今天,除了个人的修养和成就,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更为重要:人民是国家之本,仁政爱民的思想绵延至今……

尽管还有雷电交加之时,然终将雨过天晴。

《孔子》读后感(篇五)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意思是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

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

罗翔也用《孔子》的一生,告诉我们,何为尽人事,听天命。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子曰:择其善者而从之。

我们从小学习孔子的话,但是却甚少了解孔子的人生。今天,我们就跟着作者井上靖的描述,走进孔子的人生,了解圣人的平凡生活吧。

书名:《孔子》

作者:[日]井上靖

奖项:荣获第42届野间文艺奖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孔子》这本书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从“我”当临时工,成为孔子一行中的一员开始讲起。

时年孔夫子60岁,子路51岁,颜回30岁,自贡29岁,而我也才25岁。大家年龄各异,但是却很合拍。当时的我,陪着孔夫子和他的学生一行到陈都拜访一位有着贤大夫的权贵之人。我因为是蔡国遗民,没有了家,从这次一行开始,我就跟随孔夫子侍奉他,直到他离去。

孔夫子博学多才,在陈都的时候,经常有人登门求教,虽然求教人众多,但是他从来是不厌其烦。我虽然是打杂的人,但是经常听他们的课业,觉得无比充实。也是跟着孔夫子以后,我对人生的态度有了极大地改变。

在与孔夫子的相处中,有一件事令我深刻。在一行的旅途中,我们遇到了大雨大风天气,可是即便这样,孔夫子及弟子们都能坦然端坐。我也请教颜回,该用怎样的心境直面“迅雷疾风”,颜回说:孔夫子从不跟我们解释什么,都是我们自己思索,你可以把疾风、暴雨当做天怒。天怒之下,人须虚心以对。

孔夫子也是用这样的心态,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我们认为的难和坎。

不仅如此,书中还用孔夫子的话,告诉了我们一种生活方式:接受上天所赋予的使命,不期待上天给予的帮助,做好迎接狂风骤雨的准备。

这也就是尽人事,听天命。

孔夫子的一生,是智慧与贤德并存的一生,也是坎坷的一生。如果你对人生有所疑惑,如果你对人生有所不满,来一起读一读》《孔子》,会让你变得心平气和。

《孔子》读后感(篇六)

井上靖是一位日本小说家。他出生在二十世纪之初,这个年代的文人总有自己的创作风格。比如,他创作的这部《孔子》。

他没有从孔子的生平开始,或按照时间顺序,或按照孔子言论的分类,在介绍孔子事迹与孔子思想相互作用中勾勒孔子的伟大形象。

可能他知道,这样写大概率比不过孕育孔子之国的人讲得清楚。于是,他把自己化身为一位名叫蔫姜的随从,或者叫仆人,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在颠沛流离中,他记录下伴随孔子左右,直至孔子逝去的一段经历。

而在孔子逝去之后,他则将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思考孔子的言论与思想上。因为,从他无意中跟随孔子,在一个雨夜,无意中撞见孔子师徒面对狂风骤雨、电闪雷鸣时的正襟危坐、安之若素之时,他就为孔子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他没有把自己活成孔子,他不曾有过这种奢望,也不曾有过这种幻想。他只想在孔子的思想之海中掬一抔水喝,如此已心满意足。

作为一个从小便是孤儿的亡国之人,逃离蔡国多年,故土已经被楚国占据,既无家可回,也无地方可去,只有隐居深山、潜思夫子教诲,才能心有归宿。除此之外,又能有什么奢求呢?!

所以,作者在叙述跟随孔子辗转中原、淹留陈国的遭遇后,便转入了本书的下半部分:讨论孔子的言论与思想。作者并没有一一列举,而是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言论,通过恳谈讨论的形式,组织了数次旷日持久的“孔子思想研究大会”。

这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对“天命”“仁”等的理解与阐释。蔫姜,或者说作者本人对这些思想的理解,已经到了痴迷忘我的境地。

在与众人讨论中,既像自说自话,却又联系孔子言行进行深度解读。不仅听众受启发,自己也似乎在讲述中有了更深的体悟。

蔫姜,不愧是姜,虽然以“蔫”为姓,似有精力不足之意,但毕竟跟随了夫子多年,颇受教育熏陶,言谈之间拧干体验水分,穿插人生经历,折射思想光芒。他对夫子言论的理解为我们了解孔子提供了新的思考。

还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只是面对茫茫夜色、巍巍高山、潺潺流水,不需任何言语,似乎已经习得这句话的要义所在。当然,这种领悟也需经过生活的磨砺才能悟得。

饶有兴趣的是,作者在谈论对孔子思想理解的同时,还根据“孔子研究会”诸君的请求,尝试对孔门弟子进行评价。

这里面,不止大家熟知的子路、颜回和子贡。其实,评论孔子弟子,也是通过阐述孔子对弟子的影响这个侧面,了解孔子思想的魅力所在。

“壮怀激烈,又安稳从容;正颜厉色,又体贴和善;温暖和煦,又冷淡克制。”这些矛盾的特质融为一体,正体现了孔子思想的博大精神。

是蔫姜,应该也是作者,对孔子充满了敬仰,虽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但作者显然将孔子视作指引人生方向的“神一般的存在”。他在吃语一般的深思潜想中,刻画了一位诞生于两千五百余年前的人类精神导师形象。

《孔子》读后感(篇七)

我是蔫姜,是春秋蔡国人,国破家亡之际,我与其他难民,在迁徙流离时,遇见了孔子师徒四人。

一个狂风暴雨的夜里,他们师徒在四处透风漏雨的居室中正襟危坐,丝毫不为如注的漏雨所影响。

从那以后,我下定决心,从此跟定他们。

我成了孔子身边的一个小随从。我和他们一起,经历了战乱、兵匪与饥饿。我虽然只是一块蔫姜,但在夫子”如此就好“的精神鼓励下,我得以在他老人家故去后,仍得以按照自己的本心生活。

”天丧予!“这是夫子在颜回去世后,发出的哀鸣。颜回也是他比较看重的徒弟,且有天赋而勤勉,本想将自己的思想由他继续传下。却在壮年早夭。

其实,我认为,孔子蕞重视的弟子是子路。因为子路侠肝义胆,为人很好。

所以夫子一直也很担心他,得时时看着他,搞不好就会丢了性命。

果然,子路还是在救孔悝时丢了性命。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夫子曾经让弟子们自己感悟此句的其中真意。而今,在夫子也驾鹤西去,经历了世事沧桑的我,认为此句的意思为:世上的所有河流都在不停地奔涌,不管汇集成多少支流,最终都会归入大海。就是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何是”知天命“呢?我感觉第一就是上天赋予的使命,但虽然是上天给的,上天也并不总是眷顾我们;所以第二就是遵循事物的各种发展规律,做好充足的准备,也要迎接突如

而来的不测。

众所周知,”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做为领导者,要与百姓同甘共苦,同时,还要有救万民于水火的能力。

以上,是夫子去世三十年后,我,蔫姜,与他人探讨孔子思想的部分内容,也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孔子》的作者是日本著名小说家井上靖,他对中国文化的感情甚为深厚,曾27次访问中国。善于将恢弘沉厚的文化主题和历史典故进行重构和解读。

END

作者介绍我是娃娃,又名九月书房,文献硕士,读书写作的践行者。 一枚爱文学,爱读书、爱追剧的中年少女娃娃。

《孔子》读后感(篇八)

《孔子》是日本作家井上靖的作品,获得第42届野间文艺奖,也是法学教授罗翔老师推荐的作品,自然具有一定的含金量。

这本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物传记,井上靖另辟蹊径,把自己虚构成一个叫做蔫姜的蔡国人,大概在孔子六十岁周游列国时机缘巧合之下,加入孔子的团队并和子路、颜回、子贡等人一起侍奉孔子直到孔子去世并为其守孝。

全书主要阐述对孔子部分语录的解析,特别是对孔子关于天命的理解给出了作者自己的解读。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这是孔子在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之际发出的感慨。孔子身处春秋时代,世界的规则已经改变,大国攻击小国、强国侵略弱国已经成为常态,蔫姜的祖国蔡国就是在吴楚之争中逐步灭亡,消失殆尽。孔子所向往的周制一去不返,他想凭一己之力逆势而上显然是徒劳无功,特别是一代枭雄楚昭王突然病逝,彻底宣告了孔子理想的破灭,还有什么比这个打击更大的呢》

面对如此磨难,孔子依然像在暴风骤雨的夜里所表现的一样,泰然处之。这也让孔子更加理解天命:“其一是意识到上天赋予的使命;其二是在意识到那份使命后,付出更大的努力,同时要清楚地认识到,无论那份使命感有多强烈,无论自身付出了多少努力,其成败与否须另当别论。或许会成功,或许会横遭意想不到的阻碍而失败。这一切都只能交由天命。”

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就是孔子的另一面。北伐中原,恢复汉室是其毕生的理想,他为此耗费了全部精力,眼看上方谷就要成为司马懿的火葬场,终究是大汉王朝气数已尽,人力不可逆天,一场大雨浇灭了他的理想。家事国事天下事,都有可能遭受不可预知的苦难,吉凶祸福无法预料。成败自由天定,只管走在自己坚信的道路上就好了。

在当下,解读孔子也很有必要。美国最高法院的孔子雕像,就足以说明孔子的一些理念虽然过了两千多年,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孔子的想法其实很简单,他希望建立一个社会,使得生于其中的人们能由衷的庆幸生而为人是件幸事便足矣。但事实上,最简单的才是最困难的,这样的景象直到今日也没能成为现实。

尽人事听天命,如此,便好了。

《孔子》读后感(篇九)

作者: [日] 井上靖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原作名:孔子

书中讲述了关于孔子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蔫姜以侍奉随从的身份让我们看到了孔子生活样貌孔子所处的诸侯国割据分地,战争频发的时代

蔫姜生于蔡国。在葵丘与夫子相见,也是在半路机缘巧合加入孔子一行之后留下来侍奉。自己也不是受人之命或听人劝说,而是心甘情愿承担孔子一行的杂役。稍有空闲便去待在听得夫子话音,聆听教诲

从蔫姜的视角也让我们看到了夫子在与弟子们一同出发去到相应的国家来宣传自己的礼和仁的观念,夫子55岁时离开了鲁国,路上长达了14年的逃亡与游说生涯,在远离鲁国的十四年间。夫子有半数时间生活在卫国,之后抵达了宋都,书中的一段蔫姜与夫子一行人遇到了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夜晚,而夫子他们一行人举止殊异非凡。在这乱世中众生汲汲苟活的时间,仍然有值得去追寻的事物

在夫子游说各国之时,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欢迎他,。本来是想去前往宋国的夫子们却后来又要乔装打扮到达了陈都,之后也是在各国来回漂泊,晚年回到鲁国,致力教育事业,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以传述六艺为终身志业

天生德于予

夫子在谈论任何问题时,总会提到“仁”“仁”字,是‘人’字旁加上‘二’。无论是亲子、主仆,亦或旅途中所遇素昧平生之人,只要人与人相遇,便会产生彼此都需要遵守的规矩,即是仁。换言之,就是体谅,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此‘仁’字,也是殷商时代所造。”夫子认为,为了让这乱世变得有序,必须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正本清源,因而提出“礼”“信”这类主张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夫子的一路历程与自己的学生们很自然的对话方式,在书中为我们展现进行了解释以及看到了话语的由来和作者的态度与看法,从中一方面感受到了孔子自身对生长所处的环境而想要宣传的道理,另一方面也看到了作者给予他对孔子的理解与敬佩

尽管无比遗憾于在自己所处的时代看不到天下太平的和平年代,但夫子坚信如此盛世自己身后定会到来。这是夫子内心深处的信念,也是孔门最末席的弟子蔫姜的信念。而在故事的最后,我们也看到了,也是同样是那个雷雨交加的夜晚。这回的心境对于蔫姜来说也是有所不同,它可以向孔子他们一样直面迅雷疾风,以谦卑之心静待天地之怒平息。如此就好

《孔子》读后感(篇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还记得上学时候朗朗上口的《论语》吗?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那篇让我们受益一生的“节选”内容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血液中,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绕不开孔子和他的《论语》。而它的作者孔子,是我国古代zhù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当时社会上蕞博学的人之一,被后世尊为“圣人”,其儒家思想对我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shǒu。

一直想系统的了解一下孔子一生的光辉事迹,只是文字晦涩难懂,力度拿起又放下。偶然间看到罗翔老师有蓷荐,就赶紧买来这本由新经典出品的《孔子》来读。作者井上靖是一位日本的小说家,说实话,读之前我还在纳闷,一个日本人怎么会懂我国的孔圣人?读完之后才发现是我狭隘了。

在书中,作者回到了孔子生活的时代,化身为孔子身边的杂役,跟随孔子四十余年,近距离观察孔子,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生动、鲜活、真切的孔圣人。

在那个贵guì族政.治走向末路的春秋末期,幼年丧父、少年丧母的孔子在与鲁国府旧势力作斗争的时候遭受打击,被pò离开故国,浪迹中原。才有了孔子60岁时25岁的我的跟随。

孔子游走于列国,传道、授业、解惑,算是传说中“门客”吧,也就是现在我们口中的纵横家。孔子注重行礼时内心的真诚、日常生活中吃穿住行遵守节制、对所有人都齐之以礼,为诸国的稳定和民众的安.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当然追随者甚多。

老年的孔子不得志,落寞的回到故土鲁国,再加上妻儿、弟.子的离世,他也只能默然离开。虽然他走了,但是他的思想和智慧却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滋养了整个华夏民族。

就像罗翔老师说的:“孔子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做圣人,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也不止一次想过躺平。只是他知道自己的使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依然要恪守君子的cāo守。他也希望能够把学生培养为君子。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从来都属于全人类。”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