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人同志》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通过描述同性恋者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人们对爱的追求和包容的力量。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们内心的挣扎和困惑,以及他们勇敢面对社会偏见的勇气。这篇文章让我们思考爱情和尊重的本质,呼吁社会更加宽容和接纳不同性取向的人群。
爱人同志读后感(一)
躺下,让黑暗成为我的睡房 —— 读艾伟《爱人同志》 冀宏伟 艾伟的长篇小说《爱人同志》(浙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1月)通过一个人的英雄史,记录一个时代的变迁史,揭秘两性关系的隐秘史、苦难史。像一枚缓缓引爆的集束炸弹,给人以持续的心理刺痛和悲歌当哭。 集英雄与毁灭、正义与邪恶、铁骨与柔肠、荣耀与耻辱与一身的刘亚军,是一个矛盾复杂体,代表着人性深处的幽暗与难解。 从侦察英雄到劳动局门卫,从广场管理员到倒卖电影票的黄牛,从捡破烂到黑屋子,刘亚军在苦难中演绎了一个英雄的悲壮陨落,同时也见证了“圣女”张小影光荣与梦想的挽歌。令人难以释怀的是,这种悲壮不是倒在九死一生的战场上,而是殉葬在现实处境的四面楚歌里。刘亚军可以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屡建战功,却在和平时代四处碰壁,最终在绝望中,隐身黑暗,归于毁灭与虚无。可以说,苦难是长篇小说《爱人同志》表现的基本主题。生于苦难,长于苦难。苦难是艾伟观察人性,表现人性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艾伟通过刘亚军和张小影的爱情与伤痛,光荣与梦想,把一代人的苦难表达的既执着生动又丰富深刻。同时小说又通过苦难揭示出人性的幽微复杂。刘亚军从百般无聊的独处,与时间对抗,到最后关在黑屋子里与黑暗为伴;从光顾小巷,迷恋色情,到出于男人的责任心,外出寻找工作,以及捡破烂养家糊口,还原了人性最真实的本色,包括所有的希望、欲望、绝望…… 《爱人同志》书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政治意识色彩,爱人之后是同志,既是爱人也是同志,爱情与政治同体,这不仅仅是对爱情的质疑,也是对爱情的讽刺。
妙龄少女张小影选择嫁给下半身瘫痪的英雄刘亚军,他们的结合到底有没有爱情?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是男欢女爱的卿卿我我,是郎才女貌的花前月下?是不离不弃的患难与共,还是光环笼罩下的追名逐利?《爱人同志》在世俗生活与梦想破灭的求证里,呈现了许多思考与发现。 作为刘亚军眼里的“死心眼”、“蠢女人”,张小影的可悲与可怜在于,以“圣女”的荣耀,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政治工具,以自我牺牲的精神,成为了爱情与幸福的牺牲品。当代“圣女”、自我牺牲者、参政议政的政协委员,众星捧月的新闻人物、光荣的人民教师,做巡回报告、不停地登台演讲、参加社会活动、接受记者采访……这些看似令人羡慕耀眼的光环,却难以阻挡一个时代纪念碑的轰然倒塌。说到底,张小影是一个不幸的女人,和一个不幸的英雄的畸形结合。这种结合,给人的感觉好像与自己的选择无关,更多的是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政治气候、大众价值观所决定的。 “我的心已为噩梦缠绕,我要仰面朝天躺下,让黑暗成为我的睡房……(波德莱尔《一日终了》) 《爱人同志》以树碑立传的悲悯情怀,刻画了一个为国立功的残疾军人形象,刘亚军所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残疾与病痛所在。而与刘亚军结为终生伴侣的张小影,又是时代的错上加错。刘亚军的身心残缺,张小影的不堪重负,以及所处时代,周边环境的挤压倾轧,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鱼龙混杂、支离破碎……从这种意义上讲,《爱人同志》显然是一部沉重的问题小说。究竟是什么让一个侦察英雄,战场上归来的功臣,沦为了一个甘愿自己把自己关在黑屋子,与世隔绝,与世界为敌的囚徒?刘亚军究竟是为国立功的侦察英雄,还是内心幽暗的伪君子?艾伟的《爱人同志》不仅仅是一曲侦查英雄的悲凉挽歌,也是面对时代发展进程中,切中社会病痛,对人性深度,精神厚度,心理尺度的一次无情解剖,痛切追问。发人深省,刺人远望。
爱人同志读后感(二)
当一个女学生嫁给一个只能终生在轮椅上度过一生的人,世人是否会歌颂他们之间为的爱情,若是这位坐在轮椅上的男人是一个因战争中受伤的侦查兵,人们是否依旧会赞叹爱情的力量。如果时间退回到八十年代,两人的第一次相遇是在医院的伤兵慰问活动中,那么两人之间的情感除了可能的爱情,还会在世人眼中掺杂更多奇异的可能性。
对于刘亚军而言,也许一开始的接受是觉得不过时萍水相逢的活动,当学生们的热情褪去,生活就又会回归到原本的平淡人生。谁也不曾料想,在那个某些事物充满了无尽光荣象征的年代,一位叫张小影的女大学生第一次好像感受到了“爱情”的模样。在其他病友地调侃下他开始用最直接的办法拒绝这个姑娘。对于刘亚军来说“生活是残酷的,以后会发生什么我一点把握也没有”,他不能为了自己就放任张小影在他身上付出一生的艰辛。
但是刘亚军没有料到的是,张小影是一个多么倔强的姑娘,她年轻、倔强、不怕一切困难,她好似从这件事情上不仅只是感受到了爱情最初的模样,也好像是受到了一些“神圣的”所谓的“奉献精神”的指引。张小影不惜和父亲决裂也要和刘亚军在一起。
他们二人的事迹经过媒体的发酵以及社会极高的关注度认可,两人半推半就举行了“世纪性婚礼”。在婚礼上,张小影并没有感受到关于新婚的娇羞,反而感受到的是形式主义带给她的一些混乱。并且这种混乱一直延续到婚后的每一天。
随着两人婚后的日子一天天过,张小影被不断的邀请到各个地方进行演讲,去讲述关于两人之间的相互扶持以及一些“精神指引”,而刘亚军只能独自在家感受时间的寂静。“四周太安静了,安静得让他心慌。他觉得自己像是跌入了时间的深渊之中,时间总是在安静之中呈现出它坚韧的面目,它有着永恒之心来折磨你的神经,它用细小的触角进入你身体的各个部位,让你感到它的广大与无所不在,让你的内心产生无尽的疑问。“
随着时间推移,战争的影响逐渐削弱,两人之间的情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张小影作出的事情都逐渐染上了“神圣的奉献”,好似这般她的所有付出才有意义。而刘亚军不断地感受着这个世界对于残疾人的“恶意”,两人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变成互相折磨,哪怕是孩子也不能削减这种状态。
后来的刘亚军将自己关进了黑暗的房间,好似这样就可以将自己与这个世界隔绝开来,他通过墙上的孔洞感知外界的光影流转以及时间变化,也只是仅通过铃声来与张小影进行沟通。在这样看似“畸形”的关系中,相互折磨变成了确认对方心意的唯一方式。
这个世界上的生活或许就是这般吧,也许你从一开始就猜到了结局,你却无力去做任何更改,只能眼睁睁看着命运的河流推动你走向最终的终局,而你能做的也只有用力去活着。不管自己有多渺小。
爱人同志读后感(三)
《爱人同志》这本书从头到尾都是一种痛苦的基调。这种痛苦包含了很多很多的情感。有爱。是的,不能否认他们的爱情。也不能抹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但是真的很难不去忽略它,它和其他的情感比起来,太过微乎其微了。
爱人同志
8.2
艾伟 / 2022 / 浙江文艺出版社
从故事结构,到情感烘托。这都是一部完整的创作,也是一份完整的情感寄托。但是这样的人生,被造就的太阴暗,太痛苦了。
爱人≠同志?
爱人+同志?
我无法给出规范的大案,但是我觉得我理解他们的情感。我甚至理解他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在这个时间挣扎过活的普通人。每一个用点点滴滴编织命运的可怜人。
刘亚军身上的戾气,可能不仅仅是他的战后创伤症。书中为数不多的描写其原生家庭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窥见一角,他没有感受到多少的父爱。所以他短暂的一生中也就不会让他产生该有的责任感。说到“短暂的一生”,我心中有些颤栗。他的一生看似短暂,只有三十几年,但是几十万字的篇幅中,我们能读到他无尽的悲哀和想抗争这个社会,却只能和自己较劲的无力感。
张小影,后面的篇幅中开始写她的【圣母心】。我无法把这个词单纯归类于大家对她的讽刺。因为这个形象,已经像一个虔诚的人把情感当做信仰一样去供奉了。书里有一段写的是张小影为了给刘亚军找偏方,甚至在唯物主义的信仰下,违心地去求神拜佛了。这就是一种反转的讽刺。从开始就奠定了【圣母】的悲哀之情。
两性之间关系的相处,就像一个战场一样,对,像个战场!一个残疾的男人和一个瘦弱的女人随时都可能会扭打在一起。这样的场面我想象了很多次,实在无法想象出一个具体的画面。他们厮打过后,会马上重修旧好,好像没有发生过。可能真的有夫妻会有这种情况,但是刘亚军和张小影。我实在不愿意看到这般。
张小影的父亲——张青松。出场不过三次,我却对这位老父亲充满了同情。一位老校长,一生勤勉,保持形象。却为了女儿张小影,在领导面前痛哭流涕,最后也只能落寞的无功而返。如果这些还能接受,那么在他给刘亚军跪下恳求他善待自己的女儿时。我是无法承受这种情感的冲击的。我真的在那一瞬间崩溃了。没有对刘亚军的恨,只有从我心底涌出来的悲哀。
结局并不是结束。离开不知道是不是解脱。
爱人同志读后感(四)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觉得张小影就是太傻了,她把刘亚军英雄主义色彩化了,一门心思地想要照顾他,嫁给他,张小影这不是在感动刘亚军,我觉得她更想要被人知晓,维护她的“圣母”形象,她想要被世人歌颂,但是世人也有自己的生活,不可能一直关注他们,英雄最终也将淡化色彩,回归到生活中去,她到底还是崩溃了,生活的拮据使得她瞧不起刘亚军捡垃圾,但最终她自己也捡起了垃圾。其实这一开始就注定是一个悲剧,不知道是张小影的悲剧,还是刘亚军的悲剧,还是时代的悲剧,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悲剧是各项因素融合的因果,但或许张小影一开始如果没有选择刘亚军又会是怎么样的呢?
侦察员刘亚军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受伤残疾,多次医治无果后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余生。战后城东一所中等专科师范学校学生张小影与刘亚军相爱,起初张小影的父亲张青松很反对这场爱情,但张小影觉得她生下来的使命就是要照顾好刘亚军,这个为国牺牲双腿的男人,即使明知道自己后半生会过得更加艰难,她还是义无反顾地嫁给了他。婚后的生活可想而知,虽说媒体关注了他们,大量报道了这场英雄的伟大故事,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场英雄色彩的婚姻似乎被蒙上了日常生活的灰尘,渐渐失去了荣光,但只有张小影还活在以前被报道,被人们看做“圣母”的心理,她总觉得她和刘亚军是英雄,这个世界都应该呵护他们。而战后“残缺”的刘亚军变得敏感、暴躁、反复无常、婚后生活无聊接受安排去劳动局当门卫;帮助别人得罪劳动局局长被排挤;无所事事怀疑儿子是野种;看自行车当黄牛;丢失工作捡垃圾;好色参加一场摄影展因穿着破旧被抓;因张小影觉得他破灭了她心中的“英雄”身份被锁在花房北边屋子;吞油自焚...
爱人同志
9.0
艾伟 / 2022 / 浙江文艺出版社
刘亚军做的一系列的事情都让人看着难过,但我们再来看看张小影。
反观张小影这个角色,她的悲剧是一开始就注定了的,因为刘亚军的嗓音浑厚有磁性而喜欢上刘亚军,义无反顾地想要照顾这个英雄,哪怕明知道自己的后半辈子会很艰难,作为人民教师,喜欢讲排场,要面子,当知道要被新闻媒体采访报道,她感觉自己就像是拯救了整个世界一样自豪;她的“圣母”心无时无刻不在,希望得到社会的关注,哪怕经受刘亚军的质疑孩子不是刘的,都可以忍气吞声。刚开始我以为一直对刘亚军不离不弃是真的因为很爱很爱,但,我好像想的太简单了,她心里一直想的就是,他是我的英雄啊,我怎么能够离开他呢?他都已经这样了,如果我还欺负他的话,那我怎么对得起大众给我的“圣母”形象呢?
时代的灰落在英雄身上,残疾伴随了刘亚军的一生,他们曾经为一个时代献过身,但那个时代过去了,他们便迅速被人遗忘了,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也不再去关注他们这些“英雄”的生活,他们获得的社会关爱也随之减少,我想,他们还是需要社会的关怀的,无论在哪个时代,我想,刘亚军和张小影都有,但他们在自我救赎的同时,希望社会也多关心一下他们!
爱人同志读后感(五)
“他想,我算是看透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荒谬透顶,没有任何意义,这个世界的一切最终将被时间所吞噬,一切都是暂时的,人生的华宴转瞬即逝,躯体化为灰烬,装饰躯体的荣耀不复存在,就连曾经经历的苦难本身也最终成为一片虚无。” —— 张小影和刘亚军的婚姻,像极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结。这结无解。 1 正如张小影的父亲说的那样,女儿从小就是死心眼。她小学时那位拾金不昧的同学,每回都捡到失物交给老师,获得夸奖。 张小影羡慕极了,她顺着那位同学上下学的路上低头找着。她不顾白天黑夜,打着手电也找,但她找不到失物,也得不到老师的夸赞。父亲张青松心里明白,那位同学交给老师的是自己的零花钱,不是捡的。然而,张小影不明白,认死理。 同样让张小影执迷不悔的事情,是她要跟被地雷震伤脊椎的侦察兵刘亚军在一起。她的倔,是父亲张青松始料不及又能够预见的。 2 病友们认得张小影,认得这个死心眼女孩。 附近的学校经常组织女学生来医院和英雄们联欢。张小影是这些来联欢的女同学中很不起眼的一位。也正是那时,她认识了刘亚军。 别的几个女孩常来医院服务,给伤员们做些护理工作,洗洗衣服,清理病房。她们知道,有人在看着她们的行动。献身奉献在当时成为了社会风尚。时代和社会风尚在变,女孩们也在变。她们渐渐不来了,只剩下张小影还持续来医院服务,替刘亚军干一般女孩不愿干的事情,倒尿罐,洗内裤,甚至替他擦身。 3 有些缘分是外界凑成的。 刘亚军不愿意让张小影再来,不想看到对方充满怜悯同情的眼神。他用尽各种方法,骂不走,砸不跑。 就连病友们都觉得他们看不过去了。多好的人,甘愿辛苦操劳去照顾身有残疾的刘亚军。还有病友撰写了报道,引得无数记者。记者们像蜜蜂发现产蜜的花似的,争先恐后想要采访张小影和刘亚军。他们被塑造成热恋着的情侣。 这就连当事人本人都不会承认的。两人只要一吵架就要动粗。这是热恋中吗? 4 “天底下没有比你更傻的了,像你这样的人将来必定要吃很多苦。你不知道人有多坏,你可得长点心眼儿。” 刘亚军已经放弃动手,选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也知道张小影的父亲来阻挠这段没有未来的关系。可是,张小影坚持,就算不做张青松的女儿,也不会离开刘亚军。 (回看刘亚军说的“你不知道人有多坏”这句,联想到他被炸伤的缘由,他确实说得隐晦又保存自己的颜面。他当时就是在看赤身露体的女人才中了地雷的圈套,也没有及时离开,被对方发现,拉动了引子。) 5 “这个故事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但恐怕以后会加入更多的人为因素。” 这句话,话中有话。 上面需要安慰亲属和负伤的病友们,想借用张小影和刘亚军的“美好的故事”来抚慰受伤的心灵。他们不是当事人,怎么知道这是美好的故事,为什么认定他们俩是天生一对? 这更像是把自己自认为的“美好”建立在别人未来可能会产生的痛苦之上。 6 “你太悲观了,会有好姑娘爱上你的,你可是个英雄。” 张小影的话,不知道会不会时时刻刻提醒着刘亚军,他不是真正的英雄。他受伤的因由其实连“是个英雄”也算不上。曾经的英勇,是否会因为最后受伤的真相而被掩盖? 刘亚军不想当so-called的英雄。张小影未来却受困于“圣母”和“英雄的亲属”的光环之下。 她从未想过她和刘亚军之间的一些具体问题,也没想过和他组成家庭。她没想太多(但周遭关注这个美好故事的人们为他们想了很多)。 校方和部队都希望她在毕业那天和刘亚军结婚。毋庸置疑,无法推脱。 (想到《我本芬芳》里惠才和吕的结合。因为惠才害怕下放会影响自己未来的学业和就业,觉得吕是还不错的人,就糊里糊涂顺势和吕结了婚。是因为爱情吗,是因为时势推人向前走。)
我本芬芳
8.2
杨本芬 / 2022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7 不被双方家庭祝福的婚姻,可能是不幸福的。 他们结婚当天,张小影像做了场梦。身边大都是不认识的人。这婚礼变了味,却像是报告会。他们在众人簇拥下完成了整套繁琐的礼节。 “你是个苦命的女孩。” 刘亚军每每对张小影说的话,都能应验在她的未来里。她还没懂话是什么意思,已经深陷在生活的重担里。 “生活是残酷的,以后会发生什么我一点把握也没有。” 8 新婚夫妇的生活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他们就是被外界用来宣扬真善美的最好代表。无私奉献的女学生与因公受伤的侦察兵,多么可歌可泣的美好姻缘啊~生活真的如人们想象那么美好吗?并不是。 张小影接到了非常多做报告的任务。人们把她置身在聚光灯下,渴望用别人的苦难和奉献来鼓励自己前进。 “想到他们将在这个地方安家落户,将在此生活一辈子,她有点奇怪。她想,这一切大概就是所谓的命运吧。发生这样的事,走到这个地方,她可从来没有想过,现在一切都成了事实。一切就像梦一样。” 9 生活中的考验接踵而至。 张小影即将到学校里教书。她的新同事们来家里探望。女同事好奇那帅气的刘亚军,男同事怀疑张小影怎么能忍得住和残疾人生活。他们对一切充满好奇、怀疑和困惑。同事们想要窥视他们最为隐秘的生活,怀疑刘亚军能否满足张小影的身体需要。 “他们同情张小影,把张小影当成一个自我牺牲者,一个当代圣母。” 张小影还惦念着去哪里找到方子,治好刘亚军的脊椎,让他能重新站起来。(她确实到处询问偏方,熬那些难以名状的中药。刘亚军不想喝,偷偷找个机会倒掉。这一切,隔壁的老头都看在眼里。) 刘亚军不情愿在家无所事事,等着张小影回家照顾。这让他感觉自己是个废物。 然而他的倔脾气和见义勇为,在其他人看来更像是自找麻烦和帮倒忙。当门卫的那段时间,身边的同事和群众都是绕过他走开的。那些同事对他的英雄身份不屑一顾。 10 “他不想做英雄,不过他得帮助张小影。如果说他这个英雄有水分,或者说不配做一个英雄的话,那张小影是完全称得上一位圣母的。天底下恐怕没有比张小影更好的人了。虽然他们也虚构张小影,但张小影比他们虚构的还要好上百倍。” 张小影时不时就要受邀做“真情无价”的报告。事实上,她的报告内容在别人看来有点空泛。她没有过多谈到刘亚军的事迹,而是谈他们的爱情故事,加入一些远离他们真实生活的内容。然而,一位学生直接问刘亚军一个尖锐的问题,刘亚军的回答令台下的人咋舌。 刘亚军的话太真,显得张小影爱慕的这个英雄确实有血有肉,也有七情六欲。他的话让她脸孔发烧,无言以对。 11 生活是残酷的。连来采访的女记者徐卉,在多年以后回来看看刘亚军,找回生活的美好。 刘亚军坦言,他了解人们的窥私欲,直到他们好奇一个健康的女人怎么主动选择嫁给像他的人。他们一辈子都理解不了她,他也一样。或许出于爱,抑或别的原因,他相信确实有人会愿意真心奉献。这是一个谜,未解之谜。此谜无解。 (徐卉多年后重新探望他们,却发现自己被劈腿的命运不能在这里得到疗愈。生活都是一地鸡毛,并不会别人的美好故事就能让眼下的伤害降到最低。) 12 他们彼此渐行渐远。 张小影给自己无形的压力。她认定周围的人还在看着她,观察她的家庭生活,丈夫刘亚军的身体状况。她避不开人们注视的目光和指指点点。 当她怀孕时,她第一时间不是告诉刘亚军,而是想要不要留下这个孩子。她真的顾得了两个孩子吗,大孩子刘亚军及腹中的孩子。 更要命的是,刘亚军疑心很重,不确定那孩子是他的骨肉,怀疑张小影与他人有染。推动轮椅的声音时常在张小影的耳边响起。刘亚军紧紧盯着张小影的一举一动。 刘亚军已经没有英雄光环,特别是他扎了隔壁老头一刀之后。 张小影,还放不下心中沉重的无形的压力。“圣母”不是她的头衔,是她的束缚。 13 落幕。 最开始的关注已经消失。曾经的英雄已经是再普通不过的普通人。刘亚军说的“你不知道我是谁”已经没有效用了。留给这个小家庭的是无数细小的裂痕。 刘亚军和儿子的关系很一般。儿子怕他,当他是个陌生人。他始终不觉得儿子跟自己有血缘关系。 家所在的土地即将被收回拆迁。他们的积蓄无力支撑他们离开和搬家。 张小影渴求有媒体关注他们的困窘,像最开始的时候那样。她盼望着高升的陆主任为他们找到合适的安置。她写出的信件,杳无音信。 与外公一同生活的孩子突发疾病,以及张小影的离开,似乎给刘亚军一个解开生活的结的机会。 14 剪不断理还乱,那就重新开始吧。 “人世间的偶然中其实隐藏着人们最热切的盼望,上天总是会安排一些事让你得到一个解脱的机会。” 上天像是开玩笑一样,最后让张小影如愿以偿,获得再一次的关注和体恤。可是,她心目中的英雄,再也不复存在了。 “世界光影变幻,迷雾重重,就像深不可测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