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地球最后的导演》的影评大全

《地球最后的导演》的影评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10 03:30:14
《地球最后的导演》的影评大全
时间:2024-05-10 03:30:14   小编:

《地球最后的导演》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通过讽刺和幽默的方式揭示了人类对地球环境的破坏和自私行为。影片通过一个虚构的电影制作故事,呈现了地球面临的危机和人类应该如何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它提醒我们珍惜地球资源,保护环境,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地球最后的导演影评篇一

电影会死,但影像不会。业余影像的时代下,叙事将是主观的,观众更是主观的,被动的中心化的信息将不被接受,带来感官刺激的影像则必然胜出。等到影像技术普及到穿戴式设备、甚至无需剪辑即可成片的时候,观众成为影像内容的主导者,而不是被动选择有限影像的接受者。到那个时候,电影一定会死。但换个角度看,那些用简便手段创造影像的观众,又怎么不是导演,或者说那些浩如烟海的影像又怎么不是电影呢?

地球最后的导演影评篇二

如果沒有今晚小城之春的這場電影,連日來的迷惘計較不會那麼短暫飄散。在大笑與熱淚之間,未來,是今天擲下的預言。40分鐘,影迷看到熱愛,同行看到諷喻,局中人識出況味。

給導演徐磊打call,給演員賈樟柯打call,給反諷打call。

然而,又要140字,我說完了,都說完了,真的已經說完了。

地球最后的导演影评篇三

虚构的故事背景下的冲突不能虚构,“母猪的产后护理”代替“电影”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很好笑,但也让前面的铺垫失去了落脚点,整个故事就像是空中楼阁 可以说是个失败的故事,缺少内涵和创意(虽然我很喜欢结局沙滩上大荧幕看电影的场景)作为学生作品是不错的 感谢导演让两个人贡献了精彩的演出,我觉得宁导的表演更胜一筹,当然贾导的汾阳话也好听,希望能尽快看到两位导演的新作品 很多电影海报、台词……算是给电影人的情书了,也是给观众的情书

地球最后的导演影评篇四

贾樟科和宁浩出演的小电影,算是自嘲和自黑吧。

整个影片的表现应是两导演玩票自娱自乐的游戏之作。但就表演而言,虽是游戏之作,比起专业演员来说,觉得还是差距明显。

至于未来电影会不会像那些传统艺术项目一样走向灭亡,谁说的准呢?

一百多年前京剧不是也如日中天吗!当时谁能想像,京剧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式微。

地球最后的导演影评篇五

1、哎呀我滴个妈呀,这是闹甚了,也太好看了吧!大半夜的给整破防了,一个人对着屏幕傻乐,又是笑又是哭的。

2、好久没看到这种又有创意又有娱乐又有情怀的好片了,必须五星怒赞,唯一缺点是太短了,不过瘾!

3、贾导和宁导演得实在是太好了,要我说也不要争什么最佳导演了,直接PK争影帝吧,这么好的演技不多拍点电影实在是浪费了。

4、唉唉唉,真的是有多爱电影多爱中国电影,看这部短片的时候就有多少唏嘘感慨。片尾播放的是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那是人类最早的电影,可惜贾导和宁导却是地球最后的导演,一声叹息啊!

5、电影不死,我们都将永生!

地球最后的导演影评篇六

英译名“The great director”暗示了这是个

国际大奖导演+国民票房导演互相吐槽+山西话+争非遗职位+摇滚乐+赛博末日设定有趣的buff叠满了,最后还不忘吐槽一下话剧笑吐了。

“电影是用灵魂去触摸的”

“穿上个塑料袋就不是她了以为fashion”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地球最后的导演影评篇七

流于表面的喜与悲。这是属于迷影的快乐,但仅仅止步于此。 你能明确感受到那份追思逝去美好,怀念昔日年华的伤感,可总感觉哪里空落落的: 悲从何来? 你们哀叹电影的死亡,可电影是怎么死去的?它就这么不明不白被埋进土里,却没有人去问一句“为什么”? 因为短视频?因为其他娱乐?因为自己作死?还是其他不能说的原因?还是开放式结局? 反正,它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 前面立着块警告牌,上面写着“禁止拍太多”、“禁止说太真”,稍微意思意思就行了。 不过呢,你要是结合当下人人挂在嘴边的“大环境”看,那可以明确地说,这就是艺术。 当然,我觉得比较好笑的是,我明明是b站大会员,但看这个片子,还是得额外花6块钱。这感觉就好像我真的是花了门票钱,来参观“电影”这个非遗产业。这倒是蛮像个行为艺术。 我偶尔会觉得,自己过去一边天天喊“电影很重要”,可是一天到晚也没看几部新片的行为,很愚蠢。天底下的艺术形式多了去了,天天盯着那八大九大的艺术,装什么装啊? 如果有些艺术终将死去,那就让它先好了。没准有一天,当机缘到了,它被人复活过来,也不是没有可能。

地球最后的导演影评篇八

1.地球最后的导演-贾导的普通话有点出戏,结尾挺好,升华了,不能否认的是,他们都跟不上时代的浪潮了。 2.杀死时间-就是无限月读,没必要去谈论意义,没必要,未来是什么,看看爱死机怎么拍的,当代文化认知未来就是爱、死亡、机器人,这三点是主线,老生常谈了,这方面的影像现在也越来越多,没必要去探讨什么意义,过时了,就跟着时代文化玩就行了,意义自然显现,留给观众不好吗,或者说当代文化认知的意义就是破碎的;导演做的那些影像实验也很反感,学别人学不到精髓;再说了拍“时间”主题很大,很难拍,也最深奥,最吸引人,片子可配不上这个名字。 3.一一的假期-道具组您可用点心吧;导演您还是去拍三流广告吧;还有,取这名?一一?导演是想说:时代变了有些东西不会变亲情不会变,片子主题和杨导的《一一》还比较合拍。一边去吧,蹭热度别这样毁经典。

4.你好,再见-………还是理解不了这个设定;演的挺好,下次别拍了。

总结:为什么中国导演拍科幻片总喜欢映射现在的社会问题?为什么逃离不了这些藩篱?什么是大众审美?是没有想象力,还是抓不住时代文化的浪潮。也许还是地球最后的导演指出的:电影已死,不,是中国科幻片已死,但影像长存,视听在当代更展现出生机和活力。老一代导演都在追忆黄金时代,新一代导演已成为市场的奴仆,或许没有“新一代”,那么,真正的新一代何时来呢?

地球最后的导演影评篇九

没有想到小破站会上《明日之后》四部有些“文艺”的短片,还收费6元(大会员半价)。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承认我是冲着子枫妹妹和郭麒麟去的),果断付费观看。

观后爱上了《地球最后的导演》,当然另外三部也都是我的心头好,每一位导演都用其充满风格的叙事方式、镜头语言和观察世界的不同角度,呈现了四部风格迥异的短片,有《爱,死亡和机器人》那味儿了。我看到有人说这个短片是“给电影人的情书”,诚然它是的,但它更是“给当下年轻人的呐喊”。

曾经我们都说,电影拓宽了生命的长度和深度,让人类延长了近三倍的寿命。而当下,网络社交和纷繁众多的娱乐方式下,沉下心来看电影绝对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了,各大平台都充斥着“电影速度”,十分钟看完****,上中下三个短视频讲完****,加上疫情已经让人小半年没进过电影院了。所以看到这个短片的时候格外感动,导演放了好多暗藏的电影梗,看得人会心一笑。而两位导演的飙戏,以及被cue腰不好的虎哥,都让人的思绪一下子拉回当年曾打动过我的那些影片。当片尾《火车进站》的画面出现时,瞬间被治愈。

感谢小破站在当下上线的这部短片,“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电影亦是如此。

地球最后的导演影评篇十

挺喜欢韩昊霖这个小演员,看到《明日之后》科幻电影短片系列,在bilibili 上6元付费看了4个影片,都不长,40min 左右,挺有感触

1.《地球上最后的导演》

关于时代与艺术

一个时代的落幕,伴随着当代艺术文化的消亡与更迭

2.《一一的假期》

关于亲情

任何时代,幸福的意义都是一家人团团圆圆,一桌饭菜热气腾腾

3.《你好 再见》

关于社会和人性

社会的冷漠VS人对温暖的渴望

想对每一个陌生人说“不要太难过”

4.《杀死时间》

关于精神和爱情

爱和沟通抵挡虚无意义的秘密武器

同样未来时代背景,风格各异,有笑点,有泪点,反讽中透露:爱和人性的美好,对艺术的热爱,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

地球最后的导演影评篇十一

短片<地球最后的导演>

电影讲的是2065年的时候,电影衰落,年轻人已经没有人看电影了,就像现在的年轻人不爱看戏曲。那时有个叫电影协会的机构,宁浩和贾樟柯饰演的是没有电影可拍的两位失落的导演。两人既是竞争对手,又是惺惺相惜的伙伴。道白说的都是山西太原那边的话。

片段一:在医院的那一场,两个人看到一个人去世,问是谁,宁浩说听说是搞话剧的,贾导说我以为是搞摇滚的。

片段二:2065年正在为电影申遗,如果申遗成功,非遗传承人享受科级待遇,贾导被通知是候选人时说:那我就是真正的科长了。哈哈。

片段三:两个人为了争当候选人,比谁有劲儿,谁吃的羊汤和烧饼多。最后得知非遗的名额给了母猪人工授精技术,两人当场泄了气。

片段四:当意识到生命总有终点的时候,宁浩想的是还有几部好电影没看,贾导答道:那就抓紧。然后两人穿着病号服跑出去看电影,这时背景音乐是杨钰莹的歌。电影是他们永远的精神支柱,毕生的信仰,就像贾导对宁浩说电影死不了,咱两个也挂不了。

导而优则演,两位大导演宁浩和贾章柯演的是真的好,尤其是宁浩,演的非常到位。

我相信电影不会消失,因为人总需要表达。电影是出口,是我们要说但说不出的话。

地球最后的导演影评篇十二

作为一个影迷来说,情怀很够,贾和宁互相调侃,互相伤害,一个文艺一个商业,共同争取当电影“灭绝”后的申遗“真科长”。俩导放下身段,很有娱乐精神,如果是他俩的忠实观众,简直像是看了一场精彩的脱口秀。

作为一个短片来说,确实硬伤不少,但是看到一同推出的其他几个参差不齐的短片,我觉得这部片至少在取悦部分观众下,做到了他该做的。我看得很乐呵,难得有一部取悦影迷的短片,而且是取悦一帮嘴最挑的人,我很开心。但正因为热爱,所以不能伤害,不能像流量明星的粉丝一样,对两位导演带粉丝滤镜,客观来说,这部片我觉得在七分左右。

故事的整体架构有一点普通,虽然争夺“科长”位是主线,但全片是靠自嘲串联,这就导致整体的深度其实不够。最后主线的结局也很突兀,包袱的效果达到了,但作为主线突然结束,留下大段时间继续吐槽,搞情怀,虽然我看着很乐呵,但总觉得有点拧巴,尤其是在包袱很浅,卖情怀太明显的情况下。所以我说如果放到脱口秀或者娱乐节目上看,这部片绝对满分,但是以一个电影短片来看,还是有点欠缺。

而影片主线中部的部分设计也比较普通,可以说是上一秒就能猜到两人会怎么做,对于一个“科幻”短片来说,有点浪费背景,而且喜剧最怕的就是被猜到包袱,这点有点伤。

但有很多梗又是我很喜欢的,那是一种影迷独有的难以被别人所get到的梗,比如贾科长变真科长,贾樟柯看《贾想》说真棒,看到这个短片,总感觉还有人能懂,能一起笑,真的很开心,对这短片真的是又爱又恨。

延伸一点,我感觉到悲观的一点是现在年轻观众几乎看不懂这个短片里的梗,这短片不过是圈内自嗨而已。不学电影专业的年轻人知道费里尼,塔可夫斯基吗?知道《火车进站》吗?甚至有弹幕说看到《火车进站》为什么会感动。可能未来真的会变成短片中预言的那样,小孩只会觉得电影无聊,让无数的优秀经典陨落在历史中。

我觉得适当的引导很必要,电影的美妙需要感受,而我觉得,更重要的不只是圈内自嗨,而是引导周围的人,至少尝试过让他们体验一次电影真正的美妙。真正品尝了一个事物的美妙后,才会懂它应该是什么样的,而不是以为自己吃的洋芋已经是世界上最美味的东西。即使它过程很痛苦,但结果很美妙。如果仅仅关注剧情,不像再花精力看电影,感受电影,那电影真的会被营销号毁掉,电影没有拥护者可能真的会死。

地球最后的导演影评篇十三

电影已死,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在如今的中国仿佛正在发生。姑且将《地球最后的导演》认定是一个讲述“电影已死”之后发生的故事,那么影片中的所展现的两个导演的市侩与惆怅,仿佛在讲一个就发生在当下的,存在于每个人中国人的生活经历中的事情,哭笑不得、羞于提及又咬牙切齿——找关系。

“电影是一门及物的艺术”,既然有汾酒、有老陈醋,那么“电影”在电影中就没有死。那这部作品中到底谁死了?我觉得是闲死了。

首先,《地球最后的导演》是一部科幻片?那影片中的“激励事件”是什么?故事里只阐述了“电影”作为非遗之后发生了事情,却唯独没有阐明什么替代了电影,这是最复杂的东西也是有趣的。这是可以如此处理的,但巧妙跃过,这很遗憾。

其次,《地球最后的导演》是一部喜剧片?两位导演受名誉所累,徜徉在打机锋的推车上你来我往,结果是把搞话剧先送走了,二老感到了兔死狐悲就一同看电影去了,所以二人和解的原因就是死者为大,往事如烟应当携手向未来。这是可以如此处理的,但过于简单,这很潦草。

最后,《地球最后的导演》是一部悲剧片?我看到了凡是严肃的东西都死了,凡是庸俗的东西都活着。敬畏死了、经验死了、诚实死了、话剧被“推走”了、歌剧变“吵闹”了。市侩活着、数据活着、揶揄活着、假酒“旋儿”着、女性还被“看着”。昔日所鄙夷的一成不变,哪怕出现了“缸中之脑”,坏事依然是坏事,人的所作所为无差别的延续着,最后“悲”不知从何而来汇集到了“电影”身上。这是可以如此处理的,但没有联系,这很矛盾。

所以,我们在矛盾中掩盖了痛苦,在潦草中收获了快乐,在遗憾中结束了观影。

从资历和情感上讲,想写一点真话是很难的,第六代导演作为秩序的破坏者,给了中国电影以活力,但是若第六代导演将来要成为中国电影的殉道者,那何尝不是在自建阶级?电影想说的不就是这句话:未来已来,现代文明最大突破,同时也是现代文明最大的危机。但你们现在玩儿的花活何尝不是一回事呢?

电影怎么会死呢?《地球最后的导演》将未来置于“敌托邦”中,无论是宁导的田野还是贾导的别野,不也都是在现实枯竭之时的一种虚拟空间,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崩塌”后有了一种逃避的可能。那你俩其他的同行呢?是不是连冲大会员的钱都快付不起了。就比如作者本人,到了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就是桌子上唯一挺立的西瓜,悲哀的不是周遭哀鸿遍野,是熟视无睹如同草芥。

我觉得影片一点也不逗,因为作为经历者,你其实正在经历着电影的死亡,因为当下的电影已经很久没有和当下的现实进行过对话了。那请问:透过电影镜头你看到自己了吗?

我看到了两个大佬在劝我改行。这很现实。

地球最后的导演影评篇十四

最近很喜欢的短片,看着评价有点两极分化,来谈谈自己的拙见。 “穿过站台,送走小武,世界很大,我们江湖再见,朋友们,让我们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开头就出其不意,一系列的反转打破观众的心理预期 你以为这是在KTV? 不,这是在拍电影 你以为这是在拍电影?不,这是电影博物馆演示拍电影 我记得上一次看这种打破观众心理预期的设计还是《喜剧之王》 你以为这是丧尸恐怖片?不,这是在拍电影 你以为尹天仇是导演在拍戏?不,他就是个跑龙套 几个镜头已经把未来电影的处境和地位展现得淋漓尽致,仰拍楼梯上寥寥无几的观众,高高在上,犹如动物园参观之感,左边的海报写着“近代电影拍摄重现”的字样,用场景刻画出电影行业萧条悲凉的一面,每一处细节都是在深化“地球最后的导演”这个点。镜头切到贾导的中景,衣服上白底黑字“导演”,既让人忍俊不禁中又多了一丝辛酸。 “五十年前谁敢跟我喊停?” 导演内心底真切的愤怒和被现实压迫的无奈。导演曾是电影的缔造者,艺术的追求者,而如今却只是为了取悦大众观众 ,往昔的电影盛世一去不复返,甚至到了濒临消亡的地步。 总体开场便抓住观众眼球,没有拖泥带水,轻描淡写但也蕴含着丰富的信息量,故事设定在人们心中开始变得更加清晰和立体。 到浩子这里,不好意思马龙白兰地我真的会笑死哈哈哈哈。。。 一些诙谐的戏谑和恶搞,气氛又从上一幕的沉重变得轻松。 后面没有特别的感觉了,接着是酒吧的part。 尬舞真的很有趣哈哈哈哈哈。。 三个人聊天那里真的很喜欢,亿些凡尔赛哈哈哈哈说话的艺术 “都是些野生动物 狮啊豹啊熊啊 有时候没有几十亿 也就十几亿” 我真的很喜欢这种自嘲式油麦 “电影分析 分析有什么好分析的”(我真的狠狠共情了,谁懂乌乌 有什么好分析的)。 贾科长说 不要对他的作品过度解读 电影是要灵魂感受的。 读懂导演的设计和心思固然重要,但带着分析为主要目的去观影,往往会觉得有心理负担,要是看不懂了就是无效的了,大家都所推崇的自己get不到是不是就是水平的问题。但艺术哪有什么正确答案,想起《信条》里的一句话:“如别试着理解,要去感受。”如果大脑不能给你答案,就让心灵去回答这个问题。 如《头号玩家》一般的一帧一彩蛋的模式 不存在的《太原往事》- 最满意的作品永远是下一部 至今连个海报都没有的《在清朝》 -现实中疫情时代下艰难生存的电影行业 虽是所谓科幻片但五毛特效和人工智障处处透露着中二的气息 导演演戏很有趣,贾科长比宁浩差了点 以悲剧为内核的喜剧 电影申遗结果的戏剧化实际上却也早已注定 两大导演苟延残喘时最惦记的却是因为少投一票没拿到最佳导演-深入到骨子里的热爱,我可以不活,但不能质疑我的作品 不要质疑一个山西人应该怎样做面,放多少水多少面粉都是经验之谈,是祖祖辈辈实践出来的经验,不像机器人只会死守黄金比例。就好像拍电影,不能只讲理论而没有实践,镜头怎样组接场面怎样调度,没有哪一本书能清清楚楚地写出来,同时观众也是众口难调的,有人喜欢多放水有人喜欢多放面粉,不是规规矩矩就可以被所有人接受。 就如同这部短片,有人看到导演的自恋,有人看到对过往成就的自嘲,有人看到对当下电影产业的自省,何为优秀,何为最佳立意,皆取决于观众自身的看法。 为什么母猪体外受精技术会取代电影申遗的名额?(救命怎么我学的东西未来都要死了哈哈哈 选生物的编导生躺枪) 其实还是一句话,要是连饭都吃不饱了,谁还想着搞艺术啊? 为什么搞话剧的比搞电影的先死?其实显而易见了,内容和形式上所表达的东西话剧都不及电影的丰富,话剧有时候确实满足不了观众对视听的追求,再现实一点,就是疫情期间不允许聚集呗。电影也是如此,只不过电影并不仅限于电影院,还有各种流媒体啥的,传播途径更广泛和多样,所以即使是在疫情如此严峻的情况下也还能苟延残喘。 当然上面的话都是我瞎编的,毕竟贾科长也说了,不要对他的作品过分解读对吧。 最令人感动的部分是结尾没跑了。 贾科长和宁浩从医院跑出来,开着自动驾驶的三轮车,来到海边五元自选电影,在商业片和文艺片的一番拉扯后,终于有一部能整合两大导演审美的电影了,看到屏幕上放着《火车进站》,泪莫名就想飙出来了。 蓝色的海边 黑白的屏幕 先是想到今年戛纳的海边放映场了,想起一句话,“至死不渝的浪漫”。然后就是什么叫作“殊途同归”,文艺片和商业片本来就不是一个对立面,无论电影产业发展到怎样的地步,大家的初心其实就是想好好拍电影,拍个好电影而已。在电影濒临消亡之际,地球上还有人记得它是如何诞生的,这种感觉,真好啊。就像是我们都在这世上走了一遭,最终弥留之际还有人记得,你来过。 “老塔的电影每次看都想睡觉。 唉你这审美…你也别老是长镜头了 刚才那是费里尼,不是安东尼奥尼 听不懂外语…” 当大师们的名字轮番轰炸时就犹如在脑海又放了一段短暂的电影史,那些经典的名字,会在岁月蹉跎不断冲刷中,在大家的内心中,变得愈来愈清晰。 最后,火车进站,电影没完。

地球最后的导演影评篇十五

其实也不算是彩蛋,就是各种包袱和笑点吧,笑劈了。

1、宁浩登场时举着枪干酒,有个特写叫马龙白兰地(或许是致敬马龙白兰度?)

2、贾樟柯读的书是《贾想1996—2008》,自己夸自己“写得真好”hhhhh

贾想1996—2008

8.6

贾樟柯 / 2009 / 北京大学出版社

3、宁浩的手机铃声是《疯狂的外星人》的主题曲,二手玫瑰梁龙唱的。宁浩的房车里也有疯狂外星人的玩偶道具。

4、这两个海报背景有人可以能认全么?我没太看过科长的电影。

5、勉强能看清《独自等待》《无间道》

6、李小龙

7、我和朋友吃自助快结束的时候be like:

8、死的是搞话剧的,我还以为是搞摇滚的呢hhhh

9、最后的五元电影自选,完全就是商业片和文艺片之争,笑死。

科:《小城之春》

浩:《少林寺》

科:浩子你这审美属实短板,《偷自行车的人》

浩:你不要老是长镜头嘛,《南北少林》

科:又是武打片,看看黑泽明的《七武士》

浩:黑泽明看过了,听不懂外语,《少林小子》

科:看不懂你不会看字幕,安东尼奥尼

浩:拜托,这个才是安东尼奥尼8

科:哦这是费里尼,那就这个吧,塔可夫斯基

浩:不要,艺术电影一看就睡了。那就《火车进站》吧

除了他们点的,还有别的几部电影,外语片我不认字,看到了《我不是药神》《定军山》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