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左传》全文通识读本》读后感精选

《《左传》全文通识读本》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02 14:50:13
《《左传》全文通识读本》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5-02 14:50:13   小编:

《《左传》全文通识读本》读后感: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了《左传》这部经典史书,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故事和背后的道理。作者通过精选篇章,以简明扼要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解析了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和思想内涵。这本读本不仅是一本好的学习工具,也是一本开拓思维的启示,让人对《左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左传》全文通识读本》读后感(篇一)

致【wmid】书友及【夏天】书友:我是本书作者刘勋。《左传全文通识读本》的整个出版和宣发过程我很清楚,以我的人格保证,绝没有请水军刷分,也没有请书托。至于wmid书友用来作为证据的“左传乃六经之首”,是为这套普及读本的读者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读者出于对左传的热爱,做了一个私人的判断,与刷分水军毫无关系,请明鉴。书友有造谣的自由,这种造谣也真的很伤人,希望这些在网络世界肆意造谣的书友,在现实世界不要这样凭着一点臆测就造谣伤害他人,那样只会对自己不利。

《《左传》全文通识读本》读后感(篇二)

收录读书群群友发到群里的错误信息。

P238,“邓”注释:在河南襄阳……

河南,当为湖北

P377:庄十九年东被五大夫立为王

东,当为冬

P611,末行:只以成恶。

只,下页注释字作“【祗】”,前后不统一

P694,七行:听从鲍牙建议

鲍牙,当为鲍叔牙

P1312,首行:六官者,皆华族也

华,当为桓

未完

《《左传》全文通识读本》读后感(篇三)

《左传全文通识读本》——深化对先秦历史的认知

《左传全文通识读本》是刘勋教授倾心编著的一部全面解读《左传》的著作,202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左传》的内容,透过这部古代经典,洞察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历史面貌。

《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古代叙事散文的典范。它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历史变迁,以及丰富的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等。刘勋教授在本书中,对《左传》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和剖析,为读者揭示了这部古老文献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

首先,刘勋教授对《左传》的历史背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通过对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政治体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分析,为读者勾勒出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这不仅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左传》中故事的发生背景,也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

其次,刘勋教授对《左传》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他通过对《左传》中的人物性格、行为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人物不仅是历史的参与者,也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他们的决策和行动不仅受到个人经历和性格的影响,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再次,刘勋教授对《左传》中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通过对《左传》中的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元素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也展示了古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后,刘勋教授对《左传》的文学价值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通过对《左传》中的叙事技巧、语言艺术等方面的分析,展现了其作为古代叙事散文典范的地位。这部著作中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语言精炼流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总的来说,《左传全文通识读本》是一部全面、深入的解读《左传》的著作。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左传》这部经典著作,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本书不仅适合对古代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也适合从事历史、文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参考。

《《左传》全文通识读本》读后感(篇四)

看了很多网上评论,纷纷扰扰、莫衷一是。但对我这个刚入门的“现代”《左传》读者而言,这本书功劳犹大。可能我本身就是这本书的目标读者群——既对于原典有兴趣,但同时也希望用更加“现代”的方式来扫除一些不必要的障碍。这点上,感觉到了作者的用心,注释、说明以及一些补充资料的加入,说明作者在有意识地站在读者的角度扫除一些障碍。同时,又不乏很多尝试,比如,类似于《圣经》的编排体系,有利于前后的翻阅对照。基本上,我可以不借助任何外部的材料,手捧一本,连续不断的读。这点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对于原典,我觉得首先是要能够有兴趣,而能够顺畅读完是我重要的标准之一。

另外,各类材料的补足,比如地图、配套的背景知识,我觉得也能做到”丰俭由人“。需要专注在原典的,一路往下读,忽略这些补充就可以。但如果需要日后精读,现在书里的一些内容对于初学者来说也以足够。然后要特别说的是扫码阅读的方式,书中有大量的配套图表以及相关材料,都可以用扫码的方式获取电子版。这点与我而言是非常好的。作为新一代的读者,我不喜欢埋头伏案。而是多元化阅读,比如我的《史记》是在沙发上读完的,《梁书》、《周书》是在高铁上读完的,当年的《资治通鉴》用的是kindle (and may Kindle rest in peace!)。所以,我是“捧读”派的,同时也喜欢用电子的方式,甚至还会自己做田野调查。这么一来,本书里大量pdf格式的材料对我就很方便。我一般是先下载到pad上,然后一些地图就可以对照、甚至放大,类似于打游戏的“双屏”,科技派的读者表示非常好。从这点,也可以看到作者在排版以及展示方式上的用心。毕竟,与我而言,what you say确实重要,但how you say it有时候更重要。编者在排版布局以及呈现方式上花了很大的心思,我觉得倒真是一部适用于现代读者习惯的注本。毕竟,文脉的传承不仅仅需要在“理”上准确无误传承,更需要在形式上与时俱进。《左传》的文本,不也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从竹简到现代的电脑排版么。不如此,文脉又如何传承呢?排版方式、可读性方面,我觉得本书是个很好地尝试。可能不完美,但我觉得,有人注意到这些问题,并着手开始投入时间,本身就是件好事。

最后,谈一下这几天读《左传》的想法。自己是做管理分析的,工作中用到大量的原始数据、建模与回归分析。曾经一直好奇的是为什么孔夫子已经有了《论语》,还要去编著《春秋》呢。网上大多引用的是那段“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的话。我自己联系了下平时的工作。作为数理统计而言,往往先根据散点(独立事件),建立模型(回归分析),然后再用回归分析去预测事件,如果建立的模型与事件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密,则可能存在因果,预测模型成立;如若不然,则模型不成立。换言之,就是从事件推出理论,再用事件去印证理论。作为周王朝拥趸的孔夫子,对于周朝之没落、世道之不平一直耿耿于怀。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归因,从那么多的事件中,他得出了一个模型(或者是原因),即“周礼的作用”。礼乐制度的存在与否,与周王朝、世道的兴衰有着巨大的关系。基于这个归因,有了《论语》,但这只是理论而言,所谓“载之空言”是也。进而,他跟所有学统计学的人一样,抱着科学的态度,要用事件来印证这个理论。于是,便把目光投向了鲁国史。但估计,当时的他发现,实际上很多的事件加入之后,跟他的归因无法形成正向关系,即干扰项太多,无法建立因果联系。于是乎,他做了一件统计时大家都会干的事情,删除outlier(干扰项)。他把他心目中认为跟明王道、尊周礼无关的outlier全部删除,只留下了高度相关的事件。这么一来,自然就形成了理论与事件之间的完美重合。换言之,就是把跟条件无关的事件全部删除,那剩下的事件,就跟模型或者预测线形成了完美统一。(说白了就是,不断删除,直到R平方值趋向于1.)最后,《论语》是理论,《春秋》是事件,而事件的发生完全依照理论的预测。所以理论成立。用历史之“应然”,代替历史之“实然”。应该说,这一个理想浪漫主义者,在面对历史大变局的过程中,所做的主观归因;再用一些历史事件,来做印证的过程。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