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读后感精选

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05 00:15:40
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5-04-05 00:15:40   小编:

《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讲述了主人公伊万一天的经历。在这一天里,他经历了各种矛盾和挣扎,同时也体验到了生活的无常和残酷。小说通过描绘伊万的内心世界和周围环境,深刻地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困境。整个故事充满了深邃的思考和哲学意味。

《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读后感(篇一)

一天过去了,没遇上什么扫兴的事,简直可以说是幸福的了。——《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 作者索尔仁尼琴197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入伍后曾获得过勋章,因特殊原因被判处八年劳动~改~造。然后开始了漫长的流~放生活,由于他直面历史真相的勇气、对极~权的揭露,以及对人性尊严的坚守。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对于他这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经历,仍然本着良心和血性创作出那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我内心充满了对他的敬意。 · 在这本书里,作者以冷峻细节展现囚~徒的日常。他的一天从零下30摄氏度的五点开始, 匆匆忙忙跑去干自己的事,顾不上被冻的麻木的耳朵和手,稍微慢一点就会被拉去关~禁~闭。 · 被~克~扣的食物和无休止规~训,人的尊严被压缩成对一碗稀粥的感激。“幸福的一天”标准仅是“未被关禁~闭”“多喝了一碗粥”这种荒诞的满足感让人读到心底发冷。然而他在绝境中仍恪守做人的底线:不乞讨残烟、不窃取同伴食物,甚至坚持“戴帽子吃饭有失体面”。这种“无意义”,甚至多余的仪式感, 正是一种人格,一种血性的坚持。 · 塞涅卡说:“我们何必为生命的片段而哭泣, 我们整个人生都催人泪下”。 · 文摘: 干活——这就像一根棍子,它有两端:为普通人干活,讲究质量,;为上司干活,则求表面上漂亮。 · 他的一天只有吃早饭的10分钟、吃午饭的5分钟和吃晚饭的5分钟里才是为自己而活着的。

1/3页

《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读后感(篇二)

其实大多数人都无法预知未来,在每一个人生阶段的当下,皆是被困的囚徒一般,在洞穴的一头徘徊不定。即使是面对命运的无常,生活的磨难中,同样是只能鼓起勇气,面对一切,在苦中作乐,寻找日子里那一丝丝的心灵慰藉。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同样如此,在遭遇无常的命运审判下,难以逃脱的集中营生活,成为了当下唯一的生存状态。寒冷的环境下,还有什么可以企盼的呢?

在作者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劳改的生涯加上流放的时光,占据了人生壮年大部份时光。之所以这篇继续苦难中平凡的一天会引出巨大的反响,恰是这坎坷中的希望之光激励着迷茫的一代人的自我映照,给予了同样的共鸣。

这一天是如此苦难,却又是如此的小确辛,没有关禁闭,多得了一份粥,干活时砌墙虽也遭遇了指责,但大家都顺利的干的飞快。上天保佑,锯条在最后一刻逃开了检查。晚上还清了烟叶,还抽到了更好的烟叶。也没有生病,这一天算是完美舒心的挺了过来。

人生中有太多的愤怒与不公,无处可诉,丑的成了美,畸形成了常态,斥责成了理所当然。然而生存下去,就必须面对妥协。鲁迅笔下的阿Q,最终成为了大多数人的现实精神模样。英雄与反抗只是传说中的神话,活下去,你就只能在幻想中进行自我疗愈。如同我们驾驶着一叶扁舟航行在大海之上。狂风暴雨之间的穿行,靠愤怒与对天呐喊无济于事。

人生回望,或许真的可以轻松的面对曾经的人生,因为时过境迁,我们想像中的记忆也过滤了痛苦般静静的矗立在脑海之中。可是那真的不算什么吗?有一首歌好像就是说的过去不算什么,但是人是活在当下的,这种鸡汤本身就是一种对自身的否定。

2/3页

《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读后感(篇三)

《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是一本薄薄的小书,平淡至极。就像一本流水账,记录的不过是一个普通苦役劳改犯最普通的一天。但就是这样极其普通的一天,读下来却让人特别难过——一种波澜不惊的难过,像一块压在心头的石头,以至于无法承受一口气读完。

《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是个极其平淡的故事。

伊万·杰尼索维奇·舒霍夫是一个再不普不过的劳改犯,是每个小队必备的5个间谍之一。而在这普通的一天里,他所经历的事情无非是没有禁闭、没有去更恶劣的地方干活、干活顺利、多得到了些食物……而这样的一天,对他来说,仅仅是因为“没遇上什么扫兴的事,简直可以说是幸福的了。”

但这是否真的能称得上是“幸福”呢?

先看看苦役犯之所以成为苦役犯的原因,就让人感到不寒而栗。有的像舒霍夫一样仅仅是因为被俘而成为了“间谍”;有的像阿廖什卡是因为宗教信仰;有像队长一样因为父亲是个富农,就不再是“头号机枪手、优秀战士……”;或是因为小孩子时被父母带到了瑞典,长大后梦想在爱沙尼亚上大学的戈普奇克……

对于劳改营来说,一个人曾经做过什么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上边认为你应该是一个苦役犯。

在劳改营里,劳动并不能改善苦役的处境。一方面是“能治别人的人,总是揩别人的油。”;另一方面,犯人的敌人“是另一个犯人”。

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压抑呢?失去的自由、麻木的思想,你可以看到所有的一切都“不正常”,但这些就是最普通而平淡的事情——像吃饭睡觉一样理所当然。

每个字都在写人生,而每句话写的都不是人的生活。

昨天读完第一遍的时候,有在读书群里与小伙伴们讨论起来,她问我这本书是不是好看。我想它应该是好看的,但它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好看——精彩纷呈、惊心动魄。这是一本可以让人去叩问自己良心的作品,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才能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大抵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吧。

如果我再年轻一些,可能我就不能如此体会到《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的好,这种“好看”是建立在一定的生活阅历之上的——即俗话说的“吃过生活的苦”。

唯一不好的地方在于,它给人带来的压抑与并不激烈的痛苦,后劲太长。昨晚睡觉之前,没忍住又多翻看了一遍,导致整个晚上都睡不好,在劳改营里做苦役……

PS:精装的布面手感太惊喜了!

3/3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