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叔本华》读后感锦集

《叔本华》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26 04:11:08
《叔本华》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5-04-26 04:11:08   小编:

《叔本华》是一部思想深邃的哲学著作,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生活的本质。通过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作者揭示了人类内心的苦难和欲望,呼吁人们要珍惜当下,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这部著作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和警示。

《叔本华》读后感(篇一)

书是好书,插图极其精美!!

可惜这个翻译实在不能让人满意!

1、阿黛尔应该是叔本华的妹妹,可书中很多地方写成了姐姐。姐姐、妹妹是英文中是一样的,但译成中文,一定要根据身份确定是姐姐还是妹妹!!

2、第81页。他(叔本华)被告知穆尔银行破产了,银行将提供其债权人30%的利息。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本金之外,还给30%的利息,有这么好的事情?应该是只退还30%的财产吧!!!

1/7页

《叔本华》读后感(篇二)

通过阅读传记作家的描述来了解一个人本身就是很狭隘的,要不是想多了解叔本华的生平以及看照片,这种书是无阅读必要的——除非传记作家真乃叔本华肚中蛔虫,时刻观察监视着他呢。

我真的不晓得为何不多写写叔本华的生平轶事、经历之类的,偏偏要专列三章节、将近一半的篇幅来简介叔本华的思想观点——任何一个阅读过叔本华原文的读者想必对这种标签式的“总而言之”都是极端厌恶的;难道是因为“法国著名传记作家迪迪埃·雷蒙”(作者简介)实在挖不到更多叔本华个人生平事迹,所以不得不参考一大打前人的“总而言之”来充篇幅?

在此再次呼唤韦启昌(石冲白等)先生,毕其力而穷其生翻译叔本华全集吧,这样,母语为中文的读者们就再也不需要购买打上“叔本华”名号编写随意的小册子了。

2/7页

《叔本华》读后感(篇三)

把这本书前半介绍叔本华生平的部分细读了,这部分平实,后面关于其哲学的评论总结就略看了标题与插画。因为在另一本其作品译本序里看到的说叔本华的哲学阐述明了易懂,无需解释,自己之前翻的几篇也证明了这点

自己去看,尽可能原汁原味,虽然现在只有能力读译本

叔本华1815年5月完成《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28岁,等我30岁的时候,我可以做出些什么特别的事呢?8年,还有机会

喜欢叔本华父亲带他世界旅行这段,到我有孩子的时候,我该怎么教育他,让他成为一个特别的人呢。等我的35岁,我会等到对的人么,如果娶了约翰娜-叔本华一样的妻子,算好算坏?

读这本书是受赵的影响,虽然上次见面时她说这上半年已经很少读书。遇到特别的人,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她对我的影响至少还有2本书要读,暑期可以读完吧,可以不那么想她吧。还有烟瘾,应该算有了吧

3/7页

《叔本华》读后感(篇四)

存在主义是一种抵抗主义。人生的意义基于痛苦,痛苦是人生必然的本质的东西。意义就是针对人生的每一个不可避免的痛苦予以坚决的反击,但是最好的结果不过是零和。幻想此生赚点什么的人不是存在主义者,他们要不是对痛苦没有感受力就是愚蠢到自负、自私到无知。享乐,对于存在主义者,或许是一种抵抗的方式。叔本华的爱财和把手枪放在枕头下都是出于安全感的缺乏——或者说是出于对痛苦的极度敏感。而热情地参加宴会,或者旅行,可能是抵抗(抵消痛苦?)的方式。

存在主义者不愿意在任何被他认定没有抵抗可能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尽管很多时候事与愿违。可以说幸福的可能性就是抵抗的可能性,这是存在主义者行动的范围,此外就是包围着人生的不可知的茫茫黑暗和从黑暗袭来而没有抵抗可能的痛苦。

由于注意到无限的不可知和来源于此的无限的抵抗的可能性的诱惑,存在主义者不会长时间钟情于任何一件事——或许要除了他自己,存在主义者一般都很善于独处。对他来说,和每一件事最理想的关系就是用完扔掉,像嚼口香糖似的。所以存在主义者最怕的就是被甩掉,像吐口香糖似的——甚至没有被嚼过就被扔了,或者没有被嚼的可能性。

自杀,据说是次好的,从来不出生是最好的。从来不出生是绝对的零和,自杀是确保从此之后绝对零和。但是存在主义者们都在试图为不自杀寻找理由,或者像叔本华那样一边宣扬自杀一边厚颜无耻地在宴会上大吃大喝——这些行动似乎说明对活人来说,还有另外的好方式。这好方式就是在痛苦的威胁和抵抗的诱惑之下试图给予每一件可能抵抗的事以抵抗。死亡到来之日,完美的存在主义者脱光衣服之后和出生那天一样不多不少。

4/7页

《叔本华》读后感(篇五)

喜欢叔本华源于我很知心的一个朋友,我与他的交流甚是少,只在高中的同一所学校见面一年,谈论着大家公认的我当时还很难理解的文学作品:围城、百年孤独、鲁滨逊漂流记、海底两万里,我当时就像一个孩子似的,当读出一点感受忙告诉他,而他从来都是那么的不屑。他只有一本书从来不借我看,就是叔本华。总以没有看完为理由拒绝我的请求。

他考入一所很知名的大学,却放弃了文学,走向了理科。我很郁闷的问起原因,他说:人如果没有资本成为一位没有时间地理的人物,那就应该健全自己的智商。他放弃考研,参加工作,又考上研究生,跟教授争辩,离开,不在与我们交流。

当我遇到很多让我自己都感觉气愤的事情后,忽然想起了这个很久没有深谈的朋友,同时也拿起叔本华的作品读起来。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却抚平了我的愤怒,使我一下子安静了很多,让我很坦然的面对已经发生的,现在发生的,即将发生的事情。

就像意识本身就存在于每一个生命里,自然而然的发挥着他们的作用。如向日葵会随着阳光转,人的膝盖遇到敲打时会发生条件反射,饥饿可以刺激我们的胃肠反应。但这个世界的美妙却在于人有了意志的存在,让人们去发现物质之间的关系,以调节意识的组成结构,便于减少外界对人的刺激。

其实人生中最大的区别只在于意志的层次不同。给我们追寻的信念有着差别,但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发觉物质间的联系,提高人的意志。使人们的意志更加的痛苦或快乐,但也可以向东方的中庸思想一样坦然处置的境界。

在一段时间内人们总是朝着一个信仰的方向来实现自己的行为。无论是痛苦还是快乐。都给人一种运动的状态。我们用自己的行为演绎着各种学说。

5/7页

《叔本华》读后感(篇六)

本书有很多精彩的插图,更包括不少罕见的叔本华本人照片。

这里先简单的提一下照片的历史。1841年,英国人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 发表了“卡罗式照相法”,由此展开了我们现在的影像时代。本书中提到的“达克雷式照片”不知道是什么,但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或许可以解释 “我觉得自己在照片上显得太老相了。但别人给我拍了一张达克雷式照片,那上面我显得年轻了二十岁。”按照正常的逻辑,达克雷式照片很可能是一种经过后期加工美化的照片。译者可能简单的音译了。

书中出现年代最早的叔本华照片是第95页,1846年5月叔本华58岁时的照片。照片中叔本华的抬头纹还不是那么明显,撇着嘴,一脸轻松,完全不是印象中那副死气沉沉,一脸要死的样子。

第97页 1850年8月这张很可能就是叔本华自己提到的“年轻二十岁、使我的前额和鼻子第一次看起来如此完美”的那一张。照片中的叔本华英姿勃发,完全没有62岁人的模样乍看上去就是30来岁。不得不佩服下达克雷式照片的神奇,也要感叹下:看来PS和照片当了一辈子的好基友。

96页97页99页,分别是1852年6月、9月和1853年6月的几张照片。或许是前一年那张年轻二十岁的照片让叔本华感觉很好,过后的两年里他又频繁的照了几次。那时的叔本华似乎很喜欢拄着头这个造型···但已经难掩其老态。剩余几张,为55年和59年。大叔已经俨然老态龙钟,但59年这张却照的十分不错,去世的前一年不知道大叔身体如何。照片中的他虽然老态,但敏锐的眼神和严峻的表情却充分的展现出了一位大哲学家的风采,这张照片应该也是最多人接触过的了。

叔本华极其注重形象,他总是对照片不太满意,当然那些达克雷式照片他还算喜欢。他还是会让画家画他的画像,但画像也是不满意地拒绝居多。作为名人,叔本华会把他的签名照亲笔题词送给别人,人们也愿意交相传阅。他甚至还把他的画像送给老情人。他的书房里似乎挂满了照片和画像,有不少他自己的照片,其余的有歌德,有他的母亲,不过更多的似乎是他的狗。

荣誉过后的叔本华再无重要著作,倒是留下照片一堆。

6/7页

《叔本华》读后感(篇七)

这是一个带有评价性的标题

“我”是评价主体,“你”是被评价对象,你是不是想听听我对你的评价,所以点进来啦?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自己这么在乎别人对你的评价呢?

“单独的人能够做的事情寥寥可数,他只是一个被抛弃在荒岛上的鲁滨逊。只有当他生活在与其他人所组成的群体里,他才能有所作为。人的意识得到了发展以后,才会认识到自己这种处境。一旦这样,他就会产生愿望,希望被人视他为人类社会中的一个有用成员,一个有能力履行自己的男人角色的人,并由此能有资格去分享所带来的好处。要成为这样的人,他必须首先做好每一个人都需要做好的事情;其次,他需要完成处于他那独特位置上人们所要求他和希望他做好的事情。但同样,他很快就认识到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而在与别人是否也这样认为。他要获取被人对自己良好看法的热切愿望,以及他对别人的看法的无比珍视,也就由此而来。这两者都源自人的这种内在感觉——人们名之为'名誉感'或者'羞耻感',这根据情况而定。当一个人知道自己马上就要失去他人的好评时,尽管他清楚自己是清白无辜的,或者他犯下的过失并不严重,但他还是脸红了,这正是名誉感或者羞耻感所使然。在另一方面,没有什么比确信得到了别人的好评更能增强一个人的生活勇气,因为别人的好评向他许诺:众人或联合力量给予他保护和帮助,凭借这堵比他自身力量强大得多的防护墙,他就可以对抗生活中的灾祸和困顿。”

所以其实我们并不是喜欢别人的评价,只是喜欢别人好评所能带来的好处

看来在乎别人的评价是有原因的,为了生存和协作,获得社会认同。那叔本华对这种来自他人的评价抱有什么态度呢?

叔本华说:这一切都是错的!把别人的意见和看法看得太过重要是人们常犯的错误。这一错误或许根植于我们的本性。

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所展现的表象——这也就是我们的存在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通常都被我们过分看重,这是我们人性的一个特殊弱点所致。

从增进幸福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抑制这一人性弱点;应该细致考虑和恰如其分的评估它的真正价值,尽量减低我们对待别人意见的敏感程度,无论我们在受到别人意见的爱抚抑或伤害时都应如此,因为这两者悬挂在同一根线上。否则,人们就只能成为他人的看法和意见的奴隶。

正确评估本身的价值和看待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我们的幸福大有裨益。这所说的自己本身包括了我们生存时间所包含的全部内容,我们生存的内在成分,以及我们在“人的自身”和“人所拥有的财产“这两章里所讨论过的各种好处。所有这一切都在我们的头脑意识里发挥作用;而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只在别人头脑意识中产生效果,它是附带种种概念性的东西呈现在别人头脑中的表象。所以,别人的看法对于我们的确并不直接存在,而只是间接的存在——只要被人对我们的行为并没有受到这些看法的影响和支配的话。只有当别人的看法对某事某物产生了影响,从而使我们自身也因此受到影响的时候,别人的这些看法才值得我们考虑。除此之外,在别人的头脑意识里面所发生的事情,对于我们并不重要。并且,当我们终于清楚的了解到:在大多数人的头脑里面,都是些肤浅的思想和渺小的念头;这些人目光狭窄,情操低下,他们的见解谬误百出、是非颠倒——当我们了解到这些以后,我们就会逐渐对他人的评论淡然处之了。

每一个人首先是并且实际上确实是寄居在自身的皮囊里,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见解之中。

(但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人必生不息的奋斗,历经千难万险,最终的目标就是让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他们把派生的和次要的东西看成了首要的事情。)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忧心,烦恼,操劳,愤怒,恐惧都确实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有关。所有这些都和上述那些可怜的罪人的所作所为同样荒谬。我们的嫉妒和憎恨也大都出自同一根源。

·只要我们听一听一帮蠢人是如何带着轻蔑的口吻议论最卓越、伟大的人物,我们就更加不会对他们的看法耿耿于怀了。我们也就会知道,要是太过于看重别人的看法,那就是抬举他们了。

这就是叔本华的看法~别人是愚蠢的,我们应该活在自己的主体里,而不是他人的看法里。这样说“他人即是地狱”,也是有几分道理的。

至于具体如何做才能不去在乎他人的看法呢?这老头没说,没什么不说~

他的意思,搞不清楚,那肯定就是蠢了。对蠢,叔本华是不将就的。(没办法,他一直很刻薄)

叔本华没有提供什么方法,他只是提出了格局,指出了轻重缓急,具体怎么做,那是操作层面的事,他不管的。

只好承认自己是蠢了,忧伤。

7/7页

还剩4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