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Too Much Happiness》,感受到作者爱丽丝·门罗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生命的探索。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展现出生活的无常和复杂性。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类情感、欲望和命运的探讨,让人思考人生的真谛和幸福的本质。
Too Much Happiness读后感(一)
写这本书的时候,门罗正在与癌症抗争。我想她需要写作这些故事,让这些故事中女性的力量鼓舞自己,同时也有可能在与疾病的对抗中,她发现了以往未曾发现的自己身上蕴含的力量,所以要把它记录下来。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也看了一篇对门罗女儿的采访。她回忆说,门罗之所以写的都是短篇的原因是,她是在繁忙的家务中抽出时间来写作的,每天能集中写作的时间并不长。而写长篇呢,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极强的专注力,有三个孩子的门罗没办法兼顾。不得不感慨,男性和女性所面对的不平等有些时候是制度性的,可见的,也有很多时候是极其微妙的存在于生活习惯,生理特点,甚至心理层面。
多维世界
这本书里最喜欢的一篇。那种极大的痛苦情绪在她的笔下张力十足,故事的高潮,在一步步铺陈下,于隐忍中爆发。门罗的这个故事能量太强了,读完之后好久仍走不出来,仍在她创建的那个世界里打转。这是一个太过于残酷的故事,但诡谲的情节背后,每个人物的塑造和安排都那么合理,足见大师功力。故事中那个带给主人公无比巨大伤痛的人也可能是唯一能给她一丝安慰的人。最后,因为她面对的伤痛太沉重,只能以一个同样让人震撼的意外才能收住这个底。在这个意外中,她再一次直面死亡,不同的是这一次她来得及救下那个孩子。这将赋予她新的希望,活下去的希望。
后面的几篇都有很强的门罗的特色,关注女性的苦难和寻常生活的绝望。温洛岭里那个片段让我印象很深,女主人公本以为只是去赴宴,却在换衣间被逼迫着脱下衣服。她的选择看似无法理解,但却暗含了女性生存的现状,她们一直生活在压迫之下,从小就被教导要顺从,甚至顺从会对自身造成伤害的命令。在全身赤裸着面对富商时,女孩在读诗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了一种超然的自在,于是她不再局促和紧张,不再觉得羞耻。而就在这一刻,女孩和富商之间的权力关系倒置了,富商对女孩失去了兴趣。究根诘底,另他最感兴趣的是对权力的掌控。而故事的结局也很讽刺,男人伤害同时压迫女人,而女人最终却是选择报复了另一个女人。深洞那一篇,让人思考,父母对孩子的爱果真是绝对单纯的吗,如果无法满足父母的期待,孩子会像故事中一样,被放弃吗。最后一篇,幸福过了头里有一句:men are spoiled. 无法更同意这一句话。记得昨天和朋友聊起,如果是我们给老公推荐什么电影一起看,自己就会有压力,害怕对方觉得不好看。而反之呢,如果是老公推荐的电影,自己仿佛就有一种要对对方的审美表示认同的压力。真的是被宠坏的男人。再想一下,这种压力来自于什么呢,可能部分来自于各种对好女人,好太太的要求吧,而对男人的要求却相对没这么纷杂。
1/3页Too Much Happiness读后感(二)
"too much happiness“ -- 有那么一两篇,让我一度怀疑自己在看亦舒。
一个拉大提琴的女老师,被嬉皮士老公劈腿、出轨。她知道后说那咱们三个人想想以后怎么对付吧。男的是个混不吝,说,不是三个人,没有咱们 -- 干脆利落地把她扫地出了门。女老师咽不下这口气,天天打扮得花枝招展,跟全世界调情,不论男女老幼,满心希望看在前任眼里,悔在前任心里。这个时候看起来真像写得精致一点的言情小说,好像《承欢记》里的分手戏,比较克制比较委婉那种。可是笔锋一转,多年以后,女老师再婚了,平淡而幸福,接上前半部分的一个不起眼的线头,峰回路转,今夕何夕,有迂回之美。
还有女大学生和一个变态富翁的禁脔同屋。有一天禁脔生病了,女大学生替她去陪变态富翁。进门管家就要求她脱光光,她虽然觉得诧异,但是为了一点少女的好奇和好强,还是脱了。看到这儿我真觉得接下来就是“五十度灰”了,要不然就是喜宝。可是吃完饭就没有喜宝什么事了,少女脆弱而善妒的心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被一句英国乡村诗歌唤醒、复苏,对禁脔燃起了小小的怨恨。说到底还是女人之间若远若近的纠缠,和情爱没有多少关系。
门罗的”多年之后“,第一次看十分惊艳的,时光的长镜头,给“拍案惊奇‘镶金镀银,散发着珍珠一般柔美深远的光泽。笔锋一转,时间的大手一挥,过滤了故事中庸俗的部分,淘净渣滓,剩下苍凉优美深邃。我看得比较多的男性中短篇小说作者,鲁迅、汪曾祺、契诃夫,似乎都不是特别喜欢在这么短的篇幅里把时间拉这么长(汪曾祺的《王四海的黄昏》应该算个例外)。
从亦舒到门罗,从流行小说到经典,”多年以后“是不是一道鸿沟一个界限呢?可是亦舒的小说也常写时光的作用力,《流金岁月》有从少女的天真到少妇的世故,《两个女人》里有多年以后,大雨倾盆,浪花卷上沙滩。别忘了”惆怅旧欢如梦“是亦舒最喜欢用的典故。也许除了”多年以后“,还有叙述者的态度。流行小说希望读者有代入感,写作者先忘情地把自己代入了,往往世界观先行,人设感天动地,能够战胜一切不可抗力。经典小说更尊重人物和现实,写作者紧贴着人物的情绪和思路蜿蜒前行,不留情面,不做粉饰,人物开不了外挂,不能倾销世界观,只能把自己千疮百孔的世界观给读者看个仔细。
从语言上来讲亦舒和门罗都节奏轻快,平淡,朴实。亦舒的朴实是本色,殖民地作家中文基本功差点意思,英文够惊艳改革开放前的大陆女中学生,用来认真表达点啥就不行了(啊呀为啥我一有机会就要埋汰师太,”大概我是嫉妒了“);门罗的朴实是锤炼后的朴实,有意规避生僻单词,透着讲究,契合人物背景:拖车里长大的草根女孩子的内心活动和对白里找不到任何”-ism“,然而学英美文学的少女却常常会讲讲柏拉图。亦舒行文的轻快带少女感,愤世嫉俗,不与人共,懒得多说,送你一个大白眼;门罗的轻快带着距离感,最无辜的受害者,最悲惨的家庭悲剧,她轻轻地荡开笔墨,隔岸观火,只叙述人物的反应,并不深挖内心。契诃夫在《脖子上的安娜》的结尾写人世间最绝望的一幕 -- 父女反目,女儿堕落,父亲完全败给酒精,儿子拉着要跟女儿理论的父亲,说:”算了,爸爸,算了。“平淡而轻快,简直有点没心没肺,”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对于世态炎凉的白描,门罗和他如出一辙。
亦舒和门罗还有个共同的特点,偶尔会插播一句两句貌似充满人生智慧放之四海皆准的wisecrack(”妙语“),能带来相当的阅读快感,陡然拉高读者智商,好像看小说能让人变聪明。她们的女主角也都一样明敏、感性 -- 用某位男性写手评论我和我写的女主角的话来说,是那种”内心戏很多很讨厌的女人“。哎,看这话说的,内心戏怎么了,怎么就讨厌了?没有内心戏的那是僵尸好不好。
2/3页Too Much Happiness读后感(三)
曼丽女士,你好:
你自以为是一位集美丽和智慧于一身的美女,熟读西方文学或哲学著作,在聚会中觉得自己的谈吐和思想高人一等,外表有时会显出不经意的冷漠和傲慢,也不愿因为这份傲慢而伤害她人的自尊心。
你家境并不太好,除了学识和美丽之外物质上拥有不多;你总觉得自己缺些什么,20多岁的人生似乎过分平淡。
你和一同读书的几个室友合住在一个屋檐下,挑剔乖戾的房东夫人定了几乎无法容忍的规则。你不得不接受一个陌生人,她,一起合住。
她的美丽让你嫉妒,她的无知给你安慰,但她的故事让你的平凡不安。她很早就奉子成婚,在有两个孩子之后,老公说是到大城市闯荡,却突然渺无音信。她把两个孩子留给父母,到那个大城市寻找一丝希望。在喧嚣的都市中,她认识了无情的餐馆老板,折磨和压榨她起早贪黑的工作。
在疲惫的深夜,她和同样命运的工友出入于酒吧等声色场所,发泄和放纵自己的青春。在熙熙攘攘的深夜过客中,她认识了一个大她十几岁的男人。这个秃顶却还未发福的男人给了她一段美好回忆。然而,当她兴奋地告知他怀孕的消息后,他无情的拒绝接受这个孩子。他要带她去堕胎,她在最后时刻反悔。她有了孩子,却失去了他。
2年后,她第三个孩子因病夭折。她去找他帮忙安葬。却意外得到了他再一次的关怀和爱。他希望她完善自己,他送她到大学读书。于是,她见到了你。
和她的人生相比,你觉得自己的人生就是一张白纸。
她告诉你,他很在意她,他在无时无刻的监视着她。你发现,在每次结伴出行时,总有一辆神秘的汽车在附近跟踪。她说,那是他派来的。
你很好奇,你的好奇心直到她病了的那天得到了一次满足的绝佳机会。
你给他打电话告诉她的病情,他感谢你的照顾,却因此邀请你去赴周五他家中的晚餐。
你突然有些激动和沾沾自喜,夹杂着些许不安。但最终,好奇心战胜了你自己。你傻傻地问她该穿什么去。她毫无嫉妒的说,无所谓,他根本不在乎你穿什么。
你终于看到了神秘的他所居住的宫殿般的大宅,你被毫无表情的女管家引导着在迷宫似的屋子里走来走去。面对这奢华阴森的宫墙堡壁,你毫无未知的恐惧。
女管家似乎礼貌地示意你脱掉外套和皮靴,你心满意足地享受这周到的服务。当女管家充满蔑视地要求你脱掉剩下的衣物时,你第一反应的惊愕表情和夺门而逃的想法竟然从脑海中匆匆来,匆匆去。
女管家说,你来这应该知道要干嘛的。清高的你被这蔑视所激怒,但你却莫名奇妙地屈从于这命令式的口吻。
一丝不挂的你走进了富丽堂皇的餐厅,他似乎对这一切都习以为常。没有坐垫的餐椅让你感觉到不适,而衣冠齐整的他对这视而不见。他绘声绘色地介绍着每道菜品的特色,礼节性的寒喧并没有显得和这场景格格不入。
短暂却难熬的晚餐后,他带你参观他心爱的书房,从古希腊哲学谈到英国文学,他拿出一本Houseman的诗集,语气生硬地命令你读给他听。
在舒适的书房座椅你感觉稍微舒服点,咖啡的味道加重了阅读的气氛。
暴风骤雨重重 欲吹折幼枝,
来如磐石累累 将去无声息,
昔日狼城 罗马守将
骁荣胯辱 尽已成灰。
他打断了你,不耐烦地提醒你把双腿分开。你感到一丝羞耻,却无能为力地服从于他。
他没有欺侮你,甚至没有碰你。诗读到一半,他已疲惫。他挥挥手跟你告别。在你套上长筒丝袜之前,你感觉自己在做一场梦。
你回到住处,她却突然人间蒸发,没有踪影。他派人四处找她,也毫无线索。
你开始憎恨英国文学,憎恨英国诗歌,憎恨Houseman,憎恨Wenlock Edge。那一句句诗句似乎挥之不去,你觉得那一晚是无法抹去的一生最大的耻辱。
你想寻找到她,比当初那次寻找的决心更为强烈和执着。你要报复她,你想让她的命运继续悲惨下去。
你相信她就在这个城市里,你开着孤独的Smart一直在寻找她,你注册了嘀嗒拼车的车主,你不断的跟所有的乘客讲述这个故事,而我有幸成为你的一个不起眼的听众,写下这本属于你的故事。
在这个充满仇恨,欺骗和嫉妒的城市里,我相信你能找到她。
过客段先生
2015年4月12日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