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排她现象:美国经济学界的性别偏见》读后感1000字

《排她现象:美国经济学界的性别偏见》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19 16:55:19
《排她现象:美国经济学界的性别偏见》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4-19 16:55:19   小编:

《排她现象:美国经济学界的性别偏见》揭示了美国经济学界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女性经济学家在获得奖项、发表论文和晋升方面遭遇不公平待遇。文章呼吁对这种性别偏见进行反思和改变,以实现性别平等和公平。这篇文章引起人们对性别歧视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关注。

排她现象:美国经济学界的性别偏见读后感第一篇

美国经济形成时期(19世纪后期到战后),女性在经济学界所处的位置,揭示了经济学同质性的历史根源。然而,许多学者对由男性主导经济学领域的历史知之甚少或不感兴趣,这样便限制了对美国早期经济学领域女性的了解,和对性别所能产生的作用的了解。那么女性经济学家在学界凤毛麟角的原因,以及如何改善呢?

《排她现象:美国经济学界的性别偏见》(以下简称《排她现象》)作者通过研究,分析了美国经济学界排除女性参与的结构性和制度性因素,论其根源,是由追求地位的等级文化导致的。为了很好地认识这一点,作者通过大量历史细节和实证数据,从对高等学校的性别政治、科研培训(不适合女性)的沉闷氛围、教授职称的会员制,以及性别与专著的关系和女博士毕业后的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梳理了当前的挑战和其历史渊源。

在这些梳理中,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纪初期的经济学领域,女性要想获得学术地位,面临重重障碍。女性的学术身份影响着她们的职业生涯,因为即使被允许进入高等教育机构中,却有越来越多的人被分配到那些“被认为适合女性的学科”中。这样一来,女性经济学家(特别是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的职业生涯极其艰难,获得认可的概率微乎其微。

作者详实地分辨了那些导致女性与经济学界隔阂的各种具体因素,指明了追求地位的等级文化作为根本原因,对学术发展的阻碍。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对于有所追求的女性学者,需要认清学术道路上那些与性别有关的障碍,一方面竭力改变,一方面竭力避免。

排她现象:美国经济学界的性别偏见读后感第二篇

20世纪,美国许多大学制定了“反裙带关系”政策,女性一旦发现已经结婚,或在聘用期结婚,将予以解聘。在美国,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的职业生涯无比清楚地揭示了结婚等基本人权是如何将女性与工作隔离开来,并迫使她们在家庭和事业之间作出选择的。

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揭晓,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克劳迪娅·戈尔丁(Claudia Goldin)获得这一奖项,表彰她对促进女性劳动力市场结果理解的研究。她揭示了劳动力市场中性别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

本书作者安·玛丽·梅 (Ann Mari May)在“缘何如此稀缺”这一小节中,援引了克劳迪娅·戈尔丁、劳伦斯 • 卡兹(Lawrence Katz)和库西姆克(Kuziemko)关于20 世纪的女性与高等教育的相关研究。这些学者认为缩小男女入学比例的差距,可以有效地改变女性参与未来劳动力市场的预期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学界女性教师缺乏的原因。

关于现在和未来的一些问题,像历史要答案通常是一个可以借鉴的答案。女博士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如何?当大学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教学,而是研究——重复研究进而促进研究,女性学者又该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

作者在书中罗列了详实的数据,从发表学术论文到评职称,揭秘美国经济学界的性别偏见乱象。

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写给苦于发表学术文章、评职称的女性“青椒”——识破所谓的“同行评审”,明晰自己的学术坚持。

排她现象:美国经济学界的性别偏见读后感第三篇

无论在社交媒体还是身边生活,今日不乏看到所谓“阶级处境大于性别处境”的论调,更有甚者,将学术界的象牙塔视为性别平等的理想之国,利用信息不对等的天然壁垒,将大部分底层女性的权力受限归咎为个体的不努力。

《排她现象:美国经济学界的性别偏见》即是对这一论调的有力反击。美国经济学教授安·玛丽·梅以她对经济学界长期持续的观察和分析,用有力的事实和数据证明,学术圈绝不是什么世外桃源,而是与社会中的绝大部分环境中一样,充满着针对女性的歧视、门槛、障碍、甚至倾轧。

女性不能做学术的论点古而有之,直到19世纪仍有医学家说明接受高等教育、致力于学术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会让女性的生殖功能受到影响,或是生命周期不同不宜长期投入学术,或是“超负荷”学习会影响寿命。而那些有志于学术、努力投入科研事业的女性,又会被指斥为贪得无厌地争夺权力。就这样,她们的梦想被嘲笑,她们的道路被阻碍,她们的奋斗被否定。

而随着女性争取权利的道路被一点点推进,当女性开始逐渐步入学术事业时,在学术生涯的初期,又面临着社会科学被设置成女性禁区、在专业环境中很难与男性达成合作交流、学术话语权被男性垄断等问题。进一步,当她们获得了高学位,可能又会因为高校、科研机构的种种限制(比如耶鲁大学能担任科研助理但不能担任教学助理)而无法通过学术工作满足基本的经济需求和社会地位,当生产率、晋升机会和薪酬等现实问题切身地压迫而来,很少有女性具备为理想不顾一切物质条件的资本。

安·玛丽用贯穿学术生涯各个阶段的顺序来组成各个章节,徐徐道来女性从社会环境、选择专业、致力学术、获得教职、发表文章、职称发展、终生事业等等各个时期面临的不同困境。令人在阅读过程中,尽管不断地在阅读案例、图表和数字,却不禁跟随作者这样的顺序,去设想一位有志于经济学研究的女性在成长的过程中处处被压抑的遭遇和选择。

安·玛丽·梅教授的书如一部理性的檄文,毫不留情,鞭辟入里,冷静而深刻地用最客观的事实证据,证明了女性在学术界、至少在较有代表性的经济学界,还面临着大量的壁垒和阻碍,并不因为群体的小众、阶层的提升而消弭。“看见”的价值,超过了空中楼阁的口号和标牌,它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彻底破除性别的枷锁,获得人性真正的、完全的自由和平等。

(2024.04)

排她现象:美国经济学界的性别偏见读后感第四篇

《排她现象》是一部揭示女性在美国经济学界所遭受的歧视与排斥的力作。本书通过深入研究从19世纪后期到战后美国经济形成时期的女性角色,为我们呈现了经济学同质性背后的历史根源。作者不仅结合历史细节,还运用实证数据,深入剖析了结构性、制度性因素如何阻碍女性参与经济学界,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问题。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清晰地勾勒出女性学者在经济学领域的边缘化轨迹。婚姻被视为与工作不相容,工作则成了一种基于性别的特权。在这样的环境下,敌意成为了学术评论的唯一结果,严重阻碍了女性学者的学术发展。这种歧视不仅是对女性能力的质疑,更是对她们参与学术活动的排斥。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于美国经济学界排除女性参与其中的结构性、制度性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认为,这是一种追求地位的等级文化在作祟。这种文化将女性视为“低等”的学术群体,从而剥夺了她们平等参与学术竞争的机会。这种现象的存在,无疑加剧了女性学者的边缘化,使她们在学术道路上步履维艰。

此外,本书还通过丰富的历史细节和实证数据,为我们揭示了女性学者在经济学界的奋斗与抗争。尽管面临着种种困难,但她们从未放弃对学术理想的追求。这些勇敢的女性学者,用她们的行动向世界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与价值。

总的来说,《排她现象》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在美国经济学界所遭受的歧视与排斥,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女性学者对于学术理想的坚定追求。这部书评无法完全涵盖书中的所有内容,但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这部作品的角度。对于关心女性权益和学术平等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佳作。

排她现象:美国经济学界的性别偏见读后感第五篇

性别偏见与学术的交织

《排她现象》

《排她现象》一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详尽的论述,成功地揭示了美国经济学界存在的性别偏见问题,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女性学者在经济学领域的边缘化轨迹的画卷。安·玛丽·梅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深入剖析了性别偏见对女性经济学家的学术生涯和发展的影响,使得这本书成为了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作品。

这本书对于性别偏见问题的揭示是全面而深入的。作者从多个角度出发,包括高等学校的教育环境、职称评定制度、专著发表与评审、就业情况等,全方位地展示了女性经济学家所面临的种种困境。这些困境不仅存在于学术研究的表面,更深入到学科文化、学术评价体系等多个层面,使得女性学者在学术道路上步履维艰。

安·玛丽·梅对于性别偏见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她指出,性别偏见不仅源于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和社会文化的影响,更与经济学界的学科特性和学术评价体系密切相关。在这样的环境下,女性学者往往被视为“低等”的学术群体,遭受着种种不公平待遇和排斥。这种文化偏见的存在,无疑加剧了女性学者的边缘化,使她们在学术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书中还提到了一些自发性的支持力量,这些力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女性经济学家的学术发展提供了助力,但也反映出性别偏见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这也提醒我们,要消除性别偏见、实现性别平等,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推动。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语言表述清晰、逻辑严谨,使得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过程。同时,作者还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数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使得整本书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

尽管这本书在揭示性别偏见问题上做得相当出色,但也有一些可以进一步探讨的地方。例如,对于如何消除性别偏见、促进女性经济学家的发展,作者虽然提出了一些建议,但并未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这或许是作者留给读者的一个思考空间,但也可能使得一些读者在阅读完本书后感到有些意犹未尽。

《排她现象》是一部具有深刻洞察力和重要意义的作品。它成功地揭示了美国经济学界存在的性别偏见问题,为我们理解女性学者在学术领域所面临的困境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实现性别平等、促进学术繁荣,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消除一切形式的偏见和歧视。

排她现象:美国经济学界的性别偏见读后感第六篇

《排她现象:美国经济学界的性别偏见》这本书讲述了在美国经济学界——婚姻被认为与工作不相容工作是一种基于性别的特权产生敌意成了学术评论的唯一结果——这些歧视是女性学术道路上的绊脚石,加速了她们的边缘化的故事。 我们看到有时候历史不是越来越进步的也有可能有倒退。在我看过的经济研究类历史书籍《信用女士:18世纪新英格兰城市的妇女、金融和法律》中就介绍了女性深度参与的充满活力的法律和经济世界。在已经过去的18世纪的由女性参与新兴的信用网络帮助了资本主义和法律专业化基础的奠定。在过去的工业革命高速发展的新英格兰城市,女性为保护家庭和地方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她们曾稳定了地区的政治经济。在这个世界里女人和男人一样,都是技术娴熟、不可或缺的经济责任者和贡献者。 但今天女性的地位和对这个世界的参与度是上升了吗?或许有表面的平等口号和女性主义的崛起,但我们还是能看到女性要求在男权社会的相对平等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今天介绍这本跟《信用女士》同个出版社的《排她现象:美国经济学界的性别偏见》正向我们揭示了美国学界对女性学者的偏见,以及她们如何反击隐形歧视。 不得不说黑白矛盾一直是美国重要的社会矛盾之一。这本书是充满悲悯的,前言就特别提到了黑人女性不仅缺少接受公共教育的机会,更不用说缺乏进入精英女子学院学习的机会,如七姐妹女子学院,为白人女性在经济学领域开辟一片天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书的数据也可以提供最明显的结论与观点——被迫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做出选择的女性所面临的挑战。在这一时期,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的男性中有超过90%的人结婚,但仅有57%的女性结婚。婚姻与学术工作不相容的概念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强有力的威慑,提醒人们双重标准的存在。诗意地描述自由市场优点的经济学被冠以“选择性研究”的绰号,是女性们不得不接受的严酷现实;1886年至1948年间,有203名男性担任美国经济学会官员,但担任官员的女性只有5名。而大多数女性成员的任期为1年。相比之下,在此期间的203名男性官员的任期大多为3年。 正如书中最后所说越来越多的研究使该学科能够更好地理解偏见,我们至少会多一些工具来促进性别平衡和种族平等。对这一学科性别不公平的深入研究,要么标志着学科的进步,要么就只是记录这一顽固不化的学科在变革路上所遇到的各种障碍。这些都是有意义的。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