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为什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探讨了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往往只看到琐碎的细节,却忽略了整体的大局。作者提倡要有全局观念,不要被细节迷失方向。只有把握整体,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和问题,实现更高的成就。
为什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读后感(一)
看完这本书,我想说,哇,其实科学也很美,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打开思路,打破现有思维模式。
开篇用掷骰子这个既简单又复杂的游戏,让我们认识了什么是复杂科学。平时我们玩掷骰子,就是投掷,得到随机的点数。但如果你通过慢动作观察它,会发现它的结构是多么丰富,而且它的运动根本是无法计算的,虽然它的运动遵循的是简单的牛顿力学定律 。
为什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读后感(二)
从五棵树和五只兔子中提炼出5这个数字概念,人类花了数万年时间,随之而来所形成的数学学科自此大大推动了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由此可见,学会从简单现象中推演出普遍使用的规律和模型是多么重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却只能看到眼前的树木而忽略了树木所在的大片森林。
马克思哲学最关注变化和联系,他认为只有当人们学会以运动和联系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我们才有可能触及问题的本质。
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从简单现象中联想到复杂系统呢?我们如何才能既看见树木又看见森林呢?迪尔克·布罗克曼的这本《为什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许可以给我们指导和启发哦!
全书从物理学和数学这两门学科开始讲起,以一系列生动的案例为我们展示了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接着迪尔克在第二章以更多生活中的例子为我们阐述了万事万物的互关互联,例如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心率不齐和癫痫病发作的关系,可以读到音乐厅的掌声和股票经纪人的联系等等。这些案例让我们对于规律和联系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之后,迪尔克针对网络研究、临界系统、临界要素、集体行为、合作这几方面进一步分析了如何实现即见树木又见森林。
在书中,迪尔克重点强调了一些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时常常被我们忽略的观点和看法。读完整本书,我们系统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大大的提高。
为什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读后感(三)
大象可以听到低至14Hz的声波,远低于人类能听到的20Hz,这也是大象能够在远距离感知其他大象存在的原因。然而,大象的眼睛只能看到黑、白和灰色,无法辨别其他颜色
章鱼在海底环境中会使用其强大的触手来捕捉猎物和保护自己,但因为其触手太长,有时无法识别自己的身体
灰鲸是地球上蕞大的哺乳动物之一,体重可达45吨,其鲸油可以燃烧超过一个月
穿山甲的舌头可以延伸至身体长度的两倍
鹿可以在冬季忍受长达两星期的不吃不喝
瞬间长知识了,既然大象无法辨别其他颜色,那“斗牛为什么要用红色?”好奇心驱使,原来红布是为了增强现场感染力。
《太酷啦!动物的秘密如此多》这本书激发了我对动物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充满趣味和启发性的科普读物。
一 次看够12大动物主题,144幅美绘跨页大场景,近800个关于动物的惊人秘密。让人走进了一个充满神秘和奇妙的动物世界。书中的插图和描绘方式非常生动有趣,展示了动物王国中许多令人惊叹的冷知识,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感叹动物S界的神奇和多样性。
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感叹动物世界的神奇和多样性。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库,也激发了我对动物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许多读者探索动物世界的启蒙之作。
为什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读后感(四)
纵观历史和社会,人类逐渐构筑起文明的高塔,却也不断遭遇着全 球变暖、新冠疫情、粮食危机和地区冲突等重大挑战。
我们似乎总是处于应对紧急危机的状态之中,疲于奔命地修补破洞,却往往忽视了这些事件之间可能存在的深层次联系。
《为什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复杂科学的视角,探索人类社会历史轨迹中的那些看似独立却又相互纠缠的问题。
正如森林火灾与流行病之间的潜在关联,或是民粹主义兴起与鱼类寻找食物行为之间的微妙联系,都在无声告诉我们:我们所处的并非是简单的线性世界,而是一个错综复杂、万物互联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事物之间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每一次的气候变化都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连锁反应;
每一场疫情的爆发都可能牵动全 球经济的脉搏;
每一粒粮食的短缺都可能引发社会的动荡不安。
这些看似分散的树木,实际上是生长在同一片森林之中,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环境。
本书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插图,如同一位细心的向导,带领我们走过蓝藻池塘,穿梭在弹珠的迷宫中,一步步揭开树木背后的森林。
我们开始理解,无论是自然界的循环往复,还是社会现象的纷繁复杂,都是按照某种深层模式运作的。这种模式不仅塑造了我们的环境,也在不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当我们站在这个互联互通的世界之巅,网 络化思维、整体观和大局观成为了解读复杂现象的关键。
我们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我们的选择和行动都在无形中影响着整个系统的平衡。
这是一场思考的旅程,它教会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秩序,如何在看似混乱的现象中发现规律。
当我们学会从整体出发,去观察、分析和解 决问题时,我们也许能够找到拯救人类的钥匙。
“人类最终要靠谁来拯救?”也许我们每个人的改变都有可能成为拯救的力量。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答案,而是深刻的理解和持续的行动。
为什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读后感(五)
这本书通过探讨复杂性科学、同步、网络研究、临界系统、临界要素、集体行为和合作等主题,旨在强调网络化思维、整体观和大局观的重要性,以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万物归一,所有社会与自然现象都源于一个的本源和归属,遵循着相同的规律和原则,并在相互作用中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
复杂性科学是一种跨学科、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它致力于推动科学边界的扩展。它强调识别关键特征并忽略次要细节,以把握系统的本质。同时,它也强调共性与差异在个人身份和社会平等中的重要性,应避免过分强调差异而导致社会问题。
在复杂性科学的视角下,无论是自然系统还是社会系统,都被视为由多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复杂网络。这种网络化的视角使我们能够超越传统的还原论思维,从整体和系统的层面去把握事物的本质。
▶
网络科学研究——疫情防控:
正例:Jujujájaki模型,该模型将人群视为网络中的节点,他们之间的社交联系或接触作为边。确定病毒传播规则后,考虑节点动态性,可以准确模拟疫情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过程和趋势,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
反例:SIR模型,仅关注传染病例的变化,即易感者、感染者和康复者之间的转换,而未将人类对大流行病的反应(人类行为、政府干预措施、医疗资源分配等)纳入动态考量。
▶
集体行为——多个个体通过局部互动和协同工作共同达成目标或展现特定行为模式:
行军蚁通过简单的互动和协同,能形成大规模有序的行军队伍,这一过程没有中心指挥者控制,而是基于每只蚂蚁对局部信息的感知和反应。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会相互影响和塑造观点,形成集体意见。但也可能导致意见极化,因为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信息和人群,形成“过滤气泡”和“回声室效应”。
▶
复杂科学广泛应用于生态、社会、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书中还介绍了生态系统中的同步现象,如猞猁与北极兔的震荡系统;临界要素在胚胎发育、基因调控网络、生态系统等多个领域的作用;生物间的相互作用与协同合作等等。
▶
为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界和社会现象,我们需要跳出传统思维模式,培养自己的整合性思考能力,学会将各个部分、各个因素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有逻辑性的认知框架。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局限,不断拓宽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
为什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读后感(六)
我们所生活的是一个复杂世界。
2020年到2023年的这一场全球事件,让我们直观地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网络是什么样子的,图2是我随便搜的一张流调图。
这样的网络有什么特性吗?其他领域有可参考性吗?
书名:《为什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简单现象到复杂系统》
作者:【德】迪尔克·布罗克曼
出版:中国出版集团·中译出版社
本书为我们做了许多解答。读这本书之前,我建议你可以从3个视角想象一下我们所处的世界:
1、想象自己浮在50米的空中,你看到了自己所处的城市、生活的小区、工作的单位、平常吃饭的小店、邻居、地铁站擦身而过的路人甚至小区里早上叫醒你的布谷鸟。
2、现在想象自己飞往更高的天空。你看到的是整个中国,山川、河流、绿地、海洋、沙漠、高原、戈壁,当然,也包括钢筋丛林。
3、再大胆一点,想象自己坐着宇宙飞船,快要进入太空。七大洲、五大洋、空气云层以及即将进入的更大宇宙。
这些都是我们身处的环境。环境到底都有什么?我们真的是环境的中心吗?我们可能远比自己想象的要渺小。
科学家们号召拯救地球,但需要拯救的真的是地球吗?
有没有可能是住在地球上的我们呢?
智人作为地球漫长生命中出现且还只是短暂存在的一类生物,我们真的会对地球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吗?
书中不断引导我们思考,人类只是在影响自己的生存环境。并从许多科学思考的维度,如生态系统的同步机制、网络效应、临界性、合作性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地球上的生态圈是如何运转,而人类是如何影响着这个生态圈的。
分享其中几个有趣的理论:
1、数学视角下的同步现象——臧本模型
举个例子,如果一座桥上有许多人往一个方向走,一开始大家的脚步节奏肯定不一样,随着桥上人越来越多,达到某一个数量即临界值,大家的脚步节奏突然就一致了。
是不是很神奇。
相信你在生活中一定没注意到过这个现象,下次过天桥时可以尝试观察下是否存在,但要记得要等到数量足够多哦。
2、分型结构,是一种稳定性和变革的平衡
如今草木刚发嫩芽,我们还能一清二楚看到树的分叉。
他们一定都是从树干上分了很多较小的枝杈,这些枝杈比树干相比短一些,然后在枝杈的末端会分出更多小树枝,这些小树枝又比枝杈要短一些,它们还会继续往下分叉,这种结构就叫分型。
科学家们发现,在一个动态过程中,如果开始出现分型结构,往往可能快到临界点了。
如果在森林火灾时发现火灾的形状已经呈风行状态,那么此时扑灭森林火灾会更有效。(如图5)
老实说,这不是一本易读的书,有许多数学模型、理论公式,作为一个工科生我甚至怀疑自己大学所学是不是忘光了。
但不考虑理论部分,其中的案例很有趣,有许多案例适合迁移到商业、工作、生活等多个领域。
当你想拓展知识的时候,一定要读一读这本书。
为什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读后感(七)
这本书相当于对最近的科学发展方向进行一个综述。以往我们总是认为,越往学术的深处走,研究的内容就越专精,研究面也就越窄。但这本书却告诉我,如今,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研究的方向正在从单一的专业领域向更广泛的综合性学科转变。我们越来越多地面临复合型问题,需要跨越多个学科领域,综合各种知识来解决。 全球变暖、新冠疫情、粮食危机和地区冲突……这些看似独立的问题实际上是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深层次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又揭示了自然界的复杂过程和人类社会运作的深层模式。作者迪尔克·布罗克曼的探索让我看到,通过探索这些危机与自然界复杂过程之间的模式、规律和相似性,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并找到应对挑战的新思路。 复合型问题,看似是一个问题,实际上却包含了多个层面、多个领域的知识。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我们具备跨学科的思维方式,能够灵活地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融合和运用。这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它挑战我们已有的认知边界,但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以前,我在学习专业知识时,总是注重于本专业的深度和精度,很少去关注其他领域的知识。但现在,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和研究领域的拓宽,我越来越意识到,单一的知识体系已经无法满足解决复杂问题的需求。我们需要将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一个更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 这本《为什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让我认识到,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危机是复杂而相互关联的,需要我们采用更为全面和系统的思考方式来应对。复杂科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未来的挑战。
为什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读后感(八)
《为什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个书名是一个比喻,说的是人们常常只看到表面现象,而忽视了事物背后的整体和内在联系。比如我们可能会注意到流行病或者天气变化等个别现象,但往往会忽视这些现象背后的整体环境和社会联系。 当整个世界变成一个“村落”,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错综复杂、万物相互联系的世界中。这个书名所提醒我们的,是要建立跨学科的视野,捕捉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似之处,形成整体性的思维。这有助于揭示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复杂现象背后的规律。
当我们以開放的视野,走出自己所在的学科边界,你会发现,很多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务,底层逻辑竟然如此相似。在这本书中,作者为我们展示了很多有意思的对比。比如眼球的运动和信天翁、蜘蛛猴运动有很强的相似性;森林火灾、流行病、民粹主义、鱼类行为之间有潜在的关联……这些案例让我们以整体视角看待世界,通过观察复杂现象之间的相似之处来揭示其中的内在联系。 这本书并非是只讲故事的猎奇之作,而是通过各种奇妙的现象,揭示出世界万事万物的深刻联系和运作规律。这涉及一门近年来比较热门的学科——复杂科学。这门学科研究既具有秩序又不失灵活的系统,也称为复杂系统。这种系统通常由大量个体组成,能够自发形成井然有序的结构,同时具有灵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复杂科学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比如在经济研究中,可以对经济危机、金融风险等复杂经济现象进行模型化分析,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在交通运输中,分析交通网络的复杂性,可以优化交通规划,减少拥堵和事故;在社会网络中,利用复杂网络理论研究社交网络、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规律,开展輿論引导等等。
为什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读后感(九)
世界是一个巨大复杂的系统,如果只见树木(单个),就难见森林(本质与全貌),复杂科学的出现,使高处看森林成为可能。 《为什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作者是德国知名物理学家,研究涉及复杂系统、社会网络结构、计算神经科学、人类流动性及异常扩散等多个学科。 因为在跨学科领域的卓越贡献,他树立了在全球学术界的杰出声望。 世界既然是系统,便有内在规律可找寻,作者多年研究,结合了很多成果,以实例举证了多个潜在规律。 1、同步 2000年伦敦千禧桥事件,专家团设计的桥,开通2天后关闭, 开通当天,超上限的人过桥,然后桥小幅均匀摇摆,所有的行人为了不至于跌倒,突然摇摇晃晃地踏着一致地步伐行进。 这个现象叫自发同步现象。 同样的现象: 生物界:萤火虫半小时后同闪现象,周期蝉幼虫13年或17年蛰伏,同时破土。 人际交往:如讲演现场鼓掌由凌乱到同步的规律。 人体运作:心肌起搏细胞大约1万,要同步发射电脉冲。 传染病控制:模型表明,通过强硬、短期,最重要的是同步,可更有效的控制。 数学视角:藏本模型,可以很容易描述同步状态的必然性和稳定性,甚至预测。 我个人感觉:同步在环境影响、言传身教等等方面都有体现。 2、数学定律:幂律----可以理解为“富者更富”。 换个语言:陌生地方,大家会进人多的饭店,然后饭店人越多。 这一规律在网络、对抗传染病、恐怖袭击分析等等都能发现。 。。。。。。 很多刷新认知的实例规律,却让我们更加接近世界真相。 看到个新闻:南极海冰正在消失,下一代或将面临升温4度的生活。 南极洲冰盖消融是全球15个气候临近点事件之一。临界点事件一般不可逆,被突破就回不来。 本书专门讲了两章:临界系统、临界要素。 终章,“合作“ 1、 达尔文本人也意识到,“适者生存”的局限性,无法解释巨大的生物多样性。 2、生态界有很多合作,人类与微生物也有合作。 肠道菌群的调整已是人类相关疾病的治疗法则之一。 3、作者认为,应该学习并采用大自然的成功战略—合作, 未来才有希望。 总之,作者博闻广识,以简洁的语言和模型描述了复杂科学。 未来的世界必然是跨学科人才大放异彩的时代,复杂科学,有可能是解决当今社会种种问题的希望。
为什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读后感(十)
静悄悄的夜晚,倒上一杯温水,剥开一只橘子,一个人在房间里打开这本《为什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边读一边感受无数脑细胞像橘子汁一样爆裂......
开个玩笑,这本书是我2024年读到的第一本“科普书”,作者迪尔克·布罗克曼是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美国西北大学教授。中译出版社的翻译老师们的确厉害,将这本科普书在专业性和可读性之间做了柔性的结合, 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探讨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认知局限,引导读者从一个更宽广、更全面的视角看待问题。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因为我们被自己的经验和偏见所束缚。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往往过于关注细节,而忽视了整体;我们习惯于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却不愿意尝试新的视角和方法。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让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容易陷入僵局。
这本书的最大亮点在于,它并没有停留在指出问题的层面,而是进一步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用的技巧,帮助我们打破思维壁垒,学会用更全面的视角看待问题。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也可以提升我们的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
系统性思维从什么时候开始学都不晚,它是一把刺破表象的工具,让我们更快速的拨开迷雾、看到事情的本质。还记得在求学阶段,每个学期的第一天我基本都是放空状态去听课的,因为我知道开学第一课老师往往不会讲具体的知识,而是大致介绍一下这门课接下来要学习什么,这在我的意识里就觉得“不重要”。然而班上那些学习好的同学,往往在第一天就开始聚精会神的听讲、做笔记,对一学期的课程框架有了整体性的把握,后面学习的时候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进入到工作阶段,能够进行复杂性思考的人更是职场“扛把子”,他们往往能够用几句高度凝练的话去总结一场冗长乏味的会议;能够在任务刚刚下发时,就迅速规划出工作节奏并合理地进行团队分工.......
所以说,理解认知偏差的根源、跳出思维框架,看到问题的本质和全局,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我们应该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以更宽广的视角看待生活中的问题,为那些看似复杂的问题找到简单的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不管你是在校学生还是打工人,《为什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都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思维上的局限,也可以为我们提供打破这些局限的方法和策略。让我们停止摆烂,从今天开始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地复盘,相信深度思维是会上瘾的~~~
为什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读后感(十一)
《为什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起体验跨界思维的奇妙之旅。从简单现象到复杂系统,要知道世界是错综复杂、万物相互联系的。这种复杂性正是复杂科学存在的根本原因。 本书正是从网络化思维、整体观和大局观等角度来解读复杂现象的关键。 作者迪尔克布罗克曼是德国知名物理学家,德国柏林汉堡大学的生物学研究所教授。研究领域超越了传统物理学的边界的复杂的学科。 《 为什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通俗的方式,帮我们揭示世界上神奇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让我们在欣赏世界的同时,也领悟到万物之间的联系。 在本书中,作者带我们一起探索复杂的科学。他告诉我们什么是科学,也对复杂的物理数学等学科进行了探索,同时也让我们知道生态系统和神经系统,一些同步的关系。他认为集体行为是超越心理学和心灵感应的一种行为,无法用语科学的理论来解释。作者也把一些典型的集体行为做了介绍。集体行为是遇到问题时的一种自然反应,因为人们的行动模式,生物和人类的行为模式都一样。都会受到规则的影响。 本书从问题入手揭示表象之下的内在联系,并进行系统性的全面思考,吸引读者深入探究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揭开树木背后的森林,理解自然和社会运作的深层模式。科学改变的不仅是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有我们与人相处的方法。万事万物都是一个相通的道理,我们在做事时也应该更多的跳出眼前的树木,站在高处放眼整个森林,学会从全局的角度掌控事情,也能更好的提高我们的思维格局和工作效率。
为什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读后感(十二)
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千禧年访谈”中被问到对21世纪有什么期望,回答道:“我认为,21世纪将是复杂性的世纪。”为了理解当今的发展,解决我们这个时代的危机,霍金认为有一种方法是有帮助的,其核心要素是寻找相似性和关联,聚焦关注共同点,尤其是在完全不同的科学分支之间。因为自然灾害、全球化、经济危机、大流行病、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战争和恐怖主义、气候危机、数字化的后果、阴谋论,这些不能被视为孤立的现象,这些危机不仅本身是极其复杂和多层次的,而且往往还相互关联。
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迪尔克·布罗克曼,在洪堡大学讲授一门参加人数众多的“生物学中的复杂系统”课程,听课的学生通常来自生物学专业,但也有来自许多其他专业学科的,他发现,在完全不同的现象之间寻找相似之处和复杂性理论的整体性思维方式让许多学生着迷。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学教育背景有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这些关联性,而他无法保证所有学生都有这样的教育背景。于是他思考如何在不涉及数学知识的情况下传授课程内容,设计了探索复杂系统的网站,汇集了基于网络的交互式计算机模拟技术,用于解释生态学、生物学和其他领域的各种复杂系统。他的研究的研究领域超越了传统物理学的边界,延伸至复杂系统、社会网络结构、计算神经科学、人类流动性及异常扩散等多个学科。
《为什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简单现象到复杂系统》是迪尔克·布罗克曼为了能够让广大读者了解复杂性思维方法而作的书,书中不仅展示了自然界与社会现象之间的表面关联,还吸引读者深入探究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提供的新视角帮助我们将众多元素编织成有机整体,揭示表象之下的内在联系,并进行系统性的全面思考,用丰富的实例和插图带领我们揭开树木背后的森林,理解自然和社会运作的深层模式,从而更深刻地领悟复杂科学带来的思维转变——建立整体观、大局观就是要认识自然界中的复杂现象与复杂的社会进程之间的相似性,将两者建立关联,并且从这些关联中学习到一些有用的东西。
为什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读后感(十三)
《为什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从简单现象到复杂系统》是一本特别有趣的书,这本书不是单纯的讲解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并非一本关于森林的书籍,这本书实际上讲了一些复杂的科学知识与简单的知识之间的关系。只是用了一种比喻的手法,为我们阐述了一些复杂科学的知识。 而事实上这本书是通过一些新视角能够在读者的脑海中创建正确的图像,让我们关注一个又一个的元素,最后一个脑海中组合出一个新的画面,以一个新奇的角度领我们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所围绕的中心就是那些建立在人们通常以为不相关的领域或现象之间的桥梁,探寻生物学和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似之处。让读者了解在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自然与社会。, 引导读者探索表面上不同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之间所展现出来的关联和相似之处,并且试图去探索缘由,在一些完全不同的现象之间寻找相似之处。并用一些复杂性理论的整体性思维来寻求问题真相,这也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让用户进行计算机模拟技术,让读者了解复杂性思维方法,带领我们一起探索复杂性科学。 这是一本特别有趣的书,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我们也明白复杂不是繁杂和混乱,它是当有方差与事物足够多,事物之间有足够的联系和影响的时候,这些事物会集体表现出一些神奇的性质。而通过这本书的讲解,让我们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揭示了这些神奇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讲解了一些有趣的科学知识,是啊,也许我们读过之后令人有一些感觉晦涩难懂,但同时我们也对这门学科有了基础的了解,又了解了一个新的科学知识点。认真读下去也感觉十分有趣。
为什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读后感(十四)
用一本书深度的解析物理问题,带领我们探索物理这项复杂性的学科。《为什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简单现象到复杂性系统的探索之旅。 复杂性学科到底是什么呢?这是一种跨学科的问题导向研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我们是无法通过简单的表象去了解的事物,一个复杂性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的各种元素组成,可以形成一个在单个元素中无法识别的结构,像编织毛衣一样的概念,形成网状结构。 作者在这本书中为我们举出了例子,比如最简单的日常游戏是: 投掷骰子、摆动钟摆。还原论在复杂性科学中的应用是专注关键特征的,整体还原论的原则及对非本质要素的忽视和对普遍性的追求,这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观察肖像,你也会注意到这个差异,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 在这个过程中,数学成为了解析复杂问题的关键工具,数学和物理一直是携手同行的。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能够深入浅出的去了解在数学视角下的同步现象藏本模型,这是日本物理学家藏本于1975年提出的简单数学模型,他进行了抽象的概括,在他的模型中单个振子被描述为抽象的带一根指针的时钟,其中每个时钟都可以用不同的时间孤立的来看,每根指针都可以以自己的速度运动。 成本模型很容易描述同步状态的必然性和稳定性,还有许多遵循模型预测的事例表明在自然和社会的生活中,振荡或振荡元素会以某种方式相互的影响,我们总是可以预测到所有元素在某个时刻要做相同的事情,甚至必然做相同的事情,这是一个重要的认识,从诸多层面去解释事物的本质。 透过这本书让我们从各个方面去了解那些我们所认知的复杂性的事物,用抽象的方式为我们解开了而思维的另一个面貌,打开了复杂性研究的大门。
为什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读后感(十五)
《为什么只见书吗不见森林》是一本复杂科学的科普读物,带你跳进“爱丽丝的兔子洞”,体验跨界思维的奇妙之旅。
传统性科学对于大多数来说,是会习惯性用来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问题的,即是是科学冷知识,也通过很多读物可以得到科普。
科学研究在各个层面都有纵横交错的边界。如同德国由多个联邦州组成,并且这些联邦州划分为城市和由乡镇组成的县。科学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政治学和其他许多科学。
自然科学涵盖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和大量其他科学。
了解复杂性科学对现今社会有巨大意义的,研究复杂科学的科学家们重点关注卫生健康、加密金融、城市科学、经济物理等主题,这些主题根据一定的方法联系在一起。
而这本书带你走进复杂性科学的钥匙,因为我们的世界是由复杂的相互作用所塑造的。
这本书整体来讲还是比较不容易读懂的,至少对于我一个典型的理工女来说,读起来都是很烧脑的。还在作者实用的例子比较简单易懂,大量图表呈现,将复杂性科学这个非常难以将明白的内容尽可能的简单化,让普通人容易理解了。
从鞋带到航天飞机这两个被毫不相干的词条进行搜索关联仅需要3-4步
北美洲的周期蝉,幼虫蛰伏于地下13年或17年才破土而出
群体活动的临界点效应多次导致悲剧发生
著名的囚徒困境可以明确解释进化博弈论
本书涵盖内容丰富,干货满满
需要静下心阅读,甚至反复阅读才能理解
如果你也对世间万物的神秘联系充满好奇,尝试了解复杂科学,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