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地平线》是一部关于人性、道德和生存的小说。故事发生在一个被封锁的小岛上,描绘了人们在面临极端环境下的种种反应和选择。小说通过细腻的叙述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引发读者对道德和生存的思考。整个故事充满了紧张和悬念,令人难以忘怀。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第一篇
不只是香格里拉,还有我们的精神家园。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梦一般的美丽家园。无论是香格里拉还是世外桃源,都是我们灵魂的净土,许多人来了就舍不得离开,或者很多人离开了心却永远牵挂。他是我们心灵的感应与归宿,他是如此的旷远而飘渺。他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美丽。是的,美好的东西我们都在追寻。
1/7页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第二篇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桃园乡小说,描述了一个西方人眼里的世外桃源。
从实际来说,真正的西藏其实也有很多人文地理可以让人惊叹,可是要说有个地方有一群喇嘛能埋头研究西方音乐之类的,未免有点夸张。总体来说更加有点像架空的玄幻小说,就好像中国人写剑与魔法一样,可看,但是西方人未免不太买账。
中短篇小说,属于当天就能消灭的类型,适合上下班路上打发时间。
2/7页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第三篇
走了,康维、马林森最终离开了香格里拉。
在那样的世外桃源,那种地方可以青春永驻,可以忘记时间。那样的地方可以在身心疲惫时,让人想回去的地方。
我们的生活有时充满激愤和无奈,甚至想去自杀。香格里拉—躲在中国边疆的世外桃源,没有那么多的欲望。如果真有香格里拉寺区那种地方,我可不想回到现在的世界。回来面对各种纷扰无异于自虐。
康维最后是去香格里拉了吗?可能跟桃花源记里的人一样:想回却回不去了。
3/7页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第四篇
去年去丽江的时候曾计划一并游了香格里拉,奈何在丽江逗留太久只得放弃.后听闻古城被毁,虽然惋惜追悔却并无太多遗憾,毕竟只是一座古城罢了,如同千万消逝的古城一般.
但是闲思催人怠,很自然地想到了以与此城同名的某地为对象展开故事的这本书,离上一次看这本书已经有很长时间了,那时候年龄太小基本没留下什么印象.如今花上一两天来重温,确实也被其中的一些闪光而吸引了.
在一件事冷下来以后再来品味,难免会想象盛极一时的场景.
原著用很自然的侦探小说类的文笔具现了"香格里拉"神秘魅力的特色,尤其是"张"那似是似非的嘴,简直令人想进行一番推理.但是很显然在作者充满着人性宗教信仰哲学的文字中,推理是条走不通的路.不得不说一个英国人,能将绅士文化,中国传统礼仪和宗教文化结合的如此之柔和,不得不令人赞叹作者的博学和构思行文之巧妙.
然而结尾的草草落笔不禁令人遗憾,其中的细节若是深入一些不难能成为一篇有完整优秀世界观的作品,其中未揭示的东西也渐渐变成了一个个坑.因此啊这本书也只是适合做一个甜点,吃大餐还是远远不够的.
4/7页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第五篇
“一切最美好的事物都将如过往云烟般消逝,而两个世界最终无法和谐共存,一上一下地仅由一根细线维系在半空中,永远不可两者兼得。”
所以,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在我的心里打了一个死结,只能遗憾,不能弥补。
这本书原本打算在去香格里拉之前读完,然后身临其境对应着去体味字里行间的意境。然而却一直拖沓到今天才重新读完。
回忆一年前的行程,只有那始终湛蓝的天和广袤的地。只有那遥不可及的蓝色月亮般的梦幻。
香格里拉,一个徜徉在我心里许久的地方,一湖清水,一世幽闲。
五月的香格里拉,还不是最美的时候,他希望我第一次的到来就能够看见最美的香格里拉。然而对于这个地方,不止是被吸引,而是一种土地情结。不经任何描述而迷恋,它若是不美,那它本就如此,我不会惋惜。它若是美,那也本就如此,我不会惊叹。
香格拉里的一年四季中,每个季节都谱写着一曲动人的旋律。每一种景色都描绘着一幅动人的画卷。尤其喜欢的景色就是映衬在蓝天白云下飘扬的五彩经幡。蓝是天空,白是云,红是火焰,绿是水,黄是土地。每次随风而舞,诵经一次,传达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普达措,普度众生到达彼岸之舟湖。我曾走在围湖而建,绿林环绕的木栈道上。湖清绿,天湛蓝,林涛载水声,鸟语伴花香。而尘封在人们内心的潘多拉魔盒是否能够得到净化?
游过属都湖,看过弥里塘亚高山牧场,最后一站是碧塔海,车在原始森林中盘旋而上,海拔四千多米山道上,车里的游客昏昏欲睡。遗憾的是,碧塔海周围在维修中,只能在远观景台眺望。它静静的躺在群山绿林之中,湖中的小岛宛如荡漾在绿水青山中的一叶轻舟。我为了碧塔海而来,为了他的一句话而来。我的亲爱的,你没有一丝的污晦。
香格里拉的夜是静谧的,闪烁的星星镶嵌在漆黑的夜空中,落寞而孤寂。
我在这里爱上你,也终将在这里回忆你。
“一个梦正在醒来,像一切太可爱的事物一样,一旦触到现实这张让人无奈的巨网,整个世界的未来较之以青春和爱情,都将轻若云烟。而他心里也清楚,自己心灵深处的那个世界已经浓缩成为香格里拉,而且,这个世界也正受到威胁。”
2001年中甸易名为香格里拉。不管是在《消失的地平线》里寻找香格里拉还是在香格里拉里寻找《消失的地平线》这种出发点都是错误的。
香格里拉如此虚幻迷离地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之间的地平线上游荡了整整半个多世纪,至今仍散发着诱人的感力,始终是世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一片“世外桃源”。
尽管种种叙述种种描绘,那种空灵的感觉不是谁都能体会。
香格里拉。不是消失的地平线,也不是东方的建塘,那是你内心充满虔诚的朝向。
5/7页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第六篇
香格里拉,源自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1933年写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英文名是shangri-la,是作者首创的地名,查了一下百度,是由周雷第一次翻译成中文的,周雷是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的红学专家,是87版《红楼梦》电视剧编剧组的组长,难怪翻译得那么优美,不过这一信息不知是否属实。我进一步百度了解到,shangrila,源自藏语的发音,shan古藏语是“心”,现代藏语是“香”的意识;g是藏语“格”,相当于中文“的”的意识;rila是藏语音译成中文“里拉”,是藏语“山口”也是“日月”的意思,香格里拉表音又写意,听、读、意都很美!后来因为云南藏南山区迪庆的藏语发音很像shangrial,地理地貌也十分类似书中的描写,所以2001年迪庆被更名为香格里拉。2024年8月底到九月初刚刚从香格里拉旅游回来的我对香格里拉是“心中的日月”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我是因为刚刚去了香格里拉,所以买了《消失的地平线》这本书来读;
又因为读后查shangrila的翻译者,也因为看书的序,才意识到《消失的地平线》这本书有很多版翻译,但我买的这本是九零后年轻翻译家杨千紫翻译的,2022年第一次出版的,不知道淘宝购书时为什么第一本跳出来的是这本书?不知道哪版书译得更好,希望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一版是最优秀的!
回到书的内容,看完很有一些出乎意料:
一、原来作者没有去过香格里拉。作者是根据探险家约瑟夫.洛克1924年到1935年在云南省西北部探险期间在《国家地理杂志》发表的系列文章和照片而虚构的故事!
二、东方的中国成了西方的理想国。1933年作者创作的背景,一是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是正在经历1929年到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总有雷声轰轰,彼时的作者和他代表的西方正迷茫苦闷,探险家的文章给了他灵感,一个中国西部的山谷,就成了作者的理想国;
三、消失的地平线原来是藏在山谷里的香格里拉。这里有美丽的山川、金碧辉煌的庙宇、无尽的金矿、迷人的姑娘、长寿的秘诀,美丽又宁静,是一个不急不徐、无争无扰位处东方的世外桃源。但这里又不是东方的世外桃源,它的主持,是源自西方的传教士,又皈依了佛门,已活了两三百年的活佛;这里有西方最先进的浴缸等生活设施、藏有全世界书籍的藏书阁、可以弹钢琴的音乐厅、修行的喇嘛都是来自西方的各界名流……所以这里是中表西里,或中西合壁的作者内心的理想国,乌托邦,世外桃源,所以《不列颠文学家辞典》收录了香格里拉一词,成为英文“世外桃源”的代名词。
虽然作者没有去过香格里拉故事纯属虚构,但很佩服作者的想象力、故事架构力和叙事牵引力。康威等四人,被劫持的飞机,经过惊悚的喜马拉雅高山飞行,迫降后高山凛冽的寒风,上天入地般来到一个未知的美丽的神秘的山谷,神秘的面纱被层层揭开,如梦中在天堂游历,十分美好、眷恋!
但终究是梦一场,梦终有醒的时候,仿佛猛然间主人公又从梦境抽离!又很佩服作者开放式的结尾,梦醒了,但香格里拉是不是有这个地方?是不是有这么美好?作者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也是,真实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的一份憧憬和希望!
蓝岚写于2024年10月22日下午
6/7页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第七篇
香格里拉,一个没落时代的脆弱光华
这儿有雪峰峡谷,蓝月冷夜,有着被树海包裹的宁静湖泊。辽阔草原,遍地野花,成群的牛羊在倘徊。湿气氤氲,湍急的瀑布在跃腾,神的孩子全跳舞——这就是香格里拉。
我从没去过香格里拉,对她的了解也仅限于几个月前朋友至此旅游时拍下的照片和她们的评论感叹。突然间我对这处圣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我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只不过无论我是在百度百科还是维基百科,输入关键词后,弹出的长长文字里都提到了一本书——《Lost Horizon》
2010.10.23下午,宿舍静寂无声,我缓缓合上了此书。。。《消失的地平线》讲述的是主人公,中东巴斯库尔的英国外交大使康维,经历了飞机劫持事件,后又因为飞机迫降来到了不为人所知的香格里拉。之后一行人被收容在蓝月谷里的寺庙中,在此生活期间,康维被寺中的僧人和喇嘛活佛各自的奇特遭遇和思维之睿智深刻所倾倒。寺主希望主人公一行能永远留在香格里拉,一起追求自身修为完善和智慧真谛,主人公似乎在这找到了自己真正适合的生活步调和价值,他会留下来么?
香格里拉,她意味着的是唯美至极的景致。正如前文提到的,一位朋友形容她“冷,美,神秘,神圣”(卡拉卡尔山啥时成了玉龙雪山了,Waiting?),而另一位朋友则这样描述道:“天蓝如洗湖面如镜般,倒映着岸上的树林和天空。感觉自己变得很神圣,好似自己成了自然之子,和天地融为一体,忘却了世俗之事。。。”恩,“很纯净”是她对香格里拉下的定义,“就是那种梦境成真的感觉,所有美景都不敢想象是亲眼所见!”
但是,她同时提到,香格里拉已经被现代化和旅游业所侵蚀,变得有些不伦不类。人们匆匆而至,坐了12个小时的大巴,按下快门看完店铺,浸得一身雾气后,又湿漉漉地带着疲倦归来。呵呵,几个小时里你也许能体验到香格里拉的自然之美,而书中那些真的住在香格里拉里的人,追寻的可是名为“香格里拉”的生活,并且无一例外都花费了一生。。。
书中的香格里拉,时间缓缓流淌,陪伴你的不再是繁杂的琐事和无谓的纷争,而是肖邦的失传之曲,温婉美丽的少女,满屋的孤版书,窗外耸立的冷月与卡拉卡尔山,还有那permanent flowing time。
它所推崇的“香格里拉”生活步调与人生观,就是不关心世事,待到情感与心智都归于平静之时,你所追求的那种大多数人激情耗尽时所需的那份智慧。这是无上的欢乐和幸福,带有些许从容。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好像吕克贝松的电影《碧海蓝天》结尾处,杰克坦然潜入深海,尽管他在岸上的世界有着爱人和孕中的孩子。。。这一切只因为他在海中面对那片深邃时,找不到上浮的理由。呵呵,反而视之,你又有何理由离开“香格里拉”?不是为了世界与亲人朋友爱人,而是为了自己的内心所向。
如果可以,当然,我不指望上天垂怜,但我隐隐约约希望这香格里拉从未被发现过,或是被外面的世界立刻忘却,只为保存她的纯洁。同样,我相信人们心中都有一个“香格里拉”,那是一片处女地,人们在这儿阅读,听音乐,看电影,独自行走,独自思考,并在其中面对真我,感受极大的欢愉——因为这片净土只属于自己。而这一切,只需要一个下午,拉上窗帘,一把靠背椅和一杯香茗。
几年前,我写过一篇关于普罗旺斯简约之美的文章,现在又著此文。这里,我称呼所谓普罗旺斯和香格里拉为这个“没落时代的脆弱光华”。浮躁的世界中早已不见她们的行踪,但我坚信每个人心中都有,只不过她们隐藏在内心最深处,甚至连自己都未曾发觉。。。
最后,问问自己,你有何理由逃离属于自己的“香格里拉”?
2010.10.24
担任Party旗舰的欢快DJ之夜补完此文
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