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镌梨枣》是一部描写农村生活的小说,故事发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中。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家庭的艰辛生活和奋斗精神,展现了农民们在困境中的坚持和勇气。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民的生活状况,读后让人深感敬佩和感动。
《图镌梨枣》读后感(篇一)
学姐的书,必须支持,看出来花了很多功夫,考据非常扎实的一本书。 这本书讲中国古籍版画里的故事。版画作为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在中国的美术史、书籍史和印刷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古代版画艺术源远流长,书中选取优秀版画,分门别类介绍,既有对中国古籍版画在刻印制作、作品流派及传承、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一些趣事的讲述,也有对天文、地理、宫室、器用、名物、工技、农艺、文学、戏曲等门类中的版画插图的古籍解读;既有山水图景、人物传记等版画的鉴赏,又有对中国古代绘画作品集大成的画谱、谱录的艺术赏析。 认真读了山水名胜这一章节,今天,人们在旅行中喜欢以拍照、小视频、游记和记手账等形式来记录亲身经历过的风物景致,而古人在出行条件并不便捷的情况下,大多数人一生都无法抵达家乡以外的地区,绘者便将情志寄托在所见风物的绘画之中,今天看来,也同时迎合了一部分古人卧游山水的精神需求。 泛槎图,为清代张宝所做,是他一生遍游华夏名山大川的图记。张宝于数十年的游历过程中,遇山水名胜即“仿各名家笔法”为之图,前后共得六集,收图一百○三幅。每成一集,张宝即遍请友朋题跋于后,亲手钩勒上板,共三百余篇。足迹遍布京津冀、豫陕鄂、楚湘粤、甚至澳门等地,单独有《泛槎图》这本书,有机会一定找来细读。 最后一节凌烟阁功臣图,怎么都秃脑门呢?
《图镌梨枣》读后感(篇二)
说到版画,我唯 一的印象就是儿时常常看到姥姥家有一副看起来历史很悠久的独特版画,色彩非常丰富,寓意吉祥如意。《图镌梨枣 中国古籍版画里的故事》让我了解了关于版画更多的艺术类型以及版画在中国美术史、书籍史以及印刷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书中按照山水名胜、建筑园林、礼仪、文学与戏曲、御制版画、技术工艺、中医药饮食、画谱谱录、人物版画分为九类。细致的划分,让我们从横向和纵向都对版画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不同地区在不同时代也围绕刻书事业,形成了独 具特色的木刻板画风格。这种独特的文化风格,不仅体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也反映了时代中画家和雕刻的人文审美取向。明清徽州方志、谱牒中有各种各样的插图,无论是文化遗址古迹,还是各种各样的地形图,或者是风光名胜,还是楼亭寺庙,这些画作都通过写实的功能,体现了真实山水的神态和面貌,所以这些地方的山川版画也有非常强的艺术欣赏性,同时因为过于真实,还有实景地理图的作用。当书籍插图版画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时候,也是各个地区版画在风格上互相融 合和借鉴的重要方式。 明代中后期随着文体样式的演变和创作的不断发展,小说和戏曲等各种各样的通俗文学与当时的平民阅读兴趣互相融 合,读书再也不是少数人的权利,而是让这种俗文化在民间不断盛行。在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当然也带动了私人特殊业的发展,民间出现了大量的私人刻书坊。书坊为了降低刻印成本,加大运输的数量,一般都采用木刻,无论是俗文化作品还是儿童启蒙教材,无论是历史书籍,还是执着于科举考试的士人们所用的儒家经典书籍,这些都成为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许多文学作品中也有版画类插图和画家绘本。《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奇葩,有许多版本的插图本和画家绘本。评本与绘本之间也是有差异的,对于人物形象的呈现方面,人物形象有时并不是独 立呈现的,而是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人物关系,同时也注重了人物与景物环绕的协调协调性,通过打造构图的纵深感,打破了平面人物画的界限,这一代给读者很好的阅读体验,当人们将场景与人物相结合的时候,也能通过主题故事辨识人物形象和性格。 有许多珍贵的古籍版画被很好的保留了下来,成为研究中国古代书籍的发展历史和插图艺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让读者们想象到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和民俗民风。这些古籍板块的分类,也给不同领域提供了大量的参考和研究资料,而在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之下的文学古籍版画也重新在对作品进行了很好的阐释。
《图镌梨枣》读后感(篇三)
书名:《图镌梨枣》
中国古籍版画的轻学术图书
【古籍】版画】
光这两个词就带着温度与灵魂
匠人手艺与国风美学
百幅作品 故事为轴
拿到书是厚重的
印刷好是一方面 里面沉甸甸的宝藏是另一方面
中国文化 东方美学
粉色书皮上是古人的轮廓
轮廓里是画传
边上是松书枫树的工笔画
一个书封 就透着心思与美学
《图镌梨枣》读后感(篇四)
很多时候,我们想要打破对某一事物的认知壁垒,往往差的就是一个机缘,一个领路人。机缘莫测,贵人难觅,但刊印成的一本书,却可以充当我们二次元世界的平替,领读者入门。就像这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的《图镌梨枣》,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接触过版画欣赏过版画收藏过版画,但全是支离破碎,并不了解它的前世今生,也从未激发过那种想要去理解版画背后,那无数手持金刀铁笔的图镌者的悲欢离合,画面之后的抱负传承和它的文化与精神价值,而在读了之后,我才惊奇的发现,原来一代代匠人在摩挲梨枣之纹,镌凿木板之理中,已将他们对生活,对美的理解,积淀成了岁月的包浆。跟着作者细细的翻阅那些老画,就如同轻捻一根磁针,粘起了我以往散落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碎屑,将那些埋藏在我记忆深处的画面重新镌刻套色,把未知的过去,故事外的故事、画里画外的传奇呈现于我的眼前。 这是一本以文人的角度,来梳理中国传统木刻版画的书。通过《图镌梨枣》的视角,可以看到在我们过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版画所肩负起的启发民智、传播科学、记录历史、传承灿烂中华文明的使命。梨枣虽然不言,但记录下的每一笔都是坚定和执着。有我们熟悉的农政全书、天工开物、食物本草,也有读来拗口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等。在看到石碑都可毁损,我又是多么的庆幸,如果没有那些图镌者的画以载道,我们的文明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脆弱。 金石的镌刻开启,书的扉页打开,我跟着作者畅游于山水名胜,建筑园林,观礼仪厅戏曲,一篇一地一景,一篇亦是十里梨枣林。 作者刘洁的谋篇布局,从一开始就取自己之长,避专业之短。她没有纠缠传统的版画画派,对于数量庞大的中国佛教版画,也基本未做涉及,她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她擅长的领域,即文学领域上,并且本着文以载道的精神,延伸到了市井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第四篇章文学与戏曲,是本书最重头的部分,每一篇都能让人看的津津有味。我最喜欢的,是其中的水浒叶子、西厢记和笠翁十种曲,让我对以往的文学史又有新的认知。 明清两朝是我国版画的高峰时期,也是版画各个艺术流派的兴盛期,作者回避了对各画派的特点画风的点评,重点也是看重他们在版画历史长河中的地位,重故事背景,轻派别介绍,文字偏重在历史考究。当然,在有建安派,金陵派,武陵派,徽派等诸多版画中,她对徽派相对着墨多一些。在阅读过程中,我似乎也能感受到,作者对某些不同版本画作的纠结,也能感受到她的偏好和喜爱之情。 当我看书时,特别是通过文字回看书中那些版画时,我时常感受到它和国画,瓷器,古籍的血脉相连,感受到那种如同摩挲着岁月包浆的老物件一样的愉悦感。如果真要挑一些不足的话,也是有的。可能碍于篇幅或者其他无可奈何的原因,极少数选取的画面比较小,可能版本太多,少数版画和文字关联感并不强。 但总体来说,《图镌梨枣》一书自带版画人的精气神,有着让人反复阅读体会的文字魅力,堪称版画文史的传播力作,值的收藏。 对了,在读完本书后,我已找了一些作者力荐的版画古书准备做些拓展功课。这就是一本好书带来的机缘吧!
《图镌梨枣》读后感(篇五)
提到版画,鲁迅倡导新兴木刻运动,对推动版画的现代化改革起了重要作用。上海鲁迅纪念馆展出的“力之美——鲁迅与版画”,就讲述了鲁迅的收藏变革的过程。
还有郑振铎千方百计寻觅搜集中国古代版画资料,潜心编辑出版的《中国版画史图录》,对版画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时很多类型的书籍,都会有画作为辅助解释,种类涉及宗教、戏曲、小说,尤其山水、人物、画谱类版画在明代有了长足的发展,几乎到了无书不图的程度。
这本《图镌梨枣》就记录整理了部分流派的版画作品,本书的作者——刘洁,是国家图书馆副研究员、国际博物馆协会成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员。
她从自己的研究角度、文学素养,用每个朝代的文献与版画建立起联系,使得版画一幅幅映入眼帘,刻画在脑海,耳边似乎响起这些版画从出生、长大、游遍大江南北的事迹。
而且书名《图镌梨枣》也很贴合内容,同时又很巧妙。版画为图,“镌”镌刻的意思,版画最主要的技艺就是在木板上雕刻,而木板多采用梨木和枣木,所以《图镌梨枣》一名有种匠心妙思的感觉。
中国的版画在明代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几乎达到无书不图的程度。形式多样,刀工技法风格各异,题材也越发丰富。
本书从山水名胜,建筑园林,礼仪,文学与戏曲,御制版画,技术、工艺,中医药、饮食,画谱、谱录,人物版画共九大分类,分别用相应的人文故事、文化起源等辅助叙述版画的存在、用途,使得我们更加深入了解版画的世界。这就好像一本版画历史说明书,通过分类详细介绍,使得他们更加清晰明了,激活了他们的艺术生命。
版画的出现让人们可以看清事物具体的模样,尤其大量使用插画的戏曲使得故事更有意思,书本中的人物有了具体样貌,人物所处环境也更加直观、清晰、明了。
书中列举戏曲时,提到了李卓吾批评《西游记》时的所附插图,图像中刻绘精绝,衣饰、发须、山容水波无不绵密细致。是由中国古版画走向鼎盛时期的徽派刻工所作,也是版刻插图的巅峰之作。
郑振铎在《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中评价本图像“图中牛鬼蛇神,无所不有,奇谲之至,也怪诞雄健之至。幅幅都需要精奇的布局,其工程很大。”足见镌刻者的匠心独运和文化涵养,从而使之影响深远。
我们从小就学习一些古诗词、人文历史,当从诗词里描绘的景象,到现实中去探索时,发现山水的面貌已经跟古时候有所不同。而且文人留下的古画大多记录名山大川、重要历史场景,我们也只能知其一不知其二,更不用说整体概貌和其他名不见经传的山水、物品等。
况且古代人的交通是车马,很多人活了一辈子都不知道更远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但是由于版画的存在,他可以作为各种类别的配图,让人们通过带画的书籍认识地理、历史、人物等的样貌,也让后人知晓古代的各类事物是什么样子。
《图镌梨枣》读后感(篇六)
去年阅读过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副研究馆员、80后文化学者刘洁所写的《画外有清音 : 中国画里的音乐史》,当时就对作者的著作颇有印象。
没想到时隔一年,又盼来了她的新作《图镌梨枣——中国古籍版画里的故事》,一本关于中国古籍版画的轻学术图书。
鲁迅《木刻纪程·小引》:“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
由于本书开篇直接从明清知名的山水名胜版画讲起,未曾科普何为“图镌梨枣”,因而我在网上查找了下相关资料,大致了解一下古代雕版印书技术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及先秦时期,古人尝试在甲骨、陶器、画像石、画像砖等器物上进行版画艺术的创作;
隋唐时期,佛教的兴盛,佛教传播者们利用版画制作佛经中的扉页画与插图;
宋元时期,由于手工业技术的进步、雕版印刷术的革新以及民间通俗小说杂剧艺术发展的蓬勃发展,古人尝试用版画创作知名戏曲曲目和小说的插图。
明末清初,版画进入了鼎盛发展阶段,《西厢记》《琵琶记》成为“山水园林”式版画兴起的代表作。
萧云从《峨桥雪霁图》
清朝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至于交通声气,号召生徒,祸枣灾梨,递相神圣,不但有明末造,标榜多诬,即月泉吟社诸人,亦病未离乎客气矣。”
『旧时雕版印书,多用质地坚硬细密的枣木和梨木雕版,所以,刻版印书叫“付之梨枣”;几次或数次雕刻叫“梨枣屡镌”;滥刻无用的书叫“徙灾梨枣”或“祸枣灾梨”;刊刻成书,流传后世,叫“寿之梨枣”。』
回到本书开篇明清时期“姑孰画派”萧云从(1596~1673)的经典代表作《太平山水图》系列,该画为清初版画巅峰之作且是徽派版画的经典之作,亦是萧云从应太平府推官张万选的邀请为其选编的《太平三书》而创作的插图。
作者:“《太平山水图》创作完成以后,画稿被来自徽派的制版名家刘荣等人细心制作,刻制成版。木版细腻精致,完美呈现了画稿的艺术特色。”
对徽派版画颇有研究的现代大文史家郑振铎曾盛赞此版画:“图凡四十三幅,无一不见深远之趣,或萧疏如云林;或谨严如小李将军;或繁花怒发,大道骋驰;或浪卷云舒,烟笼渺渺;或田园历历如毡纹,山峰耸迭似岛屿;或从危岩惊险之势;或写乡野恬静之态。大抵诸家山水画作风,无不毕于斯,可谓集大成之作矣!”
作者:“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版画插图不仅具有艺术价值,在具体的科技领域中主要发挥图示的功能。”
本书通过轻科普古代版画历史文化,辅之以历史图文,让读者概览雕版艺术文化传承的独特之处,可以调动人们的文化自豪感,提升读者对古籍版画各个方面的认知等。
《图镌梨枣》读后感(篇七)
近日收到了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的新书《图镌梨枣》。一开始是被惊艳的封面图吸引,粉色的封面底色上,用白描的手法铺满了古色古香的亭子一角、茂密的树木越过墙壁一片繁盛,两个古装年轻男女在墙角说着什么。
第一眼就喜欢上这本书,再看书名《图镌梨枣》,不甚理解,但副标题很贴心地告诉了读者这本书的内容:中国古籍版画里的故事。在我的阅读经历中,对古籍版画的有限了解,就是鲁迅先生是忠实的版画爱好者和推广者。在他日记里,多次记载了他会一发工资就去买版画,转头工资就花完了,两手空空过等下一次发工资。读了序言和作者刘洁的前言,知道了原来大师郑振铎也是这个领域的佼佼者。
因此对于这本书来说,我这个读者就是一名外行小白,幸运的是,这本书对于非专业读者一样友好,并无太大阅读障碍,作者深入浅出地给读者细细分类、一点一滴地将自己胸中庞大的专业知识用平易近人的语言,为每一个看到的读者展现出精彩绝伦的版画世界。
本书按版画的不同,将全文分为九章,分别是山水名胜、建筑园林、礼仪、文学与戏曲、御制版画、技术工艺、中医药饮食、画谱谱录、人物版画。
这九章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第四章文学与戏曲。这章选取的作品也是各章节中最多的。选取的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琵琶记》、《水浒叶子》、《西游记》、《邯郸记》、《红楼梦》等这些作品,讲述了各朝各代这些作品里的版画来进行详细讲述。
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这篇里,知道了李卓吾是由“叶昼”托名而写就这部作品。作为一部评点、批注的作品,书本内的插图也就至关重要,能令作品生色不少。日本内阁文库本中《西游记》中插图属于哪个时期刻本不确定,但确定的是这是明清时期各版本中最工丽隽秀的,得到郑振铎先生的极大肯定。
新增批评绣像红楼梦。这篇里,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作者罗列了历代相关版画种类,果然是数量极其庞大,多而精,是我们古代文化中的瑰宝。又着重讲了这个版本的批评本红楼梦的特别之处。一般认为该批评本为黄小石所作,是他从京辞官在金山、松江等地写就。书里配图呈现的方式不是单一的人物或者景物,而是通过人和景物以及剧情融合,达到了双倍增强的效果。
阅读到最后部分,我甚至刻意放缓了阅读速度,就想让自己慢一点读,多停留在这美妙的版画世界一会儿,再多听听作者娓娓道来的一字一句。文字有尽,意无限,合上书本,能感受到自己的一点细微的变化,来自文字的感动。
《图镌梨枣》读后感(篇八)
“古代图书有‘左图右书,左图右史’之制,书籍在印刷制版过程中,提倡文不足以图补之,图不足以文叙之,因此书籍插图变得日益兴盛。” // 人总是会在习以为常中有所忽略,这种忽略就像是解不开的魔咒,一直束缚着我们的感官,遮蔽着我们的视野。 如何跳脱出人类的固有局限,打破这一魔咒?我想,蕞好的方法便是阅读。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唯有不断地阅读,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拓展新视野,才能看到更完整的世界。 在读刘洁的《图镌梨枣》,这种感觉尤为强烈。 // 刘洁是国家图书馆的研究员,主要研究古籍、图像学与中国近代文化史。 《图镌梨枣——中国古籍版画里的故事》是“神游系列”的第 二部,而去年出版的第 一部《画外有清音——中国画里的音乐史》也是刘洁的作品,选题新颖,视角独特,是艺术类书籍中的冷门佳作。 // 于我而言,《图镌梨枣》就像是一块失落已久的拼图,久到我已遗忘,但此刻又被唤醒。 不管是童书,教科书还是文史社科书,我们平时看到的书大多数都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存在的。 所以我从来没有打破这种习以为常,去思考为什么是这样。 为什么图画书里有文字,文字书里有插图? 是古已有之,还是后续革新? 直到遇见了《图镌梨枣》,我才开始思考这些问题,并试图从书中找寻答案。 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古籍版画的轻学术图书。 书中,刘洁以古籍中的版画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大量图片及文字资料,以简明精准的文笔,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木刻版画的概貌,激活了古籍版画的艺术生命。 // 何谓『图镌梨枣』? 其实就是指“木刻版画”。在古代,木刻版画的原材料一般为梨木或枣木,所以『图镌梨枣』代指古代的木刻版画。 版画,是中國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木刻版画在中國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我国木刻版画的起源,众说纷纭,汉朝说、东晋说、六朝以至隋朝说……至今没有定论。 不过确定无疑的是,明清之际是古代木刻版画的巅峰期,在众多文人、书商、刻工的共同努力下,版刻出现了各种流派,创作出大量优 秀作品,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 // 《图镌梨枣》是一部从古籍版画切入对中國刻版艺术展开研究的文史著作,也是一本尊重艺术、更尊重读者的好书! 阅读过程中,我无数次被作者深厚的知识储备所折服,被木刻版画的精雕细琢所震撼!真希望大家有机会都能读一读《图镌梨枣》,养心又养眼!
《图镌梨枣》读后感(篇九)
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对图书中的插画并不陌生,有赖于现在发达的印刷技术,我们可以看到惟妙惟肖的众多插图,但在古代,这并不简单,这其中版画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版画在古代多是指木刻的图画,它首先需要由绘画者先绘制出画面,再由刻工在专门的木材上进行细致的雕琢,由此才能形成一幅版画作品,用于书籍的印刷中的插图。
对于这种独具艺术性的版画,我之前了解并不多,也甚少去思考古代书籍的印刷问题。直到看了刘洁老师的《图镌梨枣•中国古籍版画里的故事》,我才对版画有了很多新鲜的认知,尤其是版画与古籍之间的相辅相成,让今天的我们得以在古籍中窥探千百年前的生活万象。
这本书有9个章节,包含了山水名胜、建筑与园林、礼仪、文学与戏曲、人物版画等不同题材,揭示了版画艺术在古人生活中的不同展现。作者在书中既介绍了不同版画的艺术特点和价值,也着重介绍了各类古籍的流传和影响。
古代的图书是“左图右书,左图右史”的形式,一方面用图画来补充文字,增加文字的可读性,一方面用文字来说明图画,起到介绍的作用。版画与文字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明代时期的图书几乎达到了无图不书的程度。
现存的五代、宋元明清以来的版画多以释道为主题,明代中后期才涌现出大量精美的小说戏曲列板块,人物、山水等版画也是在这个时代得到了发展。《剪灯新话》是明代的传奇小说集,目前流传下来的插图版本有3种,作者对这些不同的版本进行了细致的介绍,其中就有福建建安版画和徽州版画。
《剪灯新话》流传到日本之后还对日本的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无独有偶,《太平山水图》也在日本广为流传,被很多画家收藏和临摹,奠定了日本南画的基础。这足可见我国古代版画艺术的精致和优美,对日本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版画艺术也有接地气的一面,如与游戏结合起来的《水浒叶子》。这是一种饮酒助兴的纸牌类游戏,相当于抽纸牌,抽到的酒客就需要按照纸牌上规定的方式来行酒。《水浒叶子》是由明末清初的华姐陈洪绶所创作,他依照《水浒传》中对人物的描写,从中选择40位人物进行创作,运用白描的方式,通过对人物神态、动作、服饰、生活物品等细节地刻画,还原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使每一个人物都具有很高的辨识度。
版画的创作既离不开画家的精湛画技,也少不了刻工们的鬼斧神工。他们用精湛的刀刻工艺让画作的神韵传递了版画之上,这样的创作使得版画不止成为一门工艺,也是一门艺术。
版画艺术是研究书籍史、美术史、印刷史都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我们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早已习惯了机器印刷的图书,习惯了书中制作精美的插图,但是我们不可遗忘的是曾经辉煌的版画艺术。
《图镌梨枣》读后感(篇十)
梨枣:旧时刻书多用梨木或枣木,因以“梨枣”为书版的代称。 镌”字的由来,据传说与古代的篆刻有关。篆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种刻制字印的艺术形式。在篆刻中,需要使用尖锐的刻刀或着铁笔在牛、羊等动物骨头或者玉石等硬质材料上镌刻。
《图镌梨枣》是一本关于中国古籍版画的轻学术图书。中国古代版画艺术源远流长,书中既有对中国古籍版画在刻印制作、作品流派及传承、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一些趣事的讲述,也有对天文、地理、宫室、器用、名物、工技、农艺、文学、戏曲等门类中的版画插图的古籍解读;既有山水图景、人物传记等版画的鉴赏,又有对中国古代绘画作品集大成的画谱、谱录的艺术赏析。 关于雕刻,其实很多人都不太了解,版画其实区别于传统美术。它不但需要有美术功底,还需要有对雕刻材质的了解,针对不同材质所雕刻的内容其实也是有所区别的,这就需要创作者有一个良好的大局观。版画的创作者是通过刻刀来作画,每一刀的力道,每一刀的长短都是需要有多年的经验来把控。这也是真正的版画大师凤毛麟角的关系。 《图镌梨枣》整本书以古籍中版画的故事作为主线,也是作者重点强调的部分,配合版画作品的分析欣赏。副线是呈现版画的艺术价值和审美高度,给我们传递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价值,并且兼具很高的文学性。 很多古籍文献,教育书籍,艺术书籍等等专业性强的书读缺乏阅读的流畅性和优秀的阅读体验,刘洁老师的这本书就很好的平衡了这个关系,既有严谨的艺术价值又有非常流畅的阅读感受。让我们在感受传统艺术的超高技艺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文学价值。
版画,是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当代版画的概念主要指由艺术家构思创作并且通过制版和印刷程序而产生的艺术作品,具体说是以刀或化学手段等在木、石、麻胶、铜、锌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版画艺术在技术上是一直伴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的。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板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蕞后的常规环节,就是说一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苏美社在做图书装帧设计上真的有一手。每一本都能打动我,这本书虽然不是精装,但是在设计上下了很大的心思。封面采用正负片的表现形式,正好跟雕刻的形式相呼应,阴阳两面,更加能突出这本书的主题。主色调是粉色配上白色的底画,带来清新脱俗的意境。
《图镌梨枣》读后感(篇十一)
插画是在书籍中以图像形式展现的艺术形式,常用于增强文字内容的表达、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同时提供视觉补充信息。插图通常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角色形象和场景设置,以及提升阅读体验。
中国书籍版画插图有着悠久的历史,所谓“图书”有“凡书必有图”之说。本书共分山水名胜、建筑园林、礼仪、文学与戏曲等八个章节,列举故事作为鉴赏插图的引导,追溯了中国古代版画源远流长的艺术史。
书中列举了古籍多幅画作,向我们解读画面内容、历史背景、画面细节和画上诗文隐含的深意,让我们从中理解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体会这些版刻图像作品高超的艺术价值和重要的史料价值。
版画是画家根据自身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进行的再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段,它既表现了核心故事内容和当时的社会风貌,也包含了自己的艺术感受。插图常被用来丰富书籍装帧的内容,其构图、风格、景物和人物动作的刻画方面显示了镌刻者的匠心独运和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版画的题材内容丰富、广泛,其中更能表现出当时的政治、文化生活。古籍中记载的图像为今天的我们理解当时的社会审美和社会状况提供了一个视角。文中通过对山川、古迹、人物、物产、风俗等主题版画的讲解,介绍古人衣食住行及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礼节,并对图中出现的一些不易为常人所理解的器物进行简要说明,让我们从中体会版画作品在表现形式上与绘画作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也从中窥见中国古代印刷史、书籍史,以及其发展历程中的重大技术突破。
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版画插图不仅具有艺术价值,在中医针灸、农业、天文等具体科技领域中也发挥了重要的图示功能喝视觉形象传达的不可或缺性。
中国版画艺术有着千年发展的历程。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书籍种类和数量大幅度提升,版画通过书籍进行传播并与书籍相辅相成。插画为书籍增添了艺术性和可视性,丰富了阅读体验,并成为书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书籍与图画之间互为补充,形成了对景物的立体描绘,提升了我们的阅读体验,也能让阅读更容易深入人心。
版画兼具政治纪实和记录社会风俗的功能。这些图画细致入微,纤毫毕现,真实生动且精致地还原了古代风物和古人生产生活图景,展现了古代服饰样貌、生活方式、生产习俗和社会、经济、政治等内容。从这些作品上,我们能看到木刻版画创作的最初功能,以及它们随着时代发展的趋势成生的变化和影响力。
中国版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一部分。这些珍贵的图像为我们探讨不同时期的社会、艺术、风貌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
《图镌梨枣》读后感(篇十二)
那些精美版画中的插图,那些古籍中的绝妙图画,仿佛艺海遗贝,以小见大,给这些有趣的故事增添了更多的韵味。反应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的风貌,更是一幅幅宝贵的社会生活,民俗风情画卷,版画中里有着文化发展和社会的缩影。延续了画外的精彩,刘老师带着我们从图像史这个微观角度切入,带我们在艺海中冲浪,一边欣赏那些绝美的精美画卷,一边去学习了解背后博大精深的文化,更深入了解那些隐秘的历史,去体验不同时期的风土人情和思想。从而更深入的去理解我们灿烂的中华文化。
小时候有限的娱乐活动中,最爱就是那些图文并茂的小人书,现在想来那些插图精美内容丰富的图书就算是早期的绘本了,当然现在的绘本精美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已经十分满足了,可以消磨一天的时光,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了解看到当时这些小人书的插图作者都是当代美术大家,是真正的大家画给小朋友看的佳作。给我物质匮乏的童年带来了丰富的色彩。稍微长大点,在外公的旧藏中翻到了一本人民文学社的插图本西游记,那些黑白素雅的画面,简洁明快的线条,吸引着我一次又一次翻看这套书籍,从开始的一知半解到逐渐能猜到七七八八。那些故纸堆中的快乐伴随我的少年时光,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改变着我,直到现在还是对那些素雅的插画有着无法言说的情愫。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逐渐了解到了更多古籍和版画的知识,逐步沉迷于鲁迅先生和郑振铎先生搜集的那些隽永而风雅的笺谱,接触到更多精美绝伦木刻,版画。在那些历史悠久,传承有序,流传下来的传世经典中逐步领略浩瀚而博大的中国文化,版画艺术作为中国独特的美术门类,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艺术特点,刘老师在这本书中高屋建瓴,梳理了版画的起源和发展,从最初起源于唐代的版画开始,从佛教中刊刻佛经开始,随着印刷术一起进步发展,逐步趋于成熟时期,形成左图右史的成熟形式。在晚明时期达到顶峰,明清易代后逐步走下坡路,社会动荡中走向衰退期,像任何艺术一样,经历了高峰逐步转到低谷,那些传世精品中为我们的历史,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留下了珍贵的视觉图像资料,在摄像拍照技术发明之前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古籍中的版画门类众多,单独一个都有着庞杂的知识体系,刚好在刘老师的引导带领下,我们可以窥见这些宝库,从故事的角度切入更容易快速入门,分门别类的归纳整理,按不同主题分类的方式对于我这类小白十分友好,另外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针对性的去看某些章节。
这些存世的古籍版画珍品,仿佛在无声述说着厚重的历史,也期待跟着刘老师能更进一步在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下去理解这些锦绣华章,去发现那些扎根于我们的传统中的美好,探求背后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图镌梨枣》读后感(篇十三)
读刘洁的《图镌梨枣》一书之时,宛若走进了中国古籍版画的世界之中,于美学、艺术、文学的神奇世界里穿梭翱翔,可谓“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无数次惊叹作者的学术修养之高、之博闻强识。
(封面)
(作者)
图镌梨枣,顾名思义,就是镌刻在梨木、枣木上的图案、图形、图画。单看书名和封面,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中国美学之美,柔美粉色背景下的白色版画线条柔和、疏朗有致,浑然天成,居其正中的古色古香的插画里俨然是一个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故事,让人忍不住翻开来一睹为快。
那么,《图镌梨枣》究竟讲了什么呢?
《图镌梨枣》其副标题《中国古籍版画里的故事》就清楚明白地告知读者:这是一部关于中国古籍里的版画及与版画相关的故事的轻学术的书,大致包括两大部分:中国古籍里的版画、与这些版画相关的故事。作者分山水名胜、建筑园林、礼仪、文学戏曲、御制版画等九大章节分而叙之,图文并茂,于故事中神游,可品鉴中国古人叹为观止的生活美学、文学以及艺术。
谈到版画,就会想到鲁迅、郑振铎、黄永玉等大家,尤其是鲁迅,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他那刀刀入木三分的版画之中的“横眉冷对”和“怒发冲冠”。
但读刘洁的这部《图镌梨枣》,就会发现这个认识肤浅了。版画,作为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在中国的美术史、书籍史和印刷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深远。可以说,每一幅古籍版画的背后就是一个迷人的故事、一个中式生活美学的表达。
且不说《古歙(she)山川图》中因其“萧疏澹远,笔墨遒逸,正不必蜡屐登临……”而“览者展帙神往,足当卧游矣”,其“卧游”二字将版画雕刻之精美栩栩如生展现无遗;还有“图咏”这样一种清代版画插图的神奇书籍,譬如《红楼梦图咏》《拙政园图咏》。
在《建筑园林》一章中展现了中国园林的生活美学,疏朗有致、线条分明的版画之后还有雅致别致到令人惊艳绝伦的命名,如“坐隐园”“环翠堂”“观空洞”,更有让我一直甚为艳羡、向往的中国生活美学:“兰亭”“曲水流觞”等生活景观,可窥我们老祖宗的精神生活之雅之美,之前所读《兰亭集序》中的诗文一下子在具象化了、鲜活起来。
(环翠堂)
如果说这九章之中我最偏爱哪章,那必定是文学与戏曲,除了古杂剧20种、笠翁十种曲、三刻五种传奇、四种争奇等,更是囊括了《西游记》、《西厢记》《红楼梦》等相关版画的评说故事。算是一种别样的视觉学习、了解中国明清以来的古典文学与戏曲了。
《图镌梨枣》读后感(篇十四)
《图镌梨枣》是什么意思呢?四个字单个都认识,合起来不明白。 凭着对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的信任才拿下这本书,因为今年已经读过@苏美君 的《来者是谁》《创世玛雅》《高堂粉墙烛下见》《不可错过的克孜尔》《不可错过的麦积山》以及设计大咖《佐藤可士和的对谈笔记》这些好书,没有踩坑的,全部装帧精美,用纸考究,印制用心,内容扎实各有侧重。而且看这本的封面,皮粉的底色,淡雅的图案,“图镌梨枣”四个闪着淡淡蓝光,英文书名是白的,图案与色彩一切都那么合适,到底是美术出版社,审美品味就是好。 本书副标题是“中国古籍版画里的故事”就是图镌梨枣的内容。
梨枣:古代印书的木刻板多用梨木和枣木,所以称雕版印刷的版为梨枣,镌就是雕刻。图镌梨枣,古典又传神地表达了作者的意图,又清新又古雅。 提起古典版画,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水浒叶子》,陈洪绶(老莲)作,我记得专门买过一个画册。齐白石吴昌硕陈散原都曾推崇过。 本书从143页至150页介绍“水浒叶子”。作者刘洁介绍简洁精准,将版画产生的背景,绘者陈洪绶的作品特点艺术成就进行简明扼要的介绍,作品历来的评价以及作者对此作品的精彩评介,非常传神,对照书中配备的插图,可以让读者生动又直观的理解,这些作品为什么好,好在哪里。 她分析“《水浒叶子》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乃至服饰的花纹、生活物品等细节精细的刻画。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如清风寨的寨主小李广花荣工建技术水平精湛,身体微微侧转,一只眼睛紧闭,另一只眼睛微睁,目光炯炯注视着前方。细致的文理描绘可见他在用力拉弓。而宋江形象则利用方折直拐的线条刻画。宋江衣服袖子上的画法类似书写汉字,笔画横折,每根线条拐折整齐,而下身衣纹多用长直线刻画,显得疏朗飘逸。这种线条与陈洪绶晚年圆转的线条在笔法上有着很大的差别。”
作者刘洁国家图书馆(国家典藏博物馆)【大写的羡慕啊】副研究员,《画外有清音一中国画里的音乐史》作者。这次她的这本古籍版画里的知识依旧是艺术通识,学术扎实见识多广,用她独特又有趣的视角解读版画里故事,社会生活、礼仪民俗服饰、山水风景建筑园林、技术工艺医药饮食都有所涉猎。山水图录《太平山水图画》在她解读下也很清晰有趣。
鲁迅先生郑振铎先生大力推广版画,以前了解的还是太少了。期待作者的版本校堪,不同版本的插图本存在叙述风格和图像风格的衍化,应该也很有趣。
《图镌梨枣》读后感(篇十五)
版画,属于视觉艺术的一种。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用刀或化学药品等在木头、石头、麻胶、铜版、锌版上雕刻或蚀刻作画,再用油墨或彩色颜料印至纸张、丝帛,绸布等媒介上。
我们对版画的认识,大多数来源于鲁迅先生与郑振铎先生的作品。而比较让大众所熟知的是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杨家埠以及四川绵竹年画版画。但其实中国版画历史悠久,蕴含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以及社会性研究意义。
版画最开始是以“插图”形式出现,目的是补充文字的不足,内容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
为什么书名叫做《图镌梨枣》呢?其实图镌意思就是用刀雕刻画,而梨枣指的是材质。刻画用的木板在选材上很有讲究。质地太硬不行,雕起来太费劲。质地太松也不行,雕好的书版在刷印过程中沾水容易变形、腐坏。所以,古人在刻书时一般选梨木和枣木,它们年轮质地绵密,细密的时候又硬,便于雕刻成型。遇水膨胀也不容易变形。因此,古人把刻印书籍叫做“付之枣梨”,印书之事又叫做“枣梨”之事,滥刻无用或质量低下的书叫“枣梨之灾”。而杨柳青的年画木板也是由于选取了枣木和黄梨花木而著名。
明朝萧云从秉承了宋元的山水画法又加入了自己独特的创意,化繁为简。只用主要线条勾勒描绘画面,笔墨多方折而枯瘦,略有渲染且笔墨灵活。其作品《太平山水图》颇负盛名。郑振铎先生曾感叹道:“图凡四十三幅,无一幅不具深远之趣,或萧疏如云林,或谨严如小李将军;或繁花怒放,大道骋驰;或浪卷云舒,烟霭渺渺;或田园历历如 纹,山峰耸似迭岛屿;或作危岩惊险之势;或写乡野恬静之态。大抵诸家山水画作风无不毕于斯。可谓集大成之作矣”可谓最能描述其中之美。怪不得传到日本后影响巨大,成为了日本“南画”的基础。
比较惊讶的是在礼仪的领域,也有不少的经典版画。就拿明代吴继仕的《七经图》,本书选取了里面《周礼》和《礼记》的配图。《七经图》里面,有很多常人不容易理解的器物名称,配以插图,便于理解和记忆。《史记》中说到的“人为刀俎(zǔ),我为鱼肉” 里面的俎其实就是放置肉类的几,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砧板”,观其图,外形更像是案板(类似我们的小茶几)。还有古籍中常见的瓦甒、散、角等都有图例说明。对研究历史文化很有贡献。
我国经典名著《西厢记》,带有雕版刻印插画的有众多版本。明初刻印的《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参增奇妙注释西厢记》上图下文的插图本成为了此后指导戏曲演员照着插图中人物的冠帽和服饰来扮演。郑振铎先生在一九四○年《〈中国版画史图录〉自序》中说:“杨之炯《蓝桥玉杵记》凡例云:每出插图‘以便照扮冠服’。而明代夏虎林容与堂刻《李卓吾先生批评北西厢记》则以《西厢记》中曲文或诗句立意,画面则是意境的描绘。崇祯版本是非常出色的项南洲所刻,非常有立体感并细腻。还邀请了众多出名的人物画家合作词。项南洲这一版画还有个特点就是会把自己的名字藏在里面。如果大家有机会到国家图书馆借阅这本书,不妨找一下他的名字刻在哪里。
《图镌梨枣》从山水园林、礼仪、文学戏曲、御制版画、科学技术、医学养生以及画谱八大领域精选了53幅代表版画,为我们娓娓道来背后的故事、欣赏评析以及艺术意义。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手艺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