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家彼得》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彼得追寻梦想的故事。在经历了种种挫折和困难后,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本书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启发人们勇敢追求内心所向,不放弃梦想。
梦想家彼得读后感(一)
感觉作者很奇思妙想,恩无论是彼得妹妹的娃娃们说话了还是彼得和猫互换身体,还是用消失膏把家人都涂掉,很棒的想法,。。。。。。。。。。。。。。。。。。。。。。。。。。。。。。。。。。。。。。。。。。。。。。。。。。。。。。。。。。。。。。。。。
1/15页梦想家彼得读后感(二)
很喜欢封面的那只猫,很喜欢关于猫的那篇,个人觉得如果能以带插图的童书(绘本)的方式出版会比现在用汉英两种语言合成一本出版更好,有点凑页数多卖钱的嫌疑。
不明白为什么要定义童书(绘本)就非得是给儿童看的,现在儿童看的书都很成人,就像现在的动画片也不是专给儿童看的一样。
2/15页梦想家彼得读后感(三)
看的时候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直到看到消失药水的章节才顿悟,原来彼得像皮皮鲁。
不过彼得比皮皮鲁更真实,因为他会有黑暗的想法,他会想要把一家人给弄消失,这大概是皮皮鲁一辈子都不会做的事吧。
这本书看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记得的片段有消失药水,人皮拉链,和小屁孩换灵魂的故事了。
小屁孩换灵魂实在是有些老套,消失药水也觉得没什么新意,但还是有新意和画面感在,拍成电影应该还不赖。
值得一提的是,翻译居然比我想想中好多了多了~~
3/15页梦想家彼得读后感(四)
这是一本写给成人的儿童书,当你翻开它时,你会嗖的一下进入一个十岁男孩奇异的精神世界。无聊、不想上学、自言自语、害怕长大……这个再普通不过的男孩的真实身份却是一个梦想家。他的思想会在不经意间溜入玩具娃娃、家猫等周遭物件的身体,他也会使用消失膏让不想存在的人消失。随着他肆意扩散的思维漫游,一幅幅影像拼接的奇幻蒙太奇就会展现在眼前。恍然间,存在与虚无的界限模糊了。你会看见遥远的自己,听见内心深处微弱却最本真的声音。在一个现实的成人世界做一场无关功利的纯净之梦是奢侈的,站在海边的彼得从成人世界醒来,时间没有因为梦境而忘记向前推移。彼得问:如果人生就是场梦,那么梦醒的时候又会怎样呢?
4/15页梦想家彼得读后感(五)
麦克尤恩的这本《梦想家彼得》,他自认为是写给成年人阅读的小说,因为,在他的视野里,是没有儿童作品与成人作品的分别的。
译者孙仲旭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过去,这本并不很厚的小说是其译作之一。读这本书,也算怀念一下故人吧。
断断续续读完,正如作者所说,变形,是文学中永久的话题之一。麦克尤恩在这本书中,大量采用变形、转换角色来构成彼得的童年故事,也许,可以说是向奥维德致敬吧。
通过彼得成长过程中的变形,麦克尤恩成功的让我们走回自己的童年时光,其中不少故事似曾相识,如在我们的梦中走过。
结尾成长的惆怅,也是我们不经意渡过的河流
如果你想重回童年,读读这本书,一定不错的
5/15页梦想家彼得读后感(六)
自己从小就是有幻想症的小孩,睡觉之前会想象自己是雅典娜被冥王幽禁,在等守护圣斗士来解救;洗澡的时候幻想自己是可以操纵液体的女神,用水征服整个世界;走在路上幻想随时可能有外星人来将地球的时间停止,把我们细细研究后放回原位,然后装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小时候的幻想给自己带来了很多很多快乐的秘密时光,长大后却觉得当时的自己很幼稚,可笑。
《梦想家彼得》说实话就是封面设计的很吸引,彼特的幻想也没有天马行空到哪里去,但是却唤醒了幼时的记忆碎片
长大成人自以为懂得很多的我,手上好像捧着很多东西,看仔细了其实什么都没有,上一次天马行空的幻想是什么时候?已经不记得了,单纯的快乐越来越少,患得患失的惆怅越来越多
看完这本书,感想大概和大多数的豆友一样---我不想长大。。。
6/15页梦想家彼得读后感(七)
刚刚看了几页,真想说“彼得是我弟弟”,因为我曾经也是这样一个爱做白日梦的小孩,吃饭时做,走路时做,甚至会上课开小差神游。
别以为彼得只是个爱做白日梦的小孩,其实他还常常有一些地道的见解,就像这段说的:“至于让他一个人待着,大人们也不是很喜欢那样,他们甚至不喜欢让别的大人一个人待着。你加入他们的话,他们就能看出你在干吗,他们干吗,你也干吗。你不加入不行,否则会让大家都扫兴。彼得不这么看。加入这件事本身挺好的,没问题,可是已经是加入得太厉害了。他认为事实上,如果人们在加入和让别人加入这种事情上少花点时间,每天一个人待着花一点点时间想想自己是谁,或者他们有可能是什么人,世界将会是个更快乐的地方,也许永远不会再有战争。”是啊,独处思考,永远都不是一件太坏的事。
所以,这不是一本单纯的儿童书,它同时也是写给大人们看的。就像《麦兜》,小朋友喜欢麦兜的胖乎乎、可爱,成年人则思考影片所要表达的意思。
7/15页梦想家彼得读后感(八)
“什么样的一家人啊……我们干吗不能像别人家?什么东西里面都有电池,有能玩的玩具,拼图和扑克牌都不缺片少张的,什么都在该放的柜子里?”
自己也曾这样,看着什么都觉得不满意,也曾希望有什么东西可以让身边的人或物消失,或是自己消失掉。可是从前的自己幻想力有限,不知道什么消失膏,也不曾有过彼得那样的白日梦。于是就这样逮着机会就往外求学、工作,恨不得有多远跑多远,只是,走得多远,思念就多重,最后念念想想的,不过是当初自己最不满意的人或事。父母的一句唠叨,家里开败的那朵花,脏了被甩一边上的抱枕,都发疯一般勾人。
尽管每时每刻都知道这种矛盾,可有时候依然如此阴暗地渴望一切消失。我想,这应该是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阴暗面,一边阴暗着,一边因因这阴暗更会珍惜所拥有的最不屑最不齿可又最珍贵的一切。
8/15页梦想家彼得读后感(九)
我最喜欢霸王那一章。这张一开始就提了一个每个人从小就会思考的问题,我是谁?我是真实存在的吗?
我从小也无数遍问过自己这个问题,通常想到的结果就是:只有我自己是真实存在的,别人都是为了配合我而在演戏,就像Ture Man一样。很显然,彼得也是这么想的。
可是彼得的想法跟我有些不同,他认为只有自己是真的,其他人或其他事物都是由他自己幻想出来的,或是说自己做梦梦见的,他觉得自己正在沉睡,等醒过来就会有一个真实的新世界在等着他。啊,原来大人总说死后会去天堂就是这个意思啊。
这本书真的是适合成人看的童话,也是可以毫无顾虑给小朋友看的书,彼得丰富的想象力把我带进了一个我太久没有去过的世界。
我对这个世界一样充满好奇,于是我也放任自己跟着彼得的灵魂一起钻进了那只叫威廉的猫的身体里,体会用四个软软的白色爪子走路,也感觉到自己的尾巴在身后蜷着,身体暖烘烘的。
我也要做一个拥有天马行空想象力的大人。
9/15页梦想家彼得读后感(十)
刚看到书名和封面的时候,还以为是在讲一位猫勇士奋力拼搏追逐梦想的故事..囧(现在觉得”彼得猫“真是太酷了><) 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译名“梦想家彼得”和原名“The Daydreamer”意思有一些出入,因为一提到“梦想”,就老会不自觉的往深远的意义上想...读完后觉得译名之于内容在一些方面还是很贴切的。从一次次变形中,我察觉得到他想成为或正在成为怎样的一个人。麦克尤恩也真正做到了自己所期望的的塑造“一个能让人产生共鸣的主人公。” 比如第三章《消失膏》中彼得因家人老往抽屉乱放东西而在心里念叨“什么样的一家人啊,”对于经常忍受娘亲吃东西后不整理乱放的我“共鸣”这种东西骤然间就迸发至脑内了有没有!还有自己本身是很受不了小孩子或婴儿的吵闹,读了第六章《宝宝》后,也和彼得一样脑补了下倘若自己与他们交换身体后的情形,就突然有些许和他相似的感受了...总之是一本很棒的儿童文学,不论是翻译、装帧,还是插图。能读到这样一本书真的感到好快乐><~
(本来不想写在书评里的但字数超过350了Orz 也不算书评只是一点感想而已。)
10/15页梦想家彼得读后感(十一)
已阅时间:2014-5-8
原文梗概:这是麦克尤恩的一本写给儿童的书,里面包含了7个小故事,彼得是个看起来很普通的小男孩,但是小男孩却有大智慧,他每天每时都在幻想,联想起一些很不可思议的事情,每次幻想过后,又领悟到了很多的人生大道理。
读后感:这是一本非常有深意的一本孩子的书,看了网友的话,说这本虽然是麦克尤恩写给儿童的但实际是大人小孩都能看的,我相信每个人看都有不一样的感受,这是我的第一遍,我记的最深的就是写猫的那章, 说不上是什么感觉,没准我理解的很浅显,我看完觉得心里很难受。还有娃娃和隐身药膏那几章,我看完后晚上躺在床上还在想,作者写这个故事希望孩子们了解到什么,又 想让大人了解些什么,真的是很不容易懂的作品, 而你看的时候还能多少找回一下自己小时候的影子,那种感觉不言而喻。
另外觉得作者的空间感极强,转的我直晕,很奇妙啊。
这是我买麦克尤恩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我感觉好像也没太看懂,明白了一点,1%,哈, 但我全部看完了,敢肯定的是绝对是本好书,我会很看多遍的那种。下一本本来想看他的水泥花园可是没有卖的了。。再等等吧。
11/15页梦想家彼得读后感(十二)
来不及等到当“地铁读物”,就趁夜先睹为快了。
昨天晚上,坐在电脑椅上,还抱着小宝宝,一会儿看书,一会儿给小宝宝拿糖。
拿糖的时候,跟小宝宝说:“你要这样拿着噢,不要把页数弄乱了。”
小宝宝总是一把就把书合上了。
看着封套上的猫猫,还有个小插图猫猫,她好玩地叫了声“喵喵。”
小宝宝的第三颗糖还么嚼完,书却已经读完了。
之所以用“读”而不是“翻”,是因为确实有几个故事是“读”的,而其他几个故事则是“翻”的。
与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相比,这本书显然还不够疯狂,那些孩子气的故事还不够肆无忌惮。
在我的阅读中,爱丽丝几乎就是幻想文学的极境了。这个彼得,不过是个普普通通的小男孩而已嘛,在想象力上,他还没有达到爱丽丝的等级,因此一定还没有梦见过爱丽丝。
作者似乎对灵魂进入别的什么东西,继而变成别的什么东西,体验另一种生活有特别的兴趣,《猫》那一篇可谓生动,但变成小宝宝或玩具就不那么有吸引力了,因为并没有达到一种想象力的极致。作者在意的更多的是生活的感觉吧。
据说这是很畅销的作家写的很畅销的童书。但仅此而已吧。
另,有人拿这位作者与村上春树相比,就这本童书而言,显然还不够。
12/15页梦想家彼得读后感(十三)
这本书是我精心挑选买来用于读给MT听的,因为作者说他写这本书时,完成一些就会大声读给他的孩子们听,获取他们的意见,以便把成人视角转化为儿童视角。我看了三章之后,十分好奇他的孩子们初中毕业几年了,居然可以毫无障碍的接受这样的故事。书的开始引用了奥维德《变形记》里的话:我是想讲讲身体变为别种形状的事。读到这里我突然有种不祥预感。彼得其人是一段主角背景介绍,写的非常好,把一个爱做白日梦的彼得描写得生动有趣,尤其是他因为在公车上陷入幻想而把妹妹独自落在车上的部分,让人忍俊不已。第一章和第二章则让我在幽暗的灯光下惊愕不已,第一章讲述了一个残肢的玩具娃娃为了和彼得争取一个房间的占有权,带领着众玩具将彼得肢解,然后把肢解的四肢装到自己身上的故事。。。。第二章讲述彼得因为好奇拉开了家中老猫位于喉咙处的拉链,是的,一只猫被从头到尾拉开了!!!然后与老猫完成了灵魂交换,各自体验了对方的生活后,再次回归本体,老猫死去的故事。
于是我果断放弃了,别说读给MT听,我看这本书都难免陷入噩梦的困扰。所以说啊,儿童主角与恐怖故事的结合才是这个世界惊悚的极限,那些办公室半夜去洗手间的思维诱导故事太弱了,猛然回头一张腐烂的鬼脸之类的感官刺激太敷衍了。
13/15页梦想家彼得读后感(十四)
1、麦克尤恩写童话好像还是那么像模像样。
2、比起故事,我更喜欢以这只看起来神经略显紧张黑猫为主角的封面。
小说不错,致命的是作者一旦钻进童话这个固定脚本,就不由自主走进了一个死胡同,当童话有了固定套路,留给读者,哪怕只是儿童,哪怕情节再夸张神奇,也觉得不过如此。
只不过少了惊喜,但故事就真的无味很多。
整本小说, 不管是多美惊奇的冒险还是如此卓越的梦想,男主角彼得始终没有脱离“角色互换”这个枷锁。纵然对象从冰冷的布娃娃到嗷嗷待哺的婴童,再到突然长大成为未来的自己。但却终究没有走出小男孩YY套路。
记得小时候,我妈总爱对我说“换位思考”,意在叫我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不要那么自我。这么看来,老麦还真是用心良苦,要是孩子真是爱上了这本童话,我想彼得只不过又是一枚成人世界创造出的教育系书籍成功范本人物。
一枚男萝莉的白日梦+一个中年怪叔叔回忆录+一本寓教于乐的儿童读物=《梦想家彼得》
老麦,说真的,还是喜欢你“恐怖”系文字。
14/15页梦想家彼得读后感(十五)
很喜欢的一本儿童小说(当然不是因为有猫:),一本名符其实的“大家小书”,英国著名作家麦克尤恩写作孩子们的第一本童书。
10岁对于孩子来说,可能也是一个蛮尴尬的年龄,虽然他们还只是个孩子却总是会觉得自己已经是个无所不知的小大人了,正因为如此,就像这本书中的10岁男孩彼得一样,10岁的孩子对这个世界有很多的“看不惯”和“不耐烦”,比如他们什么都想要公平,他们觉得小宝宝很麻烦,他们觉得大人沉闷又无聊......所以他们都是”白日梦想家“,他们都会变形,就像书中彼得的7个”变形记“小故事中那样。
最喜欢7个故事中最后一个——彼得变成成年人的故事,在10岁的彼得眼里,成年人”要么是跑跑腿,上班,从来不玩耍,从来不会真正开心。”当他”做“了一回成年人,他才发现,甜蜜的爱情、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的喜悦都是让人开心的事情,彼得”对他们的感觉改变了“。
大人们读一读这个故事,会对你的10来岁的孩子有更多的了解;
书肯定是好书,只是不免有些担心,如今被作业和手机包围的孩子,有多少人能静下来读这样一本书呢?或许,和一群人一起读,会好一些。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