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介绍了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情绪。通过学习情绪的工作原理和采取一些实际的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己的情绪,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驾驭情绪的力量读后感(一)
听书:1.由于饮食具有附带的心理效用,人们会尝试用饮食替换坏情绪,从而产生了“情绪化饮食”的习惯,但这并不能解决情绪问题,还会对身心造成损害。2.运用正念来拆解情绪,步骤是:抽离自我、辨别和标识情绪、刻画情绪流程。3满足欲望并不能消除欲望,反而会加强欲望。我们越是对欲望屈服,就越会有更强烈的欲望,而抗拒能力则会越来越低。所以说,对待某些欲望和随之而来的情绪,不妨冷眼旁观,利用正念的方法去体会,去拆解,去分析,但就是不去满足它们。一段时间之后,有的欲望也就没那么强烈了。4,学会驾驭欲望,看穿思维陷阱,提高痛苦耐受力,我们就挖出了负面情绪的根源,也提升了控制情绪的能力。总之,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情绪,它们都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你很难把它彻底剥离出去。但我们可以尝试着去正视它们,拆解它们。毕竟,正视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驾驭情绪的力量读后感(二)
恶性循环
很多人情绪不好就吃东西,吃完东西情绪更差,怎样打破这种恶性循环?
每个人的情况可能不一样,有的人情绪不好会表现为买买买,有的人会选择疯狂打游戏。但其实本质都是在两个极端游荡:一端是过度自我放纵,另一端是过度自责。
一旦人长期处在这种“放纵-自责循环”中,情绪背后的问题其实并不能得到解决,反而会让情绪更容易崩溃。
这是个事实。 因为吃东西会刺激神经元分泌多巴胺,让我们感到满足、愉悦和安全感。所以很多人会用大吃一顿来庆祝,增强快乐的感觉。如果是和朋友一起吃饭,谈话还兼具了陪伴、减压的作用,更容易产生愉悦感。
但问题是,当一个人长期用吃东西解决情绪问题,很可能发展成“情绪化饮食”,也就是陷入“放纵-自责循环”。为啥呢?这是因为吃东西带来的积极情绪,只能短暂替换坏情绪,原来导致情绪不好的因素并没有消失。而且,过度饮食还会让你感到后悔,带来了新的烦恼。
想要分辨情绪化饮食和正常饮食,主要看是否有这三种典型的表现:①在没有饥饿的感觉,或者明明已经吃饱时,心里仍然感到不满足,还要继续吃东西;②对某种特定的食物感到热切的渴望,频繁、大量地吃这种食物;③在经历压力事件的过程中或者之后吃东西。
归根结底,情绪化饮食的根源,不在于饮食,而是使用了错误的方式对待情绪。
方法一:给情绪贴标签,练习感受情绪。如果想停止情绪化进食,首先必须承认自己的感受。比如,当你心情不好时,不要笼统地说“我感觉不爽”,而是明确指出究竟是哪种情绪,可能是焦虑、愤怒等。通过这种方式,去理解并且接纳情绪,当你了解自己的内在感受更多,你就能更好地与它们相处。
方法二:对自己多些宽容。当人因为情绪原因进食,事后很容易感到内疚。如果这时候继续否认自己,只会导致更高的压力和抑郁,可能让自己再次转向进食,获取好的感受。所以,你首先要做的是不要过分责怪自己,这能防止你陷入“负面情绪-进食-负面情绪”的恶性循环。
方法三:放慢吃饭的速度。研究表明,我们只有在吃完东西大概20分钟后,才能有饱腹感,因为大脑需要这么长的时间,才能得到胃部饱腹感的反馈。如果我们能放慢吃饭的速度,就能观察到自己生理上的饥饿程度,从而阻止暴饮暴食的行为。
方法四:识别情绪的触发器。大多数情绪化进食都有特定的诱因,比如当在看电影时、工作回到家后,会更渴望吃东西。你可以有意识地写下引发情绪化进食的场景,下次当你处于这些场景时,就能提醒自己,防止无节制的进食。
最后,一个简单缓和情绪的方法 : 如果觉察自己正绷着一张脸,试着微笑一下,这个动作能瓦解掉当下很多的负面情绪。如果发觉自己身体僵硬,进入了备战状态,不妨提醒自己多做几次深呼吸,也能达到缓和情绪的效果。
驾驭情绪的力量读后感(三)
文 / 董小琳
熟悉小琳老师的朋友们都知道:几年前,我是个170斤的大胖子。
的确,在很多人眼中,这不现实。
说到减肥,或许另外一个场景更靠谱——
结果呢?
大快朵颐后的你,真的能将杂念排除,专心减肥吗?
貌似……还是不太可能……
怎么会这样?
今天我们就通过这本书——《驾驭情绪的力量》,来一起学习下:如何终结情绪化饮食。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资深临床心理学家——珍妮弗·泰兹。
书中,珍妮弗将辩证行为疗法、接纳承诺疗法、基于正念的认知疗法结合在一起,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情绪管理方法。
与以往的情绪管理方法不同,这本书没有教我们如何去控制情绪,更没有要求我们去压抑或逃避情绪的影响。
反而,作者在书中说,我们应该学会接纳并驾驭情绪,才能获得真正的力量。
我们经常说:要解决问题。
怎么做呢?
这是理性思考问题的典型过程。
然而,一旦加入情绪,画风就不是这样了。
周末,你在超市排队等结账。突然看到眼前小货架上的巧克力,于是开始激烈地思想斗争:
于是,巧克力在你的口中,慢慢融化。
很多时候,我们越是渴求,就越难控制住自己的欲望。
减肥如此,所有与情绪相关的事情,均是如此。
就像那头著名的“粉红色大象”。
你越不想它,它反而会更固执地出现在你的脑海,挥之不去。
而这,就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情绪。
怎么办?
珍妮弗在书中告诉我们:应该看着情绪——看它能对你做什么。
当你站在货架前,看着心仪的“美食”,内心开始煎熬时,不妨换一个角度——
先别急着劝自己*不应该*吃,而是按照以下四个步骤,关注自己的情绪:
这样,再来看你内心的“纠结”,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
只是一种情绪而已。
带着“纠结”的你依然可以继续结账,不要去刻意管它,反而慢慢地消失了。
我原来以为,世界上的美食可以分为“中餐”和“西餐”。
但在作者珍妮弗的眼里,这样的说法太粗糙了。
而结果却是,美国超重人口比例远超欧洲国家。
为什么会这样?
健不健康,难道不是由“吃什么”决定的吗?
书中的解答是:
原来,问题出在了“怎么吃”上。
想要饮食健康,与“吃什么”相比,能“正念地吃”更重要。
不妨从今天开始,刻意观察下,是什么让自己在吃饭时分神?
在漫不经心吃东西的时候,你的情绪如何?
相信你一定会有所发现。
原来,我们错过了那么多美妙的感觉!
怎样才能做到“正念地吃”呢?
好吧,刚看到第一条,我就发现自己已然中枪。
亲爱的你,还好吗?
《驾驭情绪的力量》不是一本简单的饮食指导书籍,更不是写来教人们如何减肥的应用手册。
作为资深临床心理学家,珍妮弗结合自身多年的丰富经验,从挖掘情绪的力量为切入点,教授给我们一套完整的应对情绪化饮食的方法。
除此之外,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充实而快乐的生活态度。
如果我们能将脚步放慢,凡事不急功近利。而是先后退一步,考察自己当前的情绪——
从而发现生命的真正价值所在。
当初要“管住嘴”减肥的你,是否要换一个思路,重新审视下自己的情绪了呢?
最后,强烈建议你将书中完整的7个步骤看完,会有超越饮食的更多收获。
—END—
驾驭情绪的力量读后感(四)
社会心理学家约翰・迈耶和彼得・萨洛韦,对情绪智力给了如下定义:
关于情绪管理,我们上小学的时候,课本上有一个关于林则徐的“制怒”的图片。从小教科书就告诉我们“愤怒是洪水猛兽”。但是我们只被教导了要压制自己,极少有书专门教我们如何一步步去做到这一点。
后来,我们通过读很多小故事,去汲取养分。
比如林肯总统,通过写信骂一个混蛋,他认为写信的过程便释放了愤怒,无需将信件真正寄出去。
但是,平心而论,这样真的有用吗?对我是没用的,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理智告诉我,我怒气指向的那个人,并未受到分毫的影响。
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教育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如何做才能真正让情绪为我所用呢?
《驾驭情绪的力量》这本书给了详细的方法。
这本书的作者:珍妮弗・泰兹,是临床心理学博士。美国认知疗法研究院认证治疗师。
所以她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教我们如何步步为营地跟欲望作斗争,如何战胜不良情绪。
你有没有曾因空虚、无聊或焦虑、愤怒,而“化悲愤为食欲”?反正我有,无聊的雨天,追剧必备零食有好多种,吃着吃着就忘吃过什么了,主餐照样吃。
本书以解决“化悲愤为食欲”这一问题为主要目标,顺带解决了,驾驭各种欲望的问题。
作者说:你想要的,并不代表你需要。欲望和情绪是生活的一部分,起起伏伏,来来去去。改变自己的行为,培养新的习惯,我们就会有更多的选择。
本书主旨是:对待情绪,不要压抑,不要逃避,与情绪和谐共处。
介绍了2大工具,7个步骤。
壹:两大工具
接纳与正念
一,接纳。
情绪像一个孩子,只有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他才有可能听你的话。
控制和回避感受不仅无效,而且还有害。长期回避自己真实的感受,会让自己的敏感性降低,变得麻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工具人”,缺乏生机。
当我们被自己情绪虐心的时候:放慢速度——后退一步——看自己的感受是否源于事实。
二,正念。
专心致志。
吃东西的时候专心致志。
比如吃苹果:感受苹果的纹路,闻它甘甜的味道,感受牙齿划破苹果皮的力度,用舌头的不同部位去接触苹果的果肉。
它从开花,到蜜蜂授粉,结果实,经过风雨雷电,一生中积累的糖分,在这一刻献给你......
总之,把你的想法全部都放在吃这一件事上。
这种专心致志,可以延伸到任何事情上,比如走路,感受鞋底与大地的接触,全身骨骼和肌肉的运动......比如呼吸......
《我与你》这本书形容这种状态,就是“此刻,我与你的全然相遇”。
60分人生,赞21
贰:7个步骤
7步终结情绪化饮食
一,理解情绪,接纳情绪。
当我们压抑情绪的时候,就无法活在当下,就与真实的世界产生了距离。
如何从不良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就像《与哲学家谈快乐》(书评链接:你获取快乐的方式,只会让你越来越不快乐)这本书中斯多葛派哲学的观点一样,沉浸式体验这种情绪:情绪像海浪一样起伏,终究会像噪音一样淡去。
痛苦+接纳=痛苦
痛苦+不接纳=煎熬
二,驾驭欲望。
作者介绍了一种“欲望冲浪”的方法。
当一个欲望来袭,你就会知道,过一些时候,你会有什么感觉?
假如满足这个欲望,之后呢?你会有什么感觉?答案都在你的生活经验里。
比如,虽然不想早起,但是每次呼吸清晨的空气,先人一步的感觉,让你一天更有掌控感;
比如,虽然每次都不想去锻炼,但是锻炼完了真的会更加精力充沛;
比如,每次吃完夜宵后,每次放纵饮食后,内疚的心情久久不能散去,让你一度怀疑自己就是个意志薄弱的人。
每次放纵,都会降低你的自我效能感注释1。
而每一次成功的驾驭欲望,会让你更加的确信,你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你会更加确信自己是“可塑的”。
你会知道,什么事儿我只要努力就可以达成。这种“对自我能力的确信”才是真正的自信。
自信建立在一点一滴的战胜自己当中,“连戒烟我都做到了,减重十斤算什么?”
三,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跳出思维的陷阱
每个人头脑中时不时出现一些自我怀疑的想法,一些唱衰的念头。
这些“想法”只是想法而已,不代表它就是我们自己。任由这些想法来去起伏,升起,变强,消退。
这本书告诉我们:感受就只是感受,记忆也不过就是记忆本身。不要迷失在思维的故事里。
四,不在情绪糟糕/激昂之时做决定。——练习痛苦耐受
学会感受自己的情绪,给它打分。
如果处于生机勃勃的积极状态,那就要警惕,此时此刻如果做决定,可能过于乐观。
如果处于焦虑,恐惧,抑郁的状态,那要警惕,此时可能会做出悲观的预测。
五,对自己多一些宽容。
当我们对自己不认可的时候,产生的情绪体验不亚于别人不认可我们。就好比你的努力,被你最爱的人否定一样难受。
回顾你的人生:
哪些活动滋养你?
哪些活动消耗你?
远离消耗你的人,不管是家人还是朋友。接近滋养你的人,比如一个接纳你、认可你的朋友,你可以经常跟她聊天。
六,如何让行为匹配人生价值导向。——而不是被手机或者其他人支配
列出两个清单:
一个是你的人生价值导向的事情清单,比如做一个作家,做一个好医生等等。
一个是你目前行为中占的比重大的事情,和你的人生价值匹配吗?
要调整行为,使其符合我们人生价值的导向。
七,坚持到底。
我们自始至终都会面对诱惑,总会有失手的时候。
当我们把每一刻都看作重新开始,就会发生很多令人兴奋的选择。
佛家说众生皆苦,但是我们应该把苦吃在刀刃上
被情绪折磨的苦,被欲望支配的苦,就没必要吃了。
看完这本书,我打算每天至少做一件事,一件能够建立成就感的事。
看完这本书,我打算有意地去做一些我认为重要的事情,而不是等动机来了再做。比如练习各种题材的写作。
不管怎样,即便没有动机,也要先行动起来,行动也会引发动机。
有意地去行动,一次又一次,就会日益精进。
这本书是我在图书馆借的,我准备马上下单买一本放家里,等我的女儿长大后,当我被情绪所困的时候,都是解渴的良药。
孔子曰:“不迁怒,不贰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不迁怒于他人,不因脾气再次犯错。
为什么看了很多情绪管理的书,还是管不住自己发脾气?那是因为没有看对书。
每读一本好书,就开启了一种新的可能。
微信公众号:60分人生,时间是读者付出的最大的阅读成本,关注我,愿不辜负您的时间!
-转发、点赞、点在看,都是鼓励-
注释1: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心理学家班杜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