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眠》是一篇文学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在睡梦中经历的一场奇妙旅程。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手法描绘了梦境中的种种场景和情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小说也探讨了人类对梦境的追求和对现实的逃避,引人深思。
眠读后感第一篇
对女主的碎碎念,有共鸣想,比如会梦魇,会在失眠的时候看书,会按部就班,缺总觉得缺少点灵魂;
我读到的是女主的无奈,人生四十岁低谷,照顾丈夫,孩子,每日流水板般工作的三点一线,慢慢不在心动的对象从一同入眠到女主17夜未眠丈夫毫无所知表现出同床异梦;
最后俩男人要摇晃女主的车是为什么呢?难道女主17天都没睡觉这个事情本身还是个梦境?
眠读后感第二篇
不眠的女人。意识的扩大。进化的先验标本。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高中时期,近来睡不着又重新想起了。 宏观来看,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相似的。“普通操作机器,一旦熟悉程序,接下来的不过是单纯的重复”。 也许在失眠时刻,在午夜时分,生命才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不会被打扰,只有安静的思考在静谧的空气中徘徊,我们才能拜托各种身份的束缚,仅仅是属于我自己。 然而这种反叛,究竟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不得而知,小说的结尾车子被摇撼,“我”又将归向何处?
眠读后感第三篇
当女主看到自己的身体时,总觉得其中含有对她来说重要的东西,我认为这种重要的东西是她对自我独立性的渴求,对自由的渴求,对作为一个女性而不是一个家庭机器的渴求。 因此在失眠以后,女主仍然坚持每天游泳。午夜的巧克力是她对过去仍然拥有主体性的自身的怀恋,而看了三遍的《安娜.卡列尼娜》则是将安娜.卡列尼娜与她相照应,象征着女主渴望自由。 我认为女主的失眠不是病理性的,是她期待并且希望发生的。因为午夜的失眠让她有了做自己喜欢的事的时间,她可以喝酒、吃巧克力、看书,这个时候的她只是她,而不是妻子和母亲,这个时候的她不是一个家庭机器,而是一个独立的人。 后来女主突然产生“死亡不是永远的睡去,它可能是任何东西。”的时候感到深深的恐惧,她来到停车场,却碰到两个男人不停地敲打车窗。她想离开,却无法发动引擎。我认为那两个男人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的象征,身为家庭主妇的女主逃脱不了成为家庭机器的命运,这与她渴望自由心完全不同。因此有一种痛彻心扉的撕裂感,这也是女主恐惧的来源与原因。
眠读后感第四篇
对村上春树的书,我是说不上喜欢的,但这本书的开头,就说出了我的感受,因为缺乏微量元素,我时常头昏昏沉沉,有脑雾存在,开车的时候,还昏昏欲睡,怎么都提不起精神(就是开车的过程中,突然出现这种状况,让人非常紧张与担忧),于是我便看了下去。
睡不着的人,该怎么办?我历来认为睡不着也不用着急,可以看看书,看看剧,想干嘛就干嘛,而不是一定要躺在那儿,拼命想睡着,而又睡不着。
眠里的女主就是这样选择的,不睡觉的日子,审视人生,思考人生,可以得到别样的答案,这岂不是新的人生。我们活着,昏昏霍霍,大部分的时候延续着一成不变的故事:一个爸爸/妈妈,上班/照顾家庭,吃饭,睡觉,都没有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睡觉的日子,突然有了1/3的时间属于自己,独自属于自己,这才是村上春树想说的:人应该有自己。
不睡觉的人生也是人生。
眠读后感第五篇
2020年第一次读这本小书(其实只是一个长一点的短篇小说,不能说是严格意义上的“书”),昨天上午在书店又读了一遍。村上在后记里说自己是在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写下了《眠》,这个短篇对他在四十岁左右一段颓废的时间之后重新拾起“小说家”身份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小说的主人公凭借偶然的失眠重新寻回了青年时代曾体会过的那种人生的无限可能性(或者说是找回了自身的“主体性”?),并且意识到随着可能性(主体性)的丧失,自己成为了人类运转体制中的一个零件。这种“可能性”类似于王小波《青铜时代》里写的那种“可能性”。《青铜时代》的情节至今已经完全不记得了,唯独里面关于“可能性”丧失的深入刻画,已然成为一个“记忆之场”,存在于我心里。三年前第一次读《眠》的时候,属于我的“可能性”还原封不动地躺在那里等我,我沉浸在“可能性”的甜美空气中,当然没有察觉到《眠》和《青铜时代》在根基的地方其实如此相似。但今天再读这篇小说时,作为我人生“可能性”的一部分已然受到了磨损,所以我很快就感受到了《眠》中关于“可能性”丧失的那种哀怨。这种感受是每个人都不得不体会一遍的。
眠读后感第六篇
我觉得村上春树一个非常大的魅力,就是擅长把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记载的十分有趣,引出他本人独到的感悟。无论是小说还是简单的随笔,都可以看出他本人的生活态度和思想。这本书是以一个家庭主妇失眠的视角入手,从中可以感受到女主人对枯燥且日复一日的生活产生的虚无感,好像家庭主妇都难逃这种围绕着丈夫、孩子而慢慢没有自己生活的虚无感,电影《时时刻刻》中就有类似的情节,虚无主义本身就是一个很难克服的话题。女主人公把失眠看成拓展的时间,像一个新的出口,可以从日复一日的无聊生活中抽离开来,做真正想做的事情,如读书吃巧克力,喝酒游泳,在夜晚出门闲逛,在村上其他书中,也能感受到书中主角和现实生活中的剥离感,好像生活在属于自己一个人的独立空间中,没有多余的社交,日子简单,在工作学习之余,日常也是看书,听古典音乐,品味美酒美食,然后突然卷入一桩光路离奇的事件,开启新一轮的冒险,最后带着更丰富的心情回归生活。所以这也是我喜欢村上的原因呀,奇妙的比喻和深刻的感悟,不陷入现代浮躁社会的充实生活,强大稳定的内心~ 故事的最后没有交代女主人公具体如何,依然是抽象的开放结局,也许是终于进入睡眠,做了奇怪的梦,也许是仍然夹持在围绕着家庭的生活中手足无措。
眠读后感第七篇
讲了一个不再需要睡眠,人生被扩大后用这些“意外得到”的时间读书、喝酒、吃巧克力,去外兜风的女性的故事,也许她之前有睡眠时也想做,但困于妻子、母亲等这样的身份没有时间,或者不能尽情放松去做这些事,现在终于可以无所顾忌地使用这些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了,也许按照社会所谓的标准来看,做这些事情没有任何用处,但人生干嘛一直去做有用的事呢,全神贯注地浪费当下的时间,未尝不是一种真的生活方式呢?
故事里面,女主失去睡眠后,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反而状态更好,精神也更亢奋,也许这就是找到自己,按照自己心意去生活后所带来的从内在生长出来的生命力和活力。
结局是开放式的,有点悲情的色彩,女主人公之前按部就班地做好自己的角色,也因此生活在“安全”之中,但是女主用原来睡眠的时间去做自己后,反而遇到了危险,在深夜中车被坏人摇晃,车又没有办法正常发动,就像最后女主内心说的“出岔子了……”或许,这是在暗示,追寻真的自我,按照自己想法生活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吧,去应对那些失去“按部就班”保护罩之后会出现的种种危险。
眠读后感第八篇
在家的日子无法安定睡眠。前日与好友相约,于北山的一间咖啡店偶然遇见这本书。它似乎是我近日经历的载体,书写着我关于睡眠的心事。
昨晚没睡好,严格来说似乎是没有入睡。前几天也如此。白天是现实,夜晚是梦里更荒谬的现实,潜意识里的黑色统统上位,占据了我梦中的意识。我像没有间歇的机器,时刻清醒,无法暂停。
今早起来,拖着沉重的心脏和身体,我终于感受到睡眠障碍带给人的濒死感。呼吸滞缓,胸口虚痛,脖颈僵硬得像街边的路灯。思前想后还是要离开家了。就像韩剧《人间失格》里康载说的,因为在家,所以无法想家。那不如离开家。
尽管已经疲惫不堪,今夜的我,在没有阅读此书的情况下,带着主人公一般的执拗,坚持做了二十分钟流瑜伽,决定以阅读作为入睡的礼物。听着荒山茉莉的专辑《水没之都》,我开始阅读,听到《安娜》已经读完。
原来我和村上有某种人格上的契合,尽管我还是迫切依赖睡眠。感谢《眠》。
晚安。
眠读后感第九篇
对于一个刚刚遭遇了失眠冲击的人来说,这本书读起来让我心惊肉跳。书中关于在黑暗中等待睡意的感觉太让人感同身受,“直到天快亮,总算有一缕睡意前来造访。我的指尖似乎微微触摸到睡眠的边缘。然而就在一层薄墙之隔的邻室,我的意识却清醒无比,在凝目守望着我。我的肉体蹒跚地彷徨在微明中,又始终感觉自身意识的视线与气息近在身畔。我是企待睡去的肉体,也是行将醒来的意识。”
书中的家庭主妇,有着不一般的失眠。17个日夜,完全不需要睡眠,却可以保证充足旺盛的精力,可以彻夜不眠且思路轻盈地读《安娜卡列尼娜》,可以健身、游泳。白天她一如既往地为丈夫做早餐,送孩子上学,外出办事;而整个夜晚的时间却只属于自己,她可以吃着巧克力,大口喝白兰地,疯狂而大量地吸入书中的文字。
这是一种超自然的状态,却让人有一种释放的感觉。普通的家庭主妇,白天的自己是机械地履行着社会角色、家庭角色;而夜晚的失眠让她多出了三分之一的时光,只属于自己的世界,可以放肆地随心所欲地使用那些时间,扩大自己的人生,享受那种真实感。
虽然最后的结尾我不太喜欢,但是我能感到写这个故事的当下,村上老师一定在经历一些压抑而无法摆脱的低潮期,于是这个故事的诞生,有治愈的能力,也有坚毅的力量。
眠读后感第十篇
我太菜了,感受不到里面的美~ 这一本书很薄很薄,也是在毕业季从学长那里淘过来的,村上春树写的,包装十分精美,里面有德国画家的插画,感觉这本书如果不去看他也能当一个艺术品来收藏。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家庭妇女突然失眠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故事。感觉和萨特的“恶心”一样。在我们一切都习以为常的生活中,突然发现这一切令我熟悉的东西是如此陌生,包括我的身体我的灵魂,而正是这种觉醒,这种反思,让我们开始反思一切开始寻找世界的本质人的本质。这本书里面的主人公是一个家庭主妇,她也是被纳入官僚体制之中的一个成分,每天重复着相同的事情,虽然安逸,但是貌似是没有生命力的活死人。突然有一天她开始失眠,在失眠后她重新开始享受学生时代对于巧克力的享受 开始重新拿起《安娜·卡列尼娜》享受大学时代读书的乐趣,就这样她发现了真实的自己 ,有情感有追求的自己,于是开始将自己的生活分割出一部分只为自己而活着。有一次,她半夜开车出来,享受自己与自己的相处的快乐时光的时候,遇到了坏人,这些坏人想要将她从车里面摇出来,然后小说就结束了。我想,作者这样做的原因就是暗示人的异化是不可以改变的,因为我们处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之中,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能摆脱这种“纳入”,而如果非要跳出这个体制,那面临的就只是死亡的结局。 我不是很喜欢这本书,因为思想没有那么震撼到我,文笔也没有很美,里面描写的程陈设都让我想起80年代的中产阶级,毫无美感。文章是由这个女性的视角写的,哎,不愧是男人写的,女人哪有那么无聊,她们充满幻想,内心丰富,无论是一个有教养的还是一个每教养的女人都是很有魅力的,感觉作者塑造的女性是第三者视角种的女性,很是乏味,哎,这本书不好看。
眠读后感第十一篇
最近很喜欢看短篇小说,用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读完,文章讲的比较琐碎,是女主没有安眠的十几天,每一天的生活片段。
挺有意思的,初期,女主觉得睡不着不妥,但却又在表面保持着平静,丈夫和孩子从未发觉异常
后来在睡不着的时候索性不睡,起来看书,吃着巧克力,喝着白兰地。好像一边“讨厌”自己睡不着,一边又“享受”自己睡不着,因为只有在丈夫和孩子熟睡或者不在的时候,她才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好像有了双倍时间、双倍人生。
小说的结尾也意味深长,她又是悄悄开车跑出去,坐在车里享受一个人的时光,突然来了两个黑影,在狠狠敲她的车窗,她逃不掉也回不去。
这仿佛在隐喻她的生活。有了丈夫和孩子,就逃不掉生活,却又回不去一个人的生活,那两个黑影像是现实,希望能将她带回来,告诉她:该回来了。
我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大概是最近睡眠不佳,想起上一次早醒是去年,大概有很长一段时间,凌晨三点多一点,每天某个时刻,准时醒来,醒来继续睡,但就是会突然醒来。
不知是大脑为了检测我是否活着而专门为我设定的生物钟。不过我心里清楚,那段时间的早醒来是因为压力太大,事情太多又解决不了,一想到要上班就莫名紧张。
期间用过睡眠精油、听过冥想音频、最后甚至用上了给母亲买的睡眠枕,效果颇浅。最后怎么缓解的?
不再做鸵鸟,不再逃避。
去做,尽自己微薄之力去表达、去协调,发现问题并没有想象的难,只要在解决中,就不会焦虑,反而是每天得过且过,像个鸵鸟缩头的时候,最焦虑。
眠读后感第十二篇
第一次完整的看完村上的作品,小说的风格个人感觉很写实,通读下来,就像是把一场失眠的体会描述的十分详细。以女主人公的视角出发,以男主人公和其孩子作为参照,表达出女性在婚后生活中的平衡和自我调节,与其说这场长达十七个日夜的失眠是一次自我倾向性的“修正”倒不如说这是一场长达十七个日夜宣泄,《安娜·卡列尼娜》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女主人公对婚姻生活的看法,白兰地和巧克力也一样,全文看得出,女主人公的自我调节是前期通过游泳,失眠后则加上了白兰地和拾起了久违的认真阅读和阅读时的小习惯“巧克力”,通过失眠带来的“宣泄”让女主人公开始停下机械的脚步,开始自我思考,从本书来看,很多人都是会自我思考的,只是随着时间和日常琐碎的消耗让我们自身停止自我思考变得日复一日的重复,就像进入了自我待机时间,而重新唤醒自身,需要一场“失眠”小说最后的是一个半开放的结尾,可以肯定的是,女主人公的失眠在此刻结束,迎接她的是“睡眠”和睡醒后的,也许是清醒又或者是继续“待机” 。
眠
8.4
(日)村上春树 / 2020 / 南海出版公司
那么,我的人生到底是什么呢?
眠读后感第十三篇
买书是被装帧和插画吸引了,插画真的很好。
不是书评,以下只是自己没太看懂的一些废话: 不管读什么我们都希望作者能够给予我们一个结局 ,仿佛有了这个结局我们才能去判断之前的所有是不是正确,或者有没有徒劳,一个没有明显结局的故事让人困惑:作者究竟要讲什么? 就好像一个思考推演的过程,经历了那么多就应该算出个结果来,即使那个结果是错的(但现实生活中事情的结果也并非数学题一样非对即错,但至少有一个结果)(这也许是理科生的思维限制?),不然前面都在瞎忙活什么? 所以遇到这种没有结局(更多的可能是我理解不到)的故事,我相当困惑,作者究竟想要讲什么呢?其实作者在前面已经讲了很多了,足够我思考和反思很多,可我为什么还要执着于一个结局呢? 17天不眠,只是倾向性地(我觉得更恰当的翻译或许是“惯性地”)在做每天要做的事情,而周边的人谁都没发现女主人公有什么变化。这让我想到了机器,机器就是不休不止地工作,只要它不出现故障,就没有人会在意到它。每天按部就班地做饭,购物,整理家务,陪孩子与丈夫,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昨天与前天并没有什么不同”,就好像机器的运作一样,她甚至可以毫不思考地就做完这些事。 而在她失眠之后呢,她感到精力充沛一点也不困,她重拾了阅读而不是翻着书页想一些生活琐事;她可以游一个小时的泳,身体也变得比之前更有活力;她夜晚看着丈夫和孩子的脸,感慨“在这无懈可击里,似乎有一种不容想象力介入其中的、异样的执拗”;她凌晨开着车兜风去港口看船。她享受这些之前给了睡眠而现在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 她也对自己这种不睡觉的状态感到疑惑,她去图书馆查阅失眠相关的书籍,有位作者的解读很是有趣(这段我读了两遍虽每一遍都不明觉厉觉得是全篇升华又拔高的段落,但仍未理解全其中奥义,因此也无法概括准确就放图吧。 整篇对女主失眠后生活变化的描写还有她的思考,让我不禁觉得,也许睡眠只是对她每天的封印?挣脱了睡眠的限制和“修正”她的身体和灵魂就会变得更自由。也或许她是个AI?(咦?你跑偏了…)失去睡眠之后开始意识觉醒,有了自我。 可结局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全篇有两个地方让我感到深深地困惑,一个是结局,另一个是女主在进入不眠状态前看到的现象又代表什么呢? 写于2021.6.4 也许几年后会重读,那时候会对书有更深的了解
眠读后感第十四篇
估计今年能跟着妹妹一起看完村上所有的书,如果我自己的话大概不会买这么薄的书,毕竟跟价格相比,有点亏的感觉。;)
但寥寥无几的文字,通过描述一个失眠者,展现了人生、婚姻、中危…… 等各个层面的事情。文笔还是村上的一贯风格,简单、孤独。从很简单的事情,讲述人生,毕竟人生这个事情,谁又能讲得清楚呢。
“谁曾亲眼见过死亡?谁都不曾。亲眼见过死亡的人,已然死去了。活着的人都不知道死是什么,只能推测罢了。什么“死应当是休息”,这种看法甚至连歪理都谈不上。只有等死了之后才能明白。它可以是任何一种东西。”
村上的文字,永远装着“人生”这个哲理。虽然写的是失眠,但有些方面也体现了人生中的某些阶段。
“我感到睡不着之前的记忆,仿佛正不断加速离我而去。那是一种非常奇怪的心情。我觉得每天夜晚到来就沉沉入睡那个时期的自己,似乎不是真正的自己,那个时候的记忆不是自己真正的记忆。人就是这样变化的啊,我想。”
有时,我也常常有这种奇怪的感觉,仿佛曾经的那些记忆不是自己的记忆,仿佛自己是突然穿越到此时此刻,仿佛这过去的十年能够记住的点点滴滴少之又少。十几岁,二十几岁的那种感觉,真的存在过吗?人大概就是这样变化的。
“他们一无所知,深信世界毫无变化照常运转。其实并非如此。世界正在他们并不知晓的地方发生变化,直至无可挽回。”
在这个时间飞逝,人人都在忙碌于自己生活的世界里,有多少人会真正停下来看看周围的变化呢?
“理应存在的感情的震撼与亢奋的记忆,曾几何时悄然脱落,踪影全无。既然如此,那时我在看书上消耗掉的庞大时间究竟又算什么?”
有些书、有些电影、有些剧,看过之后却全然不记忆,那么我们曾经消耗的那些时间,是否留下了一点点印记呢。
“昨天和前天颠倒顺序也没有任何不便。我不时想,这叫什么人生啊!但也没有因此感觉光阴虚度。我仅仅是感到惊讶,惊讶于昨天与前天毫无区别,惊讶于自己被编排入这样的人生,惊讶于自己留下的足迹甚至还未及认清,就在转瞬间被风吹走变得无影无踪。”
要时刻谨记,过充实不后悔的每一天。
眠读后感第十五篇
刚看完《眠》
眠
8.0
(日)村上春树 / 2020 / 南海出版公司
很短的一个故事,内容也很简单,一个女人十七个无法入眠的夜晚。内容我不梗概了。只想写下我的感受。 整本书给我的感受就是失落,但很惊喜地,它并不缺乏力量,这种力量是在“我”渐渐明白了这种失眠带来的“专注”后才慢慢尖锐起来的。在“我”开始在夜晚去思考日日相同重复枯燥的生活、怀念过去单纯美好的自己…我能感受到的是对这种机械、麻木生活的厌倦。这种机械带来的只有对自己精神的磨灭。而“我”渴望有什么东西来救赎自己。 因为对失眠颇有感触,所以对于“精神与肉体的剥离”我真的被触动到了,每次睡不着都有焦虑和恐惧,然后慢慢释怀,享受这种静穆,在自我中找到快感。所以我一直觉得深夜是抚慰灵魂的药汤,虽然有时候会搞得人神经衰弱… 还有就是书中的“我”一直都是孤单的,这种孤单无关肉体,而是灵魂,周围的人都在沉睡,只有她醒悟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们一无所知,深信世界毫无变化照常运转。他们并不知晓,世界正在他们并不知晓的地方发生变化,直至无可挽回。”于是每一次夜行,都成了我把握黑夜和找寻最深处灵魂的抗争,可能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察到力量的缘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