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流浪地球读后感100字

流浪地球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10 03:20:40
流浪地球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8-10 03:20:40   小编:

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人类在太阳即将毁灭之际,通过建造巨大推进器将地球推出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的故事。影片通过对人类团结、拼搏、奉献精神的描绘,展现了对未来的希望和不屈的意志力。同时也警示人类要珍惜地球资源,共同守护家园。

《流浪地球》读后感(一)

第1章 刹车时代

《流浪地球》读后感(二)

这是我在2019.2.7在深圳阅读的,当时正赶上流浪地球上映,只看了预告片觉得挺好看的,于是看了书籍。书籍的语言风格确实是朴实无华,也就2万字多的书,很短,一会就看完了。在后来看了电影,发现电影呈现的也只是书中的一个小细节,感慨导演和编剧的想象力。书籍感觉一般,不会有太震撼的感觉,电影也不错。

《流浪地球》读后感(三)

看完电影的我暴力地又把书看完了,感觉自己的智商真的只能停留在图画层面。原来电影中的人物都是后期加上的,书中的故事也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电影能把篇幅不长的故事用两个小时多一点的时间生动地讲述出来,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作者在书中没有把这些天文物理相关的故事讲的太过枯燥和严肃,我觉得刘慈欣更像把自己放在一个小说家的角色里,而不是一个一丝不苟的讲解员。他让整个故事穿插着人生哲理和日常情节,它是有血性的,是富有浪漫主义的科幻小说,小说篇幅不长,值得推荐。

《流浪地球》读后感(四)

最近《流浪地球》电影被大家吹爆,评分口碑也很不错。我还没有看过电影,就连预告片也没有看过,就想先找来图书看看。书的章节短小,但让地球换个恒星转,这样的想象,很是特别。书中描写生死就一笔带过,更加让人深思,对电影来说,这些桥段应该需要渲染一番,效果会更好。 图书和电影是两个不同的维度。它们是相互独立但又相互辅助。《流浪地球》书中讲述了一个故事的大致背景,对电影来说,需要丰富的内容就非常非常多了,也给电影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性。这部电影评分那么高,想必在各方面细节上也是付出了很多的。

《流浪地球》读后感(五)

用很平凡的视角讲述了惊天的巨变

家庭情感逐渐消失

人类归宿感逐渐消失

理性的消失

但五千个雕塑让人类学着信任

信任人类有能力结束孤独黑暗的流浪

流浪地球的悲伤格调有点像俄耳浦斯,在最后的反悔中失去了之前得到的一切,我暗暗的希望在地球航行到三分之二已经看不到太阳时,叛乱的众人杀掉五千人后,返回的途中看到太阳爆炸,而地球已经不能支持第二次的流浪,破败的星球上众人迎来太阳最后一次发挥光和热,人类文明结束,一切回归平静。

《流浪地球》读后感(六)

电影对原作的最大修改,其实应该是感情。刘慈欣笔下的更像是比较符合末日逻辑下的高度集体主义,人类的情感受到记忆遗传技术的压制(我一向不怎么喜欢这种,将前人的智慧移植到孩子头脑内的做法,人类的情感想要一个成长的过程),人类可能在流浪的途中变成一种类蜂巢文明。而电影里,似乎没有这种描写,也应该不可能有这种设定,谁看呐。

《流浪地球》读后感(七)

20230126:★★★★

初二去看了流浪地球2,让我看到了中国科幻的巨大飞跃,这得益于特效的全面升级与全体演职人员的敬业以及剧本的支撑。看到两万多字的短篇扩展为两部甚至未来更多的电影,实在有些不可思议,在保留原书内核基础上,电影剧本的补充与扩展令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升华,特别人工智能的加入令整个故事更具思辨空间。很期待书中太阳氦闪爆发前五千人的死刑场面,绝对是一副对人类所谓文明的莫大讽刺。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电影中moss对人类所做的“最佳判断”。

人对自身的生存意义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以至于寄托于天地日月衍生出神学宗教等更为宏大的命题。即便月球塌缩,太阳自爆人类还是选择拖着沉重的地球在宇宙中流浪。可以说是一种宇宙级的终极浪漫。但……

《流浪地球》读后感(八)

首先,电影拍的实在太赞了!! 其次,小说的想象力太丰富了!!

关于电影,不论是画面、剧情还是节奏感,统统把我俘获了,唯一后悔的就是没有选择IMAX。我特别欣赏影片的视角(或者说价值观),真正的英雄是所有齐心协力的人类,并非美国大片中的个别英雄。但我不喜欢网上一味拿“民族自豪感”和“好莱坞级科幻片”相提并论,给我的感觉就是在自嗨氏的刷存在感,中国电影有自己的魅力,不要总拿西方的标准来衡量。另外,我也真是服了那些喷子,吹毛求疵地去挑内容的不科学性,这就是部科幻片,就和刘谦的魔术一样,本来就是艺术。非要卖弄一下自己的学问来“证明”它不合理,你行你上啊!

关于小说,主要是看完电影忍不住想要了解原著,中篇小说,一口气就读完了。小说的剧情和电影差别太大了,或者干脆说,电影只是汲取了小说的故事背景和几个基本剧情,以及刘慈欣的想象力元素。要我说,小说里“叛乱”、“穿越小行星带”、“氦闪”等情节都非常适合拍成电影(要是能有第二部就好了

《流浪地球》读后感(九)

里边最喜欢的是冰海之上太阳氦闪爆发那一段,真理就像一条泥鳅一样,把所有人都耍得团团转:刚刚被执行死刑的人们和刚刚把别人执行死刑的人们全都僵在冰原上,无论尸体还是活人都一同迎接避无可避铺天盖地的白色,迎接太阳的死亡。 地球派也好,飞船派也罢,或是电影中的数字生命派和流浪地球派,生活中又何处不存在不同派别间的纷争呢。有时候会思考这样的分门别类究竟有何意义,被标签化的人们免不了外斗,甚至逃不过内讧,有时可能还会在集体意识中泯灭了自我,养成了惰性,逃脱思考和挣扎而选择随风漂流,当他们经年之后蓦然回首时,是否也会为当初某个已是无法挽回的疯狂时刻感到遗憾呢?又不禁想到,当真正的灾难来临之时,无论意识上如何倾向,灾祸都将一视同仁地予以侵袭,像新冠疫情,像太阳氦闪,斗争中的立场在那一瞬间好像就失去了意义,大家分明都是处在一体之内啊。不过自己这番想法固然也有局限,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给予了一定轻视,也将有效争论所带来的好处抹杀了许多(在很多场合下,真理的确是越辩越明的),只是时常会因互联网上划阵营拉踩对峙的景观感到有些无措,也不知如何是好。 PS:其实在这本书中最没想到的是:看日出居然要算学分!(想到球2周问:这是海鸥吗? 然后郝答:我没有看见过海鸥)该感叹一句Nothing lasts forever么,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造物啊。

《流浪地球》读后感(十)

电影过后来看的小说,改编确实是有不一样的,不变的是浩瀚的宇宙和强大的物理知识助力,差太多的是电影的人性和原著的人性对比。 或许是因为吴京,电影仍以爱国为主基调,充满了英雄主义和团结友爱的味道,包括以李光洁为代表的执行者,以吴京为代表的操纵者,还有韩朵朵等一类普通人。电影让我不悦的两个地方,一是韩朵朵想全球人民广播,此处尬的我想躲避;二是所有人叠加推原石,这种受力方式让我很怀疑,在前面位置的不会被“推死”,还能推动原石?相反原著中的人设就要合理得多。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似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生理,安全,感情,尊重和自我实现,只有满足了物质生活才会有精神生活的丰富。当地球都在流浪,仅仅满足了生理需求的人们又如何生出更伟大的情愫呢? “原始人就住洞里,我们又住洞里了。” “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除了当前太阳的状态和地球的位置,没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们的注意并打动他们了。这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关注,渐渐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生活,对于爱情这类东西,他们只是用余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赌徒在盯着轮盘的间隙抓住几秒钟喝口水一样。” 在这个被发动机推动的地球出轨的时代,人们的出轨也变得无足轻重了,同样无足轻重的还有营救顺序,作为个体的死亡或消失。 地球仍在流浪,当与人马座相遇时,哪三科金色的太阳又将毁灭第几号文明?在三体文明中,需求层次理论是否又试用呢?继续在刘慈欣的小说中探索吧。

《流浪地球》读后感(十一)

看完电影补一下原著。

《流浪地球》与其说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一本设定集,它搭建了一个还算完整的世界观,很适合改编。都说刘慈欣的人物塑造不生动,不过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刘慈欣没有想讲故事,他只想展现给读者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点子,以及一代人的时间跨度里,人类文明和地球命运在此背景下的图景。2万多字的中篇小说,加上宏大的科学幻想,确实留不了太多笔墨给剧情,但这种侧重也挺好,场景一个接一个,毫不拖泥带水。

小说里的“我”相当于一个引导员,一是限定叙述范围,避免跑偏,地球流浪前的事“我”只能从历史书上了解,而“我”也没命看到减速时代乃至新太阳时代的来临,所以也无需刘去细致描绘,毕竟想象也是耗脑的;二是提供了一条叙述线路,顺着“我”的一生串起社会、地球百余年的变化,尤其是为情感描写提供一个入口,流浪地球时代,亲情的淡漠,更准确地说是爱情的淡漠,让人印象深刻,作者的解释是大难临头的大背景和配给式的生育制度,但书中的人类能达成流浪地球这一设想就已经证明他们积极的态度,年轻人有更高的生命优先权也体现了他们的理智与传宗接代的意愿,实在无法想象同样一波人唯独对爱情会如此随意。

《流浪地球》作为一部科幻小说,没有选择外星生物、人工智能、义体植入、反乌托邦和克隆人等常见科幻元素,反而像是《地心引力》、《星际穿越》这类电影,起名天文科幻?反正总是容易把人掏空。不过看到最后,我才发现《流浪地球》提供了一个支点:人类的主旨不是什么“带着地球一起流浪”,而是寻找太阳。

《流浪地球》读后感(十二)

摘抄:

小的生态系统,不管多么精确,是经不起时间的风浪的。飞船派们想象中的飞船也一样。

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

“我们本来可以战斗到底的,但这可能导致地球发动机失控,这种情况一旦发生,过量聚变的物质将烧穿地球,或蒸发全部海洋,所以我们决定投降。我们理解所有的人,因为已经进行了四十代人、还要延续一百代人的艰难奋斗中,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个奢求。但也请所有的人记住我们,站在这里的这五千多人,这里有联合政府的最高执政官,也有普通的列兵,是我们把信念坚持到了最后。我们都知道自己看不到真理被证实的那一天,但如果人类得以延续万代,以后所有的人将在我们的墓前洒下自己的眼泪,这颗叫地球的行星,就是我们永恒的纪念碑!”

您看这些恒星,人们都知道它是美的,但有多少人能够真正体会到这种美的最深层呢?这无数的天体,它们从星云到黑洞的演化是那么壮丽,它们喷发的能量是那么巨大狂暴,但您知道吗?只用数量不多的几个优美的方程式就能精确地描述这一切,用这些方程式建造的数学模型能极其精确地预言恒星的一切行为。甚至我们对自己星球上大气层的数学模型,精确度都要比它低几个数量级。”

“随着文明的进化,像他们这样的人会渐渐多起来的,”排险者指指真理祭坛下的科学家们说:“最后,当生存问题完全解决,当爱情因个体的异化和融和而消失,当艺术因过分的精致和晦涩而最终死亡,对宇宙终极美的追求便成为文明存在的唯一寄托,他们的这种行为方式也就符合了整个世界的基本价值观。”

“现在你们应该明白,对宇宙终极真理的追求,是文明的最终目标和归宿。”

“宇宙的目的是什么?”

“那么,妈妈,人生的目的是什么?”

后来我知道,他在这几年中一直过着一种不可思议的生活:每天都穿着密封服在地球隧道中来回坠落,睡觉都在里面,只有在吃饭和为密封服补充能量时才回到起点站。他每天要穿过地球三十次左右,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漠河和南极半岛间,做着周期为八十四分钟、振幅为一万两千六百公里的简谐振动。

《流浪地球》读后感(十三)

这是一部短篇,但是在简短的文字叙述里,呈现的却是一场伟大的计划。书分为四个章节,分别是刹车时代、逃逸时代、叛乱以及流浪时代。

故事的开始是在刹车时代和逃逸时代交替期展开的,在已经预计太阳将要面临着灭亡之际,人类制定了伟大的逃亡计划,主要分为五步:1)刹车时代,即用地球发动机,往地球运动反方向运动,使地球停止转动;2)逃逸时代,即全攻略开启发动机,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脱离太阳系;3)流浪时代Ⅰ(加速),逃离太阳系之后,在外太空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4)流浪时代(减速),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传,并开始减速;5)新太阳时代,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块恒星的行星。整个计划将持续二千五百年。再停止地球转动,送别离去的月球之后,地球开始上路了,但潜藏的隐患还在。

在启航之后,自然进入到了逃逸时代。停止自转、远离太阳以及送别月球等计划开始之后,地表也已经面目全非,人们开始迁移往地下进行生活。这也是电影里所处的时代背景,但与电影不同的剧情情节是,尽管一路经历了陨石的洗礼,损失了西半球近乎三分之一的发动机,但是还是按计划借助于木星的引力,达到了逃逸速度,脱离了太阳的引力。

离开木星之后,潜藏的隐患如同开启全速马力的地球,也越发暴露出来。对联合政府集权统治后的反抗瞬间借由对太阳观察的对比结果传播开来,于是反叛愈演愈烈,直至占领了联合政府的控制中心。最后的审批也由此开展,剩余的5000联合政府人员被放逐到宇宙中,让寒冷慢慢夺去他们的生命。但显而易见,打脸随之而来,在5000人为信仰而献身之际,身后的瞬间亮光是其最好的印证,太阳氦闪爆发,远到火星轨道以内均被其吞没。流浪时代正式开始,地球向着未来奔去。

悲情里,带着希望。对于光荣赴死的人们来说,最大的安慰是更多的人真正幸存下来,但这也是最可悲的一点。此外,最喜文中一谜语“你在平原上走着走着,突然迎面遇到一堵墙,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这墙是什么”,而答案我觉得不止“死亡”一种。另外,想来此文貌似有个硬伤,既然没有太阳也能活下去,那么为什么还要冒着危险,带着地球穿越广阔的星际之间,要泊入到另一颗恒星的怀抱里?难道是一种情怀吗?

以上,致敬大刘 <- Orz。

《流浪地球》读后感(十四)

近期流浪地球电影大热,几乎不看科幻文的我抱着好奇心尝试看了下大刘的这篇中短篇小说。篇幅不长,一口气看完了,留给我比较震撼的地方大概是两处吧。

其一是全文笔触冷漠,“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到了一切,除了当前太阳的状态和地球的位置,没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们的注意并打动他们了。这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关注,渐渐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生活,对于爱情这类东西,他们只是用余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赌徒在盯着轮盘的间隙抓住几秒钟喝口水一样。” 在“逃亡“的时代大背景下,一切都是冷冰冰的,妈妈对于爸爸出轨的冷漠,我和加代子草率的结合,后来加代子毫不犹豫加入叛军丝毫不顾及我和孩子。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岩浆淹没地下城的时候,因为短时间内不能把所有人救出,人们自觉地按照年龄先后顺序排气队,妈妈作为年纪大的那批人,就这样被“抛弃”,丧生在那场灾难中。在人人自危,日日都可是世界末日的绝境中,情感成了奢侈品,伦理变得扭曲,全文与“情”有关的一切都过于冷漠、理智、冰冷,一笔略过。

另一处的震撼就是叛乱那一章了。当群众“发现”太阳不会爆发,所有的一切都是骗局,舆论谣言四起,人们纷纷加入叛军行列,反抗统治阶层。最终反叛者们胜利地侵入地球驾驶台,面对五千多名最后的地球派精英时,地球派最后的壮言震撼到我,他们是为了守护地球上所有人而投降,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带着怒火的小女孩将大块冰向一个老者狠命地砸去,是那五千名最后的地球派被处以残忍的死刑。而更讽刺的是,就在他们被处死之后,太阳氦闪爆发了,在所有人的见证下。从民众的角度,他们意识到自己被欺骗,他们愤怒,反叛,对地球派处以残忍的刑罚。他们站错了队,却不能责怪他们。所谓“真理”不到被证实的一刻,所有人的做法都无可厚非,都有各自的道理。而坚信真理的地球派守护了所有人缺被处以死刑,他们无法向人们证明自己的信念,看不到真理被证实的一天,又是多么地无奈呀。“我们理解所有的人,因为已经进行了四十代人,还要延续一百代的艰难奋斗中,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个奢求”。这个故事注定是悲剧的。

文章的末日感,恢弘的画面非常震撼人心,但是更加令我深思的是关于人性,伦理,绝望与希望,生与死的思考。

《流浪地球》读后感(十五)

作者:【中国】刘慈欣

出版社: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

时间:2014-7

故事讲述了很久以前天体物理学家发现太阳将在400年后发生氦闪,地球将被这膨胀的太阳吞噬,人类文明即将走向灭亡。地球,人类逃离太阳系的新时代就此来临。而人类将这个宏大的计划分隔成了几个时代。

刹车时代

对于逃离太阳系,飞向新家园,人类主要分为了地球派和飞船派。

1. 地球派

主张建造地球发动机,将地球推离太阳系。

2. 飞船派

主张建造宇宙飞船,承载人类文明飞向新家园。

对于两个派系,总是势均力敌,支持者不分上下。但人类慢慢发现,再大的飞船也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圈,随着时间线拉长,这个小型生态就会慢慢走向灭亡。于是人类,带着地球,开始了流浪。

逃逸时代

地球起航了,城市搬进了地下,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地下进行。在这个时代里,爱情,亲情都像一个生活的附属品,可有可无。还记得这么一段

“每个人都在不顾一切地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这也没有什么不好。”爸爸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呵,忘了告诉你们,我爱上了黎星,我要离开你们和她在一起。”“这是谁?”妈妈平静地问。”

“我的小学老师。”我替爸爸回答。我升入中学已两年,不知道爸爸和小星老师是怎么认识的,也许是在两年前那的毕业仪式上?

“那你去吧。”妈妈说。

“过一阵我肯定会厌倦,那时我就回来,你看呢?”

“你要愿意我当然愿意。”

想想真实一个神奇的年代。或许真正的生存面前,我们所忧愁的财米油盐,七情六欲真实过眼云烟。

叛乱

人类借助木星的加速,离开了太阳系,原本以为的胜利希望却是一场泡沫。人类慢慢的发现,原本观测的太阳膨胀并未发生,太阳还是那个太阳,而地球已经不再是从前。人类痛哭流涕,愤怒不已,认为这是联合整合的独裁阴谋论,开始对地球联合政府进行了讨伐,将宇宙指挥中心的五千人抛入雪地。时间在一秒一秒的过去,五千人,慢慢的成为了冰雕,受伤的人们也唱着“太阳啊,我的太阳~”,而讽刺的是,太阳真的成为了过去,永恒的过去,太阳最后的白光抵达地球,人类,幡然醒悟。

流浪时代

可能每一个组织都是在错误中才能找到真正的方向,才能确定前进的航标。人类用五千人的生命换取了坚定的流浪,可笑的是,没人还记得曾经他们犯下的罪行,和坚定为人类文明奉献而无辜死去的英烈。

地球发动机不间断的开动了五百年,用光速的千分之五,慢慢的,慢慢的接近着新的家园,最后成为了遥远的比邻星的一个卫星,成为了人类文明新的延续地。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