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5亿年》是一部关于地球演化史的科普读物,通过深入浅出的文字解释了地球自诞生至今的漫长历程。书中详细描述了地球形成、生命起源、生物演化等重要过程,引人入胜。读后感叹自然的神奇与伟大,激发了对地球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大地5亿年读后感篇一
每一抔土壤,都蕴含着5亿年斗转星移的生命和记忆
聚焦数亿年来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恐龙、人类等生命的复杂关系
探寻土壤中镌刻的物种变迁,挖掘藏在大地里的前沿科学
我们如今脚下的土壤,已经有5亿岁,每一颗尘埃,都是来自远古的守护和托举。土壤学家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用铲子铲起一铲土,都能从中聆听到5亿年的信息。
大地5亿年读后感篇二
这本书首先科普了一个常识,在地球漫长的46亿年生命中的前41亿年是没有土壤的,那时的地球和其他星球一样在陆地上只有岩石,随着生命体从海洋中登上陆地,并有了越来越频繁的生命活动,由风化的岩石和腐烂的动植物遗骸形成的沙子和黏土混合就形成了蕞初的土壤。 作者从自身专业的角度出发,用脚步丈量了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非常俱有代表性的土壤和地质构造,为我们深度还原了随着土壤出现之后对地球环境和生物进化产生的惊人影响,剖析了植物、动物、人与土壤不可分割又相互制衡的过去与现状,不仅俱有科学上的研究价值,也带着深深的人文关怀,让我们感慨于大自然的神奇之外,又对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越来越深切的影响产生了担忧,我们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就像制造土壤的蚯蚓一样,汇聚微小的力量,常怀感恩之心,为改善土壤环境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在人类历史上,文明的繁荣始终伴随着农业的发展,耕种面积的扩大,农作物的种植,灌溉技术的应用,让人们可以不再为吃不饱感到担忧,人口的增长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相应的对自然资源的索取也大为增加,其中就包括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和环境污染,直接或间接地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土地盐碱化,文明的进程被人为地扼制了。 这种场景在历史记载中屡见不鲜,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成就了灿烂的文明,又让无数个曾经辉煌的文明归于尘土,“这份美好有如蔷薇,同时也蕴含着荆棘”。 在农业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出现了很多替代传统土壤的种植技术,比如无土栽培等,记得在我小时候就大面积推广过,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然还在小范围使用,而且在实验室育苗和新品种测试过程中也并不能完全替代土壤种植,可见虽然在概念上虽然没有问题但受制于技术门槛和成本投入等诸多原因还是很难替代传统种植。 所以我们与土地的相互依存还要持续很久很久,我们对土地有意无意的伤害就跟值得关住了,在这本书中我们了解到了平时关住不到的很多细节问题,也知晓了例如土壤酸化这一没有听说过的概念,正如作者引用夏目漱石的一句话“汝现在播下的种子,蕞终将成为汝所收获的未来。”
大地5亿年读后感篇三
我们中国有句俗话,叫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细品之下你会发现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土壤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人类,尤其是中国人,天然带着一种热爱皇天后土的本能。
如果你悉心去探究,就不难发现,每年的1号文件都与“三农”问题有关,无一例外。因为中国数千年来皆以农为本,人们对土地有着太深的眷恋。
但是好像此前人们只关注土壤和土里栽种的作物,对土壤的发展史并无过多了解。
本书的作者藤井一至系日本京都大学农学博士,专业为土壤学、生态学,专注研究土壤和地球的构成以及持续利用的方法。这一次,他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带我们去看地球土壤的5亿年嬗变。
与地球迄今为止已46亿年的“年龄”相比,只有5亿年历史的土壤瞬间显得稚嫩起来,毕竟在起初的41亿年里,地球上是没有土壤存在的,它的诞生甚至比神话中塑造的那样还要艰难和跌宕。
作者在本书中,聚焦于植物开始出现的这5亿年间的历史,因为没有植物,无法形成土壤。此刻我们回溯对人类来说已经太过漫长的地球光阴,会发现对于超出人类文明史的所有时间区间,都是那么的玄幻和难以探寻。
可是它当然不是无迹可寻。我们如今脚下的土壤,已经有5亿岁,每一颗尘埃,都是来自远古的守护和托举。土壤学家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用铲子铲起一铲土,都能从中聆听到5亿年的信息。
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以专家的视角去讲述过去5亿年的土壤历史之旅,带我们去看动植物以及各种微生物如何一点点塑造了今日的土壤,也让我们看到了世界上的诸多事物与当时土壤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
比如,非洲的大猩猩、黑猩猩的个体数量受到热带雨林水果产量的限制,而水果产量则受到红土中养分的限制。
还有一个中国人熟知,但是本书中没有提到的实例是,中国东北的大米是公认的好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气候适宜,另一方面,也是相对重要的就是,黑土地富含有机质、十分肥沃。
所以在我们日常看来如此平平无奇的土壤,其实隐藏着波澜壮阔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土壤,配角却丰富多彩到超乎我们此前的想象。
于是我们也可以发现,这是一次机位发生了重大变化的书写,它不再由人类的视角向外看去,而是变成了一种自下而上的阐述和谈论,殊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