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脑科学》是一部充满幽默与智慧的著作,通过揭示人类大脑的种种怪异行为,引发读者对人类心智的深入思考。作者以轻松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大脑的运作机制,让读者在笑声中领悟到生活中的种种奇怪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怪诞脑科学读后感(一)
人类的每个奇怪行为的背后其实都是有理可循的,如果你了解了大脑的工作机制,你也许会对一些无法理解的行为有所释怀。作者池谷先生是一名神经科学与药理学研究员,专业研究人脑海马体与大脑皮层的可塑性。我属于好奇的猫,对大脑工作机制超级感兴趣,听说我们的大脑其实正常只启用了10%的功能之后就更欲罢不能了。
怪诞脑科学读后感(二)
CRISPR Cas9是一种可以直接对基因进行编辑的技术,它可以简便快速的修改基因,基础生物学因此迎来大发展,说不定可以创造出各种人造人。 2014年,中山大学黄军博士等人成功实现了世界首例人类胚胎的基因编辑,引发了伦理争议。 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的情节,不过人类已经成功实现了细菌等简单的基因组化学合成。这种技术同样也可以用于人类。 《怪诞脑科学》这本书是是作者池谷裕二在《经济学人周刊》上的首卷语集结而成,每一篇文章大概两分钟就能读完。 前半部分主要介绍大脑的运作原理,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学脑神经知识,了解这些能够更好的了解人类怪诞的行为。 譬如,大脑的基本设计是通过少量信息最短时间内做判断,深思熟虑处于次要位置。 人通过感受时间的流逝拥有记忆,过目不忘的能力意味着“时间冻结”,因为过去太鲜活了。 人们习惯于假设“世界是公平的”。 专注力可以通过完成难度较高的任务去激发等等…… 除了这些脑科学,作者还提到了一些学习与考试有关的常识,譬如考试前写下来心理不安可以缓解焦虑,读书活动有助于提高心理推测能力…… 书的后半部分介绍了一些前沿科技,作者三言两语对现有技术进行了科幻电影一般的展望。 譬如可穿戴AI设备,复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文书的AI,人类基因组编写计划,人造人的可实现性,3D打印出患病的器官进行毒理学实验,筛选出有效的药物,“生物黑客”是指生物工程技术对自己的身体改造的团体等等…… 不过文章篇幅简短,作者介绍许多现有科学技术,有逻辑的对人类未来脑洞大开。
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科幻小说灵感集。文章简短却能引人遐想,读书一小时,琢磨一小天儿。
怪诞脑科学读后感(三)
原来读书居然有助于提高心理推测能力,就是根据对方的行为表现推测出其情绪或情感,从而改善自己的表达,即学会察言观色。这本书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认知,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我们改善自己的行为。
《怪诞脑科学:人类奇怪行为的脑科学原理》是关于人类大脑、认知偏好、群体性、心理推测、基因、人工智能、环保、互联网等方面的一些有趣研究。这些文章曾连载于日本《经济学人周刊》,因此每篇的篇幅很短,非常适合碎片时间阅读。
本书让我们了解到一些神奇的实验,得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结论,这些实验结论将打破我们传统的认知,沉迷游戏可以促进自我管理?自杀率与血型有关?意念训练可以减肥?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反正读完以后,我得到了一个打游戏的理由和一个减肥的新方法。
人类目前关注的衰老、基因和人工智能等几大主题都非常吸引我,其中有一个关于衰老的实验:将衰老的血液注入年轻的老鼠体内,它的大脑也会随之衰老,但是将年轻的血液注入年老的老鼠体内,它的大脑并不会变得年轻。是不是很绝望?这个实验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衰老并不可逆。
一说到人工智能,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它会不会取代人类的工作机会?会不会奴役人类?但这些问题都太遥远了,本书作者提到了两个更加实际的问题,一个是会不会有人利用AI的漏洞使其失去判断能力(如自动驾驶),从而危害到人类的安全?另一个是通过自主学习,AI会不会像人类一样存在对某个个体或群体的偏见或歧视?
不用担心,提出问题就会解决问题,人类认知这个世界的脚步并不会停止,未来也许连衰老的问题也可以解决,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读书跟上时代的步伐。
怪诞脑科学读后感(四)
提到“脑科学”大家一定都觉得高深又神秘,总觉得这是一门与我们距离很远的学科领域,但是脑科学中的很多原理和道理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我们需要对大脑和脑科学有哪些了解呢?这个学科我们普通人怎样才能简单快速地入门呢?池谷裕二的脑科学系列书籍就是个很不错的选择哦!
最初接触池谷裕二还是我很喜欢的一位博主推荐了他的那本《考试脑科学》,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读完了整本书,池谷裕二在书中对于大脑和大脑运作的解释生动好懂,而他根据这些原理提出的问题解决策略也都简单易操作,如他会首先让我们接受“记不住知识”这个事实,然后指导我们如何在可行范围内高效记忆。极大缓解了我们在学习上的焦虑和内耗。
所以,这次看到池谷裕二的新书《怪诞脑科学》出版了,我也毫不犹豫入手了它。拿到手后就迫不及待读了起来,两个通勤的时间就读完了。《怪诞脑科学》依旧延续了《考试脑科学》的写作风格,通过一系列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与脑科学有关的“怪诞”问题,让我们明白人类一些怪诞行为的“脑科学”成因,读来让人爆笑的同时,也让我们更好地接受了自己的一点点“古怪不寻常”。
我们在书中可以学到锻炼专注力的方法,可以通过意念训练促进减肥,甚至还可以窥探到星座背后的道理呢。而且在《怪诞脑科学》中池谷裕二也与时俱进,探讨了AI和互联网领域最新发展对于人类和人类脑科学的影响,如AI自动翻译对人类的影响,自动驾驶可能带来的交通剧变,以及数字信息对人类存在方式的改变等等。
读完《怪诞脑科学》后,就让我们自信当个怪人吧!
怪诞脑科学读后感(五)
人类的行为五花八门,有些更是怪诞不经,那么这些行为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怎样更好的理解那些超出我们常规认知之外的行为呢? 其实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我们大脑运行最终的结果,都与我们的大脑脱不开关系。因此深入探索脑科学也就能够更好的解释我们生活中的绝大多数现象,也就能够洞悉这些现象的本质,也就能够完成对于这些现象的认识、了解和改善。
池谷裕二,日本东京大学药学系研究科教授、脑科学研究者。作为一位专业人士,他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科普着最新鲜的脑科学研究成果。而用脑科学解释我们匪夷所思的行为就是最好的一种科普方式,既能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同时更让我们增长相应的知识,还能够让我们用这些脑科学知识指导我们更好的生活,可谓一举多得。
而他的这样一本《怪诞脑科学》就把我们生活中常见的100多种现象以脑科学解释的方式普及给我们,让我们看到这些现象背后真正的原理,让我们看到我们大脑在这些行动之中所运行的规律,让我们学会用脑科学理论指导自身。
这本书中包含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学习、工作、生活、人际关系、人工智能等方面内容,满足着我们非常多好奇的需要。因此这本书对于我们普通读者来说是友好的。是很容易让我们能够沉浸于其中不断阅读,不断破解谜题的。
比如很多人都有自己或他人情绪不稳定这样的感受,当然也都寄希望于寻找相应的办法改善这种状况。而在这本书之中,作者也就给出了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大脑脑波的波动,当我们对于脑波有了更多的认识,我们也就能够学会自由控制脑部的能力,就能够让我们在最佳的脑波状态下去做最正确的选择。
再比如很多人都相信星座,更是想借用于星座分析自己的生活。那么这样一种认知是不是伪科学呢?还是能够经得起脑科学的检验呢?而在脑科学的研究之中,确实发现了在不同季节出生人的基因分型会有所差异。那么既然这种差异是存在的,与出生时间相关的星座原理也就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这仅仅是某一些基因所决定的,对于整个人生还是不要抱太大希望为好。
这样有趣的问题和解释在这本书中还有100多个,都能够给我们读者开启不一样的认知,都能够让我们在这些认知之中了解自己行为的规律,了解大脑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当然也能在深入了解脑科学的过程中致力于寻求更好的改变。
怪诞脑科学读后感(六)
- 书名:《怪诞脑科学》 作者:[日]池谷裕二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 池谷裕二是日本著名的脑科学专家,研究领域为人脑海马体与大脑皮层的可塑性。他于2008 年获日本文部科学大臣表彰青年科学家奖,2013年获得日本学士院学术奖励奖。池谷裕二擅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讲解最新的脑科学研究成果,在日本拥有众多读者粉丝。 - 本书解析了人脑在学习、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令人意外的“怪癖”。从科学的角度提出了高效学习、自我调节等方面的实用建议。 - 我们人类到底需要花费多少时间才能适应一种新的习惯呢?每个人所需的天数有所不同,但平均需要的天数为66天。也就是说,只要连续努力两个月,就可以养成一种新的习惯。 - 大家知道“公平世界假设”这种心理现象吗?尽管我们生活在一个“不讲道理”的世界,但不知为何,我们依然习惯于假设“世界是公平的”,这是因为我们在心理上并不认同没有道理、没有依据的事情。 - 偏好一致性从何而来呢?人们一般会认为“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选择会更稳定”。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凭直觉做出的判断偏好更稳定,而且会更倾向于做出有利于他人的行为。 - 有人将AI的能力凌驾于人类之上的时刻称为“奇点”。对于“将来AI奴役人类”这种预想,虽然在大众中接受度很高,但专家基本上都不太相信。不过,由于偏见和歧视而导致AI表现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这种可能性却真实存在。 - 互联网原本就具有令观点放大和产生共鸣的作用,因此也更容易形成“舆论风暴”,这一点引发了对互联网的一定的批判。与此同时,由于与现实世界互动的成本下降,团体的分层更容易形成。 - 人类的怪诞行为还有哪些?运用脑科学的原理是否可以解释一切?本书可以给你答案。
怪诞脑科学读后感(七)
无论是影视剧还是各款小说,大多数都讲究“因果”,结局是坏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好人获得幸福的生活。可现实很骨感,因为“天气不似预期”,有时候就是那么“不讲道理”,莫名其妙的不幸突然降临。
在《怪诞脑科学》里提到的这一点很有趣。
书里面说,尽管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不讲道理”的世界,但不知为何,我们依然惯于假设“世界是公平的”,这是因为我们心理上不认同没有道理和依据的事情。
人们更倾向于认为凡是背后都有某种“故事”,彼此间有种“联系”,喜欢从中追求“因果”,从而得出“幸不幸福都是有理由的”这样的结论。
例如,考试没考好是因为祈祷不够心诚,肺有事是因为抽烟等等。无论成功或失败,都认为是当事人的所作所为导致的结果。
这样想,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但书里指出的影响则让我沉默了。
书里指出,虽然这样的心理偏好,使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信条得以产生,也有助于“日行一善”等鼓励做好事的风气形成,但偶然遭遇案件或事故的受害者也可能因此成为被找茬的对象。
这很可能会让受害者遭到更可怕的伤害——“这个人搞成这样,背后肯定有什么理由”,人们会用这样的方式将他人的不幸“合理化”。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类似的话:“穿这么短的裙子,难怪会被侵害”“生活作息这么不规律,难怪会生病”“怎么你同学不欺负其他人就只欺负你”……这些充满恶意的揣测,让本就不容易走出来的受害者更加痛苦。
这不禁让我想到,平时看推理小说或者推理剧,一出现受害人,我和身边的人都很容易就想到这人肯定做过什么坏事。而随着情节发展,过往种种都在证实这样的预想。
这样的固化思维,其实很可怕。我们的大脑总是很“懒”,同样的事经历多了就容易“自动化”“机械化”。。这也让我想到了这本书中提到的另一个点——大脑擅长通过少量信息在短时间内做出判断,深思熟虑是次要。
这本书汇聚了很多小知识,简短但非常有意思,干货量很充足!一个知识点只占2页,可以说,翻到下一页,新的知识点就来了,一点不沉闷。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对,也不对。
怪诞脑科学读后感(八)
书中分为十个章节。在这里我们了解了人类奇怪行为的脑科学原理。书中内容的选取也是来自于作者之间相应的151篇连载文章,按主题以新旧交织的方式来集结而成每一个章节中都有相应的几十条与之相关的提问或者是引用
在十个章节中我们可以了解大脑擅长的习惯成自然。 关于人们偏好的因果报应。 用数学证明村八分的本质。提高心理推测能力。 基因的信息仓库 ,人脑与AI, 环保,互联网, 健康与疾病 ,药物十个方面来讲述与我们大脑以及身边相关的生活,书中在讲述每一个主题中同时都有着相应的实验数据来支撑。
大脑的习惯成自然
作者讲述的数据每个人在每个项目上所需要的天数均有所不同,但可以统计出来平均需要的天数为66天。也就是说只要连续努力两个月就可以养成一种新的习惯
高心理负荷的读书活动有助于提高心理推测能力
在一项调查中感受到只有阅读那些文学奖格调高雅的文学作品。才会使心理来提高相应的推测能力。因为在这些文学作品中包含着大量的隐喻,双关等艺术性的表达元素。而且在读者的阅读中也需要在脑海中想象对应的场景。就如同那句“读书而不思考,犹如进食而不消化”
而对于秋天来说是读书的季节,也是一个通过高心理负荷的读书活动来提高心理推测能力的最佳季节
关于直觉
生活中因为充斥了大量信息,而大脑的基本设计是去通过少量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而因为信息的多样化也使我们慢慢变得很少深思熟虑的去进行思考。
而人们一般认为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选择会更稳定。但是有实验做出了答案。发现了越深思熟虑的偏好越不稳定。而喜欢当机立断的人,凭直觉做出的判断偏好更稳定 ,而且也会倾向于做出利于他人的行为,
相反的,如果考虑的太多也会违背自己内心的声音,也更有可能做出更加利己的行为。所以我们应该学着当机,当机立断,活在当下
在这里让我们感受到了脑科学的重要性以及我们人类大脑的奇特之处。追寻本源,感受了大脑的魅力。让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人际关系,从科学角度去出发。高效的学习自我调节,了解许多与自身大脑相关的行为,我们也可以进行慢慢的尝试与改变,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以及自律的方式。也可以让自身对待生活有着更多的期待
怪诞脑科学读后感(九)
一直很抵触看科学科普类书籍(费脑),这本真的很适合小白。里面是一些简短的文章合计,每一篇都可以得到实用知识点。我发现,脑科学不是无聊的硬核科学,它包罗万象,很多可以用于工作生活、也与医疗、环保、人类未来密切相关。
《怪诞脑科学》
蔡加尼克效应:人们会对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的事情印象更深刻。所以给我的启示是,工作中优先处理必须要做的事,以防占用心智带宽;在开始工作之前可以先看看资料,潜意识就开始工作了。
积极的心理暗示:如果坚信“年纪大了记忆力会减退”,那可能真的会表现得更差。
决策要有适度压力:脑波α波是放松的,决策时α低效果更好。未来有望控制脑波。
对工作有帮助的脑科学原理
本书讲了其他国家的药企的套路:战略性贩卖疾病。用一些引导性话语“你有没有以下症状呢?”来达成交易。这像极了各公众号为了卖课给我贩卖的焦虑呀!
上周看的《个人品牌7堂课》讲到个人品牌的产品矩阵,分为:引流产品、利润型产品、锚定型产品。锚定型产品就是为了凸显你的价值,《怪诞脑科学》中也提到“诱饵效应”,比如右侧原菜单只有普通饭+鸡腿饭,为了提高鸡腿饭的销量,可以再加一个豪华套餐,显得鸡腿饭没那么贵了。
懂点脑科学,防止被套路
这好像对做UI也有启示...
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很难写出具体的目标,都是比如“我要更幸福”、“钢琴弹得更好”,这些不具体的目标,如果完成不了就会陷入自我厌恶,产生更多负面情绪。
而“马太效应”也是一种循环,越有钱的人越有钱。作者还举了科研的例子,如果有成绩就会好申请经费,经费充足就可以招募优秀团队,这样更可能做出成绩;而那些没有成绩的人会想“反正也申请不上”就不去努力了。所以我们要避免习得性无助,努力跳出来。
努力跳出循环
我发现自己和家人都会有这种倾向。癌症30%的原因是基因突变。 作者举的例子是一个人死于肺癌, 人们说他就是抽烟喝酒。
这让我想起《精英的傲慢》里对优绩制的批评,在这样过于强调个人努力的背景下,成功和个人努力完全划等号。会导致精英的傲慢,“我成功是因为我努力,你反思自己是不是不够努力”。而成功的影响因素绝对不只是个人努力。
读到这我想起大学女生宿舍总是有人顺着窗户往楼里扔火种,我和妈妈说这件事,她的反应是“肯定是和外面的人结梁子了”,妈妈真的坚信“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犯我”肯定是“我犯人”引起的吧,可以后来抓到就是个变态下夜班无聊,一楼谁没关窗户就扔谁宿舍烟头。
警惕归因陷阱
感谢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很多脑科学相关知识,也让之前读过的书里很多例子有了科学解释。多读书可以知道自己的局限,改变能改变的部分,感恩拥有,积极主动的应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