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宜集》是一部充满着深刻思考和哲理的作品,作者以简洁明了的文字,揭示了人生中的种种困惑和矛盾。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反思,引导读者重新审视自己的处境和选择,以达到心灵上的平静与觉悟。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智慧之作,更是一本启迪心灵的读本。
《随宜集》读后感(一)
生于江南的雨巷中,天身就带有一种多愁善感的柔情似水与浪漫情怀。水乡河畔的穿桥而过,在诸多隐秘的街道中,肆意而过或者随心游走,尘世的烟火气与古旧老宅一同构建了成长的深刻记忆。
陈从周怀念与贝聿铭一同在苏州的巷子中探园,亦是在欢悦的接地气的神秘感中,体会江南之美。苏州的诸多园林如恰园这样的小园林至今依然是深处烟火人家的小巷之中,需要走进这样生活况味浓郁的氛围之中,才能寻得。
造园不易,管园亦是。走过诸多园林,陈从周也有自己的体会,有些因景因花而闻名的园林,花期很短,如无锡惠山杜鹃园,杜鹃花开,艳丽弥漫整个园林,作者题写的“醉红坡”也成为赏景胜地,但花谢之后的园林同样有着幽静之美。宜隐不宜显,想着与之而配竹影园的设想,现在看之果然边上己有一片竹林了。
粉墙秀影,人生漫漫,江南园林有许多的亭榭茶台,而许多私家园林本就有诸多的戏台。红楼梦中,大观园的真假造园,洋洋洒洒,让人艳叹。四百多年的昆曲之美亦是有着其音律之美。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之美,同样是需要人生的经历才能体会到。园中听曲的意境之美,恰如隐墙之内的曲情生意,让人徘徊流连,虚实共托。
时光的飞逝中,人总是会慢慢习惯于自我的孤独,然而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老去情亲旧日师的感念故人,也会在闲时,不经意的袭上心头。教不严,师之过。那些藏在严厉背后的师生情宜也如同岁之酒,让人感动良久。
在《随宜集》中,陈从周先生天马行空的时间长河的感想与人生季遇后的种种怀念与人生寄想,有着意境的美学与思考。真情与世间的美好,是如此的令人动容。点滴渡过客,落花水面皆文章。
1/3页《随宜集》读后感(二)
读书真的会上瘾,昨天读完中国著名的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兼散文家陈从周的《帘青集》,意犹未尽,今天又迫不及待地追读他的《随宜集》。 《陈从周园林七书》之《随宜集》是陈从周先生是继《书带集》《春苔集》《帘青集》之后的第四部随笔,书中收录了108篇关于陈老与昆曲界的往来情谊和一些园林学说理散文。 陈老仍然以学者之眼观物,以诗人之心著文,他用博学、睿智的文字,与我们谈景,抒情,怀人,像老朋友一样娓娓而谈。 “一丝柳,一寸柔情。”他说杨柳:“是报春最早,首先安慰人们寂寞之心,而落叶又是最迟,在四季中却更是变化多端。夏日的绿杨烟雨,秋天的高柳鸣蝉,冬季的万条风前,没有不入画的,而朝晖暮霭之中,姿态依人。” 仔细琢磨,还真是如此,如果再看见杨柳或路过杨柳树下,定会高看它一眼。 他说:“我们画杨柳,画其本必心存老树之态,要苍劲有笔力,然后轻添柳枝,淡抹嫩叶,方才迎风作态,否则画柳不成了。”陈老寥寥几句便道出了画柳的要诀,实在令人佩服。 他写天一阁旁的平屋,“斗室一间,白夏布帐子的小床,靠窗一张书桌。倚壁一架杂书,红漆的地板。墙上挂着一副"静坐当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的对子。外面是石板铺地,放着几盆秋花。远处有一丛修竹,太恬静了。”此景亲切得让他掉泪,也令我们读者心驰神往。 他写大观园的塔,"面面有情,环水塔塔映水",“这个半岛绿得如水晶盆中的碧螺,而塔呢,秀出云表。”仿佛此景就在眼前。 …… 陈老的文字短小而有情致,读起来口齿生香,余味悠长。 他说读书“能改变我的气质,陶冶我的感情,培养我的性灵,增长我的学问”。我觉得读他的书更是如此。 这部书虽有集园林、昆曲、书画、建筑等文化艺术于一体之大,却又小巧轻便,可以作为我们随身携带的口袋书,随兴而读,宜然自得。
2/3页《随宜集》读后感(三)
张大千画展在北京举行,我应邀北上,住颐和园藻鉴堂,暇时使我从容游了名园。这是难得的机会,朝霞暮霭、花影松韵,我都享受到了,这名园的景色确是变化万千,尤其玉泉山的借景,真是造园的大手笔,前人安排得如此巧妙,值得我们学习。
我曾经说过,造园不易,管园更难。这次在小住颐和园的几天中,感到美中不足,甚至于有点煞风景,未免贻笑大方。
我进入排云殿,正想拍照,不料东庑烟囱并立,添了新式“颐和园之景,处处宜人,西南部亦是极好的风景点,如玉带桥、观赏堂等。可遗憾的是对这一区没有好好整理,观赏堂在开学校,藻鉴堂已改为宾馆,成为禁区。园林处还养了两条狼狗,吓得我们寸步难移。因而这一区几乎没有游人,只有钓鱼的和一些青少年偷偷地在游泳。广大的游人都集中在万寿山一区,每天成千上万。古与今,散与聚,本是两对相对的概念,颐和园属古典园林,又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那就要保持原状古到底了,好心肠做错事的园林管理同志们,你们要学习点文物法令,要理解点今和古的关系。偌大的颐和园在管理上要懂得聚散两方面,要在西南区整理开发,那玉泉山照影下的西堤一带,多么雅洁动人啊!为什么不引游客去呢?为什么专门在万寿山之下开餐厅辟商店来发展商业呢?既然如此,那不如索性易名颐和商场了。
1983年7月25日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