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非必要阅读》读后感100字

《非必要阅读》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02 07:45:30
《非必要阅读》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6-02 07:45:30   小编:

《非必要阅读》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作者通过自身阅读经历和观察,指出了现代社会阅读的问题。他认为很多人阅读已变成一种形式主义,只为了展示自己而读书,而非真正的阅读和思考。他呼吁人们要有选择性地阅读,追求有价值的阅读体验,而非盲目追随潮流。这篇文章引发了我对自己阅读行为的反思,让我意识到阅读应该是一种深入思考和成长的过程。

非必要阅读读后感(一)

译林出的这书多少有点糊弄人了,封面设计丑了不说,这内容也没有那么大的价值。

1.这本书的内容相当于新书推荐大合集,篇幅很短,所以并没有太深的思考,有趣的几篇都带有辛波斯卡在诗歌中常出现的有趣的视角,大部分看了个寂寞。

2.辛波斯卡的书单里的书,你看不着,买不到,那我就看个推荐语,我能有什么收获呢?这就非常鸡肋了

3.我觉得一些地方应该加加注释了,毕竟我不是1970年代的波兰读者,对于突然冒出来的一个人名,我实在不知他何许人也,他有什么故事,所以在此被提及。出版社完全没有表现出诚意。

我其实很喜欢辛波斯卡,家里有三本她的书,也在看到它的第一时间直接入手,可最后却很失望,不能说无趣,辛波斯卡的俏皮是唯一的慰藉。可总体来看,实在是浪费时间。

非必要阅读读后感(二)

从第一篇就爱上的一本书,阅读体验感太欢乐了,舍不得看完。基本90%的文章都会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忍不住发笑,维斯瓦娃·辛波斯卡真是一个极其高超的幽默讽刺艺术家!文字太好了,非常诙谐,妙语连珠,读之忍俊不禁,想推荐给每一个人!

这本书是作者的阅读速写,每一篇都非常短小精干。作者思考的角度和写作的切入点非常清奇有趣,可能跟书籍作者想表达的主题完全不搭。可是,谁规定读书笔记一定要契合主题呢,为什么不能偏题呢~思考和联想就是要放飞的,联想力绝对是思维活跃度的关键指标之一!辛波斯卡拥有强烈的怀疑和批判精神,书籍作者一旦表现出无节制的乐观主义和信心,就会立刻助长她的怀疑主义,而她总能用幽默的文字,可爱又善意的表达自己的评判。

辛波斯卡阅读的书籍涉猎无比广泛,甚至有一本挂历和《费马猜想》这种高端数学书。真的,我内心是那个黑人问号脸…这也太不挑食了哈哈哈哈。

非必要阅读读后感(三)

辛波斯卡的散文书评集。

“非必要阅读”,我很喜欢这个书名。阅读有必要和非必要之分吗?把书当成一个个体来看,似乎每一本书都是非必要的,但把所有的书当成一个整体来看,似乎每一本书都是必要的。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止一次叹服,辛波斯卡的阅读量太大了,她阅读的领域也太广泛了,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诗人,她不只是读诗和文学,她还读科普、历史、歌剧、家居、烹饪、时装……

读完一本书,她总要写点什么,下笔时,她不以书论书,而是从一本书联系到生活与时代,植入自己的智慧之光。人们将这些文字称为书评,但她从不满意这个称谓,她说自己不是书评人,而只是一名读者。

我很佩服这种自在和松弛,也正是这样,当她评价一本书时,就格外幽默、犀利,甚至挣脱开某本具体的书,去谈论她的相关领域的见解。再说一句,这是一本“非必要”的书,但十分值得读一读。

非必要阅读读后感(四)

通常来说,我读作家的阅读随笔,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充书单,我阅读这本书的动机也不例外。但是读完开头几篇我就发现,这是一本“无用”的书。辛波斯卡的阅读面太广了,拉拉杂杂什么都有,广到超出我的阅读范围太多太多,我根本无从下手。 但是,这本不那么正经的读书随笔却一直吸引我读下去。 辛波斯卡说她喜欢各种无用的知识带来的乐趣,所以她读冷门科普读各种指南书,以至于刚开始我总要惊叹她竟然还会读这个? 辛波斯卡是个很好的读者,她总能在各种阅读中散发自由的联想,再付诸文字,形成了这么一本“非主流”却深深吸引我的书评。阅读过程特别轻快,就像脑袋里一直有个小曲在不停地哼着,辛波斯卡太会读也太会写了!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辛波斯卡说诗人是落后的,“总得有人掉队,哪怕是为了捡起在客观规律的胜利队伍中被践踏和丢失的东西”。 对啊,不断高速前进的人类,总得有人掉队,在人类争先恐后追求客观真理的过程中,守护好人类的浪漫和诗意。 翻开一本书之前,我当然期待这一场阅读之旅能让我获益。但辛波斯卡让我发觉,“获益”的方式有很多,并不只是我预设期待中的那一类。 有用无用谁说了算?主流非主流又怎么定义? 愿我懂得爱所有无用但有趣的事物。

非必要阅读读后感(五)

辛波斯卡也太可爱了 一开头就直言不喜欢自己的这些小文章被称作"书评" 看得出来辛波斯卡阅读很广泛而且阅读的都是很冷门的书(一种感觉 试过了基本没有书可以搜得到)好意外居然阅读书目里没有什么文学类的书.. 虽然文章写的挺多内容我自己不会主动去读这样的书目 但是思考这些奇奇怪怪的问题就好可爱喔 所以我到现在都没有明白辛波斯卡为什么觉得柔蜥的头部和尾部一模一样(?可能是我找的品种不对)

她写的文章确实与其说是"书评" 不如说是阅读完书后的漫步与遐想 并就这份思考给出独特的一人式的答案 还有阅读过程中被辛波斯卡的妙语连珠与吐槽戳中了奇怪的笑点 "他早已经去天堂领取他当之无愧的奖赏了。""希特勒身边站着拿破仑————这是不是做得有点过分了?""任何购买《一百个最伟大的专制君主》的人,如果购买更便宜也更实用的《一百种煮土豆的方式》,那会更好。" 还有辛波斯卡也是卡耐基的书的"受害者"并写了文章吐槽;在一篇文章后面关于书目信息那里用括号写"有时译得很差" 也莫名戳中了我奇怪的笑点。

非必要阅读读后感(六)

摘要

《走马观歌》,在歌剧世界里,弥漫着一种严格的个人政治。家庭关系被行为准则所规范,其不可违反就如同管治原始部落的行为准则。一名女高音必定是男低音的女儿、男中音的妻子、男高音的情人。一名男高音则不可生育一名中音或与一名女低音交配。一名男中音情人是罕见的,如果他勉强爱上一名女中音则最好不过。而女中音反过来得小心男高音——命运常常安排她们成为“另一个女人”,甚至扮演更令人难过的角色——女高音最好的朋友。男低音除了做父亲,一般来说都是扮演红衣主教、邪灵、狱卒,以及在某个例子中出演精神病院院长。——阅读《歌剧手册》

《残忍地》我不是这本书的理想读者。我读这本书只是因为自童年起就喜欢通过累积无用的知识来获得乐趣。毕竟,何为有用,何为无用,由谁说了算呢?——阅读《陆栖小动物饲养箱》

《伟大的爱情》伟大的爱情永远是说不明白的。它就像一棵小树,以无法解释的方式挺立在悬崖边:它的根在哪里,它靠什么滋养,是什么奇迹制造那些绿叶?但是,它存在,真的是绿色——意味着它得到它生存所需要的东西。——阅读《我可怜的费佳》

《爱不释页》日历是唯一不打算活得比我们长久的书。——《一九七三年挂历》

《回归自然》地球上仍然有文明人只有从飞机窗口的高处才可以见到的原始森林,有未被工厂废料污染的水体,有未被化学烟雾毒害过的空气。那些人,按大自然母亲的意志生活,处于与鳄鱼、蛇、蝎子和蝗虫平等的地位。在发达文明中,很多人致力于保护自然互不干涉。这诚然是应该的。但这个术语本身是不诚实的。我们想保护的是一个被小心翼翼地清除了各种不受欢迎元素的环境——以最精心计划的方式被非自然化的自然!在真正自然的环境中,人类生命是悲惨而短暂的。——《热浪与热病》

非必要阅读读后感(七)

这本书收录了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辛波斯卡96篇短文,这些发表在辛波斯卡专栏的短文和她的诗歌一样美、一样不平凡。你可以看到她谈及时装、烹饪、歌剧、文学、历史等等,所涉及的面非常广,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种享受感,会让我们对于目前的生活和人生有一丝不一样的想法。

比如辛波斯卡谈论童话创作,她认为被惊吓是很重要的。我们现目前市场上很多绘本会避开一些“惊吓”将故事美化、调整为家长可接受、迎合大众审美和市场的作品。不可否认孩子的教育需要根据年龄层来区别对待,但是我们忽略了很多实际的情感和情绪,有时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我曾经就见过一个家长对三、四岁左右的孩子说,街边的玩偶人是假的,是人扮演的。这个道理其实不需要孩子三、四岁左右去明白,长大了他都会明白。但是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再也不会故事里美好且奇妙超越自然的生命了。不会有会说话的茶壶、不会相信光的存在、不会用自己的感受去和动、植物对话,这种童年的烂漫和幻想本身存在的时间就很短,那为为什么不让孩子多沉浸一会呢?

每一篇短文对应一本书,不过可惜的是大多数书都找不到,不是什么经典名著或者畅销书籍,不然还真想找来看看,比如《我可怜的费佳》我真的很想看看安娜是如何卑微到尘埃里?她后来有没有觉醒?又比如《鹿》关于大自然野生动物保护,这本书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比如猎人是不会让野生动物灭绝的,毕竟喜欢打猎的人得有东西可猎,这个观点我说不上来,粗略一看似乎有点道理但是又经不起推敲。还有我最想看的《法国幽默简介》幽默是严肃的弟弟,两者之间存在着持续不断的兄弟对抗情绪。这本书会不会是我以为的XX指南之类的书呢?

从书评其实能感到辛波斯卡的幽默,有些书即使她在吐槽也机智的用幽默化解了尴尬,她的文字和她对于自己的认知是不对等的,毕竟能写出这么多通透、趣味的观点的人,怎么会是一个“老派女人”呢?

非必要阅读读后感(八)

作为诗人的辛波斯卡,在这本“书评集”中,展示了一位阅读广泛的人所读过的各种并无任何“诗意”的书籍。这让我不免揣测她的意图。

辛波斯卡在每一篇评论中,都显示出了并非专业的、技术型的评价,而仍然是私人的、切己的,以启发人思考而非推介一本书的角度来写作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写作仍是“诗意”的。

我本以为,这种写作也可能是“狭隘”的,因为总是受限于诗人本身的视界。女性诗人的身份或标签,也正给狭隘以明确的所指。但我恰恰是想用这篇书评来“反狭隘”——诗人本身对世界的观察和敏锐的直觉,早已在身份之上,构建起一个广阔无垠的巨大空间。

的确,诗人是最敏感,也是最感性的灵魂。辛普斯卡的诗作,往往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某个小细节。如葬礼上的闲聊、金婚夫妇的真实状况、简历上的概括人生、人的生理构造及引起的人的偏颇、人性的复杂等等,在诗中以生动形象、写实与抽象并举的方式,又多以平实自然的语言道出。

另一方面,这种写作难免让人产生自我怀疑——在这本《非必要阅读》中,辛波斯卡多次提到自己是一个“怀疑论者”。怀疑自己的见解也好,某种灵光一闪也好,用诗的语言来表达内在心理及其与外在世界的“化学作用”,是否能道出“真谛”?当然,真谛本身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词。

不过,如康德从未走出他的小镇,他是否怀疑过自己的伟大?蒙田的作品未出版时,他也可曾怀疑过作品将不朽?“自我怀疑”带来了一刹那的虚空,那虚空,辛波斯卡决心用更广泛的阅读来填补。

在这本书中,作者涉猎的书籍,从动物学到统计学、从挂历到瑜伽、从木乃伊到暗杀、从家居装修到减肥塑身、从医疗到化石、从服饰到香烟,从文学到数学……这大概也是我读过最神奇有趣又幽默生动的一本书评了。辛波斯卡在种种阅读之后,只是重新发现了人类的自大愚蠢——太阳底下并没有太多新鲜事。于是她也可以长吁一口气,原来并没有天外有天,我们即便已登录火星,向外延展不断,但关于人的内在,以诗人为代表的文学艺术“行家们”拥有着“最强话语权”。

我想起欧丽娟在《一席》的演讲中,讲到唐代诗人王维的一句“寒梅著花未”,一语道出在异乡重逢故乡来的人,那一瞬间的微妙心理,让他只能问出一句毫不相干的话来。读辛波斯卡的诗也常有顿悟之感,而我们应该相信诗人,更相信自己。

(2022.6.8)

非必要阅读读后感(九)

显然,一直在书中用一种讽刺和调侃的语气,来说到那些自大狂妄者的辛波斯卡,其本人是一个不完美的怀疑主义者。

在人类通向完美的这条路上,她不时停下来自我质疑。在这一路锣鼓震天的喧嚣声中,我们的生命在对完美唯唯诺诺的屈服与顺从中流逝。但当漂亮的女孩最终嫁给了瘦弱的、体脂率不达标的男人,当儒勒·凡尔纳在日益衰落且日益邪恶的个体生命中,成为最受欢迎、最被喜爱的儿童作家,这些都堪称是“谜”,以后也依然会是谜。

如果我们仅仅因为不符合完美就不顾不管不看不理会,那么,相应的。我们会和真正能迷住我,逗乐我,感动我,引起我思考任何由不完美的凡人创造的一切有趣的事物失之交臂。

在这本书中,辛波斯卡费了很多笔墨,去批判那些宣扬一派和谐、只顾积极向上追求完美为己任的作品。在《增加你的力量和灵活性》一书中,那个疯狂锻炼自己肌肉的男士,并没有得到爱情;在《100分钟美容》中,随时随地、无时无刻保持自己优雅的女性,却痛失丈夫,败给一个“排队时耷拉着双肩”的年轻女人;在《如何停止忧虑并开始生活》这本书中,戴尔·卡耐基各种消除烦恼的土产心理学,只会让人质疑,暴露出的也只是“无脑的笨蛋”。而在《拥抱小识》这本书的评论中,她幽默地写到,如果一直被一个人热情的拥抱,这人又恰好是他的邻居,自己兴许会忍不住“杀人埋尸”。

这令我想起,在谈到今年新高考I卷语文作文题——围棋中的“本手、妙手、俗手”时,石头老师说的几句话。本来,一般的论点是“本手是基础,妙手是渠成,俗手要避免”。石头却说:“这么多考生一个个都出手,可是你看到最后谁不是俗人一个?俗,并不是不好,相反,它还可爱。”

辛波斯卡也在这本书中写到了“不完美的凡人”却真实可爱的几个侧面。我更想说的是不完美她自己。书中,她提到了抽烟这件事,并谈到人们仅仅因为她抽烟——即便这不是她的主要特点,人们都会不停的用这个话题来谈论她。当然,抽烟足以致命,也让她仅因此被开除出“完美的名单”。而我们则掉进完美制造的陷阱。

到最后,连一只草丛里的青蛙都不能让我们感到惊讶了。因为最完美的青蛙,如果有的话,想必是在蜡像馆里,正用那呆滞的眼眸,漂漂亮亮但却死气沉沉的眼神,看着每一个正在欣赏它完美的愚蠢人类。

“完全缺乏忧虑比忧虑更可怕。”辛波斯卡如是说。把草丛中的那只青蛙写进诗吧,也许很“俗”,但青蛙是不会责备什么的,它们早已学会了自娱自乐。

(2022.6.11)

非必要阅读读后感(十)

没翻开书之前,以为这是另一本《如何读,为什么读》。翻开扉页读过“作者寄语”,觉得这可能是一本个人书评集,毕竟辛波斯卡在寄语里写“可以读聪明书,并从中得益”。然而这只是前半句话,后半句是“也可以读愚蠢书,并学到点什么”,所以这其实是一本个人读后感集。

不算最后一篇特刊,全书选录了辛波斯卡95本书和读物的读后感。书名和专栏名起得很谦虚了,这本书里提及的大部分书我都不愿意花时间去读,看到书名就要绕着走:《统计学上的波兰人》、《贞中之贞——春香传奇》、《法国幽默简介》、《生活的艺术,或良好礼节大全》、《书写的艺术,或你与你的性格》、《在国王的床上》、《拥抱小识》、《三大男高音的私生活》……有的甚至不能算是书:《陆栖小动物饲养箱》、《一九七三年挂历》、《给你家贴墙纸》、《花艺》、《重新修理和重新装饰你的寓所》、《增加你的力量和灵活性》、《一百分钟美容》、《一百部肥皂剧》……但终归有的书或许有一天还是会捡起来读一下的——至少已经列在我的“去读”清单上,例如:蒙田的《随笔集》、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还有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

这些读后感不会激发读者想要阅读任何一本书的热情,顶多有点好奇心,自然也无法收获那种令人兴致盎然、踌躇满志的书单。

那么这本书要不要读?适合什么样的读者读?

如果你和作者一样视读书为消遣,如果提起别人看短视频、打游戏、读微信推送八卦新闻或广告软文的时间,你都宁可用来翻书页的话,如果读完前面一两篇觉得作者碎碎念的吐槽风格也是一种乐趣的话,那么用来消遣的书目里,不妨加上这一本。

有的视频本身不吸引人,但看弹幕是乐趣;这本书里绝大部分书都很无趣,但辛波斯卡的批评很亲切。作者诺奖得主的头衔在这里的好处是:她文笔好、观点明确、脉络清晰而且读书特别多(否则也不会有这些文章呀)。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我都在偷着乐,甚至还划了一些线。比如:

“不幸的是,艺术家从来不是其时代的完美代言人”;

“世界看见它的偶像变得愤愤不平,于是怨恨他”;

“在伦敦的一场演出中,穿裤子的女高音与穿裙撑的阉歌手一样多”;

“罗马终结,游戏终结”;

“检查你自己的良心是很困难的,但审查别人的良心是无痛苦的,并且总是证实我们的一个信念,也即我们是更好的”;

“难道我没有比尼罗河畔裁缝的麻烦更大的问题吗?我当然有更大的问题,但这不是没有小问题的理由。”

我当然还有更多的收获,比上面这些看上去更睿智一点的那种。不过我不告诉你们,想知道的话,自己去找找看吧。

非必要阅读读后感(十一)

波兰诗人辛波斯卡的阅读评论集,由黄灿然译后出版,取名《非必要阅读》。她在文中解释:“这些书(科普书或指南书)读后永远不会快乐或悲伤。”言下之意,读严肃文学书评,仍然是以人的眼光来观察人性的复杂,并希图确认彼此的悲观或可相通。而读这本书,倒似乎是跳脱出来,以自然之物映射出人的自大与偏狭,人的自我中心主义是多么可笑,人是多么微不足道。人类有太多自以为是的“我以为”,与动物相比,我们只是一群“先天不足”的自吹自擂的弱小的存在。

在好些短文中,如《心不在焉的教授》(写的是将为人拉下神坛以供消遣,消解对平庸的畏惧)、《先天不足》、《残忍地》、《盛开的爱》、《回归自然》、《合法捕猎》等,辛波斯卡以一种幽默犀利的文风,睿智地将其对人类自身的看法或委婉或直白道出。诸如“出版社的女士们”,以不能惊吓儿童为理由,拒绝出版写女巫的作品,殊不知安徒生的《童话》其实没少吓着孩子,因为他是非常认真地对待孩子,并不回避稀奇古怪。

谈到《苹果花开时》这本书中的作者,希望通过一种严肃的方式偏离正轨,带给人们阅读的快乐,而好事者却用自己的刚愎自用、口是心非、偏执的爱,去将大自然割裂开来——辛波斯卡又将矛头指向人类无法抛弃的偏见。而在《长途徒步者》中,即便宣称是孤独的旅行者,徒步旅游的人,也其实只是“集体”中的一员,真正落单的、无可救药的那一个,也即是真正的“徒步旅行的人”,反而要极力为自己辩护,才不会被当作异类或精神病。

《回归自然》一文中,则提到我们所保护的,不过是一个“非自然化”并不威胁人类的自然;《合法捕猎》中,一种叫“预防性射杀”,即以各种射杀的方式来起到对鹿“有利”的作用,从而包装自己的残忍行径,正如用“英雄”来包装骑士,用轻松愉快但极度无知的想象来美化“启蒙时期的华沙的日常生活”。在这些论述中,辛波斯卡对人类的盲目自大,经常性意淫自己的“伟大”,进行了全方位、火力全开的嘲讽。

当然,一本书不可能从头到尾都在开炮。书中也不乏温情和谦逊。《伟大的爱情》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妻子安娜,在对待这位“困难但善意”的配偶时,表现出了她“可爱的宽宏”;《正义的天平》里荷兰城市奥德瓦特在审判女巫时,用一个公共天平来称量女巫的体重,并试图放走每一个嫌疑人回归故乡;《名人志》中的女仆迪布瓦太太,常年在地下室工作,保持着恰当的谦卑……这些人又真切地打动着作者。像在《爱不释页》中,她形容日历是“唯一不打算活得比我们长久的书”,但日历的每一页都满溢文本。就在她诗歌的旁边,是一款维也纳芝士蛋糕的制作方法——她一贯的幽默风趣又富有启发。

我想起看《动物世界》时,电视机里播放的是那强悍、狡诈、凶残、变化多端的乌贼。它捕猎时的潜伏,出手时的狠辣,都让我感到诧异与恐惧。当我大口嚼着“章鱼小丸子”时,我感到人类远不该这般“自以为是”,自大得要命。

——2022.5.29

读到68页写的书评

非必要阅读读后感(十二)

当然具有必要性,但冠之以非必要,反倒力证了阅读这本书的必要性。

这也是我第一次读辛波斯卡的作品,但坦白说,全程我气喘吁吁,目力脑力乏累,我对它的阅读门槛深感意外。

我按捺不住上豆瓣看了其他读者的评论,我的初衷是寻找共鸣,毕竟我不允许只有我一人如此狼狈。对于还没看过这本书但仍有阅读计划的朋友,我的良心建议是:“非必要阅读”名副其实!

所以对于腰封上介绍的所谓“辛波斯卡私藏书单+阅读指南”,我完全无法苟同。虽然,正是这一长串的书单共同参与构筑了这一诺奖得主的文学水平、价值观、认知边界。但,还得是她,而不是纯粹因为它们。

我也纳闷,对于国内读者而言,这一本书以及所谓书单,更多的意义,甚至刻薄地说,仅有的意义到底在哪?

这些书目对于大部分读者而言,太过小众,不过属实还是有些好处的,让像我这样的功利主义读者涨了一些至少目前看似无用的知识。所以到头来,辛波斯卡无非是在证明并且向无数不确定的受众推广她的观点(即“我读这本书只是因为自童年起我就喜欢通过累积无用的知识来获得乐趣”)吗?是在亲力亲为,并试图得到广泛的认同?

这份过于小众的书单,一大部分围绕着科普出版物,诸如《增加你的力量和灵活性》、《家养鸟》、《给你家贴墙纸》、《一百分钟美容》、《波兰的鸟类》,而这些出版物很多出版于20世纪70、80年代,基本没有中文版本,描述对象也太遥远了。

所以,我跑了一圈,最大的感受是狭隘的我终于找到了与辛波斯卡的一处共鸣:“有一次我在朗诵会上被问到为什么我会去写关于科普书和指南书的书评,而不是严肃文学书评。我回答说,这些书读后永远不会快乐或悲伤,这是我最喜欢它们的原因”。

但同样很可惜的是,这个共鸣也只是一息尚存,毕竟,虽然它们不会让我开心或快乐,但我还是不喜欢它们。

围绕着这份小众书单,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幽默、大量隐喻,确实费解。当然我并不否认其中一些很有趣的观点或事实,诸如“服饰并不仅仅只是皮革、织物和其他用来遮盖身体的材料,还包括纹身、刻饰、辫子、羽饰和缤纷的而身体彩绘”、“即使生活在一个大家都不洗澡的时代,米歇尔·蒙田也经常性、主动性地洗澡”、“儒勒·凡尔纳居然是如此一个十足令人反感的人、一个无情的自我主义者、一个家庭暴君,甚至是一个情绪残疾者”。

不过,我承认,我一直是一个苛刻的读者。

以一个有思想、有态度的书评人立场,专注于自己的感受,将自己的情绪反复打磨抛光甚至让它坚实发亮,都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所以由衷地,对于书评,也应该抱有一种最大程度的包容。

当然,我也期望别人对我以上所谓的态度,报以同样的姿态。

非必要阅读读后感(十三)

随笔、日记、回忆录、园艺、动物、生活方式、歌剧等等,你能想到的、你想不到的,一切在我们今天看来,大多数读者都不太会选购的书籍类别,在本书作者的笔下都有提及。

不过,日记体、回忆录类的书籍,我个人是非常非常喜欢的。

本书是作者在阅读文学出版物后所写的“书评”合集。当然她喜欢读书,但她更希望自己只是一个单纯的读者。

这一点确实是有触动到我的,她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她的文字也无比真诚。

她输出的内容确实不像是在评论书籍,更多的是真情实感,就像是作者在看完一本书后与对你展开的一小段有关部分内容的描述和自己的感受。

我曾经也热爱文学,但渐渐地,随着阅读习惯和个人经历的不断变幻,这份热爱好像被渐渐地淡忘。

而阅读她的文字,我仿佛地回到了那个曾经热爱阅读的自己,那个不断沉浸在文字里,感受着其中情感的自己。

她的文字,不仅是对书籍的评论,更是对生活的感悟。

她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字中,让我们似乎能够捕捉到某些情节,更能理解作者出于对阅读和写作的热爱和负责,而想要表达和强调的内容。

很想重新开始探寻文字、阅读和生活之间的关联。

接下来还是要用心去感受,用文字去记录,没有更多表达对本书喜爱的语言,图片中是一部分我阅读时随手拍下的内容。

看完后,又想逛书店了。最近真的很喜欢阅读笔记类、书评类的书籍。

非必要阅读读后感(十四)

文/舒念

写书评的这些时间里,时不时会收到一个评价,即我写的书评看不出书的内容,原因当然是因为我不喜欢写内容简介,总觉得这东西到处都能看到,并不能体现这篇文章作为书评的价值。当然,这只是我的辩护,但辛波斯卡不同,她干脆抛开了一切,将自己关于书的文章称为速写,并说“任何人如果坚持把它们称为‘书评’,那会引起我的不快。”

所以这本《非必要阅读》虽然是一本关于书的书,但是我们最好还是不要把称为辛波斯卡的个人书评集,毕竟其中的很多文章,也看不出这本书究竟是关于些什么内容,其中的内容更接近于我们看完一本书之后的第一反应,充斥着一种私人化的感慨和天马行空的想象。

辛波斯卡很少介绍书的具体内容,除非这个内容与她要表达的感慨有关,考虑到这本书里提到的书大多是一些科普书和指南书,这样的方式也无可厚非,只要你知道《家居改善》讲的是一本关于《重新秀丽和重新装饰你的寓所》的书;也看懂了《法官大人》是一本关于《夜间动物》的书,那么辛波斯卡就算是完成文章的任务。

比起真正严谨的书评,有时我们更欣赏这样发散性的天马行空。书评有两种,一种是你读过书之后与其探讨的书评,还有一种则是你完全没有了解过这本书的时候,也能看得进去的书评。显然,《非必要阅读》可以划到后者。正因为对书的内容没有过多的陈述,更多是一种想象力的启发,所以我们更能感受到那种阅读的自由。

当然,书中并非完全没有文学类书籍的评论,在这些文章中,我们常常能够读出辛波斯卡辛辣的一面,例如以《伟大的爱情》评论《我可怜的费佳》,讲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备受折磨却又被爱情捆绑的生活;《侍臣的地狱》讲述的是的关于凡尔赛宫殿的《回忆录》……辛波斯卡总是会在这些文章中露出一点锋芒,也让阅读显得更加有趣。

阅读书评的乐趣在于,有时你不必一定去读一本书,才能领会其中有趣的部分,但你一定能在众多书评文章中找到自己想读的一本书,这种阅读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一种旅游或购物之前的“功课”,而辛波斯卡的书评,更能让工具书都变得特别起来。

阅读永远是自由的,你可以选择自己要读的书,也可以选择阅读的节奏,还可以像辛波斯卡一样,选择理解的角度。一本书的评分高低并不代表着它值得阅读与否的程度,阅读这件事足够私人,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续写。《非必要阅读》也是一样,辛波斯卡不见得喜欢这里提到的每一本书,但是她能够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些书赋予新的解读。

非必要阅读读后感(十五)

读书是人类迄今为止发明的最光荣的消遣。这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维斯瓦娃·辛波斯卡,最深切的感受,也被很多爱书之人奉为座右铭。

维斯瓦娃·辛波斯卡是波兰最受欢迎的诗人,被公认为当代最迷人的诗人之一。她擅长以幽默、睿智、机敏的语言描写严肃的主题,如战争、死亡等,从日常生活中拾取诗意,汲取喜悦,以小博大,举重若轻,以诗歌回答生活。

她在199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是文学史上第三位获奖女诗人。

诺贝尔奖委员会在颁奖词中称她为“诗人中的莫扎特”,一位将语言的优雅融入“贝多芬式愤怒”,以幽默来处理严肃话题的女性。

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籍波兰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曾形容辛波斯卡:“害羞,谦虚,获诺奖对她是个负担。她在自己的诗里面静默,她不会把自己的生活写进诗里。”

就是如此害羞的她,却主动走到大众面前写了很多关于书籍的感想,集结成为《非必要阅读》这本书,目的是让人们关注到更多小众、甚至被人们忽略的新书。这个书名也很有意思,语带双关,可以理解为:你可读可不读,也可以理解为:并不是有特定目的地去读。

在辛波斯卡看来,非必要的阅读也是一种修行。当然这也是作者的谦辞,更是让人感受到作者的谦逊。

不过,作为知名诗人,她自然有机会评论那些热门书籍,她为什么要做这件无人关注的事呢?

原来,在出版界,新出版的书目中极少数书籍会得到书评家的评论,一般纯文学和最近的政治评论总是获得优待,回忆录和重印的经典也有若干机会受到青睐。不过专著、选集和词典就很难被书评家关注,科普和入门的书则更是容易湮没。

但是,在书店这种情况刚好相反。那些被热评的书往往几个月吃灰,而很多不被欣赏、很少讨论、不被推荐的书竟然会当场售罄。

这让辛波斯卡决定,自己要为这些书做些事情,让这些书被更多的人关注到。

不过,她没有作为一个书评家去点评,而是作为一个读者去写自己的感受,这本书会引起自己的什么思考,这本书对自己有什么启发,这本书让自己回忆起什么经历等等。

编译人员在做这本书时,不仅搜集了辛波斯卡公开发表的书籍评鉴,也有一些辛波斯卡特意提供的作品。

辛波斯卡一直对自己的作品要求很高,她出版诗作都会精挑细选,甚至几年才选几首,所以对于自己公开集结发表的散文式书评也是很重视,可以说与她的诗歌不相上下。

通过集结的96篇短文,我们能看到一个真实的辛波斯卡,小短文中包含了她对时装、烹饪、家居、歌剧、文学、历史、音乐的想法,透露着她天马行空的想法,幽默风趣的见解,以及对人生对艺术的感悟。

比如,她说幽默是严肃的弟弟,虽然幽默家们希望自己变得像哥哥严肃那么镇定,但改变不了天性,也正是这种无法改变的风格,让他们会留给后人一个超俗的念头。只是,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写过若干“湮没无闻”的长篇巨制,最终才会成就自己的辉煌。

这无疑是让人治愈的,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付出怎么会有收获?没有经历韬光养晦的沉没,又怎么会有让人艳羡、快乐的底气?

她也会大胆提出艺术家从来不是其时代的代理人,但是并不影响他们成为伟大的人,这是因为“伟大性有时候源自不同的东西”。也许是时代无法理解艺术家,或者是艺术家难以融入那些过于平淡的社会。

荷兰最著名的画家之一梵高、美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艾米丽·狄金森、法国印象派创始人克劳德·莫奈、德国巴洛克音乐创始人巴赫、奥匈帝国德语小说家弗兰兹·卡夫卡……他们的名字放到今天每个人提起来都如雷贯耳,可是在他们的年代里,他们并没有被真正重视他们存在的价值,直至死后才被民众领略到他们卓越超凡的才华。

不过,好在他们坚持了,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喜好,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追求,最终获得了举世仰望。

辛波斯卡还提到一个非常特别的职业笔迹学家,他们通过笔迹去透视他人的性格,只是在对方并不知道、未为允许的情况下。比如是帮女性从未婚夫的信件中,判断二人是否匹配,帮助商业伙伴判断是否合适合作等等。

生活总是多样的,也许很多职业很独特,但是不失有趣,比如如今00后从事的一些有趣的职业,修补玩偶、代为遛狗等等。只要社会需要,每个人都会有适合自己的位置。

虽然辛波斯卡提到的书籍很小众,很难搜集到,但是通过阅读她的书评可以让我们了解那些书籍的特色,独特的思维,深刻的见解。

尽管她谦虚地说自己写的不是书评,也许是跟我们常见的讲解书籍内容、进行评论的书评确有不同。不过不得不说,她写的书评会更容易带入我们自己的想法,或者更容易与书籍对话,甚至是与辛波斯卡对话。

之前,没有读过辛波斯卡的诗,不过现在我想找来读读,这么风趣、深刻的女子谁能不喜欢呢?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