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安魂曲》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安魂曲》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1-06 23:15:12
《安魂曲》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时间:2025-01-06 23:15:12   小编:

电影《安魂曲》通过讲述一位年轻的军官在战争中的挣扎与成长,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伤害。影片情感真挚,画面感人,通过细腻的叙事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触动了观众内心最敏感的神经。影片让人思考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可贵,引人深思。

安魂曲观后感篇一

——评短片《安魂曲》主题

影片《安魂曲》讲述了一场阴婚将两个不幸的底层家庭联系在一起:孟小军家遭受车祸后不得不卖妻尸以救女,农村夫妇花钱购尸给儿子配阴婚的故事。表现底层民众面对灾难时的无奈。短片全程使用手持摄影,增强现实主义质感,平铺直叙的手法将对妻子的深情与残酷的现实这一矛盾在孟小军这一小人物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影片开头车祸现场的空镜头,介绍故事发生背景营造气氛,说明孟小军的妻女二人出了事故。其后两次出现的背跟镜头(一次在医院走廊中,使用冷色调;一次在男主居住的巷子里,由家家烟火的暖调陡然转向男主子然一身枯坐家中的冷调,体现男主家庭情况)都隐藏了男主的情绪,给人以压抑、隐晦的感知。最后使用心理蒙太奇,代表妻子与这个家羁绊的断裂,引发了观众对其的惋惜。好在电影最后是开放式结局,但纸钱中愈燃愈烈的火焰似乎寓示了于死亡中焕发生的希望。《安魂曲》不仅给我们带来“悲喜千般同幻渺”的无望与凄凉,还应寄托着“爝火虽微,卒能燎野”的阳和启蛰。

安魂曲观后感篇二

太久没看短片电影了,一开始看的时候并不知道是文牧野导演的毕业之作,之后看完看影评,才知道很多人是因为《我不是药神》才去考古文导的。 其实看下来除了题材我很少看到以外,(我记得我上一次看到有配冥婚这样的情节还是在《美人心计》里),最触动我的还是他的镜头。有三场戏我印象特别深刻,一个是老婆婆大哭那一场戏,紧接着的并不是另一个场景,而是转向门口那被风吹拂着的门帘,那个镜头好似有种抚慰人心的力量,使得观众渐渐在悲伤的情绪中跳脱出来。 另一个则是妻子灵魂回来的那场戏,妻子找梳子找不到,后来看见他手上,就一把拿过。最后妻子在逆光处消失,再加上仰视的镜头,有种超现实的虚化美。当灵魂不再,回看他手中的梳子,观众和他又陷入了更深的悲伤当中。 最后一个是在片尾处,燃尽的纸钱在风的吹动下再次燃烧,虽是点点星火,但这是生命的火种,母亲传给女儿,必将生生不息。最后孩子的手术应该很成功,我想这也是生者对死者的“安魂”吧! 至于“穷病”这个话题,影片和许多讲人生苦难的电影差不多,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大肆渲染,与众不同的是,他面临的选择,是让死者体面地走,还是让生者体面地活?他的选择是无奈的,看似有选择实际上别无选择,或许他也明白“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当他说出“放心,我接彤彤”的时候,他心里也明白若妻子泉下有知,也会赞同他这么做的吧! 人生无常,总会有许多不得已,能做的或许就是让活着的人尽力活着吧!

安魂曲观后感篇三

《安魂曲》是文牧野导演的硕士毕业作品,是为《我不是药神》准备的练兵之作。三年之隔,功力进步可见一斑。

影片开场,畸形的摩托、倾倒的书包、落单的高跟鞋与一摊血迹散落在马路上,无需言语,寥寥几笔,利用完形心理,将一场惨烈的车祸展现在观众眼前,静水流深。

烟雾、门帘、菊花、蜘蛛网、蜈蚣……用来转场的意象元素抓得很准,很工整,也就使电影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我愿称之为有“呼吸感”。尤其是老妪大哭那一场戏,并未立即切到下一场景,而是用老妪家门口那一簇被风吹拂的门帘进行缓冲,既是时光流逝的意象表达,又使观众情绪得以缓和。

头七当天,亡妻“灵魂归来”那场戏,逆光拍摄配合仰视镜头,身后一片白茫茫的光,显得她既圣洁又虚幻,既是一种超现实处理方式,又符合“逢七回魂”的传统(糟粕与否另说)。男主对着想象中的妻子说:“放心吧,我接彤彤”。既有接送女儿上下学的表层含义,又有接过女儿抚养这一棒的深层义,既是妻子去世的源头,又是死后难了的牵挂。

影片有三次“燃烧”。第一次,农民在焚烧秸秆,烟雾缭绕,载着男主的摩托车驶向深处,准备进行特殊“交易”,象征着男主前途未知,尘埃未定,有荒芜与寂寥之感。第二次,燃烧贡品、纸糊的物件,代表对逝者的思念、对亡灵的告慰,是生者对死者的“安魂”;而结尾,阴婚之夜,烧尽的纸钱复燃,随风飞舞,象征着混沌中的希望,母亲将生命火种传递给女儿,是死者对生者的“安魂”。

对于“穷病”这一话题,《安魂曲》对抗较为缓和,由个体探求生存方式,像是历史书上较为缓和的革命,总留有封建残余,这部电影亦是如此,结尾不合法的阴婚依然存在。而三年后的《我不是药神》则对抗激烈,通过群体公然触及法律的飞蛾扑火式行为,向公众暴露社会症结,将裁量权交由国家,最终让患者服下了制度调整所带来的良药——纳入医保,最大程度做到了与贫穷和解,继续生的希望。

安魂曲观后感篇四

当你面对一面是生、一面是死的两难问题时,你会如何选择?作为新生代的青年导演文牧野将这一问题抛了出来,并试图给这个问题以答案。 一部优秀的短片往往在第一个镜头就已经给予观众以联想,文牧野在短片《安魂曲》的第一个镜头呈现上就有着其独到的构思。画面中的书包、成年女子的鞋子、被撞倒在地的摩托车和流淌着的血,几个物象给足了观众想象,车祸现场的既视感也通过摄影机的晃动生动的表现了出来。也正是开篇的这一镜头,为后面故事所呈现出来的现实性打下了基础。 通过细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导演成功的将主人公塑造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满身是伤的他在医院操持着车祸后女儿的生命安危,面对着妻子的死去和女儿还有生的希望时,他不得不在离别和希望中做出选择。一位没有钱为妻子出殡的老公,同样还是没有钱为女儿做手术的父亲,生活在贫民区的他将妻子卖给别人做冥婚似乎成为了这个问题的最优解,一个无力承担现实生活压迫的主人公形象,鲜活的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短片中的主人公身处困境,手拄拐杖,走路坡脚的状态暗示了其生活的失衡。脸上的疤痕不仅是对车祸的反应,更是现实生活对他造成是伤害。面对着现实困难,他更如片中被困的蜘蛛和在残壁上攀爬的昆虫,在奋力的寻找新的希望并摆脱困境。而在这些意象之后,大片的绿色和白云向着我们涌来,仿佛一种新的生机出现。 景别的使用对人物造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片中大量中近景、近景的使用让观众更容易聚焦于主人公的内心,给观众更多以共情。小景别的使用无疑也加深了主人公面对困难时的压力和无助,画框中的人物被牢牢固定在画面内,也暗含了主人公始终都被束缚着的状态。片中偶有大景别镜头的使用,这些镜头的使用不仅交代了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大景别强调了他面对困难时的无力感。 面对现实生活的无力感不止是主人公一个,想要买尸体的陈永发家同样也承受了生活中的不幸,还未结婚的儿子死去,家中想要给他一个完整的“家”,面对着儿子的死去,母亲也留下眼泪。此处母亲的哭声淡淡消失殆尽,随之而来的是一段悲情式的音乐,这种处理方法不仅加剧了这个家庭的不幸,更是展现了主人公卖妻子的无奈,两个家庭的苦衷通过声画强有力的呈现了出来。而在影片的结尾部分,主人公拿到了钱给女儿做手术,陈永发家拿到了尸体为儿子成了一个“家”,一面是新生的希望、一面是离别的痛苦,两种事件通过交叉剪辑的手法将这种情感加剧。 虽然此片充斥着现实的冷峻,但导演也不忘给主人公的心理增加一份慰藉。到了陈永发家之后,他回到自己家中,导演运用了超现实的表现手法,将已死去的妻子与他进行联系,表明妻子真正的离开了这个家庭,而他也感谢着妻子所做的努力。 从2012年讲述维族青年信仰问题的《Battle》到2014年讲述面对生死关头选择两难的毕业联合作品《安魂曲》,其创作的母题往往关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人物面对困难时的选择窘境。而选择往往具有两面性,是在绝望中的一线生机,现实往往都是痛苦在左,希望在右。

安魂曲观后感篇五

文牧野导演的早期作品《安魂曲》讲述的是孟小军一家遭遇了一场车祸,孟小军受伤,女儿受重伤,妻子则当场死亡。女儿必须要进行一场昂贵的手术,孟小军在无奈之下将妻子卖给了一户农家,与一个死去的年轻人进行冥婚的故事。

影片视听语言的运用缔造了真实感,让观众感到真切的无力感。影片第一幕是摩托车倒在地上,周围充满了血,小幅度的移镜头向观众告知了影片的故事是因为一场车祸而引起的,交代了故事背景。在医院时,使用侧拍,较大的景深突出孟小军的无助感,他脸上显眼的伤口使观众心疼,一旁的拐杖更能凸显出孟小军的凄楚。他走路时,使用背拍,中景,一瘸一拐的背影透露出他的可怜。空镜头的使用交代了孟小军的生活环境,破烂的鞋子,已经老旧的水龙头,无一不在告诉观众孟小军家是一户穷的家庭,加深了人物的悲凉感。全片几乎都是手持拍摄,较摇晃的镜头展现了孟小军生活的摇晃,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使他的生活转了个大弯,面临巨大困难的他,手持更能塑造真实感。手持更是孟小军内心抉择的外化,他一开始和医生对话时,通过摇镜头展示两个人的关系及状况,画外音形式的医生声音,对孟小军的近景拍摄,展示了他此时内心的绝望和他面对抉择时内心的挣扎。影片的台词不多,但每一句台词都别有深意,需要观众耐心去想。演员表现出的精准的动作,表情,发泄的情绪,都恰到好处的传递了人物的无力感,增添了真实感,朴实性。音乐是凄凉,悲伤的音乐,因为是冥婚,又带了一层神秘,迷幻。影片的视听语言并不突出,但都是充分在为影片服务,恰似纪录片的质感,朴素的人物,使人看来充满真实感。

孟小军具有平实但真实的代入感。他是一个较穷的普通人,拥有妻子,孩子,生活本就困难,但车祸的发生让他不得不在妻子与孩子之间做出抉择。在太平间的痛哭,他肯定对不起妻子,但在有生存希望的女儿面前,他选择了一种难以让人接受的方式。当妻子的照片披上红盖头,放在另一个男人的旁边时,无论对孟小军,还是观众,都是一种直观式的打击。当孟小军幻想妻子梳头时,他对妻子说:放心吧,我去接彤彤。这是在求得妻子的原谅,也是对自己的安慰,让人看来压抑又心酸。或许是孟小军人物的悲凉感,或许是冥婚的无法理解,但这个人物身上所具有的,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具有。孟小军的选择让我们心酸,但他的朴实,真实,让每一个观众都情不自禁的代入。

影片触及了一个敏感的领域,但影片并没有对冥婚批判的色彩,只是平淡的叙述了一个故事,它更多想展现的是在面对困难时,人的抉择。影片是现实主义题材,平缓的讲述凸显出人物的无力感,让观众反思在困难面前,要做出最理智的选择,对现实做好理解和准备。《安魂曲》是孟小军安的妻子的灵魂,入土了,他也为她找了一个伴;她安了女儿的身体,能够让她继续生活下去;他也安了自己的心,现实的痛苦暂时让他可以小憩一会。这一首“安魂曲”是安了影片里所有人的心,年轻人的父母,医生,无论是哪一方,他们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是一个开放式结局,但在影片里,尽管现实无尽残酷,但也过去了。我们永远都无法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来,珍惜现在,无怨无悔。

影片最后坟前的火星,也许是预示着希望,生活在雨过总会有彩虹。生活往往残酷,每一天都充满着未知,未来的生活怎么样我们无法预测,但无论怎样,是雨是晴,是悲是喜,我们仍要走下去,生活,还需继续。

安魂曲观后感篇六

学生作业,仅供学习与交流。

“世上只有两种告别,一种是生离,一种是死别。”面对这样的这样两难境地,青年导演文牧野运用多角度多重蒙太奇的镜头语言、与画面相映衬的音响效果、色彩与光线对照的构图 手法讲述了一个底层男人筹钱为女治病而卖妻配冥婚的故事。导演别出心裁的将妻子死亡的价值和女儿生存的希望摆在一个底层男人的面前,他必须在两个挚爱的女性间做出抉择。剥夺亡者尊严换取的生命还是舍去生命了尊严的死亡?此时,生存的诉求和灵魂的安息使男人进退维谷,也将观众置于社会高度上反思:贫穷,贫穷是一切矛盾的根源。

作品通过画面的真实感和纪实效果表现出男主在生死抉择面前的窘迫与无奈。导演在多个场景中进行手持摄影, 将略微摇晃的画面暗示男主角抉择不定时的不安,当男主角被高昂手术费逼到束手无策时, 当面临“卖妻救女”的艰难抉择时,在怀揣着一颗惴惴不安的心送女儿进手术室时,画面适 时的出现了一些抖动,这与男人心跳同频的抖动不仅外化了主角内心深处的挣扎纠结,还调动起观众悲悯思考的情绪。此外,交叉蒙太奇 的剪辑方式与抖动镜头的叠用让画面的对比效果更显强烈,记录死去妻子和陌生男人的亡者婚姻之路的画面与濒危女儿通往生存的手术的场景交叉掩映,两个画面同时进行,生存与死亡在同一时刻进行对照,而妻子死亡的遗体换来女儿生存的希望,这也将画面的戏剧张力渲染到极致。

除了摇晃的手持镜头以外,人物内心的低沉哀伤通过画面的配乐和音响进行表现。配乐“安 魂曲”,哭声与无声的哭泣本部作品以莫扎特的“安魂曲”为名,背景音乐也是参考了安魂 曲低沉哀伤的特点。在男主角拄着去往冥婚交易者的家中时,伤悼的安魂曲背景音配以男人 步履蹒跚的背影。此时安魂曲的响起不仅调动起观众悲悯的情绪,更喻指两个家庭都希望通 过安息亡人灵魂来得到心理安慰的诉求。更值得一提的是陈永发妻子和男主角的两次哭泣, 失孤的苍老母亲和丧妻的中年男人,二人都背负内心的无限苦楚,从放声痛苦到无声的呜咽, 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人效果。

导演娴熟场面调度增添了作品中悲伤的气氛, 渲染了两个家庭“向死而生”的悲壮。在男主角与陈永发家商议冥婚事项时,老人缓缓走 向妻子,男主角作为前景扭头望向旁边的冥婚用品,窗外过曝的光亮与封闭室内的昏暗狭窄 形成强烈对比,两个家庭的无可奈何和为现实妥协的矛盾心理在一处空间得到淋漓尽致地体 现。接着,镜头转向窗外的自然世界,水依旧潺潺流动,万物依旧肆意生长,此处的空镜表 现了自然地规律,也体现死亡不可逆转,所谓“冥婚”也是满足未亡人的个人情感需求的事 实。通过死亡使在世的生活继续成长...

世界上只有一种病,那就是穷病。” 出身人文专业的文牧野让电影价值不再紧紧拘泥于艺术范畴,将目光投向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安魂曲》以奇观形式作为外壳,探讨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也让观众以电影为媒介,认识并改造社会发展的缺陷和阴暗面。这,才是电影作为艺术的终极价值。

安魂曲观后感篇七

此篇为高三时的作业,偏向应付考试类的影评,仅作为记录。

改编于真实事件的《安魂曲》,是导演文牧野早期的现实主义短片,短暂的十二分钟呈现出来导演风格迥异的个性化特征,其技巧与风格在后期的《我不是药神》中也均有体现。同样,导演以毒辣的眼光将视点放在了底层阶级的窘困中,剑走偏锋的利用限制性的题材——冥婚作为叙事的媒介,在救赎生人与挽留死人的抉择中,揭露出底层阶级被生死操控的无可奈何。 影片讲述的是一家三口因车祸而造成一死一活一重伤,唯一活下来的丈夫为了凑齐救治女儿的手术费,而将心爱的妻子的尸体卖给别人做冥婚婚配。 影片的开头便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的展现出冲突,构建起社会关系。开场的第一个镜头中,阴暗的色调便奠定了整个影片压抑的基调与氛围,而在摇晃的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片暗红色的血泊之中,散落一地的,是一只款式老旧的鞋子与摩托车零散的碎片,一旁粉红色的米奇儿童书包在阴暗与血腥之中显得格外的刺眼。随着镜头往上移,一架倒地的摩托车已经残破不堪,机身上有明显凹陷的痕迹。 导演没有将车祸时的惨状直截了当的展现出来,而是通过意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首先摩托车车身上深度凹陷的大坑,已经将车祸的严重与惨烈程度明晃晃的展示于观众面前,让观众联系生活的经验,留以想象的空间;其次,老式的旧鞋与旧摩托,都揭示出受害者的家境窘迫与阶层的低下,明示出本片所要揭露的群众阶级境况;最触目惊心的,便是溅上鲜血的儿童书包,如一把刺刀划开观众的心,将现实裸露与外,让人不禁为之叹惋,受害者小小年纪便历经如此浩劫,深化了本片的悲剧性。 而这一个镜头中便传递了庞大的信息量,完美的将矛盾与背景铺垫完成,使故事的节奏更为紧凑,导演叙事功底可见一斑,而这也是一部优秀短片所必需具备的成分。 摇晃的小景别镜头是导演风格化的一大特点。全片多以法国新浪潮使用的手提摄影机为拍摄设备,虽然晃动感会给观众产生不好的视觉体验,却能传达出一种现实主义的身临其境感,而导演利用了近距离的亲密感拉紧观众直至主角的内心,使角色内心的悲伤更具情绪感染力。 片中共有两次摇晃的跟镜头,拍摄主角的背影。第一次,他得知女儿病情恶化,在看望完女儿遍体鳞伤的躯体后,决定找黑心医生打听贩卖尸体的消息。在空荡幽暗的长廊里,男主蹒跚踉跄的摇晃着往前走,此时大光圈的摇晃镜头跟随着男主的背影,广角镜头使长廊显得格外的漫长,而这种漫长像是在留给男主抉择的时间,大光圈的虚化结合摇晃感更增添出男主内心的纠结,以及他和世界产生的隔阂。 第二次,在他前去另一户人家里筹办冥婚的路上。他拄着拐杖,顺着村民们指点的方向前行,此时此刻,他仍然是纠结的。一边是救赎女儿的生命,一边是最心爱的女人最后留下的尸体,两边都是他生命中最重要不过的人,而在高额的治疗费用下,他必需面临着抉择与割舍。 随着大门的打开与关闭,导演将观众隔绝在门外,镜头向上摇,门前飘摇的白布暗喻出这家的丧事,而门里门外,象征着两个不同的世界。门里面的世界,充斥着为人所讳莫如深的封建迷信,黑白的遗照、渗人的玩偶…整间昏暗的屋子都充斥着阴森与诡异,而在屋内的老人却是再平凡朴实不过的农民,他们因为儿子突如其来的去世而白发人送黑发人,绝望到只能寄托于儿子死后能过得安稳幸福。或许在我们眼中,这是一种愚昧封建的体现,却是他们绝望到极致的希冀与自我安慰。这也更加突显出底层阶级对生死存亡的无可奈何与悲哀。 门的符号化意象同样出现在手术室门外。当好不容易筹集到了钱时,却面临着命运的抉择。里面的女儿生死与否,他都不得而知,此时此刻的景框将人物立于画面中间,占据整个画面的是苍白的大门与围封的墙,他像是被禁锢隔绝于世界之外,里面的生死殊途都完全与他无关,尽管手术室里面是他至亲的女儿,却无论如何都对生死无能为力。 声音的使用对于影片剧情的推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丈夫坐在床上,怔怔地看着妻子最后留下的梳子,眼前突然出现了妻子在家里忙碌的身影,在小光比的朦胧意象里,妻子被柔和的阳光所覆盖,似真似幻地营造出美好的幻境,而在这段心理蒙太奇中,镜头从妻子与丈夫同处一个位面的中景,切换到丈夫面部细节的近景,将妻子排除在镜头之外,却用声音替代了叙事,在一件件物件相互碰撞所营造出来的生活感中,男主眼中饱含怀念与希冀。而美好的幻想总会被打破,当梳子重新归回他手中时,导演将观众一下子拉回到现实时空中。往昔的回忆有多美好,现实就有多残酷,两个时空的对比,更加突显出飞来横祸对一个贫穷的家庭所带来的灾难。 声音的塑造,不仅进行了两个时空的对比,还对悲喜交加的情绪进行了升华与对比。当冥婚的队伍出嫁时,画面上队伍锣鼓喧天,而音乐却只有木吉他缓慢的和弦,悲怆而低沉,慢镜头的时间延续与声画分离相结合,画面中红白喜事更为荒诞,具有十足的戏剧性,也将悲剧升华到了极致。 这一切都隔阂归属于一个问题——穷,穷是一切矛盾的根源,而这个矛盾同样体现在导演后期的《我不是药神》中:“世界上只有一种病,那就是穷病。” 人文专业的出生,使导演更具发现现实题材的嗅觉,他始终将人文关怀寄予到影片之中,都说电影是生活的渐近线,而我认为生活才是电影的渐近线,以电影为媒介改变生活的缺陷与阴暗面,让生活更靠近于理想世界,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艺术。

安魂曲观后感篇八

《安魂曲》为导演文牧野早期的短片创作,他善于聚焦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裸露生活原生态,展示出站在社会高度对现实进行反思的独特艺术视角,本片通过叙述男主人公为给女儿筹钱手术做出妥协,把爱人的遗体卖去冥婚的过程,表现了社会边缘人物对于现实的不堪重负和死亡自然规律不可扭转的无可奈何。

1.镜头运动:跟镜头下小人物的挣扎内心

影片以大量的运动镜头来表现男人面对现实挑战下起伏的心境,在得知开颅手术的费用时,导演用背面拍摄的跟镜头,引导观众的视线跟随男人拄着拐杖跌跌撞撞的脚步,体会人物当时内心情绪的不平静,产生强烈的现场感和参与感。

医院

街道

而男主做出拿妻子遗体冥婚的决定后走在村间小路时同样使用了这种拍摄方法,男人摇摇欲坠的身躯不堪需要大笔钱来手术的现实重负,微晃的画面彰显了他做此妥协的决定后挣扎却无奈的心境。

村间小路

2.色彩运用:红白黑交织出死亡自然规律的篇章

《安魂曲》全片用冷色调叙事,饱和度偏暗来将这一桩悲剧表现的淋漓尽致。影片中大量出现明度低,代表着中国传统习俗的红色和白色给观众以视觉上的感官刺激。

葬礼时的白传达出死亡的寂静,本象征喜庆的红以“冥婚”的方式出现,用封建习俗表达农村父母在对儿子死亡已成既定事实后寄托的一种希望,两者结合更添凄凉。

本片也出现了大量以黑为主色的意象:点燃的火把,在风中摇曳枯焦的小花等,渲染了悲观与绝望的气氛。

黑色的花在风中摇曳

同时与大片自然景观的空镜,如虫子爬动、河流和云的流动,一起表现了自然的规律,照应了死亡不可逆转的事实,增强了影片的力量。

河流的流动

云的流动

《安魂曲》从画面着力去描写,追求银幕造型真实性的同时不乏思考,银幕呈现和思想深度俱进的效果叩击人心。男人形象的塑造被赋予导演个人化的创意之美,以小见大地展示出小人物对现实不堪重负的悲哀和在自然规律作用下的无能为力,书写出一首无可奈何的悲歌。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