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精装)的读后感大全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精装)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16 15:45:15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精装)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11-16 15:45:15   小编: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是一部感情类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在爱情和友情之间挣扎的故事。小说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情感细腻真实。通过主人公的成长和改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爱情的坚韧。整体氛围温馨动人,令人深受触动。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精装)读后感篇一

以前总是喜欢一个人去逛街,一个人去旅游,一个人去做很多事情,总会被别人各种看,会被别人认为没有人缘,没有社会认同,看了奶茶的书,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的确对于我们孤独是中享受,原来好多明星也会那样那样的生活。

保持自己的舒适区域,也让别人更加自由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精装)读后感篇二

一直不愿意对自己提起“孤独”二字,一直不知道为什么会那么介意孤独,或许是不愿意面对自己的孤独吧。后来发现其实孤独只是生活的一种常态,承认孤独有时候也是一种勇气。其实孤独的时候我才能好好的面对自己,不好的自己或者好的自己。奶茶的文字总让我找到自己,这也是喜欢她很多年的原因。庆幸奶茶还是奶茶,尽管结婚生子,但她还是原来我爱的样子。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精装)读后感篇三

最近,继蒋勋大师的《孤独六讲》之后,我又读完了奶茶的这本新书。

聊的都是孤独的话题,但每个人对它的理解却不尽相同。

那到底什么是孤独呢?我们为什么会感到孤独?孤独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如何去处理和它的关系呢?奶茶通过与不同朋友之间的对话,为我们一一揭开了答案。

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于世界上的,不论你是否单身或有伴,我们都有感到孤独的时刻。单身最大的好处就是自由,这种自由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独处后的结果。现在的我比起以前,更喜欢独处,在独处的过程中,我可以静下心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看书,听音乐,或者是摘抄,写写短文。我还时常一个人去看电影,听演唱会,做短暂旅行。那些在别人眼里看起来很奇怪,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会尽量的去学会享受。也不是说我不想找伴,但有时真的觉得这事比较费时间,费精力,回报率很低,与其花费这些能量倒不如尝试更多的独处,先和自己谈个恋爱。

我时常在想,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人生使命,或许老天给我的任务就是学习与自己相处,并努力善待自己。在自处的方式下,我的思考能力逐渐提高,想的问题会更加深入,这也让我更了解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有点在孤独里照见自己的意思。

当然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与人打交道,此时,相处模式便自动打开。但当我独自一人沉浸在独处模式里,我是不希望快速转变到相处模式的,除非工作需要。

总而言之,人的成长过程中离开不了孤独。而且在开始生命与结束生命的那刻,我们不都是一个人来,一个人走的吗?所以练习一个人其实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课程,当然这特别适合于像我这样的单身狗。

周末,奶茶带着新书来上海了,我要现场听一听她所理解的孤独。

我们周日见。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精装)读后感篇四

很长一段时间,我妈妈都觉得我特别孤僻,因为我就喜欢在家窝着,有时候也会顺应妈妈是思维,有意没意讨好几个莫名其妙的叔叔阿姨小伙伴什么的,后来就觉着真特么累,可是也会怀疑自己为啥跟别人不一样。

随着时间的过去,慢慢发现我这种神经病也很多,除了那些就喜欢热闹的孩子,大部分人都很孤单,一群人在一起都不时地的玩手机,你对面的姑娘吃什么东西,口感怎么样,别人比你知道得快,这样一来你不如不见她。因为网上更能直接捕捉她的信息,还能及时跟她聊天。

我知道三个享受孤独的人,一个是我好朋友,一个是谢耳朵,还有一个就是刘若英。

我的好朋友是一个像谢耳朵的姑娘,学习好到炸毛,可是特别反感各种社交,天天发她微信也是反应缓慢,她能够独自在繁华大都市里学习,发呆,自娱自乐,与花花世界绝缘。可她活得很充实,很满足,没有在意过别人在意的东西,我觉得这种境界是我一直向往的。

再说谢耳朵,他说我希望你们找到一个伴侣幸福,就像我自己可以满足自己的幸福一样,看得人就很感动,那么多电视剧里,感觉这个美剧里的宝宝就像我们中国古时候的真人一样出神入化,却炫酷而不自知。

刘若英每次写东西,都能真切的让人感觉到她在跟你讲话,她在跟自己讲话,她特别明白自己炫酷,也愿意维持这种她感觉到的炫酷,聪明而又理性的人。

我本身特别喜欢热闹,可是常常被动孤独,一直被动孤独久了就发现主动想要孤独,刘若英说的一个人旅行,我有特别真切的感觉,就是自己陪自己是一种特别幸福而又满足的事情。时间久了,就越来越愿意自己陪着自己。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精装)读后感篇五

奶茶是一位会唱歌的歌手,也是一位会聊天的朋友。

她的文字,简单质朴,恬静淡然,如同邻家大姐姐在耳边给你讲一个个的故事。内容主要叙述了她自己以及她的八位友人对孤独与独处的感受,包括自白篇和对谈篇。

自白篇,记录了她成长中一个人的经历,独处的方式,对孤独状态的享受,内心的自由,并愿意一直坚持与感恩这种状态。即便当时写书时是怀着宝宝的状态,她与她先生也是有着各自的独立空间,也期待与她宝宝之间的独立相处,这就是独立的相处模式吧。如她所说,她还想要继续,这样矛盾的人生。

对谈篇里面,对奶茶的一些明星朋友则有了更深的了解,印象深刻的,是卢广仲说的“请不要在我身边灵魂出窍。”王浩威说的:“美好相处是可以练习的。”以及“创作是独处的过程。”

喜欢孤独状态并享受独处的人,都是思想独立内心丰盛的智者。

孤独是一种状态。

并不是一个人或者落单的时候,才叫孤独。

世界喧闹的时候,车水马龙的时候,思想也会游走于驱壳之外,内心放空又飘逸,灵魂独立又畅快。

任意组织脑中的回路,肆意放任心中的情绪。

这种天马行空般舒畅的慵懒,享受总是胜过于惧怕。

真正的自由,是思想上的自由。

独处是一种能力。

孤独感袭来的时候,要学会和自己做朋友。

与自己平和快乐地相处,就需要有充盈的精神食粮。

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花草虫鸟,都可以让身心满足喜乐。

无人问候的时候,与自己说话,或者唱首歌给自己听。

那些个晴好的周末,寂静的夜晚,和不眠的凌晨,因为有书籍、文字、电影、音乐这些不离不弃的舞伴相陪,同样可以展露完美的线条,跳出绚丽的舞姿。

拥有孤独的个体,却又不会失去自我。

相处的模式,不仅仅是与自己的相处,还包括与环境的相处,与他人的相处。不管是哪一种相处方式,都应该是走心的。因为每一天,都足够温暖美好,也足够盛情拥抱。

韩寒的“一个”里最近更新的一句话特别适合这个主题:我最擅长的事情,大概是独居。电话一天不响,周末无人邀约。孤单,是一个伙伴。这个伙伴,让我从不孤单。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精装)读后感篇六

看完书就是不愿意睡觉,一定要把这本书的书评写完才肯罢休。

房间里播放着她的声音:”我想我会一直孤单“。

却得到了很舒服的感情,做起了妈妈。

栀子花一样的奶茶,这样的尾注真好看。

我一直挺理想化,不只一个人跟我说过。

不管是对于陌生人百分之百的信任,还是肆无忌惮的说话方式,或者对于爱情太理想化的幻想:

两个人彼此有自己的空间和生活,但是依靠在一起。就像呼吸一样舒服的存在的这样的一段感情。

哎,你还小。

一个已经结婚而且刚刚出轨的朋友跟我说这样的话。

“哪有那样的爱情,时间久了都会腻,相看两厌,为了孩子可能还会苦苦维持,没有孩子的话是一定会离婚的。”

“十个男人九个坏,还有一个我还没遇见。”

“别把爱情想得太伟大,现代人的感情观,没什么高度,更多的是欲望。”

他说了一大堆,看我很安静的样子,忽然语气变得温和,”现在你是不是觉得爱情什么的太虚幻了?“

我仰头,看他,笑着说,“没有呀,你都说我理想化了,那我还是相信有一直在一起很久互相陪伴,相看两不厌的爱情的。”

“那你会不会觉得我是个坏人?”

“不会呀,你都说了,这样的事情是社会的常态,说明你是普通人呀。我不反对这样的事情,毕竟你情我愿,但是,对于我自己,我还是希望未来那个人不要这样。如果预见到了这些,一个人不好么?”

我说的是实话,我不反对现代人流行的YP,但是我不会去做。我洁癖,我觉得不适合,就这样。至于你去不去做,你开心就好。

如今自己的状态,虽然没有奶茶那么高的高度,但是我是很喜欢的。一个人搭公车上班,天气好的时候,阳光透过巨大的梧桐树掉进眼睛了,特别好看。掏出两块钱,在到达的时候,去那个早餐摊买一份饼,拎到公司去吃。下班的时候,或许会走回去,塞着耳机,看着热闹的夜景或者天空,身边经过的人群,一个一个场景,都会组成电影的那些细枝末节。

难受的时候开心的时候,一个人去内化去解决,去对自己诉说、告解,到家或者到公司的时候,心情就恢复正常,喜怒哀乐都是一个平均值。

周末的时候,会去市区,去那些隐藏在闹市区的书店或者去参加活动,即使只是去看看黄浦江都觉得好,独处真的很棒。

如果,硬生生插入一段彼此都是折磨的爱情,谁都不会开心。

最近的情绪有些波动,因为对于一个人产生了某些不适当的欲望,加上工作,所以并不是很开心。

睡了,做个梦,明天正常上班,周五之后,就是我自己的生活。

至于那个人,看对方咯。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精装)读后感篇七

关于独处,不是个新鲜的话题,但由于写书的奶茶正处于成为妈妈的阶段,书里她在写以前独处的乐事时,也写了有孩子之后对独处的忧虑,内容我觉得蛮私我的,也让人能从别个角度去看独处。加之朋友间的访谈,聊生活聊创作,文艺工作者的聚会,迸发一些灵言妙语。通篇读完,就是舒服。

奶茶是个挺有活法的人。书里她说她喜欢一个人旅行唱K看电影,这些在大部分人眼里都显得孤独的事,奶茶却能找到自己的乐趣。小时候的生活习惯,长大后稀疏的感情经历,都让她独处的时间非常漫长,索性后来遇到也偏爱独处的钟小江,两人婚后还能保有各自独立的空间,不得不说是幸事。

喜欢独处的人,可能会有些自我,但在独处中见自我,方能在以后见天地见人生。然而即使有人不喜欢独处,但有些事情还是得独自去完成,独处久了,在习惯中也会觉察出自己微小的变化,这个变化使我们更愿意去听我们心内的声音。

卢广仲按照《黄帝内经》的习惯去生活,想起他歌里唱“太阳公公出来了”,也许是在早晨写下的吧;玛莎和奶茶一样自小就培养了独处的能力,一直觉得他好绅士啊;

陈老师说“只要离开网络和社群,某种程度就是一种独处”,同时她也认为“创作就是独处的过程”,这和林奕华的说法相似,奶茶在其中也讲了很多她在接触剧本角色时的感触;这两章放在一起读特别好;

宋冬野更追求精神上的自由;石头那里则是在通勤的路上享受独处的几个小时用来思考;

王浩威提出夫妻间有问题就建议彼此分开一段时间的方法,看似拆散对方,实则在冷却期使双方能更冷静地看待彼此的关系;詹仁雄呢,他引用的“less is more,少就是多”,这句就能让人想很多,我也超级佩服他的交友能力。

每个人对于独处都有各自的看法和方法,想想都是在生活中久而久之经历后养成的习惯。大学在外地读书那几年,大部分时刻都是自己活动,开始面对孤单会很焦躁,后来习惯了一个人去食堂去上课去占座去看电影去逛超市,等回到宿舍跟舍友寒暄几句,然后又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慢慢适应以后就很享受这种节奏,也就不再恐惧这些场合。

不过如果有人现在处于恋爱期或已走进婚姻,对独处的时光会更觉珍贵吧。想要在午后凝视一片云的形状,在通勤中去想不着边际的梦,在书里畅游一段旅程,这些以前轻松能做到的事,现在就要去好好琢磨和感受了。

对于还在独处的我们来说,独处又不能仅停在表面。我们的不安源于没有安全感,但若能拥有饱满的精神世界,与自己相处好了,不拧巴,等到以后,就能够从容自然地去接纳另个人来到自己的生命中。

因为与自己和平相处的人,总是不容易乱了阵脚。这样的相处之道,这样的独处,只会让我们更热爱这个过程。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精装)读后感篇八

我很喜欢奶茶的文字,不是因为这种被贴上“轻文艺”标签的小忧伤文章,而是因为我可以从她的文字中感受到她所流露出来的真诚、不矫饰的感情。文字的精巧确实可以提高表达的准确程度,但不会提高你的真诚程度。她身为一个艺人,很多时候却这么不像一个艺人,让我很钦佩,她能这么勇敢的面对自己的内心,我也很钦佩,她愿意把这些东西写出来给大家,看我更钦佩!

奶茶自己说,她一直想写一本叫《练习一个人》的书,但真正提笔写的时候,她已经嫁为人妇,并怀着小宝宝。反而是这个时候,她回头去审视自己,总结过去,才更有那么一点隔岸观火的洞明吧!

因此她把书的主题改成了讨论“独处”与“相处”。

她在书里坦言自己很享受一个人的“独处”,哪怕结婚后也是这样,所以家里装修的时候她特意把自己的书房和老公书房定在房子的两个对角上。书里有奶茶大量的自白,说她自己对独处的心得,还收录了她与朋友关于独处与相处这个话题的对谈。行文朴实温和,不肤浅,也不刻意深沉。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精装)读后感篇九

其实人在读书的过程中感触才是最多的,那时候想动笔的冲动也是最多的,可那样的时刻,通常不是在路上,就是在路上,而且也会想着,看完了再写,或许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有了这样的一个约定俗成,读后感一定要看完全书才能写,谬论啊~最近看的书都是因为这些,而完完全全遗失了那些看的过程中的想法,或许,今后,哪怕只看了10页,有所感触,就该动笔的。

我不喜欢花哨的书,每次也会买那样的书,但第一件事就是把那些某某推荐之类的花哨简介扔进垃圾桶,刘若英的书不是。也是奇怪,喜欢刘若英竟然不是因为她的歌,开始收集她的书也是在毕业之后开始的,《一个人的KTV》还是《下楼谈恋爱》?总之,我开始收集的时候,奶茶的这些书早已不再印刷,所以偶然以合适的价钱淘到合适的那种兴奋的感觉我还记得,到手的时候书磨旧的痕迹都没打消掉那份激情。如今,这本书,是奶茶的新征程,而内容看下来,竟然跟最近的心境颇为相宜。该不该说TA是一本论孤独的书呢?

从云南回来后感觉到一个变化,就是更加喜欢一个人待着,宁愿什么都不做,也不太想给别人拨个电话,至少之前会每天给家人打电话,现在,宁可它是静悄悄的,我这样说着,朋友说,你什么时候不喜欢一个人待着了,也对,但唯一不对的是,曾经和现在的心境,竟是有很大的不同。曾经,满是焦躁,如今呢?这么多年,一直努力的一件事,是抚平那焦躁。如果说孤独的话,TA陪伴我很久了,大学的时候周围都是人,可那时候的孤独更甚,毕业,一个人生活,开始生理到心理上一个人,那种孤独感仿佛被柔软了一样,曾经的别扭性格,也慢慢不见,有朋友说,是社会的历练,但我不这样觉得,是一个人的生活,让我不必焦躁于如何与他人相处,是,相处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这绝对上一个人的空间,像一个缓冲带,让我可以舒服的跟自己相处,然后慢慢的自信起来,相处,至少不会像曾经那么难了。

一个影片的男主角说过“要是一个女人什么事情都能一个人去完成的时候,这个女人就完了。”貌似我确实在这条路上勇往直前,因为我无比认同奶茶的这个观点,怕麻烦。是啊,我怕等别人的时间,怕别人以陪伴的名义来陪你做一件事,怕约了人迟到,怕约好了自己又不想去了,想来想去,哇塞,这么多麻烦事,一个人就自在多了,不想去就取消行程,过程中也不必委屈自己去迁就那个特意来陪你的人,几次旅行中更让我坚信,人生中80%的事情,如果没有志同道合的人,还是自己做才能发现最大的乐趣,找到最舒服的姿态。

我也曾想过一种状态,两个人最舒服的相处模式,是各自有自己的空间,做自己的事情,突然想到一个疑惑的问题,停下来讨论一番,然后再回到各自的空间,但在这方面,我太缺乏经验了,我只懂得和自己相处,想到以后会有另一个人闯进自己的生命,我会很恐慌,或许这也是我初恋失败的原因,没能找到那恐慌的原因,而爱,最终输给了一个陌生的自己。的确,相较人的声音,自然的声音会给人更多的自在和安全感。前一阵读《乌合之众》的时候还在想这个问题,既然群体的智力和理智都被动物性淹没,那两个人其实也是一个群体,如何在群体中保有一个完整的自己?我想,这该是让我去思考和学习的,希望在以后,我可以寻找到一种模式,平衡爱与恐慌,保有自我。

本来读书过程中想的,完全不是写出来的这个样子,可不知道为什么,写的时候已经完全忘记了读的时候想的是什么了,但肯定不像现在这么糟糕~不重要了,等我想起来的时候再补充吧。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精装)读后感篇十

两个晚上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看书之前的前几天,一直没有睡好。但是这两个晚上却睡得很好,无梦,半夜未曾醒来。

我一直很喜欢奶茶,她很漂亮,喜欢听她的歌,喜欢看她演的戏,就感觉她这个类型的人,我是一定会喜欢的,就不会有一个特定的点才去喜欢。

所以对她的这本新书,我也是有所期待的。看完书之后,终于明白书名为什么叫做:我敢在你怀里孤独。

关于自处与相处,当下阶段的我,看这本书是很有共鸣的。

初中以前,住在家里;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第一年的工作都是集体宿舍,都是集体生活;从今年9月开始,一个人住,一个人生活。

刚开始的时候,觉得这种感觉很新鲜,因为这是二十多年人生以来头一回自己住,很自由自在的感觉,想干嘛干嘛,想吃啥吃啥。不用担心是否会影响别人的休息,不需再问“今天想吃什么菜”然后综合大家意见去买菜做饭。

不得不说,一个人吃饭,一切就变得很简单了,可以随意,可以丰盛。

但是有时候,确实是会有孤独的感觉,会希望这个时候房间里有一个同伴,能笑着聊点什么,显得更有生气的样子。但是,很大一部分,我是很享受这样的独处的。

我喜欢自己一个人静静地做饭,静静地看电影,静静地看书,静静地按照自己的步调来完成事情,我在我的世界里随便喧嚣,这其实也是一种享受中的安静。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我从来不觉得孤独是一个贬义词,朋友们总问我一个人是不是很孤独无聊。我的回答基本都是‘不会啊’。

我真的开始相信,要学会与自己相处,才能更好地与别人相处。这跟性格无关,不是说性格阳光开朗的人就更容易处理自处与相处。

如何与自己相处其实也是一个难题,大部分人在初始时会不适应,会无聊到爆炸,会不知该干些什么事情,就好像一下子掉进一个空洞,四目空空,双手无力,抬不起步。

在这个时候,有的人就会放弃,拒绝独处。但熬过了这个阶段,开启自娱自乐模式,独处就随之变得有意思了。

独处的时候,是很适合思考的。如今社会,节奏太快,步伐太大。上班应付工作,下班应酬朋友,回到家倒头就睡下了,根本不能安静地思考。

独处的时候看书、看电影,一个人去旅行,或者就是静静地发呆,在这些时间段里,我们可以思考,从书中思考人生,从电影思考人生,从所见所闻思考人生,明确人生目标,知道自己想要的~~

与朋友相处,不需要随时随地保持“永远都有聊不完的话题”。

当我们相处时间久了,完全是可以不需刻意寻找无趣无聊的话题来打发时间,

是真的可以你我各带一本书,在小店里各坐一端,有思考有问题是再讨论几句,完了再“该干嘛还干嘛”

这是我周末很想干的事情,我觉得这样的相处方式真的是很自在很轻松很舒服,这才是我们与朋友相处的真正意义吧。

书中温尼科特的话我觉得很有理:窝在爱人怀里孤独。感觉这应该是自处与相处的至高点,最完美的形式。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精装)读后感篇十一

我还想要继续,这样矛盾的人生。——刘若英《我敢在你怀里孤独》

刚刚看完了刘若英的这本新书《我敢在你怀里孤独》,书中奶茶以自我反思和与朋友聊天的方式,探讨了在生活中要怎样做好“自处”与“相处”。

没有拿到书的时候,我以为会是以对话访谈的方式,呈现出的文字。读过后才发现,这本书真真正正是奶茶自己“写”的。

没有空洞无味的对话,而是以讲述的方式,完成了每一个篇章。读着每一个字句,我都不禁在想,自己不就是这样么?其实每个人都一样,都在生活中学习着“自处”与“相处”的方式。

最近的几本书,奶茶都有一段对自己的介绍:

唱过一些歌 有红的 有不红的

演过一些戏 有好的 有不好的

出过几本书 都是诚实面对自己的字句

感觉做过很多事情 却仍感觉不足以感恩生命

我喜欢奶茶,喜欢她身上那种淡淡的忧伤。她出过的书,只有两本没有买到,其余的都有买来读。

还记得第一次买奶茶的书,是2007年出的那本《生日快乐》。那天是元宵节,我所在的城市下了多年不见一次的大雪。我以买元宵的名义,坐车去很远的书店买下了这本书。回来时,雪已经齐膝了。被家人骂了一通,但依旧开心。

话说远了,只是想说,我是真喜欢奶茶,她的歌、她的戏、她的书,我都喜欢。

我是怎样面对“自处”与“相处”的呢?其实大多时间,我还是喜欢自己一个人。并不是性格孤僻,而是觉得自在。一个人的时间,我会看书、写文、画画,四处走走,或就是找到一个舒服的地方,以舒服的方式,呆上一阵子。还好我喜欢的东西大多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完成了。

奶茶说她会一个人去KTV,一个人去看电影,一个人去旅行,而且都觉得很好。

我只一个人去看过电影,一个人去旅行,却从没有一个人去过KTV。并不是不喜欢唱歌,而是觉得KTV真自己一个人去的话,真的很孤单寂寞。

一个人去旅行的时候,也希望身边会有一个朋友,这样才能一起分享快乐。是的,我只喜欢一个人或者两个人,人再多,我就会感到在一群人里孤独。

跟我要好的朋友,也许没有人会认为我内向吧!因为多是我在不停的讲,我只是不想冷场。约朋友时我总是一个一个约,所以回一次家总会有几个朋友见不到。

我讨厌人多、车多,我讨厌喧闹。家人的风俗就是喜欢人多热闹,过年过节就是最热闹的时候。小时候,也会特别喜欢热闹,只是长大了,反而不喜欢了。每年过年家人聚在一起,一直玩到半夜然后离去,那种热闹与安静的反差,不禁让人更觉得有些落寂。

习惯了一个人,渐渐的也就会学会了“自处”,即使一个人,依然会活的精彩。书中还有一句话,我想可以用在这里了“只要生活有趣,那一天的生活就值回票价。”

说了这么多的“自处”,那么“相处”呢?

工作需要与人相处,走出家门进入社会就要与人相处,与自己的朋友也要相处。“相处”我没有“自处”做的好,但仍在努力学习、适应。

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学习和完善自己的过程,每天会遇到新的东西,才会过得有趣,也许会遇到困难,会沮丧。但是无论怎样都会过去,过去就会有收获,即使失败,也不失为一次积累失败经验的机会。

并不是我有多乐观,而是无论怎样,只要生命还在继续,你就无法停留。好的坏的都是自己的经历,最后的最后,我们最容易想起的,反而是那些艰难岁月。

我不能很好的做好“相处”但我在努力。

想知道奶茶怎样平衡“自处”与“相处”的关系么?想听听奶茶的故事么?奶茶结了婚,有了小宝宝生活要怎样继续呢?看看这本书吧《我敢在你怀里孤独》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你敢么?

堇河

2015年8月2日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精装)读后感篇十二

刘若英一直是我喜欢的演员,很多时候,喜欢的人其实是你内心的一种投射。我喜欢某一个人,抛开感情里的期待,一般是因为她身上有我喜欢的特质。刘若英简单有才,汤唯漂亮文艺,马伊俐独立气场强,孙俪自控向内……所以总会有意无意的关注她们。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是刘若英在怀孕期间写的一本对话集,关于独处和自处与好友们展开探索。其实书写的过程,谈话的过程都是在验证自己的某些想法,刘若英喜欢独处,而她认为只有有能力独处的才有能力相处。默默为这样的观点点赞。

在上大学之前,我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老好人,人缘好,成绩好,在人际关系里是招人待见的那一种。与人相处友善,并且从来不生气,最重要的是好说话,再直接点说就是不论做什么都没有自己的想法。这种性格的一个好处是,和人相处无害,但也真心无趣。

其实不是不生气,只是生气的时候都默默的化解了。可那个时候,根本不会正常的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不管什么时候脸上都是一副表情,后来意识到,这就是传说中的面瘫。

那个时候,做什么事情都是成群结对的,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去做什么,看到那些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一个人看电影的姑娘,心里默默的佩服,但自己从来没有一个人做这些的勇气,害怕被当成怪人。

上大学之前,为自己定的目标其中之一就是独立。有时候目标真的管用,反正我上大学前定的目标,上大学后基本都实现了。因为有了这样的目标,也就刻意的去培养自己的独立,所谓独立,当然是从习惯一个人做事开始。一个人去餐厅吃饭,一个人去图书馆,一个人去逛街。刚开始,一个人的时候,真的会觉得别扭,慢慢的开始享受一个人,那种感觉真的棒极了。你不用担心别人的感受,不用考虑别人的意思,不用顾忌别人的安排,自己想做什么,想去哪,想走多块都是自己说了算。享受到一个人的好,就不太愿意成群结队,当然,大学四年,交到的死党不多。

看奶茶写独处,时时引起我内心的共鸣,因为我了解她说的。独处的一个坏处,就是让别人没有了用武之地,我会默默的担心,独处多了会不会让别人孤立。但是没关系啊,反正我喜欢。

自己有了那种独处的能力,喜欢上独处,就会希望生活中有喜欢独处的伴侣。有一次和一个朋友聊天,他最近开始一个人住,说到独处的话题,他说自己最近才意识到,只有自己先学会独立,有独处的能力,才能有能力和另一个人好好相处。这是我接触到的第一个有这样观点的异性。我相信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大家会越来越认可这样的观点。

独处不可怕,可怕的是在相处中迷失自我。一个人的孤单好过一群人的孤独。即使在亲密关系中,俩个人过了激情期,过了无话可说的阶段,还是会陷入沉默,陷入那种无言的孤独中,每一段关系都会这样,即使这样也无需惶恐,敢在对方怀里孤独才是真的亲密。

真心觉得,在如今的社会,想要独处其实不难,放下手机,远离网络就可以独处。之前一直想要真正的独处,但困于没有属于自己的房间,其实这只是借口,能远离网络才是独处的第一步。

试着这样去做,远离网络,关注身边,关注眼前。

行壹 2016.03.10 办公室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精装)读后感篇十三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训练与人相处的能力,殊不知独处的能力需要修炼。

书的标题来源于英国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的观点:完美的相处关系是“窝在爱人怀里孤独”(Dare to be lonely in someone else’s arms),刚开始恋爱的情人总有说不完的话,但时间长了之后,总会走到无话可说的片刻,有些人碰到这种状态就会感到紧张与不安全,生怕两个人的关系无法继续,但真正成熟美好的关系是——即使两人暂时无话可说也无所谓,相对而言,就暂时沉默,可以静静地躺在对方的怀里孤独,这是两个人相处相互信任的极致表现,也是最高境界。

奥修曾说“有独处的能力,才有爱的能力。只有那些有能力独处的人,才有能力去爱、去分享、去走入另一人内心的最深处——而不会出现急着占有对方、不会变成依赖对方、不会将对方限制成一个静物,也不会像着魔般需要对方。两个人于是允许彼此绝对的自由,因为知道即使对方离开了,自己还是可以一样的快乐。自己的快乐是不会被对方剥夺,因为快乐不是对方给了才有的。”

孤独,这个词一般让我们想到的是悲伤、无奈、无助……等负面情绪。然而奶茶在《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这本书中告诉我们孤独是一种能力……这本书市奶茶怀孕期间通过独白与对白的形式,分享了自己对生命的感受和思考,也带领我们窥见了许多创作状态的心灵,包括卢广仲、陈绮贞、林奕华、玛莎、宋冬野、石头、詹仁雄等一群朋友。

互联网时代我们是否还有独处的能力呢?

奶茶与陈绮贞对话中,陈绮贞告诉奶茶她一天上网的时间不超过一小时,不用脸书、微博,家里的无线网络基地台不是always on,有上网的时候才打开。她的手机只要保持20%的电力就足敷所需。陈绮贞说她有几次再演唱会的后台,一排人都在看着自己的手机,我想找个人聊天都没有人理我。以前你得去找独处的机会,现在只要离开网络和社群,某种程度就是一种独处。

周围很多朋友每天都在晒朋友圈、看朋友圈、点赞、评论、转发,过去是微博,再早一点是校内。有段时间我也很热衷这些,但现在我很少发朋友圈、看朋友圈,过去也可能是对“不了解朋友现在状态”或者“落后于时代热点”的一种焦虑,久而久之发现朋友圈的晒恩爱、晒娃、晒旅行、晒美食的“片段”信息,远没有静静地看一本书来得痛快和引人深思。前几天,去看望一位因工作结识的老爷爷和老奶奶,去之前打老爷爷手机跟他确认时间,发现手机处于关机状态,后来又打了家里固定电话接通了,带上从老家带来的特产去看望二老,问起爷爷为何手机关机了,80多岁的爷爷腼腆地说之前也曾经有段时间用手机、用电脑,不过后来发现网络上的东西太碎片化,没有深度,于是他就将手机关机静静地看书。是啊,我们有多少时间没有远离手机、电脑静静地和自己相处。

婚姻中(恋爱中)的我们是否还有独处的能力呢?

奶茶书中举了一个“无声胜有声的相处”的例子,先生带奶茶去咖啡厅去品尝咖啡,两个人面对面坐着,咖啡一上来,先生便拿手机滑起来,朋友问奶茶“他这样做,你不会抗议吗?”奶茶说她从认识他就明白他跟手机是无法分开的,她在当时就放任自己的思绪再咖啡厅里游荡,与先生一起在咖啡厅里各自“自处”起来。而好过隔壁一堆年近六十岁的老夫妻以冷淡的语气交谈起无聊的话题,感觉是夫妻置身那样的环境就非得挤出点话来说才行。奶茶还谈到她会跟她先生在同一时间出门,却到不同的电影院看各自想看的电影。也许常人看来是婚姻不幸福的表现,可是在奶茶他们看来确实有各自独立的自由的空间。

看到此处时,不禁想到老公每次回家都会抱着手机玩,每当此时我觉得自己被忽略,曾经跟老公讨论过这个问题回家能否不玩手机,但是好像无甚效果。是啊,我为什么要他不玩手机而跟我玩儿呢,哪怕是他在我身边的时候我也可以自己看书或者做其他自己喜欢的事情啊,他没有必要围着我转的呀,何况他也没有对我的生活状态提出要求。自己曾经是个多么独立的人,两人恋爱时异地多年也不曾觉得不适,阅读这本书时不禁反思“我是否在慢慢失去独处的能力?”昨天,老公带我参加他的高中同学聚会,临近末了跟我说朋友远道而来他不方便走让我先回家,晚上十二点让他朋友开车送我一个人回家而他们依旧一起聚到通宵,起先我很生气,觉得他更在乎他的朋友让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家,刚到家他打电话过来确认我是否安全到家我故意不接,发信息也不回,最后来电三通之后才接。早上醒来,反省自己,明明知道他真的是走不开,可还是会生气,不习惯自己一个人,这不正是自己在亲密关系中失去独处能力的表现吗?想明白之后,收拾好心情,收拾房间,做饭,写读书笔记,此时,感谢他给我的独处时间。没有自我的人才会依赖某个人吧,而依赖最后应该会变成一种负担吧。从今天起,练习独处的能力……

独处不仅仅是空间的命题

书中说到:某种程度上,纵使一个人走在人潮拥挤的大街上也是一种独处,这是精神上的,真正的自由是思想上的自由。任何人都试过为了摆脱寂寞,刻意置身于某个团体或人群中。但那毕竟不是解决之道,因为你心里明白,再人群中所感到的孤独,要比一个人独处的状态,要难过上数千数万倍。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精装)读后感篇十四

浅浅淡淡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平铺直叙,却能深刻体会到奶茶《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这本书的情感,她在序里写到自己写这本书是真诚的,能感触到她创作时的状态以及写下文字时的心境。

真诚对于写作者与读者之间就像灵魂里的一根弦,紧紧相连着,回音是在你离开书本的时候还意犹未尽。刘若英的这本书,是连接我们心灵之间的那根弦,这根弦背后的情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成长,包含孤独、欲望、情绪。

一个人孤独的缘由,孤独的状态,孤独的背后,奶茶在自身成长经历中慢慢感受,并且享受它,确认它,认识它,成为自己创作时的一种陪伴,她与它成为朋友,并且清楚意识到自己在独处时的强大与成熟。

每一个人长大之后的选择都在追随童年时的烙印。因为喜欢一个人呆着的状态,奶茶顺理成章地爱上孤独。

对于这部分记忆的熟悉,成长之后再一次确认自我。同时,让我们感受有些人生来时适合做的一些工作,都离不开这些烙印。对于烙印的追寻,能够明白如今的我们是过去的影子的形成,逐步看清那部分倒立在成长路途中的影子,我们才不至于过分责备当下的自己,才不至于消耗掉过多的时间而没有觉察任由做出不利于自己成长的事来。

我们在此感恩过去的经验。成长,需要深刻的思考,反复告知自己一些事来,而孤独有这样的力量,它能让你感受到强大。

与自己相处的孤独并非与世隔绝,而是需要一个人静心的时间,需要与内在的自己相处。有时候一个人呆久了,可以适时选择出走。

内在的动力会帮助心灵寻找到安慰,出走与安定的平衡,我们需要确认心态,并且追随心声,看见生活的两面性,看见人的多样化。

这部分能力需要我们锻炼,人总是被情绪拖着摇摆不定。我们需要熟悉所带来的安全感,也需要陌生所给予的刺激感。

生活无时不刻矛盾着,而我们要学会寻找到平衡。张爱玲的“白玫瑰、红玫瑰”,欲望总会撕裂内心;钱钟书的“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人想进来”,人无时不刻想摆脱当下状态而无能为力。有人一直在此间挣扎,搭上一辈子的不安、错乱、苦痛,有人很早了解到自身的心性,什么时候是活泼好动的时刻,什么时候是安静冥思的时刻,能有这份定力的人,内心需要强大的支撑,需要用广阔的视角看见世界,而不只有一个“我”的定义。

我们需要扩充自己,看清楚那部分我的定义。

这段路无疑是需要用力的。我们需要养成一种习惯,在逐步形成的习惯中看见自己的兴趣,可持续的方向。

无人生来就是强大的,奶茶的这本书探访陈绮贞、五月天、宋冬野等多位歌手,告知人们每个所谓有才华的人背后都只是一个普通人,都有生活带来的苦痛,唯独他们比我们更加坚定前行,勇于面对生活所发生的一切。

正如她与宋冬野的对话:我跟宋说,办演唱会的这个地方,叫作“台北国际会议中心”,因为陈升的演唱会,我在这里跨了十个年,从当助理到处找人上台,到自己在台上唱,这是我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但没想到晃眼经年,想上个厕所竟然找不到位置,记忆中了如指掌的地方,变陌生了。当天晚上也是第51 届金马奖典礼,前一年因为当评审,还坐在颁奖典礼上,煞有介事地演了一晚上的优雅;今年,怀孕,当了演唱会的嘉宾,虽然有理由可以不去参加,却突然觉得自己是局内的局外人,又是一种熟悉的陌生。

我们以为熟悉的东西其实是变化着的,都会在熟悉的事物中感受到陌生,外界事物的变化,与自身是平行推移的。除了自身,我们无法控制时间带来的任何变化,有时我们一直身处这个环境,以为一切似乎可以掌控,其实,所有的一切会对应需求而适应。时代、环境;城市、房屋;事件、个体,无一幸免。人都是被浪潮推动前行。

生活总有一些不确定性,而我们需要学会一种好的心态面对。而好的心态在于学会与当下的情绪做对接,他人并不能知道你身处的境遇,即便理解,也不是感同身受的事。唯有学会缩小痛苦本身,才明白我们没有那么重要,他人的关心没有那么重要。心态都是自我情绪的调剂,控制好心态,每次都用积极的语言暗示、安慰,远比他人的抚慰更重要。

这是一个人的开阔。

对于情绪的表达,有些人生来的悲凉。心底的那部分悲凉并不是哀伤的,需要与之相处。需要明白它的由来、懂得它。

情绪是需要紧紧抱住它的一份体验,尚且能够确认那些让自身痛的关乎到心灵的哀愁,原本是不能够轻易放弃的成长机会,灵魂的疼痛能够帮助我们获知我们的生活缺少了什么,生命缺失了什么,我们需要重新出发寻找这部分的意义。开始,重新归零,重新确认一个状态,重新回到一个全新的认识。每次做这样的反复训练,我们能够获得一部分清晰的路迹,路途不可忽略的风景。

同时,情绪当中的悲伤是创作的源泉。

创作需要的刺激在于我们能够沉浸过分悲伤之中,然后自身怀疑,这部分的怀疑成为我们与自己对话的基础因素。所以,不要害怕一些低潮,它会转化成另一部分动力,那就是过分投入情感的创作。

原来,我们活在人间,任何不好的东西都有其积极的一面。

人需要活成自我舒服的状态,不要勉强做什么,强迫自己做不能够适应的事。如果太逼迫自己进入不能够承担的状态,负重的压力会让人身心难受,与其如此,不如让自己活得轻松一些。

不必给自己打分数,也不必让他人给自己打分数。按照每一刻当下的状态前行即可,无需勉强。

阅读《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这本书,成长路上,多了一份陪伴。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精装)读后感篇十五

导读:

我想,喜欢独处的人

爱情大概是这样:

我们有各自的卧室和书房

也有公共的客厅和厨房

我们并不觉的在自己的房间各自忙活有什么不好

也不觉得我们躺在彼此的怀里不说话会显尴尬

我们就是独立的个体

各有南北

却也相互吸引。

昨夜伴着刘若英的《我敢在你的怀里孤独》零点入睡,早上6点多辗转反侧,躺在床上静静感受头脑里影影约莫名的不安感;

中午一个人在办公室安静的听着自己嘴巴一张一合嚼着花菜和米饭的声音, 脑子里回想着今天整个人的精神状态。

每每这种细小的独处片刻与思考时间,总是让人觉得舒服和惬意。

昨晚 AFARWAYS看了我简书上的文章《大学,你为什么不愿意一个人》,然后我们的聊天话题就变成了:“一个人”。

AFARWAYS说:我其实蛮害怕一个人的,但是后来发现,无论在多少人的人群之中,我都是一个人。

一个人的时候,也就是独处的时候。

一个人还是两个人,独处还是相处,这样的话题恰好与《我敢在你的怀里孤独》这本书的主题思想合拍,所以我向AWAYSFAR推荐了在读的这本书:《我敢在你的怀里孤独》。

书里的内容是:奶茶自己对独处与相处的自白,以及他和朋友(卢广仲、玛莎、陈绮贞、林奕华、宋冬野、王浩威、石头、詹仁雄)关于独处与相处的聊天对话。

奶茶的文字如平淡健康的白开水,像极了一个人独处时候的感觉,平淡舒服,惬意自然。

而我也恰好是资深的独处拥护主义者,所以花了 3天时间把书看完,然后花1天时间把自己放在独处与相处的思考中,同时也想着要构思一篇怎样的关于独处与相处的文章。

1、独处,是生命的常态

◆ ◆ ◆

正如AFARWAYS所说:我其实蛮害怕一个人的,但是后来发现,无论在多少人的人群之中,我都是一个人。

一个人独处,是生命的常态。

我喜欢独处,大概是与小时候有关。

小学时候的独处是外婆在灯下织毛衣,我在灯下翻365夜故事,安徒生童话,十万个为什么;

小时候的独处是外公外婆在前,我和影子在后,印着一长排一长排的路灯一步一步压马路;

小时候的独处是外公的大自行车在前,我的小自行车在后,一条街一条街的去骑行;

小时候的独处还是日记本上歪歪斜斜的文字:笼子里面的小鸟,飞呀飞呀飞不出去;

小时候的独处还是一个人住一间大大的房,睡一张大大的床。床边有一个大大的柜子,每天晚上总是幻想柜子里有鬼,熄灯了之后,就赶紧用被子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连头都不敢露在外面。

....................

成长里大把的一个人时间放在童年里当时略显孤单,确不知后来这种独处的时光是一个人成长路上的一种常态,而享受独处已经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

就像后来的读书时光,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走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一个人跑步,一个人自习,相比起那些做什么都要另一个人陪同的人,浪费大把的时间等人,我觉得自己的生活过得超级舒服自在。

生活是有人时一起,没人时也照常家常便饭照顾自己,这样的状态真的很美好。

2、独处,是自己给生活的厚礼

◆ ◆ ◆

当独处成为一种习惯,那么一个人处在独处里的时候,一个人的日子会慢慢开出花来,并且后来会越来越喜欢享受这种花盛开的时刻,总觉得一个人的时候,是特别纯净纯洁简单和放松的时候,把世界的门关起来只剩自己,让自己独处一天,像是自己给自己生活的馈赠,整个人觉得舒服又自在。

读大学放大假的时候,常常会晚几天回家或者早几天回学校,享受一个人在宿舍的安静时光。

一个人在宿舍,先睡到自然醒,然后把自己喜欢的音乐外放,伴着音乐起床,伴着音乐吃早餐,然后伴着音乐把宿舍卫生从内到外干干净净的打扫一遍,把自己的衣柜抽屉重新整理一遍,最后坐在电脑桌旁安静的码文字,有时候一抬头窗外已浓黑一片,这种一个人享受时间静谧流逝的感觉总是很美好。

几天的独处时光像是给自己喂了几顿精神上的素食,看起来虽平淡无味,却大益于身心。

独处时间里,不管做什么你都是一个人,你有了充分的时间与精力进行自我思考。

就像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的一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而独处的时候,恰好完完全全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3、独处的后遗症

◆ ◆ ◆

独处的后遗症是:有时候独处惯了,觉得一个人完完全全可以把自己的日子过得丰盛的时候,很多时候会怀疑自己要不要去叫另一个人,这个人包括家人、朋友。

甚至约了一个人之后又会反复思考到时候两个人会不会相处舒服。好比我今天约了小丹姐去拍照,约完了之后总是会想,到时候两个人会不会相处自在。

独处的人总是过分的追求舒服感和舒适感,于是经常会觉得有时候一个人比一群人好。也或者是在一群人中间,总是有一层保护壳来保护自己,感觉自己无法与一群人融为一体。于是我们就到了相处为难,如何相处的境界。

而他们选择相处的人也一定会慎重慎重再慎重的考虑,因为他们觉得,路上不合拍的两个人,不如随走随停的一个人。

4、我们都期待一种舒服自在的相处模式

◆ ◆ ◆

去年在上海,和闺蜜朝夕相处过4个月,两个人一张床,一间房,早上相约出门,晚上相继回家。

事实证明我是一个比闺蜜喜欢独处的人,经常在周末一个人去加班然后一个人在上海的街头漫无目的地走走停停几小时。然后闺蜜责怪我周末不陪她。

每个人与每个人之间的相处模式都不一样;你会在别人面前变成我,我会在另一个人面前变成你。我相信,在另一个比我更喜欢独处的人面前,我也会是那个需要陪伴的人。

所以,在相处的生活中,没有必要去强求每个人都像自己一样,也不必要去强求别人要像自己想象的一样。两个人总有一种适合相处的生活模式,重要的是去找到并且喜欢这种模式。

我想最好的相处模式应该是我们相互理解彼此的生活,我们在彼此的生活里丰盛,也在彼此的生活里孤独。

喜欢独处的人,相处的时候一定是去找那个彼此能理解对方,既能在公共空间嬉笑打闹又能在彼此的怀里相互孤独不觉尴尬的人。

所以,喜欢独处的人,爱情大概是这样:我们有各自的卧室和书房,也有公共的客厅和厨房,我们并不觉的在自己的房间各自忙活有什么不好,也不觉得我们躺在彼此的怀里不说话会显尴尬,我们就是独立的个体,各有南北,却也相互吸引。

但愿你们都能找到那个相处惬意敢在彼此怀里孤独的人。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