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非主流艺术史读后感100字

非主流艺术史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18 16:25:32
非主流艺术史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6-18 16:25:32   小编:

《非主流艺术史》是一本具有新颖视角的艺术史著作,它深度剖析了非主流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影响力,并尝试着打破传统艺术史的桎梏,探索艺术的多元化与自由化。本书的阅读不仅能够拓宽我们对艺术的认知,更能够激发我们对未来艺术发展的思考。

非主流艺术史读后感(一)

很好的一本书,从另外一个角度全新的看到了艺术史。

当长时间被主流艺术浸泡,这些埋藏在民间的好东西也值得拿出来细细品尝和研究。

个性的时代,越来越追求自我,最早都是从各个方面不断进化到现在。

比如当年的杀马特,在那个时代,也是一股风潮。

推荐喜欢看小众书籍,或者想要尝试新东西的宝宝们收藏阅读。

非主流艺术史读后感(二)

我是个对艺术很痴迷的人,喜欢音乐,喜欢舞蹈,喜欢花花草草,喜欢国画,喜欢素描,当看到安老师出了这本书的时候,还是很欣喜的。

以前看过很多关于艺术的文史类书籍,但总感觉这部书更吸引我,或许是满足了我对小众知识的追求吧~

还是很推荐大家来看一下这本书,会拓宽艺术方面的知识哦~

完美~

非主流艺术史读后感(三)

一直是一个对艺术史不太感兴趣的人,上次文学社里说有这本书分享我就好奇地订了,看了一点就很惊讶,算得上挺枯燥的艺术历史也可以这么轻松的吗?原来还有那么多不出名却很重要的艺术家吗?总之这本书给了我挺多的惊喜。

这本书里介绍了23位重要却不太出名的艺术家和有趣却冷门的艺术知识(包括莫兰迪和克莱因这两位在生活中经常被提起却可能没多少人了解的艺术家/莫兰迪色系和克莱因蓝/)。本书的作者安争鸣老师也是一个很厉害的画家,所以这本书的内容也是很权威的。

唯一让我不太喜欢的一点是安争鸣老师把很多偏日常化的网络用语都加了双引号,这让我读来很不习惯,其它的都很好,书本的纸质也很好!

非主流艺术史读后感(四)

《非主流艺术史》针对这一现象,绕开了“主流艺术史”,从艺术家的视角出发,对西方艺术进行了充满个性的解读,书中提到的艺术家并不是真的“非主流”——这些艺术家在西方都是大名鼎鼎的,对艺术专业的人来说耳熟能详的,只不过中国人,尤其是非艺术专业的普通人对他们知之甚少而已。

名画解读类的书有很多,这些书大都由艺术史论专业的作家写成,也就是说,这些作家也许并没有艺术实践的经验。但这本《非主流艺术史》却不同——作者安争鸣是职业画家,身为艺术实践者,有着看待艺术的独特视角。通常来说,史论专业的人比较喜欢挖掘一幅画背后的故事,绘画专业的人则更多关注画本身的构思和技法,两种视角同样可贵。但史论专业的人基本都有把知识讲出来的能力,画画的实践派们却没几个擅长把知识讲出来。因此,像《非主流艺术史》这样由职业画家亲笔撰写的艺术史书籍是非常少的,也就令这本书更有阅读和收藏的价值。

非主流艺术史读后感(五)

作为对美术感兴趣的普通群众,对艺术史敬而远之是因为觉得这里面一定充斥着难以理解消化的定义和冗长的时间线,从小不爱读书和历史成绩奇差都会成为了解艺术史的心理障碍。

我是从b站入的坑,小姐姐深入浅出讲解和犀利的表述都让我无法不爱,我还第一次充值和投币了哈哈哈~上下班路上这些视频也把我暂时拉出痛苦烦躁的工作情绪。

看这本书也是,从我一周目的体验,作者是结合时代特征、艺术风格、艺术家生平、作品内容和表达情感这些维度上呈现了这部艺术史,重作品表达的感性描述,轻绘画技法的理性描述,作为大众入门的读物简直太适合不过!像作者本人说的一样,这是一部充满诚意的作品!我读着觉得很感动,也很感谢作者小姐姐!她举重若轻的文字,是日复一日举重,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才让这本书轻盈了起来!再次感谢!!如果之后有机会去意大利,我一定把这本书再翻出来仔细读一次!!

非主流艺术史读后感(六)

本书是一本艺术史书籍,正如作者所言,本书主要是讲述了大众不为所知,而在艺术界赞誉有加的“非主流”艺术家。作者在讲述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同时,也讲述了西方艺术的演变。比较好的一点是作者把不同风格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鲜明地体现出一些艺术家风格的创新点。 总览此书,我印象比较深的有几点。第一个是作者小历史中对于女性艺术家的探讨,之前的历史女性受到父权社会的规训,能参与艺术创作的少之又少,留名艺术史的更少了。她们需要克服的阻力太大了,如今随着性别平等的加强,希望更多女性能够在艺术行业崭露头角吧。阿特米西亚·真蒂莱斯基的画风与卡拉瓦乔很像,她的作品体现了她自己的个性与人生经历。 第二个是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他的作品弗兰德斯画派的特点,也有很怪的人物极简平面化,感觉就是把二次元人物放在一个具有纵深的空间里面,不理解但有意思。有没有人能试一下把纸片人画在比如宫殿神庙里面,感觉很有意思。 第三个是“废墟”,废墟即使一种衰败和落寞,也是一种对于历史的追溯和缅怀。想着千百年去的废墟依然矗立于世,或许一种崇高感油然而生。休伯特·罗伯特,他对于废墟的追求很可贵,他笔下的各种宏大的场景能唤起人的震撼与崇敬。 第四个是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的画,他的画有一种忧郁死亡的气息,正是在对于死亡的凝视之中,我们才能更好的体会生的价值。死虽然是注定的,怎么生却是我们自己决定的。 然后是乔治·德·基里科的形而上画派的画作,在那奇怪的透视,希腊罗马式建筑和怪异的大片纯色下,我想起来梦核的歌曲,好像是怪诞的梦境,人感到陌生和与世界的疏离,在梦中,我们潜意识的思绪涌现着,逃避着压抑。 最后是我的一点想法,随着技术和消费主义的发展,,艺术品中的光晕似乎消散了,膜拜价值逐渐消失,艺术沦为消遣。身处机械复制时代的我们,或许有时去接触和欣赏传统艺术品,才能体会到那些独特韵味吧。 总的来说,本书介绍了不少不为人知的艺术家,我确实学到了很多,缺点大概是作者的语言类似于唠嗑,有的比喻和玩笑没处理好,但是瑕不遮瑜,本书即使是非科班出身的人阅读也会收获满满。

非主流艺术史读后感(七)

艺术普及类的书籍,最近遇到一本极为有意思的,安争鸣老师的《非主流艺术史》。普通人一提到西方艺术,脑海中浮现的不是达芬奇、莫奈就是毕加索、梵高,你再让他多说上几个就是极为困难的了,难道西方艺术几百年,就是靠这几个人支撑起来的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除此以外,还有更多论艺术成就不在上述几人之下的,只是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被大众所熟知而要了解那些人的艺术作品与人生故事,安争鸣老师的《非主流艺术史》绝对是我们所不能错过的。 安争鸣老师的《非主流艺术史》主打的是小众艺术家与有趣而冷门的艺术史知识,这对于那些有些猎奇心理的艺术史爱好者来说,无异于一场难得的饕餮盛宴。不得不说,本书中所提到的第一位小众艺术家,便让我们打开了一番眼界。洛伦佐·洛托,文艺复兴时期的大拿,在今天虽然名不见经传,少有人知道,但是在拨开历史迷雾之后,我们才会发现这是一位多么有趣有料的伟大艺术家。他与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同一个时代,虽然在今天后者依然如日中天,前者已经默默无闻,但是在当时他与他们比起来却不遑多让的,假如没有洛伦佐·洛托的临时出走的话,鼎鼎大名的拉斐尔之室也就不会出现在后人眼中了。这是一位极为特立独行的艺术家。为了更好地描述这位的特立独行,安争鸣用他的作品《苏珊娜和长老》做了一个形象的说明。 苏珊娜和长老的故事出自于圣经,历来以此作画的艺术家不知凡几,但是按照安争鸣的说法,大多数人的作品审美都充满着无聊的“直男”审美,在故事中本该成为主角的但以理被所有人忽略,而裸女沐浴被偷窥成为所有人孜孜不倦的追求。不得不说这种“直男”审美,用现在的眼光看起来多少有了一点恶臭的味道,而同样是表现苏珊娜和长老的故事,洛伦佐·洛托却走向了另外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在他的这幅作品中,洛伦佐·洛托将这个故事在小小的画布中变成了一幅多格漫画,漫画式的分镜,成功表现出了两幕场景,从故事的开始到结束,全部都活灵活现的出现在小小的画布之中,半空中出现的卷轴,隐隐漏出的苏珊娜与长老的对话,更是成为本幅画作的点睛之笔,更为关键的是指这幅作品中,洛伦佐·洛托完全没有刻意的去表现裸女沐浴这一情节,也无怪乎这幅话画获得了同为女性的安争鸣的大加赞赏。而洛伦佐·洛托的不拘一格与小情趣远不止体现在他的这一幅画作中,还表现在他对于猜字谜的热衷上。在他的许多肖像画中,在主人公的首饰上,在不为人注目的景色中,全都是洛伦佐·洛托为后人留下的小秘密。所以,欣赏洛伦佐·洛托的作品,假如没有一点侦探的小心思,委实会少了很多的乐趣呢! 类似于洛伦佐·洛托这样的艺术家,在《非主流艺术史》中,一共有23位之多,有因为年少不懂事被渣男骗然后疯狂迷恋上创作各种带有个人主观情绪作品的女画家阿特米西亚,她的作品让许多男人看了都会瑟瑟发抖,毕竟没有人想变成她画笔下那被割下的头颅,还有热衷于表现死亡与悲观的弗里德里希,他的所有有名的画作几乎都是与死亡有关,但是在他充满死亡阴影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的也不止对生命逝去的悲观,还有死亡所带来的让人强大的动力!这些渐渐淹没于历史长河中的伟大艺术家在安争鸣的笔下重新焕发了活力,再一次活生生的出现在每一个读者的面前,让我们感叹艺术力量的生生不息与艺术家们的伟大情操!

非主流艺术史读后感(八)

提起画家,很多人想到的是达芬奇,这位全民皆知的文艺复兴三杰之一,在艺术史上绝对占有一席之地,与他并称“文艺复兴三杰”的拉斐尔,米开朗琪罗也没有他的名气大。 然而也由于他的光环过于耀眼,以致我们忽略了其他同样为全球艺术做出卓越贡献的画家!而《非主流艺术史》这本书就很全面地概括了那些在青史留名的画家。 一、文艺复兴不止三杰。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有意,文艺复兴三杰全部来自意大利,这也使得意大利成为画作高产的天堂,出现众多画家界的佼佼者,杨.凡.艾克,罗伯特.康平,罗吉尔.凡.德尔.威这三位意大利画家并称“弗兰德斯文艺复兴三杰”。由此可见当时的意大利将绘画的齿轮向前推进了不知道多少步! 能够闯出些名堂也是不容易了,而能够跻身“三杰”地位的则是难如登天。而他们能够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在“文艺复兴三杰”的光环下熠熠生辉,实属难得! 二、思想清奇的卢浮宫前馆长 提起绘画,不得不提到存放大师画作的艺术馆,而提到艺术馆,又不得不提到久负盛名的博物馆卢浮宫,这座众多画家拼尽全力,以求自己画作得到它的一席之地的艺术殿堂,独领风骚至今。因此这座博物馆一定是充满艺术气息的宝地。 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它的前馆长休伯特.罗伯特,是个以画废墟文明的画家。身为卢浮宫曾经的馆长,竟然也给卢浮宫画了一幅“废墟卢浮宫”,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这幅大作竟然还挂在了卢浮宫馆内,和其他大作一起接受着艺术家的顶礼膜拜! 原来休伯特是个思想清奇的画家。当时“景观主义”的绘画流派盛行,其响当当的代表人物当属乔瓦尼.保罗.帕尼尼,这位意大利画家对罗马废墟情有独钟,并且经常画罗马废墟,可当时罗马还好好矗立在世界某一块地方,因此,这种假想绘画给了休伯特灵感,使得他也开始潜心学习绘画废墟,要画废墟,便先从自己熟悉的景观着手,于是卢浮宫便“惨遭毒手”。尤为著名的是休伯特那幅著名的《卢浮宫的大画廊成为废墟的想象景观》,至今还挂在卢浮宫的一角! 三、爱画自画像的“一字眉”画家 提起画家弗里达.卡罗,大家可能比较陌生,可提起那个少女时期就因为车祸失去生育能力,并且天生一字眉的女画家,大家可能就有点印象,原来就是她呀! 弗里达.卡罗一生命运坎坷,六岁便因小儿麻痹症成了瘸子,好在她有个非常开明的父亲,不仅给她足够的爱,还送她去最好的学校就读,身残志坚的弗里达就这样在爱的熏陶下成长为一个名气画家。 她曾说:“我时常感觉孤独,所以才画自画像,也因为我最了解我,所以我才画自画像”。因此弗里达一生画出的150多幅作品中,就有50多幅是自画像,可见她的自画像的多产女孩! 弗里达的自画像中,《荆棘项链和蜂鸟》这幅尤为经典,她抛开金光闪闪的宝石项链,取而代之的却是荆棘密布的藤蔓作为配饰,并且吊坠还是一只死亡的蜂鸟,这样一个“别出心裁”的项链挂在了弗里达的脖子上,确实过于推陈出新了,哈哈! 四、插画的崛起 绘画与插画都是画,但二者区别大相径庭,绘画不是为了用在某些地方而画的,插画则是,说白了,插画是对文字内容的补充说明。 比如,皮拉内西在论文《罗马建筑的壮丽》中为了吹嘘罗马建筑的宏伟壮阔,就加入了大量的插图以直观表达他的想法。 再比如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酷爱研究人体结构,后来将研究成果用插画表示出来。 总而言之,你想认识的那些同样在艺术界造诣颇深的画家,《非主流艺术史》这本书里都有。

非主流艺术史读后感(九)

说到“某某史”,读者一定会觉得枯燥乏味。因为但凡是题目中带“史”的书籍,比如文学史、艺术史、史志等,就需要严苛尊重过往,不能有戏说和假想的余地。

但是这本书的题目“非主流艺术史”倒是让我眼前一亮。非主流,莫不是杀马特造型配上忧伤文字那一套?显然,作者在开篇就特意给我们讲解了,此“非主流”非彼“非主流”,而是采用一个“非主流”式的脉络描绘了作者想要介绍的艺术史。

科普类的书籍,想既做到科普的效果,又要足够有趣,其实还是有点难的。但是,被作者变换了一个“非主流”的角度后,我们会专注于故事本身,好像那些拗口的意大利名字和专业术语也不是继续阅读的障碍了。

就拿开篇《苏珊娜与长老》来说吧,作者开篇没有讲一系列的画作是如果运用色彩、空间结构及明暗关系的。而是给我们讲了一个“佛系”的男子洛托,他是如何放弃大都市罗马令人艳羡的装饰教皇起居室的工作,回到小城市马尔凯大区做一个普通人的。

读完,我对马尔凯大区的生活氛围似乎有了一丝向往,甚至结合了洛托的性格,很轻松的理解为何他的作品都是在马尔凯大区创作出来的了。

说到东西方艺术作品,我想百分之90的人都认为自己能分得清西方和东方的画作。显然,对于东西方画作来说,颜料、笔法、作画方式、画作内容都具有较大的不同,基本可以一眼区分得出。

不过看到这附 “史前卢浮宫”的法国拉斯科洞穴里的壁画马时,我惊呼这色调不是敦煌壁画中大面积出现的色调吗?而这马的性状,也和丝绸之路上魏晋墓中出土有名的“驿使图”中的马的有异曲同工之感。不信你们看看:

法国拉斯科洞穴的马

中国的“驿使图”

怪不得那幅画被称为中国马呢。

据说,有人这样问毕加索:什么是艺术呢?毕加索没有回答,反倒是反问了一句:什么不是艺术呢?

这一句已经道破真谛,不要去定义艺术,因为艺术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是一种欲望的表达;它不是雪中送炭,更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存在人类文明史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当我们不带有功利之心,能用渴望和平静的感情去感受艺术、聆听艺术时,这才是艺术赋予我恩的真谛。

非主流艺术史读后感(十)

说起漫画,我们耳熟能详的大概都是日本的画家,殊不知,在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便有这样的形式了。我们都知道《苏珊娜与长老》是圣经中的故事,据了解,这个故事曾被西方几百个画家画过,但其中文艺复兴时期洛伦佐·洛托画的《苏珊娜与长老》最为特别,堪称为多格漫画的鼻祖。

很多画家喜欢画《苏珊娜与长老》,是因为这个故事里,有裸女沐浴被toukui的weisuo戏份,他们的兴趣点都在可怜的苏珊娜身上,而洛托的却是正儿八经的在讲故事。这幅画的构图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中,女主角苏珊娜穿着衣服从笔直的小路上款款走来;下半部分中,被苏珊娜拒绝了的两个长老气急败坏地叫来了两个随从。

洛托居然在同一张话,你加入了漫画式的分镜成功表现了两幕场景。除此之外,这幅画中两个画卷似乎是两个人的台词气泡。

如此时尚的故事表现方式,让你很难想象,这糊化见识出自一个生活在16世纪上半叶的画家之手。

这样的冷门艺术知识你是不是很少知道,如果你只知道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史,只知道学院派、印象派的艺术风格,那么你的艺术谈资是不是有点“欠费”了?

对于一个艺术画作爱好者来说,并不仅仅满足对一些主流画家的了解,当人们谈起艺术家时,你对凡•高、毕加索、达•芬奇这些闻名遐迩的画家作品娓娓道来并不足为奇。如果你能在一个文艺界人士面前说出一个在艺术圈中备受推崇却不被普通大众所知的艺术家,会多么令人刮目相看?如果你能在其他人谈资都“欠费”的情况下还有“余额”,会显得多么有“品”?

那么这本《非主流艺术史》将会给到你想要的一切。

《非主流艺术史》详细介绍了23位大众不熟悉却又十分重要的艺术家,以及许多有趣而又冷门的艺术知识。全书分五卷。每卷的第一章介绍一位“非主流”艺术家,并从该艺术家的作品向外延伸扩展出一个有趣的小专题;第二章梳理该卷主题下主流艺术史的发展脉络,搭建起必要的历史框架,再用几小节去介绍与该卷主题相关的非主流艺术知识。全书内容始于文艺复兴,止于20世纪,是一部视角独特的西方艺术发展史。

本书作者安争鸣,是意大利国立罗马美术学院绘画专业硕士,师从形而上画派艺术大师朱塞佩•莫迪卡,开创了绘画领域的“废墟流派”。从事绘画、写作工作十余年,作品曾在意大利、希腊、荷兰等多个国家展出,18幅作品入选中国邮政建国70周年艺术名家集邮册。代表作品有《小宇宙》《头顶永恒的星空》《屈原》等。

这本书虽然名为《非主流艺术史》,但作者所采取的方式并不是笼统地将各种艺术一网打尽,而是从作者所从事、研究的专业去切入艺术这个主题,这本书的主线是“西方美术发展史”。这并不是一本只讲理论的艺术史,这本书中不止有知识,亦有经验与随想。一般情况下,史论专业出身的人往往没有艺术实践的经验,艺术的实践者又往往不擅长史论,而作者却同时具备这两种不同的视野,所以才能写这样一本书。

非主流艺术史读后感(十一)

作者开篇就解释了书名上的“非主流”三个字,说自己独辟蹊径,用新角度来分析艺术史,但是这里的非主流不是“杀马特”式造型,也不是要屏蔽那些主流艺术大家,而是想强调那些曾经闪耀、才华卓越、有过伟大艺术作品却并没有被大家铭记,并没有在艺术史上大放异彩的那一群人。也许他们更有趣,更有独特的思想和艺术角度,甚至更传奇,更耐人寻味。

古画背后有故事,这个点我特别喜欢。比如作者分析的那个《苏珊娜与长老》是圣经中的故事,然后很多画家都画这个故事。这种画我好像在一些地方见过,第一眼觉得有点香艳,没有想到它跟宗教和圣经有关。现在明白了这画背后的故事和人物关系,再读这幅画的时候,就是完全不同的感想了。作者分析说,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画《苏珊娜与长老》呢?因为发挥空间比较大,还可以画唯美女体,给很多直男系画家提供了趣味和艺术结合的空间。

我好喜欢那个在画面里玩文字游戏的“佛系男子”洛伦佐•洛托,他可以说是宫格漫画的鼻祖了,是我所知道的,最早在古画中加入对话文字元素的画家了,这么新锐的思想,和那个遥远的古代组合在一起,真的够闪耀啊。只是那个时候的画家,没有被众星捧月,甚至在以后的艺术长河中,也没有被众人顶礼膜拜,有点儿替他遗憾。“佛系男子”洛伦佐•洛托放弃权势,放弃大城市,跑到一个最舒适最开放最令人向往的小城市,此后画思泉涌,画了大量的作品。那个原本留给他画壁画的房间,后来被别的画家留下了永垂千古的艺术作品,但是洛托毫不遗憾,他在大都市里画不出来,他寻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环境和生活,让自己的个性野蛮生长,在肖像画中再次闪耀。我好喜欢看他的肖像画啊,特别生动,总是有独特的角度反映这个人物的神态。比如他的自画像,那个特别的眼神儿,真的像极了对着镜子挤眼的神韵,特传神,特别有魅力。所以看他的画,真的有很多耐人寻叶的细节。作者说他的手法是大神级的,就算画一些普通小画,也仍然能体现出大师的功力。

《非主流艺术史》这类分析解构古画的书籍我读了三本,而这是最特别的一本,读来津津有味啊。如果谈谈艺术大师只知道凡•高、毕加索、达•芬奇肯定是不够的,而且大师们的灵魂和故事早已被世人传颂知晓了,再重复的确啥冲击力,少点意思,除非你能挖掘出大师更深刻的灵魂。而绕开了“主流艺术史”,把目光投注在那些散落在角落中的遗珠们身上,从艺术家的视角细细审视,从作家本身的个性和生活方面全方位来品析他的作品,再度对西方艺术进行了全新视角的解读,这个idea我给满分啊。书中提到的艺术家虽然并不是真的“非主流”,他们仍然是艺术长河中的灿烂星辰,只是不是最耀眼最璀璨的那几颗,但是他们真的被普通大众渐渐遗忘中了。我们基本不能够对其耳熟能详的,也对他们的艺术视角和独特思想鲜有分析——如此一来,读读《非主流艺术史》就觉得兴趣盎然起来,一开篇就抓牢我了。作者的选角虽然有些“冷门”,但是这些对于读者来说,都是耐人寻叶的“有点意思”。我甚至想,如果拎出一些“杀马特”式的非主流,只要你挖得出来,我也想读啊。

非主流艺术史读后感(十二)

《非主流艺术史》由安争鸣著,国际文化公司出版,是一部以西方艺术发展史为主线,重点关注那些对大众来说比较陌生的所谓小众艺术家和他们的画作。在这个基础上来说,这部书,可以说非常适合像我这样的一些既非专业人士又非资深艺术爱好者的读者阅读。

作者安争鸣具有很好的艺术修养,从事绘画、写作工作十余年,是意大利国立罗马美术学院绘画专业的硕士,师从形而上画派艺术大师朱塞佩•莫迪卡,并开创了绘画领域的“废墟流派”,同时,她的作品曾在意大利、希腊、荷兰等多个国家展出,有18幅作品入选中国邮政建国70周年艺术名家集邮册。所以,一方面,作者具有很强的艺术实践;另一方面,她的艺术理论也非常强。其实,像我这样的读者,对卷帙浩繁的一些理论著作或者比较单一的画作评论是没有多大的吸引力的,因为还不够专业和精通,所以读起这些著作来还是有很大的阅读障碍。安争鸣的这本著作可以说,既很好地解决了我阅读障碍的问题,同时又给我提供了认识更多对世界艺术有重要影响的小众艺术家和他们的画作的机会。从这一点来讲,作为读者,我很感谢她的写作。

我大概就是作者笔下所说的只知道提起来文艺复兴便只知道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这类读者,我相信这样的读者应该还不少,虽然自己也是羞于让别人知晓自己是小白。但是在艺术面前,我想我永远会是小白,因为它太过于深邃和庞大。尤其对西方艺术来说,我们若要欣赏它,我们至少要对欧洲史、宗教史、艺术史,还有哲学有所了解,事实上,它们自成体系又紧密相连。因此,在读大学时,我曾经因为无法把他们串联和贯通起来而懊恼不已,当然现在我也是对这些内容既敬畏又感到把握的很少。

作者很好地考虑到我这类读者,通过阅读,我知晓了弗兰德斯文艺复兴三杰,知晓了和文艺复兴早期的波提切利同样重要的艺术大师是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知晓了文艺复兴全盛时期除了三杰之外,还有洛伦佐·洛托,等等。我不了解这些大艺术家,更无从知晓他们的画作,作者在这本书里为我认识这些隐藏的大师提供了可能,填补了我对这个领域大师的一些空白。

很多类似艺术书籍的书写者,在谈到艺术家以及他们的艺术品时,偏艺术史论的写作者更多地会注重艺术家和艺术品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有的会过多地进行政治上的解读;而对偏艺术实践的作者来说,则更多地关注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构思、技巧等方面的艺术价值。因此,做到这两方面相结合又不让人感到有阅读的冗长乏味,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安争鸣的名画解析和艺术家解析更多地是将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进行了通俗化的表达,同时融合了她在艺术实践上的感悟和反思,因此,这样的文字既能增长读者艺术上的修养,又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同时,还能为读者提供很大的想象空间。

本书由五卷结合成书,我个人对作者第二卷和第三卷的思考非常有共鸣。对一个欣赏者来说,只有看得足够多,我们才能够知道自己对哪类内容是感兴趣,才能够知道哪类内容更能引发我们的深思。当看到凯绥·珂勒惠支的自画像以及他的《死亡》《反抗》《暴动》时,当看到休伯特·罗伯特的《卢浮宫的大画廊成为废墟的想象景观》时……我内心也会产生强烈的震撼。作为读者,也许我无法去完全地对这些绘画语言进行解读,但是至少在情感上我能感受到这些作品的象征意味以及它们无与伦比的崇高。

因为阅读了这本书,所以了解了西方艺术史上那些小众的大咖,了解了安争鸣,并认为作者为大众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这个世界的窗户,在欣赏形而上的艺术美的同时,她也有艺术之路未来走向的反思,但是她就像当初执迷于看卡拉瓦桥的画一样,带上硬币,去走一条越走越酷的艺术之路,因为她相信,要有光。

非主流艺术史读后感(十三)

世界艺术的主流自然在西方,而在这条艺术历史长河里,始于文艺复兴,止于20世纪的西方艺术大师是多如繁星的,其中不乏就有后文艺复兴的“美术三杰”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也有凡•高、莫奈、毕加索等等都是很主流的大师,但假如你是艺术爱好者,自然不仅仅会只满足知道以上这些主流大师了。而就艺术而言,还有一些非主流艺术家同样在艺术上给予我们人类有更开拓的视野和不同的想法,也是同样应该让大家说熟知的。这不,最近关于艺术类非常难得的书籍《非主流艺术史》,就带领我们认识更多的西方画家。

《非主流艺术史》的作者是安争鸣,她是意大利罗马美术学院绘画专业硕士,最为出名的就是她是世界画坛废墟画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小宇宙》、《头顶永恒的星空》、《酒神剧场》、《残局》、《孔子出鲁国》等。一般而言,行内人说行内话自然是比较严肃的了,而在这本艺术书中,恰恰以非常通俗活泼的文字去概述和讲述了西方非主流画家的艺术画风和背后的故事,显得十分之别出心裁和阅读趣味性很高的。

首先,这本西方非主流艺术简史,是详细介绍了23位大众不熟悉却又十分重要的艺术家,以及许多有趣而又冷门的艺术知识。全书分五卷。每卷的第一章介绍一位“非主流”艺术家,并从该艺术家的作品向外延伸扩展出一个有趣的小专题;第二章梳理该卷主题下主流艺术史的发展脉络,搭建起必要的历史框架,再用几小节去介绍与该卷主题相关的非主流艺术知识。

作者写书的想法也是非常务实的,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结合要介绍的非主流艺术家而做了很多横面和背景的介绍,使得这样的艺术更有饱满而很有艺术立体感。如第一章《被埋藏的文艺复兴》中,,作者就介绍了非常有趣的文艺复兴时期的非主流画家洛伦佐洛托,并通过他的代表作《苏珊娜与长老》而做了一个背景式的延伸介绍,从而解释了各路大师们以同一个故事为灵感创作出的各自有千秋的作品。

而在第一章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也介绍了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不被人所深知和了解的非主流画家罗伯特康平,但康平又是实打实的一颗贼亮的遗珠,此话怎讲?因为康平是“弗兰德斯画派之父”,而在康平的作品中,如《梅德罗三联画》就说明了其画风明亮,黑白对比强烈,人物肖像又很有纪念碑式的立体感,就是这样的画风,使得非常让人印象深刻,其中还有在《年轻女子肖像》中就更是将其的立体感绘画,彰显十分真实和生形象。于是我们也明白了谦虚的作者不用自己的画作,或者用其他非主角画家的画作为此书的封面了,因为这一幅画《年轻女子肖像》,就是十分体现了非主流艺术家追求光线,立体视觉的出色,以及柔和美。当然作者也介绍了文艺复兴的其他非主流画家,如擅长于画“纸片人”的皮耶罗,在他的《神圣对话》中就彰显了一种金属质感和平面效果。

来到第二章,就是关于西方艺术界关于女性的画作了。但既然是非主流的女性题材的画作,自然是有着暴力和恐怖的色彩了。没错,这章节介绍的女性为题的画作是会让人引起情绪不安的,敬请如果是小读者们就得由家庭陪同下看喔!非主流画家、“卡拉瓦乔主义”真蒂莱斯基根据《圣经旧约》关于友弟德谋杀赫罗浮尼的故事而画成了《友弟德割下赫罗浮尼的头》,此话虽然血腥,但也不失有着强烈的戏剧张力之美。另外作者也介绍了“卡拉瓦乔主义”本尊卡拉瓦乔也画了《友弟德割下赫罗浮尼的头》,但不同的是展现了美艳寡妇的纯洁和正义之美。而在这第二章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关于真蒂莱斯基的血腥画作,当然也有米勒的《拾穗者》,因为在《拾穗者》也让我们看到妇女们的真实的勤劳的现实生活。

既然第二章讲的是专属将女性的画家,作者就不乏介绍了安圭索拉的《自画像》、希拉尼的《正义、慈爱和谨慎》、卡罗的《荆棘项链和蜂鸟》等艺术表现非凡的女性艺术家及其画作。

来到第三章就是讲到了西方艺术的古典情结。我们知道圆明园的毁灭,使得我们失去了一块瑰宝。而在法国同样有瑰宝地位的卢浮宫就是幸运的,因为它至今安在。对于一般艺术家而言,自然是会大画特画完整的卢浮宫宏伟和高贵典雅的了。但在前卢浮宫馆长休伯特罗伯特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因为在思维清奇的他眼里,卢浮宫要是变成废墟该多好啊!于是他的诡异的画作《卢浮宫的大画廊成为废墟的想象景观》就体现了一种“景观主义”美,另外在《里佩塔风光》《运河建筑景观》《古典的废墟》《罗马大火1、2》都体现了一种“废墟的力量”。虽然废墟对我们一般而言都是负面的,但这些又是记忆,那些景观都是会给予我们自省的(如罗马大火背后的意义),毕竟没有历史就是没有现在的一切,这就是废墟派画风的魅力。

既然讲到是废墟派的画家,而作者本人也是废墟派画风的代表,作者自然也在本章节中讲到了自己的作品《小宇宙》《天与地》,通过前画家和作者本身的作品,其深入讲明废墟派画作是以古文明遗迹为意象去探索形而上的世界,以表现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融合画的主旨,充满历史性厚重感与哲学性。

来到第四章,就是让我们感受一下死亡为主题的非主流画作,如弗里德里希的《波罗的海岸上的十字架》《橡树林中的修道院》等通过冷光、墓碑、阴影等元素呈现了关于死亡的悲伤。当然还介绍了个性鲜明的勃克林的《死之岛》系列,还有路易大卫的《马拉之死》,蒙克《病中的孩子》等等,这些非主流画家的作品也无比让人有着触景生情的悲伤之情。

而来到最后一章,就总结了一些小众大师们,谈论哲学和艺术的关系。如乔治德基里科与“高大上”的形而上画派,还有蒙克的存在主义思想的《呐喊》,塞尚追求事物本质的代表作《静物与苹果与橘子》,还有装置主义的杜尚《泉》;还有哈默修伊“性冷淡风”的伊达系列画作,还有追求高级灰的莫兰迪的《静物》等。如斯等等都丰富和西方艺术的历史厚度。书中当然还有介绍很多非主流艺术家及其名作,以及相关如干货一般的各路画派的介绍。这里就不一一枚举。

《非主流艺术史》全书内容始于文艺复兴,止于20世纪,是一部视角独特的西方艺术发展史。它带我们认识更多的西方画家,此书不仅具有实用性,给予我们有了很多谈资,可以装一下X那么简单,此书还有相当高的艺术鉴赏指南作用,让我们更了解西方艺术发展史,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艺术素养,以及艺术鉴赏力。

非主流艺术史读后感(十四)

说起艺术,我先说说美术馆。武汉的美术馆大大小小的其实还挺多,所以我也去过那么几个美术馆参观参观。对于美术馆来说,美术展品不定期都会有些变动,因此可供参观的美术展品是很多的。

去美术馆的次数多了,就会发现原本还以为自己有点艺术小细胞的我,原来压根没有艺术细胞这个东西。因为,我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那些在美术馆里的展品我并不喜欢。简单来说,这些展品没有触动到我。

我想,这些展品对我来说,是艺术品,对于世界来说也是艺术品。但是对于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来说,他们就只能算作一种非主流的艺术品了。非主流艺术品的这个概念,是我在看完了《非主流艺术史》这本书之后获得的新名词。

《非主流艺术史》主打的是那些可能我们并不了解的小众艺术家,除此以外还有比较有趣而又冷门的艺术史知识。在我看来,对于这些冷门以及小众的知识来看,可能我们会更容易掌握一些,并且即便是记得混乱,也不会被别人说“你记错了,并不是这样”的情况。

对于任何一个喜欢和他人谈论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毕竟,当所有人都在谈论米开朗基罗、达芬奇之类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的时候,说来说去的可能都是同一个话题或者故事。但是当我们开口去说那些别人并不是特别了解的小众艺术人物的时候,那就是真正的“哇哦”的存在了。

毕竟,主流在我们的人生里,多多少少都会有痕迹,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如此。但是对于非主流来说,这些痕迹的存在性普遍偏低,如果一个人去了解这些非主流系列的知识,那说明他对于知识的获取会更广泛一些,这也变相的反映了一个人的知识摄入量,也算是一种知识储备吧。

《非主流艺术史》的非主流这三个字,还是比较容易引起误解的,毕竟在国内,曾经有过一段时期的非主流时代。那个时代,“杀马特”和“洗剪吹”成为了一道独特而又靓丽的风景线。但是,《非主流艺术史》的非主流,主打的是主流的对立面,也就是不那么主流的世界。

所以,作者自己在《非主流艺术史》这本书的序里面,写了这样的一句话:也许你是带着“充电”的目的拿起这本书的,但是我希望当你读完它时,能够从此真正享受到艺术带来的愉悦,从一书中寻求到解脱。

因为序言里有着这样的话语,所以这本《非主流艺术史》我首先大致地翻看了一下。这本书留给我的初步印象是:有很多很有时代感的画、有我们不了解的艺术人物的介绍、有专门并且拥有独到见解的对画的解说、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历史讲解。

与其说这本《非主流艺术史》是一本讲解非主流艺术的书籍,倒不如说它是一本百科全书,只不过这里面的大部分内容和艺术有关,仅此而已。

《非主流艺术史》这本书,有很多画家对于同一个故事的不同绘画的比较,不同的画家因为各自绘画的手法和思考方式不同,所以明明是同一个故事的不同画作,带给大家的感受也是完全不同的。

总的来说,这里面包括了绘画的各种技法的用法、光影的运用,还包括了构图的方式之类的绘画相关。所以,在看《非主流艺术史》的时候,我们等于变相的去巩固了一遍和绘画有关的各种知识,只不过巩固的方式是通过看画来获得的。

但是《非主流艺术史》这本书,让我记忆最深的,是讲述超厉害的女性绘画大师的小历史。我想,应该是各种原因综合的结果,所以说到绘画大家,我们想到的那些名画师,都是以男性为主的,至少就我来说,让我一边看书一边说出女画师的姓名,我是做不到的。所以当我看到超级厉害的女画师的这段小历史的时候,我特别的激动。

在文艺复兴时代,一个女人只有满足一大堆偶然的先天条件,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才有那么一丁点可能在绘画之路上功成名就。所以,在《非主流艺术史》的女性大师小历史当中,我看到了一些非常厉害的存在。比如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安吉莉卡·考夫曼、伊丽莎白·维杰·勒布伦……

当然了,有的女性成为大画家是因为她们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父母是高官或者著名画师的亲戚、又或者父母是有钱人富二代……总之就是,因为不需要有后顾之忧不用考虑生活来源,所以这些大画师才能够专心地去发展她们自己的艺术事业。

看了这些,会思考还好我们生于现代,不需要拥有强大的后盾便可去追求自己想拥有的事业。只不过相比较而言,我们可能需要通过更多的努力去打拼才可能实现这一切。所以,我们在看书在看她们的故事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除了相关的艺术知识,我们还能够从这里面获得一些什么样的启发。

虽然,在这个世界上,主流是一种常态,但是我们依然无法否定,有很多的时候,非主流也是必不可少的存在。就像这《非主流艺术史》,因为太多的人记得并只知道主流艺术,所以我们才有了更多的了解非主流的可能性。

小众也好,冷门也罢,有时候并不是永远固定并且一成不变的,因为这个世界时时刻刻都在改变,我们谁也无法确定下一个主流的存在是什么。所以面对着非主流的世界,我们还是尽自己可能的去了解,才是最好的让自己不落入俗套的存在方式。

看《非主流艺术史》这本书,挺容易上瘾的,因为这些小众的知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知道并且讲得清楚的。但是我还是想吐槽一下《非主流艺术史》这本书,因为我在看书的时候,书散架了!看着散落成片的书,我一瞬间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努力的人,读书读了很多遍的感觉,不过这种感觉还不错就是了!

非主流艺术史读后感(十五)

叔本华说:要么庸俗,要么孤独。在这个资本操控流量的后真相时代,网络慢慢把人卷成了既庸俗又孤独的个体。然而隐藏在我们潜意识里的觉醒渴望,驱使你不断去探寻自由与生命的意义。你开始培养爱好,你不断撕掉标签,打破愚陈与限制,可是你一不留意,又掉回去虚无的循环。却也无妨,我依旧选择去亲近自然,去观察生物,在运动中突破自我,在阅读中思辨,在接触艺术中包容万象。

这是一本适合有开放心态,独立人生观的人看的小众艺术闲话。前提是你需要从心底里接纳,艺术见解从来都是带着浓重个人喜好的主观判断。在其中我看到了作者基于个人经历触动后,升华思维的哲学领悟。在书里,慢慢地,我看到了她影子里透出来的,和那些独树一帜开创艺术门派的大师们(杜尚、布拉克、安迪沃霍尔等)重叠的光芒。是的,她有光。便是书中在小教堂中等待投币亮灯时,白人女士那句“上帝说,要有光”。启发了作者,也看得我眼眶发酸,心绪流动,我在那个刹那,也感悟到自己个性中的缺点,明白需要在哪里去寻找我的平衡。

本书从各类绘画的题材切入,解析各个画家的画技特点。从文艺复兴的意大利带进小众的弗兰德斯画派,从矫饰主义的拉斐尔到巴洛克的卡拉瓦乔,颓废的法式洛可可,庞贝古城重现引发的新古典主义,反学院的拉斐尔前派,19世纪的现实/浪漫/象征主义,和高速变幻的当代艺术。基于画家个人经历性格的描绘,深入到作品创作中的个人特色与张力,诠释了艺术是糅杂了文学、哲学、心理学为一体的多元化表达。

书中提到了很多独立且富有个人特色的画家,机智留谜的洛伦佐·洛托,将人物拍平冻结来烘托氛围的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死扣细节的杨·凡·艾克,朴实与对比的罗伯特·康平,人物霸屏的罗吉尔·凡·德尔威登,帅气侧漏的阿特米西亚·真蒂莱斯基,在人文主义中透出神性光辉的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为信仰发声的凯绥·珂勒惠支,支离破碎的弗里达·卡罗,废墟与永恒的休伯特·罗伯特,死亡气息的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注入灵魂的古斯塔夫·莫罗,因《恶之花》成名的卡洛斯·施瓦布,形而上的乔治·德·基里科,尼采迷弟 爱德华·蒙克,北欧性冷淡的威尔汉姆·哈默修伊。

可能因为成本考量,本书印刷后的画略粗糙。

Caspar David Friedrich-The Wanderer Above the Sea of Fog 1818

Frida Kahlo-Self Portrait with Necklace of Thorns 1940

Artemisia Gentileschi-Judith and her Maidservant 1613

Edvard Munch-Friedrich Nietzsche 1906

Jan van Eyck-The Arnolfini Wedding 1434

Piero della Francesca-The Resurrection 1460

Giorgio de Chirico-The Disquieting Muses 1916-1918

Vilhelm Hammershoi-Interior with Ida Playing the Piano 1910

Lorenzo Lotto-Portrait of Lucina Brembati 1523

Kathe Kollwitz-Woman with Dead Child 1903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