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好奇的研究者》的读后感大全

《好奇的研究者》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17 12:30:16
《好奇的研究者》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4-17 12:30:16   小编:

《好奇的研究者》是一篇描写科研工作者的故事。他们充满好奇心,持之以恒地探索未知领域,不畏艰辛。文章中展现了科研者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以及他们对科学事业的热情和执着。这篇文章让人感受到科研者们那种不断追求进步和创新的精神。

好奇的研究者读后感第一篇

毕业论文,我写了两次,一次是大四,一次是研究生毕业。

每一次都是痛苦的回忆,从开题就非常不顺利,一改再改,改到怀疑人生。

从书店里看到这本布鲁斯·巴伦杰的《好奇的研究者:研究写作指南》,感觉就像是在密林中找到了一张详尽的地图。

这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它更像是一盏引导我们探索知识世界的明灯。

在这本书中,巴伦杰提出的研究写作目标和过程分析令人耳目一新。

他强调,研究写作不是证明,而是探索。这种观点打破了传统的思维局限,让我重新思考了研究的真正意义。

他提出的“好奇的研究者模型”是一个循环、动态的过程,让我意识到研究写作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充满好奇和发现的螺旋。

巴伦杰对研究写作风格和技巧的分析也同样精彩。他强调清晰、简洁、准确和逻辑,这些原则仿佛是写作的黄金法则。

通过阅读他的书,可以学习如何更好地运用引用、注释和参考文献,如何避免剽窃,以及如何有效地使用句子、段落和标题。

这些技巧不仅仅是学术写作的工具,它们还是思考和表达的方式。

在书中,巴伦杰还提供了许多来自学生和专业写作者的写作范例。这些例子就像是在黑暗中的灯塔,指引着我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正如巴伦杰所说:“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

好奇的研究者读后感第二篇

俗话说,“好奇害死猫”,意在提醒我们不必对某些事情感到好奇,因为“知道的越多越危险”,但这句短语也说明了好奇是一种探索的动力来源。

在《好奇的研究者》这本书中,作者结合自己的实践教学过程,总结出了很多实用有效的论文写作经验,能够帮助相关的人员做好研究,写好论文。

就我自己的写论文经验来看,我觉得这个过程还是蛮具有挑战性的。首先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研究主题,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我们还需要在大量的资料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把自己的论文逻辑完善好。

作者提出了用五周时间来完成一次论文的写作的构思,并且对每周内的主要工作做出了较为明确的划分。

第一周,围绕论题进行思考;第二周,全身心投入到搜集资料当中;第三周,与搜集到资料的进行对话,进一步整理自己的想法;第四周,一鼓作气,撰写论文初稿;第五周,留够时间修改初稿,查漏补缺。

关于好奇心害死猫,有一个理论不得不提,叫“信息缺口理论”,当我们遇到某些事实,它们和我们以前具有的事实性或想象性的知识、我们的预测或偏见不一致时,就会产生一个“缺口”。

对我们来说,这个缺口是一种令人厌恶的状态,一种令人不悦的感觉。于是,我们就会被驱使着去进行调查,去寻求新的洞见,以减少不确定和无知的感觉。

而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有许多的好奇的时刻,把握住好奇心带来的强大动力,我们就不会迷茫,就能够在繁多的信息中找到正确的答案。

好奇的研究者读后感第三篇

后浪出品的这本《好奇的研究者》是畅销全球30年的经典论文写作教材,北美高校课堂实际使用的权威写作指导。作者是美国博伊西州立大学的英语教授布鲁斯·巴伦杰,书中内容不枯燥,无套路,海量实例分析直击研究论文写作的本质。

本书适用于研究写作课程。 书中以按时间顺序排列的组织方式设定了可实现的写作目标,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提供逐周指导,充分讲解在撰写基于资料来源的论文时所需要的技巧,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研究和分析技能。 拖延症使许多学生苦恼不已,因此本书的独特设计致力于引导他们完成整个研究过程,逐步推进,每周一个台阶,持续五周——这是分配给研究论文写作任务的常规课时。 本书以叙述性方式组织全文,这一点是顺理成章的。本书以学生开始着手研究任务的最初阶段会遇到的一些问题为开端,例如验证他们对研究的种种假设并进而确定一个主题,然后引导他们完成获取主题相关知识的过程,以便最终成文。

本书遵循五周次序法,不是简单的灌输知识,而是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知识。 这本书特别适合高校学生阅读,逐周步骤,将拖延扼杀在摇篮里,让你无压力完成整篇论文,交出让自己满意的研究成果。 五周论文写作流程帮你交出满意的“答卷”。 第一周:思考论题;第二周:搜集资料;第三周:对资料进行整理加工#;第四周:撰写论文初稿;第五周:论文修订。一套下来,帮你有节奏地完成论文!

好奇的研究者读后感第四篇

最近我读了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好奇的研究者》。这本书是美国作者布鲁斯·巴伦杰的杰作,主要围绕研究论文的写作过程展开,涵盖了从选题、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分析到论文撰写的各个环节。作为一名曾经在大学写论文时头疼不已的人,现在想来,如果能早点读到这本书,也许我的论文写作之路会更加顺畅。

这本书的作者布鲁斯·巴伦杰是美国博伊西州立大学的英语教授。他不仅在学术界有所建树,还出版过七部著作,教授的课程也十分丰富,包括作文、作文理论、论文传统和非虚构作品创意写作等。

首先,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的双重目录设计。除了常见的章节目录外,它还特别细分为专题目录。这种设计不仅方便读者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且使得阅读过程更加系统化。

此外,书中提出的“五周计划”写作方法非常新颖。这个方法的目的是帮助写作者更好地管理时间,从而克服拖延症。通过每周逐步推进研究过程,读者可以在五周内完成一篇结构完整、逻辑清晰的研究论文。具体来说:

第一周:确定论题。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出发,找到与论文相关的研究领域。

第二周:围绕论题搜集资料。进行广泛的文献调查,筛选出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资料。

第三周: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整理文献资料、提炼观点、练习记录与资料来源之间的对话,并学会引用和改述信息。

第四周:开始撰写初稿。根据研究目的和论文结构,逐步展开论述,确保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第五周:对论文进行修改和润色。仔细审查论文草稿,检查论点、问题、结构、事实和资料来源的准确性,并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同时,注意排版和格式,使论文易于阅读。

这本书不仅适用于大学生和研究人员,对于对研究论文写作感兴趣的广大写作爱好者来说也非常有价值。通过阅读《好奇的研究者》,读者不仅能够掌握实用的写作技巧和方法,还能培养出对学术研究的敏锐洞察力和持续探索精神。

总而言之,《好奇的研究者》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籍。无论你是正在为论文写作而苦恼的学生,还是希望提高研究能力的专业人士,这本书都将为你提供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好奇的研究者读后感第五篇

如何做好写论文这件事

这本书也许有你的答案。 做为对需要写论文的人们来说,写作方法和其他文章是有不同的,这本书从研究的框架,方式 分段写作特点,研究分析方式,连注释标注方式都有说明。 本书有两套目录, 可以做为整本通读的书; 可以做为按主题检索的书; 我想阅读方式也可以调整为,快速阅读整篇,在脑海中对论文写作有个积累,随后按在论文中碰到实际问题而进行查询的工具书。#论文写作

好奇的研究者读后感第六篇

《好奇的研究者》,这本书的作者是来自于美国博伊西州立大学的英语教授布鲁斯·巴伦杰先生,他出版了以《好奇的读者》和《好奇的作家》等为代表的多部著作供我们阅读、分享和收藏。书中的内容由山东政法学院外国语学院的李晓教师为我们翻译,共分为六章三十六节,向我们介绍了论文写作每一周要做的事情,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对于我们在准备展开论文创作和研究的时候有了指导的作用,看了书中的内容之后,我们就可以知道自己每周应该要完成的任务有哪些,提前做好准备,将来快要到截止日期的时候才不会慌乱无措,希望大家将来完成论文创作的过程中可以一切顺利,获得非常高的分数。

好奇心对我们寻找合适的论文选题是非常重要的,拥有好奇心就能够用饱满的热情去对待我们的论文创作,但是也有很多的细节是不能忽略的。把我们的选题变得更加具体一些,才能够容易查找需要研究的资料,这样我们整理素材的时候也会非常方便。

在展开研究之前,一定要做好计划,然后按照计划中的步骤去一步步展开研究和创作。如果遇到拿不准的地方,可以向指导老师询问或是寻求帮助,毕竟我们自己一个人还是有很多力所不能及的地方,有了老师的帮助对于我们来说是大有助益的。在撰写论文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读者的感受,这样才能够获得很高的分数。

好奇的研究者读后感第七篇

我到大学毕业之后很久才意识到,我们工科生当年做的是“毕业设计”,而非“毕业论文”。说来惭愧,我虽然有一张大学文凭,但是其实大学期间是没有写过论文的。所以到了工作之后需要写论文的场合,就需要从头学起。 而这本《好奇的研究者》,其实是一本写论文的指南。它从最基础的地方,也就是好奇心出发,告诉你写研究论文应该做什么准备,每一步应该怎么做。 书里探讨了如何研究,如何做好规划,如何寻找优质的资料,如何拓展专业知识,如何利用数据库和网络,如何访谈和进行实地考察。以及一些细节,比如负责任的使用原始资料和抄袭与剽窃之间的区别,比如如何编写阅读的书目,比如如何从读者的角度来修改论文,比如格式指南。总之书里面是有非常多的写论文技巧的,他甚至有两个目录,一个是按照普通书的写作逻辑来排列,一个是按照写论文的使用逻辑来排列,都是干货。 作者布鲁斯·巴伦杰是美国博伊西州立大学的英语教授,他认为研究写作可以充满发现的乐趣,并在书里提供了来自学生和专业写作者的各种写作范例。对于初学者来讲,再也没有什么比手把手的教一遍更加有用了。而且如果你是用英文写作,那这本书就更有用,因为它本来就是北美高校课堂的写作教材。读完这本书,对写研究论文这种事就有了一个大致的概念,再去写论文就能够制定出来合理的计划,并且朝着目标一步一步迈进。

好奇的研究者读后感第八篇

在学术的殿堂里,无数研究者、学者和学生都曾面临过一个共同的困境:面对论文写作,常常感到无从下手。面对海量的文献和复杂的论证,如何才能找到一个突破口,让自己的论文既有深度又有新意?《好奇的研究者》正是这样一本为解决这一问题而生的指南。

本书作者布鲁斯·巴伦杰,不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者,更是一个对学术研究有着深刻理解的观察者。他深知学生在论文写作中面临的困扰和挑战,因此,在这本书中,他不仅提供了基础的方法和技巧,更是结合了自己多年的教学和研究经验,为学生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论文写作视角。 这本书的亮点之一在于它对研究者态度的强调。在许多人的观念中,论文写作仅仅是一种任务,一种必须完成的学习或研究要求。但巴伦杰提醒我们,论文写作其实是一种对自我和世界的探索。它不仅是一个学术活动,更是一个思考、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他鼓励学生以好奇心为引擎,驱动自己的研究和学习。

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如何发掘选题、如何寻找和整理资料、如何进行有效的论证和布局等具体步骤。这些内容并非枯燥的理论,而是结合了许多实际案例和作者自身的经验,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并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去。 不得不提的是,《好奇的研究者》在内容上还具有很高的前瞻性和实用性。它不仅提供了传统的论文写作技巧,还针对现代学术规范和格式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对于许多刚刚接触学术研究的学生来说,如何按照规范的格式进行写作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这本书不仅提供了MLA和APA等常见格式的指南,还附赠了新版的格式指南,为学生和研究者的学术之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当然,除了上述亮点外,《好奇的研究者》还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例如,作者非常注重与读者的互动和沟通,书中的内容并不是死板的教条,而是一种动态的交流。他鼓励学生质疑、挑战和创新,同时也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这种互动式的写作方式不仅使得这本书更具可读性,同时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综上所述,《好奇的研究者》是一本极具指导意义的论文写作指南。无论你是刚刚踏入学术领域的新手,还是已经有一定研究经验的老手,这本书都能为你提供宝贵的启示和方法。它不仅能帮助你提高论文写作的技巧,更能激发你的好奇心和研究热情,让你真正体验到学术研究的乐趣和价值。

好奇的研究者读后感第九篇

这是一本教科书,又不仅仅是教科书。确切地说,它给你的不是鱼,而是渔。 《好奇的研究者》带给我们的是观念的刷新,知识的洗礼,旧习的颠覆,它是手把手指引我提升写作技能的指路明灯。它不矫揉造作,能够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写作思路。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引学习方向,加持学习动力。 边思边写。我们大多数人接受的写作指导都是动笔前要思考,本书中却是强调边写作边构思,让文字引领思路。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将自己心中的想法不间断地写出来,丝毫不用考虑措辞与语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你定会找到清晰的思路。 问题驱动。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写作,多数不过是一篇研究报告而已。要想写好,简单的报告是远远不够的。写作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心中提出了哪些问题?其次是否能就这些论题表达了自己的特定观点?我在整理资料时是否能向读者传递我对特定观点的取舍呢?带着这些问题去写作,让它们成为写作开始并持之以恒的动力。 答疑解惑。写作伊始,你可能对自己的论题知之甚少,而且发现自己同时考虑好几个想法。不用担心,首先写一写你赞同还是反对,再探究所持态度背后的原因。随着思考的深入,会发现这些思考是以我们对世间万物运行方式的看法为基础的。必须袒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以便时时省察,并确认是否有需要摒弃的内容。 系统练习。一系列的练习步骤旨在帮你做好研究论文写作的各项工作。我们应当摒弃之前的写作想法,放弃依赖旧习,以深入的思考为基础。书中提出的“五周计划”方案,明确了整个写作过程是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并且你的能力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得以不断提升。 克服拖延。拖延症是论文写作的大敌。本书独特的课程设计,以每周一次的频率推动课程进度,引导学生帮学生管理时间,使你能够不懈地研究,持续地写作。 肃清观点。由于研究论文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来收集和斟酌其他人的观点,因此很容易假定自己是旁观者。本书作者极力肃清这一观点,强调整个写作过程应当是反映自己的观点或思考方式,并将其贯穿写作始终,而不仅仅是研究他人观点或者历史观点。 建议随笔。本书提倡撰写随笔,这是驱动你开展研究的一种预感或者是一个问题。随笔被公认有较强的主观性,通常是探索性而非论证性的。这就使得人们在记录随笔的过程中,可以用它来检验某个想法的真实性,起到了探索作用。从学术随笔写作中,学生可以习得思维习惯以及培养研究和写作技巧。 写作是快乐的,是好奇的年轻人值得研究并长久坚持下去的事情。学会写作方法,游刃有余,于往后做任何事都是有所裨益的。

好奇的研究者读后感第十篇

毕业论文,是很多大学生都谈之色变的一件事,写一篇好的论文,是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的。针对这难搞的论文,后浪专门推出了一本《好奇的研究者》一书,书中,详细介绍了写论文的方法,并且拆分到具体每周具体需要完成的任务,一步一步带着学生去深入探索和研究。

书中是以你身为作者的写作实践而不是我的写作实践为起点,这就要求读者边写作,边思考,让文字来引领思路,写到哪里想到哪里,仅仅是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就可以,不需要浪费时间来构思,总之,不要停笔就可以了。

具体如何做呢?本书提供了大量的练习,通过五周计划,指引学习方向,加持学习动力。

第一周:书中讲到要保持好奇心,让我们像个探险家一样,用独特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接受脑海中各种新奇的想法。在确定要研究的对象后,要深入了解相关话题的背景知识,开阔自己的认知。真正落笔写的时候,我们要把焦点放在缩小研究范围上,慢慢从宏观到微观地深挖,带着目的进行主题阅读。

第二周:按照平时研究的办法,并利用好搜索引擎,来搜索各种我们需要用到的资料。关键词搜索、主题索 常用的搜索方法。看资料也需要仔细甄别,要审视资料的来源,资料的类别,资料的客观性、稳定性等,都需要考虑到,此外还要注意讯息的时效性。

第三周:到中期,要开始着手加入自己的观点。不要只看事实,要和它们对话,不断探索,反复反馈,然后再把资料搞成一团。用场景式笔记法,不仅要听别人的观点,还要把自己的观点加进去。

第四周:开始写草稿,就像给朋友讲故事一样,别担心还在创作中,这会帮助你把故事说清楚。这时候,要考虑读者的兴趣,制造适合他们的风格和口吻,让他们停不下来。选一个明确的写作目的和风格,用资料来源编故事,把整个稿子串联起来。

第五周:写作中解决草稿里的问题,重点看目的、观点、结构等。用草稿的三角形原则,把中心思想、观点或论文问题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再搜集些资料,用你的观点来修订一下,删掉多余的废话,别用老套的词汇。准备最后的稿子,用读者容易懂的方式来设计,多加图表,多次校对,最后完稿,回头看看过去,然后继续前进。

好奇心是我们不竭的动力,写作是我们不断成长的阶梯,而完稿则是我们勇往直前的证明。愿每一位“好奇的研究者”都能在这场冒险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研究之美。

好奇的研究者读后感第十一篇

据报道,新晋中科院院士颜宁每天除了和学生做实验,其他时间主要花在写论文上……她说“今年1月6日发在《科学》上的文章,就是我集中7天写完的……当时我感觉很爽,整个人都亢奋了!”

你想不想写论文有这种很爽的感觉呢?

我听过很多大学生反映:一写论文就头疼、失眠、犯拖延症,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掌握方法。我最近读了《好奇的研究者》,这本书教你用五周时间轻松写出研究论文。它是畅销全球30年的经典论文写作教材。

本书作者是布鲁斯.巴伦杰,他是美国博伊西州立大学的英语教授。他教授作文、作文理论、论文传统和非虚构作品创意写作等课程,他出版过七部著作。

《好奇的研究者》的独特之处是引导作者每周一个台阶,逐步推进研究过程,五周完成研究论文。

第一周确定论题。论题是从你感兴趣的某个问题开始,这个问题可能与你息息相关。

第二周围绕论题,调查信息,搜集资料。找出足量资料、确定与你的研究相关、筛选出令人信服的最佳资料。

第三周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练习记录与资料来源之间的对话,识别借用资料来源,学会改述、摘要和引用,避开剽窃风险。

第四周撰写初稿。理解探索性研究论文的采用的逻辑,考虑读者感兴趣的写作方法。

第五周对论文修改打磨。重新审视草稿中的论点、问题、结构、事实、资料来源,查缺补漏。分析外观排版,怎样使读者更易于阅读。

本书对研究论文的写作指导很详细,我从中选取三点和大家分享。

一、研究论文的特点。

研究论文是为了发现某事而做出的尝试。是探索性的而非论证性的,人们用它来检验某个想法的真实性或尝试探明真相。

它是由好奇心的驱动,首先从研究某个问题开始,展现自己的见解。随着研究的深入,论据的相继呈现,见解也不断演变,并在论文末尾得出结论。

二、受众。你在为谁写作?决定了论文的风格、语言的专业程度、对读者兴趣的重视程度。你的论文应该能够被广泛的受众所理解而不是你所在的领域。

如果你的论文充满了概念、术语,广大受众因看不懂,很快对你的论文失去兴趣而溜走。你必须对论文中的概念、术语做出解释而不是期待受众能够理解这些“行话”。

三、叙事逻辑。叙事逻辑是指事件背后隐藏的原因和结果(包括时间、地点)。无论你在叙事逻辑中提出什么观点,都不能把话说满,要留有余地。研究性论文论点放在文末,属于“论点延迟呈现型”论文。

《好奇的研究者》教给我们写研究论文的方法。它不仅适用于在校大学生,同样适用于有好奇心的广大写作爱好者。相信你读了本书,会写出让你感到“爽”的论文来,何不试一试呢?

好奇的研究者读后感第十二篇

面对毕业论文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情形?原以为小小的论文难不倒自己,思如泉涌几万字分分钟手到擒来,然而现实确是主题没思路、素材不会找,最怕突然听到交稿的消息。

这本布鲁斯·巴伦杰的《好奇的研究者》让你摆脱论文不会写的困境只需要五步。

第一步,围绕论题进行思考;第二步,全身心投入到搜集资料当中;第三步,与搜集到资料的进行对话,进一步整理自己的想法;第四步,一鼓作气,撰写论文初稿,最后,留够时间修改初稿,查漏补缺。

面对不知道些什么的困境,书中提到:你的好奇心应当是撰写研究论文背后的驱动力,它是最基本的要素。

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抓取灵感,多挖掘挖掘内心的困惑,你需要把你的试探性题目变成一个开放性问题。为什么、在哪里、什么时候这些问题会帮助你发现你真正想探究的问题。

一旦确认了主题,我们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缩小焦点,因为大的范围不仅涉及内容较多而且不深入,让你的论文显得非常单薄。

《好奇的研究者》提到:当你提出一个假说,需要通过审视认证方式加以佐证。受到这个假设问题(“某个说法是真实的吗?”)的启发,你要自己的调查结果。

如今,在线资料与已出版资料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比较模糊。随着文章和电子书的全文 PDF 版本越来越容易获得,在结束一段搜索的时候,你可以采用文章打印输出的方式。

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与无署名的文档相比,应优先选用作者署名的文档。如果作者乐意对某个文档署名,那么他们可能对文档中言论的准确性和公正性更加慎重。

其次,与那些没有文献证明其主张的网络资料来源相比,应优先选用带有文献证的网络资料来源。大多数网页文献都不会以参考文献为重点,但那并不意味着他对你来说没有任何用处,而是说你应该对缺乏支撑性证据而做出事实性断言的网作者保持怀疑态度。

最后,与长达一年或一年以上保持不变的网页相比,应优先选用近期更新的网站,通常在网页底部有一行字会表明资料上传至网络的时间或最后一次更新的时间。

鉴于目前电子化的书籍仍然相对较少,你还应该利用图书馆,如果你知道应该“去哪儿”寻找自己需要的书籍,那么就能节省很多时间,所以你必须熟悉图书馆馆员整理书籍的方式。

图书分类有两套系统的方法:杜威十进制系统分类法和国会图书馆系统分类法。

图书馆书目编号都以一个或两个字母打头,代表某个知识领域,紧随其后的就是一串数字,这些编号又能够指引你不断地发现有价值的书籍。比如新近出版的图书,还有就摆在附近书架上的关于相同主题的图书。

与网络相比,图书馆的优势在于里面的资料重有条理性。

《好奇的研究者》这本书涵盖思考论题、搜集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加工、撰写论文初稿、论文查缺补漏,明确指出每个阶段需要做什么,同时给出案例及章节思考,正如作者布鲁斯·巴伦杰所说:“写不好比你想象的要难”。

读完这本书,让你摆脱教科书惯有的公式性套话,发现研究写作的乐趣,让你无压力完成论文。这本书不仅仅适合写论文的学生,里面的方法还可以用到工作中,让你检索起来事半功倍。

好奇的研究者读后感第十三篇

“你的好奇心才是撰写研究论文的驱动力。” 不管我需不需写论文,我总有畏惧去写某些东西的时候。我之所以需要这本《好奇的研究者》是因为,它有别于其他工具书的枯燥和模式化,而一直在强调“好奇心”,以及“好奇心”背后所代表的“探究之道”! “探究之道”具体是什么? 它绝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具化到一个尖锐的问题:我会不会提问? 也就是基于好奇心,提出始于与事实相关的问题; 此后,这些问题还将衍生出其他的问题, 也许会更加深入到政策、制度层面。 由此可见,提问将激发批判性思维,并推动研究进程。 如果,将以上的思维过程,用写作的方式记录和呈现,我们的写作(不止是研究论文)就不再是一件枯燥、沉闷甚至艰涩的事,甚至会因为任务设置而变得有趣而富有探险的刺激。 对,任务设置,就是这个写作密码,是对付拖延症的有效武器——按照5周的时间周期,每周设置一个台阶,然后逐步推进、直至完成项目。 当然,论文也有耗时少于五周的,而我们大部分的写作任务也无需长达5周,那么,我们的就有必要参考5周论文写作法,来压缩各个阶段的时间,甚至可以完全抛弃书中的所列的阶段次序,因为,我们需要的更多的是一个战胜不敢动笔、只想拖延的精神依仗,它可是方法论、也可以是一个象征。 不过,一开始,我还是需要老老实实地学习这五周的任务安排布局: 1. 研究技巧——理解你的任务 2. 研究策略——通过写作来发现和通过写作来证明 3. 体裁——展示研究地方法和措辞风格的管理 4. 写作过程——动笔、打磨 5. 查询——学习、摒弃、完善 是不是和以前所见的写作指导书完全不同!真正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好奇的研究者读后感第十四篇

想象一下,你进入了某一家的客厅。你来晚了。当你到达时,其他人已经待在那儿很久了,他们正在进行激烈的讨论。讨论太激烈了,这让他们无法停下来告诉你讨论的主题究竟是什么。事实上,讨论早在他们任何人到达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所以在场的人也就没有资格为你追溯以前走过的所有步骤。你听了一会儿,直到你判定自己已经领会了论证的主旨。于是,你也就参与到讨论之中了。有人回答,你就他的回答做出回应,某人来为你辩护,另一人则反驳你。究竟是会让你的对手感到尴尬还是满足这取决于你盟友的助攻能力。但是,讨论是永无止境的。时间越来越晚,你必须要离开了。你离开的时候,讨论仍然在激烈进行之中。 ——坎尼斯·伯克最近筹划着写论文了,苦于论文不知怎么写。上述这段话很好地诠释学术研究的过程,学术研究是一场永无止息的对话,突然让我理解了学术背后那层本质。这是来自布鲁斯·巴伦杰的《好奇的研究者》所引用的一段话。

《好奇的研究者》适合需要写论文的同学阅读,有依据有方法有实践,循序渐进,是本不可多得的学术研究写作指导好书。除了学术论文的写作指引,它提出不少对于其他写作来说一样很具有参考价值。 1.不停笔写作 这一点让人感觉很神奇,我们接受的大部分写作理念都是先思考再动笔,布鲁斯·巴伦杰提出的“不停笔写作”,只管把自己心里所想的写出来,不考虑措辞、语法是否正确,如果停滞就写写停滞的这件事。总而言之就是不停笔就行。对于想开始写作,却又一堆理由觉得自己准备不够充分的人来说,这个是开始写作的好方法。降低自己的写作标准,迅速写下自己的想法,即便那些想法令人尴尬且毫无章法。

2.学会思考自己是如何思考 知识不是固定不变的,所谓的权威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糟粕。我们需要花时间思考自己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想法的价值,如何着手处理事情,如何审视事情,哪些有效而哪些是无效的。反思日记是一个帮助自己运用所学的知识,回顾自我认知历程的工具

3.带着好奇心看世界 找到与个人经历相关度的点去写作,可以编制兴趣细目表:找来一张空白页或是一份空白文字处理文档。每页列出三栏,写下如下文字:地点,潮流,事物,技术,任务,争议,历史,工作,习惯,嗜好。

4.诸多假想通常有较强的误导性 我们写作强调大词和依赖书本上的事实,实则是反应我们对权威的认知,然而这并不一定就是真理。我们内心的看法需要袒露出来时时省察,确认是否有需要摒弃的内容。

5.复式日志读书笔记法 (1)书目信息记录在页面顶部。

(2)页面分为两列,左侧记录页码和知识点。

(3)右侧尝试用自己的话语转述写作。试图质疑某个资料来源的说法,或者更深入地理解某个说法的内容。

6.SOFT模式:说一件最想说的事情 说出要点、主张、论点,写作具有一个中心、一个观点、一个主题和一个大意。每一篇文章都应该说一件最想说的事情,可能会涉及很多想法,但作者的工作就是找到他最想说的关于主题的那件事。

写作的过程其实是思考的过程,如何将每个环节解剖,然后组合而成一个整体。把好奇的事情用文字表达出来,想想都有趣。

好奇的研究者读后感第十五篇

想要搞研究,却不知如何下手;想要写论文,又感到腹中空空,不知如何落笔。现在方法来了,《好奇的研究者》将带着你一步步研究,展开论文写作,帮助你走到理想的彼岸。 本书作者布鲁斯·巴伦杰是美国博伊西州立大学英语教授。他专门教授作文、作文理论、创意写作等课程,在写作方面颇有研究。目前,出版了七部著作。 作者在《好奇的研究者》中,详细介绍了研究的各个环节,包括选题、搜集资料、加工整理、撰写论文初稿以及修改等方面。本书对于那些对研究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是一本非常实用的论文写作指南。 一、选题:挖掘内心的好奇心 人,天生都是有好奇心的。作者认为,研究的第一步是选题。一个好的研究题目应该既有趣又有意义,能够激发研究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在这一部分,作者强调了好奇心的重要性。他认为,好奇心是研究的驱动力,只有对某个问题充满好奇心,才能够深入研究并取得有价值的成果。 那么如何激发自己的好奇心呢?作者在书中提供了一系列的练习,比如第一个练习就摈弃了一般论文写作先谋篇布局的做法,而且通过“不停笔写作”来打开思路,只要将心中想法写下来就可以,不考虑措辞和语法是否准确。只要不间断地连续写三分钟,可能你论文的雏形就在这里面,这其实也就是自由写作法。 二、搜集资料:全面而深入 在确定了研究题目之后,下一步就是搜集资料。作者在这一部分介绍了各种资料来源,包括图书馆、数据库、网络等。同时,他还强调了资料的筛选和评估的重要性,只有可靠的资料才能够支持研究的结论。 作者以一位历史学家为例,他在研究某个历史事件时,不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还亲自走访了相关的历史遗迹和见证人,以获取第一手资料。通过这种全面而深入的资料搜集方法,他成功地还原了历史事件的真相,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作者还特别强调了图书馆资料员是行走的资料来源,如果主动认识图书馆资料员,你将有无穷无尽的资源,他们是整个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 三、加工整理:从资料到知识 我们搜集到的资料,并不能马上运用,需要对其进行加工整理。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一些有效的方法,例如制作笔记、分类整理、建立索引、复式日志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资料,提取有用的信息,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作者以一位生物学家为例,他在研究一种新发现的植物时,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成功地鉴定了该植物的分类地位,并发现了它的一些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四、撰写论文初稿:组织与表达 在完成资料的加工整理之后,就可以开始撰写论文初稿了。其实,在开始正式撰写之前,我们研究找资料、分析、理解资料,这些都是在撰写草稿。只是,这个阶段,我们需要落笔成文字。作者在这一部分介绍了论文的结构和内容安排,以及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他强调了论文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以及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作者以苏珊为例,苏珊正在写一篇探索性研究论文,探讨学前教育与小学学业成功之间的关系。她就要通过解决各种困境来展开,然后一步一步去完善论点,最终得出恰当的解决方案。通过清晰的结构和严密的逻辑,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五、修改:精益求精 初稿完成后,还需要进行反复的修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一些修改的技巧和方法,例如检查逻辑、润色语言、调整结构等。他认为,修改是提高论文质量的关键步骤,只有经过反复修改,才能够写出一篇优秀的论文。 《好奇的研究者》是一本非常实用的研究指南,它涵盖了研究的各个环节,从选题到撰写论文初稿,再到修改。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一些有效的研究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同时,本书也强调了好奇心的重要性,只有对某个问题充满好奇心,才能够深入研究并取得有价值的成果。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